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duoduos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顾城诗歌《回归》赏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顾城诗歌《回归》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顾城诗歌《回归》赏析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陽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回归到哪儿去呢?
“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没有烟尘的污染,没有噪声的侵袭,没有冰雪的覆盖,没有狂风的席卷。
人类本是从那儿来的,由于“靠近森林的诱惑”而失掉了希望,由于“一群群黑夜”纠缠而失去了明丽的太陽。
渴望回归,需要回归。于是,就有了告诫:“不要睡去,不要/亲爱的,路还很长”。
于是,就有了互勉:“请用凉凉的雪水/把地址写在手上/或是靠着我的肩膀/度过朦胧的晨光”。
于是,就有了希望:“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赶开一群群黑夜/只留下铜鼓和太陽”。
呵,回归。
回归到自然美与人性*美结合在一起的“家乡”;回归到摆脱了尘俗与市侩的“家乡”;回归到透明的晶莹的一览无余的“家乡”。
这是诗人披肝沥胆的愿望呵!顾城单纯的孩子般的声音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追求。
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
赏析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惑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 “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 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和多种感觉的交融渗透。森林、地址、家乡、绿地、古塔、黑夜、铜鼓和太陽等意象,都具有本义之外的象征意蕴,它们交织成全诗的象征网络,并表现了理想和爱情作为人生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价值。语言的形象化是诗歌的普遍要求,但本诗的特点在于调动人的多方面的感觉,不仅诉诸于视觉形象,如圆形的绿地、细小的海浪,而且还诉诸于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如凉凉的雪水、颤动的音响。此外,作者还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拟人化的修饰语与较为空泛的意象嵌合在一起,起到出人意料的强化形象性*的效果,如“疲倦的梦想”,“一群群黑夜”,当它们与人的主体性*动作“守护”、“赶开”联在一起时,更突现了其形象的人格化。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篇2:顾城《回归》原文赏析
顾城《回归》原文赏析
《回归》
作者:顾城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走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收集着颤动的音响……
——1981年1月
赏析过程:
在顾城的作品中,这首《回归》可谓神来之作,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我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最喜欢)。
这样的一首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其对口语的运用相当有效,已经达到了让语词符号隐形的程度。节奏和韵脚都很好,好就好在这些节奏和韵脚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可与前面那首《别》对照一下。)你的最大感受不会是这首诗写得很精彩或很成功,而是感到,有一个人“正在”(注意这个词)对另一个人讲话,会感到这种水流一样的诉说很动人,甚至已经打动了你这个旁听者。整首诗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长镜头。始终吸引着你、召唤着你,唤醒你内心的细微触角……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全诗从第一行开始就反复地呼唤。这是灵魂对灵魂的呼唤。
“不要”一词毫无征兆地出现,瞬间就吸聚了读者的注意力,自热而然地启动了读者的情感机制。
“亲爱的”这一行本来应该是在第一行,但作者把它放在第二行,是形式上一个极其自然而又巧妙的安排。节奏和情感一下子就产生了回环往返的动人效果。
后面三行、四行是对第一行的强化和深化:
一、三、四行加起来,构成第二行的注脚:因为,路还很长,所以,不要……在形式上,四个“不要”是逐渐递进的(注意每一句的字数):不要\不要睡去\不要失掉希望\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所以,这一节,其原始结构应该是这样: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不要睡去
