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

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

2023-11-03 08:24: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uboji0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

篇1: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

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

内容摘要:

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反对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热情奔放的主色调黄色和他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是凡・高艺术的特色。

关 键 词:

印象主义绘画 凡・高 色彩绚烂 激情

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美术运动。一批青年画家探索色彩光线、描绘瞬间印象,突破传统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并引发出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艺术流派。安格尔、库尔贝等人将素描关系的油画发展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峰,于是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方面寻求突破,而后印象主义反对片面追求客观表现外光和色彩。他们强调主观的再创造,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以及情感和个性。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他说:“为了更真实地表达我见到的东西,我更自由地运用色彩,使其更具表现力”,“今天我们要求的,是一种在色彩上特别有生气,特别强烈和紧张的艺术”。

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荷兰画家,主要活跃于法国,是后印象派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对生活与艺术同样充满炽烈感情的画家。他以高昂激烈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强烈的个性气质。他不满足只要轻松愉快的题材,也不投入那些缺乏内容和情绪的纯色彩性的创作。

1888年,凡・高开始以色彩为基础表达强烈的感情。他只活了37岁,绘画的历史不到,却奉献给人类近幅作品。凡・高把生命的最重要时期贡献给了艺术。他早期的画作喜欢用荷兰传统绘画的褐色调,但他天性中火一般的热情使他抛弃荷兰画派的暗淡和沉寂,并迅速远离印象派――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的追求和他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不是以线条而是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见到的,是一个浸透了激情的色彩绚烂的世界。他的绘画观念在于不是构图而是色彩,火焰般的笔触下出现的向日葵,好似射出光芒。他的调色板实际是太阳的光调;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化在对太阳的热烈追求之中。他画笔下的树木仿佛在萌发100棵树苗,他的神经在激荡,热血在沸腾,色彩在极度地鲜艳;甚至还用血红的色彩,来点染阿尔勒的强光烈日。他的'画笔下流泻出来的黄色,是那样的艳丽多姿、感人心魄;从他最喜欢的题材――向日葵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追求真理、渴望生活的痛苦灵魂。作品中,经常使用鲜明的色彩短线及色彩组合,来构造热烈奔放的色调。色感的支配,使他把碧绿与红黄调在一起,将紫色与橙黄调在一起。他决意把刮风的天空、颤震的阴影、灼烈的阳光,统统通过色彩浸透在画布上。他激动地画出血红色和深黄色的酒吧间,中间的台球是绿色的,柠檬色的四盏灯喷射绿色的光芒。他喜爱画向日葵,用黄绿色的地面作陪衬画成的向日葵,真是光彩照人。

让我们来看一下凡・高的《向日葵》。画家用抖颤、飞动的笔触和欢快的色彩来描绘心爱的花儿。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也是内心翻腾的火热感情的写照。那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和粗犷的旋搏、放射着的笔触,使他的向日葵就像有生命的热情的精灵和燃烧的火焰。细碎的花瓣、葵叶则像火苗,整幅画就像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他把情感融进画笔,他的大笔触不是表现对物象准确把握的敏捷的能力,而是为了加强情感的浓度。他说过,自己画画时的每一笔,就像人们谈话和写作时运用的每一个词,具有连续不断的力量。他甚至会在情感激越时忘记了自己在作画。如果说塞尚的画表现出艺术家对形与色微妙关系的冷静的探索,凡・高则是用色彩和形体传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麦田上的群鸦》(1890年)是凡・高成熟期的作品。画面中,蓝色的天空深沉而又神秘,天际的落日和提前升起的月亮似两个滚动的光晕,黑色的鸦群如飞动的线条,橙黄的麦田如热浪涌向天边,仿佛要顶住蓝天与鸦群的重压,画面的笔触粗短有力,造成强烈的颤动感,流露出画家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与骚动。

凡・高的笔下酒吧间外,一盏大煤气灯在蓝色的夜间照着露台,一隅蓝天繁星闪闪。他如痴如醉地将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描绘成音乐的强节奏、诗歌的激越感,这位色彩大师谱写了绚美的乐章。

凡・高的作品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运用了东方“线”来表现,改变传统素描方法和色彩的客观性,以笔代刀,达到了西方绘画一个新高度,在色彩的运用上,贡献非常显著。他的绘画摆脱了传统色彩的制约,根据整体调子需要,主观能动地处理画面色彩。作品中热情奔放的主色调黄色和他那近似疯狂的个性形成共鸣。他以殉道者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艺术,唯有黄色才能得到充分的情感宣泄。在他看来,黄色是阳光、友情、希望的象征,追逐太阳盛开的黄色向日葵正符合他的理想――对阳光的追求,对生活和友谊的渴望。

