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英语说课范文
“pegge6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必修一英语说课范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必修一英语说课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人教版必修一unit1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来自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中的Warming up 和 Pre-reading 部分。下面我将从四大方面: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以及教学过程来进行一一说明。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那么本节课是本单元及本教材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Warming up 和 Pre-reading 部分,课型为口语课,用时45分钟。本节课谈论的话题为朋友、朋友的重要性、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以及真正的朋友应具有哪些品质等等。学生从初中来到高中,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同学们彼此陌生不熟悉,渴望与新同学进行沟通,建立友谊。这样的话题正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让同学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作为教师引导同学们的交友观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学习本节课意义重大。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呢是学生在学习掌握大纲规定的单词、短语、句型的基础上能清楚的表达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简单说明理由。能与同伴们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方法以及初步了解Skimming 和Scanning的阅读技巧等。根据以上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是语言知识方面: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学习、掌握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如下:survey, add up, upset, ignore, calm…down, have got to, concern, be concerned about, vet, loose, cheat, walking the dog, some else’s, not…until, get sth done, should have done等。
技能方面,初步了解Skimming 和Scanning的阅读技巧。
情感态度方面,借助survey,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做一个受人尊敬,快乐的人。
文化方面,使学生了解德国的纳粹党,让学生了解那段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历史,为下节课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学习策略方面:学生通过谈论朋友和友谊,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那么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不容忽视。首先生词:add up, upset, concern, be concerned about是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当地加以拓展。比如,我可以给出英汉两种解释并提供典型例句。一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二可以使学生了解该词更多的用法。其次是使学生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与人交往,并锻炼学生描述一个真正朋友所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并能够回答一些相关问题。比如列举出朋友重要的理由等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下面我来说一下教法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我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首先,我
接着我说一下学法分析:教务于学。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教师“满堂灌”,只重视怎么教而忽视怎样学,结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通过创设话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学、自做、自助、自悟,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用所学语言去实践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所学语言的规律,培养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语言感觉,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人教版必修一unit1说课
1.本节课的优点:
1)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较明确,教学活动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主线清晰,整节课的脉络就是由铺垫到听(输入)到说以及课后的写(输出)最后到情感的升华。
3)听力材料的选材好,内容的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水平。
4)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这点特别表现在warming up 这环节老师让学生谈谈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时。学生在回忆相关的旧知识的同时,老师很自然地呈现了本单元相关的新单词。
5)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6)每个环节都有为学生做示范,示范充足。
2.本节课的突出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1)听力录音语速过快、音量小,同时两个人物的声音区别不大,以至于学生难以对角色进行区分,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难度。(可能的解决办法:材料的内容虽好,但如果无法确保录音质量就不如不要)
2)在warming up 部分,老师有进行新单词的教授,但是在后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Who’s your new friend? Why do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her?”所做的对话中,学生并没有自觉地运用新单词对他/她的新朋友的品质进行描述。(可能的解决办法:老师用电脑呈现新单词的蛛网图,然后单纯让学生读一遍,不如不用电脑呈现而是通过让学生边回忆边说而老师边画呢?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回忆的过程,可以加深新单词在学生脑海的印象。或者可以通过示范的时候使用新的单词进行描述,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新单词)
3)Special friend 部分,老师提供了两个范例,一个是小男孩和一只狗的故事,一个是老师自己把日记当作特别朋友的经历。第一个范例内容难度较大,同时又会引起学生误解,让学生全往动物身上想了。(可能的解决办法:老师可以让学生简单回忆初中所学的 那篇文章--The blind man and his dog,然后说:The guide dog is the blind man’s special friend, I also had a special friend.然后再自然地引出第二个范例。这样可以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的special friend。)
篇3:荷塘月色 说课教案 (高一必修一)
荷塘月色 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课后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相关训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现代典范,早在代,它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以“漂亮缜密”的写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树立了白话美术文的典范。他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景中有情,情随景迁,使得文章既有绘画美,又有情趣美。学习这篇文章,教师要领导学生披文以情,由文辞之表,探情感之里,赏析语言美之余,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变迁。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说教案设计
1、情境生成:选用舒缓又略带伤感的音乐,例如《春江花月夜》,找同学朗读课文,读后全班进行评价,包括情感、节奏、语音等方面,对此进行纠正。全班再配合悠缓的音乐,投入感情,朗诵全篇。
2、问题入文:
a,题目为“荷塘月色”,文章是否在第一段就描写荷塘美景?(学:不,第四段)
b,作者在第四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c,作者在描写荷叶时,运用了哪些修饰成分?(学:曲曲折折、弥望、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借助想象,揣摩这些修饰成分,叠词、比喻等的直观感觉。将亭亭的舞女的裙与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对比,体会二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学:前者是形状,后者是色彩。)
d,“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中的“袅娜”“羞涩”能否置换,为什么?“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出浴的美人”,这些比喻的各自侧重点什么,为何不能删掉“出浴的美人”,以此来体会博喻的意义。荷花的清香与渺茫的歌声的相同点是什么,以此领悟通感手法。
e,请同学阅读第五段,再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是直接描写,还是借其他事物间接表现?抓住泻、浮、笼几个动态词汇来想象月夜荷塘的意境。思考“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到了好处”这一句的原因?找到此段中的通感用法。
f,为什么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提出全篇文眼,找出能够体现情感变迁路线的句子,总结文章结构: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去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忧愁。
g,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心里不宁静的原因,分析两个自己分别是什么。
h,思考江南采莲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收尾呼应的结构。
五、拓展训练:
学习范文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互辉映,以情带景,景随情迁等情景交融手法,写一篇借景抒情散文。
罗丽
篇4:《沁园春长沙》说课及教案 (高一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说课及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材内容分析
《沁园春长沙》选自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是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一篇文章。《沁园春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艺术的表现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天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对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确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下:
(一)知识、技能与能力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点
揣摩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二、学生特征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构成来看,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沁园春 雪》,所以对于毛泽东的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同时,从学生的情感体验来看,学生正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已经能够感悟,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也较容易把握,他们能够善于自主探究并且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及含义;初步理解词作含义。
课中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精讲有关内容和必要的历史知识。
3.作为诗词教学,诵读法是贯穿本课的基本教学方法。
4. 比较法。对《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在“境”和“意”上的比较。
四、教学程序
(一)导课
毛泽东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1936),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32岁,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学生单独朗读全词,发现字词读音问题,教师做诵读指导。,
明确:熟悉字音(生字:舸gě 遒qiú 稠chóu 遏è);
理解词义(生词:寥阔、挥斥方遒,中流);
先找韵脚,把握韵脚,读出韵味(韵脚: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2.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听教师朗读全词(范读),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A 作为记游之作,本词突出的塑造了“我”的形象,圈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
B 深秋季节,毛泽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 峥嵘岁月 祖国命运 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C 全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板书)
3.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理清作者思路。
4.学生全体朗读全词。
(四)重难点研习
1、 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A 学生朗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 让学生简要说明其大意: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C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直立”或“站立”?
