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指南>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

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

2024-05-10 07:49: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hort_hai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下面给大家分享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欢迎阅读!

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

篇1: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

大多数求职申请还没有经招聘经理过目就被枪毙了。旧金山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约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说,即使是过关斩将最终能进到HR筛选的求职者,也有多达95%被淘汰。

因此,你有必要认真对待此事。“这是获得工作的第一步,因此你必须说服第一关的考官,让他们相信你是位优秀的候选人。”沃顿商学院教授、该校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彼得・卡佩利(Peter Cappelli)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为了能顺利通关,你需要学会将HR考官看成朋友而不是敌人。

HR筛选包括哪些内容

并非所有公司都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HR筛选。有些公司利用它开展基本的资质评估,或搜索误报信息等危险因素。还有些公司会执行更为彻底的评估,对求职者精挑细选,最终确定一批最合格的人选。在Google和Zappos等公司中,这一步专门用来测试求职者的文化适应能力。所以,要了解目标公司希望通过筛选达到什么目的。你可以问问安排面试的人员:“在面试过程中你们主要考察哪些素质?”在一些大型组织中,这一流程的透明度非常高,甚至还会在公司网站上公布问题样本。

质疑你的假设

如果你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筛选面试和面试考官,那么你就不太可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你应该重新思考以下这些最常见的假设:

他们就是来淘汰你的。这基本上没错。“最终面试的目的是确定‘最优秀的人选’,而HR筛选则是淘汰式筛选,主要侧重于找出所有有问题的求职者。”沙利文说。但是,与其担心自己惨遭淘汰,不如努力向他们证明你能胜任这份工作,而且非常适合这家公司。要将这一步看成一个机会,证明你比其他求职者更有前途。

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这份工作需要些什么。也许招聘考官并不了解某个具体工作的所有技术细节,但他们知道招聘经理的要求。优秀的人力资源招聘考官与管理人员关系密切,而聪明的求职者也会认识到他们带来的价值。

要想通过筛选,只要避免打字排版错误、巴结考官就行了。提交的简历中不能有打字排版错误,要准时到场,尊重HR代表,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求职者要注意的是,就算你只有一处重大失误,也有可能会出局。”沙利文说。但别以为只要礼节周全、拼写无误就能过关。你需要用与岗位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做准备

除了心理学指导我们在面试时要注重印象管理,给面试考官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外,在面试之前也要做好其他方面的充分准备。

首先,要透彻研究这家公司。卡佩利说,求职者犯下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对组织了解不够,这会给考官们留下一个印象,认为你不愿意费事去查找信息,因此显得不够认真”。不要只用Google搜索一下就完事。沙利文建议说:“求职者必须利用自己的社交网络,对公司及其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要利用LinkedIn或Facebook,与在那里工作的人取得联系,他们或许愿意从内部人士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如果在公司内部找不到任何人脉,你可以浏览一些允许员工评价公司的网站,如vault.com或玻璃门(glassdoor.com)。这些网站常常会提供公司的薪金幅度、优势和劣势,甚至面试例题等信息。

其次,要了解合格的候选人应具备哪些条件。如果你手头没有完整的岗位描述,就去索要一份。正如卡佩利所指出的,只有了解岗位的要求,你才能举出胜任的理由。

最后,为一些常见的面试问题准备好答案,如“你对这份工作中的哪些因素感兴趣?”以及“你的同事会如何描述你?”沙利文说:“求职者应该注意,问题通常包括你的工作习惯、态度、你对这份工作和这家公司的了解以及你的期望,尤其是你对最低工资和重新安置的要求。”HR代表还可能会询问你对他本人有什么问题要问,对此你也要做好准备。将体现他们独特视角的问题列一份简短的清单,可以表明你为这一流程做好了充分准备并积极参与。

进入面试室(或应答面试电话)时应该做些什么

除了表现得谦逊有礼之外,你还必须帮助招聘考官做好他的工作。“面试官需要完成核对清单,因此你最好与他们配合,让他们能够始终专注于这项任务。”沙利文说。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将招聘考官视为合作伙伴。也许对方会通过你与他的互动方式来考察你的协作能力。

还要设身处地地为面试主考官着想。也许他每个星期都要主持数十场像这样的面试,因此可能看起来缺乏热情、行事仓促。不要认为他这是在针对你个人。相反,你要展现出你对这份工作的兴奋感和热情。沙利文认为,这种热情常常会“感染面试考官”,使你进入下一关的机会大大增加。

做长远打算

当然,你希望经过重重筛选后能得到这份工作,但你也不要过于看重眼前的好处。与HR合作可以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就算你并不适合目前这个岗位,许多招聘官在以后出现空缺时也会考虑给你机会,尤其是当你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稳定可靠的素质以及对公司的热情时。让别人感受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很重要,不要低估了这一点。如果你承认HR的工作不可或缺,他们也许会对你手下留情,在出现其他机会时会优先考虑你。

篇2:你工资这么低,为什么还不离职?

