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的故事初中
“桂花糖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民间传统的故事初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民间传统的故事初中,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民间传统的故事初中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长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部落。黄帝就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字叫轩辕。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有非同一般的表现:七十天时会说话,几岁大的时候就懂得了许多道理。成人后,更加朴实敦厚、机敏神灵,且知识渊博、明辨是非。
黄帝的部落最早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姬水附近,后来迁到河北涿鹿,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并且定居下来。和黄帝同时期的另一个重要部落的首领是炎帝,他和他的部落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的姜水附近。据说炎帝和黄帝还是近亲,只是黄帝的部落正在兴起,炎帝的部落却渐渐衰落。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部落,就是九黎族。他们的首领叫蚩尤,带领部落生活在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交界的地方。传说蚩尤十分强悍,黑脸、红须、碧眼,力大无比,性情残暴,经常带领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攻打弱小的部落。
他的八十一个兄弟被传得更神,个个具有猛兽的身体,长着铜头铁额,吃的全是沙石。他们随着蚩尤一起向黄河一带扩张,没有哪一个部落能够战胜他们。
蚩尤侵入了炎帝的地方,炎帝奋起反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打得节节败退。
黄帝分析形势,认为蚩尤战胜炎帝之后,一定会和自己开战。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于是,他先在涿鹿的郊野与炎帝开战,迫使炎帝归顺自己,与自己的部落合二为一,渐渐融合成华夏族。这就是“炎黄子孙”说法的由来。
两股合力一形成,黄帝就和蚩尤在涿鹿广阔的原野摆开了战场。黄帝希望蚩尤向自己投降,可蚩尤哪里肯听,他一声号令,向黄帝的人马展开了攻击。
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虎等六种野兽,打仗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出来。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可遇到训练有素的黄帝的军队,便不是对手了。
很快,蚩尤败下阵来。
蚩尤见势不妙,慌忙带上残兵败将,落荒而逃。黄帝一见,哪里肯轻易放过,带着人马便追。追杀中,忽然天昏地暗,黑雾迷漫,沙飞石走,风雨雷电,致使黄帝的队伍无法继续前进。原来,蚩尤请出了“风伯雨师”前来助阵。
黄帝哪肯示弱,请来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刹那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黄帝的军队在指南车的引导下,很快就追上了蚩尤,终于把他给杀死了。
从此,黄帝统一了中原。
中原统一之后,黄帝并未就此停手,他继续扩大自己的版图。向东,他抵达了海滨,登上了有名的泰山;向西,他到达了今天甘肃省境内的崆峒山;向南,他到达了长江边,登上了湘山;向北,他踏进了北方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他还在位于今天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釜山接受了各部落首领的朝拜,从此成为华夏大地上的一位。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虽然不一定都是黄帝一个人发明的,但后人也乐于把这一切归功于他。
黄帝居住在一座名叫“轩辕小丘”的小山旁,娶了嫘祖为妻。据传嫘祖亲自参加劳动,并教妇女们养蚕、缫丝、织帛。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名叫仓颉,据说文字就是他创造的。
黄帝共有十五个儿子,他和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叫青陽和昌意,他们的后代都分别掌控过整个华夏大地。
黄帝死后,被尊为“华夏始祖”。
篇2:民间传统的故事初中
从前有个地方叫花鞋沟,沟口有个粮户姓杨,是个大占山户,前沟后坡上的人家全是他家佃户。他家还开烧锅和粉房,净喝穷人的血。
这年秋天,七月十五那天清早,杨财主让赶车老板老王套车往山外送货,由杨家少财东掌包。预定当天就得赶回来。两人晃晃摇摇装上一大车就奔县城去了。
这天正是集日,集上人山人海,可热闹啦!酒馆、饭馆门前挂着通红的双幌,说书馆里坐得水泄不通,野台子戏锣鼓敲得通通响;道旁摆的摊子,有卖瓜果梨桃的,有卖妇女用的红头绳、绿彩线和小孩玩的泥娃娃的;还有活蹦乱跳金翅金鳞的大鲤鱼。
这天两人到城,卖了货,杨家少财东就和一群狐朋狗友到饭馆大吃大喝起来,直到喝得烂醉如泥,躺到客店里,睡得像条死狗一样。
车老板老王,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记起老财东曾嘱咐他当天赶回,一看天色不早,少财东还醉得不成样子,心想他反正也常常在外闲逛,就一个人赶着空车往回走。
老王赶着大车,出城约四、五里地,就看到前面有个老头。这老头上身穿着白洋布小褂,下身穿着条黑单裤;头上疏朗朗的几根白头发,拢在一起,在脑后扎根小辫,还系条红头绳,离老远就红得耀眼。他身上背个小包袱,手里拄根拐杖,精精神神地正往前走。一回头看见后边来车了,就跟老王打招呼:
“赶车的大哥,你是哪的车呀?”
