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尖响的文章训练题及答案
“YD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一声尖响的文章训练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一声尖响的文章训练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一声尖响的文章训练题及答案
一声尖响的文章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选自小小说《伞》)
1.本文运用的叙述方法是______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3.“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想一想:“大汉”为什么要“欺骗”盲人夫妇,乘客们为什么又“都善意的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情节,可以分为“震飞玻璃”→“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6.联系全文,可见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顺叙。
2、伞。
用伞堵住破窗。
3、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
4、因为大汉“欺骗”盲人夫妇是善意的,他怕盲人夫妇知道实情后内心不安;而乘客们也理解大汉的用意,故而善意的笑了。
5、堵住洞口 传下暖意。
6、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
篇2: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共15分)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含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也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扣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是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选自《中学生文摘》)
19、第①段划线语句手法多样,情感丰富,例如“ ”这个动词以及“
”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掩门的轻柔,从中既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 ,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 。(4分)
20第⑤段中说“我学会在那响声中读人”,请从文中概括出作者所“读”到得内容。(4分)
21、请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对第⑨段划线语句的理解。(3分)
22、下面是一位同学阅读本文后的人生感悟,请你将它填写完整。(4分)
我从作者对轻声关门的效仿中感悟到父母的心灵是子女的最好课堂,从作者对人的阅读中感悟到 ,从作者对那声清响的回味、揣度中感悟到
。受本文的启发,我也在生活中发现了各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细节,例如在困难中同学投以我一个鼓励的眼神, ,
, 。(柳州市)
篇3: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阅读及答案
参考答案:19、(每空1分)压或含 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 呵护、关爱等 喜欢、依恋等(写出表现情感的词语,只要符合文意均可。)
20、从不关门和大声关门的行为中“读”出了粗心、鲁莽、自私的性格。(2分)从小心关门和轻声叩门的行为中“读”到了细心、体贴、关怀的心灵(2分)(如果学生将两类人分成四种表现来答也可,但答案都应从行为和个性方面分别作答。每种表现1分。)
21、意思对即可得分。点明照应关系1分,说明“夙愿”在文中的含义1分,表现作者的感受1分。示例:这句话是对第③段内容的照应,(1分)作者心中对当年小心关门仍发出声响一直留有遗憾,现在终于能为父亲无声关门,了却了夙愿。(1分)这个感受表明作者学会了通过细枝末节传递对他人的关怀、尊重。(1分)
22、意思对即可得分,每空1分。示例:人的品格体现于细节之中 细心的关怀能给人送去温暖(答案要有概括升华,不能只是就事论事) 在作业本上老师给我们的精心批改
挑灯夜读时母亲为我端上温热的牛奶。(不能写“有声”的细节,也不能写相同类型的事例,例如“表扬的眼神”,“责备的眼神”)
篇4: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阅读答案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阅读答案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 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 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选自《莫愁》1月上)
1.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第⑤~⑧段的主要内容。(2分)
2.理解。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4分)
(1)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
(2)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_
(3)离开时“砰”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
3.体会。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3分)
4.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3分)
5.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关门”,而第⑧段却写“叩门”,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写“我”从关门声中来读人(或:着重写了几类关门、叩门人)(2分。意对即可。)
2.(1)细心,体贴(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有礼貌)(1分)(2)粗心,不太体贴(或:欠些细心、体贴)(1分) (3)粗鲁,不顾他人感受(2分。意对即可。)
3.① 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②八九岁时的一天,“我”到父亲卧房取书,小手攥紧了门把手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③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3分。答对一件得1分,意对即可。)
4.答案示例: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若只品味词语,最多2分。)
5.开放性题。答案示例:不赞同。因为此段拓开一笔,由关门写到叩门,说明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关门这一细节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赞同(有此同感)。因为文章标题及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技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也很连贯,整个行文更显得一脉相通。(3分。看法1分,理由2分。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篇5: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1.如何问问题?
