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

2023-12-16 08:03: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蜗心小男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

篇1: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

摘 要:次贷危机的引爆充分暴露了杠杆比率过高的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对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的分析也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达标并不是来自外部资本市场和银行绩效的提升,而是监管上级的压力。在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混合数据回归分析后发现,和国际著名的银行不同,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并不明显。目前,要提高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银行绩效;有效性

1 引 言

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让金融监管和创新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网络科技泡沫后,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过度放松和落后演化为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这种风险释放,可能导致更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损失。从中国的情况看,情况比较特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家》、《巴伦周刊》等主流媒体均指出,中国金融部门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不足是中国躲过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危机过后,资本充足监管的战略意义再次凸显,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篇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

目前,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只有最近30年,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层次相对较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监管很大程度上是资本充足水平的管理,对许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达标仅仅是因为监管的压力,而不是资本市场的压力,更不是银行绩效提升的前提。

按照银监会2月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条例》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所需资本)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应当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方面。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但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当剔除扣减项。在核心资本中,除了增加了少数股权外,还将上年的未分配利润计入核心资本。在附属资本中,除了保留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一般准备外,用于弥补风险分类后每笔贷款损失程度的专项准备和其他准备则被剔除。

从开始,为了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国家通过财政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留存利润转增资本、税收返还和准许发行次级债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了一定提高。203月1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1月1日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后达标期限(资本充足率达到8%),在过渡期内,未达标的商业银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截至20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只有175家,比年初增加1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4.2%。

相对而言,上市银行由于上市融资以及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水平相对较高。由表1可知,对2005―20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变化幅度较大,深发展资本充足率最低,和分别仅3.7%和3.71%,而中信银行则由于20上市的原因,资本充足率大幅增长,从8.11%增长到15.27%,远高于上市银行12.2%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从13家银行这几年的数据对比发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3家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从10.4%上升到14.1%,已超过世界十大银行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发现,由于年年底次贷危机影响,年上半年,随着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激增,各银行都出现了因大量放贷造成的资本充足率大幅下滑的情况。

篇3: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

3.1 模型设计

3.1.1 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数据采用―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横截面数据(此数据为合成数据,即时序与截面混合数据),包括我国13家上市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恒丰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的数据可获得性较差,故未纳入本文的研究样本中。数据均来源于各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处理及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

3.1.2 变量定义

本文用资本充足率(CAR)作为被解释变量,该指标综合反映银行风险水平和资本结构。另外选取以下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作为解释变量,这三个指标均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的赢利能力。这三个指标的提高则商业银行的利润增加,从而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故它们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另外引入代表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存贷比和代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PBL)。存贷比反映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也能体现银行的扩张速度,银行的存贷比越高,风险加权资产越多,与资本充足率应是负相关关系;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它与资本充足率之间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变量定义具体见表2。

3.1.3 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存贷比率和不良贷款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模型如下:

CARi=β1ROAi+β2ROEi+β3EPSi+β4LDRi+β5PBLi+μi

3.2 实证分析结果

3.2.1 检验分析

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度高,多重相关系数(R)=0.823,多重测定系数(R Square)=0.678,调整系数(Adjusted R Square)=0.648。说明模型对资本充足率变化的描述效果较好,资本充足率的真实值距离拟合值较近。

3.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总资产收益率提高5.782%,而净资产收益率下降0.186%,每股收益下降0.355%,其中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与资本充足率则表现了较弱的负相关性。这意味着,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看似矛盾的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高低和银行收益并不存在明确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和国际著名的银行不同,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并不显著,这是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特有的“悖论”。

在银行资产质量与流动性方面,选取的两个财务指标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都和资本充足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说明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仅仅起到了一个监管的作用,而没有起到重要的抵御风险的作用。在理论上,资本充足率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会对社会公众起到一个信号传递的作用,但我国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隐性担保使这个信号失去了作用,在有了政府作为担保人的前提下,居民的存款对商业银行来说一样可以当做资本来使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监管的日趋规范和严格,资本充足率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一项硬性指标,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作用将会日益显著。

4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不足的可能原因

4.1 银行的垄断竞争的行业特征可能降低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绝对垄断的地位已经被打破,市场份额有所降低,但银行业的准入门槛仍然十分高,民营银行数量和规模均不尽如人意,银行业的可竞争性特征并不明显。竞争性不足使得我国银行的绩效可能更多的来自垄断竞争的行业性特征而不是资本充足监管水平的提高。

4.2 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使得银行的资本充足监管的重要性下降

根据“最终控制人”(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ownership)理论。我国上市银行均是政府控股的,这些银行的资本中必然包含国家信用的.非账面无形资本,因此没有必要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是更多地肩负着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责。因此,当政府的政策倾向于扶持银行业且政府将会为银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背书”时,即银行经营可能出现“利润银行化,风险社会化”,这可能带来商业银行本身的机会主义行为。

4.3 不完善的制度环境

Shleifer(2005)指出,监管的效果与制度环境有关,发达国家的制度更好,故监管的效果也更好;而发展中国家的监管往往伴随着低效、腐化。从现实看,我国的银行业发展也的确面临监管的尴尬困境:全球化下我国孱弱的银行业需要资本充足监管,但经验不足和制度环境的不成熟可能导致资本充足监管形同虚设。所以,作为一个转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得以发挥的前提可能是完善政府的质量,以及健全的市场环境。

4.4 资本充足监管体系被肤浅地理解为资本充足率达标

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往往流于形式:20银行大规模上市前,国内银行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却呈现出明显的偏低状况;近年来,银行通过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银行的绩效和资本充足监管仍然没有太强烈的关系。我国许多银行普遍将资本充足监管仅仅理解为资本充足率数量上的达标,并未以此为核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能促进银行经营绩效和稳定性的资本充足监管体系。