“老大爷,我是花鞋沟的车。你老上哪去呀?”
老头说:“咳,我去赶集来的,现在是往回走。人老了,腿脚也不听使唤了!”
老王一看这老大爷岁数确实不小,背个包袱,累得气喘吁吁的,就说:“你老人家住在哪呀,上车吧,我送你老回去。”
老头说:“咱们本是一条路,我的住处离你们东家也不远,可我不能白坐车呀,你出个价吧,我好上车。”
老王说:“老大爷,你这么大岁数,别说是同路,就是再远点也得把你送到家呀!快上车吧,怎能要钱呢!”说着停下车,把老头一拉,就上了车。
从县城到花鞋沟有四、五十里,快黑天的时候才到花鞋沟口。老王说:“天黑了,沟里路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的,你老到我们伙计屋子歇一宿,明天再走吧!”
老头笑着说:“谢谢你吧,我家也离这不远了。你看我就住在沟里。”老头边说边指着砬子。
老王心里直纳闷:我常常到沟里去给东家办事,沟里几户人家我都认识,怎么这些年从没看见过这个老头呢?
老头像是看透了他心思,就笑着说:“咳,我整年不出门,就七月十五这天赶一趟集,你哪能认识我呀!”
老王一想也对,沟里有不少人成年蹲在沟里,一年才下一趟山,办点米粮、油盐,自己哪能都认识呢!
这时老头说:“你这位大哥,给你车钱你不要,赶明个你到我家去吧,离这不远,在沟掌上,孤单单—间小房就是我家。实不相瞒,我家还有几亩参,你去挖着使吧。你记住,只别挖中间那棵。”说完,老头往下一跳就下车了。老王一举鞭子,牲口往前一窜,老王再一回头,老头已经不见了。
老王一回来,干这干那,一天忙得腰困身乏,把老头的话也就忘了。
过了好些日子,老财东又要打发他出山,他这才突然想起白胡子老头来。心想,不知他有什么油、盐、粗布要捎没有?他家既然在沟掌上,路不远,串个门看看他老人家也好。当天干完活,没吱声就上沟里去了。
他来到沟掌上,两边是立陡的砬子,一看,哪里有什么房子,就见在砬子后面,有三块石头撑在一起,倒有点像个窝棚,前边好大一片棒槌,红榔头都有拳头大,当中的一棵长得又粗又高,火红火红一团棒槌籽,足足有冰盘大小。
老王这才明白,原来是人参老爷爷帮衬自己来了。他谨记住老头告诉他的话,没挖中间那棵大的,还给它培培土,把杂草拔了。只从旁边挖了几苗四品叶、五品叶。
老王回到杨家粉房,找着杨财东,就说:“财东,这些年我给你当驴当马,我干够了,不想干了。”
杨财东一听车老板不干了,就嘿嘿冷笑,说:“穷鬼,你好大的口气,离了你杨大爷家,谁给你顿饭吃?”老王也没理他,回到伙计屋子,和大伙告别,卷好铺盖卷,背上棒槌包子走了。
老财东后来打听到了老王得棒槌的事,气得把儿子臭骂一顿:“这笔大财,眼看让穷鬼得去,那天你要是跟车回来,还有他的份吗?”少财东不敢吱声,心里直暗暗埋怨自己,不该多贪了几杯,误了大事。就对他爹说:“不要紧,那老头子不是说他每年七月十五下山赶集吗?我明年去堵他,跑不出咱们手心。”
转眼就是第二年秋天,又来到了七月十五。老财东早几天就打发儿子一个人套车去赶集。
少东家来到县城,住到客店里,整天从早到晚街上逛,东瞅西望,找白胡子老头。七月十五那天是正日子,集上人山人海。少财东照例又到街上去找白胡子老头。刚走到东城门边,就见来了个老头。长相、打扮和老王遇见的那人一模一样。漂白的头发,脑后耷拉条小辫,扎根红头绳,直晃眼睛。他背个包袱拄个拐杖,颤悠悠地往街里走。少财东一见,不敢怠慢,连忙跟在后边就追。只见这老头一会儿到摊子上买鲜货,一会儿钻到人群里去看野台子戏。看了一气,戏看够了,又挤出来。就这样东一头西一头,把少财东累得满头大汗。眼瞅天就到晌午了,少财东又饿又累,心里头暗骂:你这老杂种,害得你少爷满街跑着撵你,等着瞧吧!正在这时,就见老头进饭馆去了。少财东也跟进去,在老头身后坐下,跑堂的给老头端来一碗猪肉墩粉条子,一碗粳米饭,老头就吃起来,少财东这时才放了心。看老头快吃完了,他就先起身,回到店里把大车套好,驾上五个头的大马车,一溜烟地赶出城去。他一出城门,就见老头拄杖在前边走,少财东不等老头开口,就喊:
“喂,老大爷,你不是上花鞋沟吗?坐我的车吧!”
白胡子老头一听有人喊他,就站在道旁,看着少财东说:“那敢情好啦,你要个价吧,我好上车。”
少财东忙着送上个笑脸:“老大爷,说哪里话,自家的车,还能要钱吗?”
