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2023-04-04 07:57: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ittleZombi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供大家阅读。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篇1: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伦理道德方面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加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道德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颜琳  作者单位:济宁师专政治系,山东,济宁,272025 刊 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2)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信息   网络   道德   伦理  

篇2:论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问题

论信息不对称与信用缺失问题

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认为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并针对产生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体制、制度和道德等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对策措施.

作 者:李春洪 Li Chunhong  作者单位:汕头市委,广东,汕头,515000 刊 名:南方经济  PKU英文刊名:SOUTH CHINA ECONOMY 年,卷(期): “”(9) 分类号:B82-053 F062.5 关键词:信用缺失   信息不对称  

篇3: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

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举措.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现代化教师队伍.在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加强教师技术培训力度.

作 者:成汉健 Cheng Hanjian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 刊 名:职业时空(下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 3(10) 分类号:G45 关键词: 

篇4: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与新闻从业者论文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大大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网络由只是少数业内人士熟知的名词,一下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先进的交流和应用技术的代名词,成为中国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些关于网络的新名词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如:网民、网虫、网吧、网校、网络论坛(BBS)、网络邮箱(E-mail)等,这些新词汇不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或者使用这些网络身份和工具,事实上,网络也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交流方式由原来的“书写时代”进入“网络时代”。据有关数据表明,底中国上网人口只有10万,底超过60万,而现在中国大陆上网人口达2.53亿,宽带上网人口达2.14亿,已经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另外,有关统计还表明中国上网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区别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在传播载体、传播形式、阅读难易度以及保存难易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

新闻传播的载体不同。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传播载体,观众、听众或读者在获取信息时只能被动地从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而且还要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另外,这些新闻信息传播载体携带也不是很方便,这样就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得新闻信息时既费时又费力,不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无线网络的发展,掌上电脑的出现,以及个人手机的无线上网,使得人们获取新闻信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这些新闻传播载体也更加精致,携带更方便。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组织都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特别是传统的新闻报纸单位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传统的新闻媒体,除了有纸质报纸外,还有电子稿,他们通过将这些电子报纸“挂”到网上,让读者在电脑旁就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看的新闻。

传播形式更具动态性。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以报纸为载体,提供的多是静止的图片,这对于读者快速了解所发生的新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为什么会发生图片上这一幕,就必须看文字报道。而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不仅有静止的图片,还有流动的画面,通过这些流动的影像,读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信息。并且网络不受版面空间的限制,可以上传较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读者阅读变得更容易。长久以来,我们想要获取或了解新闻就必须看报纸或电视,买份报纸拿在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看不完,留着占空间,扔了又怕错过了好新闻。而电视的局限性就更不用说了,体积大,且需要比较稳定的信号,携带也是个问题。但网络不同,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掌上电脑、手机上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而且网上信息量极其丰富,再加上图片和影像的配合,使读者再不必费劲去读那些文字。可以说,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加速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新闻信息保存更容易。传统的新闻信息多以纸质的和录影带的形式保存,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而且要有专门的地方和人员去管理,并且这些东西大多为一次性的,一旦失去这些纸制品或录影带,将是永久的、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都为传统新闻信息的保存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网络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闻信息,通过数据线上传到电脑上,不但摆脱了传统纸质新闻的束缚,而且,不需占用多大的空间就可以将所有的新闻信息全部保存下来。另外,管理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只要做好备份,这些新闻信息就可以进行永久地保存,不必担心会丢失。

网络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

为适应网络时代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也是评判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是否胜任新闻工作的基本判断标准。

要注重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培养。由于网络时代各种思想冲击更加强烈,新闻从业人员更容易丧失明确的政治立场,甚至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①因此,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成熟的观点和思想,能够熟练运用政治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新闻从业人员的地位特殊,处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传达着政府政策等,同时也反映着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因此,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

要注重过硬的业务素质的培养。网络时代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掌握和具备良好的文化和知识储备以外,还要求其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对一些电脑操作软件如Word、Excel等软件的基本运作程序和操作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另外,由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时效性等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得新闻从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一方面要苦练并掌握新闻专业基本功,强化精品意识,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注重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敬业精神才能得到提升,业务素质才能过硬。②

加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的培养。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受各种诱惑的影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论是从自己的职业责任,还是社会地位、社会影响以及个人成长来看,新闻从业人员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③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些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

结语

目前,新闻信息传播已完成了从“冷媒介时代”向多向交流多元发展的“热媒介时代”的转化。但新闻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恶俗化、假新闻等问题在网络化时代变得更加严重。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加快网络新闻传播的法治化建设,为新闻传播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注 释:

①丁红:《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研究述评》,《河北理工大学学报》,(3)。

②刘慧:《网络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窗》,2010(6)。

③李莉:《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1)。

篇5:论信息、语言与意义

论信息、语言与意义

语言与意义的结合,能够使理论超越主客二元关系而进入社会历史性的实践维度,但仍缺少自然、人与社会全面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视野,因而存在语言与意义的封闭式解释循环和意义形而上学.立足于实践的'全面互动,我们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实践机制的三元信息化特征,进而以之解释语言和意义:认为语言是三元互动信息的人化的相对静止状态和复合式二元化,意义是语言活动在社会历史性互动中的信息化程度.在与当代西方哲学家的对话中,我们论证了信息、语言与意义相互联系的现实机制.