明确:“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带着问题让学生朗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A 作者是如何变换视角来描绘这眼前大好秋色的?
明确: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B联系写作背景,说明本段大意。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大好河山,秋景无限。寓意各种革命力量蓬勃发展。
C诗词讲究炼字,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明确:染 争 击 翔
D品读“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思考词人为什麽“怅”?联系时代背景,想想“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想到现实社会中被压迫的人民、蓬勃兴起的各种革命力量,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百感交集而“怅”,提出革命领导权问题,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2)思考: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明确:“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3)品读词的上片,引导学生背诵。
3、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带着问题让学生朗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A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接过渡
B“峥嵘岁月稠” 说明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描绘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
明确:“峥嵘岁月稠”是对往日不平凡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精神面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活动和志趣
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4、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
明确:采用象征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历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5、师生一起背诵《沁园春 雪》,比较《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在“境”和“意”上的异同。
境: 《沁园春 雪》 冬天的北国风光;
《沁园春 长沙》 秋天的南方湘江
《沁园春 雪》的境界更开阔一些。
意: 《沁园春 雪》抒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革命者伟大的抱负和无比
坚定地革命信念。
《沁园春 长沙》书法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
反动统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沁园春 雪》气势更宏大一些。
四、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
五、作业
1. 熟背全词。
2. 课后练习2
葛长民
篇5:必修一英语课件
必修一英语课件
一、如何变人称;
下面有一句顺口溜“一随主。二随宾,第三人称不更新”。“一随主”是指在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是第一人称或被第一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按照主句中主语的`人称变化如:
She said. “My brother wants to go with me. ”→She said her brother wanted to go with her.
“二随宾”是指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若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二人称。或被第二人你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要跟引号外的主句的宾语一致。如果引号外的主句没有宾语。也可以用第一人称,如:
He said to Kate. “How is your sister now?”→He asked Kate how her sister was then。
“第三人称不更新”是指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如果从句中的主语及宾语是第三人称或被第三人称所修饰从句中的人称一般不需要变化如:
Mr Smith said。 “Jack is a good worker。”→Mr Smith said Jack was a good worker。
二、如何变时态:
直接引语在改为间接引语时、时态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现在时它需改为过去时态;过去时态改为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则保留原来的时态。如:
1)She said. “I have lost a pen.”→She said she had lost a pen
2)She said. “We hope so.”→She said they hoped so.
3) She said. “He will go to see his friend。”→She said he would go to see his friend。
但要注意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在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时态一般不变化。
①直接引语是客观真理。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s around the earth, the teacher told me. → The teacher told me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and the moon moves around the earth。
②直接引语是过去进行时,时态不变。如:
Jack said. ”John, where were you going when I met you in the street?“→Jack asked John where he was going when he met him in the street。
③直接引语中有具体的过去某年、某月、某日作状语,变为间接引语时,时态不变。如:
Xiao Wang said. ”I was born on April 2l, 1980。“ →Xiao Wang said he was born on April 20, 1980。
④直接引语如果是一般现在时。表示一种反复出现或习惯性的动作,变间接引语,时态不变。如:
He said, ”I get up at six every morning。“ →He said he gets up at six every morning。
⑤如果直接引语中的情态动词没有过去时的形式(例:ought to, had better, used to)和已经是过去时的形式时,(例:could, should, would, might)不再变。如:
Peter said. ”You had better come have today。“ →Peter said I had better go there that day。
三、如何变状语:
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状语变化有其内在规津,时间状语由”现在“改为”原来“(例:now变为then, yesterday。变为 the day before)地点状语,尤其表示方向性的,或用指示代词修饰的状语,由”此“改为”彼“(例:this 改为that),如:
He said, ”These books are mine.“ →He said those books were his.
四、如何变句型:
①直接引语如果是陈述句,间接引语应改为由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如:She said, ”Our bus will arrive in five minutes.“→She said that their bus would arrive in five minutes.
②直接引语如果是反意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或一般疑问句,间接引语应改为由whether或if引导的宾语从句.如:He said, ”Can you swim, John?“ →He asked John if he could swim.
”You have finished the homework, haven't you?“ my mother asked. →My mother asked me whether I had finished the homework.
”Do you go to school by bus or by bike?“ →He asked me if I went to school by bus or by bike.
③直接引语如果是特殊问句,间接引语应该改为由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引导的宾语从句(宾语从句必须用陈述句语序)。
She asked me, ”When do they have their dinner?“→ She asked me when they had their dinner.
④直接引语如果是祈使句,间接引语应改为”tell(ask, order, beg等) sb (not) to do sth.“句型。如:
”Don't make any noise,“ she said to the children. →She told (ordered) the children not to make any noise. ”Bring me a cup of tea, please,“ said she.→She asked him to bring her a cup of tea.
