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

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

2023-11-24 08:07: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雨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

篇1: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

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

民法研讨课教案   备课人:朱庆育 授课对象: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  授课时段:09―201011  课时数:36 授课时点:周四0945-1210/周四1330-1600  授课地点:端404/逸1023 教学博客:blog.sina.com.cn/kanqiaoshangfengjing   课程说明   一、Seminar的含义 汉译“研讨会”或“研讨课”。 Ein Seminar ist eine Lehrveranstaltung, die dazu dient, Wissen zu erwerben oder zu vertiefen. Der Begriff Seminar lsst sich auf den lateinischen Ausdruck seminare (Deutsch: sen) oder seminarium(Baumschule, Pflanzschule) aus dem 17. Jahrhundert zurückführen. 二、Seminar的`形式 1. 英语seminar It has the function of bringing together small groups for recurring meetings, focusing each time on some particular subject, in which everyone present is request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2. 欧陆Seminar Seminare an Hochschulen zeichnen sich (im Gegensatz zur Vorlesung) durch grere Interaktivitt von Leiter und Seminarteilnehmern aus. Meist soll in kleinen übersichtlichen Gruppen gearbeitet werden (etwa fünf bis zwanzig Teilnehmer). Seminare knnen zu beliebigen Themen des Fachgebiets angeboten werden und dienen der Vertiefung und Anwendung des in einer Vorlesung erworbenen Wissens. 三、Seminar的程序 1. Thema gemeinsamer Fokus einer Gesprchsgruppen. 2. Symposion 主题报告、主题评论、自由评论、回应、教师点评。 Der altgriechische Ausdruck Symposion (Συμπσιον, lat.: Symposium) steht sinngem für gemeinsames, geselliges Trinken“. 3. Seminararbeit Eine Seminararbeit ist eine meist schriftliche Studienarbeit, die im Rahmen eines wissenschaftlichen Hochschulstudiums eine (Teil-) Prüfungsleistung darstellt. Der Umfang einer Seminararbeit variiert je nach Studiengang und Art der Veranstaltung, liegt aber in der Regel unter 30 Seiten im DIN-A4-Format. 四、课程宗旨 Durch die Rechtsdogmatik über die Rechtsdogmatik hinaus.

篇2:民法研讨课教案三:课程规则

民法研讨课教案(三):课程规则

【案:请选修“民法研讨课”的同学仔细阅读本课程规则及研讨主题,并事先做好相应的上课准备。觉得这门课不适合自己、需要退选的同学,务请在开学后第一时间退选,以免妨碍其他同学选修或延误本课程的进程。谢谢。】 民法研讨课教案   备课人:朱庆育  授课对象: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  授课时段:201009―201011  课时数:36 授课时点:周四0945-1210/周四1330-1600  授课地点:端404/逸1023 教学博客:blog.sina.com.cn/kanqiaoshangfengjing 课程规则   1.【课程安排】 1.1  本研讨课每周三课时,计十二周。 1.2  课程分三部分进行:第一周教师作课程说明,研讨班同学组合研讨小组并选定主题与报告时间;第二至十一周由同学就特定主题作报告并讨论;第十二周考试。   2.【小组分工】 自行组合为三人小组,从给定讨论主题中任选其一作为报告主题,由其中两人各自独立作主题报告,另外一人则针对两份主题报告,担任主题评论。   3.【报告主题】   报告人从给定的15道备选主题中选择其一。   4.【先占原则】 报告主题与报告时间的选择适用先占原则,即,任何小组得在给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未被选定的研讨主题与报告时间。   5.【排他原则】 同一班次,不得重复选择已被先占的研讨主题与报告时间。   6.【效率原则】 6.1  研讨主题与时间的选择,于第一周下课之前完成,并备案于任课教师。 6.2  届时尚未作出选择者,视为放弃本课程,请自行到教务处退课。   7.【研讨程序】 第一,由两名主报告人各作不少于20分钟的主题报告;第二,由主题评论人针对两份主题报告作不少于20分钟的评论;第三,其他同学自由评论;第四,主报告人对主题评论与自由评论作出回应;第五,任课教师作约30分钟的总体评论。   8.【书面报告】 8.1  每次课堂研讨完毕,主题报告人与主题评论人于隔周课堂提交符合学术规范的书面报告,并于随后发送报告电子版至邮箱qingyuzh@cupl.edu.cn。 8.2  任课教师对书面报告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的书面报告于第十二周之前提交。 8.3  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0字。 8.4  注释体例请参考《中外法学》。   9.【评分规则】 9.1  成绩评定以课堂主题报告(评议)、最终定稿的书面报告与课堂自由发言为依据。 9.2  未作主题报告(评议)或未提交书面报告者,无成绩。 9.3  主题报告或主题评议抄袭者,无成绩。 9.4  主题发言同学(包括主题报告、主题评论)迟到或缺席者,非主题发言同学缺席累计3次者,视为放弃本课程,无成绩。 9.5  以自由发言人身份发言少于3次者,成绩最高不超过60分。无论证、无理由地简单宣称“同意XX观点”或“反对XX观点”者,视为未发言。   10.【未尽事项】 未尽事项随时补充。