作 者:徐岿然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保定,071003 刊 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017 关键词:信息   语言   意义  

篇6: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的现代物流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的现代物流的现状与对策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

现代物流是企业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用来降低物质消耗、提高生产率、创造利润源泉,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

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基础上,通过运输、仓储等若干传统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它突破了传统物流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是对运输业、仓储业等传统产业边界固定化及相互间产业分立的根本否定,它不是几个传统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融为一体,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是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现代物流正在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世界上一些大的财团和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大陆参与物流投资与建设,一方面对我国物流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使国内物流竞争愈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系统实现事务处理信息化、信息处理电子化的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信息,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物流并不仅仅是把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把货物的运输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顾客。总的来说信息网络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而互联网技术恰好为此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代物流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和优化产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

网络化的自身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流配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包括与制造商或者供应商的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联系,。二是企业内部组织的网络化,它主要用于物流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流通。

现代物流从服务内容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运输、仓储等服务,扩展到以物流信息化、物流网络化、物流智能化和物流自动化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这些都显示物流业正在逐步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三、当前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

1、宏观状况社会物流总值大幅增长。1991-中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24%。占的比重约为18%。20,我国物流总值达295420亿元,同比增长27%,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物流总费用在GDP中的增长较为明显,其中:工业品物流总值为249570亿元,同比增长26.8%;农产品物流总值为11261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货物物流总值为34193亿元,同比增长40%;再生资源物流总值为278亿元,同比增长18.3%;邮政物流总值为136亿元,同比增长3.2%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但比重仍然偏高。200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24974亿元,同比增长13.6%,较同期物流总值27.5%的增长速度低13.9%个百分点。其中:运输成本为14028亿元,同比增长15.1%;仓储成本为7376亿元,同比增长15.1%;管理成本为3570亿元,同比增长7.3%.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社会物流总成本占社会物流总值的比重为8.4%,比又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物流业的的发展迅速,社会物流总效益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物流属于第三产业,相比较发达国家美国的比重来看,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较为迅猛。

2.缺乏良好的培养环境

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约为17%。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层出不穷,但水平参差不齐,不仅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而且地域分割严重,即便是中外运敦豪公司也指只是将各省分开管理并没有形成社会化。同时大部分企业之中时销售业绩,并没有形成物流观念,由于没有信息化的调度,从而造成物流时间长,持有成本陡增,许多的物流时间都积压在仓储上,例如近两年双十一淘宝网的疯狂购就造成了物流公司的爆仓。因此我国物流企业成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培养环境。

四、如何用信息网络优化物流

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是基于物流信息网络分析的构成要素,包括信息资源,物流和信息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个方面的物流网络:物流信息资源,网络,指的是各种物流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联网的应用程序运行,从而使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子系统的信息合并到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物流信息和通信网络,能够传送的数据是指建立和物流信息平台的高速通信网络工具,娱乐,多媒体的信息交流;计算机网络,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并相互连接成一个大型的,功能强大的网络系统,专业的电脑外设通信线路的分布。

物流信息网络,及时采用最新的现代技术,它充分融合,智能,快速,使用方便的特点,将决定大部分的物流企业的效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为保证快捷、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需要大型物流组织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达到最优的库存水平和分布,实现机动、快捷的运输和配送。这要使物流网络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石。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期,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比如许多生产制造企业开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运输和仓储等方面实行物流一体化运作,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推进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等。

2.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方面,实现物流管理、物流作业、物流控制过程的无人与省力,以达到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减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的过程。

现代物流的自动化,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物流由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点集中组织,形成产业,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减轻和分担企业的供应压力,实现企业零库存生产。我们要克服实际困难建立起全国性的物流体系,专门从事物流配送,实现物流真正的自动化,以及社会化、产业化,只有这样才能开展优质高效、功能齐全的服务,才能解决制约我国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问题。

3.网络化

网络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讯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之间实现计算机联网,另外,与下游顾客也要建立计算机网络通信;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组织内部网,包括整合与外包在内的企业供应链网络。

用网络优化物流。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大大提高物流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这一优化和提升使物流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而改变它的传统形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智能化

智能物流环境的组成有:WiFi网络、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射频技术架构、虚拟现实技术(VR)、地理信息技术(GIS)、车载电脑以及企业级终端设备等。在此环境下,企业的库存和库管工作变得非常“傻瓜化”。即使新入职的库管员也能在语音导航的指引下,在数万平米的仓库中,熟练地在各个货区和货架中验收、上架、移仓/位、拣货。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新员工成为熟练操作员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同时,对于整个的内部物流来说,管理也进一步简化,信息终端和RFID技术能将安全库存的各项指标(如缺货及时做出智能提醒)。智能物流系统的普及也将最大限度地降低一切有形商品在物流领域的损耗,使企业创造的价值能够更完整地进入消费领域。

