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设计
“冷血萨摩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英文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英文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英文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设计
对初中的孩子而言,思想内容上能引起他们兴趣且能对他们有一定启发的英语诗歌,一般情况下,语言凝练且抽象,跳跃性也比较大,不像叙事类的文章那样有故事情节,容易理解。因此,如果不是英文语感特别好或者特别热爱英语的孩子,很难体会到诗歌语言的美和内涵的丰富。这决定了在中学阶段,它更适合以选修的方式供真正热爱且擅长英语学习的孩子学习。与小学阶段的全面丰富相比,初中阶段的孩子需要开始聚焦自己热爱的领域。那么就让热爱英语、热爱诗歌的孩子,以社团的方式,一起来欣赏、创作、分享美妙的英文诗歌吧。
二
英文诗歌选择的依据
1.思想性
不管什么学习载体,如果思想上不能对学生带来挑战和启发,语言形式上再优美、华丽也不能真正打动学生,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如果内心深处没有触动和共鸣,外在设计再精巧,形式再丰富多样,也只是浮于表面。所以诗歌的选择,在内容上应该是学生当下关心的,想要了解和探索的,能让他们感同身受又能获得启迪的。
2.语言难度
思想性主要是从个体认知上的需求出发的。中国学生学英文诗歌不能只考虑他们的认知需求,还需要关注他们的语言水平。如果诗歌语言的难度远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学生解不开文字的密码,就无法窥见作者的思想。就像一粒坚果,如果无法打开外面的硬壳,就无从知晓里面果实的模样。
对诗歌而言,语言难度存在两个方面:
(1)句法结构
诗歌的语言整体比较凝练,句子结构会有省略现象,有时并不符合常规语法规则。对于语言现象积累不够多,过于依赖语法结构理解文意的外语学习者来说会带来一些困惑。因此,在学习初期,需要注意整体句子结构,要么选择结构比较完整常见的,要么选择虽不常见,但是同一首诗反复出现同样句法结构的。
(2)词汇
对一般的叙述文来讲,文章里面有一定数量的生词汇也没关系,很多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推测生词汇的含义。有时甚至都可以直接跳过某些词汇,也不会影响文本的整体理解。但是,诗歌就不同。有时,诗歌中的一个词就影响整段或者整首诗的理解。这个词之外,你找不到其他线索协助你猜测它的含义。在学习初期,尽可能减少类似词汇的障碍,如果实在避不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设计恰当的阶梯,辅助学生充分领会。
三
教学设计举例
基于以上诗歌选择的依据,社团诗歌的选择以主题为线索,在各主题中选择有思想且语言难度恰当的诗歌。以主题为线索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比较清晰地聚焦相同题材中的不同观点,可以互相支撑或者互为补充,使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有辩证的了解。另一方面,主题相同的诗歌包含的词汇有很多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自然地达到词汇在不同情景中的拓展和复现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语言知识。
本学期第一个主题是关于自我的。之所以选这个主题一方面考虑到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更期待独立,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过去环境中的自我定位和新的环境会产生一些冲突。这使他们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状态中。因而,非常有必要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展示他人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当然主要是积极方面的),给他们一些力量和支撑。
下面以这个主题中的其中一首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为例,详细说明教学设计的环节。本首诗整体是借具体形象化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句式比较简单,反复重复排比,语言难度不大。唯一的难点就在于一些不太常见的名词,比如“pine、scrub、muskie、bass”等。
1.作者及诗歌背景介绍
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首先要了解他的身份、经历。反之,对诗人和对诗歌地位的了解也能引起学生解读诗歌的兴趣。
2.诗歌欣赏
在上面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后,让学生安静地聆听诗歌音频,感受诗歌整体意境。PPT上同步出示文字,协助学生将语音和文字对应。
Be the best of…
来自冷若伊
00:0001:23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By Douglas Malloch
If you can't be a pin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Be a scrub in the valley ― but be
The best little scrub by the side of the rill;
Be a bush if you can't be a tree.
If you can't be a bush be a bit of the grass,
And some highway happier make;
If you can't be a muskie then just be a bass ―
But the liveliest bass in the lake!
We can't all be captains, we've got to be crew,
There's something for all of us here,
There's big work to do, and there's lesser to do,
And the task you must do is the near.
If you can't be a highway then just be a trail,
If you can't be the sun be a star;
It isn't by size that you win or you fail ―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3.诗歌跟读
一般情况下,英文诗歌读一遍是很难体会到它真正的内涵的,所以不能像一般叙述类的文章一样,立刻进入语意理解阶段。在进入意义理解前,需要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不断协调音和形的过程中,学生会同时揣摩其意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通过此过程,学生能获得诗歌意义的整体理解。
4.诗歌理解
本诗各部分之间都是并列的结构,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其中一段的逻辑,对整体的理解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这首诗歌设计为先由老师引导学生将第一部分内在的逻辑和含义理解清晰。后面学生就可以自己理解了。
(1)文本思想交流
①文本分析
What images come to your mind after you read this part of text?