篇3:数学课题组研讨课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一

数学课题组研讨课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一)

达州铁中数学课题组研讨课 课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一)  讲课人:戴权  .11 一、学生起点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二节内容。本章是“图形与坐标”的主体内容,不仅呈现了“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平面直角坐标 系”等内容,而且也从坐标的角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平移、轴对称的数学内涵,同时又是一次函数的重要基础。《平面直角坐标系》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会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较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等概念; 2.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能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能力目标: 1.通过画坐标系、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2.通过对一些点的坐标进行观察,探索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纵坐标或横坐标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段与两坐标轴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 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内容,以及由点找坐标,反映平面直角坐标系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 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由观察点的坐标、纵坐标或横坐标相同的点所连成的线段与两坐标轴之间的关系,说明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 1.横(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的探究; 2.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的总结。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 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假如你到了某一个城市旅游,那么你应怎样确定旅游景点的位置呢?下面给出一张某市旅游景点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图5-6),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怎样确定各个景点位置的?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确定位置的方法,这个问题中,大家看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 第二环节 分类讨论,探索新知 1.平面直角坐标系、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原点的定义。 学生自学课本,理解上述概念,并动手作出自己想象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象限的划分  (出示投影)   A(   , )  B (   , ) C (   , )  D (   , ) E (   , )  F (   , ) G (   , )  H (   , ) I (   , ) J (   , ) K (   , )  L (   , ) 请找出12个点的'坐标,将12个点分为AB, CD, EF, GH, IJ, KL六组,仔细观察组与组之间坐标的区别。 你发现了什么?:     给出象限的定义,并指出点坐标的特征。 3.想一想 在例1中, (1)点B与点C的纵坐标相同,线段BC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CE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由B(0,-3),C(3,-3)可以看出它们的纵坐标相同,即B,C两点到X轴的距离相等,所以线段BC平行于横轴(x轴),垂直于纵轴(y轴)。   第三环节 学有所用. 补充:1.在下图中,确定A,B,C,D,E,F,G的坐标。     (第1题) (第2题) 2.如右图,求出A,B,C,D,E,F的坐标。   第四环节 感悟与收获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3.能适当建立直角坐标系,写出直角坐标系中有关点的坐标。 4.横(纵)坐标相同的点的直线平行于y轴,垂直于x轴;连接纵坐标相同的点的直线平行于x轴,垂直于y轴。 5.坐标轴上点的纵坐标为0;纵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为0。 6.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特征是:第一象限(+,+)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略)。