⑤直接引语如果是以”Let's“开头的祈使句,变为间接引语时,通常用”suggest +动句词(或从句)。“如:
He said, ”Let's go to the film.“ →He suggested going to the film.或He suggested that they should go to see the film.
引述别人的话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引号引出人家的原话,这叫做直接引语;一是用自己的话把人家的话转述出来,这叫做间接引语。例如:
John said, ”I'm going to London with my father.“
约翰说:”我要和父亲到伦敦去。“(引号内是直接引语)
John said that he was going to London with his father.
约翰说,他要和他父亲去伦敦。(宾语从句是间接引语)
篇6:《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及反思(高一必修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说教材(把握联系领悟教材)
教材地位和教材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语文出版社编写的职教新课改一年级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13课。本文节选自我国优秀古典小说《水浒传》第十回。在这一章里,作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着力描写了林冲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依附者,被高俅害得家破人亡,最终投奔梁山,成为农民革命英雄的转化过程。在人物性格的精细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生动描写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
教学目标
目标确定的依据:根据文章特点以及职教大纲:坚持“低难度、高品位”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加强对学生文学文化底蕴培养的要求。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多方面把握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了解北宋时期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智。
目标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重点: 剖析林冲性格“忍”和“狠”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悲剧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重点的把握:通过把握4个情节中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的语句层层分析来概括林冲性格的“忍”和“狠。”
教学难点的把握:悲剧----林冲的性格--错误的等级观念--北宋黑暗的社会环境 。通过该公式层层分析把握,最终得出结论:北宋时期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二、说教法(注重迁移选择教法)
在教学中,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量力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原理,具体教法是:
1、创设情境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展现林冲被逼杀人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探究悲剧的成因。
2、讨论法:在联系生活环节中,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分析现实中哥们义气和侠义的区别。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筛选法:文章篇幅比较长,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筛选能力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提取文中主要信息,筛选提取便于教师执简驭繁,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4问导法:在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中运用问导法,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指向性,开启学生的思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
以问导法、讨论法、为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创设情境法和筛选法为辅。
三、说学法(因材施教指导学法)
职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普遍存在厌学的心理,对文化学习缺少认知和兴趣。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引领学生回归到课本的文化情境中,实现师、生、文之间的沟通,学法至关重要。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合作与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引领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品读法:在分析林冲性格特点的环节中,需要研读文章重点段落语句,从字里行间中去揣摩人物性格,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仿写法: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论。参考题目--①.林冲思想性格变化浅谈 ②“逼上梁山”-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感
2、写一首现代的七言律诗送给林冲。通过作业1的练习加深对林冲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且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得完成教学任务。
四、说学生
我校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我所教的职专一年十一班是新疆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对一些基础好的同学,我让他们在课前去看《水浒传》了解林冲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对于基础差的同学,我则让他们通过阅读课文,明白文中的情节和大致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时播放了《爱有天意》的伴奏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幽怨哀伤的音乐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的悲剧故事。
备注:这一环节运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展开对课文的挖掘引出林冲这个悲剧故事。
(二)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思路:
由沧州遇旧(一个称呼)C买刀寻仇(一种冲动) C接管草场(一个打算)(一个祈盼)C雪夜杀仇(一个转变)由此教学策略,结合教师的引导及对原文的分析,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把握对林冲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探讨林冲的性格。这也是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明确的思路基础,为学生探究和理解确定了方向。
第一环节: 介绍本文节选之前的相关情节
本文是英雄史诗《水浒传》中第十回。看看第六回至第九回到底在林冲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七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八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九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林冲的故事有个了解。
第二环节:回顾课文主要情节并用4个字的词语概括。沧州遇旧C买刀寻仇C接管草场C雪夜杀仇
这一环节主要运用筛选法。
第三环节: 通过情节的梳理,设置问题:你们认为林冲是英雄吗?引出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观点:“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此环节意在通过设疑明确太狠还是不狠或说忍耐还是不忍耐?我们用事实说话。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三)研读课文
第一环节:分析林冲性格中的“忍”和“狠”
一个称呼:(设置情景,假如你对我这个老师不满,你和别人说起我的时候会怎么叫我?)1沧州遇旧时,林教头与李小二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
2一种冲动。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3、一个打算、一次祈求 提问: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4草厅被雪压倒了,林冲为什么要到半里外的山神庙去寄宿?表现他的什么性格?说明林冲的小心、谨慎、能忍。
5到山神庙中,求菩萨保佑,希望能保佑他渡过难关。又表现他怎样的性格?
指名读山神庙喝闷酒的情景“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便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明确:这写出英雄末路的悲叹,是英雄的悲情时刻,无比凄凉。
6一个转变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林冲正欲救火,却听外面有人说话,外面的人未推开门于是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片段
备注:这一环节采用创设情境、讨论法以及学法中的品读法加强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点。
第二环节:揭示悲剧的成因,明确主题
我们通过情节的发展史,研究了林冲从妥协忍让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 那么,林冲如此妥协忍让的原因是什么?后来奋起反抗的基础又是什么?
