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版论要原文
“小熊维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玉版论要原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玉版论要原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玉版论要原文
玉版论要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篇2:内经 玉版论要
内经 玉版论要
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
1玉版论要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原文】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翻译】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原文】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翻译】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原文】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翻译】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卜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证。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原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翻译】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篇3:素问·玉版论要的原文及翻译
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卜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证。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篇4:《内经》玉版论要篇
《内经》玉版论要篇
《内经》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
【原文】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翻译】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原文】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翻译】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阳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原文】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翻译】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卜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阳,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阴,也是死证。若阴阳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阴阳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原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论要毕矣。
【翻译】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阴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拓展阅读:《内经》闭目养生13式诀
闭目养神是养神修性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收效明显的方法。道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身心健康关系重大。
《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
闭目可以养生,闭目养神对于中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闭目养生法主要有以下13式:
一、闭目养心
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
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
篇5:黄帝内经第玉版论要
黄帝内经第十五篇玉版论要
【本篇要点】
一:说明诊断首先要辨别正常和反常情况,进一步再分别轻重深浅,而给以适当的治疗。
二:对病色出现的部位以及脉与四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揆度、奇恒”的运用,使人在临床上有遵循。
【原文与译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的诊法,运用的地方很多,而所指是不同的,究竟怎样运用呢?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岐伯回答说:一般来说,〈揆度〉是用以衡量疾病的深浅。奇恒是辨别异于正常的疾病。请允许我从诊病的主要理数说起,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就是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的气血随着四时的递迁,永远向前运转而不回折。如若回折了,就不能运转,就失去生机了!这个道理很重要,诊色脉是浅近的事,而微妙之处却在于观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可以与玉机真藏论合参的.。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面容的五色变化,呈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其深浅顺逆之要领。如色见浅的,其病轻,可用五谷汤液调理,约十天就可以了;其色见深的,病重,就必须服用药剂治疗,大约二十一天才可恢复;如果其色过深,则其病更为严重,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须经过一百天左右,才可痊愈;假如神色枯槁,面容瘦削,就不能治愈,到一百天就要死了。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除此以外,如脉气短促而阳气虚脱的,必死;温热病而正气虚极的,亦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面色见于上下左右,必须辨别观察其要领。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的为逆,在右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倒顺为逆,那就是重阳、重阴了,重阳、重阴的预后不好就会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假如到了阴阳相反之际,应尽快衡量其病情,果断的采用适当的方法,使阴阳平衡,这就在于揆度、奇恒的运用了。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脉象搏击于指下,是邪盛正衰之象,或为痹证,或为壁证,或为寒热之气交合为病。如脉见孤绝,是阳气损耗;如脉见虚弱,而又兼下泄,为阴血损伤。凡脉见孤绝,预后都不良;脉见虚弱,预后当好。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可复数,论要毕矣。
在诊脉时运用奇恒之法,从手太阴之寸口脉来研究。就所见之脉在四时、五行来说,不胜现象〈如春见长夏脉,夏见秋脉〉,为顺,预后良好。至于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奇恒之要点都论述完了。
篇6:黄帝内经白话文:玉版论要
黄帝内经白话文:玉版论要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度量疾病的深浅的。
《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
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
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
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
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
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
若脉象短促而陽气虚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
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
病色卜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
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陽,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陰,也是死证。
若陰陽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陰陽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脉象强劲搏指有力,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
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陰血损伤。
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
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陰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
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
至此,则《揆度》、《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
篇7:《黄帝内经素论》第:玉版论要之二(下)
《甲乙》卷五第一《针炙禁忌.下》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甲乙JY0101—JY0227‖→‖SW15‖《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增补说明:
1、《刺禁论》黄帝曰:“善乎方!明乎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缺刺禁之玉版经文!王冰之《黄帝内经》素灵全书,无刺禁之玉版,必有脱文;
2、非常幸运!《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晋.皇甫谧保留了极为宝贵的《针炙禁忌》四十二句,此师藏之重宝,正好弥补《刺禁论》之不足!正如帝曰“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以此列入玉版要论,充分必要。四十二句原文如下:
“神庭,禁不可刺;上关,刺不可刺深;颅息,刺不可多出血;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过深杀人;云门,刺不可深;脐中,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三阳络,禁不可刺;
复溜,刺无多见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无多见血;乳中,禁不可刺;鸠尾,禁不可刺;上,刺禁;头维,禁不可灸;承光,禁不可灸;脑户,禁不可灸;风府,禁不可灸;
瘖门,禁不可灸;下关、耳中有干摘抵,禁不可灸;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人迎,禁不可灸;丝竹空,禁不可灸;承泣,禁不可灸;脊中,禁不可灸;白环俞,禁不可灸;
乳中,禁不可灸;石门女子,禁不可灸;气街,禁不可灸;渊腋,禁不可灸;经渠,禁不可灸;鸠尾,禁不可灸;阴市,禁不可灸;阳关,禁不可灸;天府,禁不可灸;伏兔,禁不可灸;地五会,禁不可灸;瘈脉,禁不可灸;凡刺之道,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真相薄,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J0102不可刺深:《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深则令人耳无所闻。”
J0104左角:《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左额角。”
J0105人迎,刺过深杀人:《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深则使人逆息不能食。”
J0108伏兔禁,不可刺:《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本穴云‘刺入五分’。”
J0205瘖门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令人喑。”
J0206摘抵:《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摘抵,聍耵之假借。”
J0209丝竹空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不幸令人目小或盲。”
J0211脊中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使人偻。”
J0215气街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不幸不得息。”
J0216渊腋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灸之不幸生肿蚀。”
J0217经渠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伤人神。”
J0221天府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使人逆息。”
J0223地五会禁,不可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张玉萍注:“使人瘦。”
SW10——《五脏生成篇第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0—C0101→C0111‖→‖SW15‖迁移说明:
1、原篇《五脏生成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甲乙》将C0101→C0105置于卷一第五《五脏大小六腑应候》,与《灵枢.本脏》LS47-D0111→Q0601部份,合而成篇;
3、所论为五脏与五体、五荣、五主、五味关系之简要归纳,与《玉版论要》之论要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C0101荣:《内经注评》注:“荣,表现之意,五脏的精华表现于外的色泽。”此注精准!
