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pingc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伏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回淳朴民俗欲看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进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均匀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目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进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题目:(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进。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上风,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上风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式,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进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终极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题目的解析[J].旅游学刊, (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3)
篇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研究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
(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
(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
(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
(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
(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
(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
(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3)
篇3:日喀则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日喀则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本文通过对日喀则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以政府启动、交通引动、外资促动、国际联动、开放推动和全域化、生态化、网络化、差异化、小型化为核心的“日喀则旅游发展模式”,并确立了发展战略体系.
作 者:王德刚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 刊 名:旅游科学 CSSCI英文刊名:TOURISM SCIENCE 年,卷(期): “”(3) 分类号:F590.1 关键词:旅游规划 发展模式 日喀则篇4: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一项高层次精神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参与。本文以实地考察成果为基础,结合有关旅游统计资料,对天水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天水市旅游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
天水市位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理坐标: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1、5℃。最热月份是7月,最高温度为33.4℃;最冷月份是1月,最低气温-18.2℃。天水市降水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适宜于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天水以西秦岭为分水岭,中北部渭河水系属黄河流域,南部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渭河东西横贯全境,流经150公里,有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等大小支流260多条,年流量3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境内水量较为充沛。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该地区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
(2)社会环境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全市总面积14392平方公里,属多民族地区,全市共有32个民族成份,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天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发掘的大地湾遗址证明,早在78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3)经济环境
截止1月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天水市预计生产总值5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3亿元,第二产业195.5亿元,第三产业214.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00.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天水市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仪表、轻工纺织、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农业向现代化方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更是成绩菲然,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格局。
二、天水市旅游产业现状
(1)天水市旅游资源现状
天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旅游景区(点)228处,其中,A级景区29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9处);旅行社及分公司32家,星级宾馆34家,星级农家乐39家,星级旅游厕所69座,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8处。 天水是西部旅游名城,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20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旅游产业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年,天水市旅游行业按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打造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把天水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甘肃东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树立建设大景区、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思路,全市旅游产业呈现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
2、2、旅游资源得到扩充。充分发挥现有麦积山5A级旅游景区品牌效应、提升5家4A级旅游景区质量水平的同时,成功创建了甘谷大像山景区、武山水帘洞景区、张家川回乡风情园景区、秦安凤山景区4家国家4A级景区,使我市国家4A级景区数量达到了9家。
3、客源市场得到开发。按照“围绕‘一个形象’、突出‘两大品牌’、整合‘三方力量’、开发‘四大市场’、采取‘五项措施’、主推‘六条线路’”的“123456”旅游营销思路,突出整合营销、网络营销和电视营销,全市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前伸后延、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显著特点。
4、节会(活动)旅游综合效益突出。在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了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旅游节、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天水赛段、2014中国天水麦积山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第二届清水温泉消夏养生旅游节等五项活动。
5、机场航线航班运营显著提升。天水机场的运营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积极委托西部机场航空公司运营天水机场航线航班,“西安--天水”航线实现稳定加密运营,先后新开周二、四、六“天水--西安--重庆”航线和周一、三、五“天水--天津--大连”航线,天水机场运营航线增至4条,天水机场游客吞吐量显著增加。
三、天水市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天水旅游资源其开发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旅游六要素整体水平尚需提高,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融合得还不够,县域旅游发展还不够平衡。二是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利益链条。三是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对天水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仍需加强。四是文化旅游产品、商品的本地特色还未得到凸显。五是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还较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还未健全。
四、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
立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石窟文化三大文化资源优势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资源,围绕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目标,同时积极培育打造武山水帘洞祈福游、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品牌,使其成为天水特色文化旅游节会。
(2)规范提升全市旅游市场秩序
积极支持县区、景区创A升A,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加强旅行社及导游的日常管理,依法管理和规范旅游市场。
(3)不断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
紧紧围绕旅游的品牌形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
(4)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依托资源优势,制定天水旅游商品企业发展规划,促进旅游商品系列化、档次化、品牌化。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重点在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扶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实现文化、农业、林业、体育等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无缝链接,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同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引导性资金的注入,鼓励多元化经营与多元化资金投入,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做强做精一批具有创新性竞争力、专业水平高、特色明显的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企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加速深度融合发展。
篇5: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
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区域发展资源,将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是发展区域旅游、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宁波发展文化旅游的条件和优势,评价了其文化旅游开发潜力,提出了宁波文化旅游发展的目标、思路、对策与措施.
