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送郑长源作品介绍
“已经在跑路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唐诗送郑长源作品介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唐诗送郑长源作品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唐诗送郑长源作品介绍
唐诗送郑长源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送郑长源》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9卷。
原文
送郑长源
作者:唐·韦应物
少年一相见,飞辔河洛间。
欢游不知罢,中路忽言还。
泠泠鹍弦哀,悄悄冬夜闲。
丈夫虽耿介,远别多苦颜。
君行拜高堂,速驾难久攀。
鸡鸣俦侣发,朔雪满河关。
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
注释
①见:全诗校:“一作得。”
②飞髻:犹飞马。河洛间:黄河、洛水流域一带。
③罢:通“疲”。
④中路:中途。
⑤泠泠:形容声音清脆。鹍弦:用鹍鸡筋做的琵琶弦。
⑥耿介:正直,守志不阿。
⑦高堂:指父母。
⑧速驾:迅速驾车而行。攀:指挽留。
⑨俦侣:同伴。发:启程。
⑩“须臾”句:意谓相聚时间只有今夕片刻。
11循环:指不断饮酒。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
卷189_19送鄭長源韋應物
少年壹相見,飛藓勇彘g。
歡遊不知罷,中路忽言還。
令令鹍弦哀,悄悄冬夜閑。
丈夫雖耿介,遠別多苦顏。
君行拜高堂,速駕難久攀。
雞鳴儔侶發,朔雪滿河關。
須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環。
篇2:送郑长源,送郑长源韦应物,送郑长源的意思,送郑长源赏析
送郑长源,送郑长源韦应物,送郑长源的意思,送郑长源赏析 -诗词大全
送郑长源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体裁:五排 少年一相见,飞辔河洛间。欢游不知罢,中路忽言还。
泠泠d弦哀,悄悄冬夜闲。丈夫虽耿介,远别多苦颜。
君行拜高堂,速驾难久攀。鸡鸣俦侣发,朔雪满河关。
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
篇3:唐诗寒夜作品介绍
《寒夜》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原文】
寒夜
作者:唐·孟浩然
闺夕绮窗闭,佳人罢缝衣。
理琴开宝匣,就枕卧重帏。
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
锦衾重自暖,遮莫晓霜飞。
【注释】
①重:全诗校:“一作罗。”帏:通“帷”,幔帐。
②薰笼:薰衣物的用具。古人燕香以薰衣。
③遮莫:唐人俗语,犹言“尽教”,任凭。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寒夜】孟浩然
閨夕绮窗閉,佳人罷縫衣。
理琴開寶匣,就枕臥重帏。
夜久燈花落,薰籠香氣微。
錦衾重自暖,遮莫曉霜飛。
篇4:唐诗有感·其一的作品介绍
唐诗有感二首·其一的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有感二首·其一》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24首。
原文
有感二首·其一(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诗成二诗纪甘露之变)
作者:唐·李商隐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
注释
①据史载,大和九年(乙卯)十一月,唐文宗与宰相李训、风翔节度使郑注共谋诛灭宦官。是月二十一日,李训让人诈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想诱宦官仇士良等前去验看,趁机加以诛杀。仇至,发觉有伏兵,逃回殿上,劫持文宗入宫,并派禁军大肆捕杀朝官。除李训被杀外,连未曾与谋的宰相王涯、贾鍊、舒元舆等也被灭族。长安有些街坊和人家被劫掠一空。郑注也被仇士良密令斩于凤翔。史称“甘露之变”。从此朝政大权进一步归于宦官,文宗更处处受挟制。事见两《唐书》李训、郑注、王涯等人的传及《通鉴·大和九年》。诗成于开成元年丙辰。
②九服:古人设想中的九层行政区域。王畿方千里。自王畿向外,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为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共九服。见《周礼·夏官》。这里指全国。元化:帝王的德化。
③三灵:日、月、星。叶:合。睿图:帝王的英明谋略。
④本初:袁绍的字。汉少帝光嘉元年,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事泄,进为宦官张让、段珪所杀。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不论少长皆杀之。事见《后汉书》袁绍及何进传。此以“本初辈”喻李训、郑注。
⑤屈牦:汉武帝庶兄中山靖王之子,征和二年为丞相。次年,宦官郭穰告发他指使巫者诅咒武帝,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欲立昌邑王为帝,被腰斩,妻、子果首。屈牦诛:指因宦官的指控而以谋反罪被诛。
