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

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

2023-09-16 08:24: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ng74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

篇1: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

摘要:本文一连了BREW开发开台,并以一基于BREW的单机版手机游戏开发为例,着重用述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漉程。

关键词:BREW 无线数据业务 SDK 接口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ll(a)-0232-02

1前言

当今,移动数据通信作为移动通信与数据通信的结合点,有着广阔的市场与发展前景。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竞争的重点是数据业务的竞争。到,移动数据业务将占到无线业务量的70%,数据业务已经成为各大运营商之间竞争的关键。为了争抢数据业务这块市场,国内的运营商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业务市场。

2关于BREW

BREW,即无线二进制运行环境(Binary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是高通公司推出的基于CDMA网络“无线互联网发射平台”上增值业务开发运行的基本平台。相比其他开发环境,BREW是一个更底层的技术。它可以把手机从一个普通的移动电话机变成一个有无线网络接入功能的移动终端。并提供一个高效、低成本、可扩展和熟悉的应用程序执行环境(AEE)。同时,通过BREW接口功能,供应商可以提供成套的完整的资讯、商务、娱乐功能。它的内核类还能提供诸如蓝牙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基于数据业务的电话等服务。由于需要更少的内部应用程序开发和集成任务,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原始设备生产商)可以更加快速地推出新设备。用户可以选择和下载适合自己喜好的无线软件。

篇2: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

由于Brew开发环境对众多无线手持设备的支持,基于Brew的应用开发只需考虑在Brew环境下编写应用程序即可,而不需要对每个新的电话型号进行应用程序修改。在创建Brew应用程序时,需要用到:BREW软件开发包(SDK)、Windows XP(或者Windwows)操作系统和ARM编译器。Brew SDK嵌入到Visual C++里面,它整个的编写与编译过程跟一般c++程序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在生成DLL文件时要用到Brew的一些文件:Brew SDK提供的BrewAEE头文件、用于创建简单模块的Brew助手源文件、小程序源文件和头文件、MIF编辑器创建的MIF文件和由资源编辑器编译成的资源头文件。当然资源头文件有时也是可选的。其中Brew AEE提供了一个使用C或c++开发小程序和共享模块的平台,它是一个能增强可用性的事件驱动结构类。

Brew中对所有小程序事件的处理都放在HandleEvent函数中,发送给小程序的事件包括键盘、对话框和控件更改事件等。它为Brew提供了所有的接口信息,每个接口封装了一组资源和允许管理这些资源的方法。下面具体以一简单的单机版游戏为例,阐述Brew无线数据业务的开发流程:

(1)在VC6.0的编辑环境下建立一个Brew工程文件,同时建立MIF文件。

(2)建立全局变量结构体,该结构体主要包含程序中用到的接口实例。另外,在处理小程序事件响应时,要用到状态(根据不同的程序而定,有的程序不需要定义),因此还要定义一个能指示手机页面状态的数据结构。一般把这些数据结构都放在一个头文件里,以方便随时加载。包含接口实例的结构体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typedef struct _QtestApp{AEEApplet a;//结构体的首地址上强制性存放了一个AEEApplet的实例,里面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接口实例。IImage*m_pBackBarImg,//指示加载图像实例IMenuCtl* m_pMenu,//指示主菜单实例ITextCtl* m_pPnum;//用户将游戏推荐给好友,指示好友手机号码的`文本控件实例;ITextCtl* m_pNiName,//指示好友呢称的文本控件实例;IStatic* m_pIStatic;//指示静态文本控件的实例,(注:Istatic接口与ItextCtl虽然都能创建文本控件,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允许创建静态文本控件,该控件的文本信息都是只读的,不能修改,后者创建的文本控件的文本信息可以编辑修改)}Qtest

(3)在初始化函数中初始化以上接口实例。ISHELL_C reateInstance(pApp- >a.m_pIShell,AEECLSID_TEXTCTL,(void**)(&pApp->m_pPnum》 //初始化指示好友手机号码的文本控件实例ISHELL_C reateInstance(pApp- >a:m_pIShell,AEECLSID_TEXTCTL,(void**)(&pApp->m_pNiName》//初始化指示好友呢称的文本控件实例

(4)处理消息事件

Brew程序的所有消息都放在Handl_eEvent函数中处理。对一般单机版小游戏,程序要处理以下的事件响应:EVT_APP_RESUME://应用程序恢复,当用户接收呼叫或SMS消息时,应用可以自动暂停并在随后恢复运行。EVT_APIx_START://启动主应用程序,加载主菜单EVT_KEY://处理手机上所有按键响应

如:按手机上的SOFT1键把游戏推荐给好友的处理过程如下,

if(ITAPI_SendSMS(pITapi,cc, (char*)pzPhone,O,NULL, pApp->a.m_pIShel)= =SUCCESS)ISHELL_SetTimer(pApp->a.m_pIShell, BANNER_ DISPLAY_TIMER,(PFNNOTIFY)My_DisplayInScreen, (void*)pApp)

//其中cc指代输入的好友名字,pzPhone指代好友手机号码//ISHELL_SetTimer是个回调函数,

它表示把游戏按输入的手机号发送给好友后等待BANNER_DISPLAY_TIMER时间返回到原来的推荐好友界面。

EVT_COMMAND://处理菜单命令,一般指放在资源编辑器中的菜单响应以上通过二个简单的小例子介绍应用程序的编写过程,编写好的应用程序在Brew模拟器上通过后,通过ARM编译器生成mod文件。以游戏为例,将程序提交到联通服务器上供联通用户下载,所要提交的程序清单分别为bar文件(资源编辑器编译后生成的文件)、mif文件和mod文件(应用程序编译后生成的文件),其中bar文件在有些程序里面是可选的。

使用BREW AppLoader将应用程序上传到手机里面,但是要注意提交的应用程序位置。以游戏为例,如下所示的程序存放位置:

/brew/sch/qtest.mif -//由BREW

MIF编辑器生成

/brew/sch/qtest/-qtest.bar -//由

BREW资源编辑器生成

/brew/sch/qtest/ qtest.mod -//使

用ARM BREW编译器编译和链接

/brew/sch/qtest/ qtest.sig -//数字签名

/brew/sch/qtest/qtest.txt -//应

用程序要访问的文件

上传到电话上的所有目录和文件名都必须采用小写形式。对于附加的文件(如文本)也要复制到应用程序目录,或应用程序目录的子目录。数据签名是使用BREWTestSig Generator生成的,.sig文件名的第一部分必须与.mod文件名的第一部分相同。把文件上载到手机后要重新启动手机,否则会提示出错。

将提交的应用程序清单通过TRUEBREW测试以后,可以放在运营商的下载服务器上。QUALCOMM将使用数字签名对用户的应用程序签名。运营商下载服务器和客户手持设备将查找该签名以对应用程序下载进行验证。

4结语

BREW平台提供了完整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它把无线数据业务带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使数据业务的分销渠道更加完善。随着大众对数据增值业务的需求发展,相信Brew的开发变得越来越普及。

234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参考文献

[l]移动通信在线BREW是什么?[EB/OL]

[21许江伟,陈平.BREW平台上的手机软件开发[J].计算机应用,,10.

[3] QUALCOMM Incorporated.BREW2.0SDK用户指南[M/CD].QUALCOMM Incorporated,.

篇3:浅谈姿态感知无线鼠标的开发论文

浅谈姿态感知无线鼠标的开发论文

传统的无线鼠标大都基于桌而等平台进行鼠标指针的移动控制,采用这种控制方式的鼠标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或者授课中,用户想在空中操控鼠标指针;或是在空中操控鼠标指针来实现多媒体电视播放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采用两轴模拟陀螺仪加无线通讯的方式来实现鼠标的空中姿态感知。该鼠标在空中自由移动就可以实现鼠标指针的控制,同时具有灵敏度高,功耗低,操作距离远等特点。

1硬件设计

姿态感知无线鼠标包括鼠标发射器和USB接收器。发射器的主控器采用Cypress公司的CY8C27613,该控制器ADC转换器的精度可达11位,32位可编程定时器、多个SP丁主从接口、FFPROM等,工作电压低至3.0 V;姿态感知的`控制采用了ST公司的两轴模拟陀螺仪I,PY530A I,,两轴灵敏度可达士3000鹿,工作电压低至2.7 V;电池升压采用I,T8530芯片,输出3.0V电压给主控器、两轴模拟陀螺仪和无线芯片供电;鼠标按键及滚轮采用普通件。USB接收器的采用f Cypress公司的CY7C63803;无线通讯采用t C y-press公司低功耗的CYRF6936无线收发芯片。

2软件设计

D两轴模拟陀螺仪数据的采集和转换。CY8C27613通过内部两路的12位ADC转换器分别与两轴模拟陀螺仪的AD X和AD 7.连接当两轴模拟陀螺仪静止不动的时候,两个轴输出基准电压为1.230V当两轴模拟陀螺仪发生旋转运动时,每个轴上的输出电压会在基准电压1.230V这个点上进行增大或者减少。因此定时采集每个轴的电压变化信号,为了采集到较完整的陀螺仪旋转运动的数据,采集的时间不宜设置过长,经实验测试,设置10ms采样一次,已可以较好的满足鼠标指针空中姿态感知的控制。

这里首制各两轴X和7,轴的基准电压1.230V模拟电压值通过主控制器的ADC转换成数字信息:值为1提高检测的精度和减少噪声的影响,这里将陀螺仪旋转运动后检测到ADC数据先进行位与操作,屏蔽最低位的变化信号,同时连续检测两组数据求平均值,得到陀螺仪运动的最后数据。

乡鼠标按键和滚轮数据的检测。鼠标按键左、中、右键和姿态感知启动键的检测采用定时检测方式进行,检测的时间设置为。检测一次。滚轮采用旋转编码器实现,由于旋转编码器在前后旋转过程中两个输出脚的信号有个相位差,通过依次采集端口电平的三个状态:当前状态、前一状态、再往前状态,通过比较状态的变化过程,可以来确定滚轮是往哪个方向滚动。表示滚轮是往同一个方向滚动,滚轮在USB上传数据时,对应的滚轮数据就为+1,否则为-1,反方滚动。

发射器和USB接收器的绑定为了实现发射器和USB接收器能够一对一的工作,需要将发射器和U洲接收器进行一对一的绑定的原理:USB接收器读取出接收器端的CYRF6936芯片中的码,然后无线发送给发射器,并将码存储到发射器的FFPRO中USB接收器。USB接收器主要完成USB设备的列举,USB数据的上传、USB设备的挂起与唤醒等。

3总结

通过对姿态感知无线鼠标的研究,提出了一种采用两轴模拟陀螺仪来实现空中姿态感知的方法,文中详细阐述了该鼠标的开发过程,跟直接采用数字陀螺仪相比,该鼠标成本上更具有优势。文中提出的姿态感知的方法可还可应用于人体动作跟踪、游戏控制器、工厂自动化等人机输入设备中。

篇4:无线网络技术论文

无线网络技术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情况频繁发生,每年由于交通问题产生的损失不计其数。以下是“无线网络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智能交通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话题。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无线网络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智能交通系统当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较大的便利。

1智能交通系统设计

1.1设计目的

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智能交通系统的不断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国内在此方面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公共监控管理方面,为公共交通信息的发布和控制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智能分流、智能干预和控制方面略显不足。在实际的城市交通网络中,主要采用的是在路口安装高清摄像头的形式,通过监控中心的大型设备来处理和收集路况信息,这样做的缺点在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大量的资金使系统分析的代价提高。

1.2总体设计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主要以ITS作为系统的主要控制核心,并且将其与城市中各个路线的公交车模块的收集和车辆信息向结合,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收集地图数据,为交通指挥人员提供该路段中的相关信息,以便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2.1公交车模块设计和应用

公交车模块是主控中心重要的数据来源,它主要是根据GPS中对具体位置、速度等信息的测量,利用无线技术将这些测量信息传送到ITS当中,然后由该程序进行系统的操作和运行。公交车模块主要部分是嵌入式的微控制器,它能够对接收到的定位测速信息进行处理,再将处理之后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送到主控中心当中。此外,这种微控制器在对主控所接收信息进行处理之后在LED中进行展示。公交车的系统包含了城市的主要交通网络,能够对线路的`稳定性以及主要特征进行良好的呈现。因此,凭借公交车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减低经济投入、信息真实可靠,而且具有安装方便、覆盖面广泛等优势。

2.2公交站牌模块设计和应用

在公交车站点中通常会使用公交站牌模块,利用LED来对本站信息和各个相关线路公交车预计到达时间进行显示。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接收到ITS主控中心发布的实时路况信息,将其输入到本站点的站牌模块当中,更新站牌信息。由于站牌通常会固定的位置,因此利用这种方式能够很容易实现,极大的节省了GPS开支。根据公交车中嵌入式的微控制器能够对具体的路况信息进行了解,掌握公交车实时运行情况,还可以对本站所有线路公交车进行分析,掌握其到站情况,并且在LED模块进行显示。例如,A路中正在行驶某路公交车,线路较为畅通,约10分钟可到达本站,请乘客们做好准备,或者是B路中正在行驶某路公交车,线路拥堵较为严重,大约30分钟可到达本站,请乘客们做好准备。

2.3其他設备的应用

设备接入所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例如,交警手持设备、Internet便民接入、交通信号灯以及短消息接入等。第一,交警手持设备。交警在进行日常指挥时,经常会随身携带一种手持设备,这种设备能够为其提供信息,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路段的交通情况进行了解,帮助交警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交通信号灯。该信号灯可以被称作为交通“总指挥”,能够极大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整个交通管理的过程中,信号灯的时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利用公共交通模块系统中的ITS能够获取到相应路段信息的同时,结合获取的信息对该路段交通信号灯的市场进行调整,从而对该路段的交通压力进行缓和和改善。

第三,Internet便民接入。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市民在出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短信、屏幕等方式获取出行信息。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上搜索到公交的到站时间以及交通状况是否存在异常等问题,这将在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交通管理的质量。第三,短信息模块。短信息模块的作用是当某一路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时,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一情况通知给各个出租车司机,使其在驾驶的过程中绕过该路段,同时对缓解交通压力也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2.4ITS主控中心软件设计和应用

由于ITS主控中心属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它将能够依照GIS地图信息和分析处理,形成路况信息以及道路优化缓和堵塞的措施。ITS主控中心中最为主要的三层架构设计为表示层、逻辑层以及数据层。其中,表示层的主要作用为显示和应用。例如公交站牌信息的显示、大屏幕信息的显示等。同时,对于交警手持设备以及信号灯的控制等设备的接入和应用也有所涉及。总体来看,其显示的信息涉及到多个领域,对市民的出行提供了较大的便利。逻辑层属于三层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它能够通过数据层获取一定的数据资源,对整个系统中的相关业务进行处理和计算,为表示层的显示功能提供服务。数据层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得出路面人流以及车辆的拥堵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排堵方案,从而给司机和行人提供便利。

结束语:综上所述,无线网络具有使用灵活、操作方便,受环境影响较小的特点,能够以多种形式在智能交通中进行应用,因此受到广大使用者的一致好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其发送时间会稍有延迟,可能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是从整体来看,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篇5:无线局域网论文全文

在精彩的数据通信世界,无线局域网来了。无线局域网曾被认为是一项不实用的技术,因为其组网费用昂贵,且受其数据传送能力的限制。而现在,无线局域网正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您如果去旅游,可以方便地在机场或酒店大厅等公共场合中通过配备的接入点上网冲浪,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或配有一个兼容的无线局域网适配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DA)进行其他活动。您如果登记入住一个酒店,观赏一场体育赛事或注册大学的一门课程,也有可能会看到有人通过具有无线局域网性能的计算机连接本地有线局域网接入点,从服务器和大型机获得数据。

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可定义为,使用射频(RF,Radio Frequency)微波(Microwave)或红外线(Infrared),在一个有限地域范围内互连设备的通信系统。一个无线局域网可作为有线局域网的扩展来使用,也可以独立作为有线局域网的替代设施。因此,无线局域网提供了很强的组网灵活性。 与有线局域网通过铜线或光纤等导体传输不同的是,无线局域网使用电磁频谱来传递信息。与无线广播和电视类似,无线局域网使用频道(Airwave)发送信息。其传输可以使用无线微波或红外线实现。一般应工作在ISM频段。

1.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和局限性

1.1.1优点

无线局域网有下列优点:首先,无线局域网使用简易,能灵活地满足组网的要求;其次,减少了传统布线的需要,使其构建不需布线或者不会太昂贵,因此,除非运营商对接入因特网收费高的离奇,无线局域网能够降低运营商和用户双方的运营成本;第三,无线局域网明显提供了可移动性,能够添加、移动、修改设施。另一个优点是可伸缩性,在适当的位置放置或添加接入点和扩展点,就有可能满足扩展组网的需要。

1.1.2局限性

在某些领域中使用无线局域网收、数据会表现出其局限性。下面列出了使用无线局域网的五大局限性:

传输范围

吞吐量

干扰

成本

移动平台的电池寿命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低功率和高频率限制了其传输范围。传统的有线局域网通过使用光纤中继器可以达到数公里的传输范围,而无线设备的传输范围却只有几百米。

到新世纪初,无线局域网的最大传输速率是2Mb/s。引入支持IEEE802.11b标准的设备将吞吐量提高到了11Mb/s,一旦符合IEEE802.11a标准的设备投放市场,吞吐量可能达到54Mb/s。