读完这部分文本后,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意象呢?
有学生回答“Hill”,这说明他们在词汇上遭遇了困难。
于是老师继续出示辅助性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a pin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a scrub in the valley” “scrub by the side of the rill”.同时通过教室里摆设的物品,帮助学生理解 “on the top of” 和 “by the side of”等表示位置关系的短语。
②文本和学生生命链接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be, a pine, a scrub, a bush or the grass? Why?
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Y:I’d like to be a pin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Because I hope I can be seen by others.
P: I’d like to be a pin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Because I can see more beautiful things when I stand on the top.
L: I’d like to be a scrub by the side of the rill in the valley. Because I like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I don’t want others to notice me.
Z: I’d like to be a bush or grass. Because you have chosen the pine and scrub, I don’t want to be the same as you.
孩子们的回答直接反应了他们个人的价值观。有两个非常阳光好学的孩子想成为高山上的'松树,想要被别人看见或者想要看到更多的风景。一个孩子想成为山谷里的小矮树,因为喜欢宁静的山水,而且不想被外界打扰。这个孩子属于宁静不太喜欢主动与外界交流的孩子。但她内心仍然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只是不愿意让别人看到。那个说想成为灌木丛或者草的孩子只是因为自己不想跟别人的选择一样,自己对自己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预设。
上面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寻找替代自己的意象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同时也让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如何定位自己并没有对错,但有高下。如何不着痕迹地既接纳孩子们的现状,又能把他们往上引领呢?这个问题是在孩子们回答完我的问题之后,脑海中突然冒出来的。事先,我只是预设了要借助新学的诗歌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但因为不知道他们会回答什么,也就没想过要在世界观方面进行引导。
大概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我就迅速把问题抛给了在场听课的英语老师们,希望老师们的回答能给他们一起启发和引导。果然英语老师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后她还很默契地把问题回抛给了我,让一切都显得很自然。
我的回答如下:
Sometimes, I’d like to be a pine on the top of the hill. Because I can have more chances to enjoy the sunshine, to breathe the fresh air, to see more landscape when I stand on the top. However, I will also be more likely to be sunburnt or get wet in the rain or get hurt by the wind when I stand on the top. So sometimes, I’d like to be a scrub in the valley. The huge mountain can be my shelter. Nobody will notice me, and then I can have a good rest.
上面的回答首先是我真实的感受,同时我也想通过这样的回答让孩子们意识到,人在生命力旺盛的大好年华里,要让自己的阅历更丰富,眼界更开阔,但同时也接纳疲惫时想退缩的自己。首先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两种生命状态的合理性及对人的意义,然后让他们去选择。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在调和这两种生命状态吧。一起欣赏两幅作品吧
(2)词汇释义
①结合整诗大意,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全开放方式猜测)
前面两个问题基本上把这首诗的结构特征和寓意都分析出来了。后面的部分主要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强调。所以生词汇的处理,主要让学生在了解整首诗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有限的文本提示猜测。比如:
以上的问题,学生根据 “ in the lake”这样的提示基本能猜出来 “muskie”和 “bass”是表示鱼。再根据整首诗的结构特点,猜测前面那个是比较大型的鱼 ,后面那个是比较小的鱼。这其实就已经达到了理解大意的目的。后面再以相关的图片验证一下即可。
词汇 “crew”的处理也如此。
②结合整诗大意,根据图片选择(半开放式猜测)
对于词汇 “high way” 和 “trail”处理又不同。先让学生通过整首诗的意思理解 “highway” 和 “trail”各自代表的意象,分别应该是高大、宽敞和低矮、狭小的。然后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自己连线对应。
(3)文章主旨探讨
在第(1)部分,已经将文本和学生个体进行链接,使他们更易于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所以这个环节学生完成得很顺利,几乎没遭遇什么困难。
这个写作主旨更印证了开头对诗人的介绍。他被称为“伐木工的诗人”.这首诗让平凡的人也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为之奋进。
(4)文章写作手法分析
前面对诗歌本身的主旨和思想剖析完后,再跳出诗歌分析:诗人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呢?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模仿和创作自己的诗歌。此处设置了两个小问题让学生关注诗中意象的对比和句子结构的运用。
① How many pairs of images did the author use? What are they?
以上表格学生基本都能完成。
②What language structures did the poet use?
