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
“flybiao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
[摘 要]本文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减轻所得税负担。
主要从争取政府补助、利用免税收入、减税优惠、低税率优惠、加计扣除优惠、所得额抵扣或抵免、运用会计节税技术、利用减计收入、减少所得额、及时申请办理退税10个方面,探讨了企业节省所得税的措施。
篇2: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
1 争取政府补助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为了鼓励或扶持特定行业、地区或领域的发展,通常会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对有关企业进行经济支持。
其中,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货币性或非货币性资产即为政府补助,政府补助不包括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投入企业的资本。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两类。
对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是用来补偿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企业在取得时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是用来补偿以后期间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企业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以后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再计入“营业外收入”。
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资产可供使用期间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最终计入会计利润。
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最终计入会计利润,但是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①财政拨款;②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③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等,为不征税收入。
如果企业从事的项目符合规定的条件,企业可积极争取享受政府补助。
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资金,另一方面因属不征税收入,企业可节省所得税费用。
2 利用免税收入措施
免税是对特定地区、行业、企业、项目或情况所给予的照顾或奖励措施。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①国债利息收入;②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
免税技术的特点是:绝对节税;技术简单;但适用范围较窄,免税项目不多。
它是对于特定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特殊情况的减免,而不是所有纳税人都能享受到的。
3 利用减税优惠措施
减税是国家对特定地区、行业、企业、项目或情况所给予纳税人减免部分税款的照顾或奖励措施。
减税有以下两类:一是出于税收照顾的减税,如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地区企业、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残疾人安置企业的减税;二是出于税收奖励目的的减税,如对于高科技企业、节能环保技术企业、投资于边远贫困地区企业等减税。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下列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②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③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④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的所得;以及企业从事符合规定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如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运用减税技术手段应当做到:如果符合条件就要尽量争取,并且争取减税待遇最大化;使减税期限最长化。
4 利用低税率优惠措施
篇3: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
但是,小型微利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低税率优惠。
(1)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①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②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2)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①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②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③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④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等。
低税率优惠属于直接、绝对节税的措施,所节减的税额不仅受税率差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计税基数的影响。
运用税率差异技术时,应注意:尽量寻求税率最低化;税率差异长期化。
5 利用加计扣除优惠措施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计算纳税所得时,纳税人准予成本、费用、税金、损失。
并且企业的下列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1)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
研究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指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
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的加计扣除,是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
扣税技术手段适用范围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加计扣除只适用于特定项目或特定企业。
使用该技术时应当:使扣税项目最多化;使扣税项目最大化;使扣税时间最早化,从而同时达到绝对节税和相对节税的目的。
6 利用所得额抵扣(抵免)优惠
税收抵免是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税收抵免额计算实际纳税额的方法。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1)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2)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税收抵免技术属于绝对节税,而且技术简单。
在使用该技术时应注意:使抵免项目最多化;使抵免金额最大化。
7 运用会计节税技术手段
企业可以运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无形资产尽早摊销以及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等会计方法,达到节省所得税的目的。
(1)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①房屋、建筑物为;②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③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④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⑤电子设备为3年。
企业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①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②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收法规规定的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2)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的'摊销费用,准予扣除。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作为投资或者受让的无形资产,有关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者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3)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企业使用或者销售的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一种。
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预测,选择一种使计算的销售或发出存货成本较高的计价方法,以达到少计利润,节省所得税的目的。
8 利用减计收入优惠
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所称减计收入,是指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9 利用减少所得额技术
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具体规定为: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10 及时申请办理退税
退税是税务机关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予以全部或部分退还。
退税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纳税人多纳税款而退税,如采用扣缴或分期纳税的金额超过应纳税额;退还出口的零税率商品在国内已纳的流转税等。
企业所得税应当自月份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15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预缴税款。
自年度终了之日起5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汇算清缴,结清应缴应退税款。
退税属于直接节税、绝对节税。
如果企业分月或分季度预交的所得税多于应缴的全年所得税,应当及时办理申请退税手续,退还多交的企业所得税。
总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应当用好、用足国家给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综合运用上述的节税措施,以达到企业所得税节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3).
