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牛节节日常识
“摩尔兄弟漏宇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斗牛节节日常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斗牛节节日常识,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斗牛节节日常识
斗牛节节日常识
四月八“斗牛节”,未婚女子在农历四月初八日,相好的女友们要凑些米、油盐、菜肴到野外去“打平伙”,带着“女书”去吟唱,畅谈美丽人生。因这一天,男人都赶着牛牯到野外去斗牛,因此,女子习惯也把她们的活动叫“斗牛节”。国内有苗族斗牛节和侗族斗牛节。
一、苗族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斗牛节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每年秋收后,还有特有的斗牛节。斗牛有几种,一种是耕牛兼斗牛,这种牛比较雄健、耕作时节耕田犁地,节日拉去斗打;一种是专业斗牛,这种牛是根据各种条件精选出来的,平常不耕作,为一个寨子或一个家族共有,由一个选定的具有丰富养牛经验的能手饲养,节日期间拉去参赛。
苗家人挑选斗牛,有一定的经验。如挑选的斗牛首先要求,身体壮大结实,胸宽头大角大,前肢高后肢低,身长挺胸收腹;体毛乌黑粗硬。此外牛头两角宽实则劲斗,两角节轮呈两窄一宽相对排列能打能碰;眼睛圆浑凶恶,鼻孔大耐打。舌尖带黑斑点打得凶;尾巴根大,尾巴长,尾巴下毛内尾尖又碰又斗;中蹄是整齐半圆,前薄后实便于打斗时用力;小蹄内靠善打等等。此外还讲究牛旋的多少,分布的位置和相互照应的特征等等。哪个能选到一头理想的斗牛;他将感到极大的荣幸。
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将糯米饭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
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
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二、侗族斗牛节
侗族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
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子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南部地区每年农历二月、三月或八、九月逢“亥”那天为斗牛节。在这之前,后生们吹笙到外寨邀战。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人们鸣锣吹笙放炮,生食鱼食祭祀通宵达旦。亥日的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牛王营地里,旌旗环绕、戒备森严。有若古代将军布阵。
斗牛前,由德高望重的寨老《斗牛词》,宣布斗牛规矩。午时许,斗牛队伍轮流入场示威:手舞书着牛王美称的“码牌”者在前开道,鸣锣鼓芦笙者随之;刀斧手举着金瓜斧头,寨老着古装持伞以护圣母英灵,后面的人群举着旌旗拥着牛王在炮声中入场。牛王头镶铁角、罩红缎;背插令旗鹤尾,几个后生牵着在乐声和欢呼声中入场。人们护着牛王绕场三圈,高呼不止。这种仪俗称“踩堂”。踩堂完毕,斗牛便正式开始了。若是一方败了,姑娘们就跑去将“败将”的旌旗夺去,接着是胜利者以威武的姿态再次入场示威。待约定的牛王都斗过,斗牛也就结束了。几天后姑娘们送还败者战旗,受到小伙子们盛情的款待,并陪着他们唱大歌,临别奏笙欢送,还赠赎旗彩礼。相传,古时候人们种稻插秧,不会移栽。后来有两种水牯牛跑到秧田里打起架来,将秧田踩坏,主人没法,只有从较密的田里移出一些秧来插满,后来,这块田丰收了。人们从此学会了插秧。为纪念这一农活上的大事,人们牵来两牛相斗,从此相沿成习。