你工资这么低,为什么还不离开?

文/十年后

几年前我刚进北京那家知名的影视传媒公司实习的时候,看到大家工作时间很长,有项目了九点甚至十一点以后下班是常事,我以为他们的工资很高。

后来有前辈透露:学历高一点能力强一点的新人,也就4000起步吧。

那时候公司里有个C哥,重点大学毕业,人很好,经常会领着实习生串胡同找小吃请客,但是他做了两年,还是每月税前5000多的工资,和别人合租一个2500的小单间,睡上下铺。

然后我以为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正常水准了。你看,连那个北大毕业的L姑娘都在这里工作呢。

那时候我对门住了M姓男生,一个人在北京二环内租了个带阳台的大单间,软妹币3200一个月。

他见我们跟C哥经常出去吃饭还被请客,就问了一下他的薪资。然后下意识地说:那真的是挺低的。

M哥们儿是88年生人,工作也是两年多,薪资两万+。那时我才知道,哦,原来不是每个人都是C哥那个水准。

于是我开始琢磨,为什么C哥和L姑娘这样颇有点水准的人,会甘愿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还活得那么乐呵儿。

「关心工资很正常,小白才会理想主义」

有段日子我整理以前大学时候的日记,翻出了这样一个让现在的我愣住几秒的事迹。

那是大一,十七岁的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坐在一场国内某着名主流媒体的分享会暨宣讲会上,听着有点名气的媒体人交流对媒体的看法,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着要点。

到了提问环节,一个坐在前排身穿正装的学姐高高举起手,被叫到后,站起来在客气地感谢了几句后毫不犹豫地说:冒昧问下贵报大概薪资水准在多少?

作为小白的我有些错愕。

日记清楚地记下了年少无知的我的迷惑和不解: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物质?大学四年的教育难道都没有成功教他们树立新闻理想?

随后接连好几个高年级的提问者,都围绕着薪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询问。年少的我甚至有些为校友羞愧。

那天日记的最后写道:唯希望将来我到临近毕业,不至于像今天的他们一样,只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被利益的需求禁锢了所有的思想。

但事实证明,还没到毕业的时候,我就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写过那样一段境界颇为崇高又有些未经世事的幼稚的话了。

我开始意识到,每一个实习生都有对实习公司的薪资水平好奇的阶段,倘若他有考虑过要不要留在那里。

招聘网站往往要注册会员过后才能看到几个匿名者提供的模糊的数字,而招聘启事上也大都是“薪资面议”。好像所有人都齐心协力地在保守一个重大机密。

你当然知道直接问很不礼貌,于是开始试探性地打听、佯装无意地留意着。然后综合考虑着利弊,决定去留。

到了毕业面临真正的择业,工资高低更成了许多人心里的唯一标准。系里有个人毕业就进顶尖咨询公司,年薪二十万+,一时间被鼓吹成神。

这当然无对错可论,也无可厚非。

「但于留下的他们,工资才不是唯一目的」

不为了工资,就凭借一腔无私奉献的热情而留下当然是不现实的。可正经点说,除了金钱,从一份职业里你能获得的东西可多了去了。

有的人是为了经历:

在有一定经历能够理解周围的认知标准之后,再来看C哥的选择,突然有了种莫名的感动。

他可不仅仅是留,还留得很专注。

他早就把做影视当作职业目标,最开始到公司阴差阳错进了品牌宣传部门。于是本职之外,他还努力地制造接触影视制作的机会:

在同部门同事都已经自顾不暇的时候,他会提高效率做完事情,然后以“热心”为幌子帮助隔壁影视部门做些事情。周末该休息,但只要公司有试镜或者发布会,他都争抢着去打杂。

到我实习期满离职后没多久,他朋友圈发了一句:“这是给我24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了。”

我知道,他一定是转部门成功了。

虽然直到现在他还是个“打杂的”,但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为了将来以最雄壮实力进击影视圈在打基础。

有的人是为了学习:

像C哥这样的人其实也并不少。

我从前写过一个《他六个月没发工资吃泡面也熬过来了》的做设计的同事J,当你问他:工资都没有了,你脑子进水了么还留在那里干嘛?