与有线局域网的运行速率相比,旧的无线局域网技术似乎是一个瓶颈,而更重要的是考虑一个接入点所争用的节点数,而不是单一的吞吐量。比如,架设用802.11bLAN和一个快速以太网做比较。假定计划将一个无线局域网通过一个单独的接入点连入到一个100BaseT网段,以便为5个节点服务,在假设快速以太网中有80个节点。

将无线局域网与有线局域网相比较,可以将运行速率除以节点个数,得出每种类型局域网的每个节点的数据率。对于有线局域网,100Mb/s/80得出平均速率为每节点1.25Mb/s。而无线局域网中注意到尽管通过接入点连接到以100Mb/s速率运行的有线局域网,但是802.11b局域网的接入点时被限制在只支持11Mb/s的数据率内。因此,每节点的平均数据率为0.733Mb/s。

多径传播引起的干扰会限制吞吐量,电磁干扰也会影响传输。因此,适当的站点检测能把许多问题在尚未发生时就解决掉。

几年前,无线局域网适配卡和接入部件还相对昂贵。尽管这些产品的成本都已经因为大规模的生产有所下降,但其价格还是比10Mb/s网卡贵许多倍。

无线局域网的一个主要局限性就是移动平台的电池寿命。当无线局域网被用来在难以布线构建LAN的地方提供通信时,那个地方很有可能缺少电源插座。类似地,使用PDA在商店里边移动边检查库存,电源插座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为设备的电池充电需要时间。因此,在很多场合下,移动平台的电池寿命势

必系考虑的一个不小的局限性。

1.2网络应用

在医院里记录和提交有关病人的信息

在大学校园了对特定活动进行技术支持

控制批发和零售的库存

通过宾馆、机场和公用楼群里的接口接入因特网

通过简短通知来配置组织Ad-hoc短期培训中心

不用添加、移动和修改设施的动态网络环境

对商贸展览运作进行技术支持

第二章 IEEE802.11MAC层功能介绍

本章主要介绍数据链路层功能及其实现过程,以及其分层结构,说明数据传输的握手过程,数据交换过程等等问题。在说明问题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些专业术语以及MAC层的基本概念性知识。

2.1 术语和概念介绍

2.1.1 DCF

DCF是IEEE802.11MAC帧的最基本的访问方法,在所有STA中被贯彻执行,用于IBSS及构造网络中。

对于一STA帧的传送,首先侦听介质是否有另一个STA正传送数据,如果介质空闲,则传送可以进行,正在传送的STA必须保证试图传送前的一定的时间内介质是空闲的。如果介质忙,则该STA应延迟发送,直到当前传送结束。 可见DCF方式下,STA使用CSMA/CA和在介质忙时使用一随机延迟的方法允许在两个兼容的物理层间自动共享介质,另外所有正确的传输均以一个ACK帧进行确认,如果发送者没有受到ACK帧,则要将该帧进行重传。

当多个工作站同时访问一个介质时冲突最可能发生,而CSMA/CA减少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介质由忙变闲的瞬间(这可由载波侦听机制提供)是冲突发生率最高的时候,这是因为多个STA可能都一直在等着介质重新变为空闲。这种情况下需要一随机的后延程序以解决介质的竞争冲突问题。

实际的载波侦听机制是通过发布一预定信号预定介质来实现的。发布预定信息的途径之一是在实际的数据传输之前交换RTS和CTS信息帧。RTS和CTS帧中包含了时间和地址信息,定义了一个时间片即介质传送实际的数据帧和返回ACK信息帧将占用的时间。在接收性能范围变化之内,所有的工作站,包括发送站(发送RTS)、接收站(发送CTS)都将收到介质被预定的信号。于是即使工作站不能接收源工作站的信息,它仍然知道将有人要使用介质传送数据。 发送预定信息的另一途径是在正确传送的帧中包含时间/地址信息,给出介质被占用的时间,或者在传送的结束立即送一ACK信息帧或万一有分段发生,在该确认帧后附下一分段分帧。

RTS/CTS机制的另一好处发生在当多个业务集同时占用一个信道时。介质预定机制在BSA的界限范围内起作用。RTS/CTS机制也可以在一种典型环境下提高操作性能,在此环境下,所有的工作站均能接收来自AP的信息,却都不能接收来自同一个BSA中的其他工作站的信息。

RTS/CTS机制不能在广播和存在多个接收者的情况下应用。因为这样存在多个接收地址,对于一个RTS信号来说,这意味着可能多个并存的CTS信号作为回答。而实际上,并非每一个数据帧的传送都需要交换RTS/CTS,这是因为附加的RTS/CTS交换增加了数据在空中传输的低效率。所以该机制并不总是正确的,特别是对较短的帧。

RTS/CTS在摩尔司码阈值属性的控制下运行,该属性可以在每一个基本的工作站被设置,工作站可能被设置为或者总是用、从不用、或者仅仅当帧的长度大于一特定值使用RTS/CTS交换机值。

没有被设置为开始时实施RTS/CTS机制的工作站仍将更新其在接收的RTS或CTS帧中包含的时间信息的载波帧听机制,并总是对一有地址信息的RTS信号回答一CTS帧。

该协议允许工作站支持不同的数码率的设置。在一个基本数码率变化范围内,工作站接受所有的数码率设置,并能在一个或多个基本数码率设置下传送数据。为支持适当的RTS/CTS操作和实际的载波帧听机制,所有的工作站必须都能检测到RTS/CTS信号。因此,RTS/CTS信号必须在一基本的数码率设置的速率下传送。

2.1.2 PCF

除了上述分布式协调功能以外,还存在其它的基于不同优先级的集中式接入模式。这种模式即为点协调功能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允许在无竞争环境中高优先级站能接入到介质中去。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控制核心部分都把控制权授予给一个集中式的协调器,一般这个协调器就是接入点本身。因此接入点很多时候又被称为点协调器(PC)。PCF的工作原理是它本身会询问所有的站是否具有无竞争业务流量,如果有,那么PC就会把这些业务流量收集起来并把这些流量传到要求的目的战中。

PCF运用了带有优先级的实际的载波侦听机制,PC分发带有指示管理信息的帧,通过设定STA中的NAV(网络分配矢量)来获得对介质的控制权。另外,所有PCF下传送的帧用了一个比在DCF方式下传送帧的帧间间隔要小的帧间间隔,这意味着当多个STA同时访问同一个信道时,PCF可以对访问介质有较高的优先级。另外,在无线局域网中,还允许DCF和PCF的共存,DCF作为PCF的基础而存在。

2.1.3 CSMA/CA

CSMA/CA是无线局域网中最基本的介质访问方式,再次提供了两种CSMA/CA方式。一种由物理层提供,即实际的载波侦听机制。另一种由MAC层提供,称为虚拟的载波侦听机制。

CSMA/CD被用于很多基于IR的局域网,其发射和接收都是定向的。在这种情况下,发送器总是用自己发射的信号与从其它终端接收到的信号比较来检测冲突。无线电波传播不是定向的,这使得在自己发射期间确定其它终端的发射有困难。因此,冲突检测机制不适合无线局域网。然而兼容性对无线局域网非常重要,因此网络的设计人员不得不考虑CSMA/CD与以太网骨干局域网的兼容性,后者在有线局域网领域占主导地位。

尽管在有线局域网里实现冲突检测很容易,只需要检测电平再和某一阈值电平比较,但在无线信道中由于衰落和其他无线信道的特性无法采用这种简单的技术。一个可以被用来检测冲突的简单办法是让发射站首先对信道的信号进行解调,解调之后将所得信息与自己发射信息相比较,如果二者不一致则认为是冲突发生了,则立即中止发射分组。然而在无线环境里,发送器自己的信号在所有附

近接收信号中占优势,因此接收器可能无法分辨冲突,只检测到自己的信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发射站的发射天线模式应该与其接收模式有所不同,但是在无线终端设置这样的模式并不方便,因此这需要定向天线,并且发送器和接收器都需要昂贵的前端放大器。

在CSMA/CA中使用了两个特殊的帧,他们分别是RTS(发送请求帧)和CTS(清除发送帧)。

2.1.4 NAV

NAV就是网络分配矢量。

2.1.5 MAC信息管理库(MAC MIB)

MAC层的信息管理库是由一系列表格形式的属性值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这样就能对同属于一个MAC层中的不同事件起到协调作用。MAC层的信息管理库又包括了两套属性:站管理属性组和MAC属性组。一下重点介绍MAC属性组的`一些属性。

dotllMACAddress:该属性值表示MAC的唯一单独地址值。该属性值属于MAC层私有,并且MAC层也通过这个地址才能完成接收不同的帧,并把这些帧传递到更上层协议层进行处理。

dotllRTSThreshold:该属性控制在传递数据帧和管理帧前传递RTS控制帧。具体的属性值定义了传递RTS所需最短帧的长度。该属性的缺省值为2347字节。 dotllShortRetryLimit:该属性定义了可以传递一个长度小于dotllRTSThreshold阈值的帧的次数阈值。超过这个阈值,这个帧就会被丢弃而且会向上层激发一个故障事件的产生。

dotllLongRetryLimit:该属性定义了一个可以传递一个长度大于或者等于dotllRTSThreshold阈值的帧的次数。超过这个阈值,这个帧就会被丢弃而且会向上层激发一个故障事件的产生。该阈值的缺省值为4,并且这个却省值可以由本地或者外部管理器进行修改。

dotllFragmentationThreshold:该属性定义了物理层所能接受的帧的最长长度。超过了这个最长长度的帧都将被进行分段。

dotllTrahsmittedFragmentCount:该计数器记录成功传递了多少个帧片段。一个不需要经过分段处理就被传递了的MSDU也算作一个帧片段并增加一次这个

计数器的值。一次成功的传递被定义为向特定地址发送的已经接收到其ACK信号的数据帧,或者其它向组播地址发送的数据或管理帧。

dotllMulticastTransmittedFrameCount:该计数器仅仅记录传送了多少个组播帧。只要传递一个组播帧,那么计数器就增加一。

dotllRetryCount:该计数器记录那些在完成成功传输过程中至少经过了一次重传的帧数。

dotllMultipleRetryCount:记录那些在完成成功传输过程中至少经过了两次重传的帧数。

2.1.6 帧间间隔(IFS)

两帧之间的时间间隔,对给定的间隔,工作站通过载波帧听判断介质的忙闲状态。定义了四种不同的IFS以提供对无线介质的优先级别访问。不同的IFS有其独立的工作站比特率。IFS定时被定义为介质上的时间间隙,视每个物理层而不同。

SIFS

被用于ACK、CTS、有分段时的下一分帧或在点协调方式下作为对任一询问的回答,在轮询控制时也可用于任意的帧。SIFS时从前一帧最后一个符号的结束到接下来一帧开头低一个字符的开始所对应的时间,可被用于一系列帧交换的过程中。当工作站已占用介质需保持一段时间以执行一系列的帧交换时,利用这一最短的时间间隔传送一系列帧交换可以阻止那些需等待介质空闲较长时间间隔的工作站争用介质,于是这一系列的帧交换的进行就取得了优先权。 PIFS

仅仅被用于PCF方式下。在一CFP开始时取得介质访问的优先权。

DIFS

用于分布协调方式下。工作站传送MPDU和MMPDU,在正确接收一帧并后延时间期满,如果载波侦听判断介质在DIFS期间空闲,使用分布协调的工作站将被允许传送数据。

如果传送中有错误,那么即使判断出介质空闲后,一个在分布协调方式下的工作站也不能传输数据。工作站可能接收一个“错误----空闲”帧后传送,是工作站重新同步。折旧允许工作站使用DIFS,可见DIFS在上述“错误――空闲”

帧之后。

EIFS

扩展的IFS,用于分布协调方式下。此时物理层指示MAC:一帧的传送开始后,没有正确的接收。

物理层不用实际的载波侦听机制检测出错误的帧后判断介质空闲,随后EIFS延迟开始。在一个工作站开始传送以前,EIFS为另一个工作站提供足够的时间以回答该工作站,什么是不正确接收的帧。根据实际的介质忙闲状态,在EIFS期间,由于收到一“错误――空闲”帧而使工作站重新获得同步。所以EIFS被终止,正常的介质访问在收到“错误――空闲”帧后继续执行

2.1.7 帧的分段和重组

所谓真的分段,就是将一个MAC服务数据单元MSDU或一个MAC控制协议数据单元MMPDU分割为较小的MAC级别的帧即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分段处理产生的比原先的MSDU及MMPDU长度更短的MPDU增加了可靠性,这种方法是通过在某些信道对一些较长帧有些特殊的限制其接受可靠性时增加了MSDU及MMPDU成功传输的可能性,该处理对于一个立即发射机是比较可靠的。将多个MPDU重组为单个的MSDU或MMPDU的处理过程称为重组,这一过程相应地对一个立即接收机非常方便。该过程只对单一接收地址的帧进行分段,而在广播或组播时不进行分段。

当从LLC层接收的MSDU或从MLME接收的MMPDU的长度大于2.1.5中的dotllFragmentationThreshold分段阈值时,MSDU或MMPDU就将被分段成为MPDU。每一个分段帧的长度均不大于上述分段阈值,当然小于该阈值也是可能的。分段的示意图如下:

2.2 MAC分层结构

MAC层分为MAC子层和MAC管理子层。前者主要负责访问机制的实现和分组的拆分和重组。其管理子层主要负责ESS漫游管理、电源管理,还有登记过程中的关联、去关联以及要求重新关联等等过程的管理。802.11物理层分为三个子层:PLCP(物理层会聚协议)、PMD(物理介质相关协议)和物理层管理子层。PLCP子层主要进行载波侦听的分析和针对不同的物理层形成相应格式的分

组。PMD子层用于识别相关介质传输的信号所使用的调制和编码技术。物理层管理子层为不同的物理层进行信道选择和调谐。除此之外IEEE802.11还定义了一个站管理子层,它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物理层和MAC层之间的交互作用。

2.2.1 MAC子层

MAC层支持三种主要的帧类型――站点间传输信息所用的数据帧、控制访问介质所用的控制帧以及管理帧。管理帧用于站点第二层间交换管理信息,而不会将管理信息送往协议栈的高层。

2.2.1.1 帧格式

802.11的帧格式是可变长的。图2.2说明了站点间发送信息所用的MAC数据帧格式。在后面的介绍中将会发现,该帧的某些域也在其他类型的帧中使用。

图2.2

帧正文(Body)域的最大长度可达2312Byte,如上图所示。然而,因为无线链路的误码率比有线LAN误码率高得多,随着帧长度增加,帧信息受破坏的概率也高。因此一个无线局域网比一个有线局域网的情况就糟糕多了。为弥补这种情况,无线局域网在MAC层支持一种简单的分段重组机制。

A,控制域

16bit的帧控制域包含11个子域。其中有8个1bit域,通过设置,可指定一个特性或功能。以下将介绍控制域中的每个子域。

a、协议版本子域

2 bit的协议版本子域提供了一种标识802.11标准版本的机制。该标准的最初版本中,协议版本子域值设为零。

b、类型和子类型子域

类型和子类型子域提供6bit来标识一个帧。类型子域能识别4种类型的帧,但目前仅定义了3种。4bit的子类型子域标识了类型分类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帧。

c、到分布系统子域

该子域为1bit。当帧寻址到一个接入点以便转发到分布系统时,该子域置”1”。否则该子域置“0”。

d、来自分布系统子域

该子域也是1bit。当帧是收自分布系统时,该子域置“1”,否则该子域置“0”。 e、多段子域

该子域为1bit。当在当前段之后还有更多的段时,这个域的值就设为“1”。这个域使发送端注意一个帧是一个段,并且允许接受端将一系列段重装成一个帧。

f、重试子域

当这个1bit域被置“1”,表示这个帧是一个先前传送过的重传段。接收站点用这个域来识别当确认帧丢失时可能发生的重传。

g、电源管理子域

IEEE802.11站点可选择两种电源模式(即节能模式或活动模式)之一。当发送时一个站点是活动模式时,一个帧能将其电源状态从活动改为节能模式。

通过使用电源管理比特,一个站点可标识其电源状态。接入点使用该信息,不断维护工作在节能模式的站点记录。接入点将缓存发往其他站点的分组,直到那些站点通过发送轮询请求来专门请求分组,或是改变其电源状态。

通过使用信标帧可获得另一种将缓存帧发送给一个运行于节能模式站点的技术。接入点周期性地发送信息,这些信息是关于运行于节能模式的站点有接入点所缓存的帧,作为信标帧的一部分。每个这样的站点接受信标帧后被唤醒,注意到有帧存储在接入点中等待转发。然后这些站点就保持在活动电源状态,并且给接入点发送一个轮询请求信息以索取那些帧。

h、多数据子域

这个子域指示在当前帧后带有更多帧。这个1bit子域由接入点设置,指示有更多的帧缓存在一个特定站点中。记住当一个目的站点运行在节能模式时,将在接入点中产生缓存。目的站点可利用此信息来决定它是否要继续轮询,或者这个站点是否要将电源管理模式转变为活动模式。

i、有线等效保密子域

IEEE802.11委员会提出通过附加授权认证和加密保证安全性,统称为有线等效保密(WEP,Wired Epuivalent Privacy)。WEP子域的设置指示了帧的正文按WEP算法加密。

j、顺序子域

控制域的最后一个子域是1bit的顺序子域。该比特1指示帧使用严格顺序服务等级进行发送。该子域的使用是适应DEC LAT协议的,DEC LAT协议不允许单播和多播帧间顺序的变化。因此,对于大多数无线应用是不使用该子域。