篇7:信息空间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战略环境

信息空间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战略环境

【内容提要】讨论“信息空间”的基本含义和信息空间的疆域与组成,分析全球互联网在技术、组织和观念3个层次上的历史变革,继而对信息时代宏观战略环境的变化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摘  要  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  键  词】信息/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环境

1 信息空间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电子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一体化,网络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90年代,由于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众多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其他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和努力,国际社会信息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网络社会,最集中的表现是信息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

・信息空间的概念。何谓“信息空间”?目前尚无普遍的定义和描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它往往被作为一个类概念使用,是一个互相重叠交叉的领域。就我们的研究范围和目的而言,其中3个最为重要的概念是数码空间域、信息空间域和智识域。这3个概念都与信息有关,并且都结合了科技、组织和观念因素,但各自又都具有自己的重点。数码空间域最具技术性,智识域最为观念性。

数码空间域指的是由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系统、通信基础设施、在线讨论实体、数据库和信息用户构成的全球性系统。主要指互联网,但也可以特指一个公司或是军事机构、政府和其他组织内部的电子信息环境。包括信息的电子储存和流通、信息使用权的提供者和信息的使用者,以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各种科学技术。就理想状态而言,数码空间域正在创造出一个具有地理位置、参与者、各种工具和知识库的三维环境,成为世界上最新且发展最快的权力和财富领域。它具有很强的科技性,但其含义却远远超过科技本身。尽管在日常使用中数码空间域主要指的是网络,但它的涵盖范围却超越了互联网,并包含了公众转换网络(PSNs)以及其他数码空间域的接入点和对于关键基础设施的控制。例如,电力设备、输油与输气管道、通讯系统、金融交易所、空间运输控制系统、铁路转换系统、货车定位与派送系统、媒体播送系统以及军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统。目前狭义的信息安全主要就是指这些范围。

信息空间域在不少情况下被作为数码空间域的同义语互换使用。有的西方学者对其所下定义与后者相似:“信息空间域是将全世界所有的通讯网络、数据库和信息源融入一个巨大的、互相交织在一起的、由各种不同类型成分组成的电子交换空间……它具有将所有的人和知识聚集在同一个地方的潜力”[1]。但事实上,信息空间域的概念范围远比数码空间域广得多:信息空间域包含了后者,以及一系列无法包含在网络内的信息系统(包括广播电视、印刷品和其他媒体,以及类似于公共图书馆等一些尚未完全电子化的机构)。在军事世界中,信息空间域还包括指挥、控制、通讯、情报、监视和侦察等超越战场或使用于战场中的电子化“军事信息系统”。它强调的是信息活动的综合空间和领域,显现的是超越传统空间和时间概念的“真正的全球性信息设施组织和环境”[2]。从这个角度说,比如像全球网络金融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整个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一切相关流程和关系,都可纳入信息空间的范畴。

与数码空间域偏重技术面相对应,信息空间域的特点在于专注于信息环境,而非仅仅关注计算机化的技术和设施,所以其定义更为宽泛,并把“一个建立在(抽象的)信息之上的截然不同的领域,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平时研究、论述信息相关议题时所指称的“信息”和“信息空间”应该就是这个定义包含的范畴。

综上所述,数码空间基本上是物理的、技术的;信息空间则主要是在物理和技术基础上,包容了具有更大时空尺度的人文社会组织和环境。后者包容了前者。统帅并置于这两者之上的,还有另一个更广博的观念、知识和智识域,这里我们暂不探讨。从信息安全和国家战略角度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显然,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空间就是上面所说的包容了数码空间的信息空间域。在下文的使用中,为了遵循先入为主的惯例和习惯,我们用“网络空间”(或“网络世界”)代替“数码空间域”,用“信息空间”代替“信息空间域”。当然,在大多数场合,网络空间与信息空间是互相重合或互相替代的。

・信息空间的疆域和组成。人们可以把信息世界设想为是由按地方和区域划分的一系列小型信息空间组成的。全世界有成千上万个小型信息空间,它们相互独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小型办事处的局域网或大公司的电话通讯网就是这样的小型信息空间。每一个信息空间都通过全球网络同几百万个其他信息空间相互联系。当使用个人电脑时,我们就进入了个人的信息空间。这与规模和距离无关,仅仅涉及到存在与否。全球通讯网络把无数地方的和个人的信息空间联系起来:电线、光纤、微波和卫星传输就是具有许多岔道、通向各个城镇的信息高速公路。顺着这个思路,信息世界就比较容易想象和管理。

由于这种电子连接的存在,在较大的规模上,各个国家的信息空间就能互相沟通,各个空间的门(即进、出口)就坐落在该国本土的信息系统与外界的连接点上;同时,由于电子区隔或警卫制度的应用,我们就能够把美国的信息空间与法国的信息空间区别开来,而法国的信息空间又与俄罗斯的信息空间不同。当我们与一个德国人通话时,这个德国人就进入了中国的信息空间,正如我们进入了德国的信息空间一样,因为他的个人信息空间在德国。

由此可看出,全球信息空间便是由全球网络连接在一起的、由无数个规模各异的电子世界组成的虚拟世界,是“介于”电讯之间或电脑之间的某个场所,利用电子手段表现出我们是存在于其中的电子公民。然而,正是由于上述电子边界的存在(它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地理空间内),各个具体的单个空间又是互相独立的,因而又具有各自的国家、地区、文化和地理特质。这是许多研究者和网民常常混淆不清的一个观念。