老头说:“好吧。”就上车了。
少财东平日光知道喝酒、赌钱、躺在炕上抽大烟,哪干过这种累活,加上一头晌在街上跟白胡子老头转圈,累得昏头炸脑的,心里不知窝了多大无名火。他一边赶车,一边尽在牲口身上出气,大鞭子“叭、叭”地抽到牲口身上,一路上骂骂咧咧的,直到傍黑时,才好不容易到了花鞋沟口。他也假意让老头到家住一宿,老头说:“不啦。”临走时老头说:“给你车钱也不要,没别的,我家园子里还有几苗参,你明天去挖吧。”又嘱咐他千万别挖中间那棵大的。
这夜,财主爷俩乐得一宿没合眼,好容易盼到天亮,少财东背着参兜子就进沟了。果然像老王说的那样,在沟掌砬子后边,有个三块石头搭的窝棚。前面通红一片棒槌,中间那苗,足有一人高,红榔头通红老大。杨少财东一看可乐坏了,牙根咬得嘎叭嘎叭直响,心想:你不让我挖大的,我偏挖你大的,先挖大的,后挖小的,大小一齐挖!全给你包园!想着就去挖中间那苗大的。他开开盘,闪开土,一看,那个乐就不用提了,卢头像鹅蛋般粗,肩膀老宽。这时,就觉着参秸子一晃悠,他的手一哆嗦,只听“扑嗤”一声,一刀把棒槌肩膀砍破了。这下他可傻了眼,一看,棒槌皮里边包的全是猪肉、粉条、粳米饭。他用索拨棍一拨拉,只见猪肉仍是一片一片、粉条也是一根一根的。这些东西,正是白胡子老头在饭馆里吃的饭菜,一点不差,是他亲眼看见的。这时他才知道是上了白胡子老头的当了,赶忙转身想去挖那些小的,一看也都没了。只得到一块一寸多高的半截棒槌皮。
老财东、少财东连憋气带窝火,也没敢去卖棒槌皮。因为老辈人常说,好心眼的人能挖着棒槌,心眼不正的就挖着棒槌皮。黑心人只能挖着半截烂棒槌皮,让别人知道了,岂不是一场大笑话。
爷俩几乎窝出一场大病来。从那以后,再不敢去堵人参老头了。
篇3:民间传统故事3个
鲁班是敦煌人。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二老疑虑顿散。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他气愤不过,回到肃州(今酒泉)雕了一个木头仙人,手指东南方。木仙人神通广大,手指吴地,大旱无雨,当年颗粒无收。”
三年以后,吴地百姓从西来的商人口中得知,久旱无雨原是鲁班为父报仇使的法术。便带着厚礼来到肃州向鲁班赔罪,并讲了误杀他父亲的经过。鲁班知道了真情后,对自己进行报复的做法深感内疚,立即将木仙人手臂砍断,吴地当即大降甘露,解除了旱灾。
之后,鲁班左思右想,认为造木鸢,使父亡;造木仙人,使天大旱,百姓苦,是干了两件蠢事。便将这两样东西扔进火里烧了。木鸢和木仙人便就此失传了。
民间传统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篇4:民间传统顺口溜
民间传统顺口溜大全
1. 茄子
姐姐借刀切茄子,
去把儿去叶儿斜切丝,
切好茄子烧茄子,
炒茄子、蒸茄子,
还有一碗焖茄子。
2. 鸭和霞
天上飘着一片霞,水上飘着一群鸭。
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麻花鸭游进五彩霞,五彩霞挽住麻花鸭。
乐坏了鸭,拍碎了霞,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3. 陈庄城和程庄城
陈庄程庄都有城,陈庄城通程庄城。
陈庄城和程庄城,两庄城墙都有门。
陈庄城进程庄人,陈庄人进程庄城。
请问陈程两庄城,两庄城门都进人,
那个城进陈庄人,程庄人进那个城?
4. 青蛙跳水
青蛙跳水有水花,
水里水花追青蛙。
青蛙没法不让水花追,
也没法甩掉水花花。
5. 灰和龟
远望一堆灰,
近看一只龟,
龟蹬灰,灰就飞,
灰飞龟背灰呛龟。
龟吹灰,要下水,
水洗龟背灰,
龟游直摆尾。
6. 我和鹅
我是我,鹅是鹅,
我不是鹅,鹅不是我。
鹅肚饿,我喂鹅,
我爱鹅,鹅亲我。
7. 虎和鼠
墙上画了一只虎,
墙下蹲了一只鼠。
虎蹬墙下鼠,
鼠咬墙上虎。
虎没动,摔了鼠,
嘣了鼠的牙,
乐坏墙上虎。
8. 狮子
我说四个石狮子,
你说四个纸狮子,
石狮子是死狮子,
纸狮子也是死狮子。
9. 蝴蝶飞
蝴蝶飞,蝴蝶追。
蝶追追,蝶飞飞。
到底谁追谁,