以上是对控制域内的子域做了详细介绍,下面继续讨论MAC数据帧。

B 持续时间/标志符域

这个域的含义与帧类型有关。在一个节能轮询消息中,该域指示了站点标志符(ID)。在其他类型帧中,该域指出持续时间值,它表示发送一帧所需的时间间隔,单位是微秒。

C 地址域

一个帧可以包含多达4个地址,这与控制域中ToDS和FromDS比特设置有关。地址域被标识为地址1到地址4。

基于控制域中的ToDS和FromDS比特设置,地址域的应用情况见表2.2。注意表2.2中地址1总是指接受端地址,这个地址可以是目的地址DA、基本服务集ID(BSSID)或是接收地址RA。如果ToDS比特置“1”,那么地址1中含接入点地址;如果ToDS比特置“0”,那么地址1中是站点地址。所有站点按地址1域中的值进行过滤。

表2.2 基于控制域中的ToDS和FromDS比特设置的MAC地址域值

地址2总是用于标志发送分组的站点。如果From DS比特置“1”,那么地址2中是接入点地址;否则代表站点地址。地址3域也与ToDS和FromDS比特设置有关。当Fromds比特设置为“1”,地址3中就是原来的源地址。如果ToDS比特置“1”,则地址3中就是DA。

地址4用于特定情况,即使用了无线分布系统,并且一个帧从一个接入点正发往另一个接入点。在这种情况下,ToDS和FromDS比特设置都被置位。因此,原来的DA和SA都不可用了,地址4就仅限于标识有线DS帧的源地址。

D 序列控制域

2Byte的序列控制域用作表示所属帧的不同段顺序的机制。序列控制域中包含两个子域:段号和序列号。这些子域用于定义帧和所属帧的各段的段号。

E 帧正文域

帧正文域用于在站点间传送实际信息,这个域是可变长的,最长可达2312字节。

F CRC域

MAC数据帧中最后一个域是CTC域,这个帧长4字节,包含32比特的CRC。

2.2.1.2 数据传送前的握手过程

如前所述,IEEE802.11MAC采用了一个基本的介质访问协议即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机制(CSMA/CA)。所用的CSMA/CA协议要求一个有信息要发送的站点首先要对传输介质进行侦听,即发前侦听。如果介质忙,该站点就延迟发送。如果接着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是可用的,称之为分布的帧间间隔DIFS,则该站点可以发送数据。因为其他的站点可能几乎同时发送信息,接收站点就必须检验接收分组,并且发送一个确认消息ACK通知发送站点没有发生冲突。若发送站点没收到确认信息,他将进行重发,直到它收到一个确认消息或者其重发次数达到一定的极限。

CSMA/CA机制使介质访问中的冲突最小化。因为有可能会出现两个站点同时侦听信道,并发现介质空闲随后发送信息,或是两个站点没有互相侦听,就发送信息的情况,这时冲突就会发生。为减小冲突的可能性,IEEE802.11标准所用的CSMA/CA派生出一种称为虚拟载波侦听VCS的技术。在VCS中,要求发送信息的站点先发送一个请求发送帧RTS的分组。这个分组是一个相当短的控制包,它包含了DA和SA,以及随后的发送持续时间。这个持续时间是根据数据分组的传输和接收端分组确认的时间来规定的。接收端发出清除发送CTS分组作为响应。CTS分组指示了与RTS分组中相同的持续时间信息。收到RTS或CTS控制分组,或是收到两种分组的每个站点,将其VCS指示器设成传输持续时间。在IEEE802.11中,该指示器即为所谓的网络分配矢量NAV,其用作一种通知介质上所有其它站点后退或延迟其传送的机制。

如果在以预定的时间内未收到CTS,则发送站点就认为是发生了冲突,并且

重新开始这个过程,发送另一个RTS分组。一旦收到CTS帧,就发送数据帧,接收端回送一个ACK分组以确认一次成功的数据传输。

使用RTS和CTS控制分组减少了在接收端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冲突来自发送端“隐藏”的站点。所谓“隐藏节点”指一个服务集的站点,它不能检测到另一个站点的传送数据,因而不能判断出介质忙。

现以图解的方式归纳使用RTS和CTS控制分组以及它们与数据流和NAV之间的关系,如图2.5所示: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现举一个有五个工作站竞争信道的例子如下: 有A、B、C、D、E五个展位了发送自己的数据帧参与竞争信道。此时A站有一个帧在空中发射,BCD站侦听信道并且发现信道正忙,于是他们各自允许随机数发生器来随机产生一个后退时间。C站在D和B站之后得到一个最小的数。所有三个终端继续侦听信道并且推迟各自的发射,直到A终端的发射完成。完成后三个终端等候IFS周期,一旦此周期结束他们立即开始计数。第一个完成计数的终端,在本例中是C站,在等待时间计数完成后开始其帧发射。其余两个终端B和D,将各自计数器停止在C站开始发射时的计数值。在C站发射的过程中,E站开始侦听信道,运行自己的随机数发生器,在本例中得到一个比D站剩余计数大但是比B站剩余计数小的随机计数值,因此在C站传输完毕之后推迟自己的发射。按照和先前一样的方式,所有的终端要等待IFS周期,然后开始计数。D站最早完成自己的随机等候时间,开始发射自己的分组。同时B和E暂停自己的计数器,等待D站完成帧传输以及之后的IFS周期,然后他们再次启动计数,由于E站的计数器首先计数到零,于是E站开始发射数据,B站暂停计数。在E站完成帧传输以及IFS周期后,B站的计数器一直计数到零并且开始发射帧数据,这样的后退策罗比起IEEE802.3标准中的指数后退方案,其优势在于无需冲突检测程序,并且等候时间也是公平分布的,平均来说执行了先来先服务的原则。具体过程图解如下:

2.2.1.3 分段传输过程中的RTS/CTS用法

RTS/CTS帧定义了以下帧和ACK帧持续的时间。时间/标识域(在数据帧和

ACK帧中)详细指明了下一分段和ACK的时间。每一帧包括了定义下一次传输持续时间的信息,该信息帧从用来更新NAV值时介质忙的RTS帧开始直到ACK0的结束,从用来更新NAV值时介质忙的CTS帧开始直到ACK0的结束。分段0和ACK0中都包括时间信息以更新NAV值时介质忙直至ACK1的结束,这些均通过运用时间/地址域(数据帧和ACK)振中来实现。到最后一分段中,时间信息变为一个ACK时间加一个SIFS时间且在其ACK帧中将其时间/标识域设为零。每一分段和ACK均像RTS和CTS;因此,在以RTS/CTS开始一系列帧交换后,尽管分段的长度可能大于dot11RTS阈值,仍不再在分段的传送之间用RTS和CTS帧。在运用跳频技术的物理层的工作站中,当在下一时间边界前没有充足的时间传送随后的分段时,发动帧交换序列的工作站就在时间边界前将时间/标识域的值在最后一个数据帧或管理帧中设为一ACK时间加上一个SIFS时间。

万一ACK被送出而源工作站没收到,接收分段或ACK帧的工作站就把信道对下一帧交换标记为忙,因为NAV从这些帧的信息中一直被更新,这是最坏的情况,见下图。如目标工作站没送出ACK则仅能听到目标工作站的工作站不更新其NAV且可能试图访问信道当他们的从收到的前一帧的信息中被更新的NAV达到0时,所有能听到源工作站的工作站在其NAV期满时都将自由地访问信道。 在分段突发期间,源工作站仅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在SIFS后传送:

――工作站已经收到一需要ACK的分段。

――源工作站已经收到对前一分段的ACK,又有多个分段要传,在下一个居留时间边界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发送下一分段且能收到其确认信号。 另外还应遵守下列规则:

――当工作站已传完一帧,除了开始的或中间的分段,工作站不会在此信道中在不执行后延程序的情况下在紧跟着传输一ACK帧。

――MSDU成功传输或所有重传尝试都结束,而且该工作站还有一随后的MSDU待传时,工作站将执行补偿程序。

――仅仅没被确认的分段要重传。

2.2.1.4 广播和组播

PCF方式下,当一广播或多接收地址的MPDU被传送时,仅仅需要一基本的介质访问程序,而不考虑帧的长度,也不用RTS/CTS帧交换。另外,也不用

ACK帧的传送。任何工作站要传送广播和多接收地址的MPDU时,除了要确认基本的CSMA/CA介质访问程序以外,还要服从RTS/CTS帧交换的规则,因为该MPDU时直接到达AP的。广播信息将被分发到BSS内,原来的工作站也将收到。因此,所有的工作站将过滤出包含他们自己地址的广播信息作为源地址。广播和多接收地址的MPDU将在一个ESS内被散播。

在广播和多接收地址的MPDU帧中无MAC层恢复功能,于是比起直接传送的可靠性,这样的传输的可靠性就降低了,因为在延迟、碰撞等情况下,帧丢失的可能性增大了。

2.2.1.5 恢复处理

本节主要讲述对错误帧地恢复程序、重传过程及其极限和对重复帧的处理过程。

a、恢复程序和重传极限

导致错误发生而需要恢复的环境很多,例如,RTS被传送后,可能CTS没被返回,这有可能是因为与其他的传输发生了冲突,也可能因为信道中的干扰,或者因为收到RTS的STA正处于载波侦听状态(指示介质忙)。

对于一发起帧交换且被证明错误的工作站,错误恢复可以通过重传来进行。对于每个失败的帧交换序列,重传继续直到成功或者直到达到一个适当的重试极限。对于每个期待传送的MSDU或MMPDU工作站都包含一个短的和长的重试计数器,这些计数器在增加或者重设时是互相独立的。

一RTS帧被传送后,工作站将执行CTS(9.2.5.7)。如果RTS传输失败,则短重试计数器和长重试计数器增加,该过程继续直到尝试重传的次数达到dot11短重试极限。

传送一需要确认的帧后,工作站执行ACK程序(9.2.8)。对于MSDU或MMPDU来说,每一次传送的MAC帧(长度小于或等于dot11RTS阈值)失败,短重试计数器增加,成功的话,计数器被重置。而长度大于dot11RTS阈值的帧传送失败,长重试计数器增加,成功传输则长重试计数器被重置。直到长重试计数器或短重试计数器达到各自的重试极限,对失败传输的重传将继续。一旦达到极限,重传停止,该MSDU或MMPDU被丢弃。

在省电模式下的工作站,通过传送一轮询帧作为对来自AP数据的回答已开

始一帧交换序列。万一既没有ACK帧也没有数据帧从AP传过来,工作站将在适宜的时刻通过发送另一个轮询帧来重试该帧交换序列。如果AP发一数据帧作为对轮询的回答,但又没收到ACK确认帧,则从同一个工作站发出的下一个轮询帧会引起AP中最后一个MSDU的重传,该完全一样的帧将被滤波器过滤。如果AP送一ACK作为回答,那么相应地,因为数据在一系列的帧交换中已被传送,对于一携带错误恢复的数据帧的责任就转移到了AP上。AP就试图传送一MSDU给传送轮询帧的工作站,用任何合法的帧交换序列换取一个正确的MSDU.

省电模式下,如果传送轮询帧的工作站在传送了ACK帧作为对成功接收MSDU的确认后回到Doze状态,AP将重传该MSDU直到达到有关的重试极限。

b、重复帧的检测和恢复

既然该协议中包含了确认和重传机制,那么就有可能某一帧被不止一次地传送,那些重复帧将被目的工作站的MAC层过滤出来。在数据帧和管理帧中,重复帧的过滤有助于包括一序列控制域(包括一序列号和一分段号)的帧的通过,作为同一个MPDU的MPDU有同样的序列号而不同的MSDU(有很大的可能性)有不同的序列号。序列号被正在传送的工作站作为一个增值的整数序列而存在。

2.2.2 MAC管理子层

管理子层负责在站和AP之间进行通信的初始化,这一层的操作机制是移动环境下所需要的。这种功能在其他的无线系统中也有,但在802.11的MAC管理子层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一般的MAC管理帧的格式见下图,不同的管理帧一般用于不同的目的。

MAC管理帧格式

a、登记

信标是一种管理帧,它是由AP准定期地进行发送,用来建立定时同步功能(TSF)。管理帧包含的信息有基站子系统ID(BSS-ID)、时间戳(用于同步)、业务指示表(睡眠模式)、功率管理和漫游等。接收信号的强度的测量是根据信标信息作出的。信标帧还用来识别AP,网络等等。要给MS(移动台)发送帧时,分布式系统必须要先知道为这个MS服务的AP的位置。关联过程实际上就是MS向一个AP登记的过程,只有建立关联以后MS才能通过一个AP发松和接收分组。至于分布式系统中怎样保存关联信息,标准并没有规定。如果MS想同一个AP建立关联,首先必须给MS发送一个关联请求帧,AP同意后发送一个关联响应帧作为回答。MAC管理帧和切换过程中使用的两帧功能是类似的。

b、越区切换

IEEE802.11有三种移动模式:其中一种就是所谓的“无转移”类型,在这种移动方式下,MS时静态的或在一个BSA范围内移动;另一种模式是“BSS转移”方式,这种模式中MS从一个BSS转移到另一个BSS,但这两个BSS都在同一个ESS内;最常见的一种移动方式就是“ESS转移”,MS从一个BSS 转移到另一个BSS,但这两个BSS不在同一个ESS内,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的连接就中断了,这时就必须需要一个移动的IP继续保持连接。

当一个MS在同一个ESS内从一个BSS转移到另一个BSS时,就要用重关联服务。MS要进行初始化,告诉分布式系统该MS已经将关联从一个AP转到另一个AP上。去关联是用来中止一个关联的,它可由关联的任何一方启动。去关联是一种同志形式,而不是一个请求,因而它是不能被拒绝的。离开一个BSS的MS将会发送一个去关联信息给其所关联的AP,但这个信息不能保证一定能被收到。

c、功率管理

无线局域网的功率保存问题就是当空闲的移动台突然有数据需要接受时,如何保持空闲状态,这样就可以控制LAN适配器的功率消耗。实现的难点在于怎样在空闲状态时关掉断源又能保持会话。IEEE802.11的解决方案是让这些移动

台处于睡眠模式,发往这些MS的数据先在AP 中缓存,当MS被唤醒时AP再把缓存的数据发往相应的移动台。同蜂窝电话的持续功率管理比较而言,这种方案更适合于突发数据通信的应用。

利用时间同步帧TFS,所有的MS 在同一时间里被唤醒以监听信标帧,如下图所示就可以实现所有MS的同步。MS使用帧控制字段中的功率管理位表明自己当前是处于睡眠还是唤醒状态。随信标一起发送的有一个业务指示表TIM,TIM是在AP中有缓存信息的移动台的列表。MS 通过检查信表和TIM来了解自己是否有缓存信息。有缓存信息的MS发送节能轮询帧给AP。若站处在活动模式时,AP就向其发送缓存的分组。

侦听用于电源管理的信标

d、安全

IEEE802.11提供认证和保密服务。802.11提供两种类型的认证方法。一种是开放系统认证,这是默认的认证方式。这种方式下请求帧先发一个开放系统的加密算法的ID ,响应帧再返回一个请求的结果。共享密钥的认证方式能提供更高的安全级别。请求帧先发送一个认证帧ID,这个ID是作为这个请求帧和AP的共享密钥,由40比特密码组成。第二个站发送一个质询文本。第一个站发送加密的质询文本作为响应。第二个站发送认证结果。值得提出的是40比特的密钥提供的安全级别是比较低的。尽管一些产品使用数据加密标准,但几乎所有系统中使用的密钥算法一般都是RC-4。通过利用WEP规范,IEEE802.11的保密特性得以继续保持。使用伪随机数发生器和40比特的私钥序列,并把它与明文消息进行简单的异或运算。但这种方式提供的安全是很有限的而且很容易对其实施攻击。

篇6:无线网络系统的论文

1无线网络门诊输液系统在医院的实施及应用

1.1输液前(病人及输液袋条码标签的生成)(1)患者至药房取药,药剂师在给病人药物和处方时,用条码打印机打印二维条码,贴在药物和输液袋上;

(2)移动门诊输液管理系统输液病人先到输液中心的服务台,把药物、输液袋(印有条码标签或RFID标签)交给护士;

(3)护士打印输液标签前,用PDA扫描药袋和输液座位牌上的条码,确认病人的身份和输液座位信息后,打印形成附带条形码的双联输液标签,使病人身份与药物产生唯一关联标识。

(病人姓名、药物、输液座位号等);(4)病人凭发票等向护理人员领取输液座位牌,到规定的输液座位上,静等护士的服务。

1.2 输液中(护士对输液病人及药物的条码核对):护士按规定配置液体(相对净化的配置室内完成),贴好标签后交给输液护士。

在病人接受输液及接瓶前,输液护士先用PDA扫描药袋、对其身份及药物条码进行扫描匹配,实现快速、准确的识别。

当对药物、座号信息及病人身上佩戴输液座位牌确认无误后,护士开始给病员输液。

同时记录了输液操作服务的时间点、操作人员等信息。

病人在需要帮助的情况时(接瓶、结束输液或发生其它特殊情况时),可自行按下无线呼叫器按钮(设在输液椅的扶手侧面或其它不易误触发的位置上),并有提示灯闪烁。

请求服务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在输液室的任何地点正在忙于处理工作的护士手腕上的PDA即可进行无线数据接收,并会发出提示音及屏显某座位号、病人信息、输液信息等的请求帮助,护士及时赶到解决输液病人的要求,或转请其它护士协助解决。