不要失掉希望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经过这样还原,就可以窥见诗人在语词调用方面的实操力和形式感方面的直觉力。漫长的黑夜里,黑色森林的诱惑,看不到尽头的跋涉,黎明显得如此遥远……这一切,很容易让人失掉希望,很容易让人“入睡”。所以,诗一开始就在“召唤”。这种召唤,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全诗的内在节奏和情感交流的开端和基调。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在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第二节,是对第一节的落实:“呼唤”还只是语言上的提醒和干预,而把“凉凉的雪水”涂在手上并且“靠在我的肩膀”,就是一种行动上的指引了。其目的和第一节一样:让亲爱的人“不要入睡”。在这里,“入睡”意味着放弃,意味着沉入黑暗,意味着失败和死亡。森林的诱惑让人忍不住要放弃,让人想“入睡”,所以,需要“凉凉”的雪水来激醒。另外,雪之白色纯洁是对森林之黑色邪恶的有力反照。晨光虽然朦胧难料,但明亮、不屈的信念就在心中。在这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虽然世界一片冰冷,但还可以互相倚靠。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能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篇3:顾城作品《回归》赏析
不要睡去,不要
亲爱的,路还很长
不要靠近森林的诱惑
不要失掉希望
请用凉凉的雪水
把地址写在手上
或是靠着我的肩膀
度过朦胧的晨光
撩开透明的暴风雨
我们就会到达家乡
一片圆形的绿地
铺在古塔近旁
我将在那儿
守护你疲倦的梦想
赶开一群群黑夜
只留下铜鼓和太阳
在古塔的另一边
有许多细小的海浪
悄悄爬上沙岸
篇4:顾城作品《回归》赏析
在回归的旅途上,一对恋人互相依偎,度过了沉沉的黑夜。周围是陌生、荒凉而不无诱惑的环境,在遥远的地方,熟悉而又可爱的家乡在招唤。他们疲倦、困顿、孤独,心上留下了一路的坎坷和过去的阴影。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满怀着信念和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本诗所创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情人间倾诉衷肠的抒情方式,写得情意真切、浓郁,似耳畔的喁喁情话;又含蓄蕴藉,隐示着人生的内涵和真义。
全诗共五节。第一节连用四个“不要”,因为“路还很长”,从而奏出了全诗的一个主旋律,即回归的艰难。我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不知道他们沿途经历过怎样的困苦曲折,但几个“不要”的具体内容却透露了他们此时此地的心境,从反面表现了他们的疲倦、失望和动摇,并暗示出一路风尘和坎坷。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一次寻常的回归。正由于此,才突现了回归主题的人生意义。第二节总写他们回归路上的两大精神支柱,即理想的力量和爱情的力量。“把地址写在手上”,“地址”是理想的隐喻,“写在手上”则是不要丢失理想的形象而婉转的表示;“靠在我的肩膀”,意指爱情力量的互相汲取。面对艰难而又漫长的人生旅程,唯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信念才是他们遇难而进、取之不尽的心理动力。这也是本诗主题的聚焦。最后三节对理想和爱情作了具体升华和铺写,表现得不仅诗意浓烈,而且富有层次。先写家乡的理想境界:“一片圆形的绿地/铺在古塔近旁”,这幅优美的画面,是由象征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古塔与象征着充满生机、青春活力的绿地相映而成,显示了一种历史感与现代感交融的文化选择和理想。其次,描写理想与爱情的双重叠合:“我将在那儿/守护你疲倦的梦想”,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爱情的力量,爱情本身包容着为所爱的人扫清理想障碍的意义。这一节是理想之歌,也是爱情心曲。再次,专写爱情甜蜜的境界:海滩上,海浪“悄悄爬上沙岸/收集着颤动的音响……”虽然画面中没有正面描写这一对热恋中的主人公,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与大海的辽阔、沙滩的寂静融为一体的爱情的气息,能想象到海浪收集的正是他们心灵的颤动和情语缠绵的声响。本诗前两节主要写回归路上的现实,后三节侧重于表现回归路上的想象。因此,旅途与目的地、困难与光明、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对比和结合,构成了作品艺术构思上的.内在张力。
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和多种感觉的交融渗透。森林、地址、家乡、绿地、古塔、黑夜、铜鼓和太阳等意象,都具有本义之外的象征意蕴,它们交织成全诗的象征网络,并表现了理想和爱情作为人生精神力量之源的永恒价值。语言的形象化是诗歌的普遍要求,但本诗的特点在于调动人的多方面的感觉,不仅诉诸于视觉形象,如圆形的绿地、细小的海浪,而且还诉诸于听觉形象和触觉形象,如凉凉的雪水、颤动的音响。此外,作者还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将拟人化的修饰语与较为空泛的意象嵌合在一起,起到出人意料的强化形象性的效果,如“疲倦的梦想”,“一群群黑夜”,当它们与人的主体性动作“守护”、“赶开”联在一起时,更突现了其形象的人格化。
篇5:顾城经典诗歌赏析
顾城经典诗歌赏析
顾城是中国现代的诗人,也有不少的经典诗歌,我们看看下面额《远和近?的诗歌赏析吧!