两只蝴蝶互追追。
10. 小鸭背小鸡
小鸭背小鸡过小溪,
浪花追着小鸭和小鸡,
小鸭小鸡过完小溪欢喜喜,
小鸭呷呷,小鸡叽叽。
篇5:传统民间谚语
传统民间谚语大全
天气类
1.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指今年中秋节阴天,明年正月十五或前几天会下雪),
2.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
3.初一、十五天不好,这月晴天一定少(指农历)。
4.初一阴,初二下,初三初四直“拉拉”(直“拉拉”为继续下雨)。
5.东绛(虹)呼噜,西绛雨(呼噜指打雷不下雨)。
6.缸穿罗裙山戴帽,蚂蚁搬家蛇 m道,
7.大雨将要到(缸为丰县农家装水的'容器,一般缸外不会湿,湿为反潮现象,民间称穿罗裙)。
8.惊蛰闻雷果似泥(惊蛰节这天听到雷声,这年雨量大,丰县地高亢,将丰收)。
9.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下雨)。
10.湿了老鸹毛,麦子水中捞(指农历四月十二若下雨,在麦收季节雨水多)。
播种类
1.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2.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
3.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4.过了惊蛰节,整地不能歇。
5.寒露两旁看早麦。
6.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7.三月八,去种瓜。
8.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撒辣菜。
9.一把二月过,就把犁耙摸。
10.枣发芽,种棉花。
农作物成长类
1.二月二,小麦没老鸹(指乌鸦在小麦地里已看不到)。
2.楝子开花吃燎麦(接近成熟)。
3.六月六,晒谷莠(指谷子已抽穗)。
4.麦子去了头,秫秫没了牛(小麦收割后,高粱已长的比牛还高)。
5.七月十五枣红皮,八月十五枣半干(指农历)。
6.天河调角,要吃毛豆角。
7.小满不满,麦子有闪(指小麦到小满节应灌满浆,若没有灌满浆,小麦收不好)。
篇6:民间传统艺术论文
民间传统艺术论文
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老杨公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三、结语
广西北海民间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在促进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它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先人留给我们珍贵的遗产,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个时代中展现它的风采,守望这份财富就是现代的我们应尽的责任。愿我们广大音乐工作者,为继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为繁荣艺术文化市场,奉献绵薄之力。
篇7:民间传统猜字谜
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
民间传统猜字谜大全
1. 干嚎 猜一个字 答案是:渺
2. 干劲冲天在前头 猜一个字 答案是:半
3. 干了酒已是黄昏时候 猜一个字 答案是:酉
4. 干涉 猜一个字 答案是:步
5. 干涉 猜一个字 答案是:步
6. 干校生 猜一个字 答案是:管
7. 干在前,谋利在后 猜一个字 答案是:刊
8. 干在前头 猜一个字 答案是:平
9. 干在前头,还须严字当头 猜一个字 答案是:釜
10. 干燥剂 猜一个字 答案是:法