北部地区多以九月初九起放牛大打三天,称为“鞍瓦”,专斗的水牛称为“圣牛”。斗牛前,东道主寨派人到邻寨送帖请战,俗称“订牛亲家”。初九凌晨,各寨圣牛在炮声中出圈,向斗牛场边的主寨出发。各家各户闻炮声牵着自己的牛尾随。主寨寨老和青年们鸣锣吹笙欢迎,并备甜酒、油茶待客,同时开圈迎客方圣牛。
辰时许,人们向牛塘方向涌去,村寨要道和牛场入口都扎拱门,挂鱼藤草,帖对联。正午时分,三声炮响宣布“鞍瓦”开始,一阵锣鼓声传来,两头圣牛先后在拱门出现。圣牛前有一后生“丢把条”开路,后边八面上绣“镇天雷”、“大雷公”等字样的大旗跟随。圣牛的眼睛被一个后生持旗横遮。头上还以草凳遮护。背置四方形篾塔。塔上帖着花草龙狮剪纸,顶置大红绣球;飘须带,牛腰围铜铃,臀部饰成六尺虎尾。那派头,俨然将帅出征。申酉时分,一声锣响,宣布当天鞍瓦结束,明天上午再战。这时,主寨的人们争着拉客回家作客。第二天和第三天,斗牛又继续进行。直到第四天早上,客人执意要走,主寨才放起铁炮欢送。
北部地区关于斗牛的来历,传说有一个爱牛的老人到外地去买得一条保家牛,于九月九日这天,牵到半路,突然脱手现一犀牛斗得难解难分。爱牛的老人在众人的帮助下,用绳子将两头牛脚拴住。杀了犀牛,救了保家牛。自保家牛到了寨上,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为了庆祝这个胜利,每年九月九日,人们便举行隆重的鞍瓦活动。
篇2:姓氏节节日常识
姓氏节节日常识
姓氏节是姓族的节日,以姓为节,起源于南宋时期。以广东南雄的`界址、孔江、乌经、新龙、坪田、南亩、大塘、油山等镇,盛行的姓氏节。一般以该族祖先的生日或对该氏族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为姓氏节节日。如:如乌迳新田李氏姓氏节为农历九月十三日,是新田李氏祖先李金马的生日。李金马是户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政声卓著。如:界址赵氏姓氏节则为农历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因界址赵氏都是赵匡胤的后裔,所以其敬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赵子龙,十三日为赵屋村节日,十四日是从赵屋村迁出的赵姓村节日。届时,由轮值首事(头人)牵头筹办(公尝出资),设坛祭祀,抬菩萨(祖像)出行游村,请戏班日夜演戏,各户则广邀亲朋戚友前来作客,为时三五七天,合家团圆,全族聚会,各姓亲朋相庆,祥和友爱,热闹非凡,比之春节元宵有过之无不及。一姓过节,百家联欢。姓氏节把敬祖崇先、文化娱乐、情谊交流融于一体,群众乐于参与,自古以来,盛行不衰。
在广东南雄乌迳至界址那一带,过完春节陆续就有村庄过姓氏节,而每个村庄均有不同的时间,有些地方同姓但过节的时间却不同,而有不同的村同姓(相隔甚远)却是同一天。像我们黄姓是农历八月初十而叶姓是八月十六,早些年由于交通通信都不是很方便,所以我们那里过姓氏节一般都是要吃上三天三夜。
临近姓氏节,人们会知会亲朋好友,前来参加。到了姓氏节那天,本姓的亲友会提着礼物前来过节。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大伙儿坐在一块,谈生产谈生活议家事议国事,其乐融融。他们还请来电影放映队,在祠堂门口放映影片。放映场上,人头涌动。每当放完一圈片子换片的空儿,呼朋换友的叫声,小孩嬉闹追打的欢叫声,高声低语的谈话声交织着,小村的夜,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就是以姓为单位,在一年度中某一天亲朋好友来相聚的一个活动,属南雄上方人特色,哈哈!传说是为了纪念祖先的,听说我们那人以前是北方人,过了生活来到了这开发。每年过节,就是纪念祖先这一天来到这片土地!