⑥有甚:有过于。《汉书·爰盎传)载,文帝与宦官赵谈同车,爰盎伏车前谏阻:“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奈何与刀锯之馀共载!”于是文帝令谈下车,谈泣而下车。此借喻李训等不仅想使宦官当面出丑,而且欲将其一举诛灭。
⑦《南史·梁武帝本纪》载,大通年间,有童谣说:“荧惑(火星)入南斗,天子下殿走。”此谓文宗被宦官劫持。
⑧《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之物。”奏云物:记载祥瑞灾异。借指李训使人谎称石榴树夜降甘露事。
⑨萑苻:《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劫)人于萑苻之泽(芦苇丛生的湖泽)。太叔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此借指朝廷大臣被当成盗贼剿灭。
⑩《史记·五宗世家》:“请逮勃(常山王刘勃)所与奸诸证左。”证逮,指逮捕与案情有牵连的人。符书:逮捕的`官文书。
11、辞连:供词牵连。
12、尊汉相:汉成帝时丞相王商身材高大,容貌过人。匈奴单于来朝,见商颇畏惧。成帝称叹说:“此真汉相矣。”见《汉书·王商传》。此以王商比李训。《旧唐书·李训传》说训形貌魁梧,神情洒落。文宗以其言论纵横,谓其必能成事。
13、辨胡雏:辨识像石勒那样的政治野心家。据《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十四岁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见而异之,对左右说:“向者胡雏,吾观其声视有异志,恐将为天下之患。”派人收捕,勒已离去。后石勒成为“五胡乱华”时期前赵的君主。此以石勒喻郑注。史称注“诡辩阴狡”、“挟邪市权”。
14、鬼箓:登记死人的名册。朝部:朝班。
15、上都:指长安。至德元载号长安为上都。
16、堪恸哭:用贾谊《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语意。
17、洪炉:指天地。《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40_24 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詩成二詩紀甘露之變)李商隱
九服歸元化,三靈葉睿圖。
如何本初輩,自取屈牦誅。
有甚當車泣,因勞下殿趨。
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符。
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
竟緣尊漢相,不早辨胡雛。
鬼箓分朝部,軍烽照上都。
敢雲堪恸哭,未免怨洪爐。
篇5:唐诗江上吟作品介绍
《江上吟》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6卷。这首诗是公元74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时作。江,指汉江。诗题一作“江上游”。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江上吟》原文
江上吟
作者: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注释
1、此诗为公元74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时作。江,指汉江。
2、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yì),船桨。《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3、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
4、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5、妓,歌舞的女子。
6、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7、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8、兴酣,诗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
9、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10、沧洲,江海。
11、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12、海客,海边的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13、凌,凌驾,高出。
14、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15、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江上吟》翻译
玉兰木做桨,乘坐神奇的沙棠船,划动名贵的木兰桨,在汉水泛舟,船头和船尾,悦耳的玉箫和金管声声吹奏。
让我们喝上千杯万盏美酒,一醉方休。船儿随着波涛荡漾,动人的歌妓,一展那美妙的歌喉。天上的神仙,离开了黄鹤,又怎能在太空翱翔,怎及我坦荡君子,常能与海鸥同游。
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词赋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寿,而喧嚣一时的怀王宫殿、襄王楼台,如今安在?渺然无存呵,只留下空悠悠的山丘。
我乘着酒兴下笔挥写,巍巍五岳也得一摇三抖,我作成诗歌纵声高吟,仙境蓬莱在我脚下俯首。功名若粪土,富贵如浮云,转瞬即逝呵,并不持久,就像那浩浩东去荡荡南折的汉水,绝不会向西北流。
