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

2024-10-15 07:59: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Ro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对联常识,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对联常识,欢迎阅读分享。

对联常识

篇1: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9句

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

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称。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

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逗号,下联是感叹号、问号、句号等标点符号。

篇2:浴室对联常识

浴室对联常识

我国商业性质的浴室肇始于宋代,当时称为“香水行”,门前悬壶作为标志,除了供人沐浴外,还提供还提供一些修脚、擦背等其它服务项目。有了商业性质的浴室,就逐渐产生了浴室对联。浴室对联的内容,大多与浴室的`服务项目有关,以此托物寄情、招揽顾客,读起来也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联中嵌“香水”二字的不乏其例。如:

香汤里有沉浮客;

水池中多健康人。(男浴室)

香生暖豆蔻;

水出新芙蓉。(女浴室)

嵌现代叫法“浴池”的对联也有,请看这副凤尾格对联:

温凉恰好堪称泉浴;

寒暑相均可比天池。

商业性质的浴池,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要达到这一点,对联有时也起很重要的作用。从这方面要求,有这么两副写得比较好的:

池中汤温请君入浴;

足下顽疾由我来医。

荡漾香汤和气脉流心涤虑;

淋漓津汗长精神振衣弹冠。

看这两副对联,谁还不去“医顽疾、长精神”呢?随之而来的也许就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呢!同时,古时的商业很讲究和气生财,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发生,因此有人就如此撰联:

身有贵恙休来洗;

年过酒醉莫入池。

还有一副文言浴室对联,不妨拈来过目:

到此皆洁己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上联的“洁己之士”,即“洁身自好”的意思,用来和洗澡相比,是非常恰当的。下联的“忘形之交”,即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少隐嵩山,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浴池中的人们赤身露体,岂不正是“忘形之交”?这副对联,诙谐中见巧思,虽然游戏于文字之中,却超脱俚俗之外,是浴室对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篇3: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和其他所有文学一样,有它自己的要素,平仄就是其中之一。

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

(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篇4:对联的常识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四、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相同。

例 :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3.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篇5: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兼评述高考对联题高考语文新出现了一种题型,这就是对联题。包括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有8份高考语文试卷考查了对联。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对联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歇后联、药联等)等。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春满长征路;花繁民主枝。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称春联。如:并蒂新开幸福花;同心永结富裕果。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谓之挽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一九四一年时马老马寅初六十寿辰大会,周恩来、懂必武和邓颖超联名赠送了一幅寿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做伴支床有龟。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昆明大观园大观楼的长联达到180字,被称誉为“古今第一长联”;而武昌黄鹤楼的一副长联更达到了350字。对联知识虽然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讲解,但在古典诗歌的教学时会有所涉及,再加上对联是日常中经常看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考生答题时应该不会太困难。今年大多数对联.试题考查的形式都比较简单,但要对出符合要求的下联来却是需要一定的语法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积淀,可以说是一道“纯语文”的.试题,语文味较浓。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话就是,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可检测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当然,从联句的设置来看,今年高考的对联题都能照顾到考生的实际,题目所给的出句大都比较陈旧,如全国卷(山东、河南等地用)的“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的“春晖盈大地”、“科学能致富”、“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全国卷(甘肃等地用)的“处处春光好”、“一代园丁乐”、“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全国卷(广西、海南等地用)的“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福建卷的`“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等。这些联句大多是直接从旧春联中“直接”拿来的,读起来味同嚼蜡,考查未免有些形式化了,因此虽然是首次在高考中出现,给人的感觉却是缺乏新意。相比较而言,浙江卷的对联题“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还暗含了语言得体的考查,上海卷结合古诗鉴赏考查对联,对联内容与诗歌内容密切相关,这两道对联题显得比较特别。而出得最别致的对联题要数广东卷了,“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以岭南水果入联富有地方气息,体现出自主命题的地方特色。那么,如何制作对联呢?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要完全相等,不多不少;而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即断句一致。如毛泽东曾引用过的一幅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下联字数相等;上下联按词组分,都是“四字――二字――二字――三字”的格式,断句也一致。当然,也有为造成特殊的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袁世凯称帝没多久,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了。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是在讥讽“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等的现象是极个别的。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副联表达出了东林党人读书不忘国事的精神。三、要平仄相对,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地三、四声)起平(第一、二声)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朴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上联末句尾字用的是仄声字“志”,下联末句尾字用的是平声字“车”。整联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不仅是尾字讲究平仄相对,整个上下句都应该讲究。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声调极其对仗,音调和谐,读起来上口。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联系。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但又不能重复。从这角度说,有三种类型。一是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章太炎讽慈喜太后七十岁生日:“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二是正对,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例如邓石如碧山书屋的一幅对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三是反对,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例如,某樵夫为其岳父祝寿,请一学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称得高高、把自己说得低低的对联:“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头做寿;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我们不妨回头看广东卷对联题。据6月2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对联题全省没有出现一个绝佳的对子,一些得5分(满分6分)或者6分的都只是不太严谨或不够精彩的“宽对”。专家说,由于对联题首次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一些考生基本不懂对联知识,很多人放弃了答题,得0分的比比皆是。而答了题的考生又对“平仄”关系普遍处理不好,一些对子只要将个别词语调换位置就会出彩得多,考生却因为对“平仄”无知而束手无策。我们认为,考题中的“皆是”一词最好用“莫非”来对,但是未发现有考生用上这个词,一些考生甚至又照抄了一遍“皆是”,其他有用“皆为”“都是”等词的,都不理想。“岭南”一词很多考生对“广东”“山东”“中国”“中华”等,也都不太好,而“江北”“川北”“塞北”等则比较好。看来,只有了解一些对联的常识,才有可能学会对联的制作