1.3输液后(病人身份核对):当病人结束输液后,护士用PDA核对病人身份条码及相关输液信息,确保输液正常完成。

输液结束后,系统解除患者与座位号的绑定,便于接收下一位患者。

2总结

基于无线网络的门诊输液系统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的效率,优化医疗服务的流程,显著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内得到了正确有效的治疗。

基于无线网络的医疗无线网络技术,将在以临床方面为主导的医疗系统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极大地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徐治萧 单位:苏州市立医院本部

篇7:无线网络系统的论文

1系统硬件设计

1.1电力线载波模块由于电力线网络的非规则性,使得信号传输受到电力网上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用电力线来传送数据时如何抗干扰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噪声干扰以及传输距离的远近都与通讯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改善信噪比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款高性能的电力线载波芯片。

1.1.1载波芯片的选择电力线载波芯片完成对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对信号放大、滤波及与微控制器的通信等功能,它是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核心。

该系统中选用SGS-THOM-SON公司的电力线载波芯片—ST7538,ST7538是在ST7536、ST7537基础上推出的又一款专用的半双工,同步/异步FSK调制解调器芯片,采取了多种抗干扰技术,利用它的多频段性,可以很好的克服窄带通信的缺点。

ST7538新增了7个载波频率以及载波监测、频段占用检测功能,比ST7536和ST7537更加智能、强大,且内部集成了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所有功能,通过串口RxD、TxD和CLR/T等可以方便地与单片机连接,同时内部具有电压自动控制和电流自动控制,通过一个耦合电路即可接入到电力网中。

1.1.2ST7538芯片的主要工作原理ST7538内部结构图,如图3所示。

其中,SERIALINTERFACE部分是ST7538与微处理器(MCU)通信接口。

RxD为从电力线上接收数据的输出引脚;TxD向电力线发送数据的输入引脚;RxTx为ST7538接收/发送模式选择的控制引脚;REG_DATA控制MCU对ST7538通信控制寄存器读写选择;CLR/T是ST7538输出的用于同步通信的时钟线;管脚RAI和ATOP1/ATOP2是ST7538与电力线输入/输出的接口。

RAI用来接收来自电力线上的模拟信号;ATOP1/ATOP2则是将调制后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后输出到电力线上[4]。

ST7538的4种工作模式由REG_DATA和RxTx引脚控制,如表1所示。

1.1.3电力线接口电路设计电力线接口电路用于连接ST7538载波芯片和电力线,它既是一个耦合电路,用于FSK信号的传输与接收;也是一个滤波系统,它的功能是滤掉220V/50Hz的交流信号的干扰、噪声信号以及浪涌信号。

它的性能决定了通信的好坏,是实现载波通信的关键。

其由接收滤波电路、发送滤波电路和耦合保护电路3部分组成[5-6]。

电力线接口电路如图4所示。

在使用ST7538发送或接收数据之前,可以通过对控制寄存器进行写操作来设置载波芯片的参数,如载波频率、波特率等。

配置完毕,可以读控制寄存器来验证配置是否正确。

ST7538与主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送还可以通过数据包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传输速率,由一个存放数据位的辅助缓冲器来实现此项功能,当数据量达到数据包指定比例时,缓冲的数据就传向主控制器。

(1)发送滤波电路调制解调器在发送数据时可能掺杂了一些伪信号和噪声,这些干扰通常是载波信号的二次谐波或三次谐波,因此需要带通滤波器来滤除干扰信号。

在图4中,由C13、L12、C5、R10和L4以及33nF的电容构成一个四阶带通滤波器,所用到的信道频率f0是132.5kHz,带宽选为60kHz。

其中,33nF的电容、L4、L12和等效感性阻抗LC的阻值都是给定的,而C13和C5的值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滤波效果,要注意变压器的漏电感(0.1μH到10μH)、晶体二极管的漏电容(约2nF)和串联器件的等效串联电阻RES(从100mΩ到1Ω),尽可能的选用电阻性器件。

由于电路中的各个器件相互影响,所以滤波电路还必须实现能够隔离工频电网,在此变压器选用1∶1的隔离变压器。

模拟电力线上的阻抗条件,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加上一个感性负载,令该负载的阻抗值为2LC=100μH。

由于电路中的感性器件的RES要与其电感值成比例,并且感性器件的RES应尽可能地小一些,因此L12选为10μH,L4选为22μH。

而33nF的电容主要是为了将变压器与电力线进行隔离,阻止低频信号而使某些高频信号通过并且滤掉电力线上的50Hz/60Hz的信号,同时该电容还有短路保护的作用,用来避免因电容短路失去滤波功能而损坏接口电路。

(2)接收滤波电路接收滤波电路的功能是用来滤除来自电网上的噪声,这些噪声会降低模块的解调性能。

引脚ATOP2接地,引脚ATOP1为高阻抗时,电路处于接收状态。

为保证可靠的接收,必须设计一个能滤除来自电网上的噪声的滤波电路。

选用有源滤波器没有无源滤波器好,因为有源滤波器会产生一个与接收信号相当的白噪声而造成额外的.干扰。

综合考虑,用R11、C3和L7构成一个二阶无源带通滤波器。

该滤波器只允许一定频段的信号通过,而高于或低于该频段的干扰和噪声被抑制。

而电路中R11的阻值将会影响变压器初级线圈电流及发送效果,如果R11的值太大了将会产生白噪声,太小了将会影响发送时的效果,通过综合考虑R11最终选择750Ω。

(3)耦合保护电路由于电力线上负载发生变化时,电力线上会产生较大噪声甚至幅值很大的尖峰脉冲,该脉冲经耦合后,会给后级电路带来较大危害。

因此需要加入一个浪涌保护电路。

耦合保护电路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电网上的工频信号直接与低压电路相连,另一方面用来阻止电网上的干扰尖峰对电路的破坏。

对于电网侧的工频信号,使用L4和33nF的电容组成的带通特性滤除,载波信号通路是在L4和33nF的电容发生串联谐振时形成的,对于50kHz的工频信号,使用33nF的电容来隔离。

电网中的尖峰信号一般采用的是双相稳压管进行保护,当电压值不小于稳压时,稳压管就会短接到地,进而保护接口电路的器件不会被烧坏。

但是火线与零线间存在差模干扰,火线与地线,零线与地线之间存在共模干扰。

如果用一个双向稳压管只能对差模尖峰信号起作用,所以当出现共模尖峰信号时,就会对电路造成损坏,因此图4采用3个晶体二极管连成星状结构,来消除共模尖峰信号。

D1和D3构成一个双向稳压管,来消除差模尖峰信号。

2.3分机模块系统选用STC12C5608AD单片机作为终端节点的控制芯片,进行室内信息采集、家电控制。

STC12C5608AD系列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超抗干扰的新一代8051单片机,内部集成专用复位电路,4路PWM,8路A/D转换,具有8K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

贴片型12C5608AD体积小,单价低廉,完全满足家庭智能控制的需求。

ST7538与STC12C5608AD之间的连接采用SPI接口,如图5所示。

发送数据时首先要判断载波监听信号管脚CD/PD,如果CD/PD=1,说明信道中没有数据进行传输,然后通过I/O端口使RxTx为低电平,ST7538处于发送数据状态,然后数据从TxD送入ST7538处理器,发送数据经过调制、滤波和差分放大后,由引脚ATOP1和ATOP2通过电力线接口电路发送到电力线上。

反之当RxTx为高电平时,ST7538处于接收数据状态,由RxD脚将信号送入单片机中。

图6为单片机外接分控电路。

本电路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置相应的传感器,采集室内信息并回送给主机单元,主机单元接收到回馈信息后经判断,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

2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部分包括WEB平台的搭建、GPRSDTU的配置、微控制器底层驱动编写。

软件设计采用KEILMDK作为开发环境,KEILMDK集成了业内最领先的技术,包μVision4集成开发环境与RealView编译器,强大的Simulation设备模拟,性能分析等功能,可以让开发者方便地开发嵌入式应用程序。

2.1WEB服务器的构建系统通过WEB服务器接入Internet,用户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通过WEB页面,获取该WEB服务器发布的实时信息,进而实现对家中环境的远程控制。

WEB服务器的构建是建立在嵌入式μC/OS-Ⅱ操作系统之上,因此要先完成μC/OS-Ⅱ在Cotex-M3内核上移植,然后将嵌入式设备专用TCP/IP协议栈LWIP(轻型TCP/IP协议)移植到μC/OS-Ⅱ操作系统中,并使μC/OS-Ⅱ系统扩展出以太网功能,通过简化HTTP的一些机制来实现精简的WEB服务器,使用户通过WEB网页就能与远程设备交互[7]。

WEB服务器工作时,用户浏览器就是客户端,服务器需要动态的将系统的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上,服务器与浏览器信息交换我们采用公共网关接口CGI(CommonGatewayInterface),它运行在服务器上,提供与客户端HTML页面的接口,完成HTML无法做到的交互功能。

客户端动态WEB网页可以利用Javascript技术来实现,静态网页借助Dreamever8开发工具通过HTML来实现。

完成后的界面如图7所示[8-9]。

2.2GPRSDTU的配置GPRSDTU模块一般带有配置软件。

模块上电后,通过串口线与PC连接好,打开配置软件,设置模块入网的相关参数如IP、端口号、网络协议等,保存设置,重启模块即可工作。

客户端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与DTU实现数据传输,也可以通过上位机实现指令的发送[10-11]。

2.3微控制器底层驱动及载波通信软件设计当系统启动时,程序完成初始化系统开始运行,GPRS自动拨号上网,开始进入数据接收状态。

如果WEB客户端发出控制信号,IP数据报被解析后,控制数据经电力线载波模块传送至终端,终端接收成功便会发出接收成功的数据,主机完成一次数据发送,轮循进入下一次数据收发。

主机接收到GPRS数据处理流程类似。

当用户发出查询请求时,分机会据此将反馈信息发送到WEB页面或用户手机,用户据此做出操作指令[12]。

主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如图8所示。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实现软件流程如图9所示,由于ST7538为半双工调制解调芯片,为了避免主控通信口同时处于发送和接收状态而造成数据传输的冲突,程序中是以状态字的查询以及中断设置来完成。

无论从串口收到数据还是从电力线收到数据之后,都需要从串口的中断状态来判断系统通道的情况,从而决定是将数据从ST7538传向电力线还是传向通信设备。

一旦数据转发完成,则整个系统回到检测状态,等待新一轮数据收发启动。

3实验及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对电力线载波通信部分进行了充分的测试,测试选择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进行。

我们将主控端载波模块与PC机通过串口线连接,同时接入实验室电网。

终端载波模块同样与另一台PC机通过串口线连接并接入实验室电网。

这样就可以通过串口调试助手进行数据收发来检验系统的可靠性。

首先由主控端PC机A发送一帧数据给主控端载波模块A,经调制解调耦合到电力线上,终端载波模块B对信号进行接收,再通过串口发送给终端PC机B,PC机B收到数据之后再反馈一帧数据给PC机A,如果PC机A接收到的数据与预期的数据相同,则证明这次通信成功。

篇8:无线监测广播电视论文

无线监测广播电视论文

1GSM短信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的应用流程

GSM短信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主要工作流程为,依靠于接收天线发送回来的固定频率下的信号,通过一系列的场强模块测试后与系统所设置的门限值相对比,若数据高于系统设置的门限值即为正常,在此情况下系统将会对固定频率进行信号的测试;若出现数据低于系统所设门限值的情况,控制系统将会以短信传送的方式将发射机故障以及监测情况,反映到技术人员接收系统和相关控制中心服务器上,以提出故障警告。技术检测人员接收到警告短信后在第一时间回到故障现场进行检修,从而缩短因故障所导致的电视停播时间。另一方面,控制中心接收到警报短信后,及时将故障时间、故障原因等情况反馈至此区域负责人员,并在情况核实之后依据相关情况完成故障的上报和登记工作。

在整个检测工作流程中,GSM短信服务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起来就是,GSM短息服务系统将所接收的发生故障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故障情况,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监测技术人员手机和控制中心短信池,控制中心则对相关短信进行处理之后发送至检测室显示屏幕上,如此一来工作人员可以明确掌握故障的,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处理。由此可见,监测控制中心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于GSM短息服务系统,通过接收到的短信清晰掌握不同区域的故障问题和详细时间,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从而保障了整片区域的广播电视播放顺畅,满足了不同用户的收看要求,及时缓解或者改善了电视停播故障问题,因此,GSM短信服务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广播电视无线检测技术中应用GSM短信的'优势

(1)由于短信发送费用低廉且接收短信不需要收取费用,

因此GSM短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系统运行所需成本费用,同时该系统的组网较为简单,所需建设周期较短,故具有投资小回报大等特点。另外,GSM短信在不同区域也能够实现短消息互联,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方便和实惠,在电话资源和线路节省方面较之传统的拨号有线系统更胜一筹,完善地解决了部分地区因各种因素无法实现发射机数据连接的问题。GSM短信服务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设置天线,因而节省了一系列不必要的手续费用,该特点比一般无线网络更为经济。在广播电视无线监测技术中有效应用GSM短信系统,能够简化建设步骤降低投资成本,及时解决故障缓解播出风险。

(2)由于GSM短信服务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应用资费少

可以跨区域发送、接收短信等特点,因而打破了传统数据接收系统对于发射数据地点的局限性,就目前来说,该系统信号覆盖的优越性是没有任何系统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同时,该系统运营机构通过在一些偏远地区设置信号站等措施,全面解决了某些地区因为用户稀少或者地域限制而导致的信号较弱问题。

(3)通常情况下

发射机工作运行中所传输的数据大致在几个字节之间所需容量不大,然而GSM短消息服务系统能够支持发送140字节,因而为发射机的数据传输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GSM短息服务系统校验方式较多标准较为规范,因此有效降低了误码概率保证了系统数据传输中的准确度。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广播电视无线检测技术中应用GSM短信的数据传输方式,革新了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发射的监测方式。该系统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简化了维护步骤、保证了用户收看质量,传播了世界各地的精神文明,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从某种角度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9:无线局域网组网论文

摘 要

摘要:在Internet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无线局域网(WALN)的发展,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校园网络的建设是学校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校园网网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化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送给各个系统。全国各大高校作为现代教育的最主要阵地,发展网络教育责无旁贷。各所学校也纷纷建立了无线校园网并接入Internet,但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原因,存在着投资大,见效慢,缺乏有效管理的弊端,没有充分发挥出网络的作用。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对校园网的组建分析和改善校园网弊端。而校园网工程建设中主要应用了网络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局域网技术来建设与管理的,因此本毕业设计课题将主要以校园网络建设过程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及实施方案为设计方向,为校园网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

本文以青海民族大学为背景来规划与设计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无线局域网校园网方案。

关键字:无线局域网,Internet,802.11

Wireless LAN Campus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oday, become fast access to the Internet, publish and disseminate important information channel for peopl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gradual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and campus networks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campus network system is a very large and complex system, not only for teaching moder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office automation applications, such as a series of The provision of basic platform, but also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so that the inform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and accurately transmitted to the various systems.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dern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learning responsibility. The schools have also established a campus network and access to Internet, bu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ical and financial reasons, there is a big investment, slow results, lack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not fully play the role of the network. This article is a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on the campus network to form Campus Network to improve the analysi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the mai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technology to the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o this issue will be graduating from design to the main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process may use a variety of technical and implementation options for the design direction for the Campus network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In this paper, to think about the source of Xi'an Institute of context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 network modernization program.

