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
“发条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欢迎阅读借鉴。
篇1:[]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
[转载]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 -教学工作总结
原文地址: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作者:青儿美术青儿的教学方法是由有着数十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清华美术学院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陈教授,董老师,瓦希列夫先生.和众多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研究生共同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保贵教学和研修经典教学方法。从我们学校考入大学的学生,如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等各大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受到了各大高校在校老师的好评,收到了大部分学院的反馈信息以及所提出的保贵意见和建议,并且还专门安排老师们共同跟我们一起完善青儿的教学方法。他们衷心希望我校能为他们各学院培养出更多更好基础扎实而强硬的人才。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考上自己梦想的大学,而且到大学里能够比其他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进步。※高考生(7月1号-9月1号)◆第一期暑期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暑期,虽然时间短但为后几期做好极其重要的铺垫。这一期我们主要针对初学者(刚入门的)和基础薄弱者(只学过几个月的学生)以及复读生、研修生准备的。暑期素描=→简单的形+体+眼中能看到自然界的形和体的存在。暑期色彩=→初级素描+眼中能够真正看到自然中颜色的存在+初步了解水粉或油画的材料的实际正确应用。暑期速写=→比例+初级解剖知识。复读生在暑假班里要解决的知识:复读生素描=→解除误区+重新开始+正确的真正符合高考的学院派素描观念+校正自己的绘画路子。复读生色彩,复读生们,你们知道色彩的真正目的吗?你们知道训练色彩感觉的方法吗?色彩=→脱离风格+了解目的+培养感觉。复读生速写=→对复读生们要有针对性的方法,他们知道自己所要考的专业需要什么样的速写风格,还需要有正确的深入的了解人体解剖知识。速写=→风格+解剖知识。※研修生(7月1号-9月1号)暑假班我们主要是针对高中在校的老师和已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准备的。素描=→习作变作品+艺术思维+教学知识色彩=→了解一张传世之作的渊源和绘画过程,能够亲自体验各种风格从中选择自己想要的作品面貌。色彩=→了解大师+体验风格+了解自己绘画的发展方向。创作=→场景+人体解剖+画面解剖研修生们,你们也像我们一样要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能够使自己的专业之路能走得更扎实、更远,用知识来面对人生的道路。高考生(9月1号-12月28号)◆第二期教学主要方法总结与研究第二期是我们教学大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教授和老师们在组织第二期的教学中老师是最辛苦的,学生也是最需要勤奋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没有第二期的努力成果,第一期和第三期在我们的教学中是没有支撑的。同学们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能力的训练就是在这一期中实现。比如说,我们的解剖课、文化课、设计课都在这一期中开始,我校最好的老师都是在这一期中全部来中心任教。还有我们的基础课,素描、色彩、速写都是在这一期中实现真正高考的飞跃。同学们如果完整、顺利、合格的通过第二期的学习,那么同学们就已经扎实的把一只脚迈进了大学校园,也就是说这一步等于成功高考的70%,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这一期中共同发愤努力,使同学们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篇2: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 。 “ 尝试教学法 ” 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 ,概括出以 “ 尝试 ” 贯之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在中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大有用武之地; “ 先试后导 ” 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换位; “ 先练后讲 ” 实现了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 先学后教 ” 实现了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传统的 “ 注入式 ” 、 “-- 言堂 ” 仍普遍存在,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学生自学能力弱。创造能力低,这种情况在我们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在当前美术课教育中,也存在同样的弊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兴趣,束缚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尝试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主张“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 “ 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 ” ,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 “ 尝试教学法 ” ,中学美术教学界有借鉴运用尝试教学理论的必要, “ 尝试教学法 ”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有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3: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
初中作文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冈中初级中学 蒋志才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的习作,更能看出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笔者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作文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立意和构思进行创新;应利用学生创作中的优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关键词】
作文 创新 教学方法
【前言】
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点在初中作文的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初中作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初中作文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教师的部分教学方法已经陈旧落伍,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作文学习存在抗拒心理,没有对作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影响了自身听课效果。所以,关于初中的作文创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业内外人士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将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作文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1.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立意和构思进行创新
对于初中作文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从小学作文学习的思维中走出来,鼓励学生多多收集所有跟写作相关的素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写作的意识和观念,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立意和构思进行创新。立意和构思是一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需要学生用创新的思维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教师积极的进行引导。
1.1文章的立意要真实而新颖
文章的立意是一篇作文的核心,也是精髓所在,起到统领全文、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体现的是文章作者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看法和态度。一篇内容深刻的作文需要作者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发掘生活中的不平凡,做到标新立异,使文章新颖独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开始写作时就不知道从何写起,更没有对文章有一个明确的立意。事实上,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所有的作文立意都应该是真实的,写作素材都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只有立意是真实的情况,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在此基础上,根据事实进行创新才是一篇成功的'、与众不同的优秀之作。
1.2文章的构思要理性的创新
中学作文之所以不同于小学作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写作构思,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文章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前一系列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却忽略了这一过程,对写作材料没有深入理性的思考,写作的时候也在套用固定的套路,记叙文有记叙文的套路,议论文有议论文的套路,这种缺乏思考的作文自然缺少了创新性。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理性的思考,从文章的标题到整体的结构甚至小到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这些关于文章构思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学生理性思考、理性创新,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对布局谋篇进行理性思考,才能真正走上创新之路。
2.教师应利用学生创作中的优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在完成作文的创作之后,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交流,这个反馈的环节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发掘学生创作中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www.fwsir.Com)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改进不足,又能充分体现教师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1进行开放性、多角度的评价