总之,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是凡・高艺术的特色。他爱的是对象的本质,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他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独特的内心感情。

参考文献:

[1]杨蔼琪.《谈印象派绘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版

[2]迟轲.《西方美术史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年版

[3]李浴.《西方美术史纲》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1980年版

篇2:[高中美术论文]美术高考色彩谈

[高中美术论文]美术高考色彩谈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色彩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表现色彩的能力。

色彩考试内容多为我们常见的陶瓷品、玻璃器皿、金属器具、瓜果蔬菜以及鲜花和各式衬布等。近几年考试的形式基本是在静物写生与默写中交替进行。写生比较容易,可直接观察静物,找出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素描关系、色彩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等。而默写就难多了,它完全脱离了具体的物象,要求考生根据平时写生的经验,将所要考的内容组织好。 在考试中,首先得考虑构图完整,饱满。其次,要考虑物体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把握层面的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如果规定了色调,还要注意画面的定调问题,当在,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色调而忽略了物体自身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当然,色彩的整体性也是需要注意的。

画面的构图和色调确定之后,要考虑如何进行塑造的问题。用色彩塑造形体往往会出现只有色彩关系而忽视素描关系,或只有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的现象。因为没有具体物体作参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画时,须一边考虑色彩关系一边把握素描关系,根据以往的作画经验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关系。 无论是写生还是默写,在作画过程中,还须注意物体所具有的个性因素,如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把物体画得丰富而有变化。将自己对物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不要单纯去追求客观色彩的真实和相似,这样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难免单调。

深入塑造具体物体时,力求用笔、用色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因素,不能过于简单和随便,以免破坏结构。衬布在画面中主要起陪衬和调剂色彩的作用,表现时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处理,有的地方可表现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笔带过,画面中次要的'物体简单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 到处都刻画得很仔细,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没有层次和空间感的现象,也容易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在画面基本完成的时候,要注意从色彩、素描、冷暖、空间等几个方面去检查。如果画面色彩单调了,可能是色彩关系设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灰了,可能是素描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火了,可能是色彩的冷暖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平了,可能是虚实与空间关系没处理好。所说的这些“如果”和“可能”,都是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容易出现和易被忽视的问题,假如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色彩考试也就有希望过关了。

篇3: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情结散谈-美术论文

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情结散谈-美术论文

内容论文摘要:工笔人物画的精工细作与鲜明的样式是它特有的手段,但并非追求的目标。它的目的在于抒写性情意趣,表达人物内心本质的精神世界。

关 键 词:工笔人物画 用笔 精工细作 传情达意

工笔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是成熟较早的一个学科,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沉浮。特别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至今,工笔人物画已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枝鲜艳的花朵,并逐渐受到重视。工笔画精微细致的刻画是其独特的样式与手段,但不是它的终极目的。工笔画不是因工而工,而是以“工”传情达意、舒展怀抱、抒写心性,以精微细致的描绘传达出无限的遐想。工笔画“意趣”的显现,在于画面境界的营造、勾勒与渲染的控制把握及表现力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又依托在作者的学识修养和阅历积累的基础之上,并非“九朽一罢”“三矾九染”的结果。而今在工笔人物画的教学中,大多注重精细的描绘而忽略了对意的表现。工笔画界识“意”者寡,“众工之事”者多,岂知“愈工愈远”也。

工笔画对物象形貌的刻画能达到无微不至、如真似幻的程度,这是它的长处。但长处用过了头就为“短”了,以“短”取胜者从古至今有之,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物象表面,只“留意于物”其品格自然在下。把情思注入物象并以其传达情意,虽不甚详备而画格亦能自高。工笔画以能曲尽形神及精妙的刻画著称于世,在于中国人含蓄典雅的审美需求,于恬淡静谧中体味人生妙理。细致精微的工笔人物画当然与最初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分不开,更和其初期的功能性分不开。唐以前的绘画大都为政治服务,统治阶级对于美术的要求主要在于辅佐政教,“成教化,助人伦”。所以,表现内容往往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或颂扬统治者的美德和宗教神权等方面内容为主。作为治国安邦的宣传工具,不可能只求形似,而是形神兼备,刻画入微,这样才会打动人。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张墨时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奥;若取其蒽外,则方厌膏腴。可与知音说,难与俗人道”;“顾恺之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唐·张怀罐《画继》)由此看来,“意”的营造和体现是作者巧思冥想后赋于物象的精神气质,是让人感悟的“弦外之音”。