C0101主:
1、《素问集注》注:“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
2、《素问直解》注:“五脏各有所主,肾者,心之主,故其主肾也。”
3、主者,主管也。凭何而管?五行脏之相胜也。心为火,五行胜火之脏,寒水之肾脏也。后文四脏同理。
C0109胝【月刍】:
1、《内经校释》注:“皮肉粗厚。”
2、腄,chui2,据《说文》:“胝,腄也”、《广韵》:“胝,皮厚也。”可知:腄,即手掌、脚掌所生之厚茧。【月刍】,zhou4,通皱。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8:《黄帝内经素论》第:玉版论要之二(中)
SW23——《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3—C0101→C0113‖→‖SW15‖迁移说明:
1、原篇《宣明五气》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所论为内容广泛之归纳要论,作为《玉版论要》组成,迁入本篇,正当其位。
‖SW23—C0109(名曰……不治)‖→‖SW23—C0108(阴出之阳则怒)‖→‖SW15‖迁移说明:
1、原位C0109“冬得长夏脉”句后,与前后文意不属,窜简,当迁出;
2、对照《九针论》LS78—Q0422“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可知:本句为《宣明五气》SW23—C0108句漏简,作此迁移,则迁出位、迁入位义理皆通。
C0102噫:嗳气。
C0102肝为语:《全本黄帝内经》译:“肝气失调会多言语。”
C0102哕:yue3,呕吐象声词,干呕。
C0102水:水胀,详见《胀论》。
C0102癃:《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即为本解。
C0107五病所发:本句与《九针论》LS78-Q0421句重简,义同。
C0108痹:与《九针论》LS78—Q0422“血痹”有异,存疑待考。
C0108巅疾:与《九针论》LS78—Q0422“癫疾”有异,存疑待考。
C0108瘖:yin1,通喑,哑,失声。
C0109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1、原位C0109“冬得长夏脉”句后,详见迁移说明;
2、据《灵枢.行针》LS67—Q0401曰:“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故曰颇有阴。”可知:全句意即名叫阴气出现在阳区,病易怒,不能治愈。
C0110肾藏志:与《九针论》LS78—Q0423作“肾藏精、志也。”有异。因肾将膀胱、三焦两腑,故当从《九针论》“肾藏精、志”之义。
SW24——《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24—C0101‖≈‖LS78—Q0425‖→‖SW15‖迁移说明:
1、原篇《血气形志》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六经血气归纳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两节虽有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SW24—C0102‖≈‖LS78—Q0427‖→‖SW15‖迁移说明:
1、原篇《血气形志》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所论十二经阴阳表里关系及刺法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
3、两节虽有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SW24—C0104‖≈‖LS78—Q0411‖→‖SW15‖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所论形志之苦乐归纳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
3、两节虽有重简,然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SW24—C0105‖≈‖LS78—Q0426‖→‖SW15‖迁移说明:
1、原篇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宜迁出;
2、《血气形志》篇,似可迁入《调经论》,然《调经论》论述完整,无可容之位。而所论六经血气归纳著之玉版,形成要论,名至实归;
3、两节虽有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C0101夫人之常数……此天之常数:本节与《九针论》LS78-Q0425、《五音五味》LS65-D0408重简且文字稍异,录以奉考。
C0101多气少血:本句与《九针论》LS78—Q0425“太阴多血少气”相反,而据《血气形志》SW24—C0105“刺太阴出气恶血”可知:当从“多气少血。”
C0102心主:
1、《内经校释》注:“指手厥阴经。”
2、心主即膻中,即手厥阴心包经。依据如下:
A、《阴阳离合论》SW06-Q0102“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B、《胀论》LS35-Q0502“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C、《周易.家人卦》:“《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黄帝内经》与《周易》所言,似具明显的母系社会特征,“心主”之名或与此有关,录以奉考。
