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022-05-30 07:02: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佳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篇1:《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胡兴安:兴安,南朝所置县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胡兴安当为在其地做官的胡某。②居人:指自己。转轼:回车。③客子:指胡兴安。维舟:系船,停泊。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赏析诗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5分)

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 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3.两句景物描写,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构成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2分)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环境写得凄清壮阔。(2分)景中寓情,景中有人,与前四句共同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1分)

4.前两句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2分)第三句从时间上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则是席中的欢声笑语,意在衬托第四句。(1分)在“一筵”“两地”之后分别缀以“笑”“愁”两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说明“笑”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1分)最后两句是想象自己回家后的感觉。离恨犹在,故园独守,倍感孤寂,友情之可贵及友人在心中的位置,不言自明。(2分)

二: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是一首 。(1分)

(2)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3分)

(3)本诗的五、六句历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4)诗歌的颈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魏晋五言诗/古体诗

(2)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3)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淒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4)前句细腻地写出了露湿水边草的场景,后句描绘了流水倒映明月的场景,描绘了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意境写得凄清空旷。

赏析:

这首诗到底是作者送别胡兴安,还是自己出行,留赠前来送别的胡兴安?各人说法不同。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留别诗,因为何逊作品中留别诗较多,有的诗题就和这首诗标题格式相近,如《与苏九德别诗》、《临行与故游夜别》、《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等等。这些标题的共同之处,是略去主语(我),直截用连词(与)引出告别的对象,而后再用“别”字点出诗意,《与胡兴安夜别》也正是这样写的,这大概是诗人的一种习惯写法吧。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送行者,即胡兴安;一句写“客子”——行者,即诗人自己。轼,车前横木,代指车;行转轼,将要回车。维舟,系上船。“居人”将“客子”送到江边,客子登舟,船虽然还系在岸边,但马上就要起航了;“居人”的车夫自然也要作回车的准备,“别”已在眼前了!这两句十个字,简捷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情节,极其难以言传的深情。陈祚明说:“何仲言诗经营匠心,惟取神会”(《采菽堂古诗选》)。确非虚语。别时如此,别后会怎样呢?三四两句即沿着这一思路,回答这一问题。不过妙在第三句先作一兜转,从时间上说是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说则仍是席中的欢声笑语。但这只是一种陪衬,意在反跌出下一句。因为“一筵”之后,就将分为“两地”,所以“笑”只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是彼此的真情。诗至此,已是一首颇有余味的小诗了。“去马嘶春草,归人立夕阳。元知数日别,要使两情伤”(韦应物《答王卿送别》)。其情境、格调,和这首诗的前四句很相似。但是,何逊没有就此搁笔,第一,诗题中的“夜”字还没有点出;第二,前面说了“两地愁”,对方的愁情如何,虽不便代言,但自己的愁,自己对朋友的思念,还有让朋友了解的必要。这样,诗人又写了四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放在一起便是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这二句点出了“夜别”,还照应了“维舟”二字,不过更深一层的意思还在于景中寓情,景中有人,若与前四句结合起来,便不难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那寂寞的情怀,失落的迷惘惆怅,自在不言之中,真是“情词宛转,浅语俱深”,无怪它早已被人列为何诗的佳句了。最后二句是悬想自己回家后的感情:“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离恨犹在,故园独守,那是倍感孤寂的。如此思愁难遣,则友情之可贵,友人在心中的位置,是不须明说的了。

此诗的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己之羁愁离恨,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在第三层,抒发对送者的日后思念之情。这种人已分、思不断、愁更深的深情绵邈的诗句,那友人读之,其情如何?这更是诗的余情、余韵了。“何之难摹,难其韵也”(陆时雍《诗镜总论》)!正道出了何诗的又一个特色。

篇2:《与胡兴安夜别诗》诗歌鉴赏

何 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碾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1)此诗暗含时间的转换,请结合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分析诗句的内容。(5分)

答:

(2)后人备加推崇“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两句,认为这两句“景观与主观情感已经完全融为一体”,请赏析这两句。(5分)

答:

参考答案

(1)诗的第三句写酒宴上的欢聚,是别前;一、二两句写将别未别,是别时;五.六两句写别后路上的.情景,是别后;最后两句写归家后的孤独,更进一步写别后。(后面两点可并为一点。)(2)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境界开阔却略显感伤的意境。寒塘岸边别离挚友,即将身单影只,自是内心凄楚悲凉不已,垂眼间露水湿碧草,碧草挂露珠,则触景伤情。作者借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悲情;放眼望去,明月相映,江水清清东逝不息,思念也将如此水滔滔不息吧。这两句作者借景显深情,做到情景完美交融。(景2分,情2分)