《江上吟》赏析
主题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读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江上吟》诗意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不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江上吟》结构组织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这是经过细心体会后的符合创作实际的看法。
篇6:唐诗江上吟作品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江上吟》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6_24江上吟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兩頭。美酒尊中置千斛,
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
詩成笑傲淩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篇7:唐诗归家的作品介绍
《归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归家
作者: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注释
①一作赵嘏诗,赵嘏集题作《到家》。
②稚子牵衣:赵嘏集作“童稚苦相”。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35歸家(壹作趙嘏詩)杜牧
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
篇8:唐诗飞仙阁作品介绍
唐诗飞仙阁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飞仙阁》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37首。
原文
飞仙阁
作者:唐·杜甫
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
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
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
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
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
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
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
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注释
①飞仙阁:在今陕西略阳县东三十里飞仙岭上,此地崇山峻岭,阁道遗址至今犹存。参见《嘉庆一统志·汉中府》。
②土门:当为飞仙岭下一地名,或以土为门。土,全诗校:“一作出。”
③微径缘:全诗校:“一作径微上。”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此形容山路之细。
④栈云:言阁道极高,势如连云。
⑤万壑:沟谷纵横。欹:斜。林:全诗校:“一作竹。”
⑥积阴:山间阴气。
⑦澹泊:太阳无光貌。
⑧定分:定命。
⑨汝:全诗校:“一作尔。”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卷218_37飛仙閣杜甫
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
棧雲闌幹峻,梯石結構牢。
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
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
歇鞍在地底,始覺所曆高。
往來雜坐臥,人馬同疲勞。
浮生有定分,饑飽豈可逃。
歎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
篇9:唐诗观刈麦作品介绍
《观刈麦》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6首。这是作者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古诗名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就是出自《观刈麦》这首诗。
观刈麦原文
《观刈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注释
(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11)惜:吝惜、珍惜。
(12)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13)敝:破。
(14)相顾言:互相诉说。顾:视,看。
(15)输税:缴纳租税。
(16)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竟,却。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7)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8)岁晏(yàn):年底。晏,晚。