学生非常准确迅速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5.视频欣赏
所选的这个视频,画面上将诗中的内容都具象化了,几乎一个意象对应一幅画面,它的好处是可以将抽象的字形象化,让学生迅速获取音和意之间的对应。但前提是学生之前已经将英文字形和意义进行过对应。否则,即使把音和图片对应上,你也不知道该将音和图片的哪个方面对应上。它的缺点是,过于具象化的东西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削弱诗的意境。这也是为什么把这一步放在后面,作为一个印证和巩固,而不是放在前面。
6.诗歌朗诵
经过前面的整体欣赏,思想交流及释义环节后,学生对诗歌会有自己的理解。那么再一次回到文本本身,专注地体会诗歌的语言和内涵,并用声音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7.诗歌创作
因为这首诗意象比较具体且语言结构比较单一,所以学生模仿得很快,写得比较顺利。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仿写不是机械地在原诗的基础上换词,而是学生先有自己的理解后,再学习本诗的叙述结构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从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看,他们的确是在表达自己真实的世界。从诗中的内容可以窥见隐藏在诗背后的作者。
让我意外的是,创作时,他们出问题的地方在逻辑方面。比如有学生写到:“If you can’t be a lion, be a golden fish.” lion和golden fish的可比性在哪里呢?狮子给人的感觉是体型的庞大强壮和力量的威猛,而金鱼给人的意象却是颜色的鲜亮和姿态的灵活。我跟学生一对一交流,提出质疑时,学生立刻意识到,对比的两个意象,首先要有可比性,最好是同类型中不同特征的。
还有有孩子写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是以颜色对比烘托意境的,但是主旨句却写道 “It isn’t by size that you win or fail…”出现这种问题,有两种情况:
(1)不太懂“It isn’t by size…”的含义
(2)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意识不强。
学生通过这样的创作,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歌,并且用诗歌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通过学生的输出反馈,老师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吸收过程中的漏洞,从而及时帮助他们。
开始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此处遇到问题,经过两次对话,修正后,孩子们的作品也都非常有感觉。
篇2: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花卉的美丽,了解牡丹、梅花、菊花、兰花的品性。
2、设计有关花卉欣赏的手抄报。
3、激发学生热爱花卉,热爱植物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点:
1、欣赏感受花卉的`美丽
2、设计有关花卉欣赏的手抄报教学准备:
有关花卉的幻灯片视频等,课前教室用各种花卉布置。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教室布满了各种花卉,成了花的海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花卉。
二、赏其美,品其性
1、教师播放有关花卉的视频,学生欣赏后谈自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牡丹、菊花、梅花、兰花。
2、欣赏牡丹
(1)请同学们读课本30页牡丹,看看从书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学习牡丹的的性格及象征意义。
(2)教师播放牡丹的图片,学生欣赏。
3、欣赏其他花卉。
(1)同学们把其他花卉读一读,看看梅花、菊花、兰花的性格或象征意义是什么,可以画下来。全班交流。
(2)欣赏花卉的图片
三、制作有关花卉的手抄报
1、师:欣赏完这些花卉,不单单用美字形容了,下面我们就把这些美丽的花卉画下来,写下来,把美丽变成永恒。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白纸,制作有关花卉的手抄报,要求:要求:
1、选好主题,主题要醒目,要围绕主题设计版面。
2、版面设计要合理,有创意。
3、颜色搭配要和谐。
2、学生设计制作
3、作品展示。
四、作业:
收集有关花卉的资料,把手抄报完成。
篇3: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激发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中考考纲为指导思想,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认识对象,研究古代诗歌的特征、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以及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引导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以及人文素养,增强中考古代诗歌鉴赏的应试能力,并梳理形成我校《语文核心素养》课题的代诗歌鉴赏学习专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
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2、拓展法: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教学过程:导语: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中国的古诗文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众所周知古代经典的诗词、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屈原的《离骚》,到岳飞的《满江红》,再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挖掘和诠释,能让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得以增强。 20xx年正月于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早已落下了帷幕,在观看时,我就在想,我们的语文古诗鉴赏时很多学生觉得难,那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初中校本课程中古诗词鉴赏的一些要点。
新课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走进文本,解决诗境:
(1)、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2)、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3)、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1)、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2)、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1、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2、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作业设计:
1、陶渊明《饮酒》诗艺术形式上的特色是什么?
2、陶渊明《饮酒》一诗的名句是
3、陶渊明《饮酒》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4、《饮酒》诗的作者陶渊明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绪?