对于作文的评价是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审视文章的过程。“言为心声”,一个优秀的范本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情感,每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人的感想,个人的心态,个人的认识世界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写作都有其独特优点,也有其不足,学生在创作之后是非常期待获得教师的肯定和认可的,所以教师的评价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注意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发掘文章中优秀的一面,大到文章立意,小到文章的一个标点符号,教师应该进行开放性、多角度的评价,这样能够利用学生写作中成功的一面激励学生继续进行创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教师的评语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写作信心。
2.2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开拓创新
初中作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保留学生的个性发张,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展现自己。当代的初中生不回避现实生活,能展现自己的情感本色,所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有这样,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精彩处,因势利导,使学生知道原来自己也有长处、独到处,逐渐发展到想写,愿意写。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学生在写作时敢于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初中作文创作的真谛。另外,强化学生自主意识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文章进行总结分析,了解每篇创作的可取之处,不断的保持,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改进。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带动下,各位教师不断创新初中作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的给予指导,在学生创作之后更要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新写作的意识,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进而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篇4:《新编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新编实用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摘 要:结合《新编实用英语》教学,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模式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高职英语教学需要一个适应、调整、探索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让高职高专学生实用英语能力有长足的提高。
关键词:实用英语 任务教学法 主题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探索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英语教学方式,我们就高职英语内容的实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研究。
一、教材的选用
1.《新编实用英语》的编写特点及模式
《新编实用英语》是教育部规划的新一代立体化教材,它努力体现了新《基本要求》的精神,在《实用英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教学,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大学英语加强实用性的教学要求,是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新突破。此外,从新编排模式上看,该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排模式,注重了实用性,主题性,学生的主体性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在难度上略高于《高职英语》、低于《实用英语》,更适合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
2.《新编》教学内容上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上看,《新编》明显不同于传统教材,主要特点是:
一是主题性和主体性。该教材以实际法和任务教学法为其编写思想,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交际任务,并且各种任务被设计为听、说、阅读、分组讨论及应用文书面材料等。使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过程中,习得语言。如第二册关于e-mail这一单元,从口语对话,――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都是围绕有关e-mail的常用习语等内容安排的,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操练,基本能进行与e-mail有关的涉外活动与工作。
二是交际性。该教材把培养一定的交际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听说、写作,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每单元听力、口语占三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如每单元的第一部分“Talking Face to Face”以实物式简洁的语言及片段开始,经过阅读翻译,让学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过渡到第二部分“Follow the samples”,学生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有关常用句型和表达形式,提高语感和实用交际能力,并在接下来的“Act out”的活动中复现前面的重要句型及语言素材,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扩大应用范围。
三是实用性。该教材明显加强了日常生活、工作与经济、科技发展联系密切的实用文体的阅读。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新《基本要求》规定的实用英语《交际范围表》中的有关内容,贴近生活,学生系统学完本教材后,基本能进行日常生活工作会活,能处理有关业务信函。
四是循序渐进性。该教材贯彻了“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选材由易到难,话题多变,体现实用性强的特点。学生初学时感到不是很难,在潜移默化的练习中提高了能力,克服了传统教材学生死记不少单词,而实用性不强的弊端。
了解教材特点是为了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体现教材意图。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怎样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探讨有效教学模式,则是重要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1.“任务教学法”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是组织《新编实用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任务法是基于完成交际任务的一种语言教学法。它以计划和操作为中心内容,以意义表达为核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完成语言任务、习得语言。任务教学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在完成一系列任务中提高交际能力,达到实践目标。该教学法为学习者架起了一座由母语通往目标语之间的桥梁,为学习者提供了互动机会,它即能开发学习者的运用语言的潜力,又能激发他们创造运用语言的活力。
据有关研究表明,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话语占用课堂70%甚至90%的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近年来教育部一系列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等指导性文件中反复强调,教师应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多采用交际性、任务 型的教学途径,要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理解所学材料,并用所学材料表达思想的交往过程。结合《新编》教材的特点,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
以该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交际主题为“Applies for a job”,整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阅读,翻译招聘广告,学习模拟应聘对话,应聘应做的准备,注意的问题,怎样自我阐述和如何写个人简历等。我们根据“Applies for a job”这一中心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将有关内容设计成不同的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教学中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做了如下的设计
1.Introduce some knowledge about applying for a job.
Tusual steps in applying for a job;
a. Ge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job.
b. Prepare your personal data, resume, references and
[1] [2] 下一页
think about questions often asked in the jobinterview.
c. Write an application letter, or fill out some forms.
d. Prcatice having a interview.
2. Design four tasks;
a. Ask students to read and translate two job advertise-
ments, understand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writing forms and sentence structures.
b, Lwarn to write resumes. Know how and what to write.
c. Follow two samples on job interviews;
(1) Study first two dialogu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patterns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s often asked
in job interviews.
(2) Make a further conclusion about job interviews. Such
as the preparation for interviews, the usual steps of
the job-seeking process, the proper behavior of the
interviewees, the questions often asked by the inter-
viewers.
Such as Greeting, self-introduction, the reason to
apply for the job, something about education and
working xperience, about salary and working time...
d. Practice having job interviews.
