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2022-07-20 08:25: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ailong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顾城的代表作诗歌,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顾城的代表作诗歌,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篇1: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再见

今夜,你真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还在缓慢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 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象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顾城和北岛、舒婷一起登上诗坛,他以孩子气的纯真引起读者的注视。这一首是写爱情的破裂的,仍然带着孩子气的纯真。

先是写下决心分手,然而又分不开,终于决心要分开了,所以诗的题目叫做《不是再见》,真的要走了。一开始就进入了某种恋人之间常有的意志与情感的矛盾、反复的境界,理性意识和潜意识不能统一的境界。

写得最精彩的是一起烧信。他把这叫做“让火焰读完吧。”这本是很悲惨的,然而在顾城的笔下,悲惨的分手都显得很美。如果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写,用激化情感的方法,用上天入地的想象来写,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太陈旧了。顾城却写得很平静,完全是真的,显出孩子气的纯真,让现在的.分手在“明亮地微笑”中“温暖”地进行,是明显带着孩子气的童话式的幻想,因此,最后的祝福也是纯净的,具有孩子气的特点。

全诗的感觉都在孩子气的单纯心灵范围之内,因而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象两个分手的恋人的心都是透明的。

篇2: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只有两句,且诗中出现的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黑夜、眼睛、光明。正因如此,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深思的魅力。两句新奇的组合,看似相悖的转折,蕴含着奇妙的合理性。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这种相悖是在两个层面上的。

第一个层面是诗歌整体的意象呈现方式与人们日常经验中它们的呈现方式相悖。这主要集中在眼睛的意象上。在茫茫的黑暗里,眼睛是唯一的明灯。在人们的经验中,眼睛始终是透明的象征。然而,诗中的眼睛却是“黑色的眼睛”。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这感受是撕心裂肺的创痛,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潜藏着巨大的恐惧。而这些又都指向了“黑夜”——那个时代的背景。

第二个层次的相悖是诗歌内在的相悖。这主要集中在“光明”这一意象上。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深沉的黑夜,诗人要寻找光明。诗人正要用那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这是诗人奏响的反叛黑夜的一声号角。这个层次也是这首诗歌的主旨所在:诗人不仅要反思黑夜般的过去和倾诉心中的苦痛,更要寻觅。

所以诗人为这只有两句话的诗起了一个宏大而耐人寻味的标题:一代人。但诗的内容似乎又指向了两代人:既是对上一辈的总结和反思,又是对下一代的呼唤和定位。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充分地体现了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意象的营构上匠心独具。诗人采用了与生活中生命感受密切相关的意象,用出人意料的组合表达了他对世界、生活、生命的新鲜体验。他还尽量使用明确、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心中的感受,避免诗歌的语言受到晦涩难懂等流弊的污染。

这首诗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象、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

短短的两句诗,概括出了一代人的心理历程,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有力地证明了诗是精粹的艺术。它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凝炼和艺术表现上的高度提纯,使它具有小说、散文等文体所不能有的力度和容量。

篇3: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它只用指尖

触了触阳光

尤其喜欢这一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多么干净!那一刹那,整个心房都静默了。我想我如果是个作曲家,我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谱成曲子,让那份我们很难再品尝到的纯粹和美好,在我心头永久地缭绕。

很喜欢这首诗,简单而又惬意。生活中真正的幸福是如此的简单。这是多么舒服的一个场景呀:早晨起来,把门打开,让进阳光,迎进清风,静静的靠在门前,不说话听着草结种子,风吹动叶子的声音。微笑着,多么幸福呀。只有单纯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而顾城恰好就是这样一个永葆童真的人。

每次读顾城的诗,都像是在听一个邻家小男孩在唱歌。他轻轻地抹去了遥远未来的光环,只是在心和景交接的一刹那,向我们展现了全部的美好。

好像一直以来就只喜欢散文,随笔。然而,对于诗歌这一块一直是有点空缺的,只是偶尔看一下海子、余光中的诗来丰富一下浅薄的知识圈子。然后没有什么内涵的去感慨一下“嗯,写得好呀”。这些小动作现在看来貌似都有点小无聊,但是一直对诗歌的兴趣就是激不起来。

最近偶然读到顾城的《门前》。那点文艺的细胞就又复活了:门是矮矮的,但阳光是明亮的。好像这样的镜头早已好久不见,就像顾城的想法一样,我们都在怀念小时候了,好像小时候我们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被厚厚的防盗门锁在里边,我们真的能看到暖暖的阳光顺着矮矮的门进来。