备注:这一环节意在突破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分析现实中哥们义气和侠义的区别。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以本文为诫,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这一环节意在体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四)课堂小结
1、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本节所学内容,尤其突出重、难点
2、教师总结:(对学生给予点评)A、评学生的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B、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和态度。
学完本课让学生明白两点:
①总结出悲剧的成因,概括出关于林冲的性格描写的表现手法。
②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看待林冲的猎豹性格。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论
参考题目--①.林冲思想性格变化浅谈 ②“逼上梁山”-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感2、同学,可以参考例文写一首现代的七言律诗送给林冲。本题意在让学生探究文本的内涵后学会写作。同时回应学法中的访写法。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 ,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六)板书设计
随情节的发展林冲性格复杂的变化
悲剧的根源
备注:板书设计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体现课文的精华。学生一目了然,简明、概括。
(七)课后记
比较使用多媒体教学前后的不同。本节课未使用多媒体时,课堂气氛往往显得不生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被激发。而使用多媒体后,图、文、声、像并茂,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具体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能。
教学反思:
首先谈谈这堂课做得较为成功的方面:
1、整个教学设计,简明精巧,删繁就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课堂的教与学,紧紧围绕“人物性格”、展开研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本文的思想意义,了解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到不同的描写方法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提高欣赏古典小说的能力。同时我感到解决长文短上的关键在于选好突破口,选好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只求突破一点,再由表及里,再由点到面,实现目标。这一点尤其适合中职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学习情况。
2、在这一堂课的教法上,我追求一个实字,即一定设法让学生有所得,或在知识方面,或在能力方面,或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总要有所收获。应该说,我在这堂课里做到了,学生基本上都动手了,划出相关语句,并思考,且举手回答,体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本课使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轻松突破重点、难点,特别是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于丽英
篇7:英语必修一unit1课件
英语必修一unit1课件
英语必修一unit1课件
一、教学内容:
Unit 1 of Module I Period Three(Grammar)
二、目标与要求
1、学习一般现在时态和现在进行时态。
2、一般现在时态和现在进行时态表达将来的动作。
3、对比一般现在时态和现在进行时态,掌握它们的用法和区别,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该语法项目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语法讲解
一般现在时
(一)时态构成:
一般现在时主要由动词的原形表示,如果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则在动词原形后加-s或-es。
(二)时态的用法:
1、表示经常发生的动作、存在的状态和现阶段的习惯
常用的时间状语有:often, sometimes, usually, always, seldom, in the morning, every day, on Sunday 等。如:
He is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The students have sports at five every afternoon.
Does he work hard?
2、表示不受时间限制的事实或普遍真理
Three plus two is five.
A plane is faster than a car.
China is in Asia.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3、在含时间和条件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
主句用一般将来时,从句则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动作。如:
I will stay at home if it rains tomorrow.
She'll go to see him as soon as she arrives.
When they come, they'll tell you something important.
4、在含宾语从句的复合句中
尽管主句用过去时态,但如果宾语从句所述内容是客观真理,从句谓语动词仍然用一般现在时。如:
The teacher told her pupils that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5、表示已经安排或计划好将来必定会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一般用be, come, go, arrive, leave, start等动词。如:
My birthday falls on May 2.
The meeting is at 2:00 p.m.
His ship leaves at 9:00 a.m.
6、图片说明、电影说明、解说戏剧内容及场景
动词常用一般现在时。如:
Scene 1 ( Mary and Miss Green are in the professor's room-a large ,pleasant room with many books. There is a big desk near the window. )
7、几个由here, there 开头的句子
动词用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
There goes the bell. Let's hurry.
Here comes the teacher.
现在进行时:
(一)现在进行时的构成
现在进行时由助动词be(am, is, are)+现在分词构成。am 用于第一人称单数,i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 are用于其他各人称。
(二)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1)表示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The boys are reading magazines.
Are the students dancing?
Mr. Green is talking with Jim in the classroom.
2)表示目前这段时间内正在进行的动作(尽管此时此刻该动作并不在进行中)
-What's he doing this week?
-He is translating a novel.
They are learning Chinese in Beijing.
I'm working for an American company.
3)现在进行时常与副词always, constantly 等连用,表示反复出现或习惯性的`动作,含有说话者的赞扬、不满、讨厌、遗憾等情绪。如
The girl is always smiling happily.
You're always making the same mistake.
She's constantly changing her mind. 她经常改变主意
4)用进行时表示过程
It's getting cold. 天气变得越来越冷
The leaves on the trees are turning brown.
She's finding that chemistry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han physics.
她渐渐感到化学比物理难学。
5)现在进行时可用来表示按计划安排即将发生的动作(见一般将来时有关讲解)
注意:英语里有些动词一般不用于进行时,它们在新教材里也被称为静态动词。
①表示知觉的动词,如see, hear, smell, taste, notice, feel 等;
②表示态度和感情的动词,如believe, agree, like, hate, want, think 等;
③一些不表示具体动作而表示某种抽象的关系或概念的动词,如have, depend, seem(似乎), belong to(属于), consist(组成), possess(拥有,占有)等。
但当这些动词的词义改变时便可用于进行时。试比较:
I feel sick.
The doctor is feeling my pulse.
I can't see anything in the bowl.
Tom is seeing his friend off at the airport.
【家庭作业】
1. Exercises 2.3.4 of Lesson 1 on Page 54.
2. Exercises 1.2.3.4 of Lesson 3 on Page 58.
篇8:高一英语必修一课件
高一英语必修一课件
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动词-ing形式作宾语
1. 动词-ing形式作动词(短语)的宾语。后接动词-ing 形式作宾语的动词(短语),常见的有:
avoid, consider, enjoy, keep, finish, suggest/advise, dislike, delay, escape, can’t help, give up, put off, imagine/fancy, mind, miss, practice, forbid, appreciate, risk, stand, admit等。
We must try to avoid repeating the same mistake.
我们必须设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Do you feel like having a walk with me after supper?
晚饭后你想和我一起散步吗?
I suggest doing it in a different way.
我建议用另一种不同的方法做这件事。
2. 有些动词既能接不定式,又能接动词-ing 形式作宾语, 但含义有所不同:
(1)在like,love,hate,prefer等动词之后,用v.-ing形式或不定式在意义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动词-ing形式表示泛指的动作,不定式表示具体的一次性动作。
He likes getting up early but doesn’t like to get up this morning,because he stayed up late last night.
