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2024-01-16 08:46: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oveme198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篇1:《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

【原文】

得意失意诗

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①,下第举人心②。”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

【注释】

①失恩宫女面:失宠的宫女愁容满面。

②下第举人心:落第的举人心中酸楚。

【译文】

过去社会上流传一首诗,四句,称道人的得意,说:“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有些多事的人,又仿照这首诗,续得四句,描写人的失意,说:“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这两首诗,将人得意时的喜悦,失意时的悲伤,描绘得淋漓尽致。

【原文】

茸附治疽漏

时康祖病心痔二十年,用《圣惠方》治腰痛者鹿茸、附子服之,月余而愈,《夷坚己志》书其事。予每与医言,辄云:“痈疽①之发,蕴热之极也,乌有翻②使热药之理?”福州医郭晋卿云:“脉陷则害漏,陷者冷也,若气血温暖则漏自止,正用得茸、附。”按《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痿,留连肉腠。”注云:“陷脉谓寒气陷缺其脉也,积寒留舍③,经血稽凝④,久淤内攻,结于肉理,故发为疡瘘,肉腠⑤相连。”此说可谓明白,故复记于此,庶几或有助于疡医云。

【注释】

①痈疽:毒疮,是一种化脓性皮炎。

②乌有:怎么有。翻:反而。

③积寒留舍:寒气积聚。

④经血稽凝:经脉血液停滞不通。

⑤腠:肌肤上的纹理。

【译文】

时康祖患心痔病已二十年了。他使用《圣惠方》里治腰痛病所用的鹿茸、附子,连续服用一个多月就痊愈了。我在《夷坚己志》里曾记述这件事。我每次与医生们交谈,常常说:“恶性脓疮病的发作,是人体内蕴热达到了极点,怎么还会有使用热药治疗的道理?”福州一位医生叫郭晋卿的曾说:“脉陷则害漏病,陷是冷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气血温暖,则漏自然就会停止,所患漏病也就痊愈,这正好得使用热药鹿茸和附子。”按《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称:“陷脉为痿,留连肉腠。”在这一条后面加注说:“陷脉是寒气陷缺其脉,久而久之,寒气聚积,经脉血液停滞不通,日子长了,就在体内淤积,结成疙瘩,因而形成溃烂病变,分泌物由瘘管向外流出,使得肌肤上的纹理相连。”此说清楚明白,故复记于此,或许有助于疡医对溃疡病的医治。

【原文】

华元入楚师

《左传》,楚庄王围宋,宋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①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②告。”子反惧,与之盟,而退三十里。杜注曰:“兵法,因其乡人而用之,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之姓名,因而利道之。华元盖用此术,得以自通。”予按前三年晋、楚邲之战,随武子称楚之善曰:“军行,右辕③,左追蓐④,前茅虑无⑤,中权后劲⑥,军政不戒而备。”大抵言其备豫⑦之固。今使敌人能入上将之幕而登其床,则刺客奸人,何施不得?虽至于王所可也,岂所谓军制乎?疑不然也。《公羊传》云:“楚使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⑧而出见之。”其说,比《左氏》为有理。

【注释】

①子反:即司马子反,楚国大将。

②病:困难。

③右辕:右军跟随主将的车辕。

④左追蓐: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

华元卫宋⑤前茅虑无:前锋部队旌旗为路以防意外。

⑥中权:中军谋划。后劲:后面以精兵做后盾。

⑦豫:防守。

⑧堙:构筑的土堆工事。

【译文】

《左传》记载:楚庄王派兵进攻宋国。宋国遭到突然袭击,急忙派华元连夜潜入楚营,登上楚将司马子反的床,叫他起来,说:“我国国君派我来把困难告诉你。”司马子反害怕了,就与宋国签订了盟约,下令楚军撤围,退兵三十里。杜预在这里作注说:“兵法上说,选将用人在选用其乡人时,一定要先知道守将的侍从左右谒者、守门人的姓名,以便因势利导。华元巧妙地使用了这一方法,因而取得了成功。”按在此前三年,晋、楚两国的军队在邲(今河南荥阳北)会战。随武子称赞楚国治军有方:“军队出行,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以旌旗为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作为后盾。军中的政教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备。”这则记述,大致是说军队出动要严密防备。现在让敌人进入上将军的行营帐篷并登上上将军的床,那么使用刺客、间谍,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虽然来到王所是可以的,这难道是军中的制度吗?我怀疑情况不是这样。《公羊传》里记述这件事时说:“楚国让司马子反乘构筑的土堆工事而窥视宋城。宋国华元亦乘构筑的土堆工事而前往楚营见到司马子反。”在我看来,后面这一种说法,与《左传》所述相比,更为合乎情理。

