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
“原是这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
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馀,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
翻译
临川县的石刻当中夹着一卷法帖,这卷字帖记载了欧阳询的一段话:“我二十岁,到了鄱阳,那地方土地肥沃平坦,饮食丰盛又便宜,许多读书人常常聚会。每天赏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其中二位姓张的才华横溢,擅长议论,是当时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姓殷、姓薛的二位士人,更不必说了;戴君是个才华出众的人,发言就成定论;萧中郎狂放不羁,有文雅的.风度;彭君满腹经纶,文章写得特别自然,至于像他的《阁山神诗》,前辈的文章大家也不能超过。这几个人竟然一个也不在了,特别令我痛心。”这些都是我家乡过去的旧事了。
篇2: 《容斋随笔卷一乐天新居诗》 文言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一乐天新居诗》 文言文及翻译
白乐天自杭州刺史分司东都,有《题新居呈王尹兼简府中三掾》诗云:“弊宅须重葺,贫家乏羡财。桥凭州守造,树倩府寮栽。朱板新犹湿,红英暖渐开。仍期更携酒,倚栏看花来。”乃知唐世风俗尚为可喜。今人居闲,而郡守为之造桥,府寮为之栽树,必遭讥议,又肯形之篇咏哉!
翻译
白乐天自杭州刺史分司东都,有《题新居呈王尹兼简府中三掾》诗云:“弊宅须重葺,贫家乏羡财,桥凭州守造,树倩府寮栽,朱板新犹湿,红英暖渐开,仍期更携酒,倚槛看花来。”乃知唐世风俗尚为可喜。今人居闲,而郡守为之造桥,府寮为之栽树,必遭讥议,又肯形之篇咏哉!
练习和答案
篇3:容斋随笔·卷六·宣发原文和翻译
卷六·宣发
作者:
洪迈
《考工记》:“车人之事,半矩谓之宣。”注:“头发颢落曰宣。《易》:“‘《巽》为宣发。’宣字本或作寡。”《周易》:“《巽》为寡发。”《释文》云:“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宣发二字甚奇。
译文
作者:
佚名
《考工记》 上说:“做车的工匠把半个方矩称为‘宣’。” 里面的注解说:“头发又白又脱落叫‘宣’。《 易经》 说:‘《 巽》卦 为宣发, ‘宣’字本来也有人当作‘寡’。”《 周易》 说:“《巽》 为寡发。”《 释文》 的'解释是:“‘寡’字本来又当作宣,黑白颜色相混杂的头发就是宣发。”“宣发”这两个字实在太奇怪了。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篇4:《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文言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文言文及翻译
作者:洪迈
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东坡先生作《二疏图赞》云:“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其立意超卓如此。然以其时考之,元康三年二疏去位,后二年盖宽饶诛,又三年韩延寿诛,又三年杨恽诛。方二疏去时,三人皆亡恙。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
翻译
作议论性的文章,必须考证所引事实没有差错之后,才可以使之流传于后世。苏东坡先生所作的《 二疏图赞》 中说;“西汉孝宣帝重振汉朝,以法治国驭人。先后杀掉了盖宽饶、韩延寿和杨怀,这三位都是忠臣。疏广、疏受二先生很怜悯他们,以致为此而振袂脱屣。假使他们知道自已是区区小臣,他们就不会盛气凌人。”东坡先生作文的'立意就是如此超绝卓异。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考察,宣帝元康三年,琉广、疏受二人已经去职,此后二年盖宽饶被杀,又过了三年,韩廷寿被杀,又过了三年杨挥被杀。当疏广、疏受二人免职时,三人都还安然无恙。大概东坡先生文思敏捷,不象平常那样重于考究事实罢了。
篇5: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一以贯之
作者:洪迈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这番话,是圣贤治学的心得,孔老夫子把它告诉曾子、子贡,可是学者们却以为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赶不上曾子到这种程度。孔子对曾子,不等他发问就告诉他‘贯穿一个墓本观念’那番话,曾子再加深刻理解而说‘是的’,至于子贡,就不能直接听懂那意思了,所以孔子先提出我是否‘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问题,子贡果然不懂这问话的`真义而认为孔子说得对,接着又怀疑恐怕不对而问孔子,孔子这才告诉他‘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子贡尽管听到这话,仍不能象曾子那样答‘是的’, ”范淳父也说:“先否定子贡的失误,然后再把问题的要害告诉他。”