Keywords: WLAN, Internet, 802.11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 1

1.1 概述 ............................................................................................................................... 1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

2.1总体建设目标 .................................................................................................................... 2

2.2具体实施目标 .................................................................................................................... 2

第三章 H3C无线WLAN发展之路 ................................................................................................. 4

第四章 H3C无线校园网建设方案 ................................................................................................. 5

4.1整网逻辑拓扑图 ................................................................................................................ 5

4.2无线用户认证解决方案 .................................................................................................... 6

4.3整网的服务质量(QoS)及安全解决方案 ...................................................................... 7

4.4频率规划与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 8

4.5无线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 9

4.6无线AP供电解决方案 .................................................................................................... 10

第五章 H3C方案特点与优势 ....................................................................................................... 11

5.1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更稳定 ........................................................................ 11

5.1.1无线控制器N+1冗余备份 .................................................................................. 11

5.1.2 H3C实时无线资源管理 ...................................................................................... 12

5.1.3全面的PoE解决方案 .......................................................................................... 14

5.2 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高安全 .................................................................. 14

5.2.1无线物理安全 ...................................................................................................... 14

5.2.2无线用户安全 ...................................................................................................... 15

5.2.3无线网络安全 ...................................................................................................... 15

5.3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易管理 .................................................................... 16

5.4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可扩展 .................................................................... 18

5.4.1 IPv6 ..................................................................................................................... 18

5.4.2万兆多核平台 ...................................................................................................... 19

5.5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全业务 .................................................................... 20

5.5.1基于用户的流量管理 .......................................................................................... 20

5.5.2无线监控 .............................................................................................................. 21

5.5.3 VoWiFi语音解决方案 ........................................................................................ 21

5.5.4页面推送 .............................................................................................................. 22

第六章 无线工程实施解决方案 ................................................................................................... 23

第七章 方案涉及产品介绍 ........................................................................................................... 25

7.1 WA2220E-AG/WA1208E-AGP ............................................................................................. 25

7.1.1产品特点 .............................................................................................................. 25

7.2WA1208E-AGP ..................................................................................................................... 29

7.2.1产品特点 .............................................................................................................. 30

7.2.2组网应用 .............................................................................................................. 31

7.3无线控制器 ....................................................................................................................... 34

7.3.1产品特点 .............................................................................................................. 35

第八章 结论 ................................................................................................................................... 38

第九章 致谢 ................................................................................................................................... 39

参考文献......................................................................................................................................... 40

第一章 概述

1.1 概述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逐步成熟并投入商用,既可以作传统有线网络的延伸,在某些环境也可以替代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 简易性:WLAN网桥传输系统的安装快速简单,可极大的减少敷设管道及

布线等繁琐工作;

? 灵活性:无线技术使得WLAN设备可以灵活的进行安装并调整位置,使无

线网络达到有线网络不易覆盖的区域;

? 综合成本较低:一方面WLAN网络减少了布线的费用,另一方面在需要频

繁移动和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已有投资。同时,由于WLAN技术本身就是面向数据通信领域的IP传输技术,因此可直接通过百兆自适应网口和企业、学校内部Intranet相连,从体系结构上节省了协议转换器等相关设备;

? 扩展能力强:WLAN网桥系统支持多种拓扑结构及平滑扩容,可以十分容

易地从小容量传输系统平滑扩展为中等容量传输系统;

随着WLAN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目前在国内外具有较多的中大规模应用,诸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的全城覆盖,向客户提供各种业务。

第二章 需求分析

2.1总体建设目标

? 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进一步扩展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使全校师生能够随时

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校园网络;

? 促进教学和科研发展,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

? 提升校园网络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 要覆盖部分原来没有有线网的空间,诸如:人行绿化走廊;

由于本工程是在校园有线网的基础上加以无线扩充(即采用AP将无线网络就近接入到有线网络);

2.2具体实施目标

? 侧重实际应用,覆盖校园内部分区域,为教学和学习生活提供切实可用

的无线网络环境;

? 采取通行的网络协议标准:目前无线局域网普遍采用802.11系列标准,

因此校园无线局域网将主要支持802.11g(54M带宽)标准以提供可供实际应用的相对稳定的网络通讯服务,同时兼顾多种类型应用和将来的投资保护,需要同时支持801.11a,802.11b,实现双频三模技术[7];

? 全面的无线网络支撑系统(包括无线网管、无线安全,无线计费等),以

避免无线设备及软件之间的不兼容性或网络管理的混乱而导致的问题; ? 保证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 采用非独立型的无线网络结构选型;

? 覆盖范围要求

I. 有线网络无法接入的室外场所:校园内一些场所很难实现网络有线

接入,采用无线方式可以实现覆盖大范围室外空间的无线网络接入。

本次建设主要包括各宿舍及教学楼附近空地等。

II. 有线网络使用不便或受限的室内空间:校园内一些室内场所空间较

大,会产生许多人同时接入网络的需求,采用有线的方式只能提供

少量接口,不能满足要求,用无线网络覆盖来解决相当数量的移动

设备同时访问网络的问题。主要包括图书馆、宿舍、行政楼、各教

学楼等;

? 安全、认证、计费和管理要求

要与现有的计费系统对接,实现针对用户计费、管理、控制功能;

? 校园无线网网络结构要求:

无线接入所需布设的AP通过校园网的汇聚层设备接入到校园网中,在汇聚层都提供相应的接口给无线网线,在接入层设备要在方案中进行描述。 ? 工程布线和安装要求:

I. 室内部分:定好较为开阔位置,将网线和电源线走暗线敷设到位;

挂在墙上,可利用设备本身自带的安装附件进行安装;如果需要遮

蔽,则需要定制非金属安装盒;如果是挂在天花板上,则根据天花

板的情况而定,若天花板是非金属结构,可以固定在天花板内。安

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防盗问题。

II. 室外部分:根据设备位置有两种布线方式。如果AP设备放置在楼顶,

则需要走网线和电源线;如果AP设备放置在室内,天线放置在室外,

则需要走天线馈线。这两种方式馈线都需走铁管,贴防水胶方式处

理,安装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防盗。

III. 供电部分:AP的供电可采用POE方式由接入的网络设备进行供

电(无需本地供电)。

? 产品能力要求要求:

I. 产品支持AES、WEP加密等安全标准;

II. 漫游切换;

III.

支撑QOS能力

第三章 H3C无线WLAN发展之路

我们先就华三的WLAN产品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华三在成立之初就开始了WLAN产品的研发,12月正式推出了运营级大功率WLAN产品WA1208E,大量应用于运营商Wi-FI热点建设中;4月H3C推出了中端无线控制器WX5002及FIT AP WA2110,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在近百个项目中成功应用;月H3C又推出基于万兆多核架构的高端控制器WX6103及系列化FAT/FIT双模式AP WA2200,也迅速得到了高端用户的认可,在一些大型无线网络项目中成功应用。3月,H3C更是厚积薄发,隆重推出了基于802.11n技术的、面向下一代无线宽带网的WA2600系列产品,至此,H3C可以为客户提供FAT AP、FIT AP、无线控制器、MESH、网桥等全系列无线产品及解决方案,成为国内WLAN产品的主力供应商之一。

校园网一直是华三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针对当前出现的终端的移动性增强的趋势,H3C坚持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无线产品及解决方案,满足了校园网用户不断变化的新需求,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H3C作为国内网络设备供应商的领导者地位。

第四章 H3C无线校园网建设方案

针对学校采用WLAN技术构架宽带网络服务,从技术上、工程上以及提供的服务质量上均能较好的满足校方的要求,具体组网构架如下:

4.1整网逻辑拓扑图

鉴于有线网络已经较为完善,已经是百兆到楼,部分楼已经做到千兆到楼,本次工程采用AP就近接入的原则,同时又由于现在每栋楼的有线网络为无线网络只能提供一个有线接口,此有线接口下接一台交换机完成网络接口的扩展,同时完成POE供电的功能;作为整个无线局域网络的中央管理控制器,无线交换机无线控制器通过校园的核心交换机接入网络。由胖瘦双模室外型WA1208E对高职楼门前空地等室外区域进行覆盖,胖瘦双模室内型WA2220E对所有室内区域进行覆盖[10]。具体的逻辑组网图如下图所示:

图4-1 无线局域网工程方案逻辑组网示意图

图4-2 无线局域网工程方案物理组网示意图

4.2无线用户认证解决方案

本方案主要采用portal认证,WA2220E-AG/WA1208E-AGP与无线控制器通过二层隧道协议通信,无线用户的认证点都是放置于无线业务插卡设备上,后台的iMC认证计费系统作为用户鉴权点。

鉴于目前青海名族大学无线网络规模,从网络支撑能力的角度来看,需要1块板卡就可以实现。

针对无线用户,无线控制器作为802.1x认证的终结点,iMC认证计费系统作为最后的鉴权点,当用户在AP内进行切换时,此时的主要工作由无线交换机进行统一调度,当用户在不同的端口下的不同AP的覆盖范围时,此时用户不会再次触发认证。

4.3整网的服务质量(QoS)及安全解决方案

青海民族大学无线局域网络主要服务于学校的学生与教师,也是规模的公众型网络,同时由于学生出于技术的研究兴趣,会对网络发起各种各样的攻击行为,此时网络安全问题在建网时必须考虑问题,安全方式主要侧重几个方面:用户安全、网络安全,而在校园网络中主要依附于用户实体的属性主要包括用户使用的信息终端二层属性(诸如:MAC地址)及用户的帐号、密码,而对于学校学生用户来,帐号信息都是一个实名原则,与学生的学藉进行关联的,这样本无线网络中着重考虑使用无线网络的空口信息的安全机制,同时也要考虑与无线相关的有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对于原有有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在本技术建议书中不作相应的考虑;

? 无线网络安全:

无线网络安全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I. MAC地址过滤:目前支持基于MAC地址的过滤,限制具有某种类型的

MAC地址特征的终端才能进入网络中;

II. SSID管理:是一种网络标识的方案,将网络进行一个逻辑化标识,

对终端上发的报文都要求进行上带SSID,如果没有SSID标识则不能

进入网络;

III. WEP加密:WEP加密是一种静态加密的机制,通信双方具有一个

共同的密钥,终端发送的空口信息报文必须使用共同的密钥进行加

密;

IV. 支持AES加密,AES安全机制是一种动态密钥管理机制,同时密钥生

成也基于不对称密钥机制来实现的,同时密钥的管理也定期更新,

具有体的时间由系统可以设定,一般情况都设定为5分钟左右,这

样非法用户要想在5分钟之内进行获取足够数量的报文进行匹配出

密钥出来,从无线空口的流理来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V. 华三通信的无线方案中可根据用户名来划分权限,即相同用户在不

同地点接入无线网络其权限保持一致;密钥设置可能根据SSID信息

与用户信息进行组合,即不同的SSID下不同的用户的密钥生成可以

不一样,这样一定程度上保证用户之间串号问题产生,从而保护投

资,以达到营维平衡;

VI. 与H3C公司的EAD方案实现流量异常、报文异常监管,从而保护网

络的进一步安全;

4.4频率规划与负载均衡解决方案

? 频率规划(支持双频三模,建议部署802.11g)

802.11g使用开放的2.4GHz ISM频段,可工作的信道数为欧洲标准信道数13个。由于其支持直序扩频技术造成相邻频点之间存在重叠。对于真正相互不重叠信道只有相隔5个信道的工作中心频点。因此对于802.11g在2.4GHz地工作频段,理论上只能进行三信道的蜂窝规划实现对需要规划的热点的无缝覆盖。此外,由于功率模板是否能做到符合邻道、隔道不干扰也非常影响频率规划的效果[11]。

针对如何进行802.11g的频率规划作了大量的实验,实验证明3载频也可以实现蜂窝对需要覆盖的区域进行无缝覆盖,并提供更高的服务带宽提高服务质量,和高带宽业务的开展。

`

图4-3 频率规划原理图

频率规划需要配合使用的功能包括:

I. AP支持13个信道设置

II. AP支持100mW最大射频功率以及多级功率控制

III.

AP支持外置天线以及定向天线

IV. 针对特殊应用还需要AP支持桥接功能、接入功能以及WDS功能

4.5无线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基于标准的SNMP协议实现对设备的管理,专门的无线局域网管理软件Quidview无线组件可实现对WLAN所有网元的管理。网管工作站可以放在网上的任意位置,通过标准的SNMP即可实现对无线交换机的管理。无线交换机可以实现更为强大的管理包括AP的自动拓扑发现、自动升级、批量配置、分级管理、分级告警等,并可实现针对无线覆盖空间内的射频扫描、非法接入点监听等安全功能。而无线局域网管理软件WXM可以实现配置管理整个WLAN无线网络[6],其具备以下特点:

1、零配置安装:接入点无需准备预设置,AP从无线控制器继承配置信息。可将无线控制器接入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中,WA2220E-AG/WA1208E-AGP无需事先进行任何配置,即通过接入层交换机接入有线网络,并自动注册到无线控制器上获得DHCP SERVER分配的IP地址,并自动下载配置文件正常工作,在大规模AP的项目中大量节省安装维护成本。

2、防盗防入侵:敏感配置信息不在本地保存,即使设备被入侵被盗也不会丢失安全信息。实际运营中很多AP是放置在公共场所,如果密钥、SSID等安全信息在本地保存的话,一旦失窃对全网安全性造成威胁,WA2220E-AG/WA1208E-AGP由于其零配置安装,一旦掉电不会保存任何信息,避免入侵。

3、支持灵活的拓扑结构:AP允许多种部署,从而能够直接或间接连接到管理它的无线局域网控制器。无线控制器与WA2220E-AG/WA1208E-AGP之间可以隔离任何路由器或交换机,只要共同连接进有线网络,WA2220E-AG/WA1208E-AGP就可以自动寻找到无线控制器实现注册。

4、自动设置发射功率和分配射频信道:自动设置发射功率和分配射频信道,用以优化射频单元大小和满足各国对射频信道的要求。当有个别AP故障时,无线控制器会自动调大相邻AP的功率弥补信号盲区。

5、基于身份的组网:根据用户名对用户权限进行区分,不同于传统的WLAN网络通过接入的有线交换机端口对用户权限进行划分,并且可以对用户的位置、

带宽以及漫游等历史数据进行记录跟踪。

6、提供增强的安全性和无缝漫游:通过这项基于身份的组网功能,经过改进的用户组认证接入控制、始终强制的漫游策略以及对带宽使用的监视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增强的安全性,实现了无缝的用户移动性和自由性,从而可以进行安全连接和漫游,一次认证多次接入,免去在不同AP下切换的再次认证。

7、安全管理:提供入侵检测功能,专用 AP 可以不断地扫描空域,以便对要求更高安全性的环境提供全天候保护。一旦无线网络中有非法接入点接入,WA2220E-AG/WA1208E-AGP将上报相应的告警给无线控制器,并通过网管软件显示。

4.6无线AP供电解决方案

由于本次无线网中AP设备数量较多,AP布放位置根据实际覆盖效果而调整,在已建设完成的建筑物上较难进行本地供电,对于校园室外覆盖主要采用AP放在室外,对AP的本地供电问题难度更大。基于标准的802.3af实现对AP的供电。通过在汇集交换机处叠加一个供电电源或者内嵌交换机内,通过以太网线在传输数据同时给AP供电,供电距离达100米,满足实际组网的要求。

但部分区域AP需室外放置,即需要配合室外机箱使用,为保证寒冷天气低温工作室外机箱内置电加热板,因此除给AP进行POE供电外还需对机箱进行本地交流供电。

[5]

第五章 H3C方案特点与优势

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有效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的融合,通过统一的硬件平台、统一的网络管理、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应用安全,为校园用户提供安全的无线接入。根据用户需求,通过在H3C系列交换机中加入无线控制器插卡,就可为原有的有线校园网络提供无线支持,还可以像扩展和管理传统有线网络一样,对无线网络进行扩展和管理。H3C通过iMC智能网络管理平台为网络管理员提供了图形化、一体化管理能力,可以高效地管理有线/无线网络。H3C无线EAD实现了与有线一致的、端到端的安全防护体系,可以在终端接入层面帮助高校网管人员统一实施安全策略,大幅度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

5.1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更稳定

H3C WLAN稳定性解决方案从无线控制器的可靠性,接入交换机供电的可靠性、无线信号的可靠性这几方面入手,极大的提高了WLAN网络的可靠性;在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启用这些措施之后,WLAN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5.1.1无线控制器N+1冗余备份

H3C 无线控制器产品支持AC之间的N+1备份,以下通过介绍AP选择接入的AC过程来说明AC间的备份:

? AP在发现AC的过程中,会向AC发送接入请求报文;AC在收到接入请求

后,会向AP发接入回应报文,其中包含了该AC上的负载信息(AC允许接入的最大AP数,当前接入的AP数,允许接入的最大STA数,当前接入的STA数),和AP在此AC上的接入优先级;

? AP在接收到AC的回应报文后,会选择接入优先级高的AC接入。如果优

先级相同,则根据AC的接入负载情况来判断。

? AP通过比较各AC上 (允许接入的最大AP数 - 当前接入的AP数),

并选取值最大的AC接入。如果此值相同,则根据当前接入AC的无线用户数判断。

? AP通过比较各AC上 (允许接入的最大STA数 - 当前接入的STA数),

并选取值大的AC接入。

? 如相等,则随机接入。

? 通过CAPWAP隧道的心跳机制,AP可及时发现控制器DOWN,同时根据上

述方法重新选择一个负载轻的AC接入,从而实现AC的N+1备份。

图5-1 无线控制器N+1冗余备份流程图

5.1.2 H3C实时无线资源管理

H3C实时无线资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了实时闭环的无线资源管理,包括了如下步骤:

? 扫描

每个接入点启动后,通过CAPWAP协议与无线控制器建立隧道,并从无线控制器获取基本的配置。无线控制器负责协调网络中的无线接入点执行扫描过程。通过定期的信道扫描,系统能够分析和了解信道的质量、干扰情况、邻居接入点的分布等。

? 分析

无线控制器将对无线接入点定期上报的数据进行聚合分析。这些数据包括:

? 干扰:其他工作在802.11频段的无线网络对无线介质的影响。

? 噪音:非802.11信号,如雷达、蓝牙、无绳电话、微波等等对信号

的影响。

? 丢包率:包差错率(由于隐藏的节点或信号变形)

? 信道负载:用来衡量媒介的繁忙程度。

? 有效信号强度:在一定时间内观察到的每个邻居的信号强度和整个

信道的平均信号强度。

这些数据将帮助无线控制器构建无线网络的完整视图,为管理控制提供决策数据。

? 决策

利用前期分析的数据,无线控制器将采用智能的算法对射频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无线环境的变化。