Choose one person, two or three students as a group
to practice.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对话情景,组织全班学生分组模拟应聘面试,如应聘工程师、技术员、会计、文秘、导游等。让学生进行表演,练习中教师应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指导。
当然,在运用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时,要注意处理有关的问题,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运用任务法、交际法应注意的的问题
(1)任务法、交际法不同于问题法,它们最具生命力的地方应在于以任务带动学习的原则。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成各种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做好积极准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进行训练时,要引导学生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问答上,更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内容更深入地表达思想,让学生更好完成由懂到会一这过程。
(2)任务的设计要合理、教师课前应根据主题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需要,设计各种具体任务。
应本着由易到难,范围宽泛,学生有广阔交际空间的原则。
(3)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应是组织、引导和答疑者。教师在设计好任务的基础上,应明确提出任务的要求,要给予话题的导入。如有关的背景、常用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并对任务的过程予以交代,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练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参与者,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
(4)重视整体语言教学规律,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是一个整体。其中,听、读是接受语言的方式,说、写是产出语言的方式,它们是综合运用能力的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互相诱发补充,交织一起,构成生动的语言运用。
此外,根据认识理论、语言学习可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即从语言输入――加工――产出(input――processing――output)的过程。Hamer认为语言教学必须注重输入吸收和输出三个环节,仅有输入是不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学生经过反复操练所输入的语言知识,才能消化吸收,并进入长期记忆系统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成系统,即经过加工的语言信息通过产出过程才可以说成是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才能习得语言。
我们在《新编》的教学实践中,重在组织学生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设计每项任务时,使各个技能有机结合,交互进行,综合提高,较好地体现了整体语言教学规律、教材所蕴含的学习方法和编者的语言学习观。
三、最后:启示
1.在英语教学中,师生必须首先实现教学指导思想从“以语言知识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的转变”。
2.正确处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训练的关系。教师要将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词汇,语法难点加以补充,以清除学生学习障碍。
参考文献
[1]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教社.
[2]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高远.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二.
[3]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7)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
上一页 [1] [2]
篇5: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即明确目标,引领教学;把握主题,拓展教学;组织竞赛,激活教学;创设情境,共同参与;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情境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对传统的师生地位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才能使得学生健康发展?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目标,引领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目标统领内容。新课程标准只强调体育训练的管理目标,所以它明确了各项活动的建议内容,而不做具体的训练要求。如“篮球”这个学习项目,在新课程标准里,就不做具体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要求,只提出大多数学生能够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他们喜欢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训练以达到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以目标为轴,确定内容,选择方法,拓宽视野,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排球”项目的学习,学生对垫球、扣球、托球等技法的掌握,差别很大,教学中若从学生长处入手,提出目标任务,再给予指导,就会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商定弹性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把握主题,拓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教学内容这条主线,进行适当的拓展、归纳,并达成特定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所学内容,及其相关的知识体系,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在学习中探究、亲身体验,最终获得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挖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学生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教学“鱼跃前滚翻”时,“鱼跃”便是主题,可设计教学环节:前滚翻―远撑前滚翻―跃起远撑―跃过低障碍前滚翻―跃过稍高障碍前滚翻―鱼跃前滚翻。这样的教学设计会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全方位思考,积极训练。也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类似的主题活动中,才能完成任务,也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把全体学生的体育训练落到实处。
三、组织竞赛,激活教学
体育竞技是全民关注的热点,让学生置身于运动竞赛,是体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要以体育竞技项目为契机,模拟体育竞技竞赛活动,刺激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多创造条件,把体育课堂变成体育赛场,以学习而比赛,以比赛而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进取精神。如上课时我们组织三人篮球赛、五十米往返跑、跳高等,都可以设置成比赛赛场,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跃跃欲试,信心大增,于不经意间,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拼搏进取的精神。中学生好胜心强,采用竞赛激励方法进行中长跑教学,能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有新意,学生练习情绪高。如在“乒乓球”教学中,可分成红队、黄队、蓝队,相互角逐,相互学习,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并乐于练习。
四、创设情境,共同参与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意思是说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熟悉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所设情境,要从学生兴趣出发,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急于一展身手为妙。成功的体育教学,教师要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善于创设合理的、健康的、能让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情境。如在七年级的一次障碍跑教学中,笔者将教材改编成了“奥运火炬接力”,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奥运火炬接力”需要经过障碍区,现将全班同学分成四队,进行火炬接力。听到发出信号后,各组第一位同学手持老师授予的火炬迅速出发,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爬过草地、绕过树林,跑回本队与下一位同学进行火炬交接。学生通过实践迅速掌握了障碍跑的方法,也体会了作为火炬手的自豪与艰辛。
五、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启发诱导教学法是以这种辩证关系为指导,给教育对象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形成乐学、苦学、会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他们的个性。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启发引导为前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实践,获得知识、技术和技能。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教师提出任务,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完成任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达到教学要求,最后由教师提出正确答案并加以比较。如学习“跳远”,教师可简明交代本节课的目的和任务,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扼要说明重点动作要领,但不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反复思考、联系中,探索跳远的途径,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积累后,通过探究、合作总结出跳远与其助跑速度、距离、起跳时间、腾空高度、平稳落地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悟,稍加点评,就会轻松达到教学目标。总之,在课改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班级实际、学校实际、地域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的切合实际教学方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以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为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文.新课改新体育[J].中学教学参考,(21):94.
