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

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

2023-05-01 08:55: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太空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

篇1: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

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6~19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19.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 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语段(二)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参考答案

16.B

17.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19.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篇2:中考文言文《马说》汉书阅读答案

中考文言文《马说》汉书阅读答案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19.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 自己的话填空。(3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语段(二)用②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参考答案

16.B

17.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18.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19.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道理论证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篇3:《汉书》节选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汉书》节选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和答案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相关习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参考答案】

1.D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A 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3.C 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C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篇4:《汉书》阅读答案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险些被杀,最后被削去侯位。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5分)

(2)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5分)

篇5:《汉书》阅读答案

10.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C(“赦免冯唐之罪”错,赦免“魏尚”)

12.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原因有误)

13.(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使”“为……所”“使”各1分,句意2分)

(2)又过了一年,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注意:颇,不单独做翻译,与“皆”同。“其”“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于汉”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听说此事后,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出使月氏,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择赔了妻室,并且有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想通使而不能,看见了张骞,很是惊喜,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如今逃亡出来,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返回汉朝后,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就护送张骞,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土地肥沃富饶,境内很少有盗寇,感到满足安乐,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想要返回,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同去十三年,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世代不迁徙,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而军队力量较弱,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军队强盛,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海。汉朝天子于是命令经由蜀郡、犍为郡派出负有见机行事使命的使者,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知晓有水草之处,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张骞当上了卫尉,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派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张骞回来后,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篇6:《汉书·货殖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汉书·货殖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至于皂隶者,其爵禄、奉养、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故《易》曰以财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义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礼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取材于班固《汉书·货殖传》)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不得僭大 僭:超越本分

B.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序:先后顺序

C.甘其食而美其服 美:认为美

D.工作亡用之器 亡:通无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所以养生送终之具 B. 莫大乎圣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莫辞更坐弹一曲

C.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 D. 非其所习,不相入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是(先王)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

B.子弟之学(虽)不劳而能

C.是以(国君)欲寡而事节

D.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于)一世之间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先王的制度中,对君王及百姓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能逾越。

B.《易经》中认为,应当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

C.《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得混居,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

D.周王室衰微后,礼法遭到破坏,社会风气败坏,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

参考答案:

6.B(序:有序)

7.A(A用来的。B副词,没有谁;副词,不要。C代词,他的;代词,我。D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副词,互相)

8.C(应为民)

9.C(没有异常情况不得迁徙应为不会看到别的事物而想改变自己的本业)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前先王的制度,从天子、公侯到奴仆,他们的官爵、俸禄、死生(礼仪)的制度各有不同的等级,小的不得越过大的,低贱的不得越过高贵的,所以上下有序,民心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先王)辨明土地、山川水泽、丘陵等不同情形,教导百姓(因地制宜)种植树木、饲养牲畜;(从)五谷六畜到鱼鳖、鸟兽、材料、工具等资财,用来养生送终的东西,没有不全都植养繁育的。按时植养,使用时有节度。这样之后(士、农、工、商)四类百姓各自根据他们(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各自的智力和体力,早起晚睡,来治理自己的产业,并没有(政府)征发(赋税徭役),限期交纳,但远近地区都很富足。所以《易》说依靠财物辅助自然规律的运行,来引导制约百姓备取万物用于各个方面,制成器物把(它)作为天下人的利益,(在这方面)没有谁比圣贤的君主更伟大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管子》说,古代(士、农、工、商)四类百姓不允许混合居住。士人在学习读书的地方相互谈讲仁义,工匠在官府里相互议论技巧,商人在街市相互谈论财利,农民在田野相互谋划生产,从早到晚从事(自己的职业),不会看到别的事物而想改变自己的本业。所以他们父兄的教导(即使)不严格也能成功,子弟的学习(即使)不费力也能学会,(他们)各自安于自己居住的地方,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认为自己的食物很美味,认为自己的'服饰很好看,即使看见奇异华丽的事物,(因为)不符合他们的习俗,(就)不会接受。由此(百姓)的欲望少,事情简单,财物充足,没有争夺。在这种情况下,位居百姓之上的君王,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统一他们,所以百姓有廉耻之心而懂得尊敬,重视仁义而轻视财利。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不需采用严酷的政治而能使国家安定的大概原因吧。