唐、五代时期工笔人物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万法精备、绚烂辉煌,涌现出一批人物画大家,创立演化出各种线描样式,极大地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这时期的人物画主要描绘帝王、宫中仕女、士夫、侍者等题材,充分展现出大唐的超凡气度。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到人物造型的准确,法度森严的描法和绚丽的色彩,完备了工笔人物画的优良传统。五代人物画则在“备”中求“变”,做出了新的开拓与尝试。精备完善的方法拓展传达了“象外之意”的表现空间,作者的情思、意趣的表述则少了滞碍,多了自由。阎立本在《历代帝王图》中,力图通过对每个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如《步辇图》中的李世民正襟威坐,能体会出他威严平和的神情和泱泱大国的气派及对惶恐惊战的吐蕃使者的鄙视。这正是唐代窦蒙《画拾遗录》中评阎立本所说的“直自师心,意存功外”的较好注脚;张萱笔下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与马的舒缓从容,轻盈闲适的体态,信马游缰、漫无目的的在春日阳光映照下的那种慵懒,正应游春主题,反映出宫中贵夫人的无所事事,雍容自得,踏青游春的仪态;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同样展现了宫廷嫔妃的骄奢生活,画面气息幽寂悲凉,几个嫔妃款步于偌大的后花园,几声犬吠鹤鸣更衬托出幽静寂寥和无可奈何的漫漫长日;孙位的《事逸图》为“竹林七贤”的残卷,画中不仅体现出山涛“雅量恢达,度量宏远”的气度,王戎的“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性格,刘伶双手持杯,展现出他对“杯中之物”恋恋不舍的仪度,阮籍的“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的品性,其中更是作者本人在经历了动荡的时局后逃入蜀地,不问时政,寄情山林的心理写照。作者将自己的情思融入画面,预同魏晋名士一样“性情疏野,襟艳超然”的境界。

“文人画”的兴起把“意”提升到无尚高度,一变前代的庄严整肃、华贵雍容、绚烂辉煌的作风,呈现出优雅文静、平淡天真、闲逸清隽、萧散婉约的阴柔情致。中国画的发展从“以形写神”到文人画的“得意忘形”,始终围绕着“神”“意”做文章。“形 ”只是媒介,借助物象来传达作者的“意象”。苏东坡先生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物微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物微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赋物以品质、性情、精神,而不是停留于物象表面机械的描摹。以物达情,由物显意,文人画的精神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每个朝代。“凡画神为本,形似其末也。本胜而末不足,犹不失为画;苟善其末而遗其本,非画矣。二者必兼得而后可以尽其妙”(元·刘敏中)。

明代陈洪绶为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融“院体画”与“文人画”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既沿袭了“文人画”的平淡天真、尚意传神、抒写性情的审美思想,又继承了“院体画”森严的法度和一笔不苟的绘画精神,实现了他“以唐之韵,连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的绘画主张。他崇古尚古,但不拘于古,师古不拘于一代,宗古不限于一派,集唐宋元于一身。其作品高古文雅,古而有新意,后世多以“高古奇骇”“古雅”评之。陈洪绥又是“寓意于物”“超然物外”而抒写性灵的高人。由于他屡试不第,心中理想破灭,纵情酒色,寄情山林,向往古代先贤田园式的生活。由此,他以画托喻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向往,以《钟馗》来铲除人事间的不平,以陶渊明来鄙视官场的黑暗,以文人雅士来营造他的心中情境

寓意于物,由物生情,情、意、物交相辉映而形成画面意境。(转第113页)(接第116页)“意”的显现在于“境”的表现,“意”的显现在于作者的学识修养;“境”的表现则在于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切感受,把真切感受通过巧妙构思安排,勾勒、渲染、营造出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个世界是作者心灵或意识跟外在物象接触而产生的一个带着感动的世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论有助于让人理解画之意境。“诗画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景物真感情”的“真”对这个时代太珍贵了,只有情“真”才能“意”切,只有“真”才能感人。对景和情有真切感受,需要以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辨能力为基础。有了真切感受又须有能予以真切表达的能力,才能构成画面境界。

【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绘画中的细节

2.绘画中的透视教学反思

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

4.谈色彩造型的语意和实践论文

5.色彩平面设计论文

6.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7.朱光潜谈美读书笔记

8.谈美书读书笔记

9.高中生《谈美》读书笔记

10.谈美初中读书笔记

下载word文档
《谈凡高绘画中的色彩美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