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顾城诗歌《诗情》

顾城诗歌《诗情》

2025-01-14 10:11: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没恋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顾城诗歌《诗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顾城诗歌《诗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顾城诗歌《诗情》

篇1:顾城诗歌《诗情》

顾城诗歌《诗情》

诗情

顾城

一片朦胧的夕光

衬着暗绿的楼影

你从雾雨中显现

带着浴后的红晕

多少语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我们走进了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33),祖籍上海,生于北京。1980年后以写诗为生,1987年出国,定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杀妻后自杀。著有诗集《黑眼睛》、《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长篇小说《英儿》(与谢烨合著)。

篇2:顾城诗歌《诗情》

顾城诗歌《诗情》

诗情

顾城

一片朦胧的夕光

衬着暗绿的楼影

你从雾雨中显现

带着浴后的红晕

多少语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我们走进了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33),朦胧诗代表人物,祖籍上海,生于北京。1980年后以写诗为生,1987年出国,定居新西兰激流岛,1993年杀妻后自杀。著有诗集《黑眼睛》、《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长篇小说《英儿》(与谢烨合著)。

【拓展阅读】

朦胧诗的介绍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宣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篇3:顾城《诗情》品读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顾城作品特点之童话阶段】

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

篇4:顾城《诗句·诗意·诗情》赏阅

诗句,

在知识的库房里,

像一堆胶结的丝团。

我把它漂洗——

一缕、一缕,

织成了美好的锦缎。

诗意,

在生活的道路边,

像一把散落的子弹。

我把它寻找——

一颗、一颗,

别进了战斗的弹链。

诗情,

在神思的草原上,

像无数飘飞的'花瓣。

我把它捕捉,

一片、一片,

结成了美丽的皇冠。

【顾城文学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 “童话诗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在1975年,他就以神童的天赋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并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风格。1984年创作的《颂歌世界》底蕴反思,格调冷静。顾城的《一代人》、《弧线》等诗歌成为朦胧诗论争中被反复提及的“朦胧诗作”。

1987年到1993年写出了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他的诗常以跳跃的短句,迷离的色彩、喃喃自语的独白,营造一个远离尘世的童话世界。

80年代初,这时顾城的自我也由对自然的依附转向对文化的依附。写作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红卫兵之墓》等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和社会意识的作品。顾城写了很多献给谢烨的诗。这些诗中有着超越现实圄地的异想,努力追求一个物外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世界。

篇5:顾城诗歌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篇6:顾城诗歌

世久荒墟在,白云几代耕。

市廛新草绿,里社故烟轻。

不谨罹天讨,来苏岂忿兵。

谁云殷鉴远,今古在人程。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泡影》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篇7:顾城诗歌

初闻春日水天迷,此际湖沙拥岸肥。

炊甑有尘籼米腐,酒坊无壁纸旗飞。

猿栖晓树青藤瘦,雀啄冬畦白菜稀。

寂寞旅怀禁得否,断腔渔笛钓船归。

篇8:顾城诗歌浅析

顾城诗歌浅析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很早就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童话诗人”的称号奠定了在新时期诗歌史上的地位。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称赞顾城“可能是20世纪最好的中国诗人”。顾城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同时他与谢烨还合著了长篇小说《英儿》。学界在对顾城研究的二十多个年头里,经历了一个由主要关注诗人本身到注重文本研究,继而侧重研究创作本体与文本之间内在关联的过程。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顾城诗歌与诗人本身的丰富性依然存在着广阔的可开拓空间。目前,国内对顾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顾城死亡的研究

由于顾城死亡的特殊性,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里,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的死亡之谜,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占了研究总数的大半,其中有代表性的几部著作为萧夏林的《顾城弃城》、陈子善的《诗人顾城之死》、顾乡的《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黄黎方的《朦胧诗人――顾城之死》和文昕的《顾城绝命之谜》等。这些著作通过多维度视角透视、探寻了顾城之死的种种可能,试图使神秘异常的顾城事件逐步清晰化。其后出现的一些著作,突破了之前研究只局限于谈论“诗人之死”的泛泛评论中,更多关注的是诗人的生平背景以及他的性格倾向。刘春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把顾城列为开篇专章进行讨论,力图将诗人的生活、创作历程与时代语境结合起来,以求描绘出一代诗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是一本带有畅销书性质的、较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通俗读本,作者以顾城朋友的身份,相对客观地对顾城作了一个简要的评述。

关于顾城死亡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此文以冷静的态度对顾城之死作了文化上的解读。张颐武认为,顾城之死的各种表述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伦理道德观点,认为杀人行为即是一种犯罪;另一种属于人文关怀,持这种态度的人刻意忽视了顾城杀人的事实,而对诗人之死显示出了一种怀念之情。张颐武指出,顾城之死是一个时代的溃散和消亡,顾城死了,整个80年代也随之消失了,最后一个“民族寓言”也彻底消亡了。唐晓渡在《顾城之死》一文里,对顾城思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顾城思想发展的途径。他认为顾城杀人这一疯狂的举动,来源于他性格的偏执和他对绝对化的追求,这种人生态度支配着他,直至他最终将自己毁灭。