到周王室衰微时,礼法被破坏。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礼义彻底破坏,各国的政治不同,各家族的风气差别很大。于是商人贩卖奇珍异货,工匠制作没有实用价值的器具,士人进行违反道义的行为,来追逐时人的喜好而获取世间的资财。诡诈的人违背事实来诈骗名誉,奸邪的人侵犯损害他人来求取功利,篡权杀君得到国家的人成为王公,强取豪夺建立家业的人成了英雄,粉饰欺诈为非作歹的人一辈子富足,固守正道遵循义理的人不能免去饥寒的忧虑。礼义不足以约束君子,刑戮不足以威慑小人,损丧风化,败坏风俗,(这)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

【附:文言文断句参考译文】

我退居在山林之下,断绝人际往来。想起平日与门客的谈话,不时用笔记下一件事,就如同与人会面交谈。寂寞地度过了一天天,交谈的对象只有笔砚罢了,所以称这本书为《梦溪笔谈》。(这本书中)记录的只有山间的树木小草,不关系到人间的利害。

篇7:文言文阅读马说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马说及答案

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1)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3)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文中4个划线的“食”字,读音为“sì”的是哪几个?将它们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2、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作者以强烈的语气为千里马鸣不平的语句。

3、对本段的主要内容概括准确的是哪一项?选择正确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A、千里马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B、食马者不能以千里马的特点来喂养它。

C、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是造成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

D、千里马的才能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它常常吃不饱。

答案

1、(shísìsìshí)(2)(3)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C

篇8:《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马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安求其能千里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1)受屈辱 (2)怎么 (3)通“饲”,喂养 (4)名“马鞭子”

2、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4、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5.5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才美不外见( )

(3)策之不以其道( )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3分)

【参考答案】

1、(1)只是 (2)通“现”,显现 (3)鞭打 (4)通晓,明白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4、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篇9:文言文捕蛇者说和阅读答案

文言文捕蛇者说和阅读答案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 表并列)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如果)啮人,无御之(代指蛇毒)者。然得而(表顺接)腊之以为( 把……当作)饵,可以(可以用来 )已(治愈)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用)王命聚(征集)之,岁赋(征收)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充抵 )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句末语气助词)。

有蒋氏者,专(独自享有)其利(好处 )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在)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继承)为之十二年,几( 几乎 )死者数(屡次,多次)矣。”言之(凑足音节/代指这些话),貌若甚戚者。

余悲(同情)之,且曰:“若毒(痛恨,怨恨)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地方官 ),更(更换 )若(你的)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悲伤),汪然(眼泪汪汪的样子)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使……生存)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比得上)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假使)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困苦不堪)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表修饰)转徙,饥渴而顿踣(困顿跌倒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先前,从前)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凭借)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冲撞)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即使)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小心翼翼的样子)而起,视其缶,而(如果)吾蛇尚存,则弛然而(表修饰)卧。谨食(喂养)之,时而(表修饰)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冒)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表修饰)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即使)死乎(相当于“于”,在)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怎么)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比)虎也。”吾尝疑乎是( 代指这句话),今以(根据 )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因此)为之说,以(来)俟(期待)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文学常识: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因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后被贬柳州,世亦称“柳柳州”。本文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3、重点字音字形:啮人(niè)腊之(xī)  以为饵(ér) 挛(luán)蹙(cù) 殚(dān) 转徙(xǐ) 顿踣(bó) 相藉(jí)  (nǎng) 叫嚣(xiāo  ) 隳突(huī) 恂恂(xún)视其缶(fǒu)谨食之(sí)   熙熙(xī)孰知(shú)又安敢毒邪(yé)赋敛(liǎn)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sì)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非死则徙尔:“尔”通“耳”,罢了 (2)谨食之,时而献焉:“食”通“饲”,喂养

5、一词多义。

(1)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用来  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以尽吾齿 来 而吾以捕蛇独存 依靠

(2)于:余将告于莅事者 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 比

(3)之:永州之野产异蛇 的 无御之者 它,指毒蛇 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悍吏之来吾乡 取独

(4)其:当其租入 他们的   专其利三世矣 指捕蛇不纳税 视其缶 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自己

(5)若: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像  貌若甚戚者 好像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若毒之乎 你

(6)焉: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相当“于之”,从这里   永之人争奔走焉 这件事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词 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语气词

(7)而: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顺接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转折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

(8)已:可以已大风 治愈 则久已病矣 已经

(9)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得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了解,知道

(10)乎:若毒之乎 吗叫嚣乎东西 相当于“于”