他喜欢早起,但今天却因昨晚熬夜而不想早起。
(2)动词begin/start,continue,intend之后,用动词-ing形式或不定式均可,意义上无多大区别。
Price will continue rising / to rise. 物价将持续上涨。
What do you intend to do / doing next? 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
(3)在动词forget,remember,regret之后,用动词-ing形式或不定式则意义会不同。动词-ing形式表示的动作先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发生,不定式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之后。
I remember posting the letter. 我记得我已把信寄了。
I’ll remember to post the letter. 我会记着去寄信的。
I regret missing the report. 我真后悔没赶上那次报告会。
I regret to say I can’t take your advice.
我遗憾地告诉你我不能接受你的建议。
(4)在try,mean,stop,go on,can’t help ,be used to 等后,接动词-ing形式或接不定式作宾语则意义会有所不同。
We must try to get everything done in time.
我们必须设法及时把一切做好。
Would you please try doing that again?
请你再试一下好吗?
I didn’t mean to make you angry.
我并不想叫你生气。
Choice always means giving up something.
选择总是意味着有所放弃。
Having finished the exercises, we went on to learn the new words in the next unit.
做完练习后,他们继续学习下一单元的生词。
After a short rest, they went on working.
短暂的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工作。
While working, he stopped to talk with Tom at times.
工作的时候,他不时停下来和汤姆谈话。
He stopped talking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
老师进来的时候,他停止了谈话。
I can’t help (to) do the housework. I am too busy.
我不能帮忙做家务了,我太忙了。
I can’t help thinking of my happy childhood.
我禁不住想起我幸福的童年。
Wood can be used to made paper.
木材可以被用来造纸。
He has been used to living alone.
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生活。
(5)动词allow, advise, forbid, permit 等后可直接接动词-ing 形式作宾语,不可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但可以接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
We do not permit smoking in the room.
我们不允许在屋里吸烟。
Please permit me to say a few words.
请允许我说几句话。
(6)动词need, require, want 作“需要”讲时,其后接动词-ing形式的主动形式或不定式的'被动形式。
Your composition needs correcting / to be corrected.
你的作文需要修改。
His coat wants cleaning/to be cleaned.
他的外套需要洗了。
3. 动词-ing 形式作介词的宾语,经常用在一些短语的后面。
They two can never talk without smiling.
他俩谈话没有不笑的时候。
On hearing the news, all the students jumped with joy.
听到这个消息后,所有的学生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What prevented you from joining us last night?
昨天晚上什么事使你不能和我们在一起?
注意:
to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不定式符号,在使用中比较容易混淆。若是不定式符号,to后接动词原形;若是介词,to后需接动词-ing形式。
You must get used to washing your face with cold water.
你必须习惯用冷水洗脸。
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this summer vacation.
他盼望今年暑假见到你。
英语中常见的带介词to的短语还有:
devote to,object to/ be opposed to, pay attention to,get down to,lead to,stick to,be equal to 等。
4. 动词-ing形式作宾语时,可用it作形式宾语,而将真正的宾语后置。
I don’t think it possible living in such a cold place.
我认为住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是不可能的。
Do you consider it any good trying again?
你觉得再试一次会有好处吗?
5. 动词-ing 形式作宾语时,其逻辑主语由名词所有格/普通格、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代词宾格构成。
Do you mind my / me opening the window?
你介意我把窗户打开吗?
Can you imagine him / Jack / Jack’s cooking at home?
你能想象他/ 杰克在家做饭的样子吗?
高一英语必修一知识:动词-ing形式作主语
1. 动词-ing形式作主语时,主要有三种形式。
(1)动词-ing直接置于句首主语的位置上
Playing tricks on others is something we should never do.
捉弄别人是我们万万不能干的。
Saying is easier than doing.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用it作形式主语,而把真正的主语移置句尾,以保持句子平衡。常见句型有:
It is / was a waste of time / money doing ….做……是浪费时间或金钱
It is / was useless / no use / no good doing …做……是无用/无益的
It is/was worth/worthwhile doing …做……是值得的
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
It’s worth making the effort. 这事值得去做。
It’s a waste of time arguing about it. 争辩此事是在浪费时间。
(3) 在there is no 结构中通常用动词-ing形式作主语
常见的句型有:
There is/was no doing… 无法在……;不允许……
There is/was no sense (in) doing… 做……没有道理/意义
There is/was no use/ point (in ) doing… 干……无意义
There is no joking about such matter.
这种事开不得玩笑。
You don’t take advice so there is no point in asking for it.
你不听劝说,因此征求别人的意见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注意:
There is no need to do sth. 干……没必要,在此句式中to do 不可换为doing。
There is no need to tell her. 没有必要告诉她。
2. 动词-ing 形式作主语与不定式作主语的区别:
动词-ing 形式作主语通常表示一种抽象的动作概念,即泛指某种行为或动作;不定式作主语通常表示具体动作或具体意义。
Talking mends no holes. 空谈于事无补。
It’s an honor for me to be invited to the party.
我很荣幸被邀请参加这个晚会。
3. 当动词-ing 形式用作主语时,其逻辑主语由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构成。
My sister’s being ill made me worried.
我姐姐病了,使我很担心。
Your being right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my being wrong.