有甲、乙两人,其中,甲只说假话,而不说真话;乙则是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但是,他们两个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只通过点头与摇头来表示,不讲话。有一天,一个人面对两条路:A与B,其中一条路是通向京城的,而另一条路是通向一个小村庄的。这时,他面前站着甲与乙两人,但他不知道此人是甲还是乙,也不知道“点头”是表示“是”还是表示“否”。现在,他必须问一个问题,才可能断定出哪条路通向京城。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问?
2.他们的职业是分别什么?
小王、小张、小赵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中间其中一个人下海经商,一个人考上了重点大学,一个人参军了。此外他们还知道以下条件: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小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请推出这三个人中谁是商人?谁是大学生?谁是士兵?
3.谁做对了?
甲、乙、丙三个人在一起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比较难,当他们三个人都把自己的解法说出来以后,甲说:“我做错了。”乙说:“甲做对了。”丙说:“我做错了。”在一旁的丁看到他们的答案并听了她们的意见后说:“你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做对了,有一个人说对了。”请问,他们三人中到底谁做对了?
4.鞋子的颜色
小丽买了一双漂亮的鞋子,她的同学都没有见过这双鞋了,于是大家就猜,小红说:“你买的鞋不会是红色的。”小彩说:“你买的鞋子不是黄的就是黑的。”小玲说:“你买的鞋子一定是黑色的。”这三个人的看法至少有一种是正确的,至少有一种是错误的。请问,小丽的鞋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5.谁偷吃了水果和小食品?
赵女士买了一些水果和小食品准备去看望一个朋友,谁知,这些水果和小食品被他的儿子们偷吃了,但她不知道是哪个儿子。,为此,赵女士非常生气,就盘问4个儿子谁偷吃了水果和小食品。老大说道:“是老二吃的。”老二说道:“是老四偷吃的。”老三说道:“反正我没有偷吃。”老四说道:“老二在说谎。”这4个儿子中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其他的3个都在撒谎。那么,到底是谁偷吃了这些水果和小食品?
6.谁在说谎,谁拿走了零钱?
姐姐上街买菜回来后,就随手把手里的一些零钱放在了抽屉里,可是,等姐姐下午再去拿钱买菜的时候发现抽屉里的零钱没有了,于是,她就把三个妹妹叫来,问她们是不是拿了抽屉里的零钱,甲说:“我拿了,中午去买零食了。”乙说:“我看到甲拿了。”丙说:“总之,我与乙都没有拿。”这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在说谎,那么到底谁在说谎?谁把零钱拿走了?
7.夜明珠在哪里?
一个人的夜明珠丢了,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有一天,他来到了山上,看到有三个小屋,分别为1号、2号、3号。从这三个小屋里分别走出来一个女子,1号屋的女子说:“夜明珠不在此屋里。”2号屋的女子说:“夜明珠在1号屋内。”3号屋的女子说:“夜明珠不在此屋里。”这三个女子,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谁说了真话?夜明珠到底在哪个屋里面?
8.谁的成绩好
玲玲和芳芳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有人问她们:“你们俩经常在一起玩,这次期末考试你们谁的成绩好呀?”玲玲说:“我的成绩比较好一点。”小红说芳芳说:“我的成绩比较差一些。”她们这两个人之中至少有一个人没有说实话。那么,到底她们谁的考试成绩好?
9.她们分别买了什么
小丽、小玲、小娟三个人一起去商场里买东西。她们都买了各自需要的东西,有帽子,发夹,裙子,手套等,而且每个人买的东西还不同。有一个人问她们三个都买了什么,小丽说:“小玲买的不是手套,小娟买的不是发夹。”小玲说:“小丽买的不是发夹,小娟买的不是裙子。”小娟说:“小丽买的不是帽子,小娟买的是裙子。”她们三个人,每个人说的话都是有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那么,她们分别买了什么东西?