(11)是: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这个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指冒死亡的危险 吾尝疑乎是指孔子的这句话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这

(12)食:谨食之 通“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吃

(13)生:乡邻之生日蹙 生活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使……生存

6、古今异义。

(1)汪然出涕曰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虽鸡狗不得宁焉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4)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疾病

7、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动词活用为名词,生产的东西,收入

(2)而乡邻之生日蹙动:动词作名词,生活(3)以尽吾齿:形容词作动词,过完

(3)余悲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悲(4)然得而腊之以为腊:名词作动词,把蛇晾干

8、翻译下列句子。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的郊外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上有白色的斑纹

⑵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却可以治好麻风、手脚麻痹、脖子肿和癞疮等恶性疾病;还可以消除烂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⑶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准许)他们用蛇抵应缴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⑷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怨恨这件差事吗?我打算告诉主管人,免掉你这件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⑸君将哀而生之乎?

您是可怜我,让我活下去吗?

⑹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我这件差事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缴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啊。

⑺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假使我不做这份差役,那早就困苦不堪了。

⑻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乡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困苦不堪。把他们土地上的出产全都交出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全都交出去

⑼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凶暴的官吏一到我们村子来,就到处乱闯乱嚷、冲撞破坏,暄闹叫嚷着惊忧(乡村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⑽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回来后,心满意足地吃我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的余年。

⑾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如今即使死在捕蛇上,比起我那些邻居的死已经晚多了,又怎么敢怨恨这件差事呢?

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的呢!

⒀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所以我为此事写了这篇“说”,以期待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从这里了解一点百姓的实情。

9、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通过蒋氏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赋敛之苦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这正如孔子所言:“苛政猛于虎。”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文段①中围绕着一个“异”字而展开,依次介绍了毒蛇的外形、毒性、效用。其作用是:为下文“永州人争奔走焉”作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这一主旨;“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 永州人争奔走焉。”产生了矛盾,作者这样的目的是暗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3)蒋氏在诉说“专其利” 为什么“貌若甚戚者”?

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所以“利”隐含蒋氏无限的辛酸悲苦。

(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蒋氏的两次“戚”:第一次: 蒋氏为自己所“专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 蒋氏为自己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赋税而忧伤。

作者的两次“悲”:第一次: 作者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 作者为广大人民收到的赋税之毒而悲伤(为社会)。

(5)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该段主要运用的写法是对比,请举一例加以分析说明。

①乡邻们因为赋税非死则徙尔;蒋氏却以捕蛇独存;②乡邻们遇悍吏虽鸡狗不得宁焉;蒋氏见蛇安在,却能弛然而卧;③乡邻们缴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蒋氏“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作用:突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这一主旨,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篇10:《出师表》《汉书》比较阅读答案

《出师表》《汉书》比较阅读答案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②?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③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④下相国,相国酂侯⑤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⑥。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汉书》)

【注释】①伯:称霸。 ②由进:被进用。 ③安利:享受太平。 ④昌:人名,指周昌。 ⑤酂(zan)侯:指萧何。 ⑥署行、义、年:登记被举荐者的品行、容貌和年龄。⑦癃(long):身体衰弱,病情沉重。

9.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 宜付有司论其刑②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赏

③ 患④ 世世奉宗庙亡绝也在人主不交故也

10.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②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3分)

12. 【乙】文中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一句中朕意指的`是什么 ?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3.甲乙两文在选用人才上的相同点是:              ,                。(2分)

[参考答案]

9、⑴罚   ⑵给予   ⑶担心(忧虑、担忧)   ⑷断(每题各1分)

10、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件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痛心遗憾)的。

②如今(现在)谈起天下贤人的智慧和才能,难道只有古人才特有吗?

(每题各2分)

11、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3分)

1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2分)

13、广纳人才,唯贤是举。(意思对即可,2分)

篇11:《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原文: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

【注】①受厘: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B.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D.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家”:指“诸子”,先秦时期的各学派。

B.“博士”:旧时指称某些从事服务行业的人。

C.“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

D.“国”:指诸侯或侯王的封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先不发表意见,等年龄最小的贾谊一一回答后,才各自说出他们的意思,以此显示自己的才能。

B.贾谊提出了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主张,虽未及实行,但却受到了皇帝的赏识。

C.贾谊的才能遭到当时的权贵们的嫉妒、诋毁,以致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贾谊因被贬官,意志没有得到施展,而以屈原自喻。

