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2023-06-01 08:11: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eilamialuc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1: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题目】

A、基础储备卷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欣然( ) 遂至( ) 未寝( )

藻荇( )( ) 竹柏( )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6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⑤盖竹柏影也( )

⑥如吾两人者耳( )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 古: 今:

②闲人 古: 今:

4.填空。(10分)

①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 家<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死后谥号“ ”。

②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 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③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语句是 。

④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5.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4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6.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10分)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0分)

B、综合提升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8分)

⑴欣然起行( ) ⑵念无与为乐者( )

⑶相与步于中庭( )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翻译句子。(5分)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4.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你能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3分)

5.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5分)

6.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5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7.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6分)

①从武林门而西( )

②突兀层崖中( )

③即棹小舟入湖( )

8.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急于一览的迫切心情?(4分)

9.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手法?(5分)

C、新颖考题集萃卷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

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3.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前谛视( ) 此其所以异也( )

或远立而濡其首( )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 )

4.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 。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

5.“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修辞手法有怎样的特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往往令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③法也。”卒不赦程。

【注】 ①审:明白,清楚。 ②眦睚:怒目相视的样子。借指小的怨恨。 ③高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能变易新声( ) ⑵会幸苑中( )

⑶乐工等罗列上前( ) ⑷卒不赦程( )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幸于武宗 不得永奉陛下 B.必为奇巧声动上 置琵琶于其上

C.由是得幸 会幸苑中 D.程一日果以眦睚杀人 以是为恨

8.用原文语句填空。

罗程“果以眦睚杀人”的原因是“ ”,乐工为罗程求情的原因是“ ”,宣宗不赦免罗程的原因是“重”高祖<太宗之法。

9.翻译句子。

⑴他工辈以罗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

⑵汝辈所惜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10.你从文中的故事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A、基础储备卷

1. xīn;suì;qǐn;zǎo xìng;bǎi

2.①思考;②于是,就;③共同,一起;④清澈透明;⑤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⑥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①古:只是,不过 今:表转折;②古: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今:无事可做的.人

4.①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三苏;文忠 ②月光;夏夜月光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B

6.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如“月色入户”透露其门庭冷落,“念无与乐者”透露其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透露其闲。

7.贬谪的悲情,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B、综合提升卷

1.①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②院子里地面上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积水中的藻和荇,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③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一样的“闲人”罢了!

2.⑴愉快地,高兴地;⑵想,思考;⑶共同,一起;⑷只是

3.我原本就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有了就回去,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4.提示:可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任选一句(附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提示: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甲】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乙】段描写的粗略些。

6.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有去找。

7.①向西走 ②高耸的样子 ③划船

8.心飞湖上;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9.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新颖考题集萃卷

1.A

2.A

3.仔细看;……的原因;沾湿;……的样子

4.①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②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6.⑴变换。⑵正好,恰好。⑶排列,排成行列。⑷终于。

7.D

8. ①恃恩自恣;②惜程艺天下第一(或:以程艺天下无双)

9. ⑴其他的乐工们认为罗程的演奏技艺天下无双,想利用这个理由使皇上改变主意。 ⑵你们这些人惋惜的只不过是罗程的技艺,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传下来和法律。

10.示例:①英明的统治者会以国法为重,不会因偏爱和人情而废法。 ②恃恩自恣终会酿成大错。 ③人才虽能得,但法律是无情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是平等的。

篇2:《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46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①月色入户

②但少闲人()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相与步于中庭()

7.翻译句子。(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2分)

答案:

6.答案:①门;②只是;③考虑,想到;④共同,一起

7.答案:①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满清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答案:被贬后无所事事的自嘲;观赏月色的闲情雅致;旷达乐观的胸襟。

篇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整理了《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表现作作者感叹知音稀少的心里话的句子是

(2)显示与好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是

(3)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4)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5)与《小石潭记》中以鱼写水,侧面烘托,凸现了所写之物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藻荇交横”比喻的是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5、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7、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闲人”一词的含义工?

8、文章结尾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表达,请你写出能表达此意的诗句,并标出处。

10、作者出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无聊的心境,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

3、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影子,给人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5、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怀。作者处在其中摆脱了被贬谪的沉重,忘记了人世的得失,进入了一个透明清澈的世界。

6、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只有我们两个清闲无事之人有此雅兴,既有偷得闲情来消遣的窃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贬职而有一丝淡淡的失落。

7、“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自慰。

8、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不可去掉。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二人同样的境遇。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篇4: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5: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练习一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练习二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无与乐(lè)者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2、释词:

解衣: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亦未寝:

相与:

空明: 交横:

盖: 但:

闲人: 耳:

三、译句: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理解: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2、读第一层,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

地点:

夜游原因:

3、文章描写月下景色的句子是:

写出了月下景色的什么特点?

赏析这一描写景物的句子:

4、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写出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慨?

其他题目: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7、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

五、层意与中心:

1、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指出其表达方式,并概括层意:

2、默写本文的中心:

篇6: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线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怀民亦未寝 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步:

④盖竹柏影也 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文章描景写“月”,抒情写“闲”,你怎样理解它们?(4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心想②睡③散步④原来 共4分,每词1分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译出但、闲、者、耳) 共2分,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3、“闲”“月”贯穿全文,写月表现闲,闲则赏月,既直露当夜的心情,又隐喻作者被贬的心态。 共4分,每点2分

答案解析:

1、“念、寝、步”放到语境中用合适的动词代替即可。“盖”为发语词,可译为“大概,原来”等。

2、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但”“闲人”,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只是,只”“清闲的人”。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写“月”是写景,写“闲”是写情。理解可知,其中包含的人物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写“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除此之处,写“闲”,更有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在其中。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应有所识记。分析人物情感类的题目,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写的景物的特点,所叙述事情的性质,作品的写作背景等综合分析揣摩,并用切题的、通顺的语句概括作答。

篇7:《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西课改)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答案:

3、(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4.B

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

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篇8:《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17教育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

(3)月色入户。

(4)念无与为乐者。

2.下面句子加点的.“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与步于中庭。 B.皆以美于徐公。

C.骗死于槽枥之间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1)花 (2)交错通达 (3)门 (4)想到。(每个1分,共4分)

2.B(2分)

3.(1)老人和小孩都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2)庭院里像是积满了水,澄清透明,其中水藻和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每句2分,共4分)

4.【甲】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2分)【乙】文描写了月色下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2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2.《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附答案

3.《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6.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7.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8.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记承天寺夜游结构

10.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