10.谁偷了奶酪
有四只小老鼠一块出去偷食物(它们都偷食物了),回来时族长问它们都偷了什么食物。老鼠A说:我们每个人都偷了奶酪。老鼠B说:我只偷了一颗樱桃。老鼠C说:我没偷奶酪。老鼠D说:有些人没偷奶酪。族长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它们当中只有一只老鼠说了实话。那么下列的评论正确的是:
a.所有老鼠都偷了奶酪;
b.所有的老鼠都没有偷奶酪;
c.有些老鼠没偷奶酪;
d.老鼠B偷了一颗樱桃。
11.一句问路的话
一个人站在岔道口,分别通向A国和B国,这两个国家的人非常奇怪,A国的人总是说实话,B国的人总是说谎话。路口站着一个A国人和一个B国人:甲和乙,但是不知道他们真正的身份,现在那个人要去B国,但不知道应该走哪条路,需要问这两个人。只许问一句。他是怎么判断该走那条路的?
篇6:逻辑思维训练题及答案
1.这个人只要站在A与B任何一条路上,然后,对着其中的一个人问:“如果我问他(甲、乙中的另外一个人)这条路通不通向京城,他会怎么回答?”
如果甲与乙两个人都摇头的话,就往这条路向前走去,如果都点头,就往另一外一条走去。
2.小张是商人,小赵是大学生,小王是士兵。假设小赵是士兵,那么就与题目中“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这一条件矛盾了,因此,小赵不是士兵;假设小张是大学生,那就与题目中“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矛盾了,因此,小张不是大学生;假设小王是大学生,那么,就与题目中“小王的年龄和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这一条件矛盾了,因此,小王也不是大学生。所以,小赵是大学生。由条件小赵的年龄比士兵的大,大学生的年龄比小张小得出小王是士兵,小张是商人。
3.假设丙做对了,那么甲、乙都做错了,这样,甲说的是正确的,乙、丙都说错了,符合条件,因此,丙做对了。
4.假设小丽的鞋子是黑色的,那么三种看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假设是黄色的,前两种看法是正确的,第三种看法是错误的;假设是红色的,那么三句话都是错误的。因此,小丽的裙子是黄色的。
5.是老三偷吃了水果和小食品,只有老四说了实话。用假设法分别假设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都说了实话,看是否与题意矛盾,就可以得出答案。
6.丙说谎,甲和丙都拿了一部分。假设甲说谎的话,那么乙也说谎,与题意不符;假设乙说谎,那么甲也说谎,与题意不符。那么,说谎的肯定是丙了,只有甲和丙都拿零钱了才符合题意。
7.1号屋的女子说的是真话,夜明珠在3号屋子内。假设夜明珠在1号屋内,那么2号屋和3号屋的女子说的都是真话,因此不在1号屋内;假设夜明珠在2号屋内,那么1号屋和3号屋的女子说的都是真话,因此不在2号屋内;假设夜明珠在3号屋内,那么只有1号屋的女子说的是真话,因此,夜明珠在3号屋里内。
8.芳芳。假设玲玲说的是实话,那么,芳芳说的也是实话了,与题意不符;假设芳芳说的是实话,那么玲玲说的也是实话了,与题意不符。因此,两个人都没有说实话,把她们两个人说的话反过来就会发现,芳芳的成绩好。
9.小丽买了帽子,小玲买了手套,小娟买了裙子。
10.假设老鼠A说的是真话,那么其他三只老鼠说的都是假话,这符合题中仅一只老鼠说实话的前提;假设老鼠B说的是真话,那么老鼠A说的就是假话,因为它们都偷食物了;假设老鼠C或D说的是实话,这两种假设只能推出老鼠A说假话,与前提不符。所以a选项正确,所有的老鼠都偷了奶酪。
11.如果甲是A国人,说的是真话,问甲:“如果我问乙哪条路是安全之路,他会指哪条路?”他指出的乙说的路就是错误的,另一条路就是正确的。
如果甲是B国人,说的是假话同样的问题问甲,因为乙说真话,甲会和乙的答案相反,那么另一条路就是正确的。
小学趣味数学逻辑思维题
题目:王医生刚刚申请开了一家小药店,手头只有一架天平,一只5克和一只30克的砝码。一天,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购买100克某贵重药粉。如果用30克砝码称三次,再用5克砝码称两次,共五次称出100克药粉。可是,药店生意繁忙,顾客又希望越快越好。称一次无论如何也无法称出100克。那么,你能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吗?
