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家庭伦理道德

家庭伦理道德

2023-03-30 08:27: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道夫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家庭伦理道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庭伦理道德,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家庭伦理道德

篇1:论教师家庭伦理道德

论教师家庭伦理道德

教师家庭伦理道德具有多重性及示范性.教师作为子女,须赡养父母,尊敬老人;作为父母,须抚养、教育子女,关心子女健康成长;作为夫妻,须在人格上相互尊重,情感上相互信任,生活上相互关心,事业上相互支持.

作 者:江敏丹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工会,广东,江门,529020 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2) 分类号:B823 关键词:教师家庭   伦理   子女   父母   夫妻  

篇2:《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问题分析

《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问题分析

一、引言

《弟子规》又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与规范,教导子弟要养成忠厚的家风与淳朴的民风,因此该文被当时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幼学教学必读的教材。《弟子规》充分传承了先圣孔子的智慧与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养,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響,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四、《弟子规》教学思想在当代家庭伦理道德中的实施策略

《弟子规》在我国古代就被积极推广,其中所蕴含的通俗、易懂、易行的特点,正好弥补了孩子生性上理解不足的`缺陷,并且内容中蕴含的大量思想修养、待人接物以及饮食起居规范,是规范孩子道德与品质的重要参考。当前,在进行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就可以借助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作为青少年启蒙教育的重要参考,使之为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与教育实践提供帮助。

(一)在家庭中灌输蒙以养正、道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青少年能够逐渐养成重视伦理理法的优良品质[3]。另外,家庭教育还应懂得应用之道,因为只重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教育环境的。

(二)教导孩子养成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其养成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的过程。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贯穿于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待人处世中。在这两种品德中,《弟子规》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逐步让孩子养成生活有序、讲究个人卫生与珍惜时间的习惯,并且珍惜时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孩子“朝起早、晚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弟子规》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洗手”,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性。

(三)让孩子多诵读经典,熏陶出良好品德

文学经典是我国先贤与先圣智慧的结晶,这种经典能够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必然有其独到以及价值所在,因此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与才艺之余,家长也应教导其诵读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学。孩子在诵读经典过程中,能够逐渐被其中的文化所熏陶,主动去思索与理解其中的道理以及观点,达到思维锻炼与品德发展的目的。选择文学经典,应选取那些百读不厌,对孩子终身受用的书,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先贤文学经典,辅助孩子学习,并让孩子的朗诵能力及记忆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导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尊重

在《弟子规》中,反复阐释了“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等道德品质,其中“入则孝”属于感恩教育,“出则悌”属于尊重教育,“泛爱众”是关心教育[4]。

孝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化得以实现的根基,在古代家庭思想中,提倡“百行孝为先”,这不仅是因为孝是一种基本的家庭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在当代家庭,独生子女往往会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逐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很多学生用着父母的钱,却对父母没有一丝的感激,这实则是家庭教育出现畸形,为使孩子养成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应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

五、结语

总之,《弟子规》与当代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探索将其转化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剔除其中的糟粕,取精华,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心中萌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梅,谭英,李庆风.《弟子规》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04).

[2]樊继轩.儒家“孝悌文化”与大学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06).

[3]李香平.论蒙学教材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当代价值与理性继承——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02).

[4]邵龙宝.《弟子规》与现代家庭教育[J].运城学院学报,,(04).

篇3: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

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

如何认识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伦理道德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于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伦理道德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作 者:于世良 YU Shi-liang  作者单位:泰安电大,山东 泰安271000 刊 名:山东电大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伦理道德   市场经济  

篇4:经济制度与伦理道德

经济制度与伦理道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不能不面对在经济制度构建中出现的伦理道德的'困境.本文拟从我国经济制度构建中存在的伦理道德困境入手,探索经济制度与伦理道德得以和谐的出路.

作 者:柳之茂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刊 名:青海社会科学  CSSCI英文刊名: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5:试论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

试论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

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对道德发展既起着促进的作用,同时又引起一系列道德问题.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时代道德建设,还人类一个键康、清晰的“网络时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 者:吴惠忠 雷冬海 仲崇民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化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刊 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INSTITUTE 年,卷(期): “”(9) 分类号:B82-057 关键词:网络时代   道德问题   道德建设  

篇6:中国儒家司法伦理道德

中国儒家司法伦理道德

中国古代司法道德的历史发展,儒家居主流地位.最初形态滥觞于西周,理论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汉,完成于唐.自宋后走向衰落,至近代瓦解.法律儒家化是以礼入法的活动,出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律条文.把伦理道德作为断案的依据,并施展了“曲法伸情”的局面.其特征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强制性.在发生德刑矛盾的情况下,则据统治阶级利益而择之.它的综合治理观念和和谐的观念具有现代价值.