我个人认为曾子、子贡都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答“是的”也好,或者听到后再提出疑问也好,其实都已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记于心了,社会上的儒生们贬低子贡的原因,在于他先赞同了“多多学习又能记得住”这句话的含义,这看法恐怕不对。刚刚听到圣人的话这样讲,当即回答说“不对”,并非弟子用来敬重师长的作法,所以先回答说“是的”,然后紧接着用“不是这样吗”的方式提出疑问,难道就是不能听懂那话的意思吗?有人甚至认为孔子经过选择再告诉曾子、子贡,大概不是其它人所能听到的,这看法又不对了。颜氏、冉氏的子孙颜渊、冉求,难道就不可以告诉他们这些话吗?曾子在答应了一声“是的”之后,刚巧有别的学生问他,所以发挥出“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两个字”的说法,假使子贡当时也有人紧接着问他,他一定会有什么话告诉他们的。
篇6:《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此若缓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吁,可惜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本朝会要,自神宗元丰年间的三百卷之后,直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才又设置机构编纂。宣和初年,王黼就任宰相主持政务,撤销五十八所修书机构。当时会要已进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余四百卷也已完成,但会要所企图多次呈上以求多次得赏,所以没有全部进呈。撤消会要所的`命令下达之后,主管官吏又说如果朝廷允许定下期限了结,不超过三两个月便呈献。
可是王黼力求全盘纠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统统撤消,官吏遣散之后,文书全成了丢弃之物。建炎三年,高宗岳父张渊道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所存黄册图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师尚未陷落,张渊道向宰相建议:“应派专人前往京师藏书旧址寻访,取出现存图书典籍,全部装车运来,以备查询掌故。”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又亟待解决的事。宰相不予采纳,后来被伪齐刘豫窃据,多被烧成灰烬。唉,可惜啊!
篇7:《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直指使见,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
汉朝有的`官名没有记录在《 百官表》里,而通过有关事件的记载才可以看到。例如“行冤狱使者”,通过张敞杀絮舜的事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过何并代理严诩为撅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河堤使者”,通过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的事可以看到;“直指使者”,通过暴胜之的事可以看到。这难道不是由于具体事务设置官位,事情结束就撤除吗?
篇8:容斋随笔·卷十·日饮亡何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日饮亡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君能日饮,亡何。”颜师古注云“无何,言更无余事。”而《史记盎传》作“日饮毋苛”,盖言南方不宜多饮耳。今人多用“亡何”字。
译文
《 汉书,爱盎传》 说:“南方地势低下潮湿,您能每天喝酒,亡何(没有其他事情)。”颜师古作解释说:“亡何就是无何,说的`是再没有其他事情。”可是《 史记 爰盎传》 作‘日饮毋苛”,大概是说南方不应该多喝酒吧。现在人们多用“亡何’的字样。
篇9: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七·虞世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基子孙,厚其恩典可也。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译文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夜里梦见他,如同平常活着一样。第二天,唐太宗下诏书说:“世南随着万物变化而去,很快已经有不少年头了。昨天因为夜里做梦,忽然见到他这个人,回想起他遗留下的'美德,实在是增加了悲伤叹息。应该对他在地下加以帮助,以表示我思念旧臣的心情。可以在他家里设置五百位僧人的斋饭,并且为他制作天尊像一躯。”唐太宗梦见虞世南,是由于他生前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相处融洽的缘故,按照常理,只要注意抚恤,妥善安置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了,怎么能动用斋僧,并为他造像呢?然而,唐太宗竟然特意颁布诏书宣喻天下,并且载入国史。实在令人遗憾!