你正确未必就意味着我错了。
篇9:高一英语必修一免费课件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免费课件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学习。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第三单元为例,来探讨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免费课件 |
篇10:关于幼儿园“说课”一
一、什么是“说课”
关于“说课”,网上有不少的资料,但对其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提供以下几种说法,帮助大家对说课建立初步的印象。
1、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通俗的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
2、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以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为依据,针对某一课题的自身特点,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口头表述该课题教学的具体设想、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3、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于授课之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题的活动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具体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还是评估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二、“说课”与授课的异同
说课与授课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其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同一活动的教材。不同处在于:第一,目的不同。授课的目的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幼儿的理解,进而培养能力,进行思品教育,即“使幼儿会学”;说课的目的则是向听者介绍一次活动的活动设想,“使听者听懂”。第二,内容不同。授课的主要内容在于让幼儿理解哪些内容,怎么教。说课则不仅要讲清上述的主要内容,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做”。第三,对象不同。授课的对象是幼儿。说课的对象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第四,方法不同。授课是教师与幼儿的双边活动,说课则是以教师自己的解说为主。
三、“说课”的意义
1、说课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停留在组织几次活动,再请几个人评议,组织活动的老师处在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听课的老师也不一定能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导致了教研实效低下。通过说课,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组织活动的意图,说说自己处理教材的方法和目的,让听课教师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去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从而使教研的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某一专题的说课,统一思想认识,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活动效率。
2、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很多教师的备课笔记从总体上讲都是很认真的,但是老师都只是简单地备活动的目的、准备、过程等,至于此活动的目的、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去探索的很少,导致备课缺乏理论依据,只流于形式,使备课质量不高。通过说课活动,可以让教师在活动中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3、说课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
教师通过说课,可以进一步明确活动的重点、难点,理清活动的思路,这样可以克服活动中重点不突出、引导不到位等问题,提高活动的效率。
4、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活动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四、“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l)说教材内容及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分析所选活动主题的内容特点,指明其在整体或主题网络教学中的地位。
(2)幼儿现状简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原有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智力的发展情况;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儿的兴趣,动机,行为习惯,意志等发展状况。
(3)说目标。先说主题目标,再说本次活动目标,主要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综合地表达出来,并能体现主题的教育要求,最后说确立此目标的依据。
(4)说活动重点、难点的确定和解决。
(二)说教法
说教法主要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情况等,来说明选择某种方法或手段的依据。
说活动准备,包括活动前的准备(家长工作、社区协调、环境创设、资料收集、幼儿园活动等),活动中的准备(即有关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儿用书、教学挂图等)。
(三)说学法
说学法就是说出要教给幼儿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哪些能力,并结合活动目标、教材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主要说明幼儿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师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探索的;还要讲出教师是怎样根据班级特点和幼儿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指导幼儿进行学习的。(根据活动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及手段,教给幼儿一些学习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活动过程
说活动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活动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活动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说活动过程就是说明整个活动的流程,即各个活动环节的实施过程。按照活动的先后顺序说明每一环节所用的大体时间,重点说明主要环节的双边活动,要致力于活动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具体内容只须概括介绍,只要听者能听清楚“教的是什么”、“怎样教的”就行了,不能按教案像组织幼儿活动那样讲。
注意,在介绍活动过程时不仅要讲活动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包括《纲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学法依据、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依据等)。
(五)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课件。所制作的课件要起到突出本次活动重点,降低难度,以突破难点的作用。展示课件时还要简述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幼儿、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五、“说课”的实施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教育活动,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活动的浓缩,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活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使用普通话。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师要首当其冲。在说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有利于成功。
2、充满激情,慨慷自然。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激情,要使听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课的决心与自信,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共鸣。
3、紧凑连贯,简练准确。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要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
4、自然而有效地使用媒体。在说课时,要注意将现代化的电教器材组合在说课的主体里,来刺激听者,使说课更加生动,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篇11:吆喝(八年级必修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应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祖国语言,丰富语文的积累,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力图贯彻这些理念。
二、说教材
《吆喝》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入选的这些文章是为了让深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无限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虽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随着这吆喝声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念,引人体味蕴含其中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处在偏远的农村中学,虽然八年级了,但基础差,学校教学条件也相对落后,对长文章的学习、民风民俗的感悟是一大困难。但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对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少学生能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帮助学习长文章。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北京城的民风民俗。
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五、说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开拓学生的精神领域。任何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本文的语言所体现的智慧,都是为了表达民俗文化的价值,传递作者的情思。所以本文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吆喝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语言表达的精神,更好地体会作者的缕缕情思。但是吆喝已逐渐淹没在喧嚣的城市,老北京的吆喝更是让同学感到陌生,因此要去体味其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很难。因此我把“品味语言,体味作者思想感情”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法
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主要采取圈点勾画、交流讨论、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本文篇幅虽长,但我采用长文短上,预定在一课时完成,具体包括五大板块)
七、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由我们司空见惯的广告,提出与学生相隔甚远的民俗---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拉近学生与民俗的距离。
(板块)(二)找吆喝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的吆喝,完成表格。
方法指导: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
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板块)(三)品吆喝(主要有两个环节)
环节一品味语言:
首先1、跳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一下。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2、听吆喝
再次3、齐读课文11-14段,说吆喝的特点。
因为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它能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对语言会产生敏锐的感受。
环节二体会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学了课文后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文章中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
(板块)(四)喊吆喝
活动目的---拓展延伸
回忆家乡熟悉的吆喝或类似的口头文化,放开喉咙吆喝出来。(可自己创造)
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欲望走出课堂。
(板块)(五)作业
1、自己为家乡一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
2、对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语言、动作等,作一个片段的描写,200-300字。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为一种商品创作一则吆喝广告。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
八、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理解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把流淌着作者怀念情怀的京味吆喝作为一个范本,让学生感受口头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所以我的板书主要以吆喝的特点和作者对其的感情为内容。
告诉制作过程
善用修辞手法 喜欢和怀
强烈的戏剧性 渐失的遗憾
注意声调变化
注意合辙押韵
篇12:《一模不一样》说课材料
《一模不一样》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分析
《一模不一样》是湘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的教学内容,是一节 [设计运用]领域的课。教材在编排上设置两个教学活动,分别涉及不同教学领域,呈并列关系。本课时主要是活动一的教学内容,即探究特异构成的组成要素和变化规律,侧重整个画面的节奏感和形式美感,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图片,为学生感受和发现特异的特点及形式美感搭建了有效的桥梁。学习内容上为学生感受和发现特意的组成要素及特点,提供了探寻特异构成的规律与途径。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构成比较陌生,本节课初步接触到平面构成的有关知识,关于重复和特异构成的现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知,如衣服花边的装饰的重复与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特异,学生校服的统一着装与领队服装的区别等。虽有感知但缺乏理论的认识和分析,本节课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欣赏结合教师讲解分析,让学生不仅全面、深刻的理解重复个特异构成的意义与美感,进而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特异构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尝试运用不同媒材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欣赏作品、思考交流、创作表现的活动中,体验白板交互环境下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和设计特性构成的具体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设计与绘画造型活动的区别,体验特异的发现与创作活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掌握特异构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难点是运用不同媒材与工具设计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
五、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尝试感受,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白板交互性作用让学生理解重复和特异形区别,感受其定义;掌握设计特异形的方法步骤。
六、说学法
学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和合作练习等学法在白板交互环境下参与教学活动。
七、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出示( )模( )样?让学生填词。揭示课题《一模不一样》在导入环节故设悬念,激发兴趣。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学 特异感知
首先课件出示导学问题:1.说说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2.特异构成由哪几要素组成?3.试着总结特异构成的制作步骤。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特异现象,从中归纳规律,利用导学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欣赏图片,结合文字,从中归纳特异构成由骨式和基本形两部分组成,并尝试总结特异构成的制作步骤。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自学检测 了解学情
在此环节中我先出示三张图片,请学生观察,指出不一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通过导学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归纳特异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接着出示一张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和特异现象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分别带给你什么不同感受?