篇6: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又被称之为建筑工程概预算或者是工程估价,具有专业性、区域性、技术性、综合性、政策性、实践性的特点。在高职教育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同时涉及到许多专业,如会计学、土木工厂、物业管理等。从目前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在校学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所积累的工程造价政策、建筑市场、工程造价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较少,无法全面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方式。同时,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不断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的知识,为他们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不仅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多个专业,与学生取得造价员资格、预算员岗位资格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主要以建筑产品的实物形态为对象,研究其在建造过程中,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分析建筑产品造价的构成因素,涉及经济政策、施工技术、经济理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经济性、技术性、实践性、政策性等特点。设置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预算定额的介绍、工程造价的确定以及工程量的计算等,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编制手段,为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管理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日益与国际接轨,工程造价手段不断变化,这对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应运而生。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建筑工程在招标和投标过程中,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主要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承担一定量的风险,承包商填报价并承担着相应风险的一种计价手段,与定额计价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对企业的定额以及市场体制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实施。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在目前的规定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相关内容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广泛,难度大。自从我国实施《建筑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以来,规定我国工程在招标和投标过程中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使得定额计价模式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并存,这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把定额计价模式向学生讲解透彻,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内容充分掌握。
2、教材落实,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实践性、政策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在工程实践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需要在项目所在地的线性工程造价以及现行定额的指导下完成,并且与建设项目所在的市场价格信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但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材并没有包含我国各个区域的现行定额和现行工程造价政策,同时还无法充分反映各个区域建筑市场的价格信息变化。
3、忽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能力偏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许学生对于工程量就按规则的运用十分熟练但是面对实际的工程图纸时候,就可能茫然失措,这是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
4、缺乏工程技术知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涉及到许多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工程造价主要是根据相关的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采用合理的计量与计价方式,正确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和施工组织方案,以施工技术为前提。对于工程技术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5、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造价课程是根据设计图纸里面的工程量和套价的课程。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没有系统的了解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使得学生无法建立系统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并且与国家的工程计价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搜集工程造价的相关信息,并与实际工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2、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一直以来,我国工程采用的都是定额计价模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以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的实施,规定了我国工程在招标和投标中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3、注重两种计价模式的联系与区别。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讲授的内容不需要涉及两种计价模式的内容,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教学,例如工程造价基础知识;第二部分需要向学生讲解定额计价模式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充分掌握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两种计价模式对工程预算书进行编制。
4、加强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课程内容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并涵盖了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这两种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知识。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也逐渐减少,这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而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教学信息多、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合理的结合板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5、加强案例教学和软件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教师在讲解两种计价模式的时候,需要对基本知识进行举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工程图纸,一边计算图纸一边讲解。同时,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相关软件完成的。
6、加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对工程预算进行编制,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综合性较强,内容广泛,涉及专业较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爱丽,徐毅安,张逯见,等、《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新西部(下旬刊),,(11):32,16、
[2]刘奕,荆富荣、技能大赛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效应[J]、职业教育研究,,(5):159-161、
[3]房树田,张英、“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39-40、
篇7:模拟谈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模拟谈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该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商务谈判课程中的模拟谈判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分析模拟谈判的教学模式,对商务谈判课程教学中模拟谈判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整体掌握,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作 者:杨赦 段峰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75008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模拟 谈判 教学 设计篇8:浅析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浅析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不仅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现代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别很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和态度不一,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对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作 者:周超 作者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职高专 高等数学 教育目的 教学方法篇9:高等数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高等数学内容创新与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数学对职业院校学生有什么用”这一疑问则始终横亘在授课教师与学生心中,悬而未解。我们过去一直在讲“学以致用”,这个“用”,实际体现在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应用。数学应用层面的深挖和教学,应该成为相关专业学生学业考查的重点,这对学生未来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大有助益。这就要求我们数学专业的教师及各学科专业的老师通力协作,对教学形式和内容行创新,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高等数学教育在职业院校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离不开微积分、线性代数、解析几何等数学工具。高能物理、精炼技术、生物制药、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改造等等离不开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这些处理和运算都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而统计学的基础则是微积分与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的教学缺乏与时俱进的手段,教学形式相较其他学科比较传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将兴趣融入其中。尤其是在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高等数学教材题库可以做到年年更新,但教纲与教学内容的变化却乏善可陈,这也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发挥空间,只能在理论教学的侧重点上有所偏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形学,尤其是3D图形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计算机处理3D影像的过程,是用二维的图像模拟三维的画面,这里离不开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知识,甚至包括了拓扑理论等相关知识。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眼观六路”,及时进行知识更新,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本门课程的实用性。
1教学内容创新
1.1以综合学科为导向的内容创新
看似深奥的专业问题往往都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原理解答。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把专业课内容融入数学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找得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科专业,掌握一定程度的.高等数学知识,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而且可以就某个细节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另一方面,数学是学生了解其他学科的桥梁。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综合性素质,既有职业专攻,也有跨界思维。在教学内容的梳理上,教材的编写者们需要结合多个学科,“一式多讲”———把数学公式带入各个学科专业的案例场景中,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在各个领域的使用场景。过去我们常见的做法是大量讲解原理和公式推导,而实际应用的部分则交给习题。实际上,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未来发展的指向性比本科院校学生更加明确,学习考查的方向应该更偏重应用场景。