5、《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与《归园田居》中的哪两句可以互为证印陶渊明的什么思想教学评价: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板书设计:
《诵读欣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文本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2)、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二、走进文本,解决诗境
(1)、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2)、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1)、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2)、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3)、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四、拓展文本,小结延伸
(1)、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2)、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3)、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篇4:陶艺创作教学设计
一、 课题:陶艺创作(一)二、 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实验本第14册三、 教学时间:一课时四、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有所了解,对其中蕴含着的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内涵有所领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及对审美修养的提高。五、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能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的内容。“陶艺创作”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动”起来的一个课题。既有动脑的设计构思、创意;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为综合实践课,旨在通过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最后以学生个人创作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把“陶艺创作”这一课题通过充满艺术感觉的双手展现出来,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塑造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陶艺作品,以此来达到本课的教学意图。六、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研究法、探究性学习七、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八、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掌握基本的陶艺创作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欣赏,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优秀的陶瓷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能够创作出一件充满艺术感、有独特设计创意的陶艺作品。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陶瓷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情趣,陶冶情操,使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理想。九、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了解陶瓷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材料、制作工艺及装饰方法,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十、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掌握陶艺创作的方法,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十一、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器材。2) 搜集教学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实物等。2. 学生准备1) 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学习有陶艺制作方法的资料和相关历史,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2) 准备陶艺创作的相关的用具,为课上创作作品作好准备。十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导 入 新 课(准备上课)同学们,大家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啊?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 大家能不能用更加专业的术语来说出它的名称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笔筒、水杯…(不同的答案)异口同声的回答:用泥做的学生思考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课题。讲授新课板书:陶艺创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陶艺创作,谁来说说你所理解的“陶艺”是什么? (大屏幕显示课件:陶艺的名词解释) 好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用品有哪些是陶瓷制品呢?给学生欣赏用陶土和瓷土制作出来的作品,请他们通过欣赏观察说出两类原料制作出来作品的差别是什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概括:这就是陶瓷的两种不同的原材料,分别是陶土和瓷土,它们的区别就在于陶土较瓷土来说成本低,较容易取得,作品给人的感觉较为朴拙,看起来很亲切。瓷土成本较高,不易取,给人不易接近的感觉。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甲: 就是用泥捏东西、乙:有艺术感的泥制品 学生丙起立朗读定义。学生思考并回答:餐具、卫生间的浴缸、洗手池,水杯...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学生回答:有的看起来外表粗糙,不光滑,有的就很光滑;有的色彩艳丽,有的色彩平淡。学生聆听,看图片感受两者的差别。 设计看似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此来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主动思考。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在展示的过程中提问:1. 这些陶艺作品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呢?(将不同成型方法的陶艺作品单独进行研究讨论,师生共同)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连线游戏把大家所说的成型方法概括总结出来,请大家仔细看大屏幕:(课件显示)成型方法与相对应的图片资料: a、手捏成型法 b、泥条盘筑法 c、泥板成型法d、擀压法 e、切片法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图一:把泥搓成一条一条的,然后再把它们累积起来。图二:用手捏成的图三:一片一片互相粘在一起的…图四:把泥擀成一片然后再捏成的。… … 学生根据刚才所说的,进行对号入座连线的游戏。 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一系列活动,最终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用适当的小游戏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大家请看课本的第25页,上面有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大家仔细的研究一下。学生仔细看课本中的图例,对制作过程进行研究。 学生通过仔细观看课本上的演示步骤,更加有利于对前面所学知识、技法的理解,把知识与实际操作方法对上号。课堂小结 相信大家在看过了这两个具体的制作过程的图例后,对陶艺创作的成型方法应该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的历史长河,不仅反映出民族大众的智慧和创造,更是凝结了华夏儿女的审美情怀。中国享有盛誉的陶瓷艺术在世界发展史中,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篇章。大家“瓷器”这个词语用英文怎么说吗? china这个词还能够翻译成什么中文意思呢? 那么,我们从这个单词上也应该能够明白,陶瓷对我们中国是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的。 学生回答:china 学生回答:中国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学习,相信大家应该都迫不及待的想把手中这块普普通通的陶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赋予它“生命”吧,那还等什么呢,开始动手吧! (课件显示作业要求) 学生聆听,观看作业要求 播放背景音乐,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学生开始创作陶艺作品教师巡视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以指导 学生创作作品中 有困惑的学生举手提问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创作氛围请已经完成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来也全班同学共同分享他的陶艺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相应得肯定和希望。展示并讲解自己的创作构思,与大家交流 学生之间共同交流学习,互相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作提高完成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成果给与肯定和鼓励。我们会针对此次课题在班级内举办一次陶艺创作展,希望通过观看大家的作品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增姿添彩。(布置下节课需要准备的材料)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给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后作业:把作品进一步完善,布置班级内的作品展示。板书设计:见教学课件音乐素材:背景音乐 教学反思: 1、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陶瓷艺术基本的知识,和创作方法,在认识上从陶艺就是玩泥巴改变为陶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是融科学、技术、艺术为一体的。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从对学生的思想方面,学生喜欢一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课题,特别是这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创意构思的动脑动手结合的课题,学生会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教师就更加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艺术是充满灵性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时刻留意观察学生身上的显现出来灵性,并予以正确的、恰当的引导,这样才会让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小天使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篇5:《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为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知识目标在于:
1、通过欣赏图案,以及绘制图案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图形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能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绘制简单的图案。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再出示教师收集的图案,组织欣赏、讨论每一幅图:这幅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下课铃响的前十分钟,大部分学生的设计都展现出了雏形,只待上颜色了,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篇6:《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红寺堡区大河九小 张金鹏 在《欣赏与设计》这一课教学中,我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发现成功与遗憾并存,成功之处在于: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并不是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遗憾主要在于,教学引入部分学生收集到许多用各种图形组成的图案的物品,在展示时耽误了一些时间,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而且用彩笔的学生因工作量大,在设计时也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和“收”的度把握得不够好。
篇7:《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欣赏与设计》这节课面对的学习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短,这节课如果只是设计一些由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案让他们来欣赏是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更是不会引起他们动手做的欲望,于是在教研员虞老师的指导下我在这节课中插入了一些由图形拼起来的故事,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考虑到一年级孩子天真,童话故事相对会更吸引他们一些,也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就设计了“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井底之蛙”“乌龟赛跑”,让孩子们在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想到故事同样也会感慨图形的魅力更有自己想亲手去拼一拼的欲望,本来设计是看完视频之后介绍点子图,我又考虑到一年级孩子记忆能力有限,而且只是在屏幕上跟着学习,看完之后印象不深,也害怕孩子们看完视频之后觉得有难度,所以为了再次加深印象,我又把拼好的故事放到课上,带领着孩子把每一个故事中用到的图形再说一说,通过“看视频”“分析图片”,孩子们的印象深刻。
篇8:《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同时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中,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教材安排了欣赏与设计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本课是在学生对圆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才能,在活动中教师也应多以表扬鼓励为主,寓教于乐,这样,为学生创设的良好学习氛围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首先呈现了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教学时,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如基本图形经过了哪些变换),让学生感受到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提高分析图形的能力。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要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圆有关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为后面的设计活动做铺垫。
4、模仿练习。在练习本上模仿书上画出三幅用圆设计的简单图案。
颜色的搭配也是使图案变漂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审美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搭配方案,再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最后通过模仿练习、评一评等活动,建立学生自信,为后面设计比赛打下基础。
5、开展设计活动,交流汇报。
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
篇9:《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节课前,我搜集了很多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制作的剪纸及会徽、旗帜、商标等各种标志。课始,我用课件出示课本第22页的四幅图案,让学生欣赏。又组织学生欣赏生活用品中的图案和教师收集的图案,使学生有亲切感,讨论每一幅图:这些图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它是怎样制作的?学生在小组内,就这些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思维过程,通过讨论分析,让每个学生深切地感觉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就可以得到的。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习上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有了前面大量的欣赏,学生的创作欲望很强,我就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漂亮的图案,学生兴致勃勃地选择基本图形,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案。从学生最后展示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会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基本知识与技能,设计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
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在于,前面大量的欣赏,占用的时间较长;后面的画一画,留给学生的时间又较少。导致最后环节设计图案的时间有些紧张,所以在展示、欣赏环节没能充分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汇报,显得较为仓促。另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以及在教学时放与收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
篇10:《欣赏与设计》教学反思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11:交流与欣赏教学设计
交流与欣赏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养成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的习惯,能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好,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多写日记。他总跟同学们说,坚持写日记,便是坚持道德长跑,能使人的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每位学生一入学,便要开始写日记。我从9月1日开始便要求学生写日记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鉴于此,本堂日记交流与欣赏课设计以本班学生日记为载体,以“交流、欣赏与点评”为主轴,来让学生体验日记的.快乐,感受欣赏的魅力,激发学生继续写作日记的热情,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欣赏
1、继续促进日记的快乐写作;(重点)
2、综合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
3、加强同学间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导入课堂。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三)总体介绍,金榜题名
1、老师总说日记的写作情况;
2、对一直坚持写且质量较高的学生张榜表扬;
3、对书写质量较高的学生进行特别表扬;
4、展示精彩日记原稿。
(四)日记欣赏b
1、明确角度,提出评星目标;
2、欣赏并点评;
3、老师补充精彩片段或语句。
(五)好题欣赏(分别朗读)
(六)明星评选(可根据情况课后进行评选)
(七)归纳反思,指导日记(由学生来总结,老师再补充)
(八)教师寄语(可用老师的日记来代替,效果更好)
篇12:欣赏与设计教学教案设计
《欣赏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一系列平面图形后设计的图形与变化的设计课,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知识,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图形变化的现象,从变化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这部分知识设计的主要目的。教材中展示了几幅精美的图案,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变换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是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对于圆形、菱形等平面图形只是初步认识,学生善于发现规律,但未必会总结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设计规律和掌握方法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使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抽象好的设计在课件的演示中形象化,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更好的设计图案!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电脑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信息技术支撑点:
利用电脑完成几何图形构成的图案的:展示与欣赏、设计与绘制等环节。色彩艳丽的图案欣赏能更好的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绘图工具,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好的完成图案的设计与绘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小组合作或自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引入
师:经过几天的收集,同学们发现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收集的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过程。
1.请一两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介绍其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如果学生所找的物品较小可以利用展示台,以方便学生观看。)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都有些什么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4.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我也在我们的身边找到的一些美丽的图案。
请注意观察这些图案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教学课件播放老师收集的图案。)
师:从刚刚播放的课件中你发现在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图案
(色彩艳丽的图案,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图片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1.教师出示准备的四幅图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中找一幅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用教学课件出示图案,学生介绍哪幅图案,点击它可以放大。)
2.