篇2:《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

《容斋四笔·卷九·洪迈》原文及翻译

沈庆之曹景宗诗

【原文】

宋孝武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手不知书,每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①?”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

梁曹景宗破魏军还,振旅凯入,武帝宴饮联句,令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色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②。

予谓沈、曹二公,未必能办此,疑好事者为之,然正可为一佳对,曰:“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自的切③。

【注释】

①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②竟日:一整天。

③的切:自然真切。

【译文】

一天,南朝宋孝武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自己不会写字,也不认字,看到孝武帝也要他做诗,不免有些焦急。无奈,只好奏明圣上说:“臣自幼不会写字,请允许我口述,让颜师伯记录下来。”孝武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就命颜师伯执笔记录。沈庆之思索之后说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孝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在坐的文武大臣听罢,也都异口称赞这首诗的语言优美。

南朝梁曹景宗发兵与北魏军队作战,大获战捷,凯旋而归。梁武帝特设盛宴祝贺,并命文武群臣赋诗对句助兴。先让沈约提出赋诗时所用的韵,赋诗的人必须按照自己的韵去作诗。曹景宗没有得到分给他的.韵字,不能赋诗,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武帝见此情景,就劝他说:“爱卿武艺超人,人才英俊,何必为一首诗而计较呢?”这时候,曹景宗正在兴头上,饮酒已有醉意,连声请求武帝允许他赋诗。原先拟定的韵字,只剩竞、病二个字了。景宗听后,立即操笔疾书诗一首。诗中说:“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武帝看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沈约及参与赋诗的文武大臣亦为此赞叹一整天。

在我看来,沈庆之、曹景宗二人,未必真能作出这样令人叹服的好诗,疑为那些多事的人所杜撰。然而,这两首诗正好可以合成为这样一篇佳对:“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非常恰当真切。

篇3: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

容斋三笔·卷四·洪迈原文和翻译

【原文】

赵为秦所围,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楚王未肯定从①。毛遂曰:“白起,小竖子②耳!兴师以与楚战,举鄢、郢,烧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③。”是时,起已数立大功,且胜于长平矣。人告韩信反,汉祖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④!”帝默然。唯陈平以为兵不如楚精,诸将用兵不能及信。英布反,书闻⑤,上召诸将问计,又曰:“发兵击之,坑竖子耳!”夫白起、信、布之为人,才能不可掩,以此三人为竖子,是天下无复有壮士也。毛遂之言,只欲激怒楚王,使之知合纵之利害,故不得不以起为懦夫。至如高帝诸将,不过周勃、樊哙之俦。韩信因执而归,栖栖然处长安为列侯,盖一匹夫也,而哙喜其过己,趋拜送迎,言称臣,况于据有全楚万乘之地,事力强弱,安可同日而语!英布固尝言:“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则竖子之对,可谓勇而无谋,殆与张仪诋苏秦为反覆之人相似。高帝默然,顾深知其非⑥也。至于陈平,则不然矣。若乃韩信谓魏将柏直为竖子,则诚然。柏直庸庸无所知名,汉王亦称其口尚乳臭,直一竖子也。阮籍登广武,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盖叹是时⑦无英雄如昔人者。俗士不达,以为籍讥汉祖,虽李太白亦有是言,失之矣。