(19)丁壮:青壮年男子。
(20)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观刈麦翻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讲解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原注云:“时为盩厔县尉。”盩厔,今陕西周至。这是三十六岁的诗人于元和二年(807)任盩厔县尉时所写,是诗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
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垅”,田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壶浆”,用壶盛的汤水。“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评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陈才智)
观刈麦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鉴赏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啊!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原载:《唐诗鉴赏大辞典》
篇10:唐诗《利州南渡》作品介绍
温庭筠(约8-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利州南渡》繁体对照
卷578_8利州南渡溫庭筠
淡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
波上馬嘶看桌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壹鷺飛。
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篇11:唐诗《利州南渡》作品介绍
《利州南渡》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8卷。
《利州南渡》原文
利州南渡
作者: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渡》注释
①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县,位于嘉陵江上游。
②对:全诗校:“一作带。”
③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
④波:全诗校:“一作坡。”
⑤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五湖:太湖。或以太湖及附近四湖为五湖。忘机:泯灭机巧之心。
篇12:《送郑少府赴滏阳》唐诗赏析
作者:唐·岑参
子真河朔尉,邑里带清漳。
春草迎袍色,晴花拂绶香。
青山入官舍,黄鸟度宫墙。
若到铜台上,应怜魏寝荒。
篇13:《送郑少府赴滏阳》唐诗赏析
①滏阳:唐县名,在今河北磁县。
②真:实授官职。河朔:滏阳在黄河之北。
③带:围绕。清漳:清漳河,漳水两源之一。漳水流经溢阳县南。
④迎,迎合。
⑤宫:指魏武帝在古邺城的'宫殿。滏阳距古邺城甚近。
⑥铜台:铜雀台。
⑦魏寝:魏武帝陵墓。《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六相州邺县:“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
篇14:《送郑少府赴滏阳》唐诗赏析
卷200_41送鄭少府赴滏陽岑參
子真河朔尉,邑裏帶清漳。
春草迎袍色,晴花拂綬香。
青山入官舍,黃鳥度宮墻。
若到銅臺上,應憐魏寢荒。
篇15:唐诗华清宫三十韵的作品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华清宫三十韵》繁体对照
卷521_1華清宮三十韻杜牧
繡嶺明珠殿,層巒下缭牆。
仰窺丹檻影,猶想赭袍光。
昔帝登封後,中原自古強。
壹千年際會,三萬裏農桑。
幾席延堯舜,軒墀接禹湯。
雷霆馳號令,星鬥煥文章。
釣築乘時用,芝蘭在處芳。
北扉閑木索,南面富循良。
至道思玄圃,平居厭未央。
鈎陳裹岩谷,文陛壓青蒼。
歌吹千秋節,樓台八月涼。
神仙高缥缈,環珮碎丁當。
泉暖涵窗鏡,雲嬌惹粉囊。
嫩岚滋翠葆,清渭照紅妝。
帖泰生靈壽,歡娛歲序長。
月聞仙曲調,霓作舞衣裳。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
玩兵師漢武,回手倒幹將。
鯨鬣掀東海,胡牙揭上陽。
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
傾國留無路,還魂怨有香。
蜀峰橫慘澹,秦樹遠微茫。
鼎重山難轉,天扶業更昌。
望賢馀故老,花萼舊池塘。
往事人誰問,幽襟淚獨傷。
碧檐斜送日,殷葉半凋霜。
迸水傾瑤砌,疏風罅玉房。
塵埃羯鼓索,片段荔枝筐。
鳥啄摧寒木,蝸涎蠹畫梁。
孤煙知客恨,遙起泰陵傍。
篇16:唐诗华清宫三十韵的作品介绍
《华清宫三十韵》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1卷第1首。
《华清宫三十韵》原文
华清宫三十韵
作者:唐·杜牧
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
仰窥丹槛影,犹想赭袍光。