系统使用了优化的信道和功率选择算法、加权判断以及抑制限度,自动评估资源调整的影响,能够确保系统的控制是可靠的。

? 执行

无线控制器将新的发射功率,信道分配等决策发送到接入点,接入点负责使能这些配置。系统提供了两种控制模式:参考模式和立即模式,增加了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参考模式下,系统不进行实际的控制策略执行,只是给出建议的功率、信道的设定值,管理员可以决定是否执行这些配置,确保了用户控制的灵活性。立即模式下,将根据系统计算出的信道等参数进行立即的设置。

上述过程是闭环过程,一旦配置下发以后,控制器将持续监视网络环境。任何无线环境的变化与波动都会被定期记录下来,为下一轮的优化作准备。

5.1.3全面的PoE解决方案

PoE设备的原理是通过非屏蔽双绞线中四对线中的两对线来传输电源,传输数据的同时传输直流电。因为AP往往要求使用不间断电源(UPS)供应电力,采用PoE设备,AP端仅仅通过一根RJ-45网线与网络连接即可以同时传输数据和电力,因此在使用PoE设备的情况下,所有的AP都使用一个UPS在PoE设备端进行保护。如果不使用PoE设备,就需要给每个AP配一个UPS,而且还需要在AP附近安装电源插座,增加了成本。因此使用PoE设备将大大降低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

PoE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

? 简化安装,降低成本,不需为每个网络设备单独提供数据和电力线

缆。

? 灵活性提高,网络装置可被安装在任何位置,而不需靠近一个已存

在的电源输出口。

? 可靠性增强,有SNMP能力的PoE装置,可实施远程检测和控制,能

有效地处理或修理装置的耗电量和(或)失效故障。

H3C 能够提供全面的PoE解决方案,产品涵盖从高端到低端的全系列产品,包括S9500,S7500E,S5600,S5500,S3600,S3100,WX3024都能够提供PoE解决方案,H3C PoE解决方案使用工业级设计,同时能够提供全面的管理:

5.2 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高安全

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在遵循IEEE 802.11i协议和国家WAPI标准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分层的安全体系架构,将WLAN的安全从单一的物理层安全延伸到了物理层安全、用户接入安全、网络层安全、设备安全、安全管理多个层面上,使用户在使用WLAN网络时能够像使用有线网络一样安全、可靠。

5.2.1无线物理安全

H3C公司的无线产品支持以下的加密机制:WEP加密、TKIP加密、CCMP加密、WAPI加密。

其中,WAPI 采用国家密码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的公钥密码体制的椭圆曲线密码算法和对称密码体制的分组密码算法,分别用于WLAN 设备的数字证书、证书鉴别、密钥协商和传输数据的加解密。

在无线设备安全方面,H3C的FIT AP提供“零配置”功能,在设备上不保存业务配置,而是每次启动的时候从无线控制器动态加载业务配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设备丢失造成配置泄漏。此外,用户在采用H3C公司的无线控制器+FIT AP组网时,都需要预先在无线控制器上设置部署的AP序列号。当这些AP启动和无线控制器建立关联时,无线控制器会检查AP上报的序列号信息,只有这些预先授权的AP才能接入无线控制器使用,防止非法FIT AP接入网络[5]。

5.2.2无线用户安全

通过用户接入认证实现了对校园无线接入用户的身份认证,为网络服务提供了安全保护。H3C无线接入认证主要有802.1x接入认证、PSK认证、MAC接入认证以及在有线校园网中常用的portal认证等。通过和AAA服务器配合,H3C的无线设备支持对认证用户动态下发带宽、VLAN、ACL、优先级等参数,对于不同的用户群和业务可以控制其访问网络的权限,限制网络资源的使用,通过VLAN和优先级来标识用户和业务,并做到业务隔离[9]。

5.2.3无线网络安全

图5-2 无线网络安全认证流程图

为了保证无线用户和整个校园网络的安全,仅仅保证接入点的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H3C推出了无线EAD解决方案,该方案从网络用户终端准入控制入手,整合网络接入控制与终端安全产品,通过安全客户端、安全策略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第三方软件的联动,对接入网络的用户终端强制实施企业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终端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加强网络用户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保护网络安全。

H3C的无线产品支持EAD接入控制方式,配合iNode无线/有线统一客户端可以实现有线,无线用户使用统一的客户端进行认证,结合H3C公司的服务器,H3C公司给用户提供了有线无线一体化的整体安全解决方案。

此外,H3C的无线产品支持完善的无线入侵检测系统,可以自动监测非法设备,并适时上报网管中心,同时对非法设备的攻击可以进行自动防护,最大程度地保护无线网络。

5.3 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易管理

图5-3 有线无线一体化管理流程图

在管理方面,H3C实现了如下两点:

? 有线无线统一认证计费管理,解决了老师不希望用户有线一套帐号,

无线又一套帐号,不能统一计费管理的问题。

? 有线无线统一网管,解决了老师不希望采用两套管理系统的问题。

管理系统集成专业的无线管理部件,实现射频资源管理、无线性能

监视、非法AP告警等管理需求。

H3C无线校园管理系统依托iMC智能管理平台,在iMC系统全面的有线网络管理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无线网络管理能力。用户无需重新搭建IT管理平台,只要在原有的有线网络管理系统中增加无线管理功能,便可以与有线管理平台统一部署,节省投入和维护成本。

H3C无线校园管理解决方案不仅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组件选择,同时符合业界主流的SOA架构,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能够满足客户网络管理的需求。通过集中式管理架构和统一的网管系统,可以保证设备互通性和无线网络的轻松配置,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高效管理。

H3C无线校园管理解决方案中的无线业务逻辑拓扑,使用户直观了解网络部署情况及设备和链路当前状态。它可根据不同的方式组织资源,有效进行拓扑分组、真实组织全网资源。物理位置视图中用户可根据需要创建多维度、多层次的物理位置结构,并在指定平面图上根据真实情况摆放设备,逼近真实网络环境。

通过H3C的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对移动终端的信息进行查看,包括MAC地址、信号强度、发射速率集、RSSI、SSID、使用信道、所在AC设备、所在AP设备等,并能查看各移动终端的全部漫游记录,可以随时了解最终接入用户的情况,并对其接入轨迹进行审计。

此外,H3C提供服务策略和Radio策略的管理,通过模板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批量管理,使用户快速完成网络配置。策略模板除手工添加外,还提供从文件导入和设备导入功能,用户可以从系统导出或导入模板,也可从某一标准配置设备上导入配置形成模板,下发到其它设备,完成策略的批量克隆功能,极大地减少用户的维护工作量,降低维护成本。

在无线安全解决方案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从用户管理的角度出发,H3C可通过EAD解决方案,做到有线用户和无线用户统一认证平台,从而配合有线设备和无线设备统一网管,真正实现有线无线一体化管理。

5.4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可扩展

5.4.1 IPv6

H3C公司的WLAN不但可以穿过IPv6网络建立WLAN网络,而且可以将IPv6孤岛网络连接到一个WLAN网络。

依托于H3C功能强大的Commware操作系统平台,H3C WLAN产品从设计阶段就考虑了教育用户对IPV6的需求,目前无线控制器、无线接入点全面支持IPV6特性,同时无线控制器、无线AP可以灵活的通过IPV4互联,也可以通过IPV6互联,无线也可以灵活的选择是使用IPV4接入无线网络还是IPV6接入无线网络。

H3C公司集中管理架构WLAN在接入点和接入控制器之间采用CAPWAP协议构建,而且同时支持IPv4和IPv6协议。也就是,接入控制器作为服务器,可以接收来自IPv4以及IPv6网络的接入点的链接请求;而且接入点可以动态的选择使用IPv4或者IPv6和接入控制器建立链接。

H3C公司的Fit AP设备为零配置设备,该设备在上电后可以自动发现接入控制器,选择当前能够提供最优服务的接入控制器建立链接。由于接入点为零配置设备,不能判断当前接入的网络为IPv4还是IPv6网络,所以H3C的接入点会首先在IPv4网络进行接入控制器的发现和链接处理,如果接入点无法成功通过IPv4网络和接入控制器建立链接,则接入点会切换到使用IPv6进行接入控制器的发现和链接处理。

目前H3C可以实现非常灵活的IPV6处理机制,即可通过IPV4网络实现IPV6互联,也可以通过IPV6网络实现IPV4互联[3]。

图5-4 IPV6和IPV4互联图

5.4.2万兆多核平台

H3C无线控制器数据平面采用多核多线程处理架构(Multi-Core/Multi-Thread)作为新一代硬件平台,以在保持通用处理器高灵活高可扩展性的优势的前提下,大幅度提升数据处理的性能。同时,H3C无线控制器在控制平面采用独立的高速通用处理器,可以满足大规模用户的认证和管理等控制需求。

H3C无线控制器采用独立的控制CPU配合高性能多核多线程处理器架构,在拥有高速数据转发的同时,保障了控制平面的业务处理能力,在大规模用户在线的情况下,控制CPU的负担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H3C多核处理器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强、功能实现灵活、掩盖外设访问数据及阻塞延迟等特点,对用户量大、业务丰富、且新应用不断涌现的WLAN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而数据解析引擎、流分类引擎、加解密引擎,以及TCAM、XGE等外围器件,均在无线业务处理中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5-5 万兆多核平台图

5.5H3C一体化无线校园解决方案――全业务

H3C 无线校园网解决方案提供VoWiFi、无线监控、页面推送等业务,解决了校园内部和校区之间通讯费用高、无线监控和无线多媒体教学以及不同部门网页个性化页面推送的问题,让无线接入变得更有价值。

5.5.1基于用户的流量管理

H3C FAT AP能够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流量管理:一种方式是基于用户数自动平均调整每个用户的接入带宽;另一种方式是指定每用户的接入带宽。通过此两种方式的流量管理,可以防止P2P业务占用带宽导致其他用户无法正常使用网络的情况。此外,H3C FIT AP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基于用户的权限和流量管理,可以设定每个用户所占用的带宽,实现精确流量管理,配合H3C有线网络,可以实现端到端的QoS,从而达到承载语音、视频等时延敏感的业务的目的。

5.5.2无线监控

H3C无线监控解决方案整合了公司无线网络和视频监控解决方案的优势,将IP智能监控从通常的有线网络接入延伸到无线网络接入,根据用户的应用场景提供丰富多样的无线组网接入模式,通过统一网管对无线资源和监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H3C 无线监控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能够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统一管理,网络和监控业务的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对突发流量进行码流平滑、多流选择以及误码重传机制,保证了视频流的实时性和流畅性。

5.5.3 VoWiFi语音解决方案

WiFi语音终端设备利用现有的WLAN网络实现无线的VoIP语音通话,这既发挥了IP网络成本低的特点,又使得用户获得WLAN带来的方便性。而对于校园等场所,可针对学生群体开展WiFi语音的内部运营。H3C WLAN解决方案能够实现端到端的QoS,确保数据业务背景流下,语音业务流能优先传输,从而有效保障语音的通话质量。同时能够实现跨越三层网络的快速漫游,使得WLAN网络能够良好的承载语音业务。

图5-6 VoWiFi语音解决方案图

5.5.4页面推送

根据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用户,定制Portal业务。H3C无线控制器内置Portal server,

能够实现基于用户位置和用户属性的页面推送,Portal server开发本地数据库,存储BSSID和WEB网页的对应关系。用户认证时,Portal server根据用户接入的BSSID推送给用户相应的页面。如:在图书馆,推送图书馆新书信息;在学生宿舍,推送后勤相关信息等。

第六章 无线工程实施解决方案

从整体的统计看来,青海民族大学此次的无线覆盖设计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根据本项目的需求与将业的业务发展需求,初步确定室内部分主要覆盖以下空间,主要包括图书馆所有的空间、学生宿舍、教学楼及办公楼所有的空间;

根据实际工勘的结果来看,可以归纳为四大类:AP室内无障碍覆盖、AP室内穿越障碍覆盖、室外开阔空间覆盖,下面则对这三类覆盖分别进行描述:

? AP室内无障碍覆盖:

主要应用于空间较大的阶梯教室等重点室内区域,此时主要信号进行此空间内覆盖,无需要考虑到穿越墙壁、地板等障碍物对隔壁空间的覆盖;此时又分二种情况,划分原则主要要看是否要使用吸顶天线的问题,根据实现工程勘测情况来看,室内部分都可以采用吸顶天线的方式进行操作。

? AP室内穿越障碍覆盖:

主要应用于办公楼、图书馆、宿舍楼、教学楼等中间走廊两边房间结构室内区域,因为无线信号穿越墙壁、地板等障碍物会存在衰减,但在走廊式结构的室内区域具备一定的穿越障碍的能力,一般是穿越一道墙壁之后信号效果较好。因此这样的结构适合在走廊中布置AP,来覆盖两边的房间区域;并且根据实现工程勘测情况来看,室内走廊部分都可以采用吸顶天线的方式进行操作。

图6-1 AP宿舍内安装拓扑图

? 室外开阔空间覆盖:

主要应用于各教学楼、宿舍楼门前空地这样的室外开阔区域,在室外开阔空间中AP的覆盖能力比室内半开阔空间要远,但为了保证效果通常是添加室外天线使用。考虑到AP的有线端需要接入到有线网络,这就存在两种方式:在附近具备有线网络建筑物的情况,往往考虑通过将AP安装在具备有线网络的建筑物的楼顶或是侧壁上通过室外定向天线对室外开阔空间进行覆盖。

第七章 方案涉及产品介绍

7.1 WA2220E-AG/WA1208E-AGP

H3C WA2200无线局域网接入点设备是华三公司最新研制的高性能系列化无线接入点产品,包括室内型、增强型类产品。WA2200系列既可以作为瘦AP(Fit AP)与无线控制器配合组网,也可以作为胖AP(FAT AP)独立进行组网,为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用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

WA2200系列设备外观如下图所示:

图7-1 WA2200系列设备外观图

室内型设备型号: H3C WA2210-AG(单频)、H3C WA2220-AG(双频)

增强型设备型号:H3C WA2220E-AG(双频)

7.1.1产品特点

WA2200系列无线接入点具有以下特点:

系列化产品满足不同的应用环境

1>室内型的两款,适用于覆盖半径小、对环境要求不高的室内应用场景; 2>增强型的一款,主要面向仓库、工厂车间等对温度、防尘等环境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3>室外型三款,主要面向对高低温、防潮、防水、防尘、防雷有较高要

求的室外应用场景。

? 支持FAT/ FIT两种工作模式

WA2200系列支持FAT和FIT两种工作模式,根据网络规划的需要,可以通过命令行灵活地在FAT和FIT两种工作模式中切换。

当客户的WLAN网络初始规模较小时,客户可以只采购WA2200设备并设置其工作于FAT模式。随着客户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容,当几十甚至上百台WA2200得到应用时,为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度,建议客户采购无线控制器,用于集中管理所有的WA2200设备。WA2200只有切换到FIT工作模式后,才能接受无线控制器的集中管理。

? 支持FAT/FIT两种工作模式,有利于将客户的WLAN网络由小型网络平滑

升级到大型网络,从而很好地保护用户的投资。

? 支持双频多模

双频是指2.4GHz频段和5GHz频段。多模是指IEEE802.11a、IEEE802.11b和IEEE802.11g三种模式。WA2210-AG可支持IEEE802.11b/g或IEEE802.11a,WA2220-AG、WA2220E-AG可以同时支持IEEE802.11b/g和IEEE802.11a。

? 支持集中控制管理

WA2200工作于FIT模式时,无线控制器 通过CAPWAP协议对WA2200实施控制,所有WA2200的状态在控制器上均可查询和管理。此外,对于来自无线客户端的协商报文,WA2200会将其透传至无线控制器进行集中处理。因此,所有客户端的状态在控制器上同样也是可查询和管理的。

? 支持“零配置”特性

WA2200工作于FIT模式时,所有必须配置均通过CAPWAP协议由无线控制器动态获取,WA2200上不需要作任何配置。此特性使WLAN网络维护变得简单。

支持版本自动升级

WA2200作为FIT AP和无线控制器 配合使用时,可以和网络内的CAPWAP服务器取得联系,并下载最新的软件版本到AP设备。所有的这些操作都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人工的干预,减少了网络维护的工作量。

? 灵活的转发策略

WA2200工作于FIT模式时,在对无线用户数据的转发控制上,既可以支持本地转发模式,也可以支持集中转发模式,集中转发即数据帧通过CAPWAP隧道传送到控制器上再进行转发。具体采用哪种转发模式,这可以通过在无线控制器上进行相应配置来实现。

集中控制和管理,降低了管理员维护WLAN网络的难度。

? 支持虚拟AP

WA2200支持虚拟AP特性,每个虚拟AP可应用不同的VLAN、不同的网络服务以及不同的认证方式。该特性使得网络管理员可方便地为不同的用户群提供特定的服务。

? 支持完善的安全策略

? 支持丰富的认证方式

WA2200同时支持802.1x认证、PSK认证、MAC认证、PPPoE认证等多种认证方式,认证方式的`多样性保证了应用的灵活性。

? 支持硬件加解密

WA2200采用了业界先进的无线芯片,支持WEP/TKIP/AES等硬件加解密算法,使安全处理不成为系统应用的瓶颈。

? 支持密钥动态协商和更新

WA2200当采用TKIP或AES加密算法时,相应的密钥均是由动态协商而来,且可以在使用一定的时长或加密数据帧后,进行动态更新。这使得非法无线用户的窃听企图难以得逞。