20世纪70年代至今,电脑和通讯技术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空间不再是子乌虚有的,而是成了与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客观现实。

・“全球互联”与信息空间的崛起。这样形成的地缘政治环境主要有下列4个发展方向:①信息空间作为企业、政治和战争的运作环境出现;②数字融合技术日趋成熟,使得任何形式的信息都能够以数字的形式表现,然后以原创者意料不到的方式加以组合、改变和再利用;③全球全面联系的发展;④计算机系统逐渐控制关键的社会基础设施。这些新进展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每一天都在相互联系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部分(个人、组织,甚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加入到全球的电子数字网络中[3]。

互联网使得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的几亿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彻底打破了物理空间上的有形界限,形成了全球性的网络空间,使得媒体的平衡从原先的一向多传播(例如传统的广播和电视)转为多向多的交互式传播。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交流、共享信息,开展跨国商业活动,而不受地理边界的限制,这正是其价值和影响的所在。随着

加入国际互联网的地区和用户的增多,网络空间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膨胀,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这种技术上的发展和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和观念层次上引发了一场联网革命。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全球相互依存”来表征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但是目前“相互依存”这一术语在国际学术界和跨国论坛上已经失去吸引力和号召力,而且也不适合我们的研究目的。它在内涵上主要是针对经济全球化,过分强调建立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权,并且“依存”本身具有较强的传统消极含义,语义上常常和关于独立自主与相互依赖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对立概念联系在一起。此外,这一术语并不能很好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即信息时代正在出现一种新的“关系结构”,这个新现实正在动摇现有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基础。“全球互联”概念较好地概括了这个正在出现的新时代的典型特征,在这个全球互联的世界中,我们正经历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趋势。

正因为如此,一些全球化行为者更加注重按照分布广泛的网络,而不是从特定区域之内不同国家和集团角度来看待世界。全球性相互连接进程集中在北半球的工业化国家,并迅速地向传统的“外围”国家和地区扩展,出现了国际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但是全球化、“无国界”经济的发展通常意味着关键的收益者并不是国家本身,而是一些特定的亚区域,例如阿尔萨斯-洛林、威尔士、Kansai、Orange  County以及与外界连接相当广泛、可以代表分布式“全球化城市”的那些“世界城市”,例如伦敦、洛杉矶、东京和上海等。

可以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间,这场将世界相互连接的具有前瞻性的“游戏”,其重要性将会等同于或超过权力平衡游戏,全球互联将会进一步深化并成为21世纪的重要特征。

这样,我们看到,在技术、组织和观念3个层次上出现了“网络效应”,它将进一步帮助解释为什么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对人们的行为以及政府的政策和战略产生影响。网络效应的核心意义在于:当只有一个人拥有电话或传真机时是无法产生效应的,因为不能与其他任何人进行通讯;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话和传真机时,每部电话或传真机以及网络的价值也就提高了。根据“Metcalfe定律”(以设计以太网通讯协议的Robert  Metcalfe命名),一个网络的“能量”与该网络中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用户节点数的量值决定了整个网络的效能。网络效应不仅应用在新技术的传播中,同样也可以应用到新组织和新观念的传播中。将这些技术、组织和观念化发展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信息正被逐渐看作系统转变和改革的媒介,同样也意味着以信息为基础的领域正在崛起,并倚靠网络效应蓬勃发展。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凌乱、复杂的过程,充满着各种矛盾、对立和荒谬的结果。它可能会跨越社会各层次(地区、国家、国际),跨越各行为领域(公共、私人),在各个方向(东-西、北-南)同时引发新的合作、竞争和冲突。它可能会在某些方面降低国家的地位,而使国家和非国家领域在其他方面得到加强。最终,全球性相互联接将会使它的支持者在国家和非国家领域受益;与此同时,其发展过程也很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风险。但不管是什么形势,以全球互联为特征的信息空间的确已经崛起并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2 网络时代的宏观战略环境

信息时代,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正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综合体中的重要因素。在整个20世纪80和90年代中,这些信息时代的科技不断扩大着它们对经济、政治和军事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并逐渐改变国家安全目标,重塑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战略大环境。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重新定义国家安全新时期的开端。

在这个新纪元中,人们达成的共识是:信息科技所产生的影响将统治人类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和一切可估价的领域。Michael  Vlahos认为这种他称之为“大变革”的转变对于现存的组织和关系来说很可能会是震撼性的[4]。Vlahos相信,这种“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就像19世纪60和70年代的铁路和电报,20世纪初叶和20年代的内燃机、电话和广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出现的核武器、电视和早期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变化一样。不言而喻,在这场由先进的信息和通讯科技所引起的革命中,全球的战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开始显现出以下特点。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信息空间不仅仅是人们一般所理解的技术基础设施和“超级媒体”,而且还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权力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国家安全角度看,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全球化的虚拟超国家信息权力结构和实体。