5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关键措施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失效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的尴尬困境:正如我国银行业能够抵御次贷危机的侵袭的原因是非市场化的因素一样,资本充足率监管失效也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弊端。

我国是《巴塞尔协议》的签约国,如不积极健全我国资本充足监管,势必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我国银行经营的国际化。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充足监管在《巴塞尔协议》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被包括欧洲、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体所接受,作为一个正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且正在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力量的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的正常化以及制度化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加强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的关键措施如下:

5.1 积极完善市场约束功能

资本充足监管为“舶来品”,是发达市场国家为解决快速发展银行业制定的,其前提是有着完善的市场约束功能。完善资本市场约束功能:一是加强银行的信用评级。二是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目前,银行交易主体对利率的定价权很大程度上依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三是尽快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在标志政府对银行运营出现破产所进行的担保将会消失的同时,也说明银行运营主体相关责任逐渐增强。

5.2 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不足的重要原因是银行与政府的复杂关系导致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我国银行业应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机制以及决策制衡机制;积极推动有实力的银行在境内外上市,克服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链条中的缺陷,完善市场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内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风险经营中的决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增强股东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银行控股股东的监督,有效控制关联交易,抑制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银行提高资本的内在激励和降低风险的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业务增长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协调统一,促进银行体系稳定发展。

5.3 健全银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

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必须依赖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环境,如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宏观制度环境。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大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规范政府的职能范围,打造规范、清晰的政府银行关系,谨防资本充足监管的“制度性陷阱”;同时,应放松银行业的进入管制及壁垒,强化银行的市场竞争,使得广大金融机构能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打造一个“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确保银行处于一个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参考文献:

[1]钱先航,吴凤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济南金融,(9):47-50.

[2]张强,武次冰.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管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88-92.

[3]刘世荣.对商业银行财务预警指标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性分析 [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31-36.

[4]赵瑞,杨有振.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赢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85-92.

[5]钱海刚,王常雄,孔貌.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监管有效性分析――以上市银行为例 [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52-56.

[6]周光宇,杨博.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实证研究 [J].上海金融,(1):51-54.

[7] Alan J.Marcus “The Bank Capital Decision:A Time Series-Cross Sec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e [J].1983 (9):1217-1232.

[8] Mark J.Flannery,Kasturi P.Rangan .Market forces at work in the banking industry:Evidence from the capital buildup of the 1990s[R]. EFA Berlin Meetings Presented Paper.

篇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研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研究

摘要: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和特殊群体。受股权结构复杂、异地扩张受限以及融资平台贷款的潜在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城商行仅有3家上市银行,即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重庆银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银行也正在筹谋登陆证券市场。另外,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运用财务比率分析法对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绩效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让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比率分析;城市商业银行;银行绩效

1、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概述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年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共有城市信用社5200余家。1995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指出“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入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主要任务是:融通资金,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从1998年3月13日开始,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名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银监会提出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改造重组,加强联合,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了跨区域发展、省内并购重组、通过上市或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变股权结构等特点。如:上海银行在天津、成都、杭州设立分行;江苏省内数家银行合并建立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等在A股上市。截至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5.2%,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76.9%。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

2.1财务比率分析法

2.1.1安全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确保储户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高杠杆性,自有资本少,经营条件非常特殊,社会责任重大,以及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必须确保其安全性。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保持较高的自有资本充足率,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可有效加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本文选取的衡量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不良贷款率。

银行的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的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就是指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是评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最直接的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越高,贷款的回收风险越大,造成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银行的破产。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

(2)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也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用来衡量一家银行的最终清偿能力,反映银行在债权人和存款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能够凭借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正常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充分考虑了银行不同种类资产的风险大小,并对各类资产的风险赋予不同的权重。资本充足率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普遍认可的反映银行资产安全性最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抵御风险和清偿债务的能力越强。《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该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在4%以上,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2.1.2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支付客户资金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客户提现和贷款支付。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是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体现在易变现资产的充足性上,也体现在可迅速变现资产不足时,可以从外部渠道获得流动性的能力。流动性可以通过以下指标反映:

(1)存贷款比率。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是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贷款总额占各项存款总额的比率。贷款通常被看作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该指标越低,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可以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

存贷款比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2)流动性比率。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能够迅速变现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资产流动状况越好。

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3盈利性分析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盈利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通过吸收闲散资金,然后集中贷出去,赚取利润,特别是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赚取利差是城市商业银行最主要盈利来源。盈利性可以通过一下指标反映: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与净资产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自有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2)净利息收益率。

净利息收益率就是银行净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反映了银行每一单位生息资产所产生的净利息收入,近年来,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这两个指标共同成为商业银行考核盈利能力备受关注的热门指标。

净利息收益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3)成本收入比率。

成本收入比率是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了银行每一单位收入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越低,则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现状

本文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可从资产质量、流动性和资本充足度角度切入,来总体上评价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

3.1资产质量显著提高

商业银行运作遵循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平衡管理,安全性就要求商业银行确保资产质量安全。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快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加速财务重组步伐,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特别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经过近年来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下降。如表1所示,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平稳下降。

3.2核心资本充足率远远达标

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在4%以上,我国银行业为达到协议要求,积极调整资产结构,适度控制风险资产增长速度,充分利用上市、发行次级债、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重组等方式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水平明显提高。如表2我国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

根据样本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统计,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远高于4%的标准。这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大为增强。

3.3流动性总体上增强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是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越低,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如表3所示,城市商业银行存贷款比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上增强。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相关文章:

1.我国当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2.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3.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4.我国国企MBO制度缺陷与对策研究

5.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研究

6.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7.浅谈我国银行理财监管

8.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9.浅谈绩效管理研究及感悟

10.民营医院绩效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绩效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