? 支持中国标准WAPI(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

WA2200除了支持802.11i和WPA等国际标准外,还支持中国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GB15629.11- 中提出的、安全等级更高的WAPI。

? 支持IPv6特性

WA2200全面支持IPv6特性,解决了IPv4下的地址枯竭等问题,可以满足今后网络发展的需要,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 支持QoS

WA2200支持无线QoS标准WMM(802.11e),保证了为不同的业务可以提供不同的无线信道竞争能力。WMM结合有线QoS策略,可以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

? 支持无线用户隔离

WA2200工作于FAT AP模式时,支持无线用户之间的隔离。当启用了此功能后,两个无线客户端之间无法直接通讯,无线客户端只能访问上游的有线网络。应用此特性,运营商可强制无线用户到指定的网关或服务器上进行计费或更安全的认证,实现所谓的热点应用。

? 高可靠性的业务设计

? BOOTWARE支持CAPWAP

WA2200产品Bootware软件支持CAPWAP特性,可以与无线控制器进行交互完成应用程序的加载。支持此特性, 当WA2200工作于FIT模式时,在本地应用程序损坏或下载了非法应用程序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无线控制器远程为WA2200加载合法的应用程序,恢复其正常工作,省却了本地升级版本的烦恼。 无管理维护接口保证设备免受非法控制

WA2200作为FIT AP使用时,仅受无线控制器的管理,WA2200本身不对外提供CLI、telnet或SNMP管理接口,保证了设备本身的安全。

? 支持多CAPWAP隧道备份

WA2200作为FIT AP使用时,可同时与多台无线控制器之间建立CAPWAP隧道连接,多条隧道相互备份,保证了在一台无线控制器出现故障后,WA2200仍然可以被其它无线控制器所管理。

? 支持桥接链路的备份

WA2200启用桥接特性时,可同时与两个对端建立互为备份关系的桥接链路,两条链路中只有一条能发送数据。当主链路信号质量无法保障时,则将数据流量自动切换到备份链路。此特性尤其适用于轨道交通信息系统。

传输速率高达108M

WA2200支持Turbo模式,可以将两个信道捆绑起来用于数据传输,捆绑后的信道带宽加倍,最高传输速率也由普通模式下的54M提高到108M。

? 宽温度范围

室内型工作温度范围为0至45摄氏度,室外型和增强型工作温度范围为-30至45摄氏度,宽温度范围保证了WA2200可以在任何季节工作在全球绝大多数地点。

7.2WA1208E-AGP

H3C WA1208E是华为3Com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定位于企业运营网络的无线接入点系列设备。支持802.11i安全机制、802.11e EDCF QoS机制、802.11f切换机制,并提供了如虚拟AP、多类型认证方法共存、多样化的计费策略、多层次的安全策略、全面的二层特性、丰富的管理维护手段等强大的可运营、可管理、可盈利能力。WA1208E系列提供如下四种型号的产品:

? H3C WA1208E-G企业级AP:

提供一个802.11g无线模块,适合于室内环境的基本覆盖和蜂窝式连续覆盖应用。

? H3C WA1208E-DG企业级AP:

提供两个802.11g无线模块,最大提供108Mbps的无线网络容量,特别适合于室内环境的大容量覆盖应用。

? H3C WA1208E-AG企业级双频AP:

提供802.11a、802.11g两个无线模块,便于频点的灵活规划、同时支持802.11a、802.11b、802.11g用户的接入,节约设备成本,特别适合于802.11a、802.11b、802.11g用户共存环境的室内组网应用。

? H3C WA1208E-AGP大功率企业级双频AP:

提供802.11a、802.11g两个无线模块,其中802.11g模块具有高达500mW的发射功率,能提供不小于600m范围的覆盖;802.11a模块利用干扰较少的5.8GHz频段,能提供性能优良的WDS功能。特别适合于WDS与接入点统一设备的室外全无线组网应用,节约设备成本。同时WA1208E-AGP亦适合于802.11g室内分布式覆盖应用、802.11g室外直放覆盖应用。 H3C WA1208E系列设备的外观如下图所示。

H3C WA1208E-G H3C WA1208E-DG/AG/AGP

图7-2 WA1208E系列设备外观图

7.2.1产品特点

? 标 准:支持IEEE802.11a、802.11b、802.11g、802.3、802.3u、

802.3af ;

? 数据速率:自动侦测联机速度支持54Mbps、48Mbps、36Mbps、24Mbps、

18Mbps、12Mbps、11Mbps、9Mbps、6Mbps、5.5Mbps、2Mbps、1Mbps;支持Super A和Super G模式下的108Mbps速率;

? 虚拟AP:支持多SSID区分网络,便于安全策略、服务质量策略的隔离

或多运营商共同运营;

? 空口安全:支持64/128 WEP加密;支持TKIP加密;支持802.11i,支

持AES加密;支持加密方式与SSID的绑定;支持ESSID隐含功能;

? 服务质量:无线支持802.11e EDCF;以太网口支持802.1p;支持优先级

队列;支持流量限制(CAR);支持流分类;支持SSID/VLAN绑定QOS

策略;

? WDS:支持PTP、PTMP工作模式;支持连接速率锁定、传输报文整合,提

高传输效率;

? 二层策略:支持二层转发抑止、SSID隔离、WAN接口MAC地址过滤、ACL

控制用户接入;支持MAC地址学习;支持生成树功能;支持基于多种策略的VLAN标记,支持链路完整性;

? 三层转发:支持静态IP地址;支持DHCP获取IP地址;支持静态路由; ? 负载均衡:支持基于用户数的负载均衡、基于流量的负载均衡;

? 性能检测:支持基于AP的性能监测,包括用户列表、流量等统计信息显

示等;

? 输出功率:支持输出功率最大500mW、多级功率可调;

? 接收灵敏度:接收灵敏度达到-97dBm,可以保证覆盖更大距离;

? 供电模式:支持POE(-48V远程供电)、支持本地供电;

? 可 靠 性:设备上电自检,升级失败保护,支持硬件Watch Dog;

? 可管理性:支持SNMP、Web、Telnet对AP的故障、配置、重启等管理; ? 升级维护:支持各种安装方式、支持软件远程升级以及配置文件上传下

载;

? 工作模式:适用于多种应用场合,既可提供接入功能,也可以提供桥接

功能,或两种功能同时提供;

? 胖瘦双模:WA1208E-AGP可以支持胖瘦双模工作,方便用户灵活部署。

7.2.2组网应用

H3C WA1208E设备系列支持丰富的组网应用,包括室内直放应用、室内分布式应用、室外直放应用、室外WDS应用等。专业的产品设计达到了以最小的设备成本既保证了不同用户类型的顺利接入、又适应了室内室外环境的特殊覆盖的要

求。

1、室内无线覆盖

WA1208E设备系列能根据室内接入用户的数量或接入用户的类型选用合适的型号,安装在墙壁上使用自带天线,或安装在天花板内、桌面上外接天线放置,对50m以内范围进行覆盖。WA1208E-DG、WA1208E-AG等根据其无线模块的配置自动将802.11a、802.11b、802.11g用户引导到合适的无线模块上,以提高网络效能,保证用户接入效果。

图7-3 室内无线覆盖拓扑图

2、大范围室外无线覆盖

对没有入户线缆资源的企业,采用基于802.11技术的无线接入方式,为最终用户提供宽带服务,同时发挥了在无线覆盖范围内,室内、室外任何位置随时随地接入、建设工程量小工期短、建网成本低等特点。

图7-4 大范围室外无线覆盖图谱图

3、无线分布式系统应用

对多个离散局域网子网需要组成更大的局域网络的应用或有环境保护要求的室外景区应用,基于802.11技术的WDS无疑是一种建网成本低、工期短、传输性能高的有效工具,WA1208E-AGP支持PTP、PTMP(每个射频模块最多支持16个点)WDS与无线接入点合一工作模式。

图7-5 无线分布式系统拓扑图

7.3无线控制器

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AC,Access Controller)是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3C)自主开发的系列无线控制器,可广泛应用大中型无线网络的接入控制层。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提供了丰富的有线数据和无线数据的处理功能,集精细的用户控制管理、完善的RF管理及安全机制、快速漫游、超强的QoS及 IPv4&IPv6等多功能于一体。

H3C公司使用创新的基于认证的组网来提供网络服务,这种方法基于用户身份而非端口或设备,以便跨越整个网络实现移动性和安全性。当用户漫游网络时,通过WLAN网络范围内的无线控制器的信息交换,以实现在整个网络范围内执行一致的访问和安全策略。同时采用WPA/WPA2和 802.1X 认证结合的 AES、TKIP 以及 WEP 加密等功能增强了网络安全。

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与H3C FIT AP 配合组网,可以方便的部署于任何现有的二层网络或三层网络之中,控制器和AP通过CAPWAP协议进行互联而无需针对现在有网络进行重新配置。

7.3.1产品特点

? 方便部署、易于管理

传统无线网络的部署需要网络管理员对网络中的每一个AP进行逐一配置,当无线网络规模较大时网络管理员往往要配置上百个AP,工作量巨大,且易于出错。而采用无线控制器和FIT AP配合组网,网络管理人员不再需要对每个AP进行逐一配置,而只需要在无线控制器上对一类相同属性的AP建立配置模板,AP在启动时可以自动从无线控制器上下载最新的配置文件。另外,由于AP本身不保存任何配置,万一设备丢失,也可以保证网络配置不被窃取。AP支持启动后自动获取IP地址、自动获取AC的工作列表并自动和AC建立关联,真正做到了零配置,免维护,极大地减轻了网络管理员在部署网络阶段的维护工作量。当网络正常运行以后,无线控制器对所管理的AP以及AP所接入的用户进行实时监控,并能将这些信息实时上报给网管,并且维护人员可以指定AP或用户进行在线服务策略设定和安全策略设定,使网络配置策略更加灵活。同时,无线控制器支持AP软件自动更新功能,AP在每次重新启动时会自动比较当前运行的软件版本和无线控制器上的最新版本是否一致,如不一致AP会自动更新本地的软件映像,软件升级不再需要网管人员的干预。另外,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无线控制器支持对接入的AP设备进行身份认证,保证只有合法的AP才能接入网络。

? 三层漫游

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支持三层漫游,并支持快速漫游,漫游切换时间小于50ms,满足对切换时间要求最苛刻的语音业务。

? 丰富的RF管理和安全

RF管理功能,可以使得无线网络的布网灵活性大大增强,网络的可维护性得到很大的提高。AP的功率调整和信道切换是网络部署和调试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信道和功率还需要按照国家代码自动设置,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的RF管理功能使得网络部署非常简单。RSSI/SNR的不断更新,更是让系统可以适时了解每一个无线用户所处电磁环境的好坏,离AP的距离,从而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升网络可用性。

? 支持智能的负载均衡

支持按接入用户数量和流量的复杂均衡方式,当无线控制器发现AP的负载

超过设定的门限值以后,对于新接入的用户无线控制器会自动计算此用户周围是否还有负载较轻的AP可供用户接入,如果有则AP会拒绝用户的关联请求,用户会转而接入其他负载较轻的AP,但如果无线用户不在AP的重叠覆盖区内,传统的负载均衡方式往往会导致连接不上网络,造成误均衡。H3C公司创新性地支持智能负载均衡技术,保证只对处于AP覆盖重叠区的无线用户才启动AP负载均衡功能,有效的避免误均衡的出现,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无线网络容量。

? IPv6

无线控制器实现了IPv4/IPv6双协议栈。AP和无线控制器之间可以穿过IPv6网络互联,从而使组网方式更加灵活,可以满足今后网络发展的需要,保护用户投资。

? 完善的QoS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基于H3C公司最新的Comware V5平台开发,不但对Diff-Serv标准进行了完善,同时还增加了对IPv6协议的QoS支持。QoS Diff-Serv 模型中主要包括流分类、流量监管(Policing)、队列管理、队列调度(Scheduling)等,完整实现了标准中定义的EF、AF1~AF4、BE等六组PHB及业务,可为用户提供具有不同服务质量等级的服务保证, 真正成为同时承载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的综合网络。实施Differentiated Service(Diff-Serv)的主要技术包括流分类、流量监管(CAR)、拥塞管理(PQ/CQ)和拥塞避免。

? 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管系统

Quidview 是H3C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网络管理系统。Quidview采用组件化结构设计,通过安装不同的业务组件实现了设备管理、软件升级管理、配置文件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等功能。无论对于企业网、校园网、园区网用户还是各大运营商,Quidview都可以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方便用户监控、维护、管理各自的网络。Quidview的设备管理组件在单独安装时,可以与业界通用的网管平台进行集成,常用平台有SNMPc、HP Openview等。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提供本地维护、远程维护、集中维护等多种维护手段,并提供完备的告警、测试、诊断、跟踪、日志等功能,方便用户的日常维护管理。

? 支持EAD无线接入

端点准入防御(EAD,Endpoint Admission Defense)解决方案从控制用户

终端安全接入网络的角度入手,整合网络接入控制与终端安全产品,通过安全客户端、安全策略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第三方软件的联动,对接入网络的用户终端强制实施企业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终端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有效地加强了用户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为企业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易用的管理工具和手段。H3C 无线控制器系列无线控制器支持无线用户的EAD接入,通过与安全策略服务器的联动,可以对感染病毒或存在系统漏洞等不合格的无线客户端进行下线、隔离、提醒或监控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只有无线客户端符合相应的安全策略之后才允许正常访问网络,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本文详细的阐述了无线局域网的定义、标准、安全、组网模式。在分析了师生的需求,结合了青海民族大学现有有线局域网络和环境及当前无线局域网技术基础上,提出了在当前网络中需要填充的无线局域网络的组网模式,并详细的论述了其模式的优势和原理。最后使用具体的网络设备,采用无线交换机+瘦AP模式实现了在青海民族大学填充无线局域网。

在青海民族大学有线局域网中填充无线局域网工程中,无线局域网达到了无缝覆盖、安全、稳定、快速等网络标准,同时本工程还采用集中管理模式,能对整个无线局域网实现集中管理,快速对网络故障做出判断和处理。通过对该项目整个工程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进一步了解了无线局域网的知识,在对无线网络的现场勘查、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和具体网络设备安装、测试、分析对网络工程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由于时间和技术水平的缘故,本工程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工作尚未完善。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还有待改进,在工程的更进一步的运行阶段,应加强整个网络的规划和安全性。在后期的管理中对网络设备的编号及端口控制等有待完善,使整个工程安全、稳定、便于管理。

本文能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超老师。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逊的待人态度让我由衷敬佩,是我学习的榜样。陈老师的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作者无尽的启迪。论文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陈老师的细心指导。正是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我逐步选定了方向,深化了对研究课题的认识,从而一步步地完成该论文。

在此,也借此机会向青海民族大学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辛勤的劳动。

最后,也要感谢同学们,从遥远的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的感情。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我的毕业设计是在同学们的协助之下才得以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于雷,余兆明.高校校园无线局域网部署方案的分析研究.中国科技信息.-04.

[2] 张圣,陈伟.基于WLAN技术的无线校园网组网研究.中国数据通信.2008-02.

[3] 余智,汤旭翔.无线网络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计算机时代.-03.

[4] 王燕涛,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软件导刊.-23.

[5] 魏雪萍,局域网高级组网技术与精彩案例DIY,人民邮电出版社,.

[6] 张仕斌,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 王茂才等,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

[8] 王慕东、宋承志,无线局域网的发展及应用[J].2002.

[9] 陈鹤、曹科,无线局域网技术研究与安全管理[J].2006.

[10] 刀泉、冉春玉、祁明龙、陈建军,无线局域网技术[J].2002.

[11] 陈平、刘志勤,无线局域网的关键技术及其安全性分析[J].