C0104醪:汁渣混存之浊酒。
C0104嗌:yi4,咽喉。
C0104苦:《内经校释》注:“有疾病或痛苦的意思。”
C0105刺太阴出气恶血:
1、本句与《九针论》LS78—Q0426“刺太阴出血恶气”相反,存疑待考;
2、因太阴多气,气有余而当泻;太阴少血,血不足,故恶出血。
LS78—《九针论第七十八》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78—Q0411‖≈‖SW24—C0104‖→‖SW15‖迁移说明:
1、所迁与原篇《九针论》所论九针主题不符,显见漏简,宜迁出;
2、《黄帝内经》归纳之要论,迁入本论本位,作为《玉版论要》组成,名至实归;
3、与《血气形志》重简,所论亦有出入,集中于此,以利对照。宁重勿删,此之谓也。
‖LS78—Q0425‖≈‖SW24—C0101‖→‖SW15‖
迁移说明参Q0411。
‖LS78—Q0426‖≈‖SW24—C0105‖→‖SW15‖
1、《素问悬解》置于卷七《口问》篇末,黄元御云:“旧误在《九针论》,此与《素问.血气形志》相同。”从黄元御之识,不从其迁入位;
2、迁移说明参Q0411。
‖LS78—Q0427‖≈‖SW24—C0102‖→‖SW15‖迁移说明:
1、所迁与原篇《九针论》所论九针主题不符,显见漏简,宜迁出;
2、《灵枢悬解》置于卷七《口问》篇,并曰:“此与《素问.宣明五气篇》同。”黄元御所识,甚是;
3、《黄帝内经》归纳之要论,迁入本论本位,作为《玉版论要》组成,名至实归。
‖LS78—Q0412→Q0424‖≈‖SW23—C0101→C0113‖→‖SW15‖
迁移说明参前。
Q0402噫:《内经校释》注:“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
Q0411熨引:《内经校释》注:“用药物温熨导引。”
Q0411咽喝:据《血气形志》SW24—C0104作“咽嗌”可知:“喝”为“嗌”之误,当从“嗌”。
Q0411甘:据《血气形志》SW24—C0104作“百药”可知:“甘”为“百”误,当从“百”。
Q0411筋脉:《血气形志篇》SW24—C0104作“经络”,与本句“筋脉”有异,存疑待考。
Q0411是谓形:《血气形志篇》SW24—C0104作“是谓五形志也”,当从。“是谓形”之下,当脱“志也”二字。
Q0412肾主欠: 与《宣明五气篇》SW23-C0102“肾为欠,为嚏”有异,录以奉考。
Q0413膀胱不约为遗溺:与《宣明五气篇》SW23—C0102作“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对照,显见有“不利为癃”四字之脱,语译从《宣明五气篇》SW23—C0102之句,以括号标明。
Q0414淡入胃:《内经注评》注:“淡味在五味之外,因其优先进入属土的胃,当与属土的甘味同类。王逊:‘淡附于甘,故淡入胃’。”
Q0421五发:
1、《灵枢集注》注:“即《调神论》之所谓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犹沉之义,盖因本气自逆而发病也……故言五脏发病,有因所生之母气而为病者,有因本气自逆而为病者,以五脏错综而论之,皆能为病者也。”
2、本句与《宣明五气篇》SW23-C0107“五病所发”重简,义同。
Q0421阴病发于骨:
1、《灵枢集注》注:“王子律曰:‘肾为阴脏,在体为骨,故阴病发于骨。’”
2、张隐庵将阴阳实指,此解经之正法也,从之。
Q0421阳病发于血:《灵枢集注》注:“心为阳脏,在体为脉,故阳病发于血。”
Q0421阴病发于肉:
1、原作“以味发于气”,与前后文例大异,义颇费解,疑为错简。
2、《全本黄帝内经》作“阴病发于肉。”
3、《灵枢集注》作“阴病发于肉”,并注:“脾为阴中之至阴,在体为肉,故阴病发于肉。”
4、《宣明五气篇》SW23—C0107作“阴病发于肉”,从之。
Q0421阳病发于冬:《灵枢集注》注:“肝为牡脏,逆冬气则奉生者少,春为痿厥,故肝脏之阳病发于冬。”
Q0421阴病发于夏:《灵枢集注》注:“肺为牝脏,逆夏气则奉生者少,秋为痿疟,故肺脏之阴病发于夏。”
Q0422血痹:《宣明五气》SW23—C0108作“痹”,录以奉考。
Q0423肾藏精、志:《宣明五气》篇SW23—C0110作“肾藏志”,与本句有异。然考虑肾将膀胱、三焦两腑,当以本句“肾藏精、志”为是,从之。
Q0425阳明多血多气……少阴多气多血:《内经校释》注:“六经气血多少的论述,并见于前面《五音五味》及《素问》血气形志篇。三篇论三阳经皆同,而于三阴经气血的多少略异。古代医家多认为以《血气形志》篇的记载,较为准确,为慎重起见,本文未从改,备作进一步研究的资料。”
Q0425多血少气:与《血气形志篇》SW24—C0101“多气少血”相反,与《五音五味》LS65-D0408句重简。宜从“多气少血”,直译且从原文,存疑待考。
Q0426出血恶气:与《血气形志篇》SW24—C0105“出气恶血”相反,与《五音五味》LS65-D0408句重简。宜从“出气恶血”,直译且从原文,存疑待考。
Q0427足阳明太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也:
1、《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本句之后有接“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2、《太素》后接之经文,王冰置于《血气形志》SW24—C0102句后部,录以奉考。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9:《黄帝内经素论》第:玉版论要之二(上)