顾城经典诗歌赏析
远和近
顾城
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
远和近赏析
(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
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
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整体来看,“你”的举动是通过“我”的眼睛才得以展示出来的,是“我”的看赋予了“你”在这首诗里的'所有举动。这一方面表现了我对你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在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尊重。试想如果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人,“我”能如此在乎吗?因而说这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充斥于其中的感情既单纯又复杂。
二、两种距离的悖反: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物理距离可以衡量,具有固定性,而心理距离确实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作者把这两种不同性质,也不可比较的两种距离放到一起做比较,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谬,一种悖反。然而这也正是诗意的体现之处,因为诗意往往是从违背常理的地方开始。这种悖反的另一表现是,这远与近的对比对象“我”和“云”是异质的,不对等的,“我”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人,而“云”是飘渺的、虚幻的自然物。
按常理,“你”与“云”的距离当然要比与“我”的距离远,然而“你”却让“我”觉得“你”与“我”的距离更远,这是物理感觉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偷换。“你”面对“我”是那么的神秘莫测,让我捉摸不透;而当面对“云”,面对自然时确实那么的坦露无疑,感觉“你”“我”间永远都有一道无形的隔膜,阻隔着我们心灵的交流。
全诗重复运用了两个副词,“一会”的重复使用表现出你眼神的飘忽不定,似躲闪,又似刻意;“很”包含越来越的意思,重复使用则使得距离的差异感更强烈,也更清晰,带给诗无穷的余韵。
三、灵与肉的永恒冲突
用意象抒情诗现代诗的一种传统,在这首诗中,“云”是中心意象,是诗眼,它象征着别处的、梦幻的生活;“我”象征着现实真切的生活。而人总会对现实心存不满,认为美好的永远都在远处。就像诗中的“我”和“云”,象征着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物质与精神的冲突。
歌德说过,每个人都有两种精神:一个沉溺在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面,另一个则猛烈地要离去尘面,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灵与肉的冲突时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母题,因而在这首诗歌中,可以说“你”看“云”实际是在看自己内心的某种幻想,而“我”却是在看你的举动,所以“我”是在看“你”看云,所以事实上“你”就是我内心的某种幻想,“你”就像一个还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纯人、真人,是我永远的梦幻和追求。
综上,这首诗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但又不单单是表现爱情,还蕴藏着作者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揭示出人世间一个永恒不变的矛盾冲突,即灵与肉的冲突和对立。
篇6:顾城诗歌《眨眼》赏析
错觉是人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所产生的时间、距离、方位等不准确的知觉,在一定条件下是不会消失的。这种心理现象,经常被用于审美过程和艺术创作中。以错觉入诗,竟成佳句,古已有之。这首诗写的是一种“错觉”。一种眨眼之间产生的“错觉”。诗人将“错觉”写入诗中,他抒发的是一种心理的真实情绪,真实,真实得可以使人摸得着的感受。与通常描写审美过程的错觉的诗的不同之处是,顾城是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觉”而故意为之的,并且将它凝固在诗行中:诗除了直截了当地点明作者写的就是“错觉”,还在开头和结尾重复地呼喊着:“坚信”!遥相呼应,有意造成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从“坚信”出发,“怒目圆睁”,可是“眨眼”之间,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变态。诗人这样写无疑为的是强化“错觉”。诗人带着理性*的思索楔入“错觉”之中,他是借助“错觉”驱使读者进入他的'思考的领地,一起去思索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对这种原因,诗人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那是一个“错误的年代”,这种表明是过于直露了,但也可理解为诗人对那个 “错误的年代”的愤慨,以致这愤慨之情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
诗人写“错觉”只不过是表明那个错误年代的错误,所以很难避免不囿于理念,好在他选择的形象很得体,因此人们信服诗人笔下的“错觉”:彩虹-蛇影,时钟-深井,红花-血腥;两两相比,由前一个感觉跳到后一个感觉,并不显得突兀,两者之间或在形状,或在色*彩,或在质感上都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这种“错觉”容易被读者接受;它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和它们各各所对应的物体相比,“蛇影”、“深井”、“血腥”给人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人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错误的年代在诗人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篇7:顾城诗歌《眨眼》赏析