请学生交流意见
(1)师:你认为这几幅图案,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各抒己见,想法多种多样。)
(2)请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图案有什么感觉。(他们感到能用这么简单的图形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很了不起。)
篇13:采薇创作背景与教学设计
采薇创作背景与教学设计
采薇创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采薇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二、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
(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
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
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小结:
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篇14:欣赏与设计
课题课时第三课时班级五(3)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时,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并且后者是学习的重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感受图形变换创造的美,体会平移、对称、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进一步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3、加深对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和方法的理解。 4、发展空间想象力。教学重难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通过对一些图形的认识和欣赏,以及对生活中平移、对称现象的简单认识,应该有了一些欣赏、制作积累的经验,欣赏和制作体现了综合思维的特征,教师及时肯定学生作品及创意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用“动”的思想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我设想的教学过程是:以审美情趣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先导,运用数学的原理创造美,并体验创造本身的愉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课堂成为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场所。五、教学环境及资料准备主题图、漂亮的图案、贴图、剪刀和纸。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预 设 学 生 行 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情境导入1、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通过对图的观察回顾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 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研究图形的形成,为后面做设计做好准备。 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篇15:《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 学 过 程 | 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 ,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来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面貌?(提问学生或一起分析当时社会状况),为了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现实,让我们来看一段真实的片断。(课件展示、影视资料),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个历史事实。(引出)而中国现代美术也正处在发展变化阶段,那么如何发展?怎样变化?即从传统——现代的转变? (以下讲述法)因素:1、社会的文化环,2、人的观念,3、美术的功能,4、内容与形式等;使中国现代美术经历了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形成现代美术的特色:(1)中国画的改革,(2)油画的民族化问题。 (阐述)1、中国画的改革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画面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然而,随着人的思想的变化,观念的转变,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进行了改革,而改革之后的中国画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即不再传统),《愚公移山》这幅中国画,我想同学们现在应该不难看出这幅画的内涵。 从故事反映的精神和表达的主题,可知画的主题思想,表现了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的精神。(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试图借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表达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这幅画的内涵和主题。 然而对于这幅画,我们更要了解的是它的技法,——中国画的改革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一定有所感觉了,这幅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可,对不对?那么它在技法上有什么改变呢?(引导) 欣赏方法 技法:1、线描—明暗(中西结合),中国画的改革,表现人物的体积和力量; 2、裸体形式表现中国古代传说,这是一种创新,突出了力量与气势。 内容:移山 主题:抗战到底的决心 (师生互动) 同样使抗战时期的作品,让我们再来看看蒋兆和的《流民图》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呢?(课件展示)这是一幅描写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历史画卷,我想请同学们看了作品之后,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和境遇,(一分钟讨论)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通过学生描绘画中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民族的苦难)师:难道当时的中国真的就变成难民营了吗?如果再不起来战斗,中国就完全被侵略了。这幅画创作于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民族的苦难激发起了画家画了这幅画。主题也由此得出,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参加战斗,坚持抗战到底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师的不断引导职能够展开并深入) 欣赏方法: 技法:线描+素描(改革了中国画) 内容:难民 主题:抗战到底 (有了第一幅作品的审美经验,学生可以得出此欣赏过程)欣赏完两幅作品可比较其异同点。