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4-04-26 07:43: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尹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原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周敦颐《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 时著名的哲学家 家. “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 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亭亭净植树立或立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8、“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二:按课文填空。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 北宋 时著名的 哲学家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菊花 和 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

8、(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9、《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0、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__。

三.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 《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4、“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四:

1.解释加点的字。(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 (4)陶后鲜有闻 鲜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4.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2(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五:

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全文的纲领句)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简析: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做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篇2:《爱莲说》阅读 训练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 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1分)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可爱者甚蕃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____

陶后鲜有闻香远益清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莲”却还写了菊、牡丹,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5】莲“出淤泥而不染”,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多; (2)污染、沾染(污秽); (3)少,不多; (4)更加,越发。

【小题1】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或者填: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1】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突出莲花的高贵品质。

【小题1】提出看法,表述完整即可。例如:扣住“人与环境关系”就一观点或二者关系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了解衬托手法的特点,明确该手法的表达作用。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3:爱莲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什么物?言什么志?(2分)

【小题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洗涤 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小题1】略

【小题1】莲 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理解要精准,这里应注意:④“鲜”古今义,这里是“很少”而不是“新鲜”。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染”“濯”“清涟”“妖”等文言实词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将“莲花”象征以作者为代表的具有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的人。

【小题1】试题分析:能围绕所选的花的品性和象征含义来谈理由,表达合理即可。

篇4: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2.【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阅读答案:

10.(1)多 (2)少 (3)坚定,坚贞,有节操 (4)种植,栽培

11.(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12.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篇5:周敦颐为官阅读答案

周敦颐为官阅读答案

原文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②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用\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瘅疠险远,亦缓视徐按。以疾求知南康军。

1.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有囚法不当死( ) (2)乃委手版归( )

(3)徙知南昌( ) (4)用\及吕公著荐( )

2.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部使者荐之 临之甚威

B. 杀人以媚人 以污秽善政为耻

C. 请为公言之 以洗冤泽物为己任

D. 赵\惑于谮口 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2)\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

4.本文第①段写“众莫敢争”的作用是 。

5. 第②段写部使者对周敦颐由误解而多次推荐的态度变化,突出了周敦颐 的性格形象。

答案

答案:1.(1)判决(2)放下(3)掌管、主持;担任…知县(4)因为;由于

2.A.

3.(1)这是那个能弄清分宁县那件可疑案件的人,我们能够有申诉的机会了。

(2)赵\担任虔州的知州,仔细观察他所做的事,才深深明白(他的为人)。

4.反衬周敦颐的刚直。(或侧面烘托周敦颐的正直;写勇敢不得分)

5.为人洒脱、勤政、爱民。

解析:附译文:

宋史・周敦颐传(节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当时分宁县有个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公正判决,周敦颐到了以后只审讯了一次就把事情的责任划分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连那些判决经验丰富的老吏也比不上这小伙子啊。”部使者调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当时有个囚犯按法律规定不用判死罪,但转运使王逵想重判,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没有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并且说:“像这样还出来做什么官呀,靠杀人的做法来博取政绩,取悦上级,这样的行为我做不到。”王逵听到这样的说法,明白过来自己的处理不对,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颐后来改任郴州桂阳县县令,政绩显著,当时的郴州知州李初平看敬重周敦颐,曾问周敦颐:“我打算多读些书,你有什么好建议吗?”,周敦颐说:“您年纪大了来不及了,让我来给您讲讲吧。”两年后,李初平果然感觉有收获。周敦颐后来调任南昌知县,当地的老百姓说:“新来的知县就是以前审理分宁县那件疑案的人,这下子我们就不怕打官司了。”但是当地的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富人家、地方好强,衙门里那些狡猾贪婪的小吏、恶少都揣揣不安,害怕得罪了这位刚正不阿的新知县,而且以玷污清廉的政治为耻辱了。 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后,事情不经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决定,即使交下去办,老百姓也不听从。部使者赵\被一些谎言迷惑,认为周敦颐是个虚伪的人,对周的态度很严厉,周敦颐处之泰然。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赵忭是虔州的知州,赵\与他接触多了,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才明白当初是自己错怪了周敦颐,赵\握着周敦颐的手道歉,说:“我差点失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朋友的机会,从今以后,我算是了解你的为人了。” 熙宁初年,周敦颐担任郴州的知州。因为赵\和吕公著的推荐,被任命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他以平反昭雪为自己的使命,不辞辛苦的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偏远地区,也要慢慢的视察。

[周敦颐为官阅读答案]

篇6:《爱莲说》阅读答案

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 ,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 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 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者也。……此皆言其可目 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

花。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⑥目:观赏。

16.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1)陶渊明独爱菊 (2)香远益清

(3)陶后鲜有闻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9.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21.下面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共16分16.(1)唯独(2)更加(3)很少

17.(1)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

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知音甚少的人生感慨。

19.甲文:莲花是花中君子,品行高洁。乙文:荷花在每个价段都让人赏心悦目。

20.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1.C

篇7:《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益: (4)亭亭净植 :

(5)宜乎众矣宜: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小题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答案

【小题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应当

【小题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小题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小题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解析【小题1】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解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通、直、蔓、枝、爱、鲜、闻”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解析: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做这类题型,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从《爱莲说》的第二段可以得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是花之富贵者也。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型的方法是:考生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句子的句式、手法等方面着手。本题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从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从句式方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8:《爱莲说》阅读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清风过之

B.濯清涟而不妖雪霜凌厉而见杀

C.花之隐逸者也来岁不改其性也

D.同予者何人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6分)(1)(3分)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观:观赏,1

分;亵玩:玩弄,1分;句意1分。)

(2)(3分)(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为:

因为,1分;芳:发出芳香,1分;句意1分。)

篇9:《爱莲说》阅读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益习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1)多 (2)生(长)藤蔓 (3)少

2、(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C

4、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篇10:《爱莲说》阅读答案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 ,号 ,北宋哲学家。(1分)

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宜乎众矣()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不可亵玩焉( )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

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茂叔濂溪

小题1:多应当少轻慢

小题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 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1:(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多 、应当 、少 、轻慢

小题3: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小题4: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5: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小题6:两者都对。“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个人可以规避社会大环境的某些不良风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说明在大环境中选择能互相认同、互相影响的朋友的重要性。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周敦颐与《爱莲说》作文800字

3.《周敦颐传》练习题及答案

4.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5.友谊阅读训练及答案

6.程门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7.满江红阅读训练及答案

8.《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9.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0.《爱莲说》语文阅读和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