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赏读
“别叫我吃青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记承天寺夜游》赏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记承天寺夜游》赏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记承天寺夜游》赏读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写得最好的随笔杂记是在他被放逐后因精神完全松弛,处于安然自在之时所作的那些既无道德目的,又无使命作用的漫谈偶记。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全文仅八十四字,却清淡含远,朴素自然,将诗人此时闲旷的情怀表现在如水的月色和静谧的氛围里,被后人奉为神品。下面,笔者对此文予以简要赏析:
一、语言干净、素朴。苏轼小品在语言表达上,力求“陈言务去”,不饰雕琢。他反对“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其言。”要求作文自然通俗,不装腔作势,“凡人文字,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奇怪,盖出于不得已。”而这篇小品文则鲜明的体现出了他的这一要求。前半部分写因月色之美而心生访友之念,决然而行,与朋友散步庭中。语言平淡无奇,简洁的交代了夜游的背景。然后用了十八个字写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十八字中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且这个喻体是在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等合力作用下产生出来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色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光喻成水,但却是一种视觉错觉:庭院如积水,而且还是一种澄澈得近乎空明的积水。这本身就比单纯说月光如水显得生动。然后作者再加以联想:有水就会有水生植物藻、荇,而且这些藻荇还交错在一起。那么这些藻荇怎么跑到院内来了呢?作者在一番设疑后再一句点破:“盖竹柏影也。”这种悬想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使得干净,素朴的语言具有无穷的表现力。
二、强烈的画面感。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通过抽象的文学语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是需要极强的语言表现功底的。如果说王维的画是画中有诗,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那么,苏轼的这类小品文便是文中有画,文中有诗。文中写月景的文字虽短,却是对瞬间佳境最敏感,最传神的记录。勾勒出一副秋月清冷、洁净无尘、寺院空旷、深邃宁静、游人清闲漫步、物我两忘的夜游图。在此,我们不能不惊叹苏轼尺水兴波的绝技以及状景达情的能力。不仅如此,在画面中,月色还动静相承,给夜游增添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动静相承,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似乎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营造出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也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了出来,才能达到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三、随物赋形,行云流水。苏轼行文“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在写作中,他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份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看似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看来平淡无奇,简直就像日记。起句平平,然后在平易中起波澜,这方是大家之风。果然,波澜接着而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衣欲睡”是倦怠无兴致,“欣然起行”却是活跃有兴致。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而造成这种转换的契机则是“月色入户”。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作者披衣而起,兴致顿增呢?这就留给读者去思考了,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的特殊情感呢?(苏的诗文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还是由于贬谪之中的孤独和无聊,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排除纷忧,获得慰藉,在月的世界中来寻求一种污浊的官场和喧闹的尘世所没有的静谧的心境和纯洁的氛围呢?接下来,作者写他在月下寻友。张怀民,名梦得,他不但与苏轼遭遇相同,也是被贬谪到黄州,而且襟怀也相似。张怀民到黄州后寓居在承天寺,并在寺旁筑一亭,苏轼题名为“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了篇《黄州快哉亭记》,在记中他称赞张怀民“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可见他是个寄情于山水、不以贬谪为念的旷达之人。因此苏轼引为同道,在此月白风清之夜,作者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怀民亦未寝”。这个“亦”字大有讲究:首先,它暗暗证实,张怀民确与苏轼同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其次,作者未寝,张怀民亦未寝,这为后面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论做了铺垫。行文如山石曲折又前后照应,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是叙事,写作者由夜寝而见月,由见月而起兴,由起兴而寻人。以下转入写景,当然景中亦有情。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作者在空明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连续两次发问,目的是引出下面的结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月色感觉的集结。“但少闲人”的内涵很丰厚,表面上看,他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摆脱杂念的缠绕,有着一副旷达的胸襟,才能领略这风清月白的自然之景,才能交融在这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中。这就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也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所在。
综观全文,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有层次的运用,将月下美景、心中闲愁和盘托出。叙事,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将自己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晓明通畅,同时,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写景,则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抒情,则委婉曲致,欲吐还休,似闲还愁,作者仅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都留待读者去深深体味。
[知识拓展]
篇2:《记承天寺夜游》赏读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 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篇3:记承天寺夜游
林 毅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篇4: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2分)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
(7)水中藻荇交横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分)
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3分)
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3分)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我选
理由:
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篇5:《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前热身
猜猜看: 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元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二、学海导航
同学们,古往今来,山川景物,日月草木,曾勾起文人多少感慨,几多情怀?才华横溢的苏轼仕途不畅,频遭贬滴,但他却活得旷达洒脱!只要活着,他就不放弃机会,就要拥抱自然造化的一切,生命不在于时间的短长,而在于质量和过程。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 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三、出海储备
亲爱的学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语文快乐之旅就要出发了,在这次航海中假如你遇到了困难,千万不要忘了运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知识储备,它们会帮助你战胜风浪,使你顺利抵达彼岸。