信息空间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虚拟空间,它的特征是技术和变化。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全球地理空间[5]。随着资本、劳动、服务、技术,尤其是信息的跨国界迅速流动,企业具有了全球特征,拥有了全球客户和需求。在这种全球经济中,通讯技术帮助国家走向市场。国家要获得资源,也许不再需要控制领土。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结合,使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这样形成的以全球金融网络为主体、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经济世界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催生着一个统一的全球化经济社会,并且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游戏规则和运作机制,从而使其本身具有了某种独立的功能和属性,成为一个跨国界(或称无国界)的虚拟实体和超级权力结构。这个实体正在取得对于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权,从而左右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和民族国家的命运,使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在全球推进所引起的这种金融效应现象,称为“符号经济”。它是一个由资本、信贷和资本流动所构成的全球网上资本经济,由没有国界的信息和资金组成,通过虚拟的通讯网络跨国界流动,这样,资本和传统经济活动已借助全球网络找到了新的国际活动和扩张形式,而超越了原来的物理和地理限界的束缚,民族利益和个人动机也找到了新的交流、交易和较量的公共舞台。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所代表的全球信息网络事实上是一个新的国际体系和世界经济、文化制度,国际资本和文化观念形态正借助这个新的体系的设施和机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技术和人才实力向全球进发,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并受其控制的一整套运行模式、竞争规则、贸易原理以至于相应的价值观念向世界各地推行。就是说,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两股浪潮的交互作用中,已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一种新的跨国权力结构。

面对这一现实,德鲁克在其《新现实》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概括:在现今的跨国经济中,同时存在着4个能够实施经济政策的单元,它们与民族国家具有同样的权力。这4个单元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但无法相互支配。民族国家只是这4个单元中的一个。第二个单元是区域性联合体。目前,民族国家,特别是少数经济大国固然重要,但经济决策权正在向第二单元,即区域联合体转移。第三单元是一种实在的、大致独立的,由货币、信贷和资本流动所构成的世界资本经济,它由没有国界的信息和资金构成。第四单元是跨国企业。它们的市场不是哪个国家,而是整个地球。它们的经营不受具体国家的法律所限。作为全球经济整合(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技术)的结果,以互联网

为主干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运作远远越出了国界,甚至越出了人类的控制范围,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以信息空间为表征的全球权力结构。

如此看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信息空间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系统、权力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的分散式体系结构和全球普遍性、渗透性,更由于其虚拟性,使得信息空间超越于国家主权之上,任何政府、团体和个人都没有办法控制它。以至于德国学者恩格尔感叹说:如果极而言之,各国享有领土主权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既然领土主权对互联网不起任何作用,那么民族国家在处理互联网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无事可做了。这说明,全球信息和通讯网络所代表的就是一种权力,一种统治,一种正在成型中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正在创造出一个无法无天的信息空间,并赋予它超越现有一切权威的权力:没有任何一个国际机制和统一的国际法律能够管束它的行为,也没有任何国界和民族政府能够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它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全球化的超国家权力的结构和实体,正是这个新的权力结构的出现,给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特别是信息空间中民族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安全以及文化主权。这是我们研究国际政治和国际战略时绝对不能忘记的一点。

・难以控制的信息越境流动在国际范围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信息本位,使信息真正成为控制世界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权力源,从而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全新的维度。

互联网的出现,从技术手段上打破了过去大众传媒的寡头专制,由此而出现的传播多元化正在引起社会舆论和思想控制的新局面,使信息源优势和信息权力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权力源,影响和改变着社会与政治的发展进程,并对传统的权力提出了挑战,通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威胁着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安全,这将在较深层次上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互联网的低成本、高效率和普及性,使获取、应用和控制信息成为公众可以享受的基本权利,并从技术手段上打破了过去大众传媒的高度垄断,普通人也有了一个向全世界传播自己思想的机会。由此可见,互联网为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一个新的环境,当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和安全威胁。在这样的科技、思想和社会环境中,各种行为者,特别是非政府和非国家行为者,都会最充分地利用其信息权利和机会,那么信息活动和信息流必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现象,新的权力阶层也会应运而生。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与跨国网络经济耦合在一起,将会出现信息全球大流动的两难局面。事实上,近年来发展最成熟的全球网络金融世界的信息跨国流动,已经向我们显示了这个新权力结构的威力。

信息空间内这种难以控制的信息流动,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信息本位,使信息真正成为控制世界和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权力源,从而给国家治理和安全带来了全新的维度。由于信息/知识的固有价值和重要性,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不断网络化与无国界化,以及货币形态的日渐异化,信息本位正在逐渐替代金钱和其他实物,甚至传统的权力,而起着绝对重要的支配作用。“信息”获得对于金钱和权力的统治本位的发展机制在于,在网络金融的推动下,在虚拟信息空间内,资金的流动、货币的流动和纸质票据的流动,都转化成数字化信息的流动,银行和金融网络成了巨大的数据处理工厂与资金信息处理中心,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没有物理存在,只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则,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流动。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交易者、银行家、经纪人、套汇商、分析员、决策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都从全球各地的网络终端感受金融信息的虚拟流动,并参与到这个抽象流动的控制过程之中。这样,在网络金融领域流通和风行的表面看是货币,实际上却只是信息和信息流,网络金融上的市场运作便表现为对信息和信息流的操作与投机。货币形态的这种异化以及虚拟资本空间的形成表明,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本位已经开始取得对于社会、经济和一切活动的控制权,进而会对政治、文化和权力产生支配作用。从这个角度说,信息不仅是资源,而且已经成为权力源。

