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

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

2023-09-11 09:02: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月月不吃花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

篇1: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答案

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答案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摘自《青年文摘》8月下,有改动)

1.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起初:悲观 → 后来: →近来:

2. 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3.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4. 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5.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答案:

1.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2.(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3. 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4.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5. 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篇2:《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阅读答案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阅读答案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8月下,有改动)

16.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起初:悲观

后来:

近来:

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7.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18.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19.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20.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篇3:母亲阅读附答案

夕阳西下,鸦鹊归巢,望着村边潺潺而去的流水,我不禁又涌起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母亲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6岁那年,因家境贫寒,从小饱经风霜的她嫁给了我父亲。

母亲是一位勤劳的人。从我懂事起,总见她起早摸黑,不停地忙碌着,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稍有空闲,还要在那并不太脏的门槛上檫个不停。

母 亲从未上过学堂,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时常对我们讲述没有文化的苦处。虽然家中要读书的人太多,负担太重,但母亲还是咬着牙,送我们上学。为了挣钱供我们 上学,母亲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做“草冻”卖。但是,白天的农活已令她太累太困了,连做“草冻”时常在灶台上打盹,有时直到手不小心伸入锅中被烫疼才醒过来。 为了不影响“草冻”的质量,母亲总是打盆冷水洗洗脸或擦擦门什么的。

就这样,母亲超负荷地劳动着,忙碌着,岁月的刻刀把母亲雕刻成一位沧桑 的老人。她是一座上满发条的钟。终于有一天,发条断了,母亲倒下了,她被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看着我们布满愁云的'脸,母亲深知自己病得不轻,然而她却笑着 劝慰我们:“我不想死,我还要看着你们上大学呢……”虽然多方医救,但母亲终于没能战胜病魔的威胁,在1995年离我们而去了。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给加点字注音。

眷恋 ( ) 饱经风霜 ( )

2、文章的______和_______自然段写母亲的勤劳,这两个自然段写出母亲劳动的程度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一词回答)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她是一座上满发条的钟”能否去掉“上满发条”为什么?

5、“终于有一天,发条断了,母亲倒下了,她被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中的“发条断了”是运用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指 ___________________ 。

6、文章通过写__________ ,赞美_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

篇4:母亲阅读附答案

1、顾念,爱恋juan;形容经历很多艰难困苦。

2、34超负荷

3、C

4、不能去掉。因为上满发条说母亲像机械一样不停地劳作,提出她的超负荷劳作。

5、比喻,母亲无法继续劳动。

6、母亲超负荷的劳作直至去世 无私的母爱,热爱、怀念之情。

篇5:《永远的母亲》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永远的母亲》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目。(20分)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1.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5分)

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每小题3分)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3.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4.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5.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5分)

答案:

1.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2.(1)说明她局限于自己的苦难中已经很久,一直未能主动地于痛苦中解脱,这种痛苦使她越来越封闭,以至于忽略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能让自己感到舒畅的事物。

(2)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3.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4.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

内容: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5.最后一段是作者美好的想象,它借助振青嫂的心理活动传达一种希望,用具体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让想象与现实形成对比,反衬以振青嫂为代表的不幸者恶劣的生存境遇。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 这里隐含了“冷”的信息。“在这个弹丸小镇上”隐含着“人少”的信息,所以可概括出“冷清、萧索”的特点。

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原文“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一句中“久违的舒适”说明她封闭自己已经很久了。题干中的“最广阔的天空”与后文的“久违的舒适”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关键句不难得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题是运用了类比的形式,所以“良心旧”“难以洗净”与“毛衣旧”“买新的”要进行对比,再加上文章批评城里人自私、狭隘行为的主旨,可分析出此答案。

3.试题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总起、总结、承上启下几中,本段在文章中间,再结合内容可知是承上启下。“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这是对上文的总结;“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是为后文作铺垫。内容上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点明主旨等,这里“无比坚强”已经很明显地点题了。

4.略

5.试题分析:前文极力多次描写了振青嫂的痛苦和城里人对她的漠不关心。而最后一段的想象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可见对振青嫂的同情,对“城里人”的批评。

篇6:母亲给出的答案的阅读附答案

①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②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③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⑤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扬,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⑥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小题1:请概况叙述本文内容(40字以内)(2分)

小题2: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经过一个过程才给出了满意的答案,每一次提问,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文中选择词语填入下表。(4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几次____________________ 旅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意思?(2分)

小题4:第(5)段中括号里的词语哪一个用得好?请选择一个并说说理由。(3分)

小题5:“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文中找出例句加以证明。(3分)

小题6:请你评价一下这位母亲。(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面对孩子的提问,母亲终于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孩子受到启示,终于走向成功。

小题1:没有回答 没说出口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

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小题1:聪明的人起点很高,笨拙的人起点很低,但笨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能取得成功。

小题1:“赞赏”好。因为赞赏有赞扬和欣赏之意。

小题1:有自尊心、刻苦好学的人。如:“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小题1:有爱心,且懂得教育孩子。(3分,大意对即可)