[12] 李建民,网络设计基础[M]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13] 王达.局域网组建与配置技能实训[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10:无线局域网安全论文

无线局域网安全论文

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研究进行分析,首先对安全性的问题作出简介,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描述其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的必要性。最后给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缺陷和相应的保障策略进行分析。

一、简介

无线局域网是在有线网络上发展起来的,是无线传输技术在局域网技术上的运用,而其大部分应用也是有线局域网的体现。由于无线局域网在诸多领域体现出的巨大优势,因此对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无线局域网具有组网灵活、接入简便和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但由于其基于无线路径进行传播,因此传播方式的开放性特性给无线局域网的安全设计和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目前无线局域网的主流标准为IEEE802.11,但其存在设计缺陷,缺少密钥管理,存在很多安全漏洞。本文针对IEEE802.11的安全性缺陷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研究做出分析。

二、无线局域网安全研究的发展与研究必要性

无线局域网在带来巨大应用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安全上的问题。由于局域网通过开放性的无线传输线路传输高速数据,很多有线网络中的安全策略在无线方式下不再适用,在无线发射装置功率覆盖的范围内任何接入用户均可接收到数据信息,而将发射功率对准某一特定用户在实际中难以实现。这种开放性的数据传输方式在带来灵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方面的新的挑战。

IEEE标准化组织在发布802.11标准之后,也已经意识到其固有的安全性缺陷,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密协议(如WEP)来实现对数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通过此协议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提供对无线局域网的接入控制。但随后

的研究表明,WEP协议同样存在致命性的弱点。为了解决802.11中安全机制存在的严重缺陷,IEEE802.11工作组提出了新的安全体系,并开发了新的安全标准IEEE802.11i,其针对WEP机密机制的各种缺陷作了多方面的改进,并定义了RSN(Robust Security Network)的概念,增强了无线局域网的数据加密和认证性能。IEEE802.11i建立了新的认证机制,重新规定了基于802.1x的认证机制,主要包括TKIP(Temporal Key Integri

ty Protoco1),CCMP(Counter CBCMAC Protoco1)和WRAP(Wireless RobustAuthenticated Protoco1)等3种加密机制,同时引入了新的密钥管理机制,也提供了密钥缓存、预认证机制来支持用户的漫游功能,从而大幅度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

三、无线局域网的安全现状及安全性缺陷

由于无线局域网采用公共的电磁波作为载体,传输信息的覆盖范围不好控制,因此对越权存取和窃听的行为也更不容易防备。具体分析,无线局域网存在如下两种主要的.安全性缺陷:

(一)静态密钥的缺陷

静态分配的WEP密钥一般保存在适配卡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因此当适配卡丢失或者被盗用后,非法用户都可以利用此卡非法访问网络。除非用户及时告知管理员,否则将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及时的更新共同使用的密钥并重新发布新的密钥可以避免此问题,但当用户少时,管理员可以定期更新这个静态配置的密钥,而且工作量也不大。但是在用户数量可观时,即便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对所有AP(接入点)上的密钥一起更新以减轻管理员的配置任务,管理员及时更新这些密钥的工作量也是难以想像的。

(二)访问控制机制的安全缺陷

1.封闭网络访问控制机制:几个管理消息中都包括网络名称或SSID,并且这些消息被接入点和用户在网络中广播,并不受到任何阻碍。结果是攻击者可以很容易地嗅探到网络名称,获得共享密钥,从而连接到“受保护”的网络上。

2.以太网MAC地址访问控制表:MAC地址很容易的就会被攻击者嗅探到,如激活了WEP,MAC地址也必须暴露在外;而且大多数的无线网卡可以用软件来改变MAC地址。因此,攻击者可以窃听到有效的MAC地址,然后进行编程将有效地址写到无线网卡中,从而伪装一个有效地址,越过访问控制。

四、无线局域网安全保障策略

(一)SSID访问控制

通过对多个无线接人点AP设置不同的SSID,并要求无线工作站出示正确的SSID才能访问AP,这样就可以允许不同群组的用户接人,并对资源访问的权限进行区别限制。

二)MAC地址过滤

每个无线客户端网卡都有唯一的一个物理地址,因此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在在AP中设置一组允许访问的MAC地址列表,实现物理地址过滤。

(三)使用移动管理器

使用移动管理器可以用来增强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能,实现接入点的安全特性。移动管理器可以提高无线网络的清晰度,当网络出现问题时,它能产生告警信号通知网络管理员,使其能迅速确定受到攻击的接入点的位置。而且其降低接入点受到DOS攻击和窃听的危险,网络管理员设置一个网络行为的门限,这个门限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DOS攻击的影响。通过控制接入点的配置,可以防止

入侵者通过改变接入点配置而连接到网络上。

(四)运用VPN技术

VPN技术的运用可以为无线网络的安全性能提供保障。VPN技术通过三级安全保障:用户认证、加密和数据认证来实现无线网络的安全性保证。用户认证确保只有已被授权的用户才能够进行无线网络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加密确保即使攻击者拦截窃听到传输信号,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他也不能将这些信息解密。数据认证确保在无线网络上传输的数据的完整性,保证所有业务流都是来自已经得到认证的设备。

五、结论

从分析来看,在无线局域网的未来发展中,安全问题仍将是一个最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并不能限制无线局域网的迅猛发展。针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研究仍将是一个热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无线网络应用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界和研究者都将对无线局域网安全投入更多的关注,为用户提供速率更快、安全性更高、应用更方便的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

篇11: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子类课程的教学中实验室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是对这类实验室的管理难度却要更大,迫切需要良好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支持其管理。目前基于WSN新型分布式协议在电子类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如何提高电子类实验室的使用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WSN新型分布式协议;电子类实验室;管理;应用研究

WSN也就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全称为wirelesssensornetwork),WSN目前在国际上是备受关注,其涉及诸多的学科,而这些学科还具有高度的交叉性和集成性。具体来说,WSN综合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一系列的高新技术。

1WSN新型分布式协议在电子类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背景下,WSN主要是由部署在检测区域内大量的传感器节点(一般都是比较廉价的)所组成,其通过无线通信和传输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综合系统,其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协作地感知、采集与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具体的感知对象,并将感知到的具体对象的信息发送给观察者。一般是由传感器、感知对象以及观察者,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

在电子类实验室的WSN应用领域,感知对象就是电子类实验室中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操作平台等,而观察人员则为实验室的管理员(当然也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

新型的分布式WSN网络协议使得监控获得的信息数据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些环境数据信息如温度、湿度、位置等标量的数据。其已经集成了更多的视频、音频、图像信息等进入到系统中,而分布式的WSN网络协议与网络结构的OSI模型有着类似之处,就是将系统分层、分布的展开,不同的层次负责不同的业务,是一种分布处理的工作机制。新型的分布式WSN协议主要是让节点参与到特定的节点的簇内多跳通信之中,然后令簇头进行数据的聚合,以有效的减少向sink节点传送的消息数量,这样一来就达到了节省资源和提高可扩展性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其为何能够发送、传递更多、更丰富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将新型的分布式WSN协议应用到了电子类实验室的管理中,就是为了解决电子类实验室长期存在的人员、效率方面的困难。

新型的分布式WSN协议下的WSN系统更为的可靠、安全,信息的传输效率更高,传输的内容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相关的管理人员所获得的信息更具有指导性也更容易理解,不再需要更多的技术性要求,让管理工作变得更为简单,同时也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消耗。并且,新型的分布式WSN协议,是安全可靠的,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具有极大帮助的,能够充分的在系统的提示下将各类系统资源利用起来,更好的发挥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WSN新型分布式协议在电子类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虽然这种分布式的操作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分层、分布,当其中某一个环节、层次出现问题的.时候并不会严重的影响到其它部分系统的工作;但是,很明显其也加大了系统的复杂程度,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便于管理人员的管理,但是对于系统的维护技术人员而言,维护的难度可能就有所提高了。

2WSN新型分布式协议应用设计模型以及分析

应用模型利用近距离无线组网通讯技术ZIGBEE将各个节点组成一个物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登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平台,可以查看浏览实验室信息、预约申请使用实验室以及设备、管理个人资料信息、编辑预约信息和修改用户密码。

教师管理员登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可以编辑用户信息、维护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实验室和设备电源状态、检测实验室室内各个参数信息。如图1所示,该设计模型中涉及到的关键性硬件为利用ZIGBEE技术开发的CC2530模块。

该模块承担建立自主网实验室网关以及与实验室管理服务器通信的任务。如图2所示,为CC2530模块原理图。CC2530是用于2.4-GHzIEEE802.15.4ZigBee和RF4CE应用的一个真正的片上系统(SoC)解决方案。它能够以非常低的总的材料成本建立强大的网络节点。CC2530结合了领先的RF收发器的优良性能,业界标准的增强型8051CPU,系统内可编程闪存,8-KBRAM和许多其它强大的功能。如图3所示,为本应用设计模型软件处理流程图。程序主要完成处理器、输入输出口、AD和DA、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运算放大器、定时器等的初始化工作。CC2530采集实验室相关信息后向网关发送并到达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网页平台。采集时间为100us每次。

3结语

总的来说,WSN新型分布式协议在电子类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比较明确的解决了一般在传统的电子类实验室中常见的问题,如人员的工作量大、管理的效率低下、实验室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是WSN系统技术的重要更新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下的必然结果,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日后的研究也势必会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艳辉.物联网技术在实验室安防系统中的应用[D].华北理工大学,.

[2]吴文华,施镇江,朱娟娟,史同娜,谢卫民.智能管理系统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1):259-264.

[3]葛日波,王颖,李梦梦,林敏.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1):15-18.

篇1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论文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和传感器等技术的进步,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制造成本和服务质量上已经越来越符合人们的要求,并在各种生活场景中有了一定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在环境监测、军事国防、抢险救灾、工农业生产、城市管理、生物医疗、危险区域远程控制等许多重要领域的实用价值,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是由大量具有通信和计算能力的微型传感器节点密集分布在监控区域内部或附近,协作地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且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智能测控网络系统。它综合了传感器、网络通信、嵌入式计算、无线传输、分布式信息处理等领域技术,能够通过大量微型传感器协作地监测、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的地理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把信息发布给用户。

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特征

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WLAN)等无线通信网络不同,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类似于传统Ad-hoe网络,没有基站设备支持,自组织、自管理的多跳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是Ad-Hoe网络应用在传感器技术中的一种具有动态拓扑结构的组织网络。

1.自组织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具备自组织能力;

2.自管理的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具备自管理能力;

3.网络规模大,分布密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多于传统Ad-hoc网络中的节点数量,并且分布密度大;

4.网络节点易出错: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较之传统Ad-hoe网络中的节点更容易出错;

5.单个节点能力较弱: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十分有限,无法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数据存储;

6.节点间广播式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主要采用广播方式通信,而传统Ad-hoe网络大都采用点对点通信;

7.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与数据为中心的含义指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时,通常只关心整个任务的执行情况,用户在使用网络查询事件时,只关心是否获得了所需的数据,不关心数据是由哪个节点发来。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美国在先进国防研究项目局(DARPA)的一个研究项目中第一次提出无线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的概念。

IEEE协会成立了IEEE802.15.4工作组,其目标是开发一种供廉价的固定、便携式或者移动设备使用的低复杂度,低成本,低速率与功耗的无线传输技术。IEEE推出了IEEE802.15.4的PHY物理层与MAC媒体接入控制层,其主要的特点就是低成本,易实现,可靠的近距离传输操作,而且可以在一个PAN(Personal area network,其范围为5-10米)里使用同一信道却有效避免冲突。在IEEE802.15.4里定义了两种网络节点:全功能节点与半功能节点。全功能节点可以与任何一个其它的节点进行通讯而半功能节点只能与全功能节点通讯。另外,超宽带无线通信(UWB[16])以其高速率、低功耗、抗多径、低成本等诸多优势,已成为室内短距离无线网络的首选方案,这为WSN网络的数据传输开辟了一种崭新的方案。

四、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必须要在设计上体现以下要求:

第一,由于传感器节点的大规模和低成本特性,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不会进行节点的回收或充电,这使得能量消耗效率为系统的首要优化指标。大部分关键技术都是围绕着能量消耗问题这个性能指标来做优化的。同时,节点的大规模和随机部署的特性又要求网络拓扑结构为自组织的分布式结构。

第二,异构性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异构性可以分成网络内的异构性(节点异构)和网络间的异构性两种。关键的异构因素包括节点系统差异,通信协议差异,数据管理差异和系统优化目标差异。一方面,异构互连能提供更灵活便捷的组网方式,同时,平滑的异构互连是产业化多样性的基础,系统的可扩展性也对异构性有要求。

第三,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资源的协同操作。由于单个节点的能量、传感、存储和计算能力都相当有限,如何有效的利用大量节点的资源,并对海量的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完成任务,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造和设计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篇13:无线接入研究论文

有关无线接入研究论文

摘要:就蓝牙在无线接入方面的应用做一探讨,并简要介绍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单片蓝牙产品BlueCoreTM01。

关键词:蓝牙;无线通信;数据;PSTN

1 引言

蓝牙技术是用微波无线通信技术取代数据电缆来完成点对点或点对多点短距离通信的一种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蓝牙,可以将需要数据和语音通信的各个设备之间联成一个Piconet网(即微微网),或将几个Piconet网进一步互连,组成一个更大的Scatternet网(即分布式网络)。蓝牙的PSTN无线接入点使用现有的网络电话机为载体,做开发性预言。他使得手机用户通过固定电话网络实现信号连接,既而让广大的手机用户同时成为固定电话网的用户。对手机用户来说,在解决移动电话网信号问题的同时,又可以降低手机用户的通信费用;对于固定电话运营商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话费收益。本方案的创新点有几点:

(1)取代大量的短程连接所用的电缆,尤其是电缆无法到达的地方,蓝牙具有更大的优势。

(2)使得计算机可以通过蓝牙的PSTN无线接入点无线上网,同时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

(3)实现了蓝牙规范的内部电话系统(IntercomProfile)应用协议栈,使得蓝牙PSTN无线接入点能够与网络中的各个蓝牙手机进行内部电话通信。

(4)由于方案设计是按照蓝牙技术标准设计,所以兼容符合蓝牙标准的蓝牙手机,适配器等相关蓝牙产品。

2 BC01芯片和开发工具Bluelab介绍

BC01(BlueCore01)是CSR(CambridgeSiliconRadio)公司设计的一款单片蓝牙产品,他集无线设备、微处理器及基带电路于一体,采用标准的0.35μm的CMOS工艺。通过外置的存有蓝牙协议的FlashROM,可提供完全兼容的数据和语音通信。经过优化设计,所需的外部RF元件很少,允许主板的快速设计。因此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短的产品面市时间。

其主要特点如下:

(1)符合BluetoothV1.1规范。

(2)带有USB和UART主接口。

(3)可编程的PCM接口,支持13b8kss-1的双向串行的同步语音传输。

(4)内含的数字转换器,可进行线性PCM(脉冲编码调制)、A律PCM、μ律PCM和CVSD(连续变化斜率增量调制)间的相互转换,编解符合高至HCI层的蓝牙控制协议。

(5)采用单电源3.15V供电,支持PART,SNIFF,HOLD多种节电模式。

(6)支持所有的包类型和多达7个从设备的Piconet。

(7)芯片内含链路控制、链路管理、HCI以及可选的L2CAP,RFCOMM,SDP多层软件协议栈,可直接使用。

(8)提供VM(VirtualMachine)机制。内嵌16b的RISC微处理器,运行协议栈的同时还可以运行下载到FlashROM中的用户程序,实现真正意义的单芯片。

Bluelab是专门针对Bluecore的`仿真开发系统,他在PC上模拟Bluecore01的环境,从而方便开发基于Bluecore01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他包括了compiler,emulator/debugger,documentation以及一些源代码例子。Bluelab还提供了蓝牙协议栈Bluestack,支持SDP,L2CAP和RFCOMM等高层协议。用户可以通过UART/USB接口来调用Bluestack,也可以通过VM来访问Bluestack。

3 系统方案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前端数据处理和PC端数据管理2大部分。前端数据处理框图如图2所示。

蓝牙ISDN接入点的空中无线接口为蓝牙,有线接口有:RJ11,ISDN的S/T接口、USB数据接口。S口收发器能够提供CCITT关于ISDNS/T参考点的I.430建议要求的功能,支持192kb/s的4线平衡传输方式的全双工数据收发。由于BC01内部资源及引脚有限,单片机80C196主要完成控制和协调各模块的工作,处理D信道信令和收发、B信道数据收发、外部中断申请,并且通过各种接口与蓝牙模块进行通信。SLIC模块主要提供语音信号的数模、模数转换、A律/μ律压缩PCM编解码等功能,并具备产生和控制各种信号音的功能。蓝牙模块主要实现蓝牙功能,并且提供了符合蓝牙规范的空中接口。他集成了各种需要的蓝牙协议(包括CTP应用协议栈、内部电话应用协议栈)以及管理程序。

为了形成蓝牙Piconet网络化管理,将PC端的数据管理作为Piconet主设备,而前端的数据处理作为从设备。整体的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连接PC的BC01作为MASTER,他会自动搜索查询范围内的蓝牙设备,将其作为SLAVE加入Piconet网,因为每块SLAVE都有惟一的BD_ADDR(BluetoothDeviceAddress),因此MASTER可以区别每一个SLAVE并对其进行控制。

4 软件结构

软件设计是基于L2CAP层进行开发,SLAVE的功能是接受MASTER的查询、连接请求,或查询到已存在的Piconet后,将自己加入Piconet。SLAVE的功能简单,全部程序代码可以放在单片机80C196的FlashROM中运行。MASTER由于要负责管理整个Piconet,对各个SLAVE进行控制和管理,BC01提供的资源已不能满足。因此将L2CAP协议层以上的软件放在PC上运行,与PC采用HCI层接口。软件结构如图4所示。

5 结语

在无线接入现场应用中,中心控制节点与各个无线接入的距离在100m以内。目前大功率的蓝牙芯片已经可以达到100m的覆盖范围,完全满足实际应用。此套方案的实验室联机调试已经完成,达到初步设计要求。下一步是将此套方案应用到实际的无线接入现场,进行现场调试,对系统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金纯,许光辰,孙睿.蓝牙技术[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SpecificationoftheBluetoothsystermVersion1.1A.26July,1999.

[3]徐爱钧.单片机高级语言C51Windows环境编程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KrulinskiDJ.ProgrammingMicrosoftVisualC++6.0技术内幕[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

【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姿态感知无线鼠标的开发论文

2.无线网络技术导论论文

3.试论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技术论文

4.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发展策略论文

5.无线覆盖方案

6.无线网络覆盖方案

7.彩电塔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发射机概述论文

8.研究开发化学蓄热材料论文

9.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论文

10.车载无线组网方案

下载word文档
《基于BREW的无线数据业务开发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