资料一:
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 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 篇章。
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学海夺宝
学法指导: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一读,找生字,读准音。二读,断句子,明节奏。 三读,看注释,通文意。四读,品语言,悟意蕴。
活动一:试一试,看谁字音读得准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解 ( ) 衣 遂 ( ) 至 未寝 ( ) 藻 ( )荇 ( ) 相与 ( )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节奏划得明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学法指导: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注意语意连贯。
念 无 与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 竹 柏 影 也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存 交 横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活动三: 赛一赛,看谁文意读得通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① 月色人户:
②欣然起行 :
③念元与乐者 :
④遂至承天寺 :
⑤怀民亦未寝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⑦积水空明 :
⑧盖竹柏影也 :
⑨ 旦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 盖竹柏影也。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3。 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我 )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 也没有睡觉 ,( 我们便 ) 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活动四: 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合作探究,品析语言,体味意蕴 )
A。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吗? 你能简要分析其写景的妙处吗?
学法指导:品析语言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传神之处。
例:比比看,下列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如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B。 你能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吗 ? 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怎么理解 “闲人”的含义?你认为作者当晚是怀着什么心情来赏月的呢?
学法指导 : 可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性格来理解文章内容。
五、学海踏浪 (身临其境,快乐体验)
想一想,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 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
我说子瞻兄呀 :
怀民兄呀 :
六、学海采珠
随堂反馈 (20分钟独立完成 )
1。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10 分 )
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乐者 ( ) 月色入户 ( ) 遂至承天寺 ( ) 怀民亦未寝 ( ) 积水空明 ( ) 解衣欲睡 (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50分)
(1)念元与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3。阅读课文后 , 回答下列问题。(40 分 )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
(2) 作者如何描写夜景 ( 用原句回答 ),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学海拾贝 (收获与反思档案 )
亲爱的学友 , 快乐的语文学习之旅到此结束了,经过你的勤奋努力,相信你一定收获了许多,请大家收网看看,你有哪些收获?也许是一次积极的发言,也许是一次快乐的合作,也许是一个深入的思考,也许是一个独到的见解,当然别忘了老师给你的鼓励眼神,同学给你的灿烂微笑……但也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大家互相评价 , 记下你的收获与反思。
篇6: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是一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节课 。丁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一个字,那就是“实”,各项教学目标均落到了实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这一教学目标准确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本堂课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到位,效果显著。如:教师引导学生对“解衣欲睡”的“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引导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些字表现出的“遇月、寻友”的过程;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中的两个问号和“盖”字等等。
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赏词析句。钱梦龙先生曾于1997年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言”“文”的关系问题反而变得更为突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两极中的均衡”,“文与言的和谐”,对此本节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纠正言而无文、落实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
2、落实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丁老师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情感的'调动,个性思维品质也彰显鲜明,不少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主理解,其中有学生对“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很有诗意,是在丁老师层层引导下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华。圆满完成了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的教学目标。
3、落实了以朗读为基础的教学要求
朗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丁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重点字重读、拖长重点字音读、稍快一点读、稍缓一点读、结合身体语言读、由动作推想朗读。。。。。。方式丰富多样,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指向文眼“闲人”。通过反复朗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感慨这样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来。引导到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4、落实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课题组从研究解决的问题出发,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文本的诵读三个维度制订了三个观测量表,从不同的维度来考量课堂的达标度,使课例研究有果可寻,有因可找。落实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5、值得商榷的问题:
①„文‟与„言‟的关系。突出“文”固然重要,但“言”是基础,两者之间关键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课例中对句子的疏通和理解,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质疑,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调动较弱。因为从下个环节赏析品味语句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句子本身含义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影响了其对句子深层意蕴的体悟。
②课例选文寥寥八十余字,言约义丰,内蕴深醇,适合“三备两磨”,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是否具有推广参考价值,有待在实践中检验。
【《记承天寺夜游》赏读】相关文章:
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4.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记承天寺夜游结构
9.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10.《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