答案:将5克和30克砝码放在天平一端,先称出35克药粉,再将这35克药粉和30克砝码同放在天平一端,又可称出65克药粉,这样就总共称出药粉:35+65=100(克)
题目:父子赛跑:老王带着儿子小王沿着直径100码的圆形跑道背向行走进行比赛。它们从同一地点出发,但起先老王根本不动,直至小王完成了全程的八分之一以后才开始。老王低估了儿子的竞走能力,因此它慢吞吞地闲庭信步,慢慢走着,直至它在途中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小王,这时老王已走完全程的六分之一。
请问: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老王必须把它的速度提高到以前速度的多少倍?
答案:圆形跑道的直径同问题无关。当它们相遇时,老王已走完全程的1∕6,而在老王行走的这段时间内,小王走了全程的16∕4,因此小王的行走速度是老王速度的17∕4倍。老王还有5∕6的路程要跑,而小王只有1∕6的路程了。所以老王的速度必须至少是小王的5倍。
题目:快乐的夫妻:甲同乙两夫妻到市里买东西。甲买了一套衣服、一顶帽子,用去了15美元。乙买了顶帽子,她所花的钱同甲买衣服的钱一样多。然后她买了一件新衣,把他们的余钱统统用光了。
回家途中,乙提醒甲注意,他的帽子要比她的衣服贵1美元。然后她说道:“如果我们把买帽子的钱另作安排,去买进另外的帽子,使我的帽子钱是你买帽子钱的1.5倍,那么,我们两人所花的钱就一样多了。”
甲说:“在那种情况下,我的帽子要值多少钱呢?”
你能回答甲的问题吗?这对快乐的夫妻一共花了多少钱?
答案:设X表示甲实际所买帽子的价钱,Y表示他的衣服的价钱,则乙所买帽子的价钱也是Y,而其衣服的价钱为Y-1。我们知道,X+Y等于15 美元,所以如果将他们所花费的15 美元分作两份,而其中一份是另一份的一倍半的话,则一份必然是6美元,另一份必然是9美元。利用这些数据即可列出下列方程:9+X—1=6+15—X。由此可求出X 为6.50美元,即甲买帽子所花的钱。从而他买衣服所花的钱为8.50 美元。于是得知:乙买帽子用去8.50 美元,买衣服用去5.50美元,全部消费金额为29 美元。
七、一个小镇上有一位神医,他专门帮人戒烟。一天又一个吸烟成瘾的人来找他帮忙,于是他对那个人说:“一包烟有20根,请你点燃第一根香烟,抽完后,过1秒点燃第二根香烟;抽完第二根后,过2秒再点燃第三根;抽完第三根后,等4秒后点燃第四根;之后等8秒……这么下去,每次等待的时间加倍就行。只要你遵守规则,我保证,抽不完两包烟,你就能戒掉烟。”你觉得如果按照神医说的话去做,那个人真的能戒掉烟吗?
答案:有可能。只需要算一算第39根香烟后要等多久才能抽第40根香烟,即可知晓。要等的时间为:5368709十二秒=149130.8小时=6213.8天,快了。能在这么长的时间不抽烟,想不戒烟也难。
六只梨子,用一根五米长的棉线,每隔一米拴一只。现在吃掉了一只梨子,要求还用这根棉线,仍然是每隔一米拴一只梨子,棉线不剩,应该如何拴?