他说:可是那段时间我跟着师傅学到了很多设计方面的东西啊,比我跳槽出去单干好几年都有用。

公司自己撑不下去了他才离开,后来不到一年,他的业务能力已经比很多同行都做得好太多了。

有的人是为了理想和爱好:

还有《因为音乐,这个复旦毕业生辞职了》里的男生E,毕业不到一年就因为喜欢音乐而跑去录音室而辞掉月薪上万的白领工作。

于他而言,不做喜欢的事情简直是一种折磨。

还有《我是怎样从月薪1万到1千的?》里的小雨,她说:

“三个月前,我是穿着10cm高跟鞋在CBD上班的广告策划,月收入1万+;两个月前,我辞职了成为一个系着围裙切菜的厨子,月收入1千。

但又怎样呢,我收获了十倍的快乐。”

我无比喜欢她最后这句话,又酷又拽,不惧改变,又仿佛成竹在胸。

有人说她最终还是会低头的,因为物质压力。而我只想说,难道你没发现吗?一个真正热爱一份事业并努力去做的更好的人,多数从来都不以此为愁。

因为人生看长远,他们迟早都值得并终将收获更好的生活。

「那或许是一种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主义」

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眼界和勇气。尤其是在长辈们不停拿着你的工资单和邻居阿三对比的时候。

多少前辈会说:年轻人吃亏是福。

你当那是不能体贴人事,站着说话不腰疼。

于是在这个面经泛滥的社会,人浮于事的情况多之又多。一封牛逼哄哄的简历招来了一个眼高手低的人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很多不断跳槽的同龄人,好像从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薪资起起伏伏也没有多少遍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匹配更高的薪资。或者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就跟当年说“考上大学不是结束,而是真正的开始”一般,大学毕业领到证书也不是结束,而是人生长跑的又一次起点。

那些在这个起点不选择冲刺过快的人,你说是慢慢吞吞的乌龟,可其实,他养精蓄锐之后再腾飞起来,可是你注射再多兴奋剂都再也追赶不上的时候。

而那些生于这个功利和物质的社会,不知道前路如何仍然选择自己心里喜好的职业的人,不得不说,真是这平凡无趣生活里最伟大的英雄主义了。

他让你知道,价值观多元不是笑话,是你实实在在的选择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你知道,除了工资,这世界上可以在乎的简直太多太多了。

所以直到现在,我看到同龄人在知乎在微信群里谈论着:我在北上广税前八九千真心不够用啊。

然后一群人在回复道:楼主好厉害啊!楼主简直变相秀!楼主楼主快告诉我你做的是什么工作?

他做的是什么工作?难道你从没问过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吗?你真的做得了他做的工作吗?

篇3:为什么效率这么低?是什么拉低了你的工作水平?

拉低你工作水平的5大判断陷阱,现在知道还不算晚

文 / 王世民

前言

我们的大脑很智慧,但它有时也很愚蠢,总是会时不时地掉入各种各样的判断陷阱。

其中有五个判断陷阱,不仅会经常地误导我们的工作,而且我们往往还不自知。

这五个判断陷阱就是:

① 高估个别例证② 只信自己信的③ 信奉绝对真理④ 忽略多重原因⑤ 硬找关联关系

01 判断陷阱一:高估个别例证

上周,一位跟人创业了七个月的95后小姑娘准备暂时告别创业回去原公司工作。

要退出的理由,一二三条小姑娘都想得很清楚了,但跟老板聊过后就又犹豫了,因为她提出的理由被老板逐一驳回了,最关键的是她觉得老板讲得好有道理。

比如,她其中一条理由是,自创业以来每月只领1800元薪资,但就这1800元工资也已经三个月没发放,已经影响到个人生存了。

就这条理由老板给了一个很好的回复,他以前工作的公司有一个老员工2年没拿工资,现在是公司高管,从一个基层员工做到了全能。

她听后就很动摇了:别人成为高管两年没领工资,我才三个月,再坚持坚持弄不好就……

到这儿,这位95后小姑娘已经成功掉入“高估个别例证”的判断陷阱了。

高估个别例证主要是由幸存者偏差引起的。

幸存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取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信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大不相同。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理解下。

某动物医院惊奇地发现,从9层及其以上楼层坠落的猫咪的死亡率仅为5%,从不足9层的楼层坠落的猫咪的死亡率为10%。

于是这个医院的医生推断,这是因为从较高楼层坠楼的猫咪能够将身体展开,形成一种降落伞效应,从而导致死亡率更低。

事实果真如此吗?