篇7:母亲的眼睛阅读附答案

母亲的眼睛阅读附答案

母亲的祖母六十岁以后陷入黑暗,母亲的母亲五十岁以后双目失明,母亲今年三十五岁,儿子七岁,双目炯炯有神。然而,母亲总为他担惊受怕。

假如顺其自然,母亲知道,她和儿子都会变成盲人。母亲庆幸生在这个时代。几年前她找到一个名医,医生告诉她,他们的眼睛可以通过手术医好,但需要一大笔医药费。那数字令母亲眩晕。

母亲开始疯了般赚钱。每天她在工厂工作八个小时,下了班,回家安顿好儿子,又要做两个小时的钟点工。从雇主家出来已经很晚,母亲拖着极度疲惫的身躯,还要赶去另一个雇主家……

母亲的视力每一天都在下降。世界变得愈来愈模糊。母亲知道自己即将失明。医生说你的眼睛急需治理。她说不,我想让我儿子动手术。医生说你的儿子还有机会。可是你如果不动手术,肯定变成瞎子。

她继续发疯般赚钱。她又接了一份洗衣服的工作。她努力不让雇主知道她的眼睛即将失明。她凭听觉工作,她凭记忆走路。每天晚上她很晚才回家,只要她的儿子没睡,她都会拿出那个存折,让她的儿子念出那上面的数字。她得知儿子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她得知存折上面的数字已经非常接近手术费用,然后她笑了,笑出一滴眼泪。

只需要再领一个月的薪水,她就可以带着儿子去远方的城市动手术。那个月的薪水装在她的口袋里,那笔钱不多,可对她却无比重要。她走在马路上,摸索着向前,那条偏僻的马路车辆稀少。她慢慢往家的方向走,尽管走得很小心,可是身体还是一点一点地接近马路的中央。一辆汽车冲过来了,她听到橡胶轮胎在沥青路面上摩擦出尖锐刺耳的调子。然后,她的`身体便飘了起来,在空中她捂紧口袋……

醒来时她闻到刺鼻的酒精气味。她问:我在医院吗?护士说:是的。她问:我很严重吗?对方说:不太严重,不过你还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她说不行,我得回家看我的儿子。她趁护士不在的时候逃出了医院。她回到家,喊来她的儿子,她说快数数口袋里的钱。儿子说,2356块。她说存折呢?儿子说,156930块。她长舒一口气,笑笑。她说儿子,你愿意跟我去远方做一个手术吗?儿子问,不做不行吗?她说:“不行……为了你以后还能看见太阳,看见葵花,看见马路和楼房,看见大海和高山,看见你的妈妈,你必须去做。”儿子想了想,耸耸肩膀,愉快地说,好吧。母亲就笑了。她摸着儿子的脸,在心里对自己说,现在,你可以放心地瞎了。

(选自第5期《文苑》,有删改)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读完全文,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

2.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然后她笑了,笑出一滴眼泪”中包含着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母亲出车祸之前,几次埋下了伏笔。请你从文中找出两个埋下伏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中既写到了母亲的眼睛,又写到了儿子的眼睛,所以把标题“母亲的眼睛”改为“母子的眼睛”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亲为儿子做手术积攒钱;母亲是一个任劳任怨、勤劳善良、为了儿子甘愿牺牲自己的人。

2.母亲得知自己即将有能为为儿子做手术后兴奋而激动,然而想到自己的辛劳付出,又觉得心酸。

3.她凭听觉工作,她凭记忆走路。

4.不好。母亲是文章的主人公,母亲宁可舍弃自己的眼睛,也要为儿子医治好眼睛,可见母爱之伟大,所以标题用“母亲的眼睛”更为恰当。

篇8:母亲的手机阅读附答案

母亲的手机阅读附答案

①母亲的手机是那种老款的诺基亚按键手机,铃声刺耳,超长待机。那是小妹有一年暑假回家淘汰给她的。虽然功能并不复杂,但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难以把握。她让小妹给她设定:音量调至最大,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

②起初母亲并不想接受这部手机,她觉得一个农妇整天怀揣着手机,不像样子。手机不都是带在老板们身上的么?另外,当时家里还有固定电话,再添部手机,实在浪费。但小妹还是坚决地把那部手机淘汰给了母亲,于是,我们又重新体会到了小时候想找母亲就能马上找到的幸福了。

③就这样,母亲成了村里较早的 手机一族 。做饭时,她会把手机放在灶台上;睡觉时,手机放在枕头下;下地干农活,她嫌手机放在衣兜里碍事,就随手放在田间地头。有时候在田里干活,渐渐离手机远了,路过的邻里听到手机铃声,会远远地招呼母亲: 嫂子,你家儿子(或闺女)打电话来了! 母亲便会一把扔下手里的农具,急匆匆地赶过来摁下接听键。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我经常告诉母亲,不用着急,如果没人接听,我会多打几遍。但没有用。母亲始终对那小玩意儿缺乏信任,似乎慢走几步,那手机里的人就会消失不见了。