SW15——《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SW15—D0101→Q0106‖→‖SW19—D1801‖(已迁至《玉机真脏论》)
LS60——《玉版第六十》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
‖LS60—D0101→D1301‖→‖SW15—D0000‖迁移说明:
1、原篇《玉版》非独立论文,凑篇之简,当迁出;
2、《太素》将LS60—D0101→Q0606部份单列于卷第二十三《疽痈逆顺刺》;
3、《甲乙》将LS60—D0201→Q0606部份置于卷一第九下《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
4、《类经》置于十八卷八十九《痈疽五逆》;
5、将本篇置于《刺禁论》LS60-D1301之后,其无不可。然而帝曰:“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圣帝之语,焉能不从?迁入本论本位,作为前部“玉版”之论,与《玉版论要》主题相符,义理相通。
Q0101五兵:
1、《太素.疽痈逆顺刺》注:“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兵矣,死之之具也。”录以奉考;
2、《内经注评》注:“古代的五种兵器。具体说法不一,如1、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2、东方矛,南方弩,中央剑,西方戈,北方锻。3、刀、剑、矛、戟、矢。4、戈、殳、戟、酋矛、夹矛等。”
Q0101且夫:在句首作再说、况且解。《百度百科》:“表示下文更进一步的议论。”
D0201痈疽:痈,化脓性脓肿;疽,ju1,毒疮。 痈疽,详见《痈疽》LS81全篇所论。
D0201两热相抟:
1、《灵枢.玉版》作“两热相搏”,《灵枢悬解》卷二《玉版》作“两热相抟。”
2、据《九针论》LS78—Q0205“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抟,合为痈脓者也。”可知:当作“两热相抟”,意即两股热气相抟。
Q0201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
1、《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断句作“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黄元御注:“圣人不能使天地自然之化以人力而为之,然而邪之在身,则不可留也。痈疽脓血者,邪气伏留,积微成大之所生也。”
2、断句从“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说文》:“使,伶也。”按:伶者,令也。全句即:圣人不能强令痈脓化解,因为邪气不可久留于身。
Q0202中野:
1、《内经注评》注:“野,《说文》:‘郊外也’。”
2、中野,即荒郊野外。
Q0204遭:《说文》:“遭,遇也。”
D0301不予遭:
1、《太素.痈疽逆顺刺》作“不子遭”并注:“遭,逢也。子,百姓,帝以百姓如子者也。言不逢者,痈之有形,百姓不能逢知也。痈之有脓,百姓亦不见,为之奈何也。”
2、从《灵枢.玉版》作“不予遭”。不予遭,即不予遭遇。
Q0301十死一生:
1、《史记.孟荀列传》云:“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禆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九州。如此者九,乃有大赢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2、《史记》所引“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乃当时对包含关系之共识,实应为“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八。”所谓“十死一生”,正如此理。其本意为九死一生,源于上古时对起点、原点及包含关系认识尚有不足。
3、邹衍“大九州”论曰:“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及《史记》所言,可为《黄帝内经》可能成书于邹衍理论盛行年代力据之一。
D0401而后遭乎:
1、《内经校释》校曰:“《甲乙》卷十一第九下‘已’下有‘成’字,而无‘后遭之乎’四字。”
2、《灵枢悬解》卷二《玉版》作“而后遭者。”
3、从原作“而后遭乎?”即而后才遭遇医生。
Q0401功:据《说文》:“功,以劳定国也”、《周易.礼.司勋》:“国功曰功。”可知:功,即功劳。
Q0401多害:《太素.痈疽逆顺刺》注:“害,伤也。是以脓成唯须砭排也。多害者,砭排之伤,即至死也。”
Q0401砭石、铍锋:
1、《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注:“砭石,石针。铍锋,铍针也。”
2、砭,砭石,即砭刀;铍,铍锋,铍针之锋也,用于破痈疽放脓血。铍,有破意。
D0601逆顺:
1、《太素.痈疽逆顺刺》注:“先有五伤,后行排者,为逆也。先无五伤,脓成行排,为顺也。”
2、逆顺,言前文痈疽之异常、正常。
Q0601→Q0605岐伯曰……是五逆也:此承黄帝“愿闻逆顺”之问,而言痈疽之逆症、顺症,即痈疽之异常和正常病态。
Q0703衄:衄,nv4,鼻孔流血。
Q0704小劲:
1、《全本黄帝内经》译:“脉小而有力。”
2、《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注:“其脉小劲,肝陷而肺逆。”
Q0709欬:ke2,同咳,《说文》:“欬,逆气也。”