恰恰相反,因为从高楼层坠落后的猫咪大多都立即死亡了,猫主人自然也就不会送医了。

95后小姑娘老板举的2年没领工资的员工例子,就类似于从高层坠落的猫咪,他是能熬到公司活下来的幸存者,但更多员工没领工资的公司基本都倒闭了,只不过他们的故事太正常了,没人讲而已。

那如何破解幸存者偏差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死人”说话。不要只看“幸存者”的数据,而是要用全数据来比较。

比如,只要了解下2年没发工资的创业公司有多少活下来了(乐观估计不足0.1%),这位95后小姑娘就知道应该如何判断了。

02判断陷阱二:只信自己信的

我有个比我早一年创业的朋友,他在招人时有个很特别的原则:坚决不招海南籍的男生。

为什么会有这个奇葩原则呢?

原来他曾经去过海口和三亚好几次,每次都从别人的口中和自己的观察中得出一个结论:海南男人很懒。

他跟我举例说,他在海口打车基本遇到的都是女司机,其中一名女司机还跟他抱怨说:自己不仅要早起开车,中午还要赶回去洗衣做饭,而她老公则是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吃完饭就是出去喝下午茶聊天,晚上再熬夜吃宵夜吹牛。

不仅是她老公,很多海口男人都这样。这位女司机给他补充道。

后来,他到三亚旅游,发现某工地上很多都是女性,再一打听又得知,三亚这儿基本都是女人在工地上干活。

从此他就坚信海南男人很懒的这个结论了。

我劝他说,咱们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哇,你这样做会错失人才的。

于是,他就试着招了一名海南籍的员工,结果不到一周就给人辞退了。

为此,他还不忘忙里偷闲地过来跟我炫耀了下他的英明:“我说海南男人懒吧,你还硬劝我招,你看我招的这个小伙子,嘴上说能吃苦,但一不愿意加班,二又嫌工作压力大,一周都没能干下来。”

我朋友的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落入的第二个判断陷阱: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只信自己信的”判断偏差主要是由信念固着和证实偏差两个原因引起的。

① 信念固着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往视而不见。

② 证实偏差人们只愿看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的倾向。

信念固着与证实偏差一结合,你就会发现工作和生活中处处都会证实你的某个判断。

你可千万不能小瞧了信念固着与证实偏差结合的威力,所有的宗教(无论是三大宗教还是各种邪教)都是建立在这俩基础上的。

像我朋友,他哪怕以后再招海南籍男员工,还是会觉得他们懒。

因为他已经建立了“海南男人都懒”的信念,他的眼中只看得到他们“懒”的行为,而对他们勤奋的行为则会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那如何破解信念执着和证实偏差呢?

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让执着的人自己从信念相反的角度来做解释。

比如,请认为海南男人都懒的人,自己想方设法地来解释为什么海南男人不懒。

03判断陷阱三:信奉绝对真理

这几年,经常会有拿不定主意的人来找我征询各种建议。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往往在跟我聊过之后再去问其他人的意见,然后得到相反的意见后,再回来问我怎么办。

比如,有位女生在咨询我下一步工作如何选择后,又去请教了下她闺蜜,结果被一通狂怼:你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吗?干嘛要去问别人?这些年白工作了吗?

于是,她将这通自己被怼的聊天记录发给了我。

其意不言自明:我是该听你的?还是该听她的呢?

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容易落入的第三个判断陷阱:信奉绝对真理。

人类迄今尚没有找出宇宙的本质规律,我们目前比我们自己所知道的还无知。

正如施一公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的《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所说: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所以,这个世上目前没有绝对真理,所有的理论、方法、建议也好,都没有绝对正确的,哪怕人为给它们冠上“第一性原理”也没用。

回到上面那位女生的案例,其实我给的建议也好,还是她闺蜜建议的“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想法”也好,都是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假设做出的,假如离开了这些前提和假设就全都没有意义了。

所以,你在运用某个理论方法,或者采纳某条建议的时候,一定要找出这些理论方法以及别人建议背后的前提和假设才行。正如这位女生下面的做法一样。

04 判断陷阱四:忽略多重原因

我们周一到周五下班前都会开一个30分钟左右的简短例会,检查和讨论各人手上任务的完成情况。

所有人的任务都是有挑战的,因此在推进中出现差距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基本每次开会我们都要分析导致差距的原因,以及给出后续的改进对策。

