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Cinnam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21世纪的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21世纪的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21世纪的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21世纪的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
心理学史家认定,Wundt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把一门学科的.产生同实验室的建立联系起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那就是:“曾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Murphy)的心理学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跻身于自然科学的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
作 者:汪新建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2(4) 分类号:B84 关键词:篇2: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 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 对峙整合
[论文摘要]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两大教育思潮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但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是对立的,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尤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二者便会相互争鸣、展开激烈的论战。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被推崇,另一方被压抑。在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二者自身均存在局限与不足,片面提倡一方而限制另一方的做法必将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扬长避短、相互贯通、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中出现了用理性对抗神性、重视科技进步和强调科学教育的倾向。正是由于对科学教育的过分重视,科学教育才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9世纪末,经过实证主义和马赫主义两个阶段的发展,科学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开始对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教育的普及,自然科学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科学技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赢得了人们的普遍信任和尊重。当时人们认为科学无所不能、无往不胜,进而对其发展到迷信和崇拜的境地,把科学威力扩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并将其推广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科学成为万物尺度的情况下,科学主义教育思潮随之产生。科学主义者认为科学是探索真理和有效控制自然界以及解答个人及其所处社会中问题的一种正确途径。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标志。惟有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0世纪初期是科学主义教育的盛行时期,科学主义教育成为影响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二战以后,国家间激烈竞争以及人们物质消费需求的无限增长,客观上刺激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使科学主义教育思潮不断得到强化,以致走向极端。
自5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科技极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人们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使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价值和人格,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由此开始复兴。迄今为止,对“人文主义”一词,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公认的定义。但各种概念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泛指一切从人自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它的基本主张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以人为中心、重视个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强调教育要促进人身心各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人文主义思潮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神学,弘扬人的价值,呼吁人们把目光从神的世界转向人的世界,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地位、尊严和幸福。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彼得拉克为代表的反对中世纪教会的权威和对人的漠视、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18世纪卢梭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然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新人文主义教育等不同演变形式。
纵观两大思潮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从古希腊到19世纪末,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一直在西方社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支持下的科学教育取得了优先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在理念上日趋走向整合,在教育发展中同时兼顾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自此,两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的关系
1、两大教育思潮的对峙。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观点不同,其分歧在于它们在人和自然两个方面各执一端。既然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分别受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哲学导引和支配,因而受其影响的教育主张必然大相径庭。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者从社会、国家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征服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能力,其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如技术熟练的工人、科学知识渊博的学者、业务高超的工程师等。其目的带有功利和机械色彩。而人文主义教育者认为,人的理性超越于人的生物和社会本性,是人性的灵魂。人一旦失去理性,就与动物无异。因此,教育的目的应该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个人的需要为准绳,通过学习理性知识,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达到弘扬个性、提升理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以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人。
(2)课程观。科学主义者强调科学教育,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认为人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知识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问题,人们只要掌握并发展这些科学,就能不断地使周围的自然物质变成为人所用的东西。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轻文的倾向比较明显,自然学科的科学技术成果在课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与此相反,人文主义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重视学生的需要,要求课程建立在学生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他们注重学习传统文化遗产,认为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都存在于传统文化遗产中。因而在学科设置上重文轻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广泛,涉及文学、艺术、哲学、法律学、伦理学等文化成果,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环境。
(3)教师观。科学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所谓好的教师就是自然科学经验与技能功底深厚的教师,是丰厚知识的载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督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他们认为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成为课堂一切活动的“中心”,而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教师这个“中心”转。与此相反, “强调教师是促进者而不是权威”是人文主义教育者的共同主张。他们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科学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与手段,由学生自己确定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念念不忘教师所教的知识,以致忽略了自身的存在。
(4)学生观。科学主义教育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积累的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只要系统掌握了科学知识并运用于实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就达到了教育目的。由此可见,科学主义者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把学生看作是被动、被塑造和被改造的个体。人文主义教育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反对教师的权威,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道德和信仰的种子,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无需外来力量的干涉。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的潜能顺利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助手,要无条件地接受、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有自主安排自己活动的权利,教师无权干涉。
