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阳的历史故事
“ShrimpShar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魏伯阳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魏伯阳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篇1:魏伯阳的历史故事
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阳生活在东汉大兴谶纬之风的京畿之地,又是黄老道从东汉宫廷信仰转入民间信仰的特殊历史时期,大约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公元107——167年)这一时期及其前后。
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
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
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
魏伯阳在炼制神丹的时候,带了三个弟子。大丹炼成后,魏伯阳看到其中有两个弟子用心不诚,就心生一计来考验他们。他先拿出一粒丹药喂了白狗,白狗吃了就立即倒地而死。弟子们面面相觑,随即又把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师傅魏伯阳身上。魏伯阳看着他们微微一笑,就拿出一粒丹药呑服而下,接着倒地而死。另一位弟子深知师傅不会是骗人,也呑服一粒,就地倒下而死。另两位弟子,暗自庆幸,没有服用丹药,也不敛葬师傅师兄的遗体,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后,魏伯阳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药,给弟子和白狗服下,于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阳一行,在山路上飘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给故乡的亲友,一时传遍乡邻。原来出走的那两位弟子,后来见到了魏伯阳的这封信,却捶胸跺足,真是后悔不迭。这是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
魏伯阳炼制的神丹究竟是用什么原料、怎么炼制成的呢?他没有秘而不宣,而诚恳地告诉后人:
炼丹的基本程序是,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用赤土作釜,内外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作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这就是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所介绍的大体情况。
篇2:魏伯阳的历史故事
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获古人所撰《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阳接受了古人和当时人的炼丹理论之后,开始了实验养炼,又经历了相当长的、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获得了真实的经验。
魏伯阳面对自己的炼丹成果,产生了极度矛盾的思想: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会借此欺世盗利,自己将受到天的谴责;这些经验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无疑会失传,将是终生十分遗憾的事。有违良知。就这样,在想写而又不完全写明、想传而不泄露天机的思想矛盾状态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将他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了,这就是今天流传的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周易”本为书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变化多端之义,表示《周易》的特点。“参”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书”的意思。“参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经典。三道即是大易、黄老与炉火。
魏伯阳写成《周易参同契》以后,先后秘密地传授给两个人,一个是青州的徐从事,一个是洛阳市长淳于叔通。徐从事的名字己不可考,“从事”可能是官职名。他是《周易参同契》的第一位注释者,由于不愿扬名显姓,因此在注释本上也隐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爱好道术,擅长占卜。汉桓帝的时候,曾担任过节徐州县令、洛阳市长等职,后来弃官归隐,养性修真去了。《周易参同契》就是通过他们两人而流传下来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提到的《魏伯阳内篇》是否《周易参同契》的异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参同契》始有着录和注疏。五代时蜀地的彭晓,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传世。此后注家蠭起,引起学者重视。不过,都是从丹学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吴鲁强将《周易参同契》译成英文,引起世界学术界重视,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普通化学教程》都对此书作了介绍;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部分专题探讨《周易参同契》的科学内容,更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目。
此后,“出口转内销”,《周易参同契》才引起中国大陆科技界、宗教界、气功界、哲学界的广泛注意,“万古丹经王”才被传播开来。
篇3:魏伯阳的历史故事
据《神仙传》说,魏伯阳曾带领三个弟子入山炼神丹。
他知道两个弟子心不诚,乃设计考验他们,在神丹炼成那天就试探他们说: 金丹虽成,应该试试它灵不灵。我们先给狗尝,狗吃了能飞天,人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死掉了,人就不可服用。 说完就扔一粒令人暂死的毒丹给狗吃,狗立即就死了。魏伯阳转过身来对弟子说: 这丹恐怕炼不成了,拿它来喂狗,狗吃了就死,恐怕人吃了像狗一样,怎么办· 弟子问他: 师父你吃不吃· 魏伯阳回答说: 我离家背井入山炼丹,就是想求得长生不死,今日修仙不成,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死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服用吧。 说完便服丹死去。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 出来炼丹,是想求得长生不死,而服用了神丹反而马上死掉,不知该怎样好· 其中一个弟子说: 师父并非凡人,他服丹而死,必有深意。 于是也跟着服丹而死。
另外两个弟子看见这一幕,就互相讨论说: 炼丹为的是求长生,而今服用了仙丹反而死了,炼丹还有什么用·倒不如不炼丹不服丹,回去还可以活几十年。 于是决定不服用,两人一起出山,为死去的魏伯阳和另一位弟子买棺材。谁知他们一走开,魏伯阳复活了,再用神丹救醒虞姓弟子和白狗。
于是,魏伯阳留下一封信便带着弟子、牵着白狗一同游仙去了。另外两个弟子见信后懊悔不及。
篇4:魏伯阳与《参同契》
魏伯阳与《参同契》
丹道养生有外丹、内丹之分野,古来著作众多,真正是汗牛充栋.但正如宋人翁保光<悟真篇注>所说:“丹经万卷,妙在<参同契>!”<金丹歌>的作者高先则说:“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经王!”又有学人称<参同契>为“丹法之祖”、“丹经之祖”. <参同契>又称<周易参同契>.专家考证:<周易参同契>“大约写于东汉顺帝与桓帝(126-147年)之间”,认为:该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炼丹著作”.
