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 阅读答案
“d1c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爷爷 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爷爷 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爷爷 阅读答案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已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
——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篇2:爷爷 阅读答案
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
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
3.不占公家便宜
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
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篇3:李四光爷爷阅读答案
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爷爷带着女儿玲玲,来到郊外游玩。
春天的郊外美极了。柳条儿在微风中飘舞。麦苗在阳光下微笑。小鸟在叽叽喳喳唱歌。还有那满山坡的鲜花,像给山冈铺了一块彩色的绒毯。
他们采了一会儿花,就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当轮到玲玲藏时,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可是,她等了好长时间,仍然不见爸爸来。她只好从大树后面来找爸爸。玲玲找呀找,忽然看到爸爸正蹲在小溪边,拿着放大镜,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石头呢!玲玲望着爸爸,真不忍心打扰他。
1.认真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
(1)这个自然段的重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这个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描写春天的.。
2.认真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
下面三句话哪句话说出了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后边的( )里画“√”。
(1)李四光爷爷和女儿玲玲玩“捉迷藏”的游戏。( )
(2)李四光爷爷专心观察石头。( )
(3)李四光爷爷专心观察石头,忘了和女儿玲玲捉迷藏。( )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1)春天的郊外很美丽。
(2)柳条、麦苗、小鸟、鲜花来描写春天的。
篇4:《爷爷》阅读题答案
《爷爷》阅读题答案
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历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已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在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答案:
1.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
2.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
3.不占公家便宜
4.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
篇5:爷爷的宝藏阅读答案
[美]劳拉 · 乌朗
闹钟响过后,布丽姬特从床上跳了起来。她轻轻地来到客厅。客厅非常安静,只有桌子上那只雕着各种图案的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
自从爷爷去世后,玫瑰别墅里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让人感到伤感。爷爷在这儿生活了82年,每年夏天布丽姬特都来看望他。现在别墅将要被卖掉。
“你可以留下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昨天,妈妈这样对她说。
布丽姬特把目光从闹钟上移开。怀念与爷爷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只闹钟不是她所需要的。一本书呢?她走到书架前,浏览着那些书名。大部分书看起来都很烦,她不知选择哪一本。正在翻找的时候,她看到其中的一本书里露出来一张纸。她轻轻地抽出了那本书。
纸的一面写着一个日期:1927年2月1日。另一面却写着令人兴奋的内容。布丽姬特大喊着跑到哥哥科林的房间。
“科林,看我发现了什么?”布丽姬特喘着气说道。
科林接过那张纸,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眼那个日期。但当他看到纸的另一面时,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上面写着几个字:我的藏宝图。
“爷爷一直说在他的农场埋有一份宝藏。我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布丽姬特说。
“我也以为是。”科林说,“这个藏宝图证明他没有骗我们。”
这个藏宝图非常简单:一个大圆圈,圆圈里写着“巨石”的字样,然后一个箭头从巨石画出去,旁边写着:走20码。箭头的末端画着一个小圆圈,小圆圈里写着“石头”的字样,还打着一个叉。
“巨石就是爷爷所说的大圆石。”布丽姬特说。
“宝藏就埋在巨石20码以外的石头下。”科林说,“走,我们去挖宝藏。”
他们从杂物房里拿了两把铲就往外跑。他们穿过一块玉米地来到那块巨石旁。那块巨石是爷爷的农场里唯一一块大圆石,立在小河边已经不知多少年了。
科林从巨石开始计算步子。用他的小脚来计算出20码的距离并不容易。但在玉米地周围只有两块石头能藏宝藏。
“先看这块。”说着,科林把那块比较大的石头滚到了一边。
布丽姬特马上用力把铲插进泥土里。“会是什么宝藏呢?金条,还是满满一箱的宝石和钻石?”布丽姬特嘀咕道。
科林哈哈笑道:“实际些,布丽姬特。我敢打赌是钱。”
“够买一台新电脑或者一辆自行车吗?”
