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

2024-01-30 08:22: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ql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

篇1: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每一天都是时空坐标系上的一个点。这一天,有可能是一个决定命运的拐点,也可能是一个进退维谷的难点,还可能是一个跌入低谷的冰点,当然,最好不要是人生旅途的污点。我们一起来画出今天,在时空坐标系上的位置。今天是公元11月22日,农历十月初九,一个很普通的日子;地点,岳阳县八中,一个只有在岳阳县城关镇的地图上才可以找到的地方;但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学习,也许,今天会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个重点。沿着坐标系的时间轴上溯,我们来到了9前的一天,也就是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地点是承天寺,在这一普通的时间和这一普通地点的交点上,站着一个不普通的人——苏轼。

投影:苏轼小像。

师:这一天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因为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睡不着的苏轼和朋友张怀民夜游了承天寺,并且写下了84个字的日记《记承天寺夜游》,所以这个这个普通的夜晚,和那轮永恒的明月一起,凝成一个焦点,在中国文化史的天空,熠熠闪光!

师:说到苏轼,我想用两个最字短语来形容,他是中国文人里边,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中国文人里边,最倒霉的一个人。

师:先说他的才华,请看大屏幕。

投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指名学生读,中间穿插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饮湖上初晴雨后》。学生读毕,出示——

投影: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师:请你们通过朗读,体现出你们从刚才的资料介绍里得到的关于苏轼的关键信息。

生: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重读加点字)

师:我们再来说说他的人生境遇,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大屏幕上的资料。

投影:

苏轼21岁时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历任密州(山东)、徐州(江苏)、湖州(浙江)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有人故意曲解苏轼的句子,诬陷他攻击新法,导致苏轼入狱,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执掌相位,尽废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此后的日子,贬谪对于苏轼来说,简直如影随形,最高纪录是两个月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了海南儋州,为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享年六十六岁,御赐号文忠(公)。

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的荣誉之称。

师:看完苏轼的资料,你想说点什么?

生1:我觉得苏轼是一个生性耿直的人,他上书反对当权派,其实他知道反对的结果必然是被贬,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他是耿直到有一点傻的人。

师:而且,是一次又一次,所以,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两边都不是人。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惟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太耿直,不懂得见风使舵,曲意逢迎,所以不合时宜。

生2:我补充一点,我觉得苏轼的不合时宜,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想法有担当的人,他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人民着想,所以才仗义执言。

师:我想起一句话,用来形容苏轼——人,生两个肩膀,是用来担当的。这就是苏东坡。我们平常了解苏东坡,大多是从是从诗词中了解的,而《记承天寺夜游》这本书选自《东坡志林》,(出示实物),这本书类似于苏轼写的日记。日记,是文人眼中的另一个世界,也我们眼中的另一个文人。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的生活细节,感知苏东坡的喜怒哀乐,可以听到到一千年前,苏东坡夜游承天寺的感慨和叹息!

二、说夜游之事

1、自由朗读课文,按照屏幕的提示,用原文说说:那个有月亮的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投影: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师:从这六要素看,这篇文章体裁是——

生:记叙文。

师:记,就是记叙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一篇,《桃花源记》,如此看来,这篇文章的标题和《桃花源记》的标题还可以换一种说法——

生:承天寺夜游记——记桃花源。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投影: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苏轼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事情的结果: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2、体味文章的字约义丰

师:全文不过84个字,却把一件事情记叙得清清楚楚,而且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种写作特点?

