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2023-05-13 08:50: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鸡之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篇1:《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①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②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③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④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⑤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⑥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戈杖而矜,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⑦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⑧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二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选自王鼎钧散文集《左心房漩涡》,文章有删改)

【注】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11、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3分)

12、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每句2分)

(1)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

(2)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1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都说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本文是如何来体现散文的这一特点的?(5分)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11、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

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

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④这里的柳树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活得从容而优雅,记忆中故乡的柳树却只留坑洞,难存优雅。(每点1分,写出三点给满分)

12、(1)地图看上去缩短了游子和故乡的距离,让人似乎一眼能瞥清故乡;但现实中人如此渺小,故园更是难觅,表现了作者的无奈。(2分)

(2)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2分)

13、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1分)。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加真实,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1分);同时第二人称又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引人共鸣(1分)。两种人称的综合运用,使全文叙述方式丰富变化,更有利于灵活地表情达意。(1分)

14、①本文标题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2分)。更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却因物是人非而找不到心灵真正归宿的矛盾怅惘之情。(1分)

②从行文思路上看,“中国在我墙上”贯穿全文,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1分)

15、散文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内容、材料等分散;“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集中单一的(1分)。本文从上午看地图为原点,从全览中国地图对各省市的形状的判断到描绘自己多年来离乡背井的过程,从羡慕眼前的树到找不到中国树根,回不去中国,可以说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文章的“形”显得分散(2分);但是所有的描写内容都离不开作者缠绵又复杂的乡愁,离不开海外游子对家园的一份深深眷恋这个主题,所以全文主旨鲜明,“神”集中鲜明(2分)。

篇2: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

王鼎钧'

①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②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③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羨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钱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④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⑤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车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l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⑥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_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戈杖而矜,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⑦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蛾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⑧你曾说中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达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二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王鼎钓,旅美华人,散文家。

15.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的无奈慨叹r面对地图似乎能“2瞥看清”自a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第⑥段中,作者把眼前所见的稠边柳与故乡柳进行对比,表达了对亭亭拂拂眼前柳的热爱之情,对变成琥洞的故乡柳的厌弃之感。

C.“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D.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E.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同时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16.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17.本文的语言颇具有特色,请以第②、③段为例,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18.“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看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答案:

15.(4分) B C(B.“对变成坑洞的故乡柳的厌弃”有误,应该是对故乡柳遭遇的不平和哀婉;C.这句并非表现作者“近乡情怯”的担忧,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

(每项2分)

16.(6分)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

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

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每点2分)

17.(6分)示例:①形象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使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行走的坚定、执著;“走得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 “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等,使用拟人、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行走的艰苦;

②极富古典韵味。如“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化用了“沉舟侧畔千帆过”极富韵味,同时“玫瑰”“菊花”“雁”“纺织娘”“风筝”等多个传统抒情性意象的运用,给人古典的诗情画意之感。

③富有音韵美。句式灵活多变,如“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等句,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错落,富于韵律和节奏变化。 (任选两点作答,每点3分。举例、特点、效果各1分)

18.(6分)示例:

①从情感方面看,能够更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44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不断寻觅故乡,但故乡只是“在我墙上”,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有国却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

②从行文思路上看,“中国在我墙上”贯穿全文,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 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

③从表达技巧上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 (任意从两个角度作答,每点3分)

篇3:《中国在我墙上》王鼎钧阅读答案

王鼎钧

①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②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③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羡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④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⑤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生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⑥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戈杖而矜,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⑦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峨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⑧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二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选自王鼎钧散文集《左心房漩涡》,文章有删改)

【注】王鼎钧,旅美华人,散文家。

篇4:《中国在我墙上》王鼎钧阅读答案

11、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3分)

12、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每句2分)

(1)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

(2)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

1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都说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本文是如何来体现散文的这一特点的?(5分)

篇5:《中国在我墙上》王鼎钧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11、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

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

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④这里的柳树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活得从容而优雅,记忆中故乡的柳树却只留坑洞,难存优雅。(每点1分,写出三点给满分)

12、(1)地图看上去缩短了游子和故乡的距离,让人似乎一眼能瞥清故乡;但现实中人如此渺小,故园更是难觅,表现了作者的无奈。(2分)

(2)我渴望回乡,但离乡多年,即使到了故乡,故乡已是物是人非,陌生遥远,人们已回不去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表现了作者的矛盾和怅惘之情。(2分)

13、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1分)。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加真实,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1分);同时第二人称又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引人共鸣(1分)。两种人称的综合运用,使全文叙述方式丰富变化,更有利于灵活地表情达意。(1分)

14、①本文标题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2分)。更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却因物是人非而找不到心灵真正归宿的矛盾怅惘之情。(1分)