1.2以计算机应用为导向的内容创新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计算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侧面加速了各个学科前沿的发展。大量需要进行复杂计算得出结论的部分和大量数据处理的部分现在有专门的程序帮助人们完成。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门课程为例,从教授内容来说,我们的学生本应具备解决一定实际统计问题的能力,但目前教学、考查的侧重点仍然偏重原理的记忆和推导计算。计算机应用,可以将学生已习得、掌握的原理和公式进行工具化处理,更多地关注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有了程序辅助,原本消耗在计算上的时间减少,我们可以在考查内容里加入更多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学生想要得到正确结论,必然需要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更加真实,贴合实际。
1.3数学建模的相关内容引入
实际工作中,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应该提升数学建模这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让学生通过数学模型的学习,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比如,在“微积分”概念的学习中,就可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模型更加透彻的了解微积分的概念。微积分知识的应用中,也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建模能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复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的数学建模大赛,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开展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实践中的操作能力。
2方法创新
2.1由结果到过程———目的指向型教学
高等数学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没有不同,教学的主体只能有一个,就是讲师,这是经过历史实践认证的最科学的授业方式。近年在谈到教学改革时经常有学者和教师提到所谓双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参与授课过程,增强互动性。“互动性”是一个模糊的教学概念,依赖教师对互动的理解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表面上合乎逻辑,实则难以操作。高等数学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尤其是在职业院校里,学生更会将其理解为“影响毕业但无用的课程”。前面提到了在内容设置上如何让这门课“有用”,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内容调整后,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授课模式,对新的内容予以支撑。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和难度是逐渐累加的,前面环节的缺失,会导致后面的学习无法进行。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或是觉得有些内容简单,没有跟进学习进度,导致了中间断档,后期无法深入。反之,教师可以在授课内容进行之前,列出阶段性问题,作为标定阶段性学习任务的考查点及课后作业,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了学习的目的性,也使学生在能够回答相关问题后,获得成就感。针对非考查重点的引申性知识点,甚至可以由学生通过反复查阅教材,教师进行必要的辅助指导的形式进行教授。这样一来,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习惯可以得到培养,教学的目的业已达成。
2.2分组作业———案例式教学
前文提到,综合性学科内容引入高等数学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使课程本身富于实用性。在教授特定专业的学生时,其他综合性学科都可以做为相关知识点的补充性材料和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延展,案例背景分析、问题抽象化、解题、汇报。给不同的小组不同的案例作为单独的任务,最终通过汇报的形式交流分享心得,或者通过竞赛的形式,相互比较成果,都可以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感。高等数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辅助教学工具不仅匮乏,也没有较强的实用性,从根本上说,还是需要从方式上想办法,如何让学生会用、爱学,是教学本身能够收获的最大价值。这还需要教师从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特性上寻找突破口,对学生的表现欲、好奇心进行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热情。
2.3差异化考查“差异化考查”与“分层次教学”
在本质上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将学生根据个人素质进行分流,根据不同群体的特性和同一群体的共性因材施教,区别考核。但不同点在于,“分层次教学”是根据所谓学生的“学力”进行划分———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很容易得到“有的学生聪明,有的学生笨”或是“有的学得快,有的脑子不转弯”的畸形结论。之所以说是“畸形”结论,是因为这种考验“填鸭式教学”下记忆能力的比赛是简单粗暴的,没有将学生的个性考虑在其中,也没有意识到人做为个体,是有着极强的差异性的。差异化考查,结合上文的内容创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有序地调整考核的比重。如,在目的指向型教学模块中,有主动学习表现的一类学生,他的成绩会偏重于阶段性问题的作业解答;在案例式教学模块中,小组中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学生,成绩会有一部分来自小组比赛的表现。常规的授课教学模式仍然会是大部分教学时间里的主要手段,因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必不可少,并且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单纯“听”课的环节有着良好的表现和领悟力,那么这部分学生,仍然可以用作业和考试作为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目的指向型教学、案例式教学可以作为常规教学方法的补充模块,根据实践的效果随时调整比重,最终反映在差异化考查的结果中。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讲课风格、与学生的互动能力进行有机安排。内容的创新是核心和根本,它可以使高等数学这一基础学科具备时代性和时效性,可以使数学教科书成为指导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工具书。只有结合了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晓燕.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展望初探[J].亚太教育,(25):108.
[2]张志信.高等数学互动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1):61-62.
[3]任叶庆,张鸿雁.高等数学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17):36-38.
[4]周建华.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266.
篇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琚珍(215101)
摘要:英语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广大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英语阅读,研究与探索,阅读能力,阅读习惯,主体意识
Abstract: Testing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he main task of the English exam, and meanwhile it reflects English learners’ capability of using the language; therefore improving reading ability is essential to all the English learners and English teachers as well.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grasp the ways of learning. Only with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learning methods can students benefit a lot.
Key words: English reading; research and explore; reading ability; reading habi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阅读能力的考查是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英语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际来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对广大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我们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由于缺乏专门的阅读训练,尤其是以语篇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技巧为核心的阅读训练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对阅读的认知偏差,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学习兴趣低、成绩没有突破。那么,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并以此促进外语教学呢?我们试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最终培养学习者一种阅读习惯,使它们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一、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1、多记忆单词。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更不要谈速度了。如果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时很少会有生词障碍,速度提高是可预见的。
2、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速度的提高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乃至阅读能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3、试着连句或一目几行阅读。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注意不要逐字逐句地看,要把两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宽自己阅读时的视幅,这也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4、用英语进行思维。看英语文章的时候,有些同学要把看到的东西先暗暗转译成中文才能理解,这说明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产生质的飞跃。避免这种思维方式的途径:进行广泛的阅读,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5、注意力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其他的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注意一定要在平时练习时严格要求自己,看文章时要一气呵成,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二、英语阅读猜词技巧
在英语阅读中会遇到许多生词,我们可以利用语境(各种已知信息)推测、判断某些生词的词义。猜测词义时,可利用以下线索:
1、针对性解释。针对性解释是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在文章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难懂的术语或词汇等所作的解释。这些解释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利用它们猜词义比较容易。
如:Anthrop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n.由定义可知,anthropology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又如:The word “etiquette”, which is of French origin and originally meant a label, or a sign, passed into Spanish and kept its original meaning.
通过or(即,就是),我们可以知道前后所指的是同一概念,因此句中的label是指 sign。
2、内在逻辑关系。根据内在逻辑关系推测词义是指运用语言知识分析和判断相关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推断生词词义或大致义域。
如:全国高考卷阅读理解C篇: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French mathematician Pierre de Ferma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theorem had baffled and beaten the finest mathematical minds, including a French woman scientist who made a major advance in working out the problem, … Through unbelievable determination Andrew Wiles finally worked out the problem in 1995. 根据对下文的理解:直到1995年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以及分析baffled与beaten的关系,我们不难推测出baffled意为“caus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难住,难倒”。
3、外部相关因素。外部相关因素是指篇章(句子或段落)以外的其他知识。有时仅靠篇章内在逻辑关系无法猜出词义。这时,就需要运用生活经验和普通常识确定词义。
如:全国高考卷中B篇:Computer people talk a lot about the need for other people to become “computer-literate.” But not all experts agree that this is a good idea….从整篇文章可知本文在谈论人们学会使用电脑;另外,从这一复合词的构词可知,它由computer (电脑)和literate(会读书写字的)两部分组成,因此合在一起便是“understanding the computer and knowing how to use it: 懂得电脑并会用电脑的”。
三、设计提问,兴趣激发, 增强学生的主体思维
1、课堂上的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 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 要把问题立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
如SEFC 2B Unit 17 “Disabilities”教学时, 可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问题。如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disabilities?