Q0709脉搏:
1、《内经校释》注:“《甲乙》卷四第一作‘喘’。”并译作:“脉坚搏指,为胃气已绝,真脏脉见。”
2、姚春鹏译:“脉来搏指散乱。”
Q0701→Q0706岐伯曰……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1、《全本黄帝内经》译:“是五逆的重症。”
2、本节五逆,乃“不过十五天而死”之危重逆症。
Q0707→Q0712其腹大胀……不及一时而死矣:
1、《全本黄帝内经》译:“是五逆的急症。”
2、《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注:“此之五逆,较上之五逆更剧,是死在顷刻之间者也。”
3、本节五逆,乃“不及一时而死”之立死急症。
Q0712一时:
1、《全本黄帝内经》译:“一昼夜。”
2、《内经校释》注:“一天的时间。”
3、《内经注评》注:“一日,马莳曰:‘一时也者,一周时也,乃一日之意’。”
D0801骏:
1、《内经校释》注:“大的意思。”
2、《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注:“骏与峻同,高大也。”
3、据《尔雅.释诂》:“骏,大也。”可知:骏,同峻,高大。
Q0901必然:《韩非子.显学》云:“故有术之君,不随适当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Q0901虽勿诊,犹可知矣:
1、《全本黄帝内经》译:“这一道理不用诊视也能得知。”
2、即使不知诊病,也可明白得了。
Q1001天下:自天而降。
Q1001经隧:隧,地道、通道;经隧,经脉管道。
D1101上、下有数:《内经注评》注:“上指手经,下指足经,数指针刺之数。”
Q1101迎之五里,中道而止:
1、张景岳注:“五里手阳明经穴,此节指手之五里,即经隧之要害,若迎而夺之则脏气败绝,必至中道而止。”
2、《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注:“五里,手阳明穴,此脏腑之大络。经隧之要害,迎之于此,而夺其气,则经隧之气,中道而止。”
Q1101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内经注评》注:“至者迎其气之至也。往者,追其气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脏之气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则五脏之气尽泄于外矣。”
Q1201窥门而刺:
1、《内经校释》校:“原作闚,与窥同。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
2、《全本黄帝内经》译:“窥门而刺谓浅刺,入门而刺谓深刺。故候其气出门而刺者,稍缓而死于家中,入门而逆刺于络内者,即死于死者之堂上也”。
3、《灵枢悬解》卷二《玉版》注:“门,气门(《生气通天论》:气门乃闭),即孔穴也。窥门而刺之者,刺入浅也。入门而刺之者,刺入深也。死于家中,死之稍迟也。死在堂上,死之至速也。《本输》:‘阴尺动脉,在五里,五腧之禁也。’《素问.气穴论》:‘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此迎之五里之义也。”
D1301玉版:至要之论,故帝命“著之玉版,以为重宝。”然玉版内容在《素问》、《灵枢》诸卷有所脱失,所幸《甲乙》卷五第一《针刺禁忌下》载有经文:
“神庭,禁不可刺;上关,刺不可刺深;颅息,刺不可多出血;左角,刺不可久留;人迎,刺过深杀人;云门,刺不可深;脐中,禁不可刺;伏兔,禁不可刺;三阳络,禁不可刺;复溜,刺无多见血;承筋,禁不可刺;然谷,刺无多见血;乳中,禁不可刺;鸠尾,禁不可刺;上,刺禁;头维,禁不可炙;承光,禁不可炙;脑户,禁不可炙;风府,禁不可炙;瘖门,禁不可炙;下关、耳中有干摘抵,禁不可炙;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炙;人迎,禁不可炙;丝竹空,禁不可炙;承泣,禁不可炙;脊中,禁不可炙;白环俞,禁不可炙;乳中,禁不可炙;石门女子,禁不可炙;气街,禁不可炙;渊腋,禁不可炙;经渠,禁不可炙;鸠尾,禁不可炙;阴市,禁不可炙;阳关,禁不可炙;天府,禁不可炙;伏兔,禁不可炙;地五会,禁不可炙;瘈脉,禁不可炙;凡刺之道,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补泻反,则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真相薄,乱而不去,反还内著,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2、作为《黄帝内经》类编,年代早于《太素》、《素问》、《灵枢》之《甲乙经》所录经文,恰恰补了《刺禁论》所言“刺禁”作为“玉版”之重要经文之漏,将其增补列录于《玉版论要》,充分必要!坤由衷感谢皇甫谧,传承《黄帝内经》,其功至伟矣!
D1301重宝:
1、据《广雅》:“重,再也。”取重复意;据《说文》:“宝,珍也。”取珍宝意。
2、重宝,即经文、玉石,此双重之宝也。
公众号:其人颂经
篇10:《养老论》原文
《养老论》原文
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
头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运,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有此。
或曰∶《局方》乌附丹剂,多与老人为宜,岂非以其年老气弱不虚,理宜温补,今子皆以为热,乌附丹剂将不可施之老人耶?