顾城在那样的时代,用简简单单的儿童般的遐想完成了意境与现实间的天然纯真美好。

回归现实中,这毕竟不是童话,也一样就不能像孩子般坚定不移的幻想着未来,而是开始就把希望放在一个“门口”,一个“早晨”,也就是这狭窄的门口,将早上的阳光容纳了进去。这种短暂的美好,我们不应该去打扰,于是说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诗歌的结尾我也喜欢,轻轻用我们的指尖触一下阳光,就像触摸到了我们美好的未来,这一刹那,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我们的心就和阳光一样的温暖。

篇4: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因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借助于意象的比喻进行并列式的呈现,把焦点集中在一种感觉上面,使这首诗成为有较完整的结构之作。

在“星星”与“绿葡萄”、“人类”与“小彩豆”、“心灵”与“野蜜蜂”之间,诗人所完成的是物象之间的比喻;而在“星星”、“人类”、“心灵”的遥相呼应之间,他却完成了一种空阔的从物到人、从人到心的思考。“星”与“心”的微妙联系,不也是一种隐秘的天人合一和物我共存的暗示吗?

篇5:顾城的诗代表作

顾城的诗代表作

松 塔

松枝上,

露滴晶光闪亮,

好像绿漆的宝塔,

挂满银铃铛。

杨 树

我失去了一只臂膀,

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黄 昏

猛烈的北风,

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

太阳落山了,

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烟 囱

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

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

不断地吸着烟卷,

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1968年9月

星月的来由

树枝想去撕裂天空,

但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

人们把它叫作月亮和星星。

白云是天的雪山;

碧空是天的海洋;

阳光是天的熔岩;

阴霾是天的煤矿;

星团是天的城市;

流星是天的车辆;

天上的一切只能遥遥相望,

所以天是幻想的家乡。

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恒与生命;

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

永恒的美,奇光异彩,

却无感无情;

生命的美,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烬。

夜 行

汽车射出两道灯光,

把黑暗的公路,

变成光明的走廊。

两排杨树撑着夜空,

枝叶伸展开来,

又像隧洞一样。

留 念(一)

从遥运的西天,

从余霞中间,

飞来一片枫叶,

飞来一朵火焰。

我把它拾起,

作为永久的留念。

1969年

留 念(二)

在粗糙的石壁上

画上一丛丛火焰

让未来能够想起

曾有那样一个冬天

塔和晨

洁白的塔呵,

围着绿色的腰带,

像一枝春天的竹笋,

在召唤满天蓬松的云彩。

这是一个美丽的晨景,

到处都悬着露水,

像无数儿童的眼睛。

在湿湿的霞光里,

水光映着铜铃,

铃响伴着和风。

在云雾消散的松林里,

回荡着啄木鸟工作的歌声。

1968年

社 会

时间的列车闪着奇妙的光亮,

满载着三十亿人类,

飞驰在昼夜的轨道上;

穿过季度的城镇,

驰过节日的桥梁,

喷撒着云雾的蒸汽,

燃烧着耀眼的阳光。

它曾穿过冰川世纪的雪原,

它曾驰过原始社会的泥浆,

它还要通过无数险阻,

但终要到达最美好的地方。

1969年

一月四日日记

我用笔的木浆, 去追赶时间的急流, 尽管是那样地用力, 还是被远远地抛在了后头。 我那日记的小船, 为什么比白云还要缓慢? 因为它喜欢在遗忘的沙洲上停搁, 或是在冥想的旋涡中打转。 我没有任何办法, 只好在航行的第四天靠岸。 1970年

起 步

童年的金色, 已经消失, 广阔的世界, 变得更加清澈。 生命—— 溶合在山泉中的一滴露水, 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 吐着快乐的泡沫, 唱着希望之歌…… 1970年7月

野 蜂

早晨,衔来百花的甘露, 在竹枝上建起灵巧的楼房, 春天给予它不竭的精力, 美丽的舞蹈,浴着漫天金光。 细雨,洗去空气中的浮尘, 薄暗里蜜酒散开阵阵醇香。 野蜂在风雨的摇荡中开始安眠, 带着无限甜美的梦想。 1970年8月