篇10: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八陶渊明原文阅读及翻译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译文
陶渊明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诗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篇11:容斋随笔·卷七·七发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七·七发的原文及翻译
卷七·七发
作者:洪迈
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词,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为《七林》,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柳子厚《晋问》,乃用其体,而超然别立新机杼,激越清壮,汉、晋之间,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至于崔骃《达旨》、班固《宾戏》、张衡《应闲》,皆屋下回屋,章摹句写,其病与《七林》同,及韩退之《进学解》出。于是一洗矣。《毛颖传》初成,世人多笑其怪,是裴晋公亦不以为可,惟柳子独爱之。韩子以文为戏,本一篇耳,妄人既附以《革华传》,至于近时,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纭杂沓,皆托以为东坡,大可笑也。
译文
作者:佚名
枚乘的《 七发》 ,创意新颖,语言优美,已与名篇《 离骚》 相近,作为文章的典范,这是十分可喜的。其后,继之而来的,如傅毅所写的《 七激》 、张衡写的《 七辩》 、崔骃所写的《 七依》 、马融所写的《 七广》 、曹植所写的《 七启》 、王粲所写的《 七释》 、张协所写的《 七命》 等等,都是依仿《 七发》 ,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傅玄又将上述文章进行汇集,取名为《 七林》,由于格调一样,使人读起来感到无味,还没读到最后一篇,就往往略过数页而不读,束之高阁。但是,柳宗元则不同,他所写的《 晋问》 一文,亦是采用《 七发》 的文章格式,但他并不受其约束,而是站在新的高度,大胆创新,文章构思新颖,布局奇巧,高亢激烈,清秀雄伟。汉、晋之间,文坛上那种华而不实的弊病,为之一扫而光。东方朔所写的《 答客难》 一文,自认为是文章中杰出的一篇,扬雄仿依这篇文章,写成《 解嘲》 ,尚有纵横驰骋自得之妙。至于说崔骃所写的《 达旨》 、班固所写的`《 宾戏》 、张衡所写的《 应闲》 ,都是屋下架屋,机械模拟章节和句子,其弊病与《 七林》 相同,待至韩愈《 进学解》 一文问世。文坛上的那种机械模仿华而不实的风气,为之一扫而光。《 毛颖传》 刚刚问世的时候,遭到很多人的讽刺嘲笑,认为写得很怪,即使裴度也有些不以为然,只有柳宗元喜欢这篇文章。韩愈以文为戏,本来就一篇这样的文章,无知妄为的人既将该文附于《 革华传》 。而最近一个时期,罗文、江瑶、叶嘉、陆吉诸传,纷纭杂乱,都假托为苏东坡所作,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篇12: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曰:“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书十九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
翻译
张芸臾《 与石司理书》 一说:“最近到京城,要求拜见前辈官员,常听欧阳文忠公(修)、司马温公(光)、王荆公(安石)等人的议论,在道德文章方面为多,只有欧阳公多讲居官的事情。时间久了免不了就问他:‘凡是读书人来见先生,没有不想听道德文章的,现在先生教人最多的是居官的道理,这是我不明白的。’欧阳公说:‘不是这样,你是现时的人才,以后作官理政,就会知道。大凡文学只能使自己光彩,政事可以影响事物,我过去贬官到夷陵(今湖北宜昌市),正在壮年,向往学习,想找《 史》 、《 汉书》 看看,公家私人都没有。无法打发日子,因此去取架上的旧案卷宗,反复阅读,见里边判冤枉判差错的,数不胜数,把理屈作为理直的,违反法律拘私情的,害死亲人破坏道义的.,什么样的都有。臾陵是荒僻的小县,尚且这样,整个中国就可知道了。当时我对天发誓说:从此处理政事,不敢疏忽大意。’当时苏明允(沟)父子也在座:曾听到这话。”还有《 答孙子发书》 ,多谈论《 资治通鉴》,大略说:“司马温公曾说:‘我著此书,只有王胜之读完过,其余众官员,找此书想看,一页都没有读完,就打哈欠伸懒腰想睡觉了。这书经过十九年才写成,中问受到了多少人的语言糟踏”。这两件事,士大夫很少谈到,《 浮休集》 一百卷,没有这两篇,现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刊刻的《 浮休集》 附在了后面。
篇13:《容斋随笔.卷三.三女后之贤》 文言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三.三女后之贤》 文言文及翻译
王莽女为汉平帝后,自刘氏之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后不肯,及莽败,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杨坚女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愤惋愈甚。坚内甚愧之,欲夺其志,后誓不许,乃止。李昪女为吴太子琏妃,昪既篡吴,封为永兴公主,妃闻人呼公主,则流涕而辞。三女之事略同,可畏而仰,彼为其父者,安所置愧乎?