余晓之曰∶奚止乌附丹剂不可妄用,至于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
或曰∶子何愚之甚耶?甘旨养老,经训具在。为子为妇,甘旨不及,孝道便亏。而吾子之言若是,其将有说以通之乎?愿闻其略。
予愀然应之曰∶正所谓道并行而不悖者,请详言之。
古者井田之法行,乡闾之教兴,人知礼让,比屋可封。肉食不及幼壮,五十才方食肉。当时之人血气充和,筋骨坚凝,肠胃清浓,甘旨养老,何由致病?
今则不然,幼小食肉,强壮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气耗血竭,筋柔骨痿,肠胃壅阏,涎沫充溢,而况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藉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所陈前证,皆是血少。
《内经》曰∶肾恶燥。乌附丹剂,非燥而何?
夫血少之人,若防风、半夏、苍术、香附,但是燥剂且不敢多,况乌附丹剂乎?
或者又曰∶一部《局方》,悉是温热养阳,吾子之言无乃谬妄乎?
予曰∶《局方》用燥剂,为劫湿病也。湿得燥则豁然而收。
《局方》用暖剂,为劫虚病也。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内经》治法,亦许用劫,正是此意。盖为质浓而病浅者设。此亦儒者用权之意。若以为经常之法,岂不大误!
彼老年之人,质虽浓,此时亦近乎薄,病虽浅,其本亦易以拨,而可以劫药取速效乎?
若夫形肥者血少,形瘦者气实,间或可用劫药者,设或失手,何以取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岂不美乎?乌附丹剂其不可轻饵也明矣。
至于饮食,尤当谨节。
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至于视听言动,皆成废懒。百不如意,怒火易炽。虽有孝子顺孙,亦是动辄扼腕。况未必孝顺乎!
所以物性之热者,炭火制作者,气之香辣者,味之甘腻者,其不可食也明矣。
虽然肠胃坚浓,福气深壮者,世俗观之,何妨奉养,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由是观之,多不如少,少不如绝,爽口作疾,浓味措毒,前哲格言,犹在人耳,可不慎欤!
或曰∶如子之言,殆将绝而不与于汝安乎?
予曰∶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况施于所尊者哉!惟饮与食将以养生,不以致疾。若以所养转为所害,恐非君子之所谓孝与敬也。然则如之何则可?
曰∶好生恶死,好安恶病,人之常情。为子为孙,必先开之以义理,晓之以物性,旁譬曲喻,陈说利害,意诚辞确,一切以敬慎行之,又次以身先之,必将有所感悟而无捍格之逆矣。吾子所谓绝而不与,施于有病之时,尤是孝道。
若无病之时,量酌可否,以时而进。某物不食,某物代之,又何伤于孝道乎?
若夫平居闭话,素无开导诱掖之言,及至饥肠已鸣,馋涎已动,饮食在前,馨香扑鼻,其可禁乎?
经曰∶以饮食忠养之。“忠”之一字,恐与此意合,请勿易看过,
予事老母,固有愧于古者,然母年逾七旬,素多痰饮,至此不作。节养有道,自谓有术。只因大便燥结时,以新牛乳、猪脂和糜粥中进之,虽以临时滑利,终是腻物积多。次年夏时,郁为粘痰,发为胁疮。连日作楚,寐兴陨获。为之子者,置身无地,因此苦思而得节养之说。
时进参、术等补胃、补血之药,随天令加减,遂得大腑不燥,面色莹洁,虽觉瘦弱,终是无病。老境得安,职此之由也。
因成一方,用参、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五味、黄芩、麦门冬;冬加当归身,倍生姜。
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听其小水才觉短少,便进此药。小水之长如旧,即是却病捷法。
后到东阳,因闻老何安人性聪敏,七十以后稍觉不快,便却粥数日,单进人参汤数帖而止。后九十余无疾而卒。以其偶同,故笔之以求是正。
篇11:地方文献学论要
地方文献学论要
一、何谓“地方文献学”
要定义地方文献学,先从“文献”一字开始[1]。《图书馆学百科全书》解释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地方文献则指记录有关某地区的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在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对这一概念向来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铨释。广义的概念泛指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等。具体地分为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概念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一切出版物(无论出版形式、出版地和出版物的载体如何),只要反映本地社会政治、历史、地理等等情况,即使零张散页,也在收藏之列。而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内容上无地方特色的,均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2]。在实际探讨过程中,后一说便于更好地进行典藏、加工和利用。 由以上阐述,可以给地方文献学定义如下:地方文献学是研究地方文献产生和发展、征集、整序和开发利用的一门科学。
地方文献学的英译名,根据地方文献学的内涵、词义,可将英译名定为:The science of LocaI Document。
二、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献学的关系
地方文献工作是省级图书馆重要的业务工作之一,其主要内容分为资料工作和书目工作。地方文献工作不只限于一次文献的借阅,而主要是二次文献并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地方文献工作需要通过书目索引集中揭示馆藏,向读者作宣传报导,以便读者利用。
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很杂,包括了采访、编目、藏书组织、流通阅览、书目咨询、情报资料服务等几乎图书馆全部业务工作。
地方文献学是适应地方文献工作而提出来的,是直接为着指导和决策地方文献工作的,是在地方文献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省馆重点工作、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求助于专门的理论讨论的情况下产生的。
但应该明确把握的是,地方文献学和地方文献工作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前者重在对理论问题作宏观的粗线条的把握,后者重在对微观的具体工作的设计;是方向和行动的关系:前者须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大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好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地方文献工作迫切需要在正确的学术路线指导下做切实的工作。全国地方文献工作的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学术理论的不足。总之,地方文献学是“学”,地方文献工作是“术”,无“术”即无“学”,无“学”则“术”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地方文献学的学科属性