生:言简意赅。

师:其实,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

投影:

字约义丰

师:作者是如何让最少的文字发挥最大的表意功能的,请同学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重点品味文章的记叙部分,体会本文“字约义丰”的特点。你也可以以这样的句式说话:

投影:

从“”一词,我品味出。

生:从“欣然”一词,我可以知道苏轼的心情很愉快,他并没有为睡不着而气恼。

师:在月夜里醒着的人,都是诗意而高贵的灵魂。苏轼不忍心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所以欣然起行。苏轼欣然起行,我们在月色与入户之间加一个带“然”字的词语,变成六个字,仍然使这个句子具有对称美。

生:月色悄然入户,苏轼欣然起行。

生:从“念”字,我可以品味出苏轼当时的心理变化。他在想,这么美丽的月色,被贬后的我,到底可以和谁一起共赏呢?他肯定想了很久,想来想去想到了张怀民。

生:从一个“亦”字,我可以知道张怀民和苏轼很合得来。

师:用成语,成语是最言简意赅的。

生:心心相通,志同道合,心心相映,心意相投,惺惺惜惺惺。

生:我觉得“寻”字,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因为苏轼是去寻找的张怀民,而不是事先约好的,可见他们两个人是想到一块儿去了。

师:这就叫心有灵犀——

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不如叫心有灵犀,不点自通!提示一下,还有两个词语,他们长得有点像,但是意思完全不同。找找看!

生:无与和相与。从“无与”到“相与”两个词,我还能体会出苏轼的心情从失落到欣喜的变化,开始是没有人一起享受月色,后来是和张怀民和并肩漫步。

三、赏夜游之景

师:念,亦,寻,无与,相与,这都是很普通的词语,可是,在苏轼的笔下,却有了丰富的意蕴。可见文字在苏轼的笔下,真的就是一群听话的绵羊,而苏轼就是那个指挥若定的牧羊人。他只不过把普通的文字重新排列组合一下,就立即显出与众不同的味道。

再读课文,用原文说说: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和张怀民看到了什么景物?

投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请一位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生:院子中的水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大家对他的翻译有什么意见?

生:院子中并不是真的有水,而是月色如水,他忽略了一个“如”字,如,是好像的意思。

师: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他把苏轼给骗了,他太清澈了,使苏轼误以为,地上的竹柏影,是水中的水草。请问这位苏轼同学,你在水中游泳的感觉怎么样?

生笑。

师:按照平常的说法,这个句子还可以怎么说?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也如水中藻荇交横。

师:注意,也作为一个语气组词,只在句末出现,这里就可以省略,变成这样:

投影:

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师:月色如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比喻,并不是苏轼的独创。早就有人写过,唐朝的赵嘏《江楼感旧》就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诗歌。

投影: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师:苏轼这个写月亮的句子有何妙处?

生:我觉得显得月色很皎洁很轻柔,像水一样。

师:但是,这不是苏轼的首创,最起码唐朝就有人写过了,苏轼不可能没有读到过赵嘏这首诗。

生:我觉得是这样的,月色如水,地上的摇曳的影子给了苏轼一种藻荇交横的错觉,然后他抬头看看天,发现一轮明月高悬,立刻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竹柏的影子啊。所以,“盖”字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说明苏轼当时真的被月亮骗了,也说明月色太像水了。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生读。

师:把“盖”字读得长一点,似乎在思考一样。

生再读。

师:一个盖字,就传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意味。

投影:

一字传神——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一般翻译成“原来是”。

师:你还在以往学过的文言文中见过这种用法?

生说。

投影: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师:老师给个情境,同学们来做个文言文仿句练习。陶傲文上课看小说正入迷,我来了,把手一伸,陶傲文就乖乖地把小说送到我手里了。请同学们用文言文把这个情境描述出来,要求用到“盖”字。谁来?

陶傲文:还是我自己来吧。余上课看小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悄然而来,盖卢老师也。手一伸而小说被没收也。

众笑。

师:“盖”字从词性上来讲,是一个副词,但是,词义虽副,却有实实在在的作用,我刚才的讲述是否使同学们联想起一个词语?

生:名副其实!