“也许够买下这个地方。”科林说道,“如果找到很多钱,妈妈就不用卖掉别墅了。以后我们每年都可以来这里度暑假。”
布丽姬特知道,爷爷不在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但她爱这栋老别墅。留住别墅的想法刺激着她。她紧握着铲,挖得更卖力了。但挖了半个小时,他们看到的还只是泥土。
“一定是在另一块石头下。”科林说。
他们马上转移地点。但两人又挖了一个小时,仍然一无所获。这时,阳光已经很强烈了,晒得两人的皮肤生痛。
“宝藏也许不在这儿。”布丽姬特甩着酸痛的手臂沮丧地说。然后,她叹了口气,拖着铁铲转身走回了别墅。而科林咬着牙继续不停地挖。
回到别墅,布丽姬特又盯着那张藏宝图。忽略了什么呢?到底还有什么线索还没被发现?她仔细地看着那幅图,然后翻过图的另一面。那上面只写着一个日期。
看着那个日期,布丽姬特的眼睛忽然一亮。“我找到啦!”她大喊着冲出屋子,抓起铁铲,朝巨石附近的小河跑去。
“布丽姬特,你去哪?等等我!”科林喊道。
科林也跑向小河。布丽姬特已经坐在了划艇上。
渡过小河,布丽姬特领着科林来到河岸的一块石头边。科林搬开石头,一只铁盒出现在他们眼前。
“布丽姬特,你怎么知道的?”科林乐坏了。
布丽姬特笑了。“藏宝图是在隆冬画的。那时小河已经结冰,爷爷穿过小河,把宝藏埋在了这里。”
“我们还忘了一些事情。”她继续说道,“那一年是1927年,藏这个盒子的时候,爷爷还是个孩子。”
科林急忙打开盒子。盒子里面没有钱,没有珠宝,也没有金条,只有几个铁做的士兵。科林失望地叹了口气。
但布丽姬特笑了。对她来说,这些玩具士兵才真的是一份宝藏,正是她想要的用来记住爷爷的特别的东西。当她抚摸爷爷这些小时候的玩具时,她感到爷爷就在她身边。
6.开篇从闹钟写起有什么作用?
7.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爷爷的形象。
8.“爷爷的宝藏”在整篇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9.小说通过哪些方式运行情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也有人认为是布丽姬特,试结合文本予以探究,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答案:
6.①渲染忧伤、空洞的氛围。②烘托主人公失去爷爷的悲痛的心理。③引出下文对爷爷的怀念。(每点1分)
7.①关爱孩子。孩子们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很快乐,爷爷死后,孩子们很怀念,很悲伤。②充满童真。爷爷小时候埋藏了几个铁做的'士兵,“郑重其事”地画了藏宝图;长大以后依然念念不忘,经常告诉他的孩子们农场埋有一份宝藏。③热爱读书。布丽姬特寻找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时,选择的是一本书。(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8.①结构上,宝藏是文章的线索,小说围绕发现藏宝图、寻找宝藏、找到宝藏展开故事情节。②情节上,起着悬念的作用,吸引读者。③人物形象塑造(主题)上,通过“爷爷的宝藏”展示了爷爷少年时代的天真和老年时对孩子的爱,也呈现了布丽姬特的童真情怀以及对亲情的珍视。(每点1分)
9.①设置悬念。“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②摇摆。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③伏笔与照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④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写出一点得2分,3点即得满分)
10.主人公是爷爷。①与标题《爷爷的宝藏》相呼应。②虽然不是正面写爷爷,但所有人物活动都是围绕爷爷的安排展开。③通过爷爷来揭示主题,体现要保持童真的人生趣味。