②从行文思路上看,“中国在我墙上”贯穿全文,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1分)

15、散文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内容、材料等分散;“神不散”指的是文章的中心、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集中单一的(1分)。本文从上午看地图为原点,从全览中国地图对各省市的形状的判断到描绘自己多年来离乡背井的过程,从羡慕眼前的树到找不到中国树根,回不去中国,可以说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文章的“形”显得分散(2分);但是所有的描写内容都离不开作者缠绵又复杂的乡愁,离不开海外游子对家园的一份深深眷恋这个主题,所以全文主旨鲜明,“神”集中鲜明(2分)。

篇6:镶嵌在墙上的黑板阅读答案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阅读答案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冷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纯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略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9期)

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后文突出小村经我们的宣传发生的可喜的变化,强调舆论宣传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B.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C.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真实可感,处处透露出民风的`纯朴。

D.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E.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的纯朴民风。

16.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答:

17.“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8.从小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对村庄的变化有所批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本文简述你的理由。(6分)

阅读答案:

15.(4分)【答案】C E。【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结构的理解。A.其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纯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经济发展对纯朴民风的冲击。 B.“表现了……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错误。D.“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是为了衬托“纯朴民风”之难得,并为下文写这种难得的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作铺垫。

【评分标准】每选对一个给2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共4分。

16.(6分)【答案】 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冷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解析】这道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常出题型,分析时可以按照情节的展开逐层分析人物表现,从而概括性格。

【评分标准】每点要有性格特点概括,有能表现性格的事情简述,每点2分,共6分)

17.(6分)【答案】①“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顾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纯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出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写出诚信与信任的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题目的作用,较有难度。首先应从小说题目本身的特色人手,再分析对小说内容与结构产生的作用。(1)“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2)从内容分析,前后对比,突出主旨。(3)从结构分析,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篇7:《墙上的镰刀》阅读答案

一把镰刀挂在泥坯老屋的山墙上。老屋多年不住了,似乎成了一座“纪念堂”,承载着许多念想。老屋里储藏着旧物:囤底、苫子、蓑衣、斗笠、残破的独轮车和纺车、生锈的镢头、锄头等等。沉重的木板门一开,哗啦,一屋子月光,漫过记忆的峰岭,抵达那时的岁月。那把挂在山墙上的镰刀,正如一弯新月挂在苍穹,映照着重重心事。

它曾在岁月里默默地收割,将那么多美好的日子收割了去,将那么多熟悉的面孔收割了去,将农耕岁月的牛马驴犁耧耙都收割了去。

这把镰刀的锋刃已经锈钝,已经好久没有被磨刀石的教导唤醒,可我却能透过铁锈,看见年年收割时光里它锋刃的光芒。“嚓嚓--”父亲在五月端阳之前,要将镰刀在磨刀石上检阅一遍,仿佛这是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它们的刃口看起来光亮,其实,那只是光环,它更需要一双老手,撕破它的虚荣与浮华,露出锋芒。在微醺的南风里,它们已经闻到了麦熟的香气,它们热血沸腾,激情四射。它们即将出征,去征服。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那些收割是快乐的,镰刀被一只只苍老的手、一只只红润的手或者一只只稚嫩的手牢牢握紧,“喳喳”“喳喳”,成趟的麦子被割倒,成片的金黄被割倒。天空敞亮,大地酝酿着酒香。

一把镰刀是乡村的月亮。它的木柄被勤劳的手抚摸滋养,那被油汗滋养过的镰柄光滑、光亮,那是长久的`劳作中,木质从紧握它的手中吸收的脂膏。镰刀所到之处,没有哪一棵庄稼躲得过它薄薄的刃,没有哪一棵草逃得过它锋利的光芒。

一株成熟的庄稼是渴望一把镰刀的。庄稼在镰刀手里涅盘,在场院里梳理出果实和草糠。镰刀,一次次出征,在庄稼的花轿前为它举行“成人礼”。割麦割稻割豆,割谷穗割黍穗割高粱穗,一把镰刀,游走在季节深处,在成熟的香气里舞蹈、欢歌。

一场收割也是一场厮杀,镰刀在杀敌三千的时候,也会自损八百。一块磨刀石是镰刀的母亲,是粮草官,是后备队,在田头上,镰刀丢盔卸甲,遍体鳞伤,磨刀石蘸了些水,手持手术刀,咔嚓几下,将镰刃的伤口剜除。疼痛之后就是新生,磨过的镰刀,比原先薄了,小了,这一次的打磨实际上折损了它的生命,然而却保持了它的锋利,保持了它作为镰刀的尊严。一把镰刀,在收割着岁月的时候,也在收割自己的年华。