作 者:秦学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旅游学系,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年,卷(期): 17(1) 分类号:G05/F592.3 关键词:文化资源 文化旅游 旅游发展 对策措施 宁波篇6: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近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无论是度假村、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消费单一,基础设施差,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发展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应平衡消费金额,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Jf的培训;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关键词】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风俗民情。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发放万乡村旅游券,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1 4 l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
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四、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发展策略
1.饭店产品设计突出南京特色,平衡消费金额。对于占据消费份额较大的餐饮部分,乡村旅游饭店可围绕当地物产情况以及南京特色来设计菜品。诸如江心洲的江鲜,六合的活珠子等。并根据不同客人的口味对菜式加以调整创新。此外,乡村旅游饭店建筑设计所力求的乡土气息不能忽视。但同时要结合地域文化、传统习俗,既要高于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又要善用本地特有的建筑元素。
南京的乡村旅游饭店可着眼于南京的特色,比如雨花石文化展示,南京民间艺人的剪纸等作品,这样使得内部环境更加贴近生活,也宣传了南京的文化,特别的居住环境,也是吸引客人留宿的一种方法。至于游客消费有限的附加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优化土特产包装,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来提升。同时增加除垂钓这些传统项目外的一些新兴项目,诸如拓展活动等,来刺激游客的消费,提高饭店总体收入。
2.借助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改善相关基础设施。南京政府近两年对乡村旅游扶植的力度比较大。乡村旅游消费券和乡村旅游月的活动都极大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饭店要积极和政府合作,借助政府的力量对一些基础设施项目,采取融资和集资的方式进行改造提升。便捷消费者到乡村旅游饭店的通路,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等。对一些水电气等较难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协调好整体规划和施工,避免后期改造对环境造成的二次干扰。
3.在淡季采取力度较大的优惠措施以及主题活动。
针对淡季客源较少的情况,可以借鉴一些商场的促销活动方式,实施比如“满就送”,会员积分,抽奖等促销活动。
对消费金额满一定额度的客人发放礼券,鼓励客人下次来饭店消费。对经常消费的常客,办理会员卡,针对消费的累计金额进行积分回馈,年终发放饭店白有品牌的土特产。抑或是在淡季进行一些消费抽奖的活动。此外,增加一些主题活动,可以在夏季推出一些纳凉晚会,冬天举行篝火晚会。这类促销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客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缩小淡旺季的差别。
4.加强乡村旅游饭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南京市旅游局虽然出台了有关乡村度假酒店标准,但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和培训尚未正式启动。可以通过各区县的相关部门组织定期的集中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行业标准,业务技能和管理技能等为主。在培训结束后可以进行考核,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资格证。此外,乡村旅游饭店业主也应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员工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培训课程以产品知识为主,适当辅助一些文化礼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开拓网上直销模式。加强行业合作。乡村旅游饭店不能仅仅依靠南京市旅游局网站的简单介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网站,与官方网站建立链接,实现B2C的销售模式。现在更多的散客愿意通过网络预先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通过自有网站,可以满足客人产品查询,预订等一系列需求。乡村旅游饭店则可以通过网上的意见反馈,更直接地了解客人的真实想法,改进自己的不足。在稳定散客客源的同时,还应加强与旅行社等行业组织的协作,争取人数较多且稳定的短线NIP,游客,使饭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团队中游客的口口相传,达到扩大饭店在外地的知名度的目的。
五、结语
在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无论是大规模的农庄或是农户经营的小型家庭旅馆,如果可以在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推广新型销售模式等方面多做一些努力,今后的发展的空间也许会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张峰.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214[2】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杜,【3】戴斌.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oo6(1):18[4】赵增锋.农家旅游接待市场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OLO(8):262[5】张朋.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29-30[6】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79—83
篇7: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指出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作 者:孙婷 覃建雄 SUN Ting QIN Jian-xiong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8(3) 分类号:X37 关键词:乡村旅游 问题 对策篇8: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饭店的概念
乡村旅游饭店是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兴起的,最初源于法国。就目前来说,对乡村旅游饭店的定义,业界还没有给出统一的解释。一般认为它是聚集在乡村地域空间内,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经营管理方式的、为顾客提供食宿及其他服务的商业性企业。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饭店,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大都市中远郊区由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度假村,客源市场定位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者和部分会议团体旅游者。第二种是家庭旅馆,农户将自己家中闲置房屋出租给旅游者,提供特色农家菜,使其能更好的了解乡村生活。
二、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基本现状
1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近两年来,南京乡村旅游发展迅猛,继发放万乡村旅游券,又举办乡村旅游月,无论是度假村,抑或是家庭旅馆或私营农庄都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乡村旅游饭店很难用星级饭店的标准来衡量。随着南京市乡村旅游步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乡村旅游由观光型,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型并重转变。南京市旅游局制定并下发了“南京乡村度假酒店标准(试行)”,按照标准化、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在综合效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游乐、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对乡村度假酒店进行了规范和评比。
2.总体数量充裕