(5)学习观。科学主义教育者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由教师按照科学程序和教育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和调整,使受教育者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和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习,其步骤与过程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固定的、僵化的学习进程。而人文主义教育者认为学习应是整体性学习——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同一性质的学习,这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学习也应是主动的学习,在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与需要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满足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望。
(6)评价观。科学主义者崇尚客观、精确、量化,排斥主观,把自然界完全还原为数的世界,把质也还原成量,反对主观意志,使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及规律进行量化研究,仅以行为的结果作为评价教育成效的唯一目标。而人文主义教育者注重质性评价,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把人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反对量化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单纯看学生课程成绩的高低、品质行为的好坏,而是兼顾行为的动机、愿望与结果,以此对教育现象和过程进行诠释与评价。
(7)教育功能观。科学主义教育者认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国家需要为生存基础的,因而在社会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存在重社会轻个人、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这也是科学主义哲学推崇的理性主义、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人文主义教育者重个人、轻社会,重精神、轻物质,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首先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其次才是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两大教育思潮的整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虽然相互对立、相互驳难,但是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教育主张都有符合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正确合理的一面,也有背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足的一面。且一方的不足正是另一方的优势所在。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它们各自的片面性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使得对立双方不断从对方思想中吸取养料,形成相互整合的发展趋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科学教育重视教育的直接社会作用,但忽视了教育更为深刻的、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责任。传统的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陶冶与完善,但有脱离客观物质世界和漠视人类对现实价值追求的倾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对待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只重视一种教育而忽视另一种教育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本来就是教育发展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只是由于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才导致这两种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与彼此割裂。既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我们就必须树立并坚持一个完整的、既包括人文教育目标又包括科学教育目标的教育目的观。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健康、全面地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具备科学技术知识,也应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整体目标。正如美国圣母大学校长郝斯柏所指出:完整的教育同时包括“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两大部分。在他看来,“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因此,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来看,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内在需要,二者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割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所造成的偏颇。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日益倾向于追求二者的协调发展,并在实践上对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达成了共识: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价值上,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这是两大教育思潮整合的前提条件。二要进行课程改革,使教育内容既包括人文社科知识,又包括科学知识。这是两大教育思想整合的有效形式。三要提高师资素养,使新世纪的教师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要一专多能、文理兼备,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为其就业做好准备的同时,要潜心教育他们形成社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使受教育者精神道德与科学知识平衡发展。这是两大教育思想整合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历史和实践证明,片面地崇尚科学或片面地崇尚人文、纯粹的科学主义或纯粹的人文主义都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趋势只能朝着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相整合的方向发展,即科学与人文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既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既进行科学教育,又进行人文教育。只有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才能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更好地引导、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促进人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篇3:面向21世纪高师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
面向21世纪高师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
面向21世纪的高师心理学教材内容改革应把握时代的脉搏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着眼于学生主体精神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其具有师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
作 者:谢春艳 XIE Chun-yan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教科部,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河池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84 关键词:高师教育 心理学 教材改革篇4:跨越21世纪
我摸了摸迷糊的睡眼,看了看表,已经12点了,会是谁呢?我打开大门,门外空荡荡的,哪里有人。“可能是我听错了吧!”正准备关上门。“喂,别关,关上门我怎么进去?”门外传来奇怪的声音。我瞪大眼睛。“你是透明人?”“先别说这,让我进去!”我打开了门,地上出现了一双脚印。“你……”“明天再告诉你,今天我累了。”
我躺在床上,过了好一会才睡着。第二天一大早,我把昨天那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别瞎说,去给我倒杯茶。”话音刚落,杯子自动飞了起来,热水也好象被无形的人控制着,把一杯热水递到妈妈面前,妈妈都不敢接过去。
我们全家搞了半天,才知道他叫“尤其”。
“你家在哪?”爸爸问。
“在福州。”尤其说。
“你爸妈都在那吗?”
“是的。”
“你家电话多少?”
“1234567。”
爸爸拿起电话筒打了过去。电话中传来的却是:“没有这个电话号码。”“没关系。”爸爸安慰着小尤其,“我有个朋友在福州,记得你家地址吗?”
“记得,福建省福州科幻大街1号。”
热心的爸爸又打电话到福州的朋友家。“福州好西哪个没有这条大街呀?”爸爸的朋友说。
我和爸爸叹了一口气。突然,电话铃声响了。“谁呀?”我接起电话。“你好,姑姑”。电话里传出一个大人的声音。“你打错电话了吧!”我正打算放下电话。“没有错,姑姑,我是你的侄儿。我这里是25XX年的福州,让爷爷接电话可以吗?”我把电话递给爸爸。“爷爷,对不起,打扰了。最近我研制出一种机器,叫航时机。我曾经成功地把一只猴子从这儿送到你们那儿。正当我和同事庆祝时,尤其跑到机器室,开启航时机,由于能量太大,尤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飞到你们家。我正在想办法把尤其送回来。这些期间,麻烦你照顾一下尤其!”
“当然可以。”爸爸别提有多高兴了。
早晨,爸爸妈妈出去了,我也去读书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小尤其一个人了,自然,家里乱了套:肉会飞,吸尘器动了……
妈妈回来了,看到家里的情况,生气地说:“王笑真是的,把家里搞成这样!”可是转念一想,不对呀,她还没放学呀!那就是……“小尤其,你在哪儿?”“我……我在这儿。对不起,我本来是想用吸尘器吸走地上的灰尘,想把房间打扫干净,可是,呜……”“没事,我原谅你。”
篇5:21世纪名言
1.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2.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3. 过去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一场梦,醒了就醒了,淡了就淡了。
4. 只要你勇敢地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赐予你一个新的开始。
5.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6. 与其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好好努力只有奋斗才能给你安全感。
7. 在太多的时间里,我们都要习惯行单影只的生活,无人以伴。
8. 不是我冷血,也不是我慢热,只是我怕爱得太深,离开的时候会难过。
9. 不要停留在过去,不要去回忆从前,时间会咬人,你不走,会满身伤痕。
10. 用左手握住右手,给自己温暖。从此,不再奢求别人的给予,学会自己爱自己。
【21世纪的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相关文章:
2.心理学与生活论文
7.融合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