冬天的河流

松疏的沙滩上, 横躺着上百只大木船; 它们像是疲乏了, 露出宽厚的脊背, 晒着太阳…… 多么辽阔呵! 没有人声。 河岸边, 开满了耀眼的冰花; 沙洲上, 布满了波浪留下的足迹, ——微细的纹路; 黄锈的铁锚斜躺着, 等待着春天的绿波。 冰冻的河是蓝色的; 无云的天是蓝色的'; 多么单纯的颜色, 阳光润湿了大地的皮肤。 毡毯一样的沙滩 睡熟了; 它是美丽的, 却没有——一枝生命的花朵。 1970年

村野之夜

浓厚的黑夜, 把天地粘合在一起。 星星混着烛火, 银河连着水渠, 我们小小的茅屋, 成了月宫的邻居。 去喝一杯桂花茶吧! 顺便问问户口问题。 1970年

春 分

凹面镜般的天宇, 紧扣着大地 ——这块不透明的玻璃。 太阳用光焰的扫帚, 扫除着—— 冬天那冰雪的足迹。 1970年

夕 时

金亮的太阳, 收起最后一缕浮光, 沉入晚霞的海洋。 渐渐暗淡的幻想, 像夕阳一样, 还燃烧在远方的村庄。 1970年

老 树(一)

生命的泉流已经枯竭, 青春的花朵已经凋谢; 向苍天伸着朽坏的臂膀, 向太阳索取最后的温暖。 暴风卷走了仅有的黄叶, 寒流带来了满天冰雪。 像虫蛀进它干瘦的肌肉, 安然地开始冬眠。 它弯着布满皱纹的体躯, 向着漫长的岁月, 用颤抖的声音, 诉说自己的苦难。 1970年8月14日,给父亲的信

老 树(二)

老树 老得要命, 在夜里黑得吓人。 要吓我们, 我们这么近,这么近, 它不高兴。 “我认识你姥姥, 我告诉你外公, 嗯——哼……” 我们不作声, 我们听, 像两个好儿童。

大 雁(一)

从遥远的天边, 飞来了一群大雁。 它们在我的身边环绕; 它们在我的头顶盘旋; 它们向我友谊地招手; 它们说着我不懂的语言; 终于又恋恋地飞去—— 远了、远了……… 化为天边一缕飘动的细线。 于是我又想起了—— 过去的伙伴。 1970年春

大 雁(二)

大雁,你落下来吧! 为什么你还在飞? 是因为干枯的树枝? 是因为池塘的薄冰? 大雁,你飞走吧; 不要盘旋,不要停。 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 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

1970年,给徐叔叔的信

新 的 家

静静的夜里有静静的梦, 雄鸡却在静夜中歌唱黎明。 忽然惊醒的火跳出了炉口, 吓跑了门缝中守望的星星。 1970年元月

山 溪

碧色的山溪 投入大江, 绿盈盈的泉丝, 在浊流中飘荡, 是应该叹息它 丧失了纯洁的本色? 还是应该祝贺它 逃脱了徘徊和枯亡?

晨(一)

晨风洗去夜和浮尘 窗角露出澄澈的黎明 年轻的白杨在爱抚中低语 正经的麻雀在平台上议论

晨(二)

太阳—— 红闪闪的目光, 扫过大地。 万物都在 肃静中呆立。 只有一颗新生的露珠, 在把阳光, 大胆地分析。

纯白的云朵 腼腆地从林间走出 化入摇荡的河水 淡褐色的沙丘 披着浴衣 在岸边等待

土 块

铧犁翻起沾霜的土壤, 土块便获得了生命和力量。 尽管他们还伏地沉睡, 但春天的种子却在心中萌发、滋长。

沙 漠

热风推动着新月型的波浪, 波浪起伏汇成黄金的海洋, 海洋吞没了多少迷途的生命, 每个生命都化作一粒石英的光。 1970年

忘 却

昏黄色 白炽的铁, 暗红色 炙热的铜, 冷却了 披上了锈, 像一块块肮脏的冰。 多少年前 岁月的光辉, 被默默压在, 记忆的底层。

微 风

垂柳在微风中慢慢地摇动 微风轻推着雪白的白云 呵,白云变成了湖中的天鹅 轻轻游荡,碰不起一丝波纹。

篇6:顾城诗歌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篇7:顾城诗歌

世久荒墟在,白云几代耕。

市廛新草绿,里社故烟轻。

不谨罹天讨,来苏岂忿兵。

谁云殷鉴远,今古在人程。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泡影》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象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的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篇8:顾城诗歌