作 者:袁志鸿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刊 名:三联竞争力 英文刊名:ACVANTAGE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篇5:风伯历史传说故事
一、风伯基本介绍
风伯即指风神(参见《太公金匮》“五丈夫”),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面鸟身的神怪。又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汉族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也称作风师、飞廉、箕伯等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伯的搭档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和雨神起源比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个老头,名叫陈天君。
雨师和龙王的职司都是布雨,是否重复呢?事实上,在中国古代,雨师是一个地位崇高的神,人们求雨往往要祭祀雨师。对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如前面“龙王”一节所述,但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二、风伯概述
风神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周礼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长者伯,故日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火胜金为木相也。又蔡邕《独断》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
三、风伯历史传说
最早的风神被称为箕星或箕伯,《风俗通义》中称“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故称箕伯。”但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风伯,《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汉以后飞廉与箕伯逐渐融合,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后,因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然而风伯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形成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风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风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风伯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有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
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篇6:伯阳,一路走好初二作文
伯阳,一路走好初二作文
12月18日凌晨,四周一片寂静,寒风无情的吹过大地每一个角落。天阴沉沉的,只有麻雀躲在树林中发出一声声哀鸣。 在这个令人伤感的天气中,年仅十岁的白血病患儿夏伯阳走了,他静静的,一声不响的走了。 一朵鲜花还未绽放,便凋谢了。这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他还未来得及品味到人生的美好,便匆匆的走了。如同天上的流星——转瞬即逝。
但它又是幸运的.。在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有那么多的人都来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让他在生生命的最后一刻,满载着人们的爱心离去。
病魔无情的夺去了小伯阳的生命,给每一个人都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他把最灿烂的笑容留给了我们。当他在生死关头,仍毫不畏惧,给了我们一个坚强的笑容。那个天真的笑容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寒风依旧不停地吹着,我在心底默默的祈祷:伯阳,一路走好!
篇7:伯益历史史实记载
伯益人物简介
伯益,名益,偃姓,伯为爵称,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大费。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赵、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西周穆王(公元前9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为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改嬴姓为赵姓,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赵姓族人的血缘祖先。
伯益历史记载
伯益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这一时期,我国先民已经完成了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被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原始先民的散居正逐步结束,民族开始真正走向融合。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炎帝和黄帝部落与生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地区的东夷九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伯益就是民族融合的见证。他的父亲皋陶一直生活在黄族的聚居地——大约位于今天的鲁西南地区,而他的母亲则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部落联盟。
皋陶是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传说生于公元前21世纪,青脸鸟嘴,铁面无私。他有一只独角羊,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他在审理案件时如遇到疑难,就牵来神羊,神羊便会触碰有罪的人。因此,皋陶被称为是中国司法的鼻祖,和尧、舜、禹三位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唐玄宗李隆基也以皋陶是李氏始祖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
伯益主要成就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代考古发掘证明,中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中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篇8: 伯牙子期的故事
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
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
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知道后,
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
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
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
海鸟翻飞,鸣声入耳;
耳边仿佛响起了
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
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
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
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
弹起琴来,琴声悠扬,
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
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
即请樵夫上船,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
樵夫道:
“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
樵夫又说:
“宽广浩荡,
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
无边的大海一般!”
伯牙激动地说:知音。
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之后子期早亡,
俞伯牙悉知后,
在钟子期的坟前
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
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魏伯阳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2.风伯历史传说故事
4.阳光下的故事
7.秦朝历史故事
8.杨贵妃历史故事
9.历史预言故事
10.2千元创业故事-魏道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