(题材一样,表现方法不同) 20世纪上半叶也是反帝反封建时期,除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国内封建势力的存在。同学们请看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呢?欣赏:王式廓的《血衣》(油画素描稿)。 这是一幅描写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斗地主的场面。(请学生分析,通过分析画中几个主要典型形象的心理,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优秀的艺术作品是靠典型来塑造角色的)。 可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式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从感受农民的情绪起伏变化,由低潮到高涨过程) 欣赏方法: 技法:素描 内容:斗地主 主题:人民当家做主人(土改的必要性) (这里学生应该可以自主学习了,基本上自己可以理解作品)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这是一幅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革命历史画。这幅画重点感受油画的民族化体现在哪里? 具体过程: 1、同学们一定没有看过“开国大典”,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感受一下当时的宏伟场面以及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播放一段影视资料) 2、(一分钟思考或讨论)说一说这幅画的艺术特色。 师:……红旗、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采用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描绘人物场景——油画的民族化。 油画是西方的 传统绘画形式,以素描为基础。中国人在欣赏西方绘画的时候,往往受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的局限,而存在差异(看不懂、看不惯),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中国人能接受西方的传统绘画,使它更丰富,则必定有一个国有化的过程,即民族化,(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使其具有中国特色。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这就是油画的民族化。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欣赏,同学们也许积累了一些审美经验,也看得出同学们从先前不会欣赏到能自己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当然。这不是说就一节课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就可以提高多少,但至少体现了一个过程,这就是审美的过程。 |
篇16:《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
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下面是本网带来的国画创作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国画创作心得体会一:
在现在这个各种思想纷繁芜杂,风格多样的绘画领域里,一个年轻人的绘画道路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为此,我认真学习绘画史,尤其是中国绘画史,从中我获得了许多启迪。我坚信有三点是我一生追求艺术不能分割的,就是“民族性”、“传统”和“创新”。艺术作品往往越是体现民族性的生命力就越强,同时,“民族性”和“传统”都是作品产生的源泉,而“创新”则赋予它新的生机。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是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且完整的艺术体系(独特的绘画材料、审美情趣和绘画哲学等等)。随着,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关于国画的命运有了太多争议,有的人说“国画要被时代所淘汰了”,“国画应当放弃笔墨了”等等。作为一个年青的国画爱好者,我想说的是:国画不会为时代所淘汰,相反它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我一直认为相对其他绘画来说,国画不仅是一种绘画的艺术,更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把文学(尤其是诗词)、书法和篆刻融合一体;国画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它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探寻自然脱俗的画面表现;国画不仅是技法的再现,更是画家道德思想的再现,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书画清高,首重人品”等等,另外在强调绘画对思想和品格的表达上,是早于而且超过其他任何画种的。所以国画需要的是更高要求的画家,我一直循着这样的要求努力着,而且永远不会放弃。
我喜欢画虎,是因为虎给我一种浩然正气的感觉,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威严;在我的眼中虎是君子,我曾有感而写到“吾画虎常以君子喻之,不为柔媚,求其刚毅;不为凶残,求其威严;不为俗艳,求其雅致。威然正颜,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气环荡其间也。志存高远,群居不倚,独立不惧,见势不趋,见威不惕,始终不改其度也。长啸可以惊天地,缄默仍能骇世俗。养天地正气,存鸿鹄之志。笔墨成处非大王,傲骨满身是君子。此皆我所欲也。”一直以来我对画虎的探索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画艺术虎,而非自然虎;要画精神虎,不为皮肉虎。”为了做到这点,我把虎拟人化,我把虎看成英雄、将军、勇士等等,当然除了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还应有“侠骨柔肠”的一面。我甚至也把虎拟物化,把虎看成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高节,菊之坚贞,以及青松拔地而起、直干凌云的正气。在构思和创作时,总将这些精神会聚心中,凝于笔端。在表现技法上我做了一些探索,先学大写意画虎,追求笔法神韵;后来结合山水皴法来表现虎,多用枯涩之笔,使虎有苍涩厚重之感,有别于众家画虎追求细腻、毛茸茸的皮毛感。并对虎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变形,也把山石的质感运用了进来,看起来似虎也似石。这样一来,倒为虎增加了些顽石的坚毅和刚强。
我画虎是以虎为我代言,抒己胸臆,我自刻了一枚印章就写道“长啸惊天抒壮志”,我希望画中的虎就是“君子之风”、“英雄之气”,不禁可以感染我,更能征服观者,给人以启发和激励。
国画创作心得体会二:
作一般的画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就可作画,难在把画画得美,要想画得美,应从十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气韵生动,这是作画最重要的原则,南北朝著名书画评论家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傳模移写。”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之首,可见其重。唐张彦远说:“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其意是画作只要有气韵,形状笔墨差一点也无妨。所谓气韵生动,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我总结的是人物画要注重神态,特别是眼神和体态,山水画注重气势,要大气磅博,花鸟画注重韵味,要典雅隽秀,简称态、势、味。