不言而喻,在信息本位体系中所交易和流动的不是股票、债券或货币,而只是抽象的数据,是对于经济景气的信息预期,象征着购买能力,其间所储存的是劳动、智慧(知识)和财富以及其他政治、文化、社会因素的信息表现。在这个复杂的交互过程中,正在出现传统权威的异化、减弱和消失,在民族国家内部则会引起政府权力的重新配置。而在全球范围内由于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均匀分布,正通过金融网络引起资本和财富的重新分配。由于这个全球性网络金融市场的高度投机性和风险性,更由于全球网络系统的传播性和扩散性特点,任何局部金融问题都可能因为“共振效应”而迅速转化为全球性金融问题,金融危机往往就表现为全球性危机。这已经是近十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及其迅速传播所证明的事实。由此可见,信息权力正开始成为重要的权力形式,而改变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含义和格局。

・全球民间社会力量的增长与网络化运作正在成为新世纪的重要权力实体和战略因素,新型政治动员、新的社会运动与新的技术范式正在引起主权概念的弱化和变异,催生新的授权过程和新的权力源、权力阶层;我们正在从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转入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

由于信息科技相对低廉的成本、实用性和广泛传播性,信息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维度的大幅度消减,个人(或社区)可以在更广阔无限的范围内活动,他们对于中间层次的依赖及中间层次对于他们的控制力都将下降,而原来的民族国家恰恰属于这个中间层次。这主要是因为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形态。信息技术瓦解了等级结构,把权力分散到了更多的人和群体当中。分权化的网络结构比其他组织模式处于更为优越的地位,在网络中,个人或组织可以相互联系以采取联合行动,没有任何人居于最高或中心地位;那里只有网状分布的节点,个人和群体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而交互行动。这样,信息技术促使权力从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转移到个人或其他群体手中,这些个人或群体不是全体人类,而是认知精英集团。认知精英集团的网状“集体领导”,比等级制官僚领导更有效率,也更民主。在这种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球化、网络化信息空间中,各种名目和色彩的公民团体、组织和个人都能够以极低的成本传播思想,扩大影响,完全打破了政府及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垄断,并且可以毫无阻挡地跨越国界协调活动。

这类新兴的团体具有不同的政治见解,它们的目标从帮助人们连接到互联网以便影响政府的政策与法律,一直到在国内外推动某些特定事业的发展。这类组织的数目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大约4000家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大约3万家。以信息空间为活动舞台的这些团体或社区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随着非政府组织和非国家个体的增多,全球政治中以国家为中心的特性将会减弱,国家、市场和民间社会行为者们之间的关系将会以信息战略为轴心重新平衡。

随着这些非政府组织和非国家力量数量的不断增多,其地位越来越获得公众的认可。它们被视为快速传播观点的媒介,能够对冲突进行预测、预防和处理的“感官性组织”网络上的重要节点。人们希望民间社会的非国家行为者们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鼓励他们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去开发先进的感官性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来观察和监控世界

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机制和技术有些就是利用现有的政府已经设立的情报机构、公司市场研究部门、新闻媒体和民意测验公司;有的则利用信息空间普遍存在的公开论坛、专门的互联网邮寄列表、网络广告和传真机,作为快速传播工具来监控和报告它们所关注的各种问题领域。

信息时代的科技同样也可能提高非国家行为者在国际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长久以来,跨国公司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是重要的行为者,但随着商业活动日益变得更为地区化和全球化,它们可能会变得更具影响力。在已经利用了能够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容量和机动性的先进信息和通信科技所带来的机会之后,在许多商业活动中地理和国家疆界已经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全球互联网社会继续像以前一样自我管理,即跨国界进行规则、资源、标准和协议的决策,不诉诸于严厉的政府法规或暴力,那么随着这一领域人类活动的增多,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相呼应,它也许会增强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权力,促进其他形式国际通讯的传播,而削弱国家主权。如此看来,世界政治正在演变为互相依存、交织和影响的两个世界。根据这个观点,正如James  Rosenau所阐述的,一个“无主权”、“多中心世界”中的行为者们所关注的“自治”,正在与“主权化”、“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中的行为者们所关注的“安全”以平行的方式发展着。后一个世界所对应的是传统的主权国家系统,前一个世界所对应的是非国家行为者,他们的数量、多样性和影响力正在提高。这些非国家行为者们包括全球性公司、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的支持集团[6-7]。

对于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美国“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总统委员会”(PCCIP)已经予以了充分关注:“过去,广阔的海域和友好邻邦保护我们免受敌国的攻击。如今,信息威胁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情况。在信息世界,国界已经不起作用。电子不会停下来出示护照;计划与构想重大的信息攻击并不需要逆行让人看得见的后勤准备工作,他们可以悄悄探测、秘密演练,随后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发动,而攻击者的身份和地点却无从寻找。”[8]