通过此环节一方面检测学生自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特异现象主要有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方向不同、形状不同等重复现象,并感受重复现象带给人们和谐、整齐之美,特异现象醒目突出之感。
四、分析探究 总结归纳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特异构成的概念、特点及变化规律。
在教师的讲解和白板课件的辅助下归纳设计步骤方法,让学生掌握进行简单的特异构成练习的`方法。
首先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在学生对字面意义了解前提下我用课件出示重复、特异概念,引导学生齐声朗读,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然后师生共同寻找基本要素:先是课件出示范作,请学生观察分析,尝试总结特异构成由基本形和骨式两种要素构成,本环节中使用了白板笔代替鼠标,做到了播放、切换、书写自如方便快捷。接着,我用白板出示四幅未完成的特异构成作品,并请学生上前将素材根据教师要求进行操作放入骨式图的空白格中。
学生操作时我提出相应的要求:1.要出完成大小特异练习,2.颜色特异;3.形状特异;4.方向特异的练习。学生利用白板缩放、移动、旋转功能将特异基本形进行大小、方向改变后,拖拽到骨式图空格中完成特异构成练习。这些操作都在白板上进行,直观展示设计过程,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接下来白板出示三幅特异作品和基本形找出三幅作品中相对应的基本形连线。学生利用白板画笔功能进行连线,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欲望。然后,利用白板出示并归纳基本形种类:几何形,简单基本形,具体形象等。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步骤:我用课件出示动画演示步骤。(1.设计骨式图,2.设计重复基本形并放置排列在骨式图中,3.设计特异基本形。)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首先让学生了解并理解特异构成的定义。接着明确特异构成的组成要素――基本形和骨式。然后通过交互式白板的直观辅助功能,通过学生直观操作,教师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特异练习的方法和步骤,有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五、自主表现 大胆设计
在设计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尝试运用不同媒材与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体验、创作一个特异形的作品。为了开阔学生眼界利用PPT课件提供素材供学生参考。在学生动手设计时教师巡视指导,并为学困生提供相应的帮助。通过作业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特异构成的理解以及让其掌握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六、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在评价环节我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优秀学生作业。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师生共同交流互动。通过展示评价后教师总结,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播放特异现象在生活各个领域中的运用。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篇13:英语说课案例
湖南常德市桃源八中 管明骏
一、Introduction(导言)
英语说课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衡量一位英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分析及教师本人对上课进程的宏观控制能力的有力手段,能从理论上指导教师贯彻教学大纲,真正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将教材、大纲、教师、学生、课堂融为有机整体,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有着突出的作用。
二、说课的基本原则
1. 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明确说课内容。把握说课与上课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教材、教案说课、上课之间的层进关系,走出说课即是“说教案”的误区。
2.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3.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体现说课的完整性。
4. 与教案相结合,体现其可操作性。
三、说课的基本程序
1. 说教材:科学分析教材,明确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说学生:谈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明确说课内容的难易程度。
3. 说教法:谈谈本节课要实施的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具的使用。
4. 说学法:谈谈学习方法的运用以及将要实现的目标。
5. 说教学程序:说为什么要设计该程序?目的、意图何在?结果如何?
6. 说板书设计:谈谈板书设计的根据和理由,力求体现说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和艺术性。
四、注重说课信息和反馈与总结
说课的对象可以是专家、同行甚至是学生。向说课对象征询意见、获取信息,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
五、附SB 2B U16 Lesson 63说课稿
Unit 16 Lesson 63
Hello, everyone. Today I’m very pleased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talk about some of my teaching ideas. My topic is life in the oceans taken from Lesson 63 of Unit 16 in SEFC(2). It is made up of four parts.
Part 1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less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lesson is a reading passage.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glish teaching of this unit. Lesson 62 and Lesson 63 are a whole unit. By studying Lesson 63, Ss can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learn more about the sea and the life in the ocean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to comprehend the passage better. The Ss should do some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too. Of course, the Ss should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Let the Ss understand the sea better, love the sea and save the sea and the life of the sea.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 Ability aim: Retell th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3. Emotional aim: Make the Ss love the life of the sea and do something to stop it being polluted.
Key points /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How to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Use your own words to retell the text.
2. Discuss the pollution of the sea and how to save the sea.
Something about the Ss:
1. The Ss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sea and sea life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other ways.
