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024-01-18 08:16: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yzz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爱莲说》阅读 训练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 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1分)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可爱者甚蕃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____

陶后鲜有闻香远益清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写“莲”却还写了菊、牡丹,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5】莲“出淤泥而不染”,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1)多; (2)污染、沾染(污秽); (3)少,不多; (4)更加,越发。

【小题1】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1)出淤泥而不染。(2)香远益清。(或者填: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1】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突出莲花的高贵品质。

【小题1】提出看法,表述完整即可。例如:扣住“人与环境关系”就一观点或二者关系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了解衬托手法的特点,明确该手法的表达作用。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2:爱莲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亭亭净植(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④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什么物?言什么志?(2分)

【小题4】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答案

【小题1】洗涤 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小题1】略

【小题1】莲 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理解要精准,这里应注意:④“鲜”古今义,这里是“很少”而不是“新鲜”。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要注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这里应注意“染”“濯”“清涟”“妖”等文言实词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之”“而”等文言虚词的.理解。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将“莲花”象征以作者为代表的具有洁身自好 、淡泊名利的人。

【小题1】试题分析:能围绕所选的花的品性和象征含义来谈理由,表达合理即可。

篇3:《爱莲说》阅读答案

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共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 ,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 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 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 者也。……此皆言其可目 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

花。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⑥目:观赏。

16.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1)陶渊明独爱菊 (2)香远益清

(3)陶后鲜有闻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9.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5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21.下面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感情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共16分16.(1)唯独(2)更加(3)很少

17.(1)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2)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

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知音甚少的人生感慨。

19.甲文:莲花是花中君子,品行高洁。乙文:荷花在每个价段都让人赏心悦目。

20.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1.C

篇4:《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益: (4)亭亭净植 :

(5)宜乎众矣宜: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小题4】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

答案

【小题1】(1)通“繁”多.(2)洗涤(3)更,更加。(4)“植”通“直”,立。(5)应当

【小题2】(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小题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花之富贵者也。

【小题4】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解析【小题1】试题解析:“可爱者甚蕃”中“蕃”通“繁”,多的意思。“濯清涟而不妖”中“濯”是洗涤的意思。“香远益清”中“益”是更加的意思。“亭亭净植”中“植”“植”通“直”,立的意思。“宜乎众矣”中“宜”是应当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解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通、直、蔓、枝、爱、鲜、闻”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2)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解析: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做这类题型,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从《爱莲说》的第二段可以得出陶渊明“爱菊”的原因是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是花之富贵者也。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型的方法是:考生可以从内容、思想感情、句子的句式、手法等方面着手。本题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从内容和思想感情方面: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从句式方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5:《爱莲说》阅读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清风过之

B.濯清涟而不妖雪霜凌厉而见杀

C.花之隐逸者也来岁不改其性也

D.同予者何人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傲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6分)(1)(3分)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观:观赏,1

分;亵玩:玩弄,1分;句意1分。)

(2)(3分)(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为:

因为,1分;芳:发出芳香,1分;句意1分。)

篇6:《爱莲说》阅读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益习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1、(1)多 (2)生(长)藤蔓 (3)少

2、(1)(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C

4、予 谓 菊 /花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花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5、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篇7:《爱莲说》阅读答案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 ,号 ,北宋哲学家。(1分)

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宜乎众矣()

③陶后鲜有闻() ④不可亵玩焉( )

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

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

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茂叔濂溪

小题1:多应当少轻慢

小题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 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1: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1:(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多 、应当 、少 、轻慢

小题3: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小题4: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5: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小题6:两者都对。“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个人可以规避社会大环境的某些不良风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说明在大环境中选择能互相认同、互相影响的朋友的重要性。

篇8:《爱莲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

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

③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甲】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中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的样子;

②同“邀”,邀请;

③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④官府的公文。 (意对即可)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意对即可)

3.为桃源外战乱频繁,现实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意对即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类比),进一步突出“德馨”(自己品德高尚)。 (意对即可)

5.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意对即可)

篇9:《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 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答:

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2分)

6.A

7.A

8.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9.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10.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 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篇10:《爱莲说》阅读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③可爱者甚蕃④香远益清

小题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富贵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洗涤②生枝蔓③多④更加

小题2:(2分)C

小题3:(2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4:(2分)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答案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蔓”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小题2:

试题分析:C为“助词,没有实在意义”,A、B、D都为 “结构助词,的”。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中心主题,即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这样安排起强调作用,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篇11:《爱莲说》阅读答案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 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名之不可________________

④莫能肖也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 ________________;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________________。

6.(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 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_____的品性。

参考答案:

1.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

2.(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B

4.B

5.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6.洁身自好 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爱莲说周敦颐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2.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3.友谊阅读训练及答案

4.程门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5.满江红阅读训练及答案

6.《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7.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8.《爱莲说》语文阅读和答案

9.浇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0.《人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