11. 刚被太阳收拾去 猜一个字 答案是:早
12. 刚满一斤 猜一个字 答案是:博
13. 刚去莆田遇雨来 猜一个字 答案是:蕾
14. 刚想放下心,毛笔又丢了 猜一个字 答案是:箱
15. 高低音调八人和 猜一个字 答案是:煜
16. 高尔基 猜一个字 答案是:尚
17. 高空山山无云层 猜一个字 答案是:窟
18. 高树矮树留下来 猜一个字 答案是:棵
19. 高温季节 猜一个字 答案是:淳
20. 戈壁滩上一棵草 猜一个字 答案是:莎
21. 戈壁滩上一棵草 猜一个字 答案是:莎
22. 个个不沾油水 猜一个字 答案是:笛
23. 个个参加射箭 猜一个字 答案是:前
24. 个个参加运动会 猜一个字 答案是:云
25. 个个到延安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筵
26. 个个都来管 猜一个字 答案是:官
27. 个个都是节俭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签
28. 个个汗水直流 猜一个字 答案是:竺
29. 个个会打曲棍球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等
30. 个个见了开口笑 猜一个字 答案是:吞
31. 个个见了笑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夭
32. 个个节约自来水 猜一个字 答案是:箔
33. 个个另作安排 猜一个字 答案是:笳
34. 个个入笼 猜一个字 答案是:龙
35. 个个同心助他人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答
36. 个个为节能出力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筋
37. 个个一见即捧腹 猜一个字 答案是:大
38. 个个以一当十 猜一个字 答案是:竿
39. 个个招工到贵阳 猜一个字 答案是:凡
40. 个人简历 猜一个字 答案是:使
41. 个人依靠集体 猜一个字 答案是:本
42. 个人与个人,分工又合作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筮
43. 个人与集体 猜一个字 答案是:本
44. 个体承包 猜一个字 答案是:因
45. 各奔前程 猜一个字 答案是:扮
46. 各不相让 猜一个字 答案是:筝
47. 各得了一个十环 猜一个字 答案是:略
48. 各方合作 猜一个字 答案是:咯
49. 各自东西流 猜一个字 答案是:汾
50. 更无人倚玉栏杆 猜一个字 答案是:琦
篇8:民间传统灯谜
民间传统灯谜
灯谜是一种传统的文字游戏,它以汉字的形、音、义为基础,利用字形的拆分离合、增补减损等方法构成谜底与谜面。
沈阳民间传统灯谜历史悠久,早在清康熙年间,汉军镶红旗人刘廷玑曾在《辽海丛书•在园杂志》卷三中对京师、淮扬一带的灯谜活动做了大量的介绍。这引起了盛京地区(今沈阳)文人的兴趣,促进了沈阳民间传统灯谜的产生。据现有史料考证,沈阳民间传统灯谜活动兴起于清代晚期。
沈阳民间传统灯谜活动在城镇知识分子和市民中流行,依附于灯谜社等组织进行传承,早期有“鸿雪轩灯谜会社”、“隐庵灯谜会社”等。每逢佳节,沈阳市的灯谜社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制谜者将灯谜写在纸笺上,悬挂于彩灯的.下面,供人们猜射。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实践活动,沈阳民间传统灯谜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沈阳民间传统灯谜很少使用诘屈聱牙、冷僻晦涩的文字,而更青睐于通俗的常用字;灯谜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涉及民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具有大众性和趣味性。