主人公是布丽姬特。①布丽姬特是小说最主要的正面描写人物。②布丽姬特主导着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从发现藏宝图到找到宝藏都由她来完成。③布丽姬特是作者要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最多,性格最为明显。④“宝藏”的真正含义最后由她的表情、动作予以揭示。(观点明确1分,理由共3分,写出一点得1分)
篇6:歪爷爷阅读原文及答案
歪爷爷阅读原文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歪爷爷山榆我的家乡说一个人“歪”,就是脾气?、胡搅蛮缠的意思。歪爷爷人一点都不“歪”,只是嘴歪,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嘴老往右歪,说几句话还用舌头舔舔嘴唇。在我的印象里,歪爷爷永远是一身装老打扮,好像时刻准备跟人世告别似的——冬夏一身黑,从头黑到脚。冬天黑棉袄黑棉裤,夏天黑单裤黑单褂,戴一顶黑单帽,穿一双黑布鞋,四季不变。歪爷爷有点驼,月黑头走路,挺瘆人的。
歪爷爷是拾破烂的,他跟我家做了十多年邻居,妈说他没少帮我家的忙。
其实,歪爷爷是入赘到我们村的,他来那年都快七十岁了。我家有个老邻居,是个寡妇,姓孙(是夫姓,她姓什么我不知道),人都叫她老孙太太。这老太太长得挺少性,六十大多了,还像五十出头的人。那年夏天,老孙太太曾进城拾过几天破烂,认识了歪爷爷,两人认识不久,便就伙到一块去了。老两口在一起没过上几年,老孙太太死了。歪爷爷发送了老伴,他还住在老太太留下的两间土坯房里,算是有个窝儿。老孙太太的宅子不大,顶多二分地。土打墙的小院,墙一人来高,院子当间长一棵枣树,据说,这棵树百把年了。枣树年年结枣,枣又大又甜,不用喷药,也不生虫。一到秋天,我常爬到树上摘枣子吃,歪爷爷光是看着我笑。宅子东边有一方水塘,常年漂浮着一层绿了巴唧的萍澡,臭烘烘的`,一到傍晚,水塘边的水葱扁草里花脚蚊子像唱戏似的。为了驱蚊,歪爷爷点着火绳(艾蒿拧成的绳子)睡觉。
老孙太太死时原有八分田地,就在家边不远。老太太死了,由歪爷爷种,村里也没难为他。歪爷爷种了两年,化肥厂征用了他的田地,因为地是老孙太太的,歪爷爷没有户口,他也没跟老孙太太办结婚证,无法享受补尝。房子没占,歪爷爷还住在这里。家离城三里多地,歪爷爷还去城里拾破烂,有时头晌出去,有时后晌出去。
有一天,他找到村上,问他房边的水塘可种地?村支记以为他在说胡话,就说:
“那是个死水坑子,多少年了,鱼都养不活,藕也不长。”
“我种旱田。”
村支记瞪他老半天,苦笑一下——
“种去吧,能种。”
歪爷爷找了几辆渣土车,一顿翻斗子,硬是把水坑子垫平了,工地老板省了油钱,还送他两盒香烟。他把烟给了我父亲,歪爷爷不抽烟不喝酒。
歪爷爷用?头整治一下,有三分地。他又到附近一个养猪场,挑了几天猪粪,撒在那三分地上。别人种田,他也种田,玉米豆角黄瓜辣椒萝卜白菜西葫芦……啥都种点。菜畦埂子上还种了几株芨芨草,他说芨芨草解雾毒,放雾不伤苗子。五六月份,芨芨草开了鲜红的花朵,像模像样。
秋天,歪爷爷的房檐下,一溜花红柳绿五谷橙黄,一派农家风光。
歪爷爷很招小孩子。他手很巧,会用柳树条儿拧哨哨儿,长短粗细都能做,声音尖细粗憨,各不相同,吚吚呜呜,一到春天,他的大门口总是热热闹闹的。有人抓了蝈蝈,请他编蝈蝈笼子,他坐在门口的青石台上,一把柳树条儿,手指翻来覆去,不一会儿,一只玲珑的笼子就成型了……
歪爷爷也会扎纸牛纸马。谁家老个人,请他扎纸牛纸马纸人子,他有求必应。他给人扎了那么多纸牛纸马,恐怕也想过,等自己百年之后,由谁来给他扎一匹纸马呢?
我上学了,爸妈农闲时,去城里打些零工,早晨走,晚上回。歪爷爷不进城时,妈就把钥匙交给他,中午给喂喂猪,照应个门儿。有时,歪爷爷能带几家的钥匙。我放学,他给我开开门,嘱咐我不要乱走。其实,他前脚走,我后脚就出去了。但那时还小,不敢乱跑。
暑假里,半大孩子,在家呆不住,几个孩子合计合计就进城了。如果我们被歪爷爷撞见,躲不及,他嘴一歪歪,不容分说,就把我们领回来了。有一次我们下护城河,他急头白脸地把我拖回来了。为我乱跑的事,没少挨妈打。一挨打,我就恨歪爷爷多管闲事。
后来,我大了,也明白歪爷爷是为我好。
我读高一时,村里说要拆迁,家里人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就想,歪爷爷怎么办呢?我问妈,妈也说怎么办呢?
我到外地去读大学,歪爷爷还住在那个小屋里。那年暑假,我回到分给我家的安置楼里,问妈歪爷爷怎么样了。妈说,歪爷爷走了,有人看见他在二百里外的武安县城拾破烂,不知是真是假。
“他的房子呢?”
