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

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

2024-03-14 07:57: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anxin0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

篇1: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

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精选

无媒径路草萧萧,

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

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牧诗鉴赏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牧之云:‘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罗邺云:‘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余 尝以此二诗作一联云 :‘白发唯公道,春风不世情。 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 。他别具独眼地拈出杜、罗 二诗予以比较 ,又颇有创意地概括出白发唯公道, 春风不世情一联,揭出二诗共同旨意,令人击节叹服。但细味诗意,穷人不偶,遣兴之作八字评语,实在未搔着痒处 。殊不知小杜绝非一般遣兴,他 揭露世间不平,呼吁社会公道,情绪正无比激越、慷慨。

篇2: 《送隐者一绝》杜牧唐诗鉴赏

送隐者一绝

杜 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

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

贵人头上不曾饶。

篇3:《送隐者一绝》杜牧唐诗鉴赏

送隐者一绝

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

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

贵人头上不曾饶。

篇4:《送隐者一绝》杜牧唐诗鉴赏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牧之云:‘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罗邺云:‘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余尝以此二诗作一联云:‘白发唯公道,春风不世情。”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他别具独眼地拈出杜、罗二诗予以比较,又颇有创意地概括出“白发唯公道,春风不世情”一联,揭出二诗共同旨意,令人击节叹服。但细味诗意,“穷人不偶,遣兴之作”八字评语,实在未搔着痒处。殊不知小杜绝非一般“遣兴”,他揭露世间不平,呼吁社会公道,情绪正无比激越、慷慨。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

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

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

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拓展: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篇5:《送隐者一绝》杜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赏析】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拓展阅读:《羊栏浦夜陪宴会》(作者:杜牧)

【作品介绍】

《羊栏浦夜陪宴会》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

【原文】

羊栏浦夜陪宴会

作者:唐·杜牧

戈槛营中夜未央,雨沾云惹侍襄王。

球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滟光。

红弦高紧声声急,珠唱铺圆袅袅长。

自比诸生最无取,不知何处亦升堂。

【注释】

①戈槛:军器排列如槛,形容军营戒备森严。

②央:尽。

③球:指一种内填香料的彩球。香袖:指女子的衣袖,此处代指女子。

④觥:饮酒器。

⑤珠唱铺圆:形容歌声圆润如珠似铺(一种圆形的铜器)。袅袅:柔弱摇曳貌。

篇6:杜牧《送隐者一绝》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注释

⑴隐者:指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

⑵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⑶径路:小路。

⑷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

⑸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⑹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⑺公道:公平,公正。

⑻贵人:显贵的人。

译文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与大中元年(847),时杜牧任睦州刺史。这首诗是杜牧送隐者时所发的感慨。

【赏析】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杜牧的文学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篇7:杜牧《送隐者一绝》赏析

杜牧《送隐者一绝》赏析

送隐者一绝    杜 牧

无媒径路草萧萧,

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

贵人头上不曾饶。

杜牧诗鉴赏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牧之云:‘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罗邺云:‘芳草和烟暖更青,闲门要路一时生。年年点检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 .’余 尝以此二诗作一联云 :‘白发唯公道,春风不世情。” 盖穷人不偶,遣兴之作 .“他别具独眼地拈出杜、罗 二诗予以比较 ,又颇有创意地概括出”白发唯公道, 春风不世情“一联,揭出二诗共同旨意,令人击节叹服。但细味诗意,”穷人不偶,遣兴之作“八字评语,实在未搔着痒处 .殊不知小杜绝非一般”遣兴“,他 揭露世间不平,呼吁社会公道,情绪正无比激越、慷慨。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 》:”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

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 “.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 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 ,”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 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 .”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

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 .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 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 ,他与隐者灵犀相通, 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

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篇8:送隐者一绝原文及赏析

送隐者一绝原文及赏析

原文: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译文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注释

1、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2、径路:小路。

3、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

4、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5、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6、公道:公平,公正。

7、贵人:显贵的人。

赏析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相关文章:

1.杜牧唐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2.《秋浦途中》杜牧唐诗鉴赏

3.《题木兰庙》杜牧唐诗鉴赏

4.《送国棋王逢》杜牧

5.杜牧唐诗《旅宿·旅馆无良伴》

6.《送魏二》王昌龄唐诗

7.《送严士元》唐诗鉴赏

8.送康太守王维唐诗赏析

9.《送灵澈上人》唐诗鉴赏

10.送别的唐诗:《赠汪伦》

下载word文档
《杜牧:送隐者一绝唐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