从季节的繁忙处走过的镰刀,常常瘦骨嶙峋,像那些紧握镰刀的人一样,它们经过了一场浩大的战事,损伤精气的镰刀,需要在炉火中重塑。呼呼的风箱拉响了,铁匠铺在呼唤游子归来。“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多么慷慨的歌手和召唤,镰刀片从镰刀柄上被退下来,从容地走向那炉火。那一片薄薄的铁,被重新投进铁匠那熊熊燃烧的烈火中,那火焰灼心,烧得它几近熔化,几乎失去原来的模样。“咕哒咕哒”的风箱告诉它,只有摒弃旧的自己,才会得到灿烂的新生。于是镰刀一闭眼,在熔化中成为新的铁块。抱残守缺,你就没有新的动力,镰刀在涅盘的一刻,终于明白。淬炼与捶打,是它生命中绕不过去的坎,是破茧成蝶、赢得新生的涅盘。于是,一把锋利的镰刀又在铁砧上复活。

一个出生在乡下的孩子,可以读不好书,却不可以握不紧镰刀。手握一把镰刀,是父辈要将生存的本领教给你。握紧镰柄,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汗水、智慧甚至鲜血去践行。一只稚嫩的手,要有足够的力气握紧一根木柄,用心传递给它坚定不移的信念。心要沉到土地上来,而不是看着麦田上空的麻雀、布谷、鹧鸪。身子伏下来,先给即将收获的庄稼鞠躬,一个不肯对土地俯首,不肯跟庄稼贴心的庄稼汉,是没有可能赢得一年年丰收的。镰刀,要贴近地垄,贴近麦子的根,这样的收割,麦子不会流血,不会疼。

一把镰刀,其实最怕闲下来,几天不张口,没有被植物的汁液滋润过,那刃口就警惕性松弛,战斗力下降。闲下来的镰刀闲得筋骨疼痛,闲出一身锈沫。当它从炉火中走出来,一把镰刀的宿命就是战斗。闲挂一弯斜月的日子里,镰刀其实满眼苍凉。

酣然大睡的镰刀,时常梦见热火朝天的收割,就像那个老眼昏花的男人,每年都要从墙上取下镰刀,在磨刀石上剔除它满身的锈迹。野外,轰隆隆的收割机在满眼金黄的麦穗前耀武扬威,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战役,所有麦穗都已经举起金黄的旗子投诚,再也用不着手握镰刀日夜厮杀,再也不用担心麦熟一晌,割晚了麦穗落在大田里。老人试试镰刀的刃口,依旧锋利,这个刃口曾经吞下过多少岁月啊,现在没用了。老人摇摇头,把镰刀重新挂在墙上,那道狭长的锋刃雪亮,像一道闪电。他浑浊的眼睛望向村口,那里的麦收稀稀拉拉,只有几个人在玩转一台大机器。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他回头,问墙上的镰刀。

篇8:《墙上的镰刀》阅读答案

第五段的(更加)能否删除,为什么?

有人读了本文后说“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落后的农耕生活的思念,对现代化怀有深深的抵触情绪。”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说说文章第二段中把人们即将用镰刀去收割麦子说成,它们即将出征,去征服

篇9:《我在》阅读答案

1)那天早晨,天无端的晴了,使人几乎觉得有点不该。昨天才刚晴过,难道今天如此运气再晴一天?那阵子被风风雨雨折磨怕了,竟然连阳光也不敢信任起来。

2)我对丈夫说:“我今天要到大屯山那一带去,主要目标是梦幻湖。”

3)他一时尚未醒透,等他搞清楚,我已经带好四个橙子、两片面包和一个蛋走到门口了。

4)一个人对着湖水枯坐,觉得天地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湖水浅浅盈盈,只可惜不见当年的水鸟群了。不知为什么参禅的人总喜欢“面壁”,其实“面水”不是更好吗?水似柔而刚,似无而有,不落形象而又容纳万象。

5)几乎每到春天,我就要嫉妒画家一次,背着画架四处跑,仿佛看起风景来硬是比我们多了一种理由,使我差不多要自卑了。不能画春天就吃一点春天也是好的。前些日子回娘家去看父母,早上执意要自己上菜场买菜。说穿了哪里是什么孝心,只不过想去看看屏东小城的蔬菜。一路走,一路看绿茎红根的菠菜,看憨憨白白的胖萝卜,看紫得痴愚的茄子,以及仿佛由千百粒碧玉坠子组成的苦瓜……而最终,我选了一把叫“过猫”的春蕨,兴冲冲拿回家炒了。想想那可能就是伯夷所食的薇,不觉兴奋起来,我把那份兴奋保密,直到上了饭桌才宣布:“爸爸,你吃过蕨类没有?”“吃过,那时在云南的山里逃难,云南人是吃蕨的。”

6)当然,想来如此,云南如此多山多涧多烟岚,理当有鲜嫩可食的蕨。

7)“可是,在台湾没吃过。”

8)“喏,你看,这盘便是了,叫‘过猫’,很好吃呢!”