篇3:抹黑节节日常识
抹黑节节日常识
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女人正在烙饼,因小儿拉了屎,她手忙脚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屁股。这一失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决定正月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爷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告诉人们,赶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往脸上抹黑,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已受蹂躏,从而取消天惩。
一、彝族的抹黑节
广西隆林、西林一带的彝族,在农历新年或过节时,凡有姑表兄妹关系的男女青年,都在双手上带着锅烟煤,遇见时双方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以示深情和祝贺。除此以外,即使没有姑表亲属关系,但族规允许互相可以婚配的人,也可以互相抹黑。来参加过节的客人及外民族的来宾,也会受到抹黑脸的接待,以示欢迎和祝福。
二、达斡尔族的抹黑节
居住在我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将农历正月十六日看作是“黑日子”,每年此日为“黑灰日”。一家男女老幼黎明即起,双手上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青年们把这一天视作为快乐的节日,姑娘们虽然被抹得满脸黝黑,却感到分外高兴。老年人虽不参加相互追逐,但也在额头上抹一点黑灰,以示吉利。有的传说此项活动是为了预祝丰收,也有传说认为此日是“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三、鄂伦春族的抹黑节
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
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鄂伦春人是乐观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话语的幽默与豁达,他们在深山密林中,会用很多方式排遣那种孤寂,他们也在寻找着各种快乐,像春祭、秋祭、祭太阳神、祭月亮神等,他们也会欢度一些节日,但这些节日大都与宗教有关,抹黑节就是其中一种。
各家大人孩子把锅底灰用水或油搅拌,见到人就往脸上涂抹,这是为了赶鬼怯邪,鬼见到人脸黑就害怕被吓跑了。这天一大早,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把别人的脸抹黑,而想办法不让别人抹到,于是就形成了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的热闹祥和场面。
抹黑通常都是在平辈人之间进行。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有时也象征性的抹一抹长辈,但在抹黑之前先向长辈下跪磕头,先征得长辈同意后才象征性的往长辈的脸上抹一点黑,否则是不允许的,因为他们十分讲究尊老爱幼。这天部落里很热闹,大家也都很快乐,逐渐使这项活动变成了节日。
篇4:尝新节节日常识
尝新节节日常识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尝新节”,“半年节”,尝新,白族话叫“茵果顶”。是农村的隆重节日。农家从田中摘取少许将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饭,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叫做尝新。宴前,先将饭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将新米饭喂给狗吃,然后按家中长幼次序尝新米饭。民间传说稻种是狗从天上偷来的。当时世上没有水稻。狗漂洋过海跑到天上,在谷种上打了个滚,浑身上下粘满了谷粒,回来浮游天河时,身上的谷粒被水冲洗掉了,仅翘着的尾巴上剩下几粒谷子,带回人间后,才有了水稻。
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白族农家又喜气洋洋欢度本民族的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
过尝新节的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和姑娘媳妇,头戴着麦秸草帽,身背着竹编背篓,到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稻穗。她们下田前还把点燃红线香,插在田埂上。
尝新节祭毕,放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稻穗初黄的仲秋时节,白族农家又喜气洋洋欢度本民族的农事节日———尝新节,“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尝新,白族话叫“茵果顶”。