2. They are lack of vocabulary.
3. They don’t often use English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4. Some Ss are not active in the class because they ar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Part 2 My teaching theories, methods and aids
Before dealing with this lesson, I’ll do my best to carry out the following theories: Make the Ss the real masters in class while the teacher himself acts as director; Combine the language structures with the language functions; Let the students receive some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y are learn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Double activities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teaching method
Watch-and-listen activity
Free discussion method
Pair work or individual work method
Teaching aids:
1. a projector
2. a tape recorder
3. multimedia
4. the blackboard
Part 3. Teaching steps / procedures
I have designed the following steps to train their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especially reading ability.
The entire steps are:
Greetings, Revision, Lead-in and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Fast reading(scanning), Listening, Intensive reading, Preparation for details of the text, Consolidation, Discussion, Homework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whole class as usual.
Step 2. Revision
1.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to revise the last lesson(show them on the screen).
a. How much salt do the oceans contain per thousand parts of water?(35 parts of salt. 3.5% by weight)
b. What is coral? Why are corals not found in deep water?
c. Why is the Dead Sea called the Dead Sea?
2. Check the homework(made a survey about the sea or sea life by surfing the Internet or asking for help from other people). Through this part we can consolidate what they studied yesterday,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bout their survery results and prepare for the new lesson.
Step 3. Lead-in and preparation for reading
Show them some pictures and let them talk each other, and then use the pictures about sea and life in the oceans to learn new words, for example, Antarctica, huge whale, sperm whale, squid and so on.
Purpose: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of study.
Bring in new subject: Life in the oceans.
Step 4. Fast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they can. I show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and let them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1. Why can living things live in such oceans around the Antarctica?
2. What does the whale feed on?
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erm whale and other whales?
Method: Read the text individually, use question-and-answer activity.
Purpose: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Step 5. Listening(book closed)
1.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do an exercise(wb page 90, part 1)
2. True or false exercise.(on the screen)
Train the Ss’ listening ability and prepare for later exercises.
Step 6. Intensive 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gain and answer some detailed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1. How much does a whale eat at a time?
2. Do all the whales feed on small fish?
3. How deep can a sperm whale dive?
It is also called depth reading or study reading. It means reading for detailed information.
Purpose: Further understand the text (Train further reading ability) to find out some different sentences and details of the text.
Step 7. Preparation for details of the text on the screen
1. ...its heart slows to half its normal speed.
slow-v. to become / make slower.
2. ...using sound wave
Present participle used as adverbial.
3. provide sth. for sb.
provide sb. with sth.
4. at a time: each time
5. grow to a length of...
Purpose: Train the Ss’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laguage.
Step 8. Consolidation
1.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s.
2. Retell th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opic sentences.
Purpose: I want to know if my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whole text really and if they master what I mean to tell them in this class. What’s more, I want to let them have the ability of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ex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write down the topic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according to what the students find, so they can retell it easily.
Step 9. Discussion
Show them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polluted sea and many living things which are in danger and ask them: What are their opinions about it? In order to let them have free choice, I give them another topic: The sea is being polluted. What should they do?
Purpose: I mean to give them emotional education. I give them multi-media pictures to arouse their interest of study and their love for life. I mean to make them realize: The sea is in danger!
I teach them to do their best to help it and do something from now on. Everyon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love and protect our home.
Step 10. Homework
Write an article Saving the sea. I want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ir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train the ability of do-it-yourself and looking up the information by themseleves.
Part 4.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6 Lesson 63
Topic Sentences:
1. Some living things can live in Antarctica.(what)
2. The whale feeds on small fish.(what)
3. The sperm whale feeds on squid.(difference)
Discussion:
1. The whales are in danger.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
2. The sea is being polluted. What should we do?
In my opinion, the blackboard design can reflect the teacher’s ability of mastering the text and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text easily.
In this text, the design is not easy to write. I write the topic sentences on the blackboard in order to 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is is of the importance in this class. The discussion is of the difficulty.
I want to make the design inductive, instructive and artistic.
篇14:英语说课ppt
英语说课ppt模板
这是一个关于商务英语翻译说课课件ppt,主要介绍了课程理念、课程链接、课程定位、课程学情、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和结构等内容。商务英语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欢迎点击下载商务英语翻译说课课件ppt哦。
英语说课ppt模板 |
篇15:英语学科说课浅谈
英语学科说课浅谈
英语学科的说课是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课改条件下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重要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探讨教法,迅速提高业务水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之一.
作 者:张伟群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黄宅中学,浙江浦江,322204 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 英文刊名:HOPE MONTHLY 年,卷(期): ”"(6) 分类号:H3 关键词:篇16:英语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共有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是以中秋节为话题而展开的一个对话。它主要讲了Han Mei和Lucy简单谈论有关中秋节和月饼方面的知识,并邀请Lucy到她家作客的过程。在这个对话中出现了如autumn和festival等十一个新单词以及几个学生难以理解的、需教师解释的词、句型和句子。
第二部分内容是两人在商店为朋友买月饼的一个情境,谈话内容是从月饼表面的样子的好坏、大小、轻重和价钱等方面展开的。其中出现了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它们是:nicer, bigger, heavier, cheaper。它要求学生根据图、词和句子提示创造性的对话。
2.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那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和句子,如cakes with meet...
(2)指导学生口头熟练表达就中秋节这一话题展开的对话内容,包括第二部分的购物经过。
(3)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3.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4.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生能听懂本对话录音,能听懂师生之间就本对话内容而展开的、切形式的问答,会和别人展开对话,了解和传递信息;能就本课语言难点造句,而且无语法错误;能就类似话题,创造性地自编对话;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2)知识目标。学生要牢记所有新学单词,包括重点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还要记住新学短语、句型、难句及本对话各句的英语表达,为实现自如讲英语奠定基础。
(3)情感目标。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投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4)学习策略目标。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的实践中去,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语言的综合使用能力,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
(5)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会简单向别人介绍中国这个传统节日,从而体会节日的快乐。
【必修一英语说课范文】相关文章:
1.英语说课
2.英语说课案例
3.中班英语说课
10.高一必修一期末英语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