【注释】

①未肯定从:没有确定是不是要出兵。

②竖子:小子,家伙,表示对人非常不屑。

③此百世之怨:这是百世都难化解的仇怨。

④亟发兵坑竖子:赶紧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家伙。

⑤书闻:文书交与高祖知道。

⑥顾深知其非:因为深知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⑦是时:当时。

【译文】

战国时赵国被秦国包围,赵国国王派平原君赵胜向楚国求救,楚王确定不下来出兵与否。

平原君的食客毛遂说:“秦将白起,臭小子而已!曾发兵与楚作战,攻取了楚国的鄢(今河南鄢陵)、首都郢(今湖北江陵)两城,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焚烧了楚国先王墓,侮辱您的先王,这是百世难解的宿怨。”这时候,白起已多次立下战功,而且在与赵国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战中已大获全胜。有人告发韩信谋反,汉高祖刘邦就此事向各位将领询问解决办法,都说:“急速发兵活埋这个臭小子!”高祖默默无语。只有陈平认为汉朝军队没有楚军精干,各位将领用兵的本领赶不上韩信。英布谋反,文书传递给汉高祖,高祖召见各位将领询问计策,将领们又回答说:“发兵攻打他,活埋这个臭小子!”白起、韩信、英布三位将领,才能决不可掩盖,把这三个人当做臭小子,这天下就再也没有壮士了。毛遂的`话,只是想激怒楚王,让他明白合纵抗秦的好处,所以不得不把白起当做懦夫。至于像汉高祖的各位将领,都不过是周勃、樊哙一类的水平。当初韩信因萧何追赶而回归刘邦手下,在不安中处长安为列侯,那时他仅仅是一介匹夫,而樊哙惊喜他的才能超过自己,趋奉拜谒高送远迎,说话必称臣,更何况现在占据全楚万辆战车的地盘,其实力的强弱,今昔怎么能同日而语!英布本来就曾说过:“在各位将领中,我只害怕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现在他二人全都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没有值得害怕的了。”用“臭小子”这个称呼回答问题,可算得上是有勇无谋,几乎和张仪诋毁苏秦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差不多。汉高祖默然无语,是深知他们说的不对。至于陈平,则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如果是韩信称魏将柏直为臭小子,则确实是这样。柏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知名之处,汉王也称他为口中尚含乳臭,真正的一个臭小子。三国时魏国作家阮籍登广武(在今河南荥阳)山,感叹说:“时代没有英雄,使臭小子成就功名!”这是感叹他那个时代没有产生像古代那样的英雄。世俗之士不通晓事理,以为这是阮籍讥讽汉高祖,即使李太白也有这样的说法,这话说错了。

省钱百陌

【原文】

用钱为币①,本皆足陌②。梁武帝时,以铁钱③之故,商贾浸以奸诈自破④,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江、郢以上,七十为百,名曰“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曰“长钱”。大同元年,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⑤,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唐之盛际,纯用足钱。天祐中,以兵乱窘乏,始令以八十五为百。后唐天成,又减其五。汉乾祐中,王章为三司使,复减三。皇朝因汉制,其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有随俗至于四十八钱。太平兴国二年,始诏民间缗钱⑥,定以七十七为百。自是以来,天下承用⑦,公私出⑧纳皆然,故名“省钱”。但数十年来,有所谓“头子钱”,每贯五十六,除中都及军兵俸料外,自余州县官民所当得,其出者每百才得七十一钱四分,其入⑨者每百为八十二钱四分,元无所谓七十七矣。民间所用,多寡又益不均云。

