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曦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谓语句。“师者”是主语,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是名词性结构。“所以”等于“用之”或“以之”,介词结构作状语。通常的格式是“之”在“以”的后面,“所”在“以”的前面。《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的用法同此。“所”在介词的前面,并不只是表现在“以”字上,“所与”、“所自”、“所由”、“所从”、“所为”等都是这样。《中学语文课本》注“所以”为“用来……的、……的凭藉”,不明确。如果把本句写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怎么分析呢?“受”,《说文》“相付也”,可作“授”或“给”讲。甲骨文里,“受”象两人(手)推舟之形,就是既有“授”义又有“受”义。后人为分清“授”和“受”的不同,更造一个“授”字。本文“受业”用“受”、“授之书”用“授”,不一致。古人用词重在声音,如何写法却是比较随便的。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啊。”“师者”的“者”,表示停顿并提示下文。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条件式复句。“而”表示转折,同“如”同“若”。“从”在本句是动词。金文“从”象二人相随之状,《说文》解作“相听也”,后来作“听从一方”讲,词义有了转移。“从师”是“听从老师的指点”。第二分句是被动句,“其为惑也”是主语。译文:(有了)疑难如果不(去)听从老师(的指点),那个成为疑难(的问题啊),(就)终究不会解决啦。”这里把“矣”译成“啦”,具有强烈的夸张语气。“啦”等于“了”加“啊”。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丨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并列式复句。分号隔开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连贯句;第二部分也是连贯句。《中学语文课本》说“‘生乎吾前’后面省去‘者’(……的人)”。这样,第一分句是主语,第二分句是谓语。(第四、第五分句情况相同。)其实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因泛指省,说全了可以是“某也生乎吾前”。“乎”就是“于”,“于”古音读如“乎”。“于”在“喻”纽三等亦即“云”纽“虞”韵,“乎”在“匣”纽“模”韵。曾运乾和罗常培都曾经指出“喻”三归“匣”。古音“虞”、“模”同部。下文“先后生于吾”、“其皆出于此乎”,就是用“于”。“其”,不是一个独立的代词,一般不能作主语,“其闻道也”等于“彼之闻道也”,主谓词组作主语,“固先乎吾”是谓语。但是,把“其”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他”,不必是“他的”。“闻”,《说文》“知闻也”,就是“知道和听到”,这里可以解释为“知道”。“固”作“本来”讲。译文:“(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在我前面,我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前面,我也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后一个“吾从而师之”的“从”的前面如果有个“亦”字,似觉语意更畅。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连贯式复句。第二分句对第一分句加以申说。“吾师道也”,《中学语文课本》译为“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译为“我学习的是道理”,都不是根据严格的词汇、语法结构。“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下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以为证。“夫”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庸,是疑问语气助词,作“哪里”或“岂”讲。“知”的宾语是主谓词组。“先生于吾”的.“先生”是形容词性的偏正词组,就是“长”,“于吾”的“于”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后面,要译成“比”;“后生”就是“少”。译文:“我是把道理当作老师啊,又哪里要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单句。谓语是“惑矣”。主语是转折式复句,两部分用分号隔开。分号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停顿时间大于逗号,小于句号。但在本句,它的停顿时间其实是大于第一、第二个逗号,小于第三个逗号的,因为第三个逗号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别以为分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于逗号。转折式复句的各个分句的主语都因泛指省。“焉”是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这里兼有“于之”(即“于人”)的意思。古汉语没有“于之”的说法,“于之”的意思一般说成“焉”。译文:“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但是)对他自己啊,却以向人学习为可耻,够糊涂啦!”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并列式复句。第一分句说明是什么,第二分句说明不是什么。“彼”作定语,相当于“那(那些)”。“授之书”的“之”代“童子”。“书”指文字。《中学语文课本》注“授之书”为“教给他书”,似属未当。这个“书”作“文字”讲,而不是记载经义的“书”,也就不是“六艺经传”。下文“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为证。“吾所谓”这个不独立的主谓词组作“传其道解其惑者”的限制性定语,这是“所”字在语法结构上独具的功能。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们(按:“他们”代“儿童”)文字并学习断句的人啊,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种道理、解决那些疑难的人啊。”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丨吾未见其明也。
因果式复句。第一到第三分句是“因”,第四分句是果。因的部分又是连贯句,第三分句对一、二分句作一判断。第一、第二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意思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上句分明是把“习其句读”跟“传道解惑”分为两种情况的。下文“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中学语文课本》注“或师焉,或不焉”为“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也是从“合叙”应当“分解”这个角度出发的。(请参阅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三章。)相同的句式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出师表》)“侍中”指“郭攸之”、“费袆”,“侍郎”指“董允”。(请参阅拙作《‘出师表’的语言分析》,见江西师范学院所编《语文教学》80年第2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请参阅拙作《文言难句例解补》,见《中学语文教学》80年第6期。)译文:“语句不懂,有人倒去从师,疑难未明,有人却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被遗漏掉,我不曾见过那是明白人啊。”修辞上,最后一个分句是“缓辞”,实在意思是“那是笨人”。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是两种人(巫术者和医生),还是一种人(医生)?应该是一种人。“巫”在甲骨文象一人牵两马一彘之状,后转为“巫马”之官专管“醫马”,“醫”的异体作“毉”。(《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毉守之。”)“相师”是“相互学习”,“耻”是意动词。译文:“巫医和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还有百种工匠,都不把相互学习作为可耻(的事儿)。”
9、“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等学校所编《古代文学作品选》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之外,跟《中学语文课本》的处理不一样。笔者赞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处理方式。后两句是否定或批评那些嘲笑或非难从师的人们,揭出普遍地不肯从师的社会心理,而为下文的慨叹提供了条件。再者,语气上也很不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是何等通俗、生动和口语化。“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却是精辟、简炼、有极大概括力的论断句。因此,后两句当在引号之外。译文:“‘某某跟某某年纪相当,学问也一样啊。’(老师的)地位低下,就是够难为情的了,(老师的)官位高,却又近于奉承。”语法上,“位”的前面有领属性定语“师”,可以意会得之。
1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语法上,这句有三种分析法:
⑴ “孔子师”是主语,“郯子”以下是名词性谓语,这是一个判断句。
⑵ “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郯子”以下是宾语。
⑶ “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及物动词,作“学习”讲。“郯子”以下是对象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以第一种分析为简为好。