这一切表明,由于信息空间的兴起和推进,国家/社会之间正在出现某种调和机制与过程,正在出现对于“公民外交”的容忍以及国家和民间社会行为者之间的“深度联合”[9]。信息革命正在使我们从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转入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政治、外交、军事和安全战略也正在相应地从传统以层序官僚中心为基础的实力政策转向以网络中心为基础的信息战略。因此,这个正在浮现的战略环境将会比今天已存在的战略环境更为复杂,并将使全球的战略范式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均衡扩散和发展,世界平衡结构会出现新的“缺口”和新的权力关系;更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正起着抵消霸权优势的作用,国际政治可能会因此而出现新的均衡形势和模式,呈现更加复杂的组合和格局。

与在它之前的农业和工业时代一样,信息时代是―个全球性现象。全球性通讯几乎是即时发生的,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时代的科技即使是在最不发达的国家中也可以见到,并且几乎每个国家都至少有一个系统连接在互联网上。然而,还是与此前的农业和工业时代一样,信息时代所引起的变化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同样普遍深入。信息时代科技所引起的变化,正在不同的国家中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组织特性和不同的战略作用进行着。不同的.社会,出于成本考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不同的速率对信息时代的科技进行吸收、散布和实施。这些因素包括现有技术的运用和使用年限;社会对新技术的社会和文化接受能力;社会思想和观点的偏狭程度;社会人员、技术和经济支持基础设施的层次和可靠性;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对前景展望的层次与力度;社会内部的教育层次;社会内部信息时代科技的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对于科技的理解程度;国家对于主权的关注度和社会的领导精英们对于决策制定过程进行控制的关注度;以及在各个社会中都不相同的许多其他政治,社会和经济因素。正如美国兰德公司战略研究家指出的:世界的发展模式仍是不均匀的;世界的某些部分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而另一些部分离现代标准仍颇有距离[10]。

由于这一不均衡过程的存在,在全球舞台的行为者中便会产生新的“缺口”和新的权力关系格局。按照Toffler夫妇的观点,世界正在走向全球性“三分化权力结构”的社会-经济革命[11]。这个新的三分化全球权力结构将会取代旧的两分化结构(“烟囱”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结构与传统农业结构的两分化对立)。那些受益于信息时代科技的国家,将会处在一个由知识和与知识相关的“无形资产”所支配的新的三极全球权力结构的顶端。在能力方面,这些国家优先于那些仍旧依赖于工业或是农业经济的国家。为了获得由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一些国家甚至可能试图避开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从农业经济步入信息经济。另外许多国家将无法归入某一个类型,因此所有的这3种社会发展模式将会并存于三分化全球权力结构之中。

处在三分化全球权力结构顶点的国家将会比那些仍旧保持着工业或农业经济模式的国家更加依靠信息科技。正是因为这种更大的依赖性,作为社会形式,它们所依赖的科技(例如,信息及关键的基础设施)被改造、破坏或毁灭的脆弱性就更强,这与工业化社会和农业社会因为对能源与燃料供给高度依赖因而更容易遭受破坏和毁灭是一样的。尽管信息时代科技提高了它们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但正是因为这种易受攻击性,后工业化国家的安全综合体将会变得更为复杂,也许更加脆弱。这些科技提供了提高军事能力的机会,但因为数据连接和信息流动能够被破坏、拒绝或是改变等原因,这些新的能力创造了新的依赖度并暴露了新的易受攻击点。在信息世界,对手可以隐蔽自己,信息战武器既廉价又随处可得。一个小型亚国家集团也许会在危急时刻利用仔细选择的信息攻击来发动全球冲突。

毋庸置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家仍将是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行为者,但是由于各种非国家行为者的崛起和不断扩张,更多类型的其他行为者必将在许多问题上施加重要影响。由于许多国家和通讯资源稀少的亚国家集团都能利用互联网,互联网的普及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均衡器,抵消了霸权国家拥有的优势。由于信息时代科技为各种人都提供了按照自己的观点来思考和行事的潜力,信息时代的战略环境将会比以往的战略环境更为复杂,其中将包含更多的变数和更难以预料的战略组合。

・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正成为信息时代敌对势力互相威胁的重要目标;网络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贸易摩擦和技术标准与经济利益冲突;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可能会迅速成为国家之间双边争端的导火线,信息空间则可能成为未来国际冲突的重要战场。

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破坏和攻击正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安全威胁。对远程电脑的攻击,日益被认为是削弱关键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手段。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和运作机制,为未经许可用户侵犯全球的关键电脑设施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既可以由电脑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起攻击,也可以借助于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发动物质攻击。为研究这些问题而建立的美国“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总统委员会”在1997年的报告中说:“利用基础设施弱点的能力广泛存在着”,“引起损害的能力――特别是通过信息网络――客观存在着;这种能力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对此却毫无防范。”这种冲突和攻击可能会来自民族国家,或其他相互