师:思维敏捷!文言文的副词,往往都具有这样名副其实的效果,用得好,就能达到“只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我们刚才分析的“亦”也是这样一个副词,一个“亦”字,就写出了张怀民和苏轼彼此心意相通,是真正的朋友。事实也确是如此,我们来了解一下张怀民。

投影: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低级事务官)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guàài佛教语。谓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脱)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品夜游之悟

师:请用原文说说: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这两位心意相通同病相怜的文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投影: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以苏轼和张怀民的当时的心境和处境为出发点,用“闲”字组词,说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你从“闲人”这两个字里品味出了苏轼的什么心情?

生:清闲的人,他当一个小官,没有什么事情做。

生:空闲的人,团练副使嘛。

师:清闲和空闲,其实都是因为他是一个贬官,贬官用一个带闲字的词语来说,就是赋闲。从赋闲的人,你品出了苏轼什么样的心情?

生:悲凉,他其实并不想这么闲。

生:有闲情逸致的人。他在有月亮的晚上,半夜里跑出来和朋友赏月。

师:半夜,你们一般在做什么?

生:睡觉。看电视。上网。做梦......

师:而且是深秋的晚上,按农历来说,也就是星期天的晚上,如果那天有月亮,你们一定要出来看看,而且要想一想苏轼。所以,老师给你一个建议,有月亮的晚上,不要总是睡得太早,以免辜负了如水的月色。

生:我觉得说成是闲情雅致更好。我认为半夜赏月,是一件很高雅很文雅的事情。

生:悠闲的人,他们在庭中散步,可能还边走边聊文学啊,人生啊的话题呢。

生:我觉得苏轼在庭中散步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就和那轮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没有关系。即使被贬官了,也觉得很快乐。就像我们学《老王》时候说过的一样,无论怎么样,日子都要过得像鲜花,一朵一朵绽放!

生鼓掌。

师:在221班上课,最让我期待的一点就是,我常常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是啊,做人,就该像月亮一样,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也要放射出最皎洁的光芒;做人,就该像苏轼一样,不管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活出最精彩的人生。这样一种人生的态度,就是闲淡,淡泊名利,淡泊明志!我们把刚才的讨论总结一下,就会发现,闲人是一个无比丰富的内涵。

投影:

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

悠闲之人——漫步的自在;

闲适之人——赏月的欣喜;

闲淡之人——人生的感慨。

师:我们前面说过,苏轼是最有才华然而最倒霉的文人。

投影:

最有才

最倒霉

师:不过,历史上有才华而倒霉的文人,屡见不鲜。杜甫不得志,哀歌致死;李白不得志,转而求仙访道;但是,苏轼与他们都不同,苏轼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始终都活泼泼华丽丽地生活着。所以,苏轼还应该添上一最——他是中国文人里边最乐观豁达人。

投影:

最豁达

师:他被贬在岭南这样的蛮荒之地,随时有可能感染瘴气,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再比如,有一天晚上他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劳,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到,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倒地就睡,感到自己像挂在钩子上的鱼,忽然得到了解脱。这个最有才,最倒霉,最豁达的人,自己称自己是一个——

投影:

闲人

五、寻人生之美

师:当然,谁也不希望摊上苏轼那样一个倒霉的人生,我也是。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我们像苏轼那样,拥有一种“闲人”的心态,那就能在最寻常的地方发现最称意的风景,在最不幸的日子里品咂幸福的味道了。我们凡人怎样才能拥有这种“闲”的心态呢?

投影:

凡人怎样拥有闲人的心态?

师:老师给出四则探究材料,都是苏轼贬居黄州时的作品,请同学们任选一则材料,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们的感悟。

投影:

材料一:苏轼《临皋闲题》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材料二:苏轼《浣溪沙》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材料三:苏轼《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材料四: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二则材料,休将白发唱黄鸡,我觉得要有闲人的心态,就要像苏轼一样,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即使年纪很大了,也要很乐观很豁达地生活。

师:这也类似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一则材料,闲者便是主人,对于江山风月,我们要抱着一种闲的心态,而不是一种占有的心态,这样就能欣赏到更多美景。

师:想想,我们以前学过一篇什么类似的文章。

生: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当白兔占有了月亮,心情就不再闲适了。

师:是啊,不占有,也就不会失去,也就不会患得患失了,就能得闲了。

生:我们组探究的是第一则材料,我觉得,要拥有闲人的心态,必须“自闲”,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放空,才能心容天地!