在“眨眼”间,“彩虹”变成“蛇影”,“时钟”变成“深井”,“红花”变成“血腥”,这是一种错觉,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心理所产生的超常感觉,这种感觉往往通向更高层次的真实。顾城说过:“我所感觉的世界,在艺术范围内,要比物质的表象更真实。”“蛇影”、“深井”、“血腥”,是带有荒诞意味的意象,是心灵受到戕害发生倾斜后对客观物象所产生的错觉。尽管诗中隐去了心灵上的暗影,但仍能从审美意象的误差中,发现那潜藏在意象背后的“黑色*的眼睛”,
开头和结尾两个“坚信”遥相呼应,造成了戏剧性*效果:从“坚信”出发,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变态,这意味着什么呢?诗前的“小序”作了回答。
写错觉、幻觉、潜意识,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种探索,顾城擅长捕捉瞬间产生的错觉,并用色*彩鲜明的意象使其凝形,用最经济的文字将读者引入用错觉构成的意境之中。诗的“以少总多”的本质,诗的言外无穷之意,皆在此呈现。
顾城经典语录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1、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
2、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3、野花,星星,点点,想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枝叶,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的春天。我的诗,象无名的小花,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
4、星月的来由: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成了几个微小的窟窿,他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种谁也不知道的事情。
5、一瞬间--崩坍停止了,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戴孝的帆船,缓缓走过,展开了暗黄的尸布。多少秀美的绿树,被痛苦扭弯了身躯,在把勇士哭抚砍缺的月亮,被上帝藏进浓雾,一切已经结束。
6、一间房子,离开了楼群,在空中独自行动。蓝幽幽的街,在下边游泳。我们坐在楼板上,我们挺喜欢楼板,我们相互看着,我们挺喜欢看着。
7、现在,我们去一个梦中,避雨伞是低的,也是红的。你的微笑格外鲜艳,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身后的黑杨树,上边落着鸟,落着一只只闪电。这是雨后,一个人两边是失神的泥沼地正在枯萎,中间是一条河一条水路,它凉凉的血液闪动着凉凉的,浮在嘴边。
8、等我站着,身上布满了明亮的泪水,我独自站着,高举着幸福,高举着沉重得不再颤动的天空棕灰色的圆柱顶端安息着一片白云。
篇8:顾城诗歌《简历》赏析
顾城诗歌《简历》赏析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
始终没有长大
我从北方的草滩上
走出,沿着一条
发白的路,走进
布满齿轮的城市
走进狭小的街巷
板棚。每颗低低的心
在一片淡漠的烟中
继续讲绿色的故事
我相信我的听众
——天空,还有
海上迸溅的水滴
它们将覆盖我的一切
覆盖那无法寻找的
坟墓。我知道
那时,所有的草和小花
都会围拢
在灯光暗淡的一瞬
轻轻地亲吻我的悲哀
赏析
顾城,他本是一株足下沾满泥土的花,他呼吸就像一株青草,蚂蚁在他身畔搬运沙土,绝不会因为爱情而苦恼,自在的野蜂在歌唱,把一支歌献给所有花朵。而他总是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他想要会唱许多歌曲,让欢愉的微笑永不消失。可是梦想说出来,却不能再实现。他被折下来,插到花瓶里,从此就失去了风花雪月的滋养,就失去了天真明媚。
《六祖坛经》云:“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而顾城,先有的上下俱明、万象皆现的.通透的眼睛,所以看到的世界也如雨珠挂着的晶莹剔透,慢慢地尘世的尘埃浮上来,遮蔽了诗人的眼睛,所以诗人的心悲凉起来,何处去寻曾经的那般纯净?他顶着人世的风沙一路且行且悲凉,所以早有弃身而去的心思,死亡不是突然而至,而是一直在行走的终点。
1980年,顾城,写下自己的简历,在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里,为自己的一生注脚。半生未过,已知一生事,这以后再走的世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他说自己本是一棵苹果树,总憧憬着结橘子,但最后,人还是得诚实地结出苹果。命运从未改变,改变的是人心。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当他长大的那一天,也是他离开尘世的日子,在另一个地方,重获孩童的新生。
——《玫瑰停止的地方 芬芳前进了——顾城诗传》
篇9:顾城诗歌《别》赏析
顾城诗歌《别》赏析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一九七九年六月
赏析: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77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诗多以城市生活为题材,但他仍然深恋他少年时代放猪的河岸,希望自己诗中最终出现的是一片牧场。
该诗发表在1980年的《星星》诗刊第三期上,是一首抒情*色*彩较浓重的爱情诗。诗中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分别时,在“她”挥手的瞬间,难以言传的失落感。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的是“别”的情景,构筑了“别”的形象。随即诗人便捕捉住这一瞬间的感觉。抒写由此而生发的联想和幻觉,展现了分别时,“我”以目中的'彷徨和迷惘。同时,也从侧面暗示了“我”与“她”之间的深沉的恋情。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然而这无因无由的分别终归还是有因由。这便是命运。就象自然界的水中飘荡的落花,花朵沾染的露珠一样,是自然而自然的。诗境至此,便脱出纷繁复杂的尘世,进入了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失落变得无谓。“别”是命运的安排,是自然的注定。然而这心平气和的自语给人留下的还是有些个无可奈何的隐痛和哀怨,更进一步增加了“我”的迷惘、彷徨与伤感。心有大感而无言,也无须言。压抑便会有幻觉,感伤总想有超脱,这便是“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在心花中纷飞”。而彩蝶只不过是往日的恋情与未来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对失去的旧情的深切依恋和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便是这“彩蝶纷飞”的真切内涵。诗文至此,嘎然而止,而心中的离愁别绪却萦绕往返,撞荡回流。