地方文献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在其研究过程中,有时需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但其研究的是一种现象,是围绕着文献的地方性来开展研究的一种学科。那么,其上位类是什么呢?作者综合分析的结果,认为地方文献学的上位类学科是文献信息学。文献信息学是1983年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提出来的,至今已有历史,其分支学科包括诸如: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编撰学、文献学、文书学(文秘学)、文献信息符号学、图书发行学、文献信息控制论、文献信息摄取学等。此处把地方文献学归之于文献信息学门下,是“以文献信息为核心,以文献信息的信源、信道、信宿为线索。就是说,文献信息从生产到输出摄取的全过程,有一系列密切相联的环节,通过这些环节形成了一系列文献信息的社会活动和文献信息的流动。”[3] 按理,地方文献学应归之于文献学的门下,这里主要是考虑到文献学更多地把重点放在文献及文献发展规律的研究上,且有时称之为图书学,而苏联有学者称为书志学;又因文献学更多的是一门传统的古老的科学,而地方文献学不仅是一门新型的更注重时代特色的科学,研究这门科学应该更注重现代文献、整序方法,更应该注重开发和利用,所以,我们觉得将其上位类确定为文献信息学比文献学更加合理。但是,这毫不意味着地方文献学可以离开文献学,并且应该更多地吸收借鉴文献学已经取得的成果。
四、地方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地方文献产生、发生及规律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其产生很早,《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最早而已失传的地方文献。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是地方性的资料,也是极早的地方文献。三国谯周的《蜀本纪》、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记叙一地的地方文献著作。从《禹贡》、《山海经》、《越绝书》到《关东风俗传》、《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都是地方文献。从发展的规律来看,首先是偏重于记载地方的地理、风俗、物产等自然现象为主,可称之为“记地派”;从宋以后则逐渐增加了记人的成分,经过元明清,特别是在地方志理论家倡导的方志为“一方之全史”的影响下,地方文献逐渐变成了记人为主,可称为记人派。根据本人的考察分析,认为清代的地方文献内容包罗万象,实则如今天的地方文献的概念。
到近现代则随着年鉴、百科全书的概念引进和实践,出现了不同于传统地方志形式和内涵的著作,这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更是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不同所致。地方文献学应该通过研究、探索这些东西的来龙去脉,从而指导地方文献工作的有效开展。
2、研究地方文献征集、保存和典藏
首先,必须明确地方文献存在和分散于整个社会,完整地、有效地征集到这些资料,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湖南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部十余年来,有专门的征集组负责征集工作,征集了数十万册地方文献资料,极大地补充和丰富了馆藏。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多次发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红头文件,说明了省党政机关的重视。从全国来看,各省级馆如甘肃、广东、北京、广西、河南等省市都在征集地方文献工作上取得了成效,市、县馆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图书馆的庙小,社会地位低,号召力小,单靠红头文件尚不能有效地保证把散布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地方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应该呼吁政府成立地方文献委员会(湖南省在解放前夕成立过湖南文献委员会),要由省政府领导挂帅,有立法措施、经费保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再从保存方面来看,地方文献保存于省级公共图书馆本是省馆的天职。但由于社会机构的重复、交叉、因事而设、因人而设等等,图书馆的职能也逐渐地部分地被分离、削减,既有档案馆、博物馆、信息中心、音像馆分其职,现在又有方志馆的设立,更加具体明确和有效(级别高,又是政府机构)地分解省馆的地方文献收藏职能。这样,省馆要较全面地典藏本省地方文献,确实因此大受制约。
再看地方文献资料在省馆的专藏情况。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书库,进行集中保存和阅览服务,这种观点经过十余年的讨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但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单独设有地方文献部和有专门的地方文献书库的前提下,如何全面地集中本馆已有的地方文献资料,也是实践中碰到问题,有些馆并未在实际行动上很好地实施地方文献专门收藏的思路。这一方面是由于如何确定、鉴别、筛选全部馆藏中的地方文献有具体的技术操作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图书馆理论研究者对此类藏书组织理论的研究极为薄弱。由于缺乏实用的、充分的藏书组织理论的指导,地方文献典藏工作中有些问题总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因此,从社会的大角度、从省馆的角度、从地方文献部的角度来研究地方文献征集典藏的方法和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研究适应社会需要的地方文献整序的理论和方法
地方文献到馆,经过基本的藏书组织以后,还须进行认真的整序工作。整序工作如何开展,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方式。传统方式仍是封闭式、藏书楼式的,这种方式满足于图书馆的日常内务整理的工作需要,在内部看来是有序,而在外人、非专业人员,则并不知底蕴,不能很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馆学五大法则制定了七十年,但并没有得到普及,相反,封闭式的传统藏书楼的管理仍有遗迹。《永乐大典》是明朝开国不久干的一件盖世的文化工程,由于只是藏于内府,外人不得而阅,故最后损失得只有七十余册而空有嗟叹而已。此即传统藏书的弊端的集中表现。