翻译
王莽的女儿是汉平帝的皇后,自从刘氏被废除之后,她常常称病不参加朝见,王莽敬重忌惮,还很悲伤,想让她改嫁,皇后不肯,到王莽失败,皇后说:“还有什么面目见汉朝的人。”之后自己跳入火中烧死了。杨坚的女儿做周帝的皇后,她知道她父亲有篡位的意图,心里很不平,常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到周静帝禅位给杨坚时,她愤怒怨恨得更厉害。杨坚内心对她很惭愧,想让她改嫁,她誓死不答应,才作罢。李昪的.女儿是吴国太子杨琏的妃子,李昪篡夺了吴国的政权,封她为永兴公主。她听到有人叫她公主,就流着泪不让叫。这三个女子的事迹,大略相同,可尊可敬,那做父亲的不感到惭愧吗?
篇14: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带职致仕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致仕者,率迁官而解其职。若有疾就闲者,亦换为集贤院学士。盖不以近职处散地也。带职致仕,方自熙宁中王素始。后改集贤学士为修撰,政和中又改为右文云。
译文
宋神宗熙宁以前,待制学士辞官归居的人,一般都调动官位再解除他们的.职务。如果有人患病而改为闲职,也换成集贤院学士。这是不让他们以近侍官职处在闲散的地位。带着职位辞官,从熙宁中王素时才开始,后来把集贤学士改为修撰官,政和中又改成右文。
篇15: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九·楚怀王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以牧羊小儿为项氏所立,首尾才三年。以事考之,东坡所谓天下之贤主也。项梁之死,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羽不敢争。见宋义论兵事,即以为上将军,而羽乃为次将。择诸将入关,羽怨秦,奋势愿与沛公西,王以羽慓悍祸贼,不许,独遣沛公,羽不敢违。及秦既亡,羽使人还报王,王曰:“如约。”令沛公王关中。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主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太史公作《史记》,当为之立本纪,继于秦后,迨其亡,则次以汉高祖可也。而乃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其失多矣。高祖尝下诏,以秦皇帝、楚隐王亡后,为置守冢,并及魏、齐、赵三王,而义帝乃高祖故君,独缺不问,岂简策脱佚乎?
译文
秦楚之际,楚怀王只是牧羊的`小孩儿,被项氏立为王,前后才三年。根据史事来考究,正是苏东坡所说的天下的贤明君主。项梁死了以后,怀王合并了吕臣、项羽的军队,自己统领全军,项羽也不敢力争。楚怀王见到宋义谈论军事,就拜他为上将军,而项羽才是次将。怀王挑选诸位将领进入关中,项羽怨恨秦朝,激奋作势愿意同刘邦西进,怀王认为项羽敏捷晓悍、凶狠残暴,不肯同意,只派遣了刘邦,项羽也不敢违抗。等到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派人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说:“按照原来的约定行事。”命令刘邦统治关中。这几个方面,楚怀王都能够自己控制命运,不是庸碌无为地受命于强悍大臣的软弱君主,因此最后被项羽杀了。。然而他调遣将领解救赵国消灭秦国,直到获得天下成为义帝,都是他亲手所为。大史公作《 史记》 ,应当为他写个本纪,接在秦朝的后面,写到他灭亡之后,再接着写汉高祖就可以了。可是竟然写了《 项羽本纪》,义帝的事只附带着见于其中,这简直是认为项羽取代了秦朝,其中的失误太多了。汉高祖曾经下过诏文,在秦皇帝、楚隐王死后,为他们安排守护坟墓的人,跟魏、齐、赵三王一起提及,而且义帝是高祖原来的君主,偏偏遗漏而没有说到,难道是竹简书册脱漏亡佚了吗?