过尝新节前几天,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嫂、姑娘媳妇,头戴麦秸草帽,身背竹编背篓,到稻田里采选早熟、丰盈的稻穗。她们下田前,还把点燃的红线香,插在田埂上。于是,丰收在望的田野上,香烟袅袅飘逸,欢声笑语荡漾……
人们把采选回来的'稻谷晒干后,就用水碓舂打。在这些日子里,一些村寨里的舂米声,犹如一曲曲既富有节奏,又和谐悦耳的田园乐章。
过尝新节这天,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喜欢在村里的大青树下,或听人唱大本曲,或看人们打霸王鞭;男女青年喜欢到湖岸边、田坝里,在龙头三弦伴奏下对唱调子;各家各户的主妇,则在家中煮新米饭,做“八大碗”。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人们端着筵席,点着香火,先到田坝里祭“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再回家祭“灶王府君”、“列祖列宗”。之后,才围坐在桌子周围,共进晚餐。
尝新节的晚餐是很丰富的。诸如排骨炖荷包豆、白木瓜鸡、泥鳅钻豆腐、油煎乳扇等白族风味佳肴,在很多人家的席面上都能看到。
白族过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哪个村子或哪些人家哪一天过尝新节,要由稻穗成熟的迟早来决定。
白族过尝新节的习俗源远流长,明代学者谢肇淛在其《滇略·风俗》中,就写下这样的文字,“夏秋之交,稻向未熟,先取其稚穗,扁而晾之,致馈于亲厚,谓之尝新。”
这些年来,哪家的责任田种得好,选用了什么新品种,有哪些增产措施,往往成了过尝新节这天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篇5:药王节节日常识
药王节节日常识
药王节,亦称药师节。壮族传统节日。追溯此地办会渊源,据说,一是蓥西乡医药事业发达,医务人才辈出。过去像这样一个乡镇即药室、咀片店二十四家之多,各家的膏、丹、丸、散依古炮制,互相媲美,各有特色。入冬,熬阿胶、龟胶药店炉火熊熊。夏天,银花露等清凉饮料,药店争相悬牌供应。每个药店兼有驰名的“坐堂医生”,至今尚为民间称道的.“赵药王”、“周二先生”、“李扑鼾”,外科的潘伯诚和杨霭廷等,都有其验方和家学流传,医学研究也颇为发达。人们推崇兴办药王会,是有行业原因的。二是蓥西镇地处什、彭交通要冲,为山口林木、土杂、叶烟和米粮集散地,商业异常繁荣,是一个大口岸区。三是蓥西为一大镇。据解放初统计,富室及中产之家该镇即拥有四百户以上,也是每年筹备盛会的一大资助力量。经访当时之乐办会事的人说,头年会了,即又筹备第二年会务,捐款及诸事安排,人多全力以赴,以办好为光荣。所以庙会规模十分完备。民国三十一年蓥西的药王会有四个剧团同时开台演出,省内名角荟萃一堂。该镇结构宏敞的十大庙(会馆),均有戏台看场,故能容纳众多的人群,这也是一客观因素。
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药王,本地一般指神农氏,传说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也有尊名医扁鹊为药王的,医家又把名医孙思邈尊为药,各有传说。什邡蓥西镇下火神庙有神农氏像,上裸,下衣树叶,手持灵芝百草。办药王会时,则另用红袍木偶供出驾用。祀已工代赈左边,配有寝宫及夫人神相,宛如生人。每年四月二十八日中午旗幡对对,锣鼓喧天,以彩桥抬药王神像,游行过市。至期,川西内属各县及省城金玉、百货、匹头等八大行帮,齐来赶会。蓥西为什邡盛产叶烟之乡,土产成交更是繁忙。
药王庙会是民间的药王节,旧时的药王节是中国神仙文化与中医文化在民间杂合的产物。锦州地区把伏羲、神农、轩辕作为主神,两旁排列扁鹊、孙思邈、王叔和等神医牌位的三皇庙作米药王庙者为多。
庙会期间有很多古代巫术遗存的封建迷信活动。诸如用纸扎下个替代病人的纸人,拿到药王庙会上去烧掉,谓之“烧替身”;让许过愿的小孩到庙上跳过一条板凳,然后逃出庙去象征逃脱了小鬼的追索,谓之“跳墙”;把成串的咸菜疙瘩挂在一个象征病人的十不全神身上。
篇6:开门节节日常识
开门节节日常识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上部座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一、傣族开门节
“开门节”是傣历12月15日(阳历10月15日)。这天,傣家人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爷、佛像奉献食口、鲜花和钱币。而阳历7月15日至10月15日这三个月,则是“关门”时期,农活最忙,佛事活动也最多。这段时间,一般不谈恋爱,不结婚,也不外出远地。“开门”以后,才开始恋爱、操办婚事、外出等。