现在的社会对地方文献需求方式是什么?这要立足信息社会这个角度来予以分析。随着信息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将成为世界市场第一大领域,国际互联网出现了,整个世界运用信息日益方便并成为人们的日常需要,总有一天会实现“5W”,即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同任何人进行信息传递[4]。
一地的地方文献与一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人们对它的需求方式自然不会有异于对别的事物的需求方式,这即是菜单式的、窗口式的、傻瓜式的服务成为读者的需要。
于是,除了编制出各地区的地方文献目录、揭示本地区的文献种类和特色之外,应该充分利用分析式目录、索引式目录的作用。按照地名、人员、书名、事件、专题、释志、掌故、土产等作为知识单元,按类揭示出来。对地方文献图书、报纸、期刊、非纸质型文献中的篇名、目录按类予以揭示,进行科学的分类、组织。要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开发地方文献,使读者来到图书馆,能够通过电脑,以触摸式或以下拉式菜单式了解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从而有效地利用。
再者,要充分利用地方文献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集中人力,根据地方建设的急需,集中一定数量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归纳,进行综述式文献整序。这种整序情报密度高,信息量大,是开发地方文献的有效形式,能为当地党政领导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谋、决策的作用。
4、研究地方文献与区域兴衰的相互关系
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世界3”的理论,“物质、意识和知识”同为世界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献信息学的哲学基础和首要的依据。拿它来分析中外古今地方文献的兴衰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兴衰的相互关系,其道理亦是显而易见的。
地方文献学不能研究地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具体知识,而只能着眼于文献来研究。研究发现,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决定于一地文献的聚集和散佚。人们为着要探求远古社会的某地政治、经济、文化,必须首先寻觅当时当地的文献情况,否则,文献不足,孔子也无可奈何。
以湖南来说。湖南本是南蛮之地,至唐始有破天荒考取进士之例。而湖南的开发,与客籍文化(从屈原、李白、苏轼、朱熹、柳宗元等的流放或讲学)的传人不无关系,这些迁客骚人留下的文献成了当地文化发源的星星之火。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终老衡阳石船山,死后两百年间了无声息,由于它留下了一部《船山遗书》,其后该书广为传播。民国时上海太平洋书局再加扩充,仍称《船山遗书》,风行海内。船山实学大倡,杨怀中等实为导师,何叔衡、毛泽东立船山学社卒成大功,而湖南自清末至解放后,人物极盛,光耀中华。这与本地文献的流布实有大的关系。阐明各地文化发展的情况,为思想史、文化史之事,而为着探讨区域的兴衰而着眼于探讨本地文献流布兴衰,实为地方文献学义不容辞之责。
又如,近年长沙发现东汉简犊及三国东吴简犊,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这批地下文献(亦为地方文献)的出土,对于探讨当时此地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此也可见保存、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
五、地方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研究地方文献学,应研究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包括与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的关系。2、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关系。3、与目录学、书目控制论的关系。4、与历史学和方志学的关系。5、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关系。
地方文献学对上述学科或可吸收其已经取得的成绩,拓展本身的内容;或可吸收、利用其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或可借鉴其材料;或可以其为工具,使其日益完善,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系统,有用的科学。
注释:
[1] 作者在《津图学刊》第3期对于文献、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学的概念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本文只作纲要式的引述。
[2] 邹华享:《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管见》湖南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暨新馆开放十周年论文集,l994年12月。
[3] 朱建亮《文献信息学引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7月。
[4] 闻熙,计算机化和信息化《当代思潮》1988年1 月。
〔出处〕 湖湘论坛 (5)
篇12:道德建设论要
道德建设论要
道德建设是促使道德进步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道德的理论建设是前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基础,职业道德建设是主体.道德建设系统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经济、政治、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要实现这个要求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伦理制度.
作 者:钱广荣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 30(6) 分类号:B822.1 关键词:道德建设 系统工程 开放性 伦理制度【玉版论要原文】相关文章:
3.古希腊正义观论要
7.文言文纵囚论原文
8.管仲论原文的内容
10.《封建论》原文及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