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强。
一千年际会,三万里农桑。
几席延尧舜,轩墀接禹汤。
雷霆驰号令,星斗焕文章。
钓筑乘时用,芝兰在处芳。
北扉闲木索,南面富循良。
至道思玄圃,平居厌未央。
钩陈裹岩谷,文陛压青苍。
歌吹千秋节,楼台八月凉。
神仙高缥缈,环珮碎丁当。
泉暖涵窗镜,云娇惹粉囊。
嫩岚滋翠葆,清渭照红妆。
帖泰生灵寿,欢娱岁序长。
月闻仙曲调,霓作舞衣裳。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
玩兵师汉武,回手倒干将。
鲸鬣掀东海,胡牙揭上阳。
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
倾国留无路,还魂怨有香。
蜀峰横惨澹,秦树远微茫。
鼎重山难转,天扶业更昌。
望贤馀故老,花萼旧池塘。
往事人谁问,幽襟泪独伤。
碧檐斜送日,殷叶半凋霜。
迸水倾瑶砌,疏风罅玉房。
尘埃羯鼓索,片段荔枝筐。
鸟啄摧寒木,蜗涎蠹画梁。
孤烟知客恨,遥起泰陵傍。
《华清宫三十韵》注释
1、华清宫: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唐贞观时建,咸亨二年(671)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
2、绣岭:骊山有东、西绣岭。珠殿:华美的宫殿。
3、缭墙:缭绕曲折的围墙。
4、丹:全诗校:“一作雕”。
5、赭袍:赤黄色的袍,指帝王之衣。
6、登封:指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封禅泰山事。见《旧唐书·玄宗纪上》。
7、际会:遇合。《淮南子·泰族》:“夫欲治之主不世出,而可与兴治之臣不万一,以万一求不世出,此所以千岁不一会也。”
8、接:全诗校:“一作立”。
9、星斗句:焕,明亮。《晋书·天文志》:“东壁二星,主文章。”
10、钓筑:指吕尚及傅说。
11、木索:镣铐绳索等刑具。
12、循良:奉公守法的好官。
13、玄圃:在昆仑山上,神仙所居。
14、未央:汉宫名。此指宫殿。
15、钩陈:星名,主后宫,指帝后之宫。
16、文陛:宫阙的`殿阶。
17、千秋节:唐玄宗生日为八月五日,开元十七年(729)定为千秋节。
18、翠葆:用翠羽装饰的车盖。
19、帖泰:安宁和顺。
20、相传唐玄宗与罗公远游月宫,见素娥数百,舞于广庭。玄宗暗记其曲,回宫后即制霓裳羽衣曲。见《云笈七签》卷一一三上。
21、雨露:喻指皇恩。东汉郭皇后之弟郭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府第,赏赐金钱缣帛无数。当时称其家为“金穴”。见《后汉书·郭皇后纪》。此指玄宗偏宠杨贵妃一家。
22、乾坤:天地。
23、玩兵句:指唐玄宗后期效法汉武帝锐意开边,轻启战事。
24、干将:宝剑名,春秋吴人干将所铸。倒干将:谓倒持宝剑,授人以柄。
25、鲸鬣:鱼领旁小髻。此用以指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将。
26、胡牙:指安禄山叛军牙旗。揭:举。上阳:宫名,在洛阳。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十二月,攻占洛阳。
27、马嵬:在今陕西兴平西。天宝十五载元月,安史叛军攻下潼关,玄宗仓皇幸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哗变,杀死杨国忠等,玄宗不得已将杨贵妃赐死。事见《新唐书·杨贵妃传》。
28、倾国:美女,指杨贵妃。
29、香:即返生香。据《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有返魂树,取其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又熬成丸,名返生香。死者闻香即活。
30、鼎:象征国家政权。
31、望贤:宫名,在咸阳县。玄宗幸蜀,憩于望贤宫门树下,有父老献麦,于是百姓献食相继。事见《旧唐书·玄宗纪》下。
32、花萼:指唐玄宗时所建的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内。
33、殷叶:红叶。
34、羯鼓:古代羯族乐器。其形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打击时用二杖,声音急促高烈。玄宗好羯鼓。见《羯鼓录》。
35、《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36、泰陵:唐玄宗陵墓。在京兆府奉先县,今陕西蒲城东北。
篇17:唐诗《题河中紫极宫》作品介绍
唐诗《题河中紫极宫》作品介绍
唐诗《题河中紫极宫》作品介绍
《题河中紫极宫》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9卷。
《题河中紫极宫》原文
题河中紫极宫
作者:唐·温庭筠
昔年曾伴玉真游,每到仙宫即是秋。
曼倩不归花落尽,满丛烟露月当楼。
《题河中紫极宫》注释
①河中:府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紫极宫:唐时称诸郡玄元皇帝(老子)庙为紫极宫。
②玉真:仙人。《真灵位业图》载,玉真保皇道君,居玉清三元宫。
③曼倩:汉东方朔之字。朔以诙谐滑稽著名,为武帝弄臣。传说朔本谪仙,后乘龙上天而去。见《汉书·东方朔传》、《汉武帝内传》。
《题河中紫极宫》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题河中紫极宫》繁体对照
昔年曾伴玉真遊,每到仙宮即是秋。
曼倩不歸花落盡,滿叢煙露月當樓。
【唐诗送郑长源作品介绍】相关文章:
1.唐诗寒夜作品介绍
10.送康太守王维唐诗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