二是讲究法度,作画讲技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技巧,二是章法,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仅限于技巧却忽视法度。法度是指作画应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之所以称法度,意即它象法律一样具有严肃性,重要性,绝非可有可无,在关乎美感度上讲,它比技巧更重要。法度最重要的是画幅的构图,即谢赫所说的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就是指整个画面安排布局,哪里画主景,哪里画副景,哪里画配景,各个景物怎样搭配,统一协调。古人总结了许多模式,如半边型,占中型,对角型,工字型,s字型,z字型,c字型布局等,画面最怕就是布局不当,凌乱无章法,更忌讳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满纸画得一点空间都没有。
三是要有古意,之所以强调古意,除关乎美感度外,古意更能体现传统中国画的神韵,它将中国传统写意为特色的风格与西方写实风格明显区分开来。
四是骨力用笔,骨力用笔是谢赫六法之一的重要内容,所谓骨力笔,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要有力度,国画线条有十八描之多,在山水画中,尤以铁线描,折芦描最显骨力,画石山石头树木多用这两种线条,而游丝描和兰叶描多用于画土山土堆。其骨力就差多了。
五是笔法细腻,国画有粗笔细笔之分,粗笔豪放粗旷,细笔隽秀温婉,故国画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精细。在山水画中,区別主要在皺法上,大小斧劈皺,大小米点皺等属粗笔一类,芝麻皺,披麻皺等属细笔一类,而水墨暈染及没骨法等则不见笔痕,更显细腻,所以水墨画彩墨画成为了文人画家的最爱,其意就是求细腻传神。
六是暈染自然,暈染是考验水墨画家功底的技巧之一,画山石分阴阳,阴阳面多用墨色暈染以显现阴面和阳面,云雾水体也是晕染的重点和难点,墨色暈染多用混墨法和积墨法和分染法,混墨法是先将笔浸于清水或淡墨中,再用笔尖沾一点浓墨,一次染出深浅不同过渡自然的效果。积墨法则是先用淡墨染头遍,再用浓墨染二三遍。分染法主要用于熟宣纸,先用较浓的墨染,随即用清水将边缘暈开,暈染最重要的是墨色浓度要掌握恰当,浓淡过渡要自然不留迹痕,通常先要将纸喷湿再染。
七是简繁得当,画山水山石的层次宜多宜繁为佳,给人以山峦重叠,千峰万壑的感觉,单一层次的山体固然也可,但总不如多层山峰雄伟壮丽,故古人爱用立轴作画,这样就可设置三至六个层次山体,显得高大雄伟。当然采用简笔风格也很好,要简就尽量简倒也有情趣,寒江独钓图全幅画就一只小船,上一老翁钓鱼,很有诗意,浪漫之极。通常画北派风格的高山大川以繁为佳,画南派风格的江南风情则以简为要。
八是意境深燧,意境是什么,就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就是浪漫风流,前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志向操守,后者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风流倜伥的性情趣味,诗一般歌一般的浪漫情怀,画如其人,风流才子苏东坡,唐伯虎等因人品风流才能作出意境深燧的风流作品,只是此风流并非人们常谈的彼风流,而是指作者长期养成的浪漫情怀。
九是题跋有趣,题跋虽简,画龙点睛,题跋内容应精心选取,与画面内容吻合,且应有韵味趣味,最好用诗词绝句,不要随意写几个字,也不宜篇幅太长,书法应美观大方,位置应符合规范。
十是人品修炼,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有德行,有爱心行善举,讲道德树礼仪,二是讲博学,饱读书穷史料,博众长苦内功,三是清心神,戒急躁静心思,淡名利莫妄为,人们常说书画修身养性就是修炼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画家作出好画来。
国画创作心得体会三:
友人们常开玩笑说,陈醉以“贩卖妇女”为业。当然,这是指我的创作,因为我主要是画女性裸体人物。这,一开始就谈到题材问题了。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题材很重要,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以求精粹化。我钟情于此的原因是我一直从事裸体艺术研究——这也是构成“贩卖妇女”玩笑的另一个因素——因而,从感性的兴趣到理性的认知,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了。
于此更早的,还是绘画方式的摸索,这与师承有密切的关系。我是学油画出身,导师是留苏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对色彩微妙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对独特构图的处理方式,对形式感的敏锐把握与构思运用。在我的油画作品中能明显见出师承的轨迹。后来,油画、中国画和书法都同时涉猎,加上还有学术研究的根基,创作个性日渐显露。不过,在我的中国作品中也同样流露出学西画“出身”的痕迹。评论家给我的中国画创作定位,有人说是“文人画”,有人说是“学院画”。其实两个都对,而且恰恰是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判断,道出了我的苦心追求与创作特色。如果要我自己定位的话,那就应该是具有文人画精神的学院画。其根本就是把握住文人画的精神,运用好学院画的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是书画同源,看重“书写性”,古人画画说“写”——“写生”“写真”“写意”。幸亏我练了怀素,现在常书写巨幅狂草,所以,在作画时我侧重用笔、用线——线是中国画的灵魂,线用好了,支柱就起来了,精神就出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用狂草在“写”人体,在淋漓酣畅中捕捉那意趣天成的效果。将草书与女性人体形象融在画面中,再加上特殊的表情、体态的塑造,也许这种对立统一本身就会激起人们某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味。但另一面,我又不能完全靠“天成”,作画时,我都非常着意于造型、构图甚至构成,这又用上了我的西画基础甚至西方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不错,古人也有“经营位置”,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我融进去的是另一个体系的基因,所以显得清新、率意、独特、异趣。画画的人往往都有这种体会,即有时一幅作品打动人的未必是因为它的题材重大,或者画幅巨大,而更多的是绘画的本体因素在起作用。也许恰恰是一个局部的用笔(油画则如笔触)、一小块色彩的点染(油画则如透明)、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小道具的安排使人产生激动甚至震撼!这些,都有可能从经意或不经意中产生。它们最终都取决于作品的技艺含金量——捕捉造化美点的技巧和表达造化美点的技巧,而这些都往往体现为某种创作的难度。还幸亏从小背诗词,今天也派上了大用场。画作的题款,我都是用自己原创的诗词。此外,题诗用什么字体、大小、如何排放,以及用什么印、钤什么位置等,都是需要精心琢磨的。只有这样既感性又理性,才有可能给人以匠心独运的感受。一位作家说,“你的画很有个性,感觉三个字:美、媚、味。不过歪鼻子斜眼,找老婆我是不会选她们的。”一位画商说:“你的那些美女很性感,很异样。可惜就太胖了,腿那么粗……”但画照拿。这些评说非常真实而准确,形象地反映了我的风格取向。
《现代中国画创作》教学设计
【“英文诗歌欣赏与创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3.诗歌教学设计
4.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5.春天的创作诗歌
6.诗歌欣赏
7.与春天的英文诗歌
10.诗歌 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