妈看我一眼,转头望着窗外的天空,好久好久……
“房子拆了。”妈说,“那颗枣树还在,说是古树,不能碰。树倒是留下了,还结了不少枣儿……”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歪爷爷是个善良的人,虽然他是个拾破烂的,却和邻居们相处得很好,人都信任他,请他照看家门。
B.歪爷爷尽管和孙老太太结了婚,但他在当地没有户口,所以村里干部歧视他,他种的田地被征用了,也不给他补偿。
C.歪爷爷把臭水塘整治了三分地,秋天他的屋檐下显出一派农家风光,说明歪爷爷是个热爱土地并勤劳的人。
D.小说撷取了歪爷爷的一些生活片段,作者通过对歪爷爷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详细的心理描写,来表现在城里拾破烂赖以生存的老人形象。
E.歪爷爷住的房子和仅有的一点土地被征用,使他在本地失去居住的条件,他到外地继续拾破烂来维持生计。
8、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4分)
9、在城市化过程中,处于像歪爷爷这样的边缘群体,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人们对其态度如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7、BD.(B项文中看不出地方干部歧视歪爷爷,他没得到补偿款,是歪爷爷的情况不符合政策。D项“详细的心理描写”不对,作者却有猜测性的说他给人扎纸活时,可能思考自己百年后的情况。)
8、答:“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歪爷爷一些事是“我”所见,有的事件,“我”是直接参与者,让人感到亲切可信,同时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9、答:城市化让歪爷爷这样的人走进城市,做着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工作,赖以维持生计,却是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比如歪爷爷在城里拾破烂,没有本地户口,又没跟孙老太太办理合法结婚手续,不能得到政策所带来的好处。(3分)这个群体处在城市化中尴尬的地位,人们尽管同情他们,却也无能无力。如歪爷爷尽管给邻居们带来许多方便,人们也愿意看到他过上好日子,但无法得到政策支持。人们无奈,他自己也无奈。(3分)
篇7:“爷爷的黄豆”阅读答案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2.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4分)
4.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了,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4分)
【答案】
1.B2分。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切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性格》
2.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与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2分。
3.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白己挥汗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④慈爱温和,内心项强。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概括符合人物主要性格且能结合文章分析,每答对一点给1分,只有主要性格的概括没有结合文章分析只能得0.5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4.爷爷给予我的财高指的是精神财富1分,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1分提示:文中精神财富的内涵主要从与我聊天、咀嚼人生以及临终嘱咐中概括出来,共2分。
人生感悟: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有、引导。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相关知识:阅读题技巧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习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平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篇8:爷爷的黄豆阅读答案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习题: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2、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4分)
4、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了,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4分)
答案:
1、B(2分。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切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性格》
2、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与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2分)。
3、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白己挥汗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④慈爱温和,内心项强。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概括符合人物主要性格且能结合文章分析,每答对一点给1分,只有主要性格的概括没有结合文章分析只能得0.5分,共4分;大意正确即可)
4、爷爷给予我的财高指的是精神财富(1分),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1分)(提示:文中“精神财富”的内涵主要从与“我”聊天、咀嚼人生以及临终嘱咐中概括出来,共2分)。
人生感悟: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有、引导。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篇9:爷爷的宝藏阅读答案
爷爷的宝藏阅读答案
闹钟响过后,布丽姬特从床上跳了起来。她轻轻地来到客厅。客厅非常安静,只有桌子上那只雕着各种图案的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
自从爷爷去世后,玫瑰别墅里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让人感到伤感。爷爷在这儿生活了82年,每年夏天布丽姬特都来看望他。现在别墅将要被卖掉。
“你可以留下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昨天,妈妈这样对她说。
布丽姬特把目光从闹钟上移开。怀念与爷爷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时光,一只闹钟不是她所需要的。一本书呢?她走到书架前,浏览着那些书名。大部分书看起来都很烦,她不知选择哪一本。正在翻找的时候,她看到其中的一本书里露出来一张纸。她轻轻地抽出了那本书。
纸的一面写着一个日期:1927年2月1日。另一面却写着令人兴奋的内容。布丽姬特大喊着跑到哥哥科林的房间。
“科林,看我发现了什么?”布丽姬特喘着气说道。
科林接过那张纸,心不在焉地看了一眼那个日期。但当他看到纸的另一面时,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上面写着几个字:我的藏宝图。
“爷爷一直说在他的农场埋有一份宝藏。我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布丽姬特说。
“我也以为是。”科林说,“这个藏宝图证明他没有骗我们。”
这个藏宝图非常简单:一个大圆圈,圆圈里写着“巨石”的字样,然后一个箭头从巨石画出去,旁边写着:走20码。箭头的末端画着一个小圆圈,小圆圈里写着“石头”的字样,还打着一个叉。
“巨石就是爷爷所说的大圆石。”布丽姬特说 。
“宝藏就埋在巨石20码以外的石头下。”科林说,“走,我们去挖宝藏。”
他们从杂物房里拿了两把铲就往外跑。他们穿过一块玉米地来到那块巨石旁。那块巨石是爷爷的农场里唯一一块大圆石,立在小河边已经不知多少年了。
科林从巨石开始计算步子。用他的小脚来计算20码的距离并不容易。但在玉米地周围只有两块石头能藏宝藏。
“先看这块。”说着,科林把那块比较大的石头滚到了一边。
布丽姬特马上用力把铲插进泥土里。“会是什么宝藏呢?金条?还是满满一箱的宝石和钻石?”布丽姬特嘀咕道。
科林哈哈笑道:“实际些,布丽姬特。我敢打赌是钱。”
“够买一台新电脑或者一辆自行车吗?”