作 者:王毓明 Wang Yuming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 刊 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17(1) 分类号:B0 关键词:明德慎罚   德主刑辅   礼之用   和为贵   现代价值  

篇7: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摘要: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许多道德失范行为,尤其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对社会文明及青少年心灵健康有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原因的深入剖析,提出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篇8: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人类带入到了网络时代。有人称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青少年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有资料统计,中国年轻人网民中30岁以下的占到了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1另外,据美国当代经济情报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对网络进行攻击的人群中,60%以上都是28岁以下的,网络失范行为主体主要集中于14岁至21岁。由此可见,青少年是人数最多的网络主体,是最主要、最活跃的群体,青少年中存在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尤为突出。

一、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

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意识淡化。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影响了青少年对民族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选择。西方国家凭借信息高科技优势,借助网络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许多青少年就是因受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产生了抵触心理,想象西方发达国家才是真正自由的天堂,完全淡化了民族意识,把爱国情结和民族自豪感完全抛之脑后,盲目轻信网络上的一些悖论,传播和制造一些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有严重冲击力的反动言论。网络负面信息的污染,严重影响青少年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第二,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是一个矛盾体,“人与机”交流的日益频繁带来1了“人与人”交往的冷漠。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把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网游”上,终日与虚拟网络打交道,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也被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减少,感情日益淡薄,造成青少年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第三,网络暴力倾向。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道德思想尚未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很薄弱,难以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他们在无拘无束的网络空间里,按照自己偏听偏信的简单思维和逻辑,以自我快乐和个性满足为原则,以“正义舆论力量”自居,以“网络通缉令”、“人肉搜索”、“语言暴力”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由于参与的网民数量众多,声势浩大,很容易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并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如“高跟鞋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以及“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等。

第四,网瘾诱发青少年犯罪。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表现为对使用网络产生强烈欲望,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时出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友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青少年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较弱,长期沉浸在自由行为的时空中,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而,青少年一切失德、败坏、违法的网络行为越来越严重。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上涉及的网络犯罪行为主要有网络剽窃侵权、网络诈骗、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等。

二、当代青少年出现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

寻找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解决该问题的基本前提。网络道德问题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其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如前所述,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运行与生存的外部环境,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延伸。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受到冲击,青少年没有植根于心底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功利主义等现象。这些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问题没有解决,到了网上也不会自行化解,甚至会更为严重。这是青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互联网的虚拟化,缺少共同的规范。在现实空间中,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和控制。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由于因特网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加上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等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因而非常自由,也难以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在不能有效自律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第三,青少年自律意识薄弱,缺少正确引导。青少年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出于心理调节的需要,他们势必要寻找一种心理宣泄的途径。互联网络以其虚拟性、自发性、无伤性、交互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成为青少年宣泄和放松的重要场所。由于网络道德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那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系,而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加之青少年的网络自律意识淡薄,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也缺少引导,因而容易出现网络道德伦理问题。

三、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重视道德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一种对人精神、灵魂的内在的支撑力,对人的行为有着无可替代的导向作用。目前许多网络问题的出现与青少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由于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构建,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第一,确立网络伦理构建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指导思想,立足我国国情,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德观,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对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虽然有其独特特征,但网络道德建设始终应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且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社会主义道德是我国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伦理思想,然而互联网是超地域、无国界的,因此,我们在网络伦理建设上,应该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

第二,优化社会网络环境。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网络环境的熏陶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必须净化社会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其次,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的网络法制制度,是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有序进行的根本保障。青少年缺少法律的保护意识,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立法应该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让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弘扬社会主义主流网络文化,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媒体这一先进平台的作用,构建网络文明建设,制造和传播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先进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信息,丰富网络道德信息资源,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和庸俗以及国外反动言论和不良信息的散播,坚决取缔网络传播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或者进行反动宣传的网站。

第三,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全面提高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素质。坚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合力作用。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之地,是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学校教育形式具有规范性,学生集中,便于组织,教育内容便于统一,教育的时间便于集中安排。而家庭对其子女的网络道德的教育同样是直接的、有效的,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对子女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政府各部门、民间社会团体、网络管理机构等社会机关应当积极宣扬和倡导网络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积极组织教育活动的实施,还应该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检查。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应当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局面。国家应加强对网站监督和管理,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

伦理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灵魂和精神的内在支撑力,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积极导向作用。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2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3]曾长秋,万雪飞.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建构[D].河南大学.2009.

[5]姚佳.网络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J].2008,(2).

[6]陈万求.网络伦理难题和网络道德建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

【家庭伦理道德】相关文章:

1.伦理道德的经济分析

2.农村父女伦理道德小说

3.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之互动

4.论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伦理道德问题

5.家庭申请书

6.家庭范文

7.家庭承诺书

8.家庭大赛

9.家庭作文

10.家庭感言

下载word文档
《家庭伦理道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