[4]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4:外资企业所得税节税策略论文
外资企业所得税节税策略论文3000字
利用纳税年度的有关规定节税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续存的,一般都是一个延续进行的长过程。但企业的核算是划分阶段进行的,以考核每一个期间的经营成果。每一阶段为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的长短和起止日期,在理论上不应有绝对的限定,习惯上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的纳税年度,原则上应与企业的会计年度相一致。大陆习惯作法是以公历年度作为纳税年度。税法实施细则规定为: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期间。但下列情况可作例外处理。
1.企业依照税法规定的纳税年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有困难的,可以提出申请,报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后,以本企业满十二个月的会计年度为纳税年度。
2.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合并,关闭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不是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年度。
3.企业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
纳税年度的规定给节税者提供了下列节税策略:
策略之一:当某一大宗交易处在两个纳税年度交叉点时(即年末与年初),根据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原则,可适当推迟交易发生日,使之尽可能发生在下一个年度,从而使部分所得税推迟一年缴纳,获得利率方面的好处。若推迟100万纳税额一年,按年利息10%计算,可节税10万左右。
策略之二:企业中间有业务中断的空白,可将不足十二个月的“实际经营”期申请为一个纳税年度,而在经营中断期间,从事灰色非税交易,从而为避税提供机会。这种策略类似于避税和逃税,我们估且称为“为避税而节税”或者通俗理解为“为避税提供方便的节税”。
亏损弥补的节税策略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发生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该项弥补应逐年依序连续计算。举例说明如下:
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990年亏损165万元,1991年亏损56万元,1992至1995年在没有弥补1990年和1991年亏损的情况下,盈利160万元。这样该企业1990年的亏损到1995年已经结帐满五年,只能弥补160万元,尚有五万元不得再结转弥补。其1991年的亏损56万元,尚可用1996年的盈利弥补,如果该年度只盈利10万元,那么弥补不足的46万元差额,由于已结帐满五年,也不得再结转弥补。
假如企业通过一定的节税策划,提前实现1997年和1998年的利润,利用权责发生制的优越性,这一点很容易做到,从而使1996年利润达56万元,其结果是该年的利润全部弥补1991年亏损,不用再缴所得税,节税额达:15.18(46×33%)万元之多。
利用源泉扣缴预提税的节税策略
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有两种税率,一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和外国企业所得就其在中国境内设置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所得,按30%缴纳所得税,地方所得税按3%缴纳,合并税率为33%。二是源泉扣缴预提税税率为20%。
源泉扣缴是指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没有设立机构场所,或者虽设有机构场所与该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而从中国取得的应税所得,其应纳所得税由支付人扣缴。这种所得税又称为预提税。预提税按收入金额依20%缴纳。
由于是源泉扣缴,税率又较低,因而产生两种节税策略:
策略之一:将一般所得税转变为预提税,主要办法是不在境内设立机构,或虽设立机构场所,但避免将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与上述发生联系。
策略之二:将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含在转让设备的价款之中,利用转让设备机会,一方面提高设备价款,另一方面,少要或不要上述属于预提税范畴的收入。
利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原则的节税策略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有以下四项基本原则,正确利用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节税:
第一,所得的纯收益原则的节税策略
所谓所得的纯收益原则是指在企业每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中,准许扣除为取得所得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以扣除成本、费用,损失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此项原则的节税的基本策略是,在纳税年度收入总额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膨胀成本、费用、损失,合法地使之极大化,从而尽可能冲减收入总额,缩小应纳税所得额,每缩小100万,就可节税33万。
第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节税策略
税法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这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以收益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为基础,采用应收、应付、待摊、预提等方法进行帐务处理。凡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付,均作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均不作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此项原则的节税的基本策略是扩大本期费用权责发生,缩小本期收入的权责发生,从而有效合法地缩小本期应纳所得额。
第三,独立企业原则的节税策略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利润归属计算,按照独立企业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都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实体,单独设置帐册,以显示其财务状况,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其与总机构和其他营业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要按独立企业原则划分其利润,归属于该企业或机构、场所。特别是在涉及跨国从事生产、经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解决好国际间的费用分摊和利润归属问题,既不应将生产环节的利润归属于销售环节,也不应该将销售环节的费用,摊入生产环节的成本费用。按照独立纳税实体的原则,企业与投资者必须划开,单独分立。企业的资产负债与投资者的资产负债不应混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往来,要同与其他人的往来同样处理,不能把投资者本身的支出列为企业支出。