敌对的势力;也可能来自遍布全球的黑客主义者,因为他们具有全球加密通讯的优势,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本身来攻击互联网局部区域或其它关键基础设施。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亚国家集团进入互联网,由于对网络的相互所有权以及惧怕网上攻击,许多国家集团或民族国家在处理国际安全事务时可能会避免暴力冲突,特别是网络信息战。但由于国际冲突的复杂性和网络空间的便利性,热衷于破坏网络本身,或利用网络发动信息战的危险客观存在,甚至会加大。可以毫不夸张地预言,网络在未来的国际冲突中可能会成为集中的战场。美国“9・11”事件的意外发生及此后的一系列国际冲突就是明证。

一方面,在推动贸易,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也会诱发一系列新的贸易摩擦和标准冲突,经济安全问题会突现和恶化。互联网为国际商务提供了新的渠道,因为互联网可以便利业务安排,或进行实际操作。互联网的普及会使某些在电脑软件和其他信息技术中占有领导地位的国家和企业,享有作为互联网的创建者和许多网络标准设置团体的大本营的“家乡法庭优势”,这就可能诱发关于标准和磋商权力之间的冲突与较量。另一方面,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商业、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产生新的贸易协定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可能会对现行的目标产生变革压力,例如在劳动权利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上可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能够访问远程电脑也增加了工业间谍死灰复燃的可能性,这一趋势也许会使“经济情报”战愈演愈烈,甚至会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互联网没有国界,这就增加了这个世界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冲突。当罪犯、骗子或信息勒索分子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目标造成伤害时,两国关系肯定会紧张起来。围绕加密技术的使用和进出口、网络政治抗议与动员、跨国政治黑客攻击等,都可能引起双边争端和国际冲突。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了该国控制权限之外的活动,可能会在另一个国家引起麻烦。黑客行为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受害方会错误地认为攻击行为来自外国政府,而不是来自具体实施攻击行为的小型活动集团。这就可能引起国家关系紧张,甚至导致严重的冲突。

信息空间之所以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国际冲突战场,还因为它事实上已经直接成为外交斗争的武器和战争宣传的工具[12]。它具有很明显的政治论坛作用,政府和非政府机构都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进行宣传、丑化敌人、寻求支持。它也能影响军事决策[13];间接地影响公众对战争和冲突的支持与当事方的决策[14]。在互联网全球扩散的背景下,某些国内的、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上斗争和冲突的焦点,而酿成国家关系的麻烦或冲突导火线,任何国家都不能逃避这种影响和冲击。另外,由于信息技术使得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的界限趋于模糊,国家政治安全不同程度地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和冲击,许多国家的政府在运筹本国政治方略时,必定会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正、反作用,从而将进一步提升信息空间的国际政治价值和影响。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也为那些霸权国家推行强权政治提供了更多的、更经济实用的手段和途径。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战略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 Vlahos,Michael.  Entering  the  Infosphere.  Journal  of  Interna  tional  Affairs,1998,51  (2):512

2 Cooper,  Jeffrey  R..The  Emerging  infosphere:  Some  Thoughts  on  Implications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McLean,  Va.:  Center  for  Information  Strategy  and  Policy,  Sienee  Applica  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1997.  pp.  iii,  3,27

3 Dan  Kuehl.  Statement  before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lleg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February  23,  2000

4 Vlahos,Michael.  Entering  the  Infosphere.  Journal  of  Interna  tional  Affairs,1998,51(2)  :497  -  525

5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  tion.  Critical  Foundations:  Protecting  America'  s  Infrastruc  tures.  Information  Age  Anthology  Vol.  Ⅱ,2000

6 Rosenau, &nb

sp;James  N..  Patterned  chaos  in  global  life: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the  two  worlds  of  glob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8,9(4-)  :327  -  364

7 Rosenau,  James  N..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8 Critical  Foundations:  protecting  America's  Infrastructures,  The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s  Commission  on  Critical  In  frastructure  Protection.  October  1997,  Report  Summary,  http://www,  pccip,  gov.

9 Toffler,  Alvin,  Toffler,  Heidi.  The  new  intangibles.  See:  John  Arquilla  and  David  Ronfeldt,  eds..  In  Athena's  Camp:  Preparing  for  Conflic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RAND,  MR-  880-OSD/RC,  1997

10  John  Arquilla  David  Ronfeldt.  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  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  1999

11 Toffler  Alvin,  Toffler.  Heidi.  War  and  Anti  --  War:  Survival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y  -  First  Centur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3

12 Dorothy  E.  Denning.  Activism,  Hacktivism,  and  Cyberterror  ism:  The  Internet  as  a  Tool  for  Influencing  Foreign  Policy.  Terrorism  Research  Center,  Inc.  2000

13 David  Briscoe.  Kosovo  -  Propaganda  War.  Associated  Press,  May  17,  1999

14 Ashley  Dunn.  Crisis  in &

nbsp;Yugoslavia  -  battle  spilling  over  onto  the  Internet.  Los  Angeles  Times,  April  3,1999.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相关文章:

1.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与新闻从业者论文

2.网络时代与风险社会

3.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互动

4.家庭伦理道德

5.伦理道德的经济分析

6.农村父女伦理道德小说

7.杂谈:论做站与站长的站德问题

8.论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

9.网络时代与教师主导地位的思考(网友来稿)

10.谈财务管理在网络时代的特点与创新

下载word文档
《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