各区分布较为均衡。据不完全统计,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约为500家。以此同时,每年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从数量上来说,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从分布上来看,南京8个区县中由于雨花区离市区较近,乡村旅游点多数只提供餐饮服务,能同时提供住宿和餐饮的乡村旅游饭店较少。而在其他7个区县中,见图l,以高淳县和江宁区最多,剩下的5个区,除建邺区略高外,数量基本持平,出现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和各区县与市区的距离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相关联。
63.接待人次及收入逐年上升。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的都市效应明显放大。随着南京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及知名度的增强,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乡村旅游饭店的接待量及收入也在逐年上升。从表1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接待量还是收入都保持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即使期间遭受自然、经济、政治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着22%左右。
三、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存在的问题
1.消费单一,产品雷同。
从南京市农林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在乡村旅游饭店的支出以餐饮为主。客房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又往往差强人意,使得客人在乡村旅游饭店留宿少之又少。其它各项收入都欠佳,消费项目较为单一。而从南京乡村旅游饭店提供的菜肴上来看,农家菜的品种缺少变化,菜肴更新速度慢,即便个别推出新的菜式,也很快被别的店家抄袭。不仅如此,娱乐项目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南京乡村旅游月活动向游客推荐26家乡村旅游饭店典型代表中,见表2,除个别推出一些新兴的项目诸如真人CS,游艇外等活动外,14家提供垂钓项目,约占总数的54%,其次为简单农事项目,诸如采摘等。对游客来说,如出一辙,缺乏个性化。
2.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乡村旅游饭店的发展有赖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的完善,诸如,道路、停车场等。从目前南京乡村旅游发展的状况来看,游客前往乡村旅游饭店的方式多以自驾为主。对于没有私家车的游客来说,去到这些地方往往需要转乘多次公交,而且一般这类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以及运营时间往往不尽人意。而即便是有私家车的游客,如果是在周末或旺季去到乡村旅游饭店,停车又经常成为难题。停车场的容量有限,导致有些车子在场外随意停放,产生的垃圾废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据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周边居民反映,近两年的噪音等污染比前些年严重很多。
3.季节差异较大,无序竞争涌现。
从人们的出游习惯上来看,一般乡村旅游多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因此乡村旅游饭店往往在这两季节的接待量达到顶峰,而在冬季以及夏季门庭冷落,造成资产设备的闲置浪费。虽然南京市组织了悠游四季的活动,如夏季江宁区的横溪西瓜节,冬季浦口养生保健游等,使该地区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总体上来说,南京乡村旅游饭店在淡季的营业不是非常理想。在客源下降的情况下,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区就会出现互相降价的不正当竞争。这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会从某种程度上扰乱乡村旅游饭店正常的市场秩序。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大多为当地居民。而这些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只是凭经验进行,没有受过系统的培训,素质不高,有时会做出一些只顾现实既得利益,牺牲长远发展的行为。
有关乡村旅游饭店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这两年层出不穷,对发展乡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存在缺陷。
5.品牌意识较差,宣传不够到位。
近几年南京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诸如江心洲的葡萄节,横溪的西瓜节,以及高淳的螃蟹节等,但与之配套的知名乡村旅游饭店却屈指可数,至今尚无知名品牌的乡村旅游饭店或连锁度假村,也很少能在媒介上看到有关南京乡村旅游饭店的广告推荐,除了南京市旅游局网站出现的一些简单介绍,游客很难发现相关的有用信息。
篇9: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七种模式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七种模式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文件中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瞬间在旅游界与农业圈掀起了一阵热议高潮。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方针,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创造千万财富的机会。自去年9月,农业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定下7000亿元营收目标后,全国各地休闲农业,在《意见》的指导下蓬勃发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休闲农业的发展成效在部分地区开始渐入佳境。不管是天津北辰区双口镇的采摘旅游模式休闲农业,还是山东省滕州市的村落乡镇民俗旅游模式休闲农业,这些自然旅游模式的休闲农业,都明显提高了大家伙儿的收入。充分发挥乡村各类资源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如何打造具备当地特色的自然旅游休闲农业呢?笔者从四海八荒搜罗了以下7中模式,提供大家学习参考。一、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围绕“农业、农民、农村”,开展与之相关的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让游客在亲近自然,欣赏田园绿色景观的`同时,还能体验农民生活,增长现代农业生产知识。二、休闲度假旅游模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城里的高楼大厦,人们对于自然界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越发向往。基于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可以打造具备游客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的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三、农家乐旅游模式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旅游模式,由于价格低廉,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是利用自家庭院,打造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配套活动。以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近两年流行的民宿)、民俗文化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等为主要类型,打造属于当地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四、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丰富博大,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村百姓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乡土节日民俗和民间传统技艺更是颇具文化内涵。将此为旅游的吸引物,我们可以开展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民俗风情旅游。五、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如: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村落乡镇旅游模式。六、科普教育旅游模式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明显增加。科普教育的旅游模式,能提高人们对农业科学文化的素质,一般设立农业观光园、科技生态园、农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如: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农业博览园等,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学习,在学习中旅游。七、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的模式主要以游客回归大自然为主,基于这种模式,可以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定能让游客感受自然带来的享受。