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

2023-12-25 08:36:3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unny101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希望大家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

篇1: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注:很多地方翻译这句都翻译为“月光从窗口射进来”,其实是错的,这里“户”指门口,与《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意思相同),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念:想,思考。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盖竹柏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七、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⑥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略)

篇2:《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

一、注音。

遂(suì) 寝(qǐn) 藻荇(xìng) 竹柏(bǎi)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 5、亦未寝:卧、睡 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 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 8、水中藻荇 交横:水草;交叉错杂

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10、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1.填空:

(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 》,作者 苏轼 。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 夜游承天寺

(6)“月色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五、简答题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答:该句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1)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以水喻月,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2)“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3)“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两句一正写,一倒写,创造出一个水清玉洁的透明世界。(4)这正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心境。

2、赏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该句为点晴之笔。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对“闲”字的理解

答:“闲”一方面,它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还包含着作者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的慨叹。

篇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考试题

一、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藻(zǎo) 荇 (xìng)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①解衣欲睡:欲,打算、将要。

②月色入户:户,门。

③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 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不过;耳,罢了。

三、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五、重点语句翻译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我安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

2.《记承天寺夜游》句子赏析

3.《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4.《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

5.《记承天寺夜游》整体赏析

6.《记承天寺夜游》人物评价及趣事典故

7.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

8.记承天寺夜游写作的背景

9.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10.记承天寺夜游写作特点

篇4:《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四、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课文下面注释:

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相与:共同、一起。

4、中庭:院里。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6、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附加练习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其父_____________

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6.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7.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念无与为乐者。)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苏辙苏洵

2.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6.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篇6:《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及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及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

盖:A. 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B.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应该是”)(《核舟记》)

C. 盖追先帝之殊遇(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是因为”)(《出师表》)

D.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用于句首)(《送东阳马生序》)

【重要词语】

(1)月色入户(门户)

(2)怀民亦未寝(卧,睡)

(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

(5)欣然起行(高兴地)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的人)

(7)遂至承天寺(于是)

(8)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重要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意提示】

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不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仙境的嘲弄;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言现象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陶渊明《桃花源记》

3.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陶渊明《桃花源记》

5.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而或长烟一空(消失,消散)——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篇7:《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一、复习目标

1.诵读文章,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重点内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以及重点句子的赏析。

三、复习难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闲人”四个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水调歌头》沙画欣赏导入:

现代年轻艺术家表现的是古代名家名作,看来诗词与绘画是相通的。有句话说的真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不过让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现代的艺术家表现的却是古代的名家名作。看来这个苏轼还真了得。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苏东坡吧。

2、简介苏轼。

他的诗词赋、以及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十分突出,被评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借口,以 “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逮捕,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的某天夜晚,被美妙的月色吸引,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传世名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4.简介苏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陷害,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师生交流重点字词复习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字词,并加以解释。

6.师生交流重点语句翻译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话,并加以翻译。

7.重点问题交流,然后加以明确。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散散心;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赏月。

(2)、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苏轼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

中考链接: 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答: 明确: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积水比喻月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8.简单赏析几幅“空明”之景色图。

9.情感体会和感悟。请思考。

苏轼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交流后明确:月色入户 ——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闲自适的心境。

中考链接: 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多层次解读:

(1)、闲杂人:无所可做的一类人;

(2)、悠闲自适的人:心境平和的一类人;

(3)、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志趣高雅的一类人;

(4)、超凡脱俗的人:心胸了无尘俗的一类人。

整句话很精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抑郁孤寂,还透出某种超越于尘俗之上的自慰、得意之情。

11.小结1: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12.小结2:整节课我们学习了: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思想内容、情感体会、名句赏析。

13.与学生交流《闲人》读后感。

14.布置作业: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心得。

篇8:记承天寺夜游中考

记承天寺夜游2017中考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恰如一株文学奇葩,无论从其立意选择、文章意境,还是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等各方各面,均是一篇文质兼美之作。放在今天,就是我们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

(2015•重庆市A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4)水中藻、荇交横()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

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答案:

1.(1)门(2)高兴(3)考虑,想到(4)交错纵横

2.(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意对即可)

3.D(水不属于庭中景物)

4.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心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意对即可)

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为乐者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18.翻译句子。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参考答案:

17.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 解析: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解析: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解析:苏轼的《记 承 天 寺 夜 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9.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相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

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4.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5.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记承天寺夜游结构

8.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9.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0.《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