初闻春日水天迷,此际湖沙拥岸肥。

炊甑有尘籼米腐,酒坊无壁纸旗飞。

猿栖晓树青藤瘦,雀啄冬畦白菜稀。

寂寞旅怀禁得否,断腔渔笛钓船归。

篇9:顾城诗歌浅析

顾城诗歌浅析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很早就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派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童话诗人”的称号奠定了在新时期诗歌史上的地位。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称赞顾城“可能是20世纪最好的中国诗人”。顾城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等,同时他与谢烨还合著了长篇小说《英儿》。学界在对顾城研究的二十多个年头里,经历了一个由主要关注诗人本身到注重文本研究,继而侧重研究创作本体与文本之间内在关联的过程。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顾城诗歌与诗人本身的丰富性依然存在着广阔的可开拓空间。目前,国内对顾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顾城死亡的研究

由于顾城死亡的特殊性,在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里,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他的死亡之谜,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和论文占了研究总数的大半,其中有代表性的几部著作为萧夏林的《顾城弃城》、陈子善的《诗人顾城之死》、顾乡的《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黄黎方的《朦胧诗人――顾城之死》和文昕的《顾城绝命之谜》等。这些著作通过多维度视角透视、探寻了顾城之死的种种可能,试图使神秘异常的顾城事件逐步清晰化。其后出现的一些著作,突破了之前研究只局限于谈论“诗人之死”的泛泛评论中,更多关注的是诗人的生平背景以及他的性格倾向。刘春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把顾城列为开篇专章进行讨论,力图将诗人的生活、创作历程与时代语境结合起来,以求描绘出一代诗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朱小平的《我所知道的顾城》,是一本带有畅销书性质的、较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通俗读本,作者以顾城朋友的身份,相对客观地对顾城作了一个简要的评述。

关于顾城死亡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张颐武的《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之死与当代文化》,此文以冷静的态度对顾城之死作了文化上的解读。张颐武认为,顾城之死的各种表述可分为两种:一种属于伦理道德观点,认为杀人行为即是一种犯罪;另一种属于人文关怀,持这种态度的人刻意忽视了顾城杀人的事实,而对诗人之死显示出了一种怀念之情。张颐武指出,顾城之死是一个时代的溃散和消亡,顾城死了,整个80年代也随之消失了,最后一个“民族寓言”也彻底消亡了。唐晓渡在《顾城之死》一文里,对顾城思想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顾城思想发展的途径。他认为顾城杀人这一疯狂的举动,来源于他性格的偏执和他对绝对化的追求,这种人生态度支配着他,直至他最终将自己毁灭。

二、顾城作品的研究

对顾城作品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对自传体小说《英儿》的研究,如谢冕的《绝笔的反思――关于顾城和他的<英儿>》。谢冕指出,《英儿》是当代文学中有新意的作品,是应该严肃面对的文本。他认为“小说结构的散文式的组合,叙述语言的优美而诗意”[1]等特点,构成了《英儿》的独特风格。章学珍在《幻像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中提出,《英儿》是一个制作后的黑色诱惑,是一个狂人日记似的痴人呓语的有关死亡的预言。王德威的《诗人之死》一文,对《英儿》作了一个新的诠释。他认为,《英儿》是以未来的过来人的角度,将现在当作过去来抒写,使得小说成为了一种“后叙事”,并指出《英儿》是为后叙事量身定做的小说,它打破了从生到死的'因果关系,没有预设未来,而是预设了一种已经过去的未来。王德威的这篇文章,没有对《英儿》进行一种文本式解读,然而却给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解读《英儿》这部作品的新方式,是一种研究顾城作品的新思路。总的来说,对顾城这部唯一的小说作品的研究还有待于在文本上继续深入诠释。

其二是对顾城诗歌作品的研究,这里特指对作者早期诗歌创作(1986年之前)的研究。具体而言,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对“童话诗人”的解读。由于顾城有童话诗人的称号,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相当多的重视,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如张捷鸿的《童话的迷惑――论顾城诗歌创作的局限性》一文提出,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这个称号,他醉心于他亲手营造的这个童话世界,却挣扎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缘上,过度地追求纯粹也使他陷入了创作上的迷惘。戈雪在《一个纯真脆弱的童话世界――论顾城的诗》中,将顾城的人生历程和性格心理类型结合起来,来探寻顾城诗歌的创作意图。论述者通过诗歌来解读诗人复杂丰富的内心,并通过诗人的性格心理特征来阐释顾城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此文是对顾城诗歌的整体研究,客观地评价了顾城诗歌的贡献和不足,并指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不能因为顾城非正常的死亡而一笔抹去他在新诗潮中所起的作用和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2]。张厚刚的《童话诗人对顾城诗歌全貌的遮蔽》一文认为,“童话诗人”这个称号在很大程度是对顾城诗歌的遮蔽,也是一种误读,它不仅不能全面地认识顾城的意义,反而会降低顾城诗歌的成就。(二)女性观的研究。如高华的《从女性观到死亡观――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陈连锦的《顾城的女性观》等。(三)死亡意识研究。如许艳的《顾城的死亡意识》、黄春芳《论顾城悲剧的文学意义》等。