篇3:与胡兴安夜别,与胡兴安夜别何逊,与胡兴安夜别的意思,与胡兴安夜别赏析

与胡兴安夜别,与胡兴安夜别何逊,与胡兴安夜别的意思,与胡兴安夜别赏析 -诗词大全

与胡兴安夜别

作者:何逊  朝代:南北 居人行转轼,

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

分为两地愁。

路湿寒塘草,

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

独守故园秋。

篇4:《春夜喜雨》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①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篇5:《春夜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春夜喜雨》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全诗紧扣一个 字抒情写意,首联中一个 字把“好雨”拟人化了。

(2)颔联中“潜”和“细”写出了春雨 、 的特点,饱含诗人 的心情。

(3)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4)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5)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答:

(1)喜 知

(2)轻盈 、 细柔 喜悦

(3)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4)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5)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6)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①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并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②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

③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这首《春夜喜雨》,将雨描绘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还道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题中的“喜”字虽然在诗文中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欢喜之情。从欢喜到情不自禁地想象:明天必定会春.色满城。

篇6:《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遥夜:长夜。

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玉露:白露。

晓:破晓。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弹,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1)诗中哪些意象巧妙点明了早秋这一季候特征?请列举。

(2)颔联和颈联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请加以赏析。

(3)评论家认为首联和尾联颇具浪漫色彩,请选一联分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 残萤”、“ 早雁 ”、“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2)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

(3)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悦耳的清瑟声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或: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赏析:

《早秋》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这首诗描绘初秋景色。前四句写早秋的夜景,五、六两句写早秋的昼景,在描绘秋景的过程中,诗人注重高低远近,落笔细致而层次井然。“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最后两句运用《淮南子》与《楚辞》典故,浑然一体,神气十足,又将身世感叹暗寓于其中。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色图。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 “残萤”、“早雁”、 “晓还密”、“一叶下”、 “洞庭波”都扣紧“早” 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篇7:戎昱桂州腊夜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戎昱桂州腊夜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请从 景 和 情 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

(3)请简要分析首联中 尽 仍 赊 的表达效果。

(4)颔联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5)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在人物活动和景物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离乡 万里,腊夜怀乡思 归之情。(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2分)

(2)渲染凄寒孤儿悲凉的环境气氛,(2分)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2分)

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2分)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儿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2分)

(3) 尽 ,意思是诗人在除夕夜一直坐到三更已尽; 赊 尽 对比表现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仍 ,表现出诗人不得已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4)①以动衬静。上句写没有入睡时听到的声音,表现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下句写梦中思念家乡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

③寓情于景。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5)该诗描写了诗人除夕夜由坐到睡、由睡到梦、由梦到醒的过程,描写了雪落竹林的凄清声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破晓号角的悲凉、昏黄孤灯的余烬,表现了诗人的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二:

(1)颔联中, 寒 字表意极佳,请加以赏析。(2分)

(2)颈联写景角度有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作用。(4分)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分)

颔联中的 寒 字扣题贴切,寒夜难耐,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能梦到家里的情景(1分)。梦字之前加一 寒 字,不只写出了寒夜做梦的情景,更反映了诗人由于思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凉孤寂之情(1分)。

(2)(4分)

颈联写景角度,先听觉后视觉(1分)。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是从听觉上来写的(1分)。 孤灯落碎花 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是从视觉上来写的(1分)。此联通过一闻一见,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1分)。(或把作者的`孤寂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或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寂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3)(2分)

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1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1分)。

三:

8.请简析颔联中 偏 和 寒 的作用。(5分)

9.整首诗主旨清晰明了,但风格含蓄隽永,请结合二、三联做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背景

戎昱在唐代宗的时候,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后来宦游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赏析: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 尽 字,一个 赊 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 仍 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 ,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 偏 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 ,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 梦 之前冠一 寒 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 寒 ,就使 梦 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 分 ,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 孤灯落碎花 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孤 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篇8:《别诗洛阳城东西》阅读答案及赏析

《别诗洛阳城东西》阅读答案及赏析

别诗

范云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经时:多时,间隔时间久。

昔:过去,前次。

去:离开,分别。

(1)本诗题为“别诗”,但后人评价这首诗“不是一个‘别’字概括得了的”,即此诗不仅写离别及离别的情感,还写了其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全诗阐述理由。(4分)