独立企业原则给节税者提出了两大节税思路:一是通过关联企业将费用分配到税负较高的地区,从而有效地冲减利润,从而缩小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二是通过关联企业将利润转移到避税地或税负较轻的地区。无论是转移费用,还是转移利润一般都离不开转让定价方法,特别是“高进低出”的转让定价节税手法。作为独立核算的企业“高价购买原材料、设备、人才、技术”,“低价卖出产品”其结果是帐面的利润减少乃至亏损,从而有效地节约所得税。这样节税必须具备三个前提:第一,转移手法必须合法,否则是逃税、避税,而不是节税。第二,利润必须转移到避税地或税负较低地区,这样才能达到总体税负较轻的目的,否则是“逆向节税”。第三,必须是关联企业之间,否则必然有非法的幕后交易对独立企业损失加以弥补。
第四,财务调整权原则的节税策略
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的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务院有关税收的规定有相抵触的,应当依照国务院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这是处理计税与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定。一方面,允许企业根据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在计算纳税时,应当依照税务部门有关税收规定计算纳税。换句话说,当某企业财务处理办法,税务部门不认可时,税务局有权按照税务部门的办法对企业财务作出调整,按税务部门的调整后的财务帐计算纳税。
这种调整权,给企业节税带来的机会是:当企业按正常财务处理办法依法纳税比按税务调整后的纳税额还要多时,企业就可以按不被税务部门认可的财务办法处理企业财务,从而主动“引诱”税务部门的税务调整权,达到节税的目的。此税节税方法有两个条件:其一,税务部门的调整后的计税方法对企业有利,特别是税务部门有企业“内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其二,不被税务部门认可的财务处理办法与原财务处理办法相比不导致企业内部核算的失控和混乱,而且这种调整是企业主动有目的进行的.。
避免居民纳税人的节税策略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的纳税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即按照中国法律组成的企业法人。包括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由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投资举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也包括按照外资企业法,其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外资企业。
二是外国企业:即非中国企业法人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包括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及不组成企业法人的合作企业的外国合作者。
无论是外商投资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有两种可能,一是作为居民纳税人;二是作为非居民纳税人。作为节税策划的核心内容就是:一旦作为居民纳税人,就是负无限责任纳税义务,而无限的纳税义务,其实质就是既要将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申报纳税,又要将来源于国外的收入和所得申报纳税。这样,有可能导致纳税人税负很重和双重征税。因此,企业就应当进行某种节税策划,尽可能作为非居民纳税人负有限的纳税义务,从而合法地节税。
如何才能避免居民纳税人呢?关键在于搞清楚中国大陆对居民纳税人判定准则。
判断准则:时间准则,居住时间超过一年即为居民纳税人。因此,对个人来说,避免成为居民纳税人最好的节税方法是:尽可能利用居住时间规定和避免拥有永久住所。
对企业来说,判断的标准主要是看总部所在地。总决策机构所在地是大陆,即为税收上的居民,负有全面的纳税义务。因此,节税方法是:其一,尽可能将总机构设在避税地或税负低的地方;其二,尽可能斩断某些收入与总机构之间的联系。这方面的节税策划的前提是搞清楚应纳税所得和所得来源地认定。
所得来源地认定的节税策略
世界各国一般都有所得来源地优先征税的惯例。这方面的节税就是要在所得来源认定上避免被税负较高地区认定此项所得来源于该地区。同一所得在税负较低地区实现或被认定,税负相对就较轻。因此,企业节税策略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搞清楚应纳税所得的规定以及所得来源地的认定,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节税策划。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的规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以及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取得来源于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
第二,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大陆境内外与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它所得。
第三,外国企业末设立机构场所或者虽然设立机构场所,但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
所得来源地的认定有如下规定:
第一,营业利润来源地的认定
营业利润来源地的认定,以设有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为标准。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所得。二是发生在中国境内外的,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它所得。
第二,投资所得来源地的认定
中国对投资所得来源地的认定以资金,财产、产权的实际运用地为准。具体地说,是指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取得的下列所得为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
a.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
b.从中国境内取得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债券利息、垫付款利息、延期付款利息。
c.将财产租给中国境内租用者而取得的租金。
d.提供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而取得的使用费。
e.转让在中国境内的房
【企业所得税之节税措施】相关文章:
5.企业节能降耗措施
8.所得税汇算清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