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林二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篇1:《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 ?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 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A.相与步于中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参考答案
10.A 11.C 12.D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篇2:《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
【小题2】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小题3】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①高兴的样子②想到
【小题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小题3】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以及人生的感慨等诸多复杂的思想情感。
篇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承天寺 ④如积水空明
(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③于是,就 ④清明澄澈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
(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竹影
(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篇4:《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①余以八月之望②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③童隶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⑤。与月相夺⑥;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⑦、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⑧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乙文则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意思对即可)
篇5:《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篇6:《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篇7:《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甲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心乐之(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凄神寒骨(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比较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请结合两篇文章的第二段内容,说说各自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的。(4分)
小题4:两篇文章都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片段,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请说说两篇文章各侧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篇8:《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7.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9.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记承天寺夜游结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