综上所述, 目前顾城前期诗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对于后期他在海外创作的诗歌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有学术影响的研究论文更是寥寥无几。邹向东的《顾城后期诗歌美学理念与艺术方法管窥》认为,顾城后期诗歌的创作写照是“回归自然,皈依老庄”[3]。顾城强调灵性和真性的表达,推崇隐现法,追求超脱、纯粹和空灵的艺术境界;在艺术方法上,顾城追求诗的自然之境,并广泛采用现代主义诗歌技法,追求内容与形式的自然和谐。伍方斐的《顾城后期诗歌艺术形式分析》一文提出,顾城的后期诗歌是一种反形式或超越形式的创作。在这一阶段里,顾城的“无我”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后期诗歌的始末。在诗歌创作中,顾城大量运用神秘荒诞的元素来描写关于爱欲、死亡与宿命的主题;在语言上,则更加注意意识流、自由联想、幻觉、潜意识等一切与感官和心理的直接经验。总之,在后期的创作中,顾城将“反文化”推到了极致,在诗的语言、文体和技巧的未来发展上都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此外,李正光的《在他乡的悲怆――顾城的诗和死》一文,从整体上分析了顾城诗歌的走向,将顾城诗歌分为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和海外时期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了论述。其中对后期创作的《颂歌世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作者认为顾城后期的创作尽管语言晦涩、不拘形式,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他后期创作的总体特征来解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特征。

近些年来,学界仍在不断发掘顾城诗歌研究的新材料,其中,诗人麦芒在《“鬼进城”――顾城在新世界里的变形记》一文里,通过对顾城《鬼进城》组诗系统和精到地解析,展现出了顾城在海外时期深刻而复杂的精神矛盾。12月底,凤凰网文化频道制作了有关朦胧诗人海外经历的纪录片,其中《流亡的顾城》一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从多个视角解读了顾城之殇,描述了那“一代人”的命运变迁,特别是对他的后期创作如《鬼进城》等组诗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解读。

总而言之,就目前顾城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趋向于注重顾城诗歌创作的整体性研究。这种研究试图逐步改变以往重“前期”而轻“后期”的弊端。(二)从哲学、文化学层面解读顾城的艺术走向,趋向于注重顾城的“自然哲学”与创作关系的研究。(三)趋向于把顾城放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解读其诗歌的史学意义。要想全面把握顾城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性,其后期的诗歌不容忽视,今后在对顾城的研究中,我们应给予其后期诗歌足够的重视,争取在这方面能产生更多的成果。

篇10:顾城诗歌

顾城精选诗歌

【顾城《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顾城《我的独木船》】

(一)

我的独木船,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飘在大海中间,

飘在大海中间,

没有桨,没有风帆。

风呵,命运的风呵,

感情的波澜,

请把我吞没,

或送回彼岸,

即使是梦幻,

即使是梦幻……

我在盼望那,

沉静的港湾;

我在盼望那,

黄金的海滩;

我在盼望那——

岸边的`姑娘

和她相见,

和她相见,

和她相见!

(二)

我的独木船,

没有舵,没有绳缆,

飘在人世间,

飘在人世间,

没有舵,没有绳缆。

风呵,命运的风呵,

感情的波澜,

请把我埋葬,

或送回家园,

即使是碎片,

即使是碎片……

我在想念那,

美丽的栈桥;

我在想念那,

含泪的灯盏;

我在想念那——

灯下的母亲

祝她晚安,

祝她晚安,

祝她晚安!

篇11:顾城诗歌全集

我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篇12:顾城诗歌全集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的代表作诗歌】相关文章:

1.顾城的诗代表作

2.余光中代表作诗歌

3.黄庭坚诗歌代表作

4.顾城诗歌《诗情》

5.顾城的诗歌

6.顾城诗歌《等》

7.余光中的诗歌代表作

8.顾城诗歌《眨眼》赏析

9.顾城的诗歌生日

10.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下载word文档
《顾城的代表作诗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