篇16: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原文附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原文附翻译
卷十二·曹操用人
作者:洪迈
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然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在,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钏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大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杨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詟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都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徒,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服,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译文
作者:佚名
曹操算是汉朝的阴险的叛逆者,是君子所不愿谈及的。但他了解并善于任用他人,实在是后代所难以赶得上的。荀彧、荀攸、郭嘉都是他的心腹谋士,共同成大事,不必称赞评说。至于其它的人,有智慧就授予官位的,有权变让他分管一个郡的,无论官职大小,都使他们卓然有成,十分称职。曹操担心关中的将领们祸害关中,就让司隶校尉钟繇去主管西边的事务,结果马腾、韩遂派遣儿子到宫中侍候。当时天下纷乱,军队缺乏粮食,就让枣祗、任峻屯田,结果国家富饶丰裕,于是消灭了群雄。当想恢复盐务管理的利益时,就让卫觊镇守安抚关中,结果将领们都信服。河东没有平定,就派杜畿去当太守,使得卫固、范先束手被擒被杀。并州刚刚平定,就派梁习去当刺史,使得边境平静安泰。扬州被孙权攻陷,只剩下九江一个郡,曹操把权力交给刘馥,结果恩德教化广泛实行。冯翊被鄜州盗寇所困,曹操就交给郑浑去办理,结果百姓安定盗寇消灭。代郡有匈奴三单于军队,依仗武力骄横恣肆,裴潜只乘一辆车进入代郡,使得单于心中折服。才得到汉中,就认命杜袭负责留守之事,结果百姓自得其乐,从洛阳、邺地迁来的人口达到八万。刚刚得到马超的.军队时,马超军队听说将把他们发配他地,都惊恐想要兵变,曹操命令赵俨为护军,结果马超军都互相带领回来归降,送到东方的人口也有两万。以上十件事所产生的好处难道不大吗?张辽在合肥打跑孙权,郭淮在阳平抵御蜀国军队,徐晃在樊城打关羽,都是以少胜多,解除了一方面的忧患。曹操在建安时期天下无敌,不是侥幸的。
篇17:容斋随笔·卷十二·逸诗书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二·逸诗书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二·逸诗书
作者:洪迈
逸《书》、逸《诗》,虽篇名或存,既亡其辞,则其义不复可考。而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必欲强为之说。《书》“汨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单作《明居》”注云:“咎单,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传》“国了赋辔之柔矣”注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御刚马”,如此之类。予顷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九共》、《槁饫》略之可也。”其说最纯明可嘉,林君有《书解》行于世,而不载此语,故为表出之。
译文
作者:佚名
散失的《 尚书》 、散失的《 诗经》 ,虽然有些篇名留存着,但既然它的.内容亡佚了,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能够考证了。可是孔安国注《 尚书》 ,杜预注《 左传》 ,一定要想给它们作出解释。《 尚书》 的“泪作”,孔安国注释说,“这是说他治理百姓功劳”, “咎单作《 明居》 ”,注解说:“咎单,是管理土地的官,写了《 明居》 ,是关于民法的”,《 左传》 中“国子赋髻之柔矣”,杜预注解道:“它的意义在于,要用宽松的政治来使诸侯安定,就象柔软的缓绳驾驭刚烈的骏马一样。”象这一类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学教授时,林之奇(字少颖)做了《 尚书》 学的教谕,在讲“帝厘下土”几句的时候,他说:“知道就是知道, 这就是《 尧典》 、《 舜典》 可以解说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九共》 、《槁饫》 略去它也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是最精纯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 书解》 流行在社会上,可是没有写上这几句话,因此我为他发表出来。
篇18: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四·扬之水
作者:洪迈
《左传》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其辞旨如出一手。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予疑其不必然,乃若润色整齐,则有之矣。试以《诗》证之:《扬之水》三篇,一《周诗》,一《郑诗》,一《晋诗》,其二篇皆曰“不流束薪”,“不流束楚”。《邶》之《谷风》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雅》之《谷风》曰“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侧”;“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浒”,“在河之漘”,“在河之涘”;“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皆杂出于诸诗,而兴致一也。盖先王之泽未远,天下书同文,师无异道,人无异习,出口成言,皆止乎礼义,是以不谋而同尔。