师:这种感觉,就是庄子所说的“独往天地精神相往来”!

生:我又想起了周国平的一篇文章,他说,现在的人,总是很忙,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喝茶也忙,吃饭也忙,喝咖啡也忙,我觉得,拥有闲者的心态,必须有自己独自的生活空间,有自己放松的地方。

师:是的,忙这个字,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忘心啊。拥有闲者的心态,必须有自由的时间,以及由自由的时间所决定的自由的心灵。

生:我们组探究是是第三则材料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诗既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他觉得,在以后看起来,人生现在的风风雨雨,贬官也好,升官也好,都是过眼云烟。

师:这,会过去;这,也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在乎,这就是闲淡,这就是淡定。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思考都很深入,而这些思考,都是由“闲人”苏轼引发的。我们来做一个选词填空,进一步理解苏轼,理解闲人。

投影:

清闲空闲闲逸安闲闲淡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不 清闲;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对仕途得失,他闲淡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辍 闲情;生活穷困不堪,他闲逸自在;这样的人,命运打不到,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921年前的昨天晚上,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师:有了这样的审美态度,即使在茫茫黑夜,我们也能在俯仰之间,独独在乎那一缕月色,而忽略那无边的黑暗!

投影:

春江月色图,画面明亮。

闲——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总是相通的!

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作品是永生的!

《记承天寺夜游》的艺术魅力在此,

所有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活力也在此!

师:今天,是公元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我们在岳阳县第八中学多媒体教室上了这样一堂课。这个时空坐标系上的这一点,也会成为历史,那么,这一点,将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重点,拐点,还是焦点,还是什么也没有留下,这些,留给你自己思考!

篇2:记承天寺夜游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篇3: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反思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只有80几个字的短文,课前的目标是能够当堂成诵,于是我在课后留下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巩固背诵。尽管在最后的时刻,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顺利背诵下来了,也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但是,纵观整堂课,觉得朗读还是少了些。古文的吟诵在古文教学中应该占了比较多的比例,对培养学生古文语感也起着重要作用,今后还应该再加强在课内古文的诵读。另外一点就是,内容稍嫌单薄了些,对课文的分析也仅仅是停留在了课文内,而没有向外扩散、引申,课堂缺乏“厚度”。课后许多老师也向我提到了这点,如果在最后能够再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给学生补充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篇4: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反思

通过本次上课,我真正感受到上好一节课的学问,也同时感受到上好一节课给我带来的欣慰感;当然,更多的是给我留下的深刻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尽可能的备及课堂教学、备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反应等,真正让课堂流畅起来,在流畅中享受知识的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带来的喜悦。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调整不恰当的教学设计,使正确的教学设计更容易凸显出课堂教学的重点来。当然,在学习中成长,在改进自我的同时,还要时时不忘向有资历的教师请教学习,以不断进步,在语文教学的探究之道上走出自我的光彩。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篇5: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诵读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声地诵读,让孩子们首先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

第二步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在读中培养语感。第三步低声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占了这一节课的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多读,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能熟读成诵,同时孩子们也提高了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我们现在正在读余秋雨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苏东坡突围》,还有我们学了魏学 yi的核舟记,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对孩子们理解苏轼被贬黄州这段经历有了很大的帮助,也就会帮助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另外,这里有对月亮的描绘,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孩子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我让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关月亮的名句。这样,把这几篇同一内容的文章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我让孩子们想象一下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篇6: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篇7: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读后感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写月色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相关文章:

1.《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读

2.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

3.《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5.《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6.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7.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8.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9.记承天寺夜游结构

10.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下载word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课堂流程记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