④她偶尔也会拨打电话给我们,通讯录里一共两个人,除了我就是小妹,但她还是经常会按错。 你是谁? 电话拨到我这里,还要确认一下我是谁。母亲主动拨打手机,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很久没有打电话给她,她担心;二是她做了个什么不好的梦,会匆匆拨个电话过来问问,最近怎么样,没什么事吧。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如果我们长时间不打电话,欠费停机了她也不知道。

⑤早前,我跟家里的联系方式主要还是靠写信的时候,一封信单程要走六七天,然后再用十来天的时间等回音。有时候遇到急事,我会先打电话到村长家,麻烦村长把母亲叫来,过几分钟再打过去。能够在电话里交谈,而且可以真实地听到孩子的声音,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总麻烦人家村长毕竟不是办法,有一年装电话的费用终于稍稍降了一些,父亲卖掉几袋麦子,终于在秋后装上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

⑥从那以后,我有十来年没有往家里写过一封信了。想想以前给母亲写信时,总是能写满几大页,但我收到的回信却总是很简短,仿佛母亲关心的总是那几个问题。但我知道,这事不能怪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我知道她肯定有很多话想对我说,但千言万语总是被弟弟汇成一句话落在纸上。弟弟那时还在上小学,表达能力有限,认字不多,字也写得歪歪扭扭。他可能也和我以前小时候帮母亲写信给远方的舅舅一样,总是自作主张地精减母亲的话,我那时甚至还会因为遇到了不会写的字而觉得母亲太啰嗦。

⑦现在,母亲她再也不用央求别人替她写信了,再也不用担心别人会精减她的话了。当母亲拥有了她的第一部手机后,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多久就说多久。

⑧母亲渐渐离不开手机了,虽然一部手机用了五六年,通讯录里依然只有两个人的电话号码。但对于我们而言,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摘自《中学生阅读》20XX年12期,有删改)

20.阅读文章划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一开始, 母亲觉得那手机像个怪物 ,这是为什么?(3分)

(2) 隔着几千里路,我时常能在听筒里听见呼呼的风声和她的喘息声。 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心情?这种心情从第⑤段中的哪句话也可以看出来?(2分)

21.母亲的手机明明是小妹淘汰给她的,可文章第④段却写道 母亲的手机似乎就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 ,这样写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22. 手机就像装在母亲身上的按铃,你什么时候摁一下,都能找得到母亲。 从写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23.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4分)

20.(1)母亲对手机功能不熟悉觉得难以把控,觉得带手机与自己农民的身份不相符,觉得添手机对于已经有固定电话的家是一种浪费。(每点1分)

(2)急切,因此每次到村长家接听电话,母亲的声音都有些微微发抖的感觉。(各1分)

21.这样写不矛盾,因为母亲从未主动询要手机,通讯录里只保存两个号码,有了手机后母亲就通过它来表达对远方子女的牵挂和关爱,所以就说是为她的两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准备的。(意思对即可)

22.运用比喻,把手机对一对母子(女)维系亲情、传递牵挂的重要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通俗质朴,表达了游子对母亲深深地依恋。

23. 第一问:勤劳朴实、对子女关爱有加的人。(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观点鲜明,如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温暖的,能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篇9:名单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单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何满子

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以写小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

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冠冕群伦。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比比。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分晓。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话本《拍案惊奇》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面也有个属于名单学的排座次的情节。那位波斯国的巨商是以贸客的货单定席位的,以拥有奇珍异宝挟资丰厚者坐上席,“余者看货轻重,挨次坐去,不论年纪,不论尊卑”。于是那些有猫儿眼、祖母绿等珍宝的客商坐上座;小说中的主人公,携带着不自知其价值的鼍龙壳的文若虚“满面羞惭,坐了末位。”不料这回却大错特错了,直到筵散后开始发货,巨眼识宝的波斯老板一见鼍龙壳,才“满面挣得通红”,惭怅地忙向文若虚赔礼道歉,重新再摆较前更丰盛的筵席,尊文若虚为首座,连赔不是,以纠正先前排位不当的失误。

看来,这种不论大小尊卑看货排位的名单学,倒值得文场、报章杂志效法。文章的鉴别当然不像鼍龙壳那样难,必须有识宝的高手,但评价质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眼力,这点眼力也是编者所应该具备的。否则,编排文章次序的编者就成了接应宾客入座的招待员了。

(有删改)

1.本文批判的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6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6分)

答:

3.第五段讲述了《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故事,用意是什么?(6分)

答:

答案

1.以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衡文标准的名单学。(6分)

2.很多名作家的作品其实难副,名作家的草率之作不如无名作家的奋力之作;但编者一律将名作家作品排在无名作家之前。(6分,每点2分)

3.以波斯胡和编者相类比,引出两点结论:文场也应看货排位,编者也有眼力要求。(6分)

【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1.《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阅读答案

2.母亲阅读答案

3.三峡阅读附答案

4.会风阅读附答案

5.《大本营》阅读附答案

6.骗子附阅读答案

7.《一棵树》阅读附答案

8.沙漠阅读附答案

9.《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10.《门铃》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母亲的病友名单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