② Imagine what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 disabled people might face.
③ Do you know of any famous people who are disabled? What do they do?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从而对disabilities有了初步的了解。其次,在课堂设问可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任务:
① Should disable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go to college? Should they get any extra help? Why or why not?
② What’s the teacher’s aim in the special college?
③ What do the articles in Literature of Chinese Blind Children talk about?
④ How does Zijie like the magazine?
最后,在结束本篇课文的时候,可设置一些具有归纳总结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 What have you learnt in this unit?
② What can we do to make life easier for disable people?
③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Disabled? Not me!”?
通过这样的提问, 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关系密切的若干内容,能使学生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主题的领悟, 激起他们去主动思考和探索。
2、选择不同的题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通过认知活动使这种能力得以发展的,也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中得以发展的。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经常给他们提供一些难度适中、题材丰富、有趣的语言材料,唐诗、谜语、幽默、寓言、世界名著等均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有这样一首唐诗: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学生看到这样的诗歌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很快就猜出了这首诗的名字“春晓(Spring Morning)”同时也兼顾了fallen flowers 和falling flowers 的区别。
3、英语阅读教学渗透思想教育。阅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如SEFC 2B Unit 4 A Garden of Poems培养学生鉴赏英语诗,同时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因为“…no matter how well a poem is translated, someth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lost.”
四、增加语言实践量, 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高中每单元的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涉及面广, 有反映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但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拓宽阅读内容视角,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正是有了课堂阅读的指导,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得以使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外。具体方法:
1、每周选择三到五篇难易适中、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读物让学生课后阅读,并要求他们做相应的阅读理解题。
2、信息整合法。根据课文实际情况,努力运用如磁带、光盘、自制课件、网络等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将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SEFC 2B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介绍了英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文化、历史等信息,学生读后很感兴趣。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概况、文化是一种学习动力,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欣赏到英国美丽的风景及纯正的欧式建筑,可引导学生运用因特网搜集需要的信息。通过并不复杂的操作,他们分别查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与英国相关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后运用在网上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写一篇介绍他所喜欢的英国某个城市的文章。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得相当轻松,整理出来的资料是课本上所没有的,而且也充满了成就感。
五、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 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 授之以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1、指导学生认真预习。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 抽象概念内容多, 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对学生来说, 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预习SEFC 2B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一课时, 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回去思考:
①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different fields?
② In your opinion, what will your house be like?
让学生就这一话题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些准备, 以便课上参与讨论,学生都想独立,所以在陈述第二个问题时,各抒己见,非常活跃。
2、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要使学生踊跃参与, 首先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熟悉话题,使他们有话可讲;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为此, 要做到:
①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要留下足够的参与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讲的, 要尽量让学生讲; 学生能动的, 要尽量让学生动。
②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 教师设置情景,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 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如:在教学SEFC 1B Unit 13 Healthy eating时,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话题让他们各自表示不同的看法: If you are hungry and you want a diet of healthy foods, which restaurant will you choose to have your dinner in, one with Chinese food and the other with western food? Why?
这样的讨论可以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讨论中, 同学们畅所欲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 为阅读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归纳理解能力。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获取信息,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材料的阅读, 抓住大意, 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在阅读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归纳形式去归纳、理解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SEFC 2B Unit 13 The Properties of Water, 文章介绍了水的特性, 经过与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主旨与细节后,进一步设问学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就是介绍水的特性;通过前面的设问铺垫,学生很快能理解作者是通过介绍水的特性要告诉读者水的重要性及号召我们要保护水源。
又如:有些文章是开放型结尾,似乎没有一个总结;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对文章主旨及篇章的理解,写一个结尾。SEFC 2B Unit 4的Integrating Skills 中的文章Songs and Poems,的篇章是这样的:
P1: Songs and poems are the same in some field.
P2-3: about songs
P4-5: about poems
然后布置学生讨论一个possible conclusion,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S1: Songs and poems can make us feel better and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S2: We can live happily with songs and poems.
S3: Songs and poems can help us get rid of sadness and unhappiness.