(2)诗的后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同意。(1分)这首诗虽然前面三句描写了离别,突出了“别”的情感,(1分)可是末句“今来花似雪”,描写的是回来时鲜花盛开的春天场景,抒发了快乐之情。(1分)所以说,这首诗不是一个“别”字概括得了的。

不同意。(1分)这首诗前三句写离别,末句表面写归来,但联系第三句看,实际上委婉的抒发了离家时间之长,时光飞逝的伤感。(1分 )此诗句句写离别,“别”字可统摄全诗。(1分)

(2)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昔去雪如花”,点明了离别时天寒地冻的隆冬,抒发了离别的伤感;而“今来花似雪”,描写的'是归来时春天的美景,抒发了快乐之情。(答比喻手法的运用亦可)(指出艺术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作用1分,下同。)(2)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此诗末两句写冬春之景,冬景含离别之悲伤,春景岁鲜花烂漫,但传达的是离别的久苦,景中有情,都委婉的抒发了离别的悲伤。(或,无论是写冬雪如花,还是写春花烂漫,都是以乐景写哀情,抒发离别之悲。)

赏析:

此诗写朋友间的聚散,表现了深厚的友情。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此诗通过对冬天和春天景物的不同描绘,反映节物之异与离别之久。其中“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两句脍炙人口。“昔去花如雪”指当年离开的时候,花就像是雪一样,在春光中绽放。“今来雪如花”是指现在我回来了,雪花开的就像是当时的春花一样灿烂。“雪如花”,“雪”是本体,“花”乃喻体,写离别时为冬天;“花似雪”中“花”为本体,“雪”充当喻体,意指重逢时已是繁花似锦的春天,将分别之久、之苦都融于其中,状似写景,实则写情。

这首诗中,“雪如花”,“花似雪”之间的呼应非常自然贴切,这巧妙照应了前面“经时别”。一“雪”一“花”,是一冷一暖的对照,暗中又与一“昔”一“今”、一“去”(分别)一“来”(相逢)相勾连,从昔到今,从去到来,经历一个怎样的冷暖变化啊,不知这段日子朋友们是否都好,诗人在感慨每次一别总是经过许多岁月。

诗句从时间上只是冬去春来,但诗人将雪与花颠倒,翻出新意巧思,便耐人寻味。此诗的绝妙之处正在于意象之间的丝缕相连,让人不由得惊叹其“得之天外,乃神来之笔”。

篇9:《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分析诗中暗示的社会背景。(2分)

2.这首诗中描述了诗人什么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天下庸俗的官吏、腐朽的统治阶级窃取俸禄;世间人妖颠倒,是非混淆,容纳不了敢说真话的正直之士。(2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

2.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充满着在昏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5 分,写出一点得2 分,写出两点得4 分,写出三点得5 分。要有概括、有分析,有欠缺酌扣)

二:

(1) 请简要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4分)

(2) 赏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贫病潦倒; ②蔑视官场; ③心系国、民,有救物济世之怀;

④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⑤以贫为乐,安守穷途。(任选4点,一点1分)

(2)内容上:揭露了是非混淆的社会本质;(1分)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1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前半句回答了颔联“闲吟客”的具体内容,后半句点明了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的深层原因。(1分)

【赏析】

这是一个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潦倒书生的感世伤怀之作。此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饱蘸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全诗的布局谋篇颇费匠心,结构精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诗人的情感与诗的主旨完美结合。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头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忧。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申述怀抱,满纸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自己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新颖活脱,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浇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多么贫寒、孤寂啊!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概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怎样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出诗人的正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腐朽统治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窃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斩截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吟”什么?第五句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并未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的'确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当时的社会本质。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潮。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志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读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离骚》的卒章,屈原不是也掩泪太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我们仿佛看到白发苍苍的诗人,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并且议论中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愤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诗人感情的波涛,后浪催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读此诗犹如登山,转过一盘又一盘,愈转愈入佳境。

【《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1.《早秋》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别诗洛阳城东西》阅读答案及赏析

3.《清江曲》的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4.《游子吟》全诗及赏析

5.《别董大》全诗翻译赏析

6.《江楼感旧》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7.杜甫《客从》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

8.《赠从弟》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9.《子规》全诗翻译及赏析

10.《关山月》全诗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与胡兴安夜别》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