进洼节的最后天,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约为九月中旬)过开门节(“出洼”),表示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已满。届时,男女老少皆盛装前往寺院拜佛,把食物、香烛、鲜花、钱币等献供给佛祖。老人们把“进洼”时送去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未婚少女纷纷进寺拜佛,感谢佛祖开禁之恩。十七日举行集市和赕佛活动。大家还要在三天节期内进行各种文艺活动。佛门僧众可以自由出入,民间信徒可以盖房结婚,一下子变得特别热闹起来。从形式上看,开门节、关门节是个宗教节日,但实际上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关门节的三个月正是夏季农忙时期,让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安心劳动。开门节时,收获已毕,于民休息,庆祝丰收,搞些非生产性的建设及社会交往,是很必要的。从9月15日开始的三个月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此期间僧侣在佛寺中净居修学,接受供养,不许出外巡游,世俗信徒也到佛寺中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说法,每隔七天祭奉一次,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献佛。老年信徒常留宿寺中,与僧侣一样过宗教生活。社会上各种活动也都带有宗教色彩。直到开门节才恢复正常。
二、德昂族开门节
每年进门节的最后一天,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3天。十五日这天,小伙子们手拿鲜花,打着象脚鼓绕寨游行,老人们则到佛寺烧香敬佛。此日还要将进洼节放到佛像后面的东面烧掉,以示佛已出洼。十六日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未婚的少女要到佛寺拜佛,以感激开禁之恩。十六日举行赶摆和赕佛活动。上午男女青年聚会,听佛爷施经布道。然后歌舞欢乐,互相祝贺。因进洼节期间为期三个月的禁忌已于出洼节时解除,男女青年将利用出洼节的节日活动谈情说爱。由于傣历十二月中旬时正值农忙结束,谷棉已收割完毕,故节日除具有宗教的色彩外,亦有庆祝丰收之意。
篇7:禾苗节节日常识
禾苗节节日常识
“禾苗节”,这天正好是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南桂东人亦叫“六月六”。
“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桂东把六月六作为“禾苗节”这种别有特色的民俗却鲜为人知。
《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汉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农业民族,长江流域的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笔者来到号称十万亩林区的桂东东洛采风。偶然了解到这里完整地传承了这个古老的“禾苗节”。
每年六月初六那天,东洛乡就会有人自发组成一支“禾苗节”民俗队伍,当天这小村子里一个大操坪里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十几人舞起稻草龙,上下翻腾,或回首摆尾,或左旋右转,……稻草龙后面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六人左手提一小袋丰熟(收)米,右手提着一艘一尺大小的游船仔(稻草船),六人左手提着一只仔鸭,右手提着一些祭祀品。朝着农家走去。
“禾苗节”民俗队中的'稻草龙每到一户农家,这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稻草龙进屋去向神龛点三下头,六只仔鸭也要向神龛点几下头。队伍里有人给屋主送上一包丰熟米,预祝这户人家好收成。屋主用碗接住放妥后,从大门后拿出一包害虫来,如青虫、白叶虫、打屁虫等,(事先捉到的害虫用红纸或南瓜叶包好),放在游船仔。意即包里的害虫是虫王,把虫王捉到了,田土中所有的害虫随着全消失了。然后,稻草龙在悠扬的唢呐声和节奏明朗的锣鼓声欢快起舞。不论乡邻们住山侧还是住山腰,“禾苗节”民俗队都得全部走齐村子里所有的人家。
稻草龙离开农家。农家会在山炕垅段,田间地头,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有的也会杀一只鸭子取血喷于方幅草纸上,制成小旗插在田头地角,备酒烛香等祭品,祈求田神确保丰收,俗称“祭田神”。《桂东县志》中有记载。
“禾苗节”民俗队伍一行,在每家每户走遍之后,大家登上离村子不远的佛道并存的寺院道观——回龙仙。在那里向菩萨和太上老君画像虔诚焚香燃烛,呈祭果、杀仔鸭……大礼祭祀。毕后,把游船仔里的害虫集中起来在一块平地上火焚掉。愿青苗茁壮并获得丰年。
《宋史》有记载。“帝以蝗灾,令刺举监司不才者,畴若同台监考察上之。”又言:“湖、广盗贼,固迫于饥寒,然亦有激而成之者。黑风峒寇……”南宋史上,湘南一带曾闹过多次大蝗灾。那时桂东(黑风峒在桂东境内)还没建县(12建县),根本没有各种农药来灭治害虫。庄稼被虫灾害得颗粒不收,农民被逼得背井离乡。《南龙志·地理志》记载:“……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禳灾祈祷,预祝五谷丰盈……”。后来,人们为使农田得以丰收,避免虫害,只有祈求神灵庇护。这是古人通常的祈福心理。六加六亦为“六六大顺”之意,是个最吉利的日子。从那时候起,桂东东洛民间中一直完整地继承着这饶有风趣的“禾苗节”。
篇8:收获节节日常识
收获节节日常识