… …
多次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对此类任务完成非常感兴趣,踊跃参加,提供了不同的可行的答案,充分发挥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理解能力极为有益。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阅读实践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参考文献:
1. 徐育兵:课堂提问初探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2. 郭建珍:英语课堂教学设疑探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6期。
3.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大出版社,。
4.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研究教育》,2000。
5.钟志贤:《新型教学模式新在何处》,《电化教育研究》,。
6.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0,1。
7.佘广安,《任务型教学:定位与思考》,《中小学外语教学》,,6。
作者E-mail: jz_mudu@yahoo.com.cn
篇11: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学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有许多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观摩“三新”课,提高对课改的认识,重新认识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化学教师除了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外,应还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从教育方针政策到学科知识,均做系统扎实的学习,以适应教学中出现的许多新模式。教师的知识面广了,还可以在备课、上课中渗透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化学教师还要学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备好教材,备好学生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教师一定要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方向,并且还要熟悉教材,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对既定的化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配、整合加工、修改及重组,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好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和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教学中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次教学。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课堂中营造教学情境的和谐性,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师生都将成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语言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从而和谐共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化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班级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用教学方式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全盘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等因素,做到因材施教,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模型、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提高教学过程的可视化程度,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五、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许多化学概念、原理都是从实验事实中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为此,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从而获得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初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化学实验有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及供学生选做的实验等实验内容。教材中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都要认真做准备,并一一去完成,演示过程要直观、明显、省时、准确、安全。对于学生的实验,化学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要求和步骤认真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对刚学或刚练的知识的掌握,起到及时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练习,课堂练习选用难度不大,以全班学生基本都可以回答的习题为主。课外作业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水平进行分层布置,课外作业只有层次化,才能满足基础知识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类学生,才能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才能逐步提高同层次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永远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吸纳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作者:黄润新 单位:田林县初级中学
篇12: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现状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是一个亮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点难点,而且其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及阻碍,如:(1)新课标下初中化学知识量偏多,化学方程式复杂,负担太重;(2)初中化学与其他学科有交叉知识,但是教师对其的衔接力度不够,难以让学生明白初中化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3)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对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及教育;(4)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没有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初中化学,学生对初中化学的认识还不全面、不到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任务非常之重,需要不断地探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把初中化学核心素质加到教学中,处理好学生与课程的人机关系,并学会在教学中总结经验。
二、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初中化学教学改革在新课标下是一个重点课题,而且教师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力,增加教学改革的难度。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急功近利,要投入最大的精力来精心备课、授课,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摆正自己的教学心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有信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活跃教学课堂,与初中化学知识产生共鸣。以下是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用热情渲染初中化学课堂
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领路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学改革,逐步增强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效率。但是初中化学与数学、语文相比较,逻辑性太强,有太多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记忆,还有实验现象等多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比较繁琐,容易记混,不能与化学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因此,大多数学生讨厌学习初中化学知识,觉得没有意思,经常在课堂上闲聊、睡觉等。所以在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用热情渲染课堂、活跃课堂,在教学中逐步指引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例如:某校为了用热情渲染课堂,直观地为学生讲解化学知识,让学生产生共鸣,某初中化学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为学生推导化学方程式的由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重点,以及带领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做一些没有危险、相对简单的实验,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描述实验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渲染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初中化学知识。
2.联系日常生活,让学习“活”起来
教学改革中的关键是教师。然而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同时也是比较接地气的学科。因为教师能够根据日常生活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如:工业、农业方面。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化学生活来进行教育,让初中化学生活化,让学习“活”起来,并且拉近与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明白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奥运会前夕,为了奥运会期间不会降雨,国家在北京上空发射了降雨弹,使雨季提前结束。某校教师以这个重大事件为例子,让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让学生通过人工降雨来写出其所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现象,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能够利用的例子还不止这个,还可以为学生讲解灭火器的原理,为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学习氛围。
3.联系各章节知识点,使学习“活”起来
教学改革在新课标下是一个重点课题。而初中化学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教师能够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回忆及以前所学知识点大胆推导,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认识到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自身对初中化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总而言之,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是一个亮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点难点,而且还是一个重点课题。并且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学改革,活跃课堂,在教学中逐步指引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使学生与初中化学课堂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作者:王碧莲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六中学
篇13: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教学真谛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就要求化学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1.贴近生活,体验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探究兴趣。化学与社会生活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学生身边事例作为话题,展开学习。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环境问题,矿物的开采与冶炼,洁净能源的开发,化肥的生产与使用,等等,同学们感受到生活需要化学,发展需要化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意义,极大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主动观察、探索、解决问题等活动,激发学生用化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遵循规律,感知化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化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学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思维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开手脚,充分利用前面学习《氧气》已有的“固体+液体”和“固体+固体”制取气体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小组合作探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验证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得到自主创新的满足,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化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化学课堂问题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和创造性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善启重发,拓展思维:课堂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在利用问题引导和启迪学生思维时切忌用“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机械性问题。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这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这样改变以往教学中老师讲、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当学生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时,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难易适中,发展自我:初中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以教材中的装置(药品用红磷)为例,常见异常现象如进入的水小于1/5体积;进入的水大于1/5体积。这个活动与探究重点应放在探究后的讨论上,针对不一样的现象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选用的药品是木炭、硫黄、蜡烛、铁丝中的一种,那么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说出你的理由?学生有了实践经验,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形成了深刻认识。这样设计的问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充分感受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空间很大,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初中学生极富想象力,他们思维活跃,有探索精神。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和创新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交流探究的机会,感悟化学学习的思考方式。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学”化学逐步走向“做”化学。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化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作者:蒋丽萍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篇14: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热情
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问题的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师: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师: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中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同学们考虑、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二、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都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气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而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问题从情境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对某一情境的观察、分析、综合,经过归纳、抽象、联想、质疑,才能提出有价值的、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从而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个好的问题,就如投入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下去.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并激发学生思维“情境”展开学习,这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杜国范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张其寨中学
篇15: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把握好学情
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将精心准备的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有效的作用于学生,并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才能将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增长知识与才干,可见,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取决于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教学,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作业布置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量不再多,贵在落实,并努力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作业的时候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
二、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取得.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优化实验教学,有时候需要对实验进行改进,有时候需要变演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有时候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实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灵活的安排.比如,在化学学习之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补充一些有趣的实验.如,“魔棒点火”、“喷泉”、“烧不坏的手绢”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些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如,H2O2分解来制取氧气,可以让学生做做探究实验,这个实验不复杂完全可以让初学化学的学生探究的;有些实验可以进行改进.比如,在制取气体实验的时候,可以作增加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改进:给学生广口瓶、烧瓶、锥形瓶、试管,各种橡皮塞、分液漏斗、长颈漏斗、导气管、注射器等,让学习小组的学生自己选择所要的器材,给学生的药品有大理石、稀HCl、稀H2SO4、碳酸钠等,这样能让学生探究制取co2的最佳装置以及最适合的药品.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教师来回巡视,做好指导工作,分析好每种装置的优点与缺点,将典型的问题提炼出来,拿到全班学生面前讲解或者讨论.这样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更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创设趣味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兴趣学习才能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才有效果,才能将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每一节上课时,设计趣味情境,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产生学习兴趣,这对整体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好的作用.化学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将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设趣味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妙处.如,在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时候,联系世博会,各国场馆所用的建筑材料,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燃烧知识的时候,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城市只允许在规定的地方燃放烟花爆竹?化学上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缓慢氧化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关于“欧罗巴”这艘战舰失火的故事,并向学生提问:你能猜出哪个是纵火犯吗?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问题而高速运转,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会变得更加浓郁.