篇4:陕县县直机关幼儿园园本课程教案一

陕县县直机关幼儿园园本课程教案一

1、包  饺  子 吴燕燕 活动内容:   手工――包饺子 活动目标:   1. 了解大年三十吃饺子的习俗。   2. 了解包饺子的制作程序。   3.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擀好的面皮数张、一盆饺子馅、碗、勺子数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幼交谈:   师: 小朋友们,吃过什么馅的饺子?      幼:肉馅、鸡蛋韭菜馅------   师:以前总是爸爸妈妈给我们包饺子吃。今天,我们自己动手包饺子吃,  好吗?   (二)基本部分   1.展示包好的饺子。师介绍“饺子”名字的来历。 师:这是什么? 幼:饺子 师:相传古代的人们叫它“馄饨、角儿、扁食、水点心、煮饽饽”。延续到现在,我们都叫它“饺子”。 2.教师教幼儿包饺子的方法.   包饺子方法:左手拿饺子皮,右手拿勺子舀适量的饺子馅放在皮中间,后把饺子馅包起来,左手握饺子肚,右手食指和拇指配合压捏饺子皮边缘缝,不能留缝隙,不然饺子一煮就烂。包好后,检查一边就放在桌子上,等待下锅煮。 3.幼儿看会后,出示干好的饺子皮若干和拌好的肉馅。 4.将幼儿分成六人一组,共四组,开始尝试包饺子,教师巡视指导。 5.幼儿学会后,进行比赛,获胜组每人发一朵漂亮的太阳花,其他组掌声鼓励。 6.煮饺子,听教师讲饺子的传说故事. 师:小朋友,过年吃饺子了吗? 幼:吃了。 师:我们为什么要在大年三十吃饺子? 幼:不知道。 师:过年吃饺子是我们的一种风俗习惯,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象征我们一家团圆了。也有对他人的一种祝福,相传女娲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饺子馅,用嘴咬吃。因此,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成为人们对家人、朋友等的一种寄托方式。比如:饺子里包糖――来年的日子更甜美;放花生――祝愿您身体健康等。  (三)结束部分 幼儿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 活动延伸:  提供花生、糖让幼儿在饺子里添加,为爸爸妈妈祝福。     2、古诗《清明》教案 ----  吴燕燕   活动内容: 古诗---清明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古诗的.含义。 2、会背古诗,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培养幼儿对我国古文化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古诗配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和幼儿交谈,引出主题.   ――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春天都有哪些节日?   ――清明节,你们知道吗?   ――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 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叫做杜牧,他写了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基本部分   1、放录音古诗――清明,并且让幼儿回答:   ――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作者叫什么名字?   2、教师逐句教幼儿初读古诗   3、出示图片,教师讲解古诗含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译:清明节那天下起了雨,路上的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去上坟、扫墓,来怀念去世的亲人或朋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尽管心情郁闷,但依然怀着积极乐观的精神活着。因此,遇见牧童便问:哪里有喝酒的地方?牧童指着远处说:“杏花村哪里有”。 4、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幼儿闭目暇思,慢慢体会诗中的含义。 5、师再次逐句教读幼儿数遍。 6、让幼儿自创动作,帮助理解古诗含义 7、幼儿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边做动作。   (三)结束部分   1、师总结:清明节是我国的一种风俗习惯,也是寄托对去世的亲人或朋友的怀念,除踏青、扫墓外,还有荡秋千、插杨柳、放风筝、植树等活动。今天,我们自己动手栽下一颗幼苗,来怀念去世的亲人或朋友吧。   2、幼儿自己动手栽树. 活动延伸:   把花盆摆放到班里的植物角去,让幼儿天天观察幼苗生长的变化   3、《清明节习俗》教案   ------杨素平活动内容:清明节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2. 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3. 培养幼儿对我国古文化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电视机、VCD、光碟,柳枝,与清明有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我们一起来表演节目欢迎她们的到来,好吗? 小朋友表演的真棒,老师知道你们不仅节目表演的好,而且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下面老师出个问题来考考小朋友,看你们谁最聪明,谁知道4月4日到6日是什么节(清明节)那它为什么叫清明节?也就是说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它有哪些传说? (二) 基本部分 一、简单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1、  幼儿认真观看光碟----清明节的来历。 2、  清明节又叫扫坟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一日(寒衣节)合称为三冥节,也就是中国的三大鬼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附:(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二、清明节的习俗 1、什么是清明节的习俗? 2、请小朋友仔细观看清明节的习俗。 提问:   (1)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扫墓呢? 其一,清明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曼生,陵园墓地荒芜,需要整理;其二,清明 前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正是春游的大好时光,人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出去郊游; 其三,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扫墓作为缅怀革命烈士的主要活动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使小朋友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他们,人们都会在清明节这天去扫墓,以表达对谈们的崇敬之情。 (2) 为什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按阳历来说4月4日至6日使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正是人们去春游的大好时光,所以个人就有清明踏青的习惯。 (3)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所以有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这个气节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春阳高照,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4) 为什么要在清明插柳呢?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柳枝,我们也来编个帽子戴戴。 (5)放风筝也是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篇5:写一个尊敬的人的习作教学研讨课教案