【注释】

①用钱为币:拿铜钱来做货币流通。

②足陌:即足陌钱,古代制钱每贯十足为百枚,称“足陌钱”。陌通“佰”。

③铁钱:将流通货币由铜钱改为铁钱。

④商贾浸以奸诈自破:商人便私下里行奸使诈破坏了足钱为百的规矩。

⑤钱陌益少:货币分量都不足,且越来越少。

⑥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⑦承用:承袭沿用。

⑧出:支出。

⑨入:收入。

【译文】

用铜钱做货币流通,本来都足够100文。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因铜钱改为铁钱的缘故,商贾便私下作奸行诈自行破坏了100文的规矩,在萌渚岭(今湖南江华)以东,以80文为100文,起名叫“东钱”;长江、郢(今湖北江陵)以西,以70文为100文,起名叫“西钱”;京师(今江苏南京)以90文为100文,起名叫“长钱”。梁武帝大同元年,下诏统一用足数的百文流通,但虽然下了诏书,而人们并不实行,钱陌越来越少,到了大同末年,最终以35文为一百。唐朝兴盛时期,全部通行足一百文的钱。唐哀帝天祐年间因战乱而经济困乏,国家开始允许以85文为100文。后唐天成年间又减去了其中五文(以80文为100文),五代时后汉高祖刘嵩乾祐年间,王章任三司使,又减去了三文(以77文为100文)。宋朝沿袭后汉的制度,其中输官的人,也以80或85文(为100文),然而各州私下使用,还有随当地习俗达到以48文为100文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始下诏书规定民间用绳子穿的缗钱,全部以77文为百文。从这时开始,全国承袭沿用,国家和个人支出或收回都使用这个数,所以起名叫“省钱”。但几十年来,有所说的“头子钱”,每贯56文,除了首都以及军队中的士兵领军饷以外,剩余各州县的官吏和百姓应当得到的是,支出的每百文才得71。4文,收回的每百文得82。4文,本来就没有所说77文(为100文)。民间所用的数目,多少就更不均匀了。

篇4: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

容斋三笔·卷二·洪迈原文及其翻译

汉宣帝不用儒

【原文】

汉宣帝不好儒,至云俗儒不达时宜①,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②,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匡衡为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③,当世少双,不宜在远方④。事下萧望、梁丘贺。望之奏衡经学精习⑤,说有师道,可观览⑥。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故官。司马温公谓俗儒诚不可与为治,独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且是古非今之说,秦始皇、李斯所禁也,何为而效之邪?既不用儒生而专委中书宦官,宏恭、石显因以擅政事,卒为后世之祸,人主心术,可不戒哉!

【注释】

①不达时宜:不通人情世故。

②使人眩于名实:使人在浮名与务实的问题上造成迷惑。

③经明:通经明世。

④远方:远离首都的偏远地区。

⑤精习:精通、熟习。

⑥可观览:值得参阅。

【译文】

汉宣帝刘询不喜欢儒学,以至于说俗儒不通达人情事理,喜欢颂古非今,使人们在虚名与务实问题上造成迷乱,不知道信守什么,怎么值得对他们委以重任呢?匡衡当时是平原(今属山东)郡的教官,学者们多上书推荐他,称其通经明世,在当世很少再有第二个,不适合留在远离首都的山东。宣帝把匡衡放到萧望之、梁丘贺手下帮助做事。萧望之上奏称匡衡对经学很精通,其学说有师道来历,值得参阅。因汉宣帝不大采用儒学,最终还是将匡衡遣回平原郡担任原来的职务去了。司马温公曾说俗儒确实不可以和他谈论治理天下,难道不可以寻求真正的儒者而任用他们吗?况且颂古非今的提法,是秦始皇、李斯对儒生的蔑称并严厉禁止的,为什么要效法秦始皇呢?既然不任用儒生而专门委任中书令宦官,所以宏恭、石显因此擅权国事,最终为汉朝后世酿成大祸。作为人之主的皇帝,在考虑治国的方针时,不应该以此为鉴戒吗?

刘项成败

【原文】

汉高帝、项羽起兵之始,相与北面共事怀王①。及入关破秦,子婴出降,诸将或言诛秦王。高帝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②,杀之不祥。”乃以属吏③。至羽则不然,既杀子婴,屠咸阳,使人致命于怀王。王使如初约,先入关者王其地④。羽乃曰:“怀王者,吾家武信君⑤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颛主约⑥?今定天下,皆将相诸君与籍力也,怀王亡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于是阳⑦尊王为义帝,卒至⑧杀之。观此二事,高帝既成功,犹敬佩王之戒⑨,羽背主约,其末至于如此,成败之端,不待智者而后知也。高帝微时,尝繇⑩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矣!”至羽观始皇,则曰:“彼可取而代也。”虽史家所载,容有文饰,然其大旨,固可见云。