“也许够买下这个地方。”科林说道,“如果找到很多钱,妈妈就不用卖掉别墅了。以后我们每年都可以来这里度暑假。”
布丽姬特知道,爷爷不在了,一切都不一样了,但她爱这栋老别墅。留住别墅的想法刺激着她。她紧握着铲,挖得更卖力了。但挖了半个小时,他们看到的还只是泥土。
“一定是在另一块石头下。”科林说。
他们马上转移地点。但两人又挖了一个小时,仍然一无所获。这时,阳光已经很强烈了,晒得两人的皮肤生痛。
“宝藏也不在这。”布丽姬特甩着酸痛的手臂沮丧地说。然后,她叹了口气,拖着铁铲转身走回了别墅。而科林咬着牙继续不停地挖。
回到别墅,布丽姬特又盯着那张藏宝图。忽略了什么呢?到底还有什么线索还没被发现?她仔细地看着那幅图,然后翻过图的另一面。那上面只写着一个日期。
看着那个日期,布丽姬特的眼睛忽然一亮。“我找到啦!”她大喊着冲出屋子,抓起铁铲,朝巨石附近的小河跑去。
“布丽姬特,你去哪?等等我!”科林喊道。
科林也跑向小河。布丽姬特已经坐在了划艇上。
渡过小河,布丽姬特领着科林来到河岸的一块石头边。科林搬开石头,一只铁盒出现在他们眼前。
“布丽姬特,你怎么知道的?”科林乐坏了。
布丽姬特笑了。“藏宝图是在隆冬画的。那时小河已经结冰,爷爷穿过小河,把宝藏埋在了这里 。”
“我们还忘了一些事情。”她继续说道,“那一年是1927年,藏这个盒子的时候,爷爷还是个孩子。”
科林急忙打开盒子。盒子里面没有钱,没有珠宝,也没有金条,只有几个铁做的士兵。科林失望地叹了口气。
但布丽姬特笑了。对她来说,这些玩具士兵才真的是一份宝藏,正是她想要的用来记住爷爷的'特别的东西。当她抚摸爷爷这些小时候的玩具时,她感到爷爷就在她身边。
试题及答案:
13.开篇从闹钟写起有什么意图?(4分)
答:①渲染忧伤、空洞的氛围。②烘托主人公失去爷爷的悲痛的心理。③引出下文对爷爷的怀念。(1点1分,答对3点给4分)
14.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爷爷的形象。(4分)
答:①关爱孩子:孩子们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很快乐,爷爷死后,孩子们很怀念,很悲伤。②充满童真:爷爷小时候埋藏了几个铁做的士兵,“郑重其事”地画了藏宝图;长大以后依然念念不忘,经常告诉他的孩子们农场埋有一份宝藏。③热爱读书:布丽姬特寻找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时,选择的是一本书。(4分,1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15.“爷爷的宝藏”在整篇小说中有哪些作用?(6分)
答:①结构上,宝藏是文章的线索;②人物上,展示了爷爷少年时代的天真和老年时对孩子的爱;③情节上,悬疑,推动情节的发展;④主题上,表现作者对童真情怀以及亲情人伦的珍视。(6分,答对任意三点给6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爷爷,也有人认为是布丽姬特,试结合文本予以探究,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主人公是爷爷。①与标题《爷爷的宝藏》相呼应,②虽然不是正面写爷爷,但所有人物活动都是围绕爷爷安排展开,③通过爷爷来揭示主题,体现小说要保持童真的人生趣味。(观点明确1分,理由答全5分)
主人公是布丽姬特。①布丽姬特是小说最主要的正面描写人物(布丽姬特是作者要着力刻画的人物,着墨最多,性格最为明显),②布丽姬特主导着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从发现藏宝图到找到宝藏都由她来完成,③“宝藏”的真正含义最后由她的表情、动作予以揭示。
篇10:《爷爷的毡靴》阅读答案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爷爷 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绿》阅读答案
5.海燕阅读答案
6.《想念》阅读答案
7.乡愁阅读答案
8.海啸阅读答案
9.大鼠阅读答案
10.《洗脚》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