本诗作者以其独特而敏锐的心理感受,借助蒙太奇手法组合,抒写了“别”时瞬间捕捉到的丰沛感觉,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用丰富想象来填补大幅度跳跃而留下的空白,从而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的结构匀称、节奏明快,情思的流动,语言的清新纯净,则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
知识扩展:顾城经典语录
1、这是雨后,一个人两边是失神的泥沼地正在枯萎,中间是一条河一条水路,它凉凉的血液闪动着凉凉的,浮在嘴边。
2、身后的黑杨树,上边落着鸟,落着一只只闪电。
3、我喜欢真实。生活里是有真实的时候的。
4、我很庆幸我放猪而不是去上学,这使我和语言有了一种自然的关系。
5、诗不是从文化中来的,不是从别人的诗中来的,哪个诗人都不是哪个诗人的父亲,诗是从自然、从内心中来的。
6、比如说爱情到来的时候,强烈的生命的感觉,写诗的时候也是这样。
7、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行走着,赤着双脚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8、一片朦胧的夕光、衬着暗绿的楼影、你从雾雨中显现、带着浴后的红晕、多少语言和往事、都在微笑中消溶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9、一间房子,离开了楼群,在空中独自行动。蓝幽幽的街,在下边游泳。
10、我穿着人的衣服生着人不懂的病。最早的诗是自然教给我的,我想我永远感谢自然。
11、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2、等我站着,身上布满了明亮的泪水,我独自站着,高举着幸福,高举着沉重得不再颤动的天空棕灰色的圆柱顶端安息着一片白云。
篇10:顾城诗歌《弧线》赏析
顾城诗歌《弧线》赏析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一九八O年八月
赏析
这首诗从内容来说是简单的,从寓意上来说能从多方面理解和把握。
诗中的四个意象都构成弧线:鸟儿在疾风中划成弧线,少年捡币弯成弧线,葡萄藤延伸成弧线,海浪退缩弓成弧线。诗人在这里告诉我们的是:生活、自然、社会充满了“弧线”,抑或是优美的弧线,抑或是曲折的“弧线”。
顾城用他透明的歌声,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单纯化了。我们读到了纯洁,读到了幻想,读到了天真与幼稚,读到了“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与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也读到了一点点疑惑,一点小小的烦恼。因此,面对“弧线”,我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烂漫的美,醉人的美,而不要驻足于疑惑和烦恼上。目标总不能一下就达到,爱情弓过折磨更为甜美,真理要通过时间之河才能在彼岸获得。这里面许许多多扭缠在一起的“弧线”值得我们去咀嚼。
愿我们的目光也是美丽的弧线。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诗人,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篇11:顾城诗歌赏析《感觉》
顾城诗歌赏析《感觉》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原载顾城诗集《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1)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2)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3)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4)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1)《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P.337。
(2)艾青《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P.172。
(3)朱自清《新诗杂话》P.10。
(4)转引自帕默《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见《音乐评论》(3),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由于审美功能的多元化趋向,诗歌艺术的天地更加开阔了。诗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体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细节的抽象线条。这首《感觉》就是几个大色块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画,简单、鲜明、强烈。读者欣赏时,不必一一追究“灰”、“红”、“绿”三种颜色象征什么,主题又是什么。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从诗名得知,诗中所摄取的画面,可能是诗人瞬间的感觉:对单调的厌恶,对新美的欢悦。
喜欢新鲜色彩、喜欢美,这难道不是人类共有的审美情感吗?
【顾城诗歌《回归》赏析】相关文章:
3.顾城诗歌《诗情》
4.顾城的诗歌
5.顾城诗歌《等》
6.回归的诗歌
7.回归篇诗歌
8.顾城的诗歌生日
9.顾城的代表作诗歌
10.顾城作品《弧线》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