对联常识及对联的制作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春节传统对联基础常识

春节传统对联基础常识大全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应对部分〗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的一种文字游戏。指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其二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其四要“人稳”。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颖,双关巧妙)。

45、【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言之有实,构思相当新奇,不可多得)。

46、【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47、【诗钟格】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48、【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49、【诗钟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50、【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联起来。例:近视眼,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51、【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52、【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53、【重复用字规则】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例:春风吹来春气象,好曲奏出好风光(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好”)。

54、【叠字、连珠】重复用字。例:风风雨雨为人民终身奋斗,山山水水留足迹风范长存(“风、雨,山、水”称之为叠字或连珠)。

55、【意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如:天地/低昂/龙虎/气,雌雄/争战/帝王/才。(各意节用斜线隔开)

56、【意境】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57、【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境的字。

58、【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如:此处有清风朗月,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此处有”和“其人如”即为领字。

59、【四声】汉语读音四个层次的声调读法,有“古韵”与“今声”两种分法,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60、【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61、【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62、【古韵】《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63、【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64、【用韵规则】使用古声一般要求注明,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65、【平仄】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包括上平和下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66、【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

67、【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68、【对联句脚平仄规则】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要求者,为正格。每边两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四句以上的长联,不管仄起(指首句句脚为仄声字)还是平起(指首句句脚为平声字),若为偶数句正格,则除首尾为单仄或单平而外,中间的句脚皆保持连珠;若为奇数句正格,则除末句为单仄或单平而外,其前的句脚皆保持连珠。每边尾二句句脚的平仄不是单仄或者单平,又未从根本上违反“仄顶仄,平顶平”的规矩的,为变格。每边两句的,其变格是“仄仄,平平”;每边三句的,其正格是“平仄仄,仄平平”;每边四句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既不合正格又不合变格者,谓之破律。不管是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句的句脚必须是平声。

69、【对联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一言联:仄,平。二言联(第一个字可以不论):仄仄,平平。三言联(两种,第一个字可以不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四言联(两种,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言联(两种,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六言联(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七言联(两种,平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八言联以上的句子,按节奏停顿将其分为几节,每节就按几言联的平仄规则处理。

70、【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71、【拗】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此之为“拗”。

72、【拗救】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的句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73、【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对联中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

74、【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75、【正格】尚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声律方面正格取B定义。

76、【变格】尚无绝对定义,可分三点说明(专指联格):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声律方面变格取B定义。

7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78、【对联用律三原则】1、上仄下平(上联的尾字以仄音结尾,下联的尾字以平音收尾);2、马蹄韵的正格与变格(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上联第一字可单平或单仄);3、格律诗的韵律遵守六禁忌(见对联六禁忌)。

79、【上重下轻】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80、【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如: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诗”和“情”同为平声。

81、【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如: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类牌类酒烟无缘。

82、【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83、【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如:万事俱如意。(如字)

84、【孤仄】一句中只有一个仄声字,叫孤仄。如:菩提当下圆成。(下字)

85、【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86、【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87、【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如:奋起还要读良书。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88、【重字】分为几点说明:A、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例:法界,世界。B、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C、异位互重:作为一种成联手法,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D、虚字相重:受赋体骈文的影响,对联允许适当虚字(之乎者也等)相重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89、【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二、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90、【上下联无关】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如:春风得意;寒露浸心。

【对联常识】相关文章:

1.常识作文

2.常识教学计划

3.礼仪常识

4.食品安全常识

5.职业道德常识

6.常识 作文

7.校园消防安全常识

8.中国历史文学常识

9.中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10.生活礼仪常识

下载word文档
《对联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