二、顾城作品的研究

对顾城作品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自传体小说《英儿》的研究,如谢冕的《绝笔的反思――关于顾城和他的<英儿>》。谢冕指出,《英儿》是当代文学中有新意的作品,是应该严肃面对的文本。他认为“小说结构的散文式的组合,叙述语言的优美而诗意”[1]等特点,构成了《英儿》的独特风格。章学珍在《幻像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中提出,《英儿》是一个制作后的黑色诱惑,是一个狂人日记似的痴人呓语的有关死亡的预言。王德威的《诗人之死》一文,对《英儿》作了一个新的诠释。他认为,《英儿》是以未来的过来人的角度,将现在当作过去来抒写,使得小说成为了一种“后叙事”,并指出《英儿》是为后叙事量身定做的小说,它打破了从生到死的'因果关系,没有预设未来,而是预设了一种已经过去的未来。王德威的这篇文章,没有对《英儿》进行一种文本式解读,然而却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解读《英儿》这部作品的新方式,是一种研究顾城作品的新思路。总的来说,对顾城这部唯一的小说作品的研究还有待于在文本上继续深入诠释。

其二是对顾城诗歌作品的研究,这里特指对作者早期诗歌创作(1986年之前)的研究。具体而言,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对“童话诗人”的解读。由于顾城有童话诗人的称号,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相当多的重视,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张捷鸿的《童话的迷惑――论顾城诗歌创作的局限性》一文提出,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这个称号,他醉心于他亲手营造的这个童话世界,却挣扎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缘上,过度地追求纯粹也使他陷入了创作上的迷惘。戈雪在《一个纯真脆弱的童话世界――论顾城的诗》中,将顾城的人生历程和性格心理类型结合起来,来探寻顾城诗歌的创作意图。论述者通过诗歌来解读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并通过诗人的性格心理特征来阐释顾城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此文是对顾城诗歌的整体研究,客观地评价了顾城诗歌的贡献和不足,并指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不能因为顾城非正常的死亡而一笔抹去他在新诗潮中所起的作用和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2]。张厚刚的《童话诗人对顾城诗歌全貌的遮蔽》一文认为,“童话诗人”这个称号在很大程度是对顾城诗歌的遮蔽,也是一种误读,它不仅不能全面地认识顾城的意义,反而会降低顾城诗歌的成就。(二)女性观的研究。如高华的《从女性观到死亡观――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陈连锦的《顾城的女性观》等。(三)死亡意识研究。如许艳的《顾城的死亡意识》、黄春芳《论顾城悲剧的文学意义》等。

综上所述, 目前顾城前期诗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对于后期他在海外创作的诗歌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有学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更是寥寥无几。邹向东的《顾城后期诗歌美学理念与艺术方法管窥》认为,顾城后期诗歌的创作写照是“回归自然,皈依老庄”[3]。顾城强调灵性和真性的表达,推崇隐现法,追求超脱、纯粹和空灵的艺术境界;在艺术方法上,顾城追求诗的自然之境,并广泛采用现代主义诗歌技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伍方斐的《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一文提出,顾城的后期诗歌是一种反形式或超越形式的创作。在这一阶段里,顾城的“无我”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后期诗歌的始末。在诗歌创作中,顾城大量运用神秘荒诞的元素来描写关于爱欲、死亡与宿命的主题;在语言上,则更加注意意识流、自由联想、幻觉、潜意识等一切与感官和心理的直接经验。总之,在后期的创作中,顾城将“反文化”推到了极致,在诗的语言、文体和技巧的未来发展上都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此外,李正光的《在他乡的悲怆――顾城的诗和死》一文,从整体上分析了顾城诗歌的走向,将顾城诗歌分为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和海外时期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了论述。其中对后期创作的《颂歌世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作者认为顾城后期的创作尽管语言晦涩、不拘形式,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他后期创作的总体特征来解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特征。

近些年来,学界仍在不断发掘顾城诗歌研究的新材料,其中,诗人麦芒在《“鬼进城”――顾城在新世界里的变形记》一文里,通过对顾城《鬼进城》组诗系统和精到地解析,展现出了顾城在海外时期深刻而复杂的精神矛盾。12月底,凤凰网文化频道制作了有关朦胧诗人海外经历的纪录片,其中《流亡的顾城》一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多个视角解读了顾城之殇,描述了那“一代人”的命运变迁,特别是对他的后期创作如《鬼进城》等组诗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解读。

总而言之,就目前顾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趋向于注重顾城诗歌创作的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试图逐步改变以往重“前期”而轻“后期”的弊端。(二)从哲学、文化学层面解读顾城的艺术走向,趋向于注重顾城的“自然哲学”与创作关系的研究。(三)趋向于把顾城放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解读其诗歌的史学意义。要想全面把握顾城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性,其后期的诗歌不容忽视,今后在对顾城的研究中,我们应给予其后期诗歌足够的重视,争取在这方面能产生更多的成果。

篇9:顾城诗歌

顾城精选诗歌

【顾城《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顾城《我的独木船》】

(一)

我的独木船,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飘在大海中间,

飘在大海中间,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风呵,命运的风呵,

感情的波澜,

请把我吞没,

或送回彼岸,

即使是梦幻,

即使是梦幻……

我在盼望那,

沉静的港湾;

我在盼望那,

黄金的海滩;

我在盼望那——

岸边的`姑娘

和她相见,

和她相见,

和她相见!

(二)

我的独木船,

没有舵,没有绳缆,

飘在人世间,

飘在人世间,

没有舵,没有绳缆。

风呵,命运的风呵,

感情的波澜,

请把我埋葬,

或送回家园,

即使是碎片,

即使是碎片……

我在想念那,

美丽的栈桥;

我在想念那,

含泪的灯盏;

我在想念那——

灯下的母亲

祝她晚安,

祝她晚安,

祝她晚安!

【顾城诗歌《诗情》】相关文章:

1.顾城的诗歌

2.顾城诗歌《等》

3.剪辑的诗情诗歌

4.顾城诗歌《眨眼》赏析

5.顾城的诗歌生日

6.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7.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8.适合朗诵的顾城诗歌

9.《远和近》顾城诗歌赏析

10.田园诗情作文

下载word文档
《顾城诗歌《诗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