写一个尊敬的人的习作教学研讨课教案

教学内容: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习作练习”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习作教学研讨课教案。(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抓具体事例和抓人物特点写入的习作方法。(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回忆,确定习作素材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迂回”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回忆自己的生活人手,帮助确定写作的素材。

1.启发谈话,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

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你讨厌的人,有你敬佩的人…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今天先介绍你认为最需要尽早告诉老师的那一位。你所要介绍的这个人的哪些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请你按要求写下来:

最需要告诉老师的那个人:

这个人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可以几件):

2.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习作题目

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并允许学生调换所要介绍的那个人,教案《习作教学研讨课教案》。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人,自拟习作题目。必要时,教师可提供一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拟题目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拟题的方法。如:可按人物性格特点拟题,可按人物品质特点拟题,也可按典型事例拟题等等。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规律

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了,紧接着教师要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写入文章的一般规律。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2.指导学生从习作“病例”中领悟写法。

把写人的文章写成叙事的文章,人物特点不鲜明,内容不具体,这是学生写人习作中常见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1)启发谈话:最近老师收到一篇介绍人物的习作,老师看了不够满意。现在我把这篇习作带来了,请你们当小老师,给这位同学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行吗?

她,令我佩服

说起来,她还不是我的同班同学,但我对她的了解却很多。她就是我的邻班――五年级一班的班长宋小月。

她乐于助人,刻苦用功,谦虚而不骄傲,光彩照人。

这样的一个优秀同学,令我佩服,值得我好好学习。

(2)出示“病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小组(或同桌)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篇习作所介绍的人物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3)引导学生归纳写法: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以及从刚才讨论修改的“病例”中,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然后教师揭示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三、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创设情境,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介绍给老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听同学们一个一个来介绍。如果你们将自己最需要告诉教师的那个人写下来给老师看,不就行了吗?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然后再起草。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篇6: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程《比较粗细》优质教学教案(一)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感受和比较物体的粗细,理解粗细是具有相对性。

2、尝试给5个以内物体按粗细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筷子、木棒、铅笔、彩笔、记号笔、蜡笔。

2、粗细不同的吸管若干,操作材料一人一份。

3、口袋一个(里面装有粗细不同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入

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

(1)哪个粗?

(2)哪个细?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

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游戏变变变 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

三、活动结束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1、观察实物,区别粗细。

(1)教师出示筷子和木棒,引导幼儿观察哪根粗,哪根细。

(2)分别出示铅笔、蜡笔和记号笔,幼儿比较粗细。

(3)出示三支笔让幼儿比较最粗和最细。

教师小结:判断哪一种物体是粗还是细,一定要通过两样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才能区别它们的粗细。

2、摸一摸,比一比。

(1)教师出示“奇妙的口袋”,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在口袋里有很多粗细不同的物品。

(2)做游戏“奇妙的口袋”。

游戏规则:教师出示一支水彩笔,请幼儿从口袋里摸一样比水彩笔更粗的物品,每个幼儿一次摸出一样的物品。

3、幼儿找找自己身上的部位,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细的。

教师小结:手臂细,大腿粗;小腿细,大腿粗;手指头细,手臂粗;大拇指粗,小拇指细等。

4、尝试用5种以内的物体按正逆顺序排序。

(1)出示三种粗细不同的吸管,引导幼儿用吸管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出来。(教师巡回检查)

(2)教师出示4个粗细不同的纸筒,请个别幼儿按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集体检验)

(3)发操作材料,让幼儿把5棵树从粗到细和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教师巡回检查)

(4)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的排序方法。如幼儿排对,教师给予鼓励。

5、教师小结:在给物体排序时,如果是按从粗到细的顺序排序,就要先找出最粗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如果是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序,就要把最细的排在最前面,剩下的又来比较继续排。这样就能准确的排出物体的粗细。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程《比较粗细》优质教学教案范文

【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相关文章:

1.研讨课教案

2.说明文说课

3.数学练习课一教案

4.课题组研讨课教案 等腰梯形的判定

5.大学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6.二年级数学《练习课(一)》教案

7.课程教案

8.资深课程顾问岗位职责具体说明

9.初中数学研讨课讲课反思

10.广告创意课程教学思绪研讨的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民法研讨课教案一:课程说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