沈阳民间传统灯谜是关东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沈阳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是人类学、民俗学的重要研究素材。
篇9:民间传统神话故事
王母洞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天庭得到玉帝的准许,下凡来到人间,体察人间风土人情,以利管理人间。
有一天,王母娘娘来到这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一看,一马平川,白茫茫一片,没有人烟。她感到很不是滋味,心想大地上没有人烟怎能侍奏天庭。就命青、白二龙立刻退水。
青、白二龙施展神威,把方圆几百里的海水喝入肚中,飞向天空。
就在这片土地上露出了许多的山色。
王母娘娘按落祥云,落在了最前面的一个较大的山头上,随手从头上拔下一根银针,用手一指山崖,银针由小变大,从她手中飞向山崖,歪歪扭扭地向里钻了几十里。
王母娘娘来到这座洞口,吩咐麒麟让这几百里的土地出现人烟。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平地上升起缕缕炊烟,王母娘娘就住在这座洞里施舍恩惠。
后来,王母娘娘继续出游,要离开这儿。临行这之前,看到人们在田野里耕种,感动得掉下一滴眼泪,正巧落在洞口的石崖上,从此这滴水就源源不断了。
人们为了感谢王母娘娘,就把这洞起名叫“王母洞”。并且在每年三月三日到这里来送香还愿,求王母娘娘保佑岁岁平安。
神与穷人
很久以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劳作非常辛苦,可还是很穷,有一天穷人去求神帮助他摆脱贫困,神答应了穷人的请求,赐给他三个箱子,让他选择其中一个,神说:“记住,你只能选择一个。”
穷人选择了第一个箱子,打开箱子穷人看见满满一箱金子,穷人高兴的捧着金子回到了家。穷人拿着这些金子买了房子、田地、娶了美丽的妻子,可是穷人每天都睡不踏实,因为它不断的想着第二个箱子和第三个箱子,第二个也许是宝石,第三个也许是珠宝,穷人这样想着。
终于在一个夜晚,穷人找到了另外两个箱子,把两个箱子拿回家里。穷人打开第二个箱子看到的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的贪婪会让你变得一无所有!如果你现在放弃打开第三个箱子,你会变回原本贫穷的自己。
穷人的房子、田地、金子、全部消失不见了,就连美丽的妻子看到他如此落魄也离他而去。穷人不甘心,他不想变得像从前一般贫穷,紧接着他打开第三个箱子,他以为会有着珍贵的东西,没想到打开时是一条毒蛇,毒蛇把穷人咬死了。
穷人因为自己的贪婪而付出了生命,一个人不应该只依靠别人的帮助,而要懂得自给自足!
篇10:民间传统神话故事
古老辰光,有个叫女娲的神仙,用五色石补天,又用五色土造人。
女娲把五色土捏成一个泥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做好后,吹一口气,那些泥人就一个个变成活人了。女娲感到这种方法太慢,也太着力,就用草搓成一根绳子,把五色土涂粘在绳子上让太阳晒干,然后用手一拉,泥块就剥落落掉下来,再吹一口气,这些小泥块又变成活蹦活跳的人了。
女娲看看已经造得差不多了。就把造出来的人分成二等。用手捏出来的数量少,个子大,叫他们当大人物,用绳子拉出来的数量多、个子小,就叫他们做小人物。
现在,世上的人,凡是当官的大多都是身大体胖,平头百姓差勿多都个子瘦小;男人土和得多一点,所以在身上可以揉出泥条条来,女人水和得多一点,所以流眼泪特别多。人的身上,仍旧带有五种颜色,黄的是皮肤、红的是血、蓝的是须眉、黑的是眼珠、白的是牙齿。
【民间传统的故事初中】相关文章:
1.民间传统灯谜
2.立春传统民间风俗
10.云南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