四、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优越性,尤其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它的优越性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它可以模拟实验室里无法完成的实验.如,co2的.工业制取等,也能剖析化学原理.如,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可见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分离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而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没有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能够守恒的原因.学习化学肯定要让学生理解微观结构,而微观粒子是肉眼看不见的,用传统的模型或者挂图无法展示其动态,但多媒体可以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与动态,从而减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使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课件形象而逼真,而且绘声绘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还可以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但课堂教学不能由此而滥用多媒体,毕竟它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动手能力是通过实验或者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过程,而且创新能力也是建立在真正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的,因此,这里说的巧用多媒体,就是指恰到好处的运用,不是滥用.总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欲使其真正的实现,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各种教学措施的优化,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并能勇于探索,那么,一定能找对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捷径.
作者:蒋亚琴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溧阳上黄初级中学
篇16: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说一个学生只有亲近这个老师,在心里接受这个老师了,才能跟老师学习所传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和学生间必须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学生才会亲近你,喜欢你,听从你的教诲,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学习成绩肯定会明显高于其它学科,本学科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排斥你,无论你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学生根本不听你的这一套,那么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劳动完全得不到体现,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作为一名教师,你千万不要用语言暴力讽刺、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热爱,关心、尊重、赞赏、激励、帮助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所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素。
二、激发兴趣
做好化学实验是激发化学兴趣的手段。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也不如做实验。在第一堂化学课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事先将一白纱布蘸上酒精,然后在拿到火焰上烧,只见熊熊烈火,而纱布却不燃烧,直至火焰熄灭,纱布完好无损;接着再向一无色溶液中滴加另一无色溶液,混合溶液立刻变成玫红,使学生眼前一亮,然后又蹙起眉头,为什么呢?再找一学生让他向一瓶无色溶液中吹气,无色溶液就变成了“牛奶”;利用这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上课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沉淀物时,可告诉学生菠菜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而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二者放在一起炖着吃,就会生成草酸钙沉淀物,常吃会在人体形成结石,而且破坏了两者的营养成分。学习醋酸时可补充做常见菜的烹调作用与杀菌消毒的作用。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很有用,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余文森教授说,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自己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时,就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自己先去学,然后教师再讲课。这样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预习,教师可设计一张预习用的问题导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单上的要求来预习。阅读教材时,要采取“六字诀”方法,即“查、划、记、思、练、写”。查―――以前学的知识忘了,一定要动手查一查,把新旧知识衔接上。划―――划出化学中的概念、定律,反复理解推敲。如预习““氧化物”时,注意“两种元素”和“氧元素”是这个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催化剂”概念时,“本身质量”、“化学性质”、“前后没变化”是关键词语。记―――记下自己不懂的疑点难点。思―――思考导读单上设计的问题。练―――完成导读单上的反馈练习题。写―――写感想,自己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有的放矢,不仅可大大节省时间,学生也轻松接受所学新知,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师重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在学习铁生锈的性质时,我不再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授,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提前一周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准备三支铁钉,把铁钉分别放在干燥的一个小瓶里、装点水的小瓶里、装满水的小瓶里,让他们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然后教师也提前一周做这个实验。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叙述三根铁钉生锈情况,接着再和教师做的这个实验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铁锈,接着让学生思考:一根铁钉哪一部分最易生锈呢?水面上,还是水面下,还是接触水面的部位?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防止铁生锈?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由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学生不能再当学习的容器了,而是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来改变学习过程。在化学教材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我就让学生去做,把前后桌分成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前,给同学们讲清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做好这个实验的要领。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来操作实验,他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实验做完了,就得出了结论,实验单也很快就填完了。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取得不同的学习效应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不知比听来的知识要深刻多少倍。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兵教兵,逐步缩小了学生学习差异,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初中化学教材中,在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知识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枯躁、抽象,如果用讲授法就不能形象地展示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微粒运动的3D动画,模拟微粒结合和分开的过程的话,画面形象逼真,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实现了文字、图形、三维动画、声音、动静态图像等综合效果,实现了多重感官刺激教学,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时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合理分组,每个小组要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最起码能做到兵教兵。其次,需要教师指导小组学会合作学习,给小组定时间,定任务,每人定分工。否则,小组合作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学习效能就会低下。再次,要使学生对小组学习能够长期保持热情,还要教师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要有合作学习公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基本技能等。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思考一个化学问题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化学现象的描述还是有关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及近的方式进行思考。通过教师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化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化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就会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努力丰富专业知识。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教学设计要最优化,哪个环节需要多少分钟,都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有学习效率的事情。教师的这种驾驭把握课堂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平常不断学习、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课堂效果受多方面的影响。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还需要我们初中化学教师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摸索、实践、创新,使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效果最大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国民素质。
作者:刘玉玲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实验中学
【教学方法总结与研究】相关文章: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