9)“奇怪,怎么叫‘过猫’?”爸爸小声嘀咕。

10)“可是,我就是喜欢它叫过猫。”我心里反驳道。它是一只顽皮小野猫,不听话,不安分,却有一身用不完的精力,宜于在每一条山沟上跳来窜去,处处留下它顽皮的足迹。

11)吃新上市的蔬菜,总让我感到一种类似草食动物的咀嚼的喜悦。对不会描画春天的我而言,吃下春天似乎是唯一的补偿吧!爬着陡峭的山路,不免微喘,喘息仿佛是肺部的饥饿。由于饿,呼吸便甜美起来,何况这里是山间的空气,有浮动着草香花香土香的小路。这个春天,我认真地背诵野花的名字——“南国蓟”、“昭和草”、“桃金娘”、“鼠麴草”、“兰花蓼”、“通泉草”、“龙葵”、“睫穗蓼”、“紫花藿”、“香蓟”……但可恨的山野永远比书本丰富,此刻我仍然说不出鼻孔里吸进的芬芳有些什么名字。

12)有一种小花,白色的,匍伏在地上,毫无章法的乱开一气,它长得那么矮,恍如刚断奶的孩子,犹自依恋着大地的母怀,暂时不肯长高,而每一朵素色的花都是它烂漫的一笑。

13)初春的嫩叶照例不是浅碧而是嫩红,状如星雨的芒萁蕨如此,尖苞如纺锤的雀榕如此,柔枝纷披的菩提如此。想来植物年年也要育出一批“赤子”,红通通的,血色充沛的元胎。

14)终于,我独坐下来,不肯再走了,反正“百草千花寒食路”,春天的山是走不完的。

15)整个山只专宠一个像我这样平凡的女子,所有的天光,所有的鸟语,所有新抽的松蕊,所有石上的水痕,所有俯视和仰视的角度,所有已开和未开的花,都归我一个人独享——只因为我在。

16)说“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每到山水胜处,我总想举起手来回一声:“我在。”

17)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18)天神的存在是无始无终浩浩莽莽的无限,而我是此时此际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觉。

19)在路旁坐久了,忽然从石头上蹦来一只土色的小蚱蜢,停在我的袖子上。我穿的衫子恰好也是自己喜欢的土褐色,想必这只今春才孵化的糊涂小昨蜢误以为我也是一块岩石吧?想到这里,我忽然端肃起来,一动也不敢动,并且非常努力地扮演一块石头,一时心里只觉好笑好玩,竟不断地告诉自己:“不要动,不要动,这只小蚱蜢刚出道,它以为你是岩石,你就当岩石好了——免得打击它的自信心。”

20)相持了几分钟,小蚱蜢还是跳走了,不知它临走时知不知道真相,它究竟是因停久了觉得没趣才走的?还是因为这岩石居然有温度,有捶鼓式的音节自中心部分传来而恐惧不安才走的?不管怎么说,至少它一度视我为岩石,倒也令人自慰。

21)怀着独擅专宠的`窃喜,我一面步下山径,一面把整座山的丰富密密实实地塞在背袋里。

22)有一件事,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讲清楚。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而另一方面我也盗得一座山,挟在我的臂弯里。(挟泰山以超北海,其实也不难呢。)如果你听人说,今年春天我在山中走失了,至今未归,那句话也不算错。但如果你听说有一座山忽然化作“飞去峰”,杳然无踪,请相信,那也是丝毫不假的,而且,说不定它正是被我拐去。

1.作者结尾说:“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而另一方面我也盗得一座山,挟在我的臂弯里。”怎样理解这个句子?(3分)

2.文章第5自然段至第11自然段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吃蕨之事?(4分)

3.文章写小蚱蜢误把“我”当成“岩石”这一个情境有什么作用?(4分)

4.根据全文内容诠释题目“我在”的含义。(6分)

【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挂在墙上的童年的阅读及答案

2.我在张晓风阅读答案

3.《中国月球车》阅读答案

4.中国石拱桥阅读答案

5.中国饮食文化阅读答案

6.《中国的龙》 阅读答案

7.《中国的龙》阅读答案

8.中国的眼睛阅读答案

9.《中国民俗文化》的阅读答案

10.中国石拱桥现代文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中国在我墙上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