译文
作者:佚名
《左传》 所收录各国的语言、记载、陈诉,遣词造句的意旨如出一人之手。解释这种现象的人就以为都是左氏一人写的,我怀疑不见得如此,至于润色加工那是有的'。试以《诗经》 证明这一点:国风中《扬之水》 有三篇,一在《王风》 ,一在《郑风》 ,一在《唐风》 ,其中两篇都有“不流束薪”, ”不流束楚”。《邶风 谷风》 有“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小雅 谷风》 有“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在南山之阳”, “在南山之下”, “在南山之侧”; “在浚之郊”, “在浚之都”, “在浚之城” ;“在河之浒”, “在河之漘”, “在河之涘”; “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都分别出自各篇,可情致是一样的。原是先王的恩泽为时不远,天下人书写同样的文字,老师没有不同的学说,人们没有不同的风习,出口成言,都受礼义的制约,因此就不谋而合了。
篇19: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八·东晋将相的原文及翻译
卷八·东晋将相
作者:洪迈
西晋南渡,国势至弱,元帝为中兴主,已有雄武不足之饥,余皆童幼相承,无足称算。然其享国百年,五胡云扰,竟不能窥江、汉,苻坚以百万之众,至于送死淝水,后以强臣擅政,鼎命乃移,其于江左之势,固自若也,是果何术哉?尝考之矣,以国事付一相,而不贰其任,以外寄付方伯,而不轻其权,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见矣。百年之间,会稽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方伯之任,莫重于荆、徐,荆州为国西门,刺史常都督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自渡江讫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阃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温、豁、冲、石民八人而已,非终于其军不辄易,将士服习于下,敌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来,兵不适将,将不适兵之比也。顷尝为主上论此,蒙欣然领纳,特时有不同,不能行尔。
译文
作者:佚名
西晋南渡之后,国势十分衰弱,晋元帝是中兴之主,已遭到“雄武不足”的讥讽,其余的君主都是童年甚至幼年时继承帝位,更不值一提,然而东晋国百年之久,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侵袭骚扰,竟不能窥视江、汉地区,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竟是到沈水送死来了。后来因为强臣专权,皇位才转移,但东晋政权在江左的势力长期安然自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曾经考察分析过,东晋把国家政事交给宰相,不设副职,把军事大权托付方伯,权力很重。文武两方面的权柄,既能得到合适的安排,其余的问题可以想见了,东晋百年之间,会稽王司马呈、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凭着是宗室执政,王敦、二桓(桓温、桓冲)则以悖逆掌权,姑且置之不论;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办事;真正能托付国事的,不过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罢了。军事上的方伯之任,没有比荆、徐二州更重要的,荆州是国家的西大门,荆州刺史常总管七八个州的事情,实力雄厚强大,占天下一半。自晋元帝渡江即位到晋孝武帝太元末,八十余年,担负统兵将帅责任的.,不过王敦、陶侃、庚家的亮、翼,桓家的温、豁、冲、石民八人罢了,非死在军中不轻易调动,所以将士在下熟悉服从他,敌人在外敬重惧怕他,不是那种忽去又忽来,兵不适应将,将不适应兵的情况可比拟的。不久前我曾为皇上论及这个问题,蒙皇上高兴地肯定并采纳了,只是因为时代有所不同,不能实行罢了。
篇20:容斋随笔·卷七·檀弓误字的原文及翻译
容斋随笔·卷七·檀弓误字的原文及翻译
卷七·檀弓误字
作者:洪迈
《檀弓》载吴侵陈事曰:“陈太宰嚭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太宰嚭曰:‘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按嚭乃吴夫差之宰,陈遣使者正用行人,则仪乃陈臣也。记礼者简策差互,故更错其名,当云“陈行人仪使于师,夫差使太宰嚭问之”,乃善。忠宣公作《春秋诗》引斯事,亦尝辩正云。
译文
作者:佚名
《 礼记檀弓》 记载春秋时的吴国侵犯陈国这件事时说:“陈国的太宰嚭被派到吴国军中,吴国君夫差对行人(官名)仪说:‘这个人话很多,何不问问他,师出必有名,人们是怎么称我们这次出兵的?’太宰嚭回答说:‘人们不都说是为杀掠而出兵吗?’”需要指出的是,它这段记载是错误的'。嚭是吴王夫差的太宰,陈派遣使者用的就是行人,那么仪就是陈国的大臣。这是《 礼记》 的作者把简策搞乱了,所以把人名也弄错,他应当这样写:“陈国行人仪出使到吴国军中,吴王夫差派太宰嚭问他才对.忠宣公在作《 春秋诗》 时引用此事,也曾予以辫正。
【文言文《容斋随笔卷一欧率更帖》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8.容斋随笔名句
9.容斋随笔 范文
10.容斋随笔 当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