更多园林绿化行业资讯、行业观点、深度报道、展会活动,尽在微信公众号:花木大世界篇10: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教育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教育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为了规范培养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推动我国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国际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指导国际教育的实践工作,文章对高等中医院校国际教育模式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祖强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NAGEMENT 年,卷(期): 17(12)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国际教育模式 中医药 发展对策篇11:存取模式下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社会知识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全面地提高。要知道,图书馆对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强化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图书馆的开放存取模式就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本文就图书馆目前的管理现状和开放存取模式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进行探究,总结出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和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开放式存取;图书馆发展;创新管理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知识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下,为了更好地提升全民知识水平,应该全面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并进行创新,优化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此来顺应现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图书馆工作的现状
目前,图书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降低了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对图书馆工作缺乏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二)图书馆馆藏资源不丰富。当前的图书馆馆藏形式大多是纸质资料和电子档案的储存形式,我国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类型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少,而且还存在馆藏资源不均衡的情况,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图书馆工作的发展。(三)图书馆管理理念陈旧。图书馆的功能除了保存资料之外,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但现在一小部分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利用,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质量,造成了馆藏资源的浪费。(四)图书馆中缺乏硬件设备。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大部分图书馆都应用了数字化、信息化的设备来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但仍然有一小部分的图书馆没有应用数字化等硬件设备,这些图书馆因没有应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工作,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1]。
二、开放存取模式的必要性
(一)价格障碍。传统的出版模式过于注重商业化和兼并行为,使得一些期刊的价格不断地上升,除此之外,由于出版商提高了印刷的质量,使得成本增高,价格也就呈现上涨的趋势。(二)出版时滞。每一期杂志或是期刊都有一定的实效性,传统的出版模式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作者从开始写作到印刷成品需要很长的时间,造成了出版时滞的现象。
三、应用开放存取模式的意义
(一)交流方便快捷。在开放存取模式下,相关学者能够通过网络建立一个学术论坛,学者们在论坛上相互交流、沟通,这样既方便了学者们的沟通,又节省了传统模式中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等[2]。(二)增加读者数量,保护读者合法权益。作者的影响力,同时开放存取模式还能保护作者的权益,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个人所有。(三)缓解了图书馆的经费压力。现阶段,图书馆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纸本和电子期刊捆绑在一起的'书卷,这样的情况大大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存取,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的经费压力,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四)提高了电子期刊资源利用率。随着开放存取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检索到国内的资讯,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国外的内容,这对部分研究学者来说,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的电子期刊利用率,为学术和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五)扩大图书馆的可检索率。目前,图书馆所订购的电子图书都会存在限制访问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人们不能够从图书馆网络上得到真正想要的数据或者是资料,通过实行开放存取,使得人们可以随意地对图书馆网络上的IP地址进行访问,这样不仅方便了人民,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可检索资源,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保障[3]。
四、开放式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宣传力度。图书馆应大力宣传开放存取模式,并积极鼓励相关学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对所研究的对象加深研究,要充分利用论坛或是邮件,积极地推广开放资源,同时,还要开办有关于开放存取模式的讲座,让客户进一步了解开放存取模式的应用。(二)积极参与活动。图书馆应积极地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并通过网络构建开放存取档案,建立具有特色的开放存取档案库,以此来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源[4]。
五、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不断增长,使得图书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现状,图书馆应该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一些期刊或是文献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制定一套完善的文档,以此来保存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在这种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就成为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5]。数字图书馆能够使用户更加快捷的获取信息,为用户提供方便。应用计算机技术将图书馆打造成数字图书馆,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了解国内外的消息、资源。
综上所述,将开放存取模式应用在图书馆中,能够极大地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实际上,开放存取是一种信息自由传播的思想,它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开放存取模式能够有效地保存科学的研究成果,加快科学信息的传播,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开放存取更是一种行动,它将改变科学界的动向,创建出一个真正服务社会的平台,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芳.探析当前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4(8):472-472.
[2]刘微.学术信息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刊,2007,29(5):26-28.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9.乡村旅游调查报告
10.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及研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