1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包孕句。宾语是条件式复句。韩愈只是引其大意,原文见《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朝汪中《述学·〈释三九〉上》:“一、二之所以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这个“三”是表“多”数,还是表实数,还是表数目小的概数作“几”讲?我以为是表实数,应当译成“三”。“三”是最起码的多数。一个人孤陋寡闻,两个人争持不下,三个人就有一定的客观性。“很多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似乎可以不说;“几个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十人以下都算几人;“三个人同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饱含着深邃的哲理意义。
篇2: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必考题型之文言文词类活用例解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篇3:例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语文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甲、乙两套试卷,分省命制了15套试卷,共17套试卷。试卷体例和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除上海、福建外,一般都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卷合成的形式,各卷中的板块安排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年高考试卷基本一致,结构上的认同感较强。2.设题数量在2l~25道题之间。3.选择题的分值大多在30分~40分之间,少的仅15分(上海),多的高达46分(浙江、天津),反映出语文界对选择题的功能、作用存在不同认识。
由于今年分省命题的省份比较多,所以,考试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文言文考查已不再局限于从二十四史中取材。三分之一以上的试卷开始以古代书序、单篇散文、先秦典籍等作为考查文本,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取材较为多样化。今年17套试卷文言文试题的题型和赋分,可分为五种:一、4道单选题(12分)+1道翻译题(8~9分);二、3道单选题(9分)+1道翻译题(10分);三、4道单选题(12分)+1道断句题(2~4分)+l道翻译题(6~8分)(辽宁省、广东省、福建省);四、5道单选题(15分)+1道断句题(5分)(北京市);五、2道单选题(5分)+8道主观题(填空、简答、翻译,共24分)(上海市)。
xx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将实施高中课改后的首轮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或许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多数省市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还将维持目前的格局。这种格局是新世纪以来文言文阅读测试研究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1)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由8道题20分减为6道题18分,这种格局延续了3年;(2)xx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出现了5道选择题(15分)+1道翻译题(5分)的格局,延续了2年;(3)xx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全国卷)又变为4道单选题(12分)+l道翻译题(8分);(4)xx年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全国卷)又变为3道单选题(9分)+l道翻译题(10分),xx年全国卷亦如此。
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走过的路程使我想到十几年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学教学关系研究》课题组在报告中的一段话:这里还想着重说明的是,从1990年开始的最近十多年的全国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均被安排在分卷编排的第1卷即“四选一”的选择题型中,这种状况是高考工作各个环节中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不过我们认为,随着今后情况不断的变化,这种编排方式未见得是长此以往而一成不变的,完全有可能在适宜的条件下改变选择题的题型而增大主观题的比重。因此,加强考生完成试题时直接表述的动手能力,应当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与训练中的一个不可懈怠的长期任务。这种命题思想已经应验在多套高考语文试卷中。
文言文测试中的主观题包括翻译,断句和简答,本文重点谈翻译。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如: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xx年湖南卷)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误合单音词。例如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如: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page]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如:“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xx年安徽卷)
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又如:“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xx年上海卷)
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xx年全国卷中要求翻译这样的句子:“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其中“妻子”译为“妻子和儿女”是一个重要的给分点。
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
例如: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xx年江西卷)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1)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xx年全国卷)
“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xx年湖南卷)
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而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xx年湖北卷)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粒”应该作动词解,为吃饭、吃粮食之意。
(4)光武难其守。(xx年天津卷)
光武认为防守河内很难。
难,意动用法,认为……很难。
(5)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xx年天津卷)
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降,使动用法,让……投降。
2.古汉语特有句式的考查
(1)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xx年全国卷)
季布更加闻名的原因,是因为曹丘传播了它呀。
用“者……也”为标志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这个句式特点要译出来。
(2)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xx年浙江卷)
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快起来拿蜡烛来照照!
用“为……所”作标志的被动句,其他语言标志的以及无标志的被动句,在翻译时都要给予注意。
(3)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xx年全国卷)
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未之有”,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用法,依“未有之”的顺序来译。这是文言文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倒装句,还有一些其他的类型,复习时都要给予注意。
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xx年湖北卷)
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xx年四川卷)
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万钟”,指高官厚禄,《鱼我所欲也》中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学课本,《过秦论》)
如果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就与文意大相径庭。“一夫作难”是用典,译为陈涉起义即可;“七庙”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总之,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死)、填沟壑(消灭)、金城千里(钢铁般城防),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通。
【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相关文章:
1.师说文言文翻译
2.师说文言文及翻译
3.优美词句
4.师说 教案
5.师说课件
6.师说说课稿
7.师说教案
9.初中英语作文词句
10.长恨歌词句注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