答案:根据题意:六只梨子,棉线的两头各拴一只,中间四只。一头的梨子吃掉了,不能把这一米棉线剪掉,也不能把中间四只梨子拉开距离,可是,并没有规定棉线一定要直的呀。把绳的一头拴在另一头的梨子上,就成了一个圈。有些时候,人在头脑中印刻的事物的形象越丰富,想象力就越开阔,越深刻。
白鹤写数字:白鹤每写一个数字符号(0、1、2、3、4、5、6、7、8、9 ,共10个)需要蘸一次墨水,要把0 ~12 的数字连续写出,共需要蘸多少次墨水?
答案:从0~9 共有10个数字符号,而10、11、12 三个数中则有6个数字符号。也就是说,从0~12总共有16个数字符号。所以白鹤写完0 ~12的数,需要蘸16次墨水。
老李有一片长势不错的牧场,如果他去放牧21只羊,那么,12个星期就可以把这个牧场上的草吃完;如果放牧23只羊,那么9个星期就可以把草吃完。现在老李有了27只羊,那么,这些羊几个星期可以把草吃完呢?
答案:需要6个星期就可以把草吃完。
篇7: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3元“遗产”
河南省(非实验区)凤仙草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11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12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13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14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 “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第2期,有删改)
1. 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2. 母亲从夜市回来,一“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就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为什么?(2分)
3. 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女儿当时的心理。(共4分)
(1) 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2分)
(2)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2分)
4. 第13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指什么?(2分)
5. 文章第⑩段 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4分)
参考答案:
1.①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 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 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2.①女儿说过碗筷她来收拾,现在却没有收拾 ②吃饭时女儿说自己不舒服(一点1分。共2分)
3.(1)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2分)
(2)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2分)(共4分)
4.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2分)
5.示例:我抓住女儿的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想象合理2分,有语言或动作描写2分。共4分
篇8: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⑴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⑵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⑶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⑷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⑸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⑴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⑵径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⑶乘(shèng):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⑷檀(tán)子:人名。下文“朌(bān)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⑸泗(sì)上:泗水之滨。⑹特:只,仅。⑺怿(yì):高兴,快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若寡人国小也 ( )
(2)使守南城( )
(3)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 )
(4)则道不拾遗( )
【小题2】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魏王会田于郊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B.将以照千里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岳阳楼记》)
D.徙而从者七千馀家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
(2)魏惠王惭,不怿⑺而去。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小题4】选文中威王与魏王对“宝”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小题1】(1)像 (2)派(3)朝拜(4)遗失的东西(名词性质)(各1分)
【小题2】C(3分)
【小题3】(各2分)(1)我所认为的宝物和大王你的明珠不一样。(关键词“以为”“异”)
魏惠王十分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惭”“去”)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倒装句要翻译出来)
【小题4】魏王把宝珠、宝物、有宝珠的车当做“宝”;威王把人才和贤臣当做“宝”。(写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若”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在此应译为“像”。“使、朝”都是动词,应译为“派(让)、朝拜”。“ 遗”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近,根据语境也可知道应为名词,应译为“遗失的东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于”前者是“在”,后者是“对”。B中的“以”后者译为“认为”,而前者不是。C中的“则”都是“就”的意思。D中的“而”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因此应选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掌握和辨析能力。
点评: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以为宝” “惭”“去”“微”等。“以为宝”应译为“认为的宝贝”,“惭”与现代汉语一致,译为“惭愧”,“去”意思固定,是“离开”的意思。“微”应译为“没有”。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文中内容可一,他们一个认为能“照车前后各十二乘”“径寸之珠”是宝贝,一个认为檀子、肦子、黔夫等这样的人才是宝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点评: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文章的相关语句做出切题的回答。“有什么不同”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注意根据分值分点做答,写出各自的认识(看法、特点)。
【一声尖响的文章训练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3.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