【注释】

①相与:一同约定。北面共事:作为臣子,一起侍奉。

②服降:归服投降。

③乃以属吏:于是将子婴当做属吏。

④王其地:统治这块地。王,统治。

⑤武信君:项羽的叔父项梁。

⑥颛主约:专断把持盟约。颛,通“专”。

⑦阳:表面上。

⑧卒至:最终。

⑨戒:告诫。

⑩繇:同“徭”,徭役。

容有文饰:或许有文字上的修饰夸张。

【译文】

汉高祖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当初起兵的时候,曾相约面向北共同侍奉楚怀王熊心。等到刘邦进入关中(今陕西西安一带)击破了秦军,秦王子婴出来投降,将领中有人建议杀掉秦王。刘邦说:“开始怀王就教导我,做人从来要宽厚容人,并且人家已经归服投降,杀了则不吉利。”于是就把子婴当做属吏。等到项羽入关后则不是这样,他先杀了子婴以后,又屠戮咸阳城,最后才向怀王禀报受命。怀王让他遵守当初的盟约,先进入关中统治这块京畿之地。项羽却说:“楚怀王,是我的叔父武信君项梁所拥立的,没有任何攻伐之功,凭什么得以擅权专断主持盟约呢?今天天下被平定,都是靠各位将领和我项羽的力量,怀王没有功劳,本来就应该把他的地盘瓜分开来统治。”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最终还是杀害了他。观察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件事,汉高祖已经破秦成功了,还恭敬地信守怀王的告诫,而项羽却违背盟约,后来竟发展到这种地步,成功、失败的苗头,聪明的人是不用等待最后就能看清楚的。汉高祖微贱的时候,曾经到咸阳服徭役,从远处望到秦始皇,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就应当这样啊!”等到项羽看见秦始皇,却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这虽然是史家的记载,或许有文字修饰夸张,然而它的主要意思,却于此可见的。

平天冠

【原文】

祭服①之冕,自天子至于下士执事者毕②服之,特以梁数及旒③之多少为别④。俗呼为平天冠,盖指言至尊乃得用。范纯礼知开封府,中旨鞫⑤淳泽村民谋逆事。审其故⑥,乃尝入戏场观优,归涂⑦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⑧。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⑨,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按《后汉·舆服志》蔡邕注冕冠曰:“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然则其名之传久矣。

【注释】

①祭服:祭祀的礼服。

②毕:全,都。

③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④别:等级区别。

⑤鞫:审讯犯人。

⑥故:事件的缘由。

⑦归涂:回家的途中。

⑧何以处:如何处置。

⑨恐辜好生之德:恐怕会损害了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

【译文】

祭祀礼服中的冠冕,从天子到下面主持祭祀的人都戴,特别从冠梁和冠冕前后悬挂的玉串多少区别等级。通常称它为平天冠,大意是指最尊贵的人才能戴。范纯礼任开封府伊,奉旨审讯淳泽一个村民谋逆造反的事。审问事情的缘故,原来是这个村民到戏场去看倡优表演(表演的许是有关刘备的故事),回家途中看见一个工匠造水桶,他便拿起水桶戴在头上,问道:“我与刘先主刘备比怎么样?”于是就被工匠抓住了。第二天范纯礼上朝向皇上禀报审理情况,宋徽宗问怎么处理。范纯礼回答说:“愚民山村野夫什么都不懂,如果以叛逆定罪的话,恐怕有损于皇上乐于救助生命的美德,不如用木棒打他几下,足够了。”按《后汉书·舆服志》蔡邕注冕冠道:“鄙人不认识,称它做平天冠。”可见平天冠的名字流传很久了。

篇5: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译文

陶渊明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诗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篇6: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的原文及翻译

卷八·东晋将相

作者:洪迈

西晋南渡,国势至弱,元帝为中兴主,已有雄武不足之饥,余皆童幼相承,无足称算。然其享国百年,五胡云扰,竟不能窥江、汉,苻坚以百万之众,至于送死淝水,后以强臣擅政,鼎命乃移,其于江左之势,固自若也,是果何术哉?尝考之矣,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以外寄付方伯,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讫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顷尝为主上论此,蒙欣然领纳,特时有不同,不能行尔。