D.汉文帝征召贾谊回京城长安,通过对鬼神的.原本的谈论,汉文帝认为自己仍然远远比不上贾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5分)

(2)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5分)

参考答案

4.C(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5.B(博士:古代学官名。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

6.A(见翻译。)

7.(1)汉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同邑”、“焉”、“征”各1分,句意2分)

(2)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判断句、“被”、“亡”、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曾经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纪虽小,但很能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喜欢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国家太平和洽,应当改订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起草各项仪式的法度,车马服饰的颜色用黄色,官印数字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部改变旧制,贾谊上奏皇上。汉文帝谨慎从事,来不及实行。然而各项法令的更改确定,以及各个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里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给许多事情造成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纳他的意见,让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写作《离骚赋》,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无人,没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贾谊追念哀伤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叫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多次上疏陈述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伤自己作为太傅失了职,常常哭泣。过了一年多,也死了。贾谊死时,年三十三岁。

篇12:《汉书阅读答案及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①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②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③,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耶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①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②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③充:充县,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氏在夏商周时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名有氏,贱者无名无氏。氏可用国名、邑名、官名、职业名、住地名等。

B.闾里可以指乡里或城里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在汉代也是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寡鳏独分别是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请命。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深得圣心,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许肯定。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即使年老,被赞矍铄;壶头之战,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他监管军队。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参考答案:

14.B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常恐不得死国事中死是为动用法,即为国事而死,故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长者家儿指权贵子弟,不当断开。故选B。

15.A

解析:贱者无名无氏应为有名无氏。

16.D

解析:马援一直得到皇帝的赞许肯定错,壶头之战皇帝派梁松去是责问马援的,并且让人代他监管军队,是夺了马援的军权。所以说,皇帝对马援壶头之战并不是肯定的。

译文: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他的祖先赵奢是赵国的将军,赐爵号叫马服君,子孙于是以马做氏。马援十二岁父亲去世,年轻时有大志向,几个哥哥都惊奇。

九年,拜任马援做太中大夫。马援力求开示恩德信义,宽厚对待下级,拿职务委任官吏,自己只总管原则罢了。熟知答问,特别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常常谈到三辅有德的人,下至乡里少年的事,都值得听。从皇太子、各位王爷的侍从听他说的人,没有不注意倾听忘了疲倦的。又善于军事策略,皇帝常说伏波谈军事,和我的意思吻合,每次有什么计谋,没有不被采用的。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深入敌境,全军覆没,马援于是请求前往。(马援)这一年六十二岁,皇上可怜他年纪大,没有答应他。马援自己请求说:我还能穿甲衣骑马。皇上命令他试一试。马援扶着马鞍左右看看,来表示还可以任用。皇上笑着说:真精神啊!这老头儿!于是派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人,统领十二郡招募来的士兵及打开刑具的犯人四万多人征伐五溪。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对朋友任谒者的杜愔说:我受国家大恩,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常怕不能为国而死。现在得到机会,甘心瞑目,只是怕权贵子弟有的留在皇上身边,有的跟着我,特别难调停,心中担心的只有这件事了。第二年春天,军队到临乡,遇上贼兵攻打县城,马援迎击,打败贼兵,斩杀俘获二千多人,其余都散逃进竹林之中。

三月,进军壶头。适逢天热得厉害,士兵多病死,马援也生了病,于是被困,就凿岸为洞,躲避炎热。贼兵每次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身边的人感叹他的壮心,无不为他流泪。耿舒给哥哥好畤侯耿弇写信说:先前耿舒上书建议应先攻充县,粮虽难运但兵马可以用,士兵几万人争着想率先出击。现在壶头终于不能前进,大家郁闷得要死,的确可惜。先前到临乡,贼人无故自来,如果乘夜攻击,就可以全部消灭。伏波将军就像西域的胡商,走到一个地方就停,因此失利。如今果然发生瘟疫,都如我所说。耿弇得信,上奏朝廷。皇上于是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责问马援,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

建初三年,肃宗派五官中郎将拿着符节追加策封,赠谥马援为忠成侯。

【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汉书阅读训练与答案

2.《汉书·丙吉传》阅读答案

3.汉书朱云传阅读和答案

4.《送东阳马生序》《颜氏家训》文言文阅读答案

5.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6.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

7.三人成虎文言文阅读答案

8.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答案

9.大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0.文言文蝴蝶泉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马说和汉书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