这时一个有意思的事就发生了:有的同学在会上只会找出一个原因,然后给出一个后续要做的事就觉得可以了。

比如,我们某次工作坊的参加人数未达到目标人数,例会时负责这次工作坊的同学给了一个原因,说是外部渠道曝光不够。

因此他给出的对策就是开通某平台的会员,因为该平台的运营人员跟他说开通会员才会给资源位。

其实,即使这个平台给资源位了,新增的报名人数也不足以弥补人数差距;而且即使开通会员了,这个平台也不见得会给资源位,这不过是对方运营人员的一个营销策略而已。

这位同学所犯的这个错不是孤例,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会掉入这样的判断陷阱:忽略多重原因的影响,只寻找那颗所谓的“神奇子弹”——即他们感兴趣的、造成差距的唯一原因。

比如,2015年APP还处在火爆期的时候,我曾见过一个小公司相当搞笑的经营决策。

当时这个公司的营收月月下滑,老板认为是市场拓展手段太传统(电话销售)导致的,于是将宝全压在一个APP的开发上,全公司上下都认为只要这个APP出来,客户就会自动上门了,他们也就再也不用靠低效的电话邀约来拓展客户了。

结果APP是出来了,但所有人也都傻眼了:怎么让客户知道和下载这个APP呢?这个推广跟原先的电话邀约相比,难度可是一点都没降低哇。

因此,具备原因多样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它提醒我们不要过于依赖单一的原因解释;另一方面,虽然说某个原因只是造成差距的众多原因之一,但并不能说这个原因就可以视而不见。

那怎么将原因多样化的观念应用在具体工作中呢?

两个方法:

① 用框架组织出导致差距的原因,并要求符合MECE(不重不漏),这样就能找出多样化的原因。

② 针对原因给出的每一个对策一定要预估出可能带来的效果,并保证这些效果相加足以弥补差距。

05 判断陷阱五:硬找关联关系

我特别喜欢下面的这个段子:

三个人坐电梯到十楼。一个人原地跑步,一个在做俯卧撑,一个用头撞墙。他们都到了十楼,有媒体采访他们,你们是如何到十楼的?

一个说,我是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俯卧撑上来的。一个说,我是用头撞墙上来的。

这个电梯,就是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那三个人,则是各种宣讲成功经验的企业家。

这个段子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叫“硬找关联关系”的判断陷阱。

硬找关联关系的判断陷阱,主要是由模式倾向和错觉相关引起的。

① 模式倾向我们生来倾向于以某种模式理解世界,所以哪怕是纯随机事件,也一定要找出规律。

② 错觉相关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很容易会将各种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感觉到一种错觉相关。

模式倾向加上错觉相关,就给我们找各种伪规律大开了方便之门,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还坚信不疑。

硬找关联关系的做法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无论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是高学历的大学教授,或者是普通基层职员,大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发现、提炼和分享各种不存在的伪规律。

那如何破解呢?

方法有两个:

① 从心理上愿意接受自己发现的“规律”被推翻

② 从实践上对新发现的“规律”加以验证,而不是盲目采纳或应用。

06小结

高估个别例证、只信自己信的、信奉绝对真理、忽略多重原因、硬找关联关系,这五个判断陷阱,一方面是由我们的生物特性引起的,比如模式倾向导致了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关联关系出来。

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我们缺少必要的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基础造成的。

比如,不管基础概率的幸存者偏差,导致盲信个别例证;不清楚信念执着、证实偏差这些社会心理学概念,导致了自己的偏执和狭隘。

不过,如果你能掌握以下这几个主要的思考与判断方法,就可以轻易避开这些判断陷阱,大大提高自己决策的质量。

① 从心理上认可自己可能会犯错,对自己的判断多做逆向思考、多加以验证。② 不要只看“幸存者”的数据,而是要用全数据来比较。③ 一定要找出理论方法以及别人建议背后的前提和假设。④ 多用框架思考,而不是零散地思考。

【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相关文章:

1.你工资这么低,为什么还不离职?

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原因分析

3.你那么小,我这么大散文

4.巧用ps提高求职成功率

5.求职博客 你设防了吗?

6.爸爸,你的手怎么这么丑啊

7.低碳老妈,你够牛作文

8.求职必看:你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

9.为何你求职没有被录取?

10.求职简历:亮出你的特长

下载word文档
《你知道为什么你的求职成功率这么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