收获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惯,然而相同的是收获的喜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不同的日子,采用不同的仪式载歌载舞来为这个节日庆祝,为了收获的喜悦,为了劳动的成果。在节日里,交流着文化,也增进了感情。
每年五月,马来西亚沙巴州水稻要收割了,沙巴各族人民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仪式。
沙巴族人民庆祝收获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造物主基诺英安的独生女儿胡米娜敦为了解除人类饥馑来到人间,她的两肢一落到土地上,土地就长出了水稻,胡米娜敦也就变成水稻精灵合木巴阿宗。
节日那天,沙巴族人穿上传统的黑色民族服装,无论男女都扎着一条漂亮的腰带,上面嵌着许多熠熠生辉的银币。妇女还要用金线银线绣的衣服上缀以五光十色的珠子。人们扶老携幼,赶来参加庆祝活动。
收获节的庆祝活动,充满着宗教色彩。庆祝活动开始时,女教士们陪着由年轻姑娘扮饰的水稻精灵合木巴阿宗从水田来到庆祝场地,村子里的女教士们唱着对造物主的赞歌,随着锣声鼓点,她们向屋子四周缓缓步行,男子们加入女教士的行列,他们一边唱,一边随着节拍跺脚,高声欢呼丰收。
在向合木巴阿宗教献糯米或米酒后,全体村民跳起“苏马造”舞蹈,同时喊着充满丰收喜悦的词语,妇女们挥动双臂,宛如鸟儿展翅飞翔。男女同舞,描绘出一幅农民们在稻田里驱赶雀鸟的图景,非常引人入胜。
今天,在沙巴州,不论农村或是城市,每年都举行庆祝收获节的活动,州政府还每年选择一个城市,轮流作为全州庆祝收获节活动的中心。
离开法国首都巴黎80余公里,经过葱郁的森林和广袤的田野,一座保存完整的中世纪古城——普罗万呈现在人们面前。昔日,这里是法国乃至欧洲著名的商业重镇;如今,安宁、质朴代替了往日的喧闹。但在一年一度的收获节上,人们仍可重温当年的繁华。
普罗万在2001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城区周长从13世纪开始就没有改变。2007年8月26日,第37届“普罗万收获节”如期举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收获节的绝对主角是小麦,用麦穗做成的各式装饰品随处可见。
从巍然矗立的城门进入古城,整齐的`街道两旁是一个个颇具特色的小摊,摊主们的打扮让人仿佛回到10个世纪前的热闹集市。身穿白色及地长袍、头戴白色花边软帽的老妪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行人,她们面前摆放着麦穗做成的各种工艺品,小巧精致,招人喜爱。农夫打扮的小伙子高声吆喝着,形状口味各异的面包令人垂涎欲滴。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穿着一身宽松“羊倌”服,在临时搭起的羊圈里娴熟地挤着羊奶。
来自各地的乐队在广场中央的舞台上轮流演奏。城墙下的一个空地上,身着传统服装的艺人正演奏传统乐器、表演传统歌舞。不远处,一个老式打麦机“勤勤恳恳”地工作着,笨重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围观者。
从上午10点半到下午2点半,游客们可欣赏到5场不同的游行表演,古代农业器械、马车、老式拖拉机、现代拖拉机、自行车和老爷汽车轮番登场。不论大车小车,一律点缀着麦穗和纸花,时刻提醒着人们“收获节”的含义。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马车曾经是这里的主要劳动和运输工具,工业化让拖拉机取代了马车的位置。表演内容反映了普罗万农民劳动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游行时间临近,小城里仿佛突然“冒”出许多古时普罗万家庭。他们女穿长裙、男着礼服,大都戴着麦秸编制的优雅草帽,就连小孩们也打扮得很有特色。女士手中要么撑着阳伞,要么推着老式婴儿车,里面躺着可爱的布娃娃。
下午3点,游行开始,整个古城沸腾起来。几家人悠闲地踱步走过;骏马拉着满车的麦捆跑过;拖拉机载着尽情歌舞的人们开过。游行的明星出现了:一辆辆大型拖拉机用麦穗精心装点,拖斗变成了各式各样的舞台。
普罗万收获节是法国唯一一个在城中、而不是在田野上举行的收获节,因真实再现昔日生活情景而备受欢迎。
“收获节”又称“丰收节”是台湾高山族布农人的节日。布农人的主食为小米,收获节于小米成熟时的农历十月举行,具体时间由构社或族老商定。布农人的传统习俗规定,小米成熟收割前的十五日内,家庭成员不得外出,如有特殊情况非外出不可,外出前不得吃青菜、香蕉、甘薯、玉米、盐、糖之类食物,只能用红、绿、树豆及无盐肉食充饥。节日前一天,各家各户去自种的小米地司下两根粟穗,送至村社的司祭家,由其公共的粮仓中,待第二年播种时领回播种心节日当天,司祭家杀猪并煮新米饭招待各家家长。当天晚上,各户杀猪煮新米饭吃。出嫁的女儿或姐妹一般也应回娘家过节,她们也可以分一份肉带回。吃了新米饭,即可全面开镰收割。
【斗牛节节日常识】相关文章:
1.滚奶酪节节日常识
2.会街节节日常识
3.诺劳孜节节日常识
4.斗牛影评
5.舍巴日节日常识
6.斗牛比赛作文
7.斗牛作文450字
8.电影斗牛影评
9.国庆节节活动方案
10.清明节节英语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