译文

作者:佚名

西晋南渡之后,国势十分衰弱,晋元帝是中兴之主,已遭到“雄武不足”的讥讽,其余的君主都是童年甚至幼年时继承帝位,更不值一提,然而东晋国百年之久,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侵袭骚扰,竟不能窥视江、汉地区,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竟是到沈水送死来了。后来因为强臣专权,皇位才转移,但东晋政权在江左的势力长期安然自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曾经考察分析过,东晋把国家政事交给宰相,不设副职,把军事大权托付方伯,权力很重。文武两方面的权柄,既能得到合适的安排,其余的问题可以想见了,东晋百年之间,会稽王司马呈、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凭着是宗室执政,王敦、二桓(桓温、桓冲)则以悖逆掌权,姑且置之不论;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办事;真正能托付国事的,不过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罢了。军事上的方伯之任,没有比荆、徐二州更重要的,荆州是国家的西大门,荆州刺史常总管七八个州的事情,实力雄厚强大,占天下一半。自晋元帝渡江即位到晋孝武帝太元末,八十余年,担负统兵将帅责任的.,不过王敦、陶侃、庚家的亮、翼,桓家的温、豁、冲、石民八人罢了,非死在军中不轻易调动,所以将士在下熟悉服从他,敌人在外敬重惧怕他,不是那种忽去又忽来,兵不适应将,将不适应兵的情况可比拟的。不久前我曾为皇上论及这个问题,蒙皇上高兴地肯定并采纳了,只是因为时代有所不同,不能实行罢了。

篇7:容斋随笔·卷六·宣发原文和翻译

卷六·宣发

作者:

洪迈

《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头发颢落曰宣。《易》:“‘《巽》为宣发。’宣字本或作寡。”《周易》:“《巽》为寡发。”《释文》云:“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宣发二字甚奇。

译文

作者:

佚名

《考工记》 上说:“做车的工匠把半个方矩称为‘宣’。” 里面的注解说:“头发又白又脱落叫‘宣’。《 易经》 说:‘《 巽》卦 为宣发,  ‘宣’字本来也有人当作‘寡’。”《 周易》 说:“《巽》 为寡发。”《 释文》  的'解释是:“‘寡’字本来又当作宣,黑白颜色相混杂的头发就是宣发。”“宣发”这两个字实在太奇怪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篇8: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一以贯之

作者:洪迈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这番话,是圣贤治学的心得,孔老夫子把它告诉曾子、子贡,可是学者们却以为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赶不上曾子到这种程度。孔子对曾子,不等他发问就告诉他‘贯穿一个墓本观念’那番话,曾子再加深刻理解而说‘是的’,至于子贡,就不能直接听懂那意思了,所以孔子先提出我是否‘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问题,子贡果然不懂这问话的`真义而认为孔子说得对,接着又怀疑恐怕不对而问孔子,孔子这才告诉他‘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子贡尽管听到这话,仍不能象曾子那样答‘是的’, ”范淳父也说:“先否定子贡的失误,然后再把问题的要害告诉他。”我个人认为曾子、子贡都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答“是的”也好,或者听到后再提出疑问也好,其实都已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记于心了,社会上的儒生们贬低子贡的原因,在于他先赞同了“多多学习又能记得住”这句话的含义,这看法恐怕不对。刚刚听到圣人的话这样讲,当即回答说“不对”,并非弟子用来敬重师长的作法,所以先回答说“是的”,然后紧接着用“不是这样吗”的方式提出疑问,难道就是不能听懂那话的意思吗?有人甚至认为孔子经过选择再告诉曾子、子贡,大概不是其它人所能听到的,这看法又不对了。颜氏、冉氏的子孙颜渊、冉求,难道就不可以告诉他们这些话吗?曾子在答应了一声“是的”之后,刚巧有别的学生问他,所以发挥出“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两个字”的说法,假使子贡当时也有人紧接着问他,他一定会有什么话告诉他们的。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容斋随笔全文翻译洪迈

2.《容斋随笔》节选原文及翻译

3.容斋随笔·卷十三·吴激小词的原文及翻译

4.容斋随笔·卷十六·吏文可笑的原文及翻译

5.容斋随笔·卷十五·张子韶祭文的原文及翻译

6.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

7.容斋随笔·卷六·孔子欲讨齐原文附翻译

8.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

9.《晋书》卷六十八原文及翻译

10.《晋书》卷三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容斋四笔·卷八·洪迈》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