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2023-01-28 08:05: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美丽不打折”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

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篇1: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

摘要:人类已经步入到以媒体手段编发和分享信息的智能时代, 网络语言在智能信息时代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网络词语层出不穷, 一经使用其认知度和理解度极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分析网络语言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密不可分,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发挥方面积极性作用。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挖掘和承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 有利于增进语言交流, 共享时代语言文化, 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网络语言; 社会价值; 智能时代;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 语言的应用及发展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标志。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智能时代, 其标志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和便利、信息源丰裕、信息资源多样化、信息提供的场景不断更新等。网络语言是智能时代生活形态的反映, 其主要趋势是呈现出信息提供方式的创新和各种信息的融合, 信息提供方式的越创新, 信息融合度就越高, 信息不断以交叉等方式呈现, 信息融合成为主流, 融合成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再造。

从CNKI文献查阅来看, 认为网络语言具有语言价值[1], 网络语言是社会流行语, 契合了时代的发展[2], 网络语言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能够产生正面影响。[3]认为网络语言是社会流行语, 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2]在很多场合下, 社会用语、流行语等的出现与使用已经构成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4]网络语言, 这种社会语用现象, 其价值仅限于上述种种吗?

以英语为主导的国外网络世界当中, 网络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字母缩略语的使用, 例如Where R U?, C U soon.再者是词义面的扩大, 一些常用的词语具有了新意, 例如, juice (果汁) -申通, chemistry (化学) -关系。最后是网络新造词, 一般构词形式多为新拼合词, Linsane-林来疯 (对林书豪的热捧) , 等等。

从国内外网络语言使用价值来看, 网络语言具有社会语用价值, 有助于语言词汇的扩大, 有利于保持语言的活力, 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但是, 这些只是网络语言的价值研究的表象。更为重要的研究应该是,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为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把脉。因此, 网络语言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应侧重社会认识的研究方法, 从而引领网络语言创新, 健康发展, 避免粗俗语言泛滥, 凸显富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 并且形成网民的良好语用习惯。

网民分为信息发送人和信息接收人, 信息通过自媒体或公众媒体发送, 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成为信息反馈者, 同样会发出反馈信息, 或成为围观者。网民在“知道”中获得满足, 在“知道一切”中获得快乐, 网络上信息没有藏身之处。这个过程中, 独特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 其社会价值也会从中凸显出来。

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用, 研究社会产生语言的语境, 研究话语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价值、意义。那么, 我们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一、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

首先, 认知对象是语言符号。网络信息是社会交流程度的反映。信息的理解的方式是, 网络语言的受众者把社会视为对象, 通过各种观察, 从社会语言学的意义上来讲, 透视由语言符号构建起来的对象。

其次, 认知对象是识别语言符号的一群相互交流思想的人。因此就有必要探讨识别认知对象群体的特点。那么, 识别认知对象群体有什么特点呢?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 社会是人的群体, 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例如大学生网民群体, 对某些网络语言的崇尚和鄙弃, 可能就与老年网民对同样网络语言的喜欢和厌恶, 形成鲜明的对比。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否是由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这一点可以视为是社会的普遍共识, 因为倘若网络语言有价值没有被认知对象所认可, 它就没有传播的媒介 (群体) , 也就谈不上有没有价值。认知对象这一庞大群体来评定网络语言的价值。任何一种网络语言的话语都要通过认知对象的过滤, 而后再经网络传播而体现。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语用的即时性、鲜活性沟通效果, 其受众者是具有社会趋同性心理的网民, 是对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使用, 一经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 便可迅速传播。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

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共生共存。因此, 社会的认知群体并不一定是指社会的认知主体。那么, 社会认知的主体就可能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者, 而主体成为了受众者;也可能是社会群体是价值的彰显者, 而个体成为受众者。

某一流传开来的网络语言一开始一定是出自社会某一角落, 即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体。这一个体把某一思想使用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努力彰显语言使用的价值和魅力。这样, 极具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融入到社会整体之中, 成为了可理解、可接受、可使用的话语。原本为社会认知主体的网民, 成为的社会语用的受众者, 继而在网络上大量使用这一话语而成为主导者。

社会是一个连续统, 即是个人与社会的连续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两种身份存在于社会之中。一种是把自己看成个人的时候, 存在于个人认同的连续统一端;另一种是把自己看成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时候, 存在于社会认同的另一端。在某一特定的时候, 我们认同比较突出的方面, 这一方面既可能是个人认同也可能是社会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所产生的话语, 都会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 也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社会认知主体性是网络语言的主流, 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 反映了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三、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中发挥积极性作用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人们就有着对于这一社会历史阶段的预期。社会阶段预期将会促进社会认知, 网络语言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那么, 对同一社会现象抱着同样的预期的社会群体, 就会可望对此作出符合大众愿望的语言概述。实际上, 人们所期待的网络语言是能够满足人们心里需求, 使人们有归属感, 出现能使人们心态平衡的语言。在此,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就是人们心里和心态的调节剂。

网络语言一方面满足人们使用别样语言表达人们对周围人与事的感受, 另一方面, 彰显了自我在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凸显出来的语言驾驭和创造能力, 启发和带动了社会对某一概念或提法的认识, 满足了在一个特定条件、特别相关的自我愉悦感, 同时也满足了在特定的情境中, 话语极为突出的认知能力。网络用语是批判性思维、思辨的时代创新产物, 因为它以鲜活、巧妙为语言表征, 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需求。

正视网络受众者的时代预期, 网络语用才会发挥积极应对的作用, 影响着社会的认知和期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认知发挥积极性作用的要求。

四、网络语言与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是一群人相互交流思想的空间, 网络空间的独特之处是它允许任何规模和种类的社区获得发展。在网上可以进行私密对话, 可以获取信息和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区当中参与话题的讨论, 通常是通过粘贴信息。趣味或价值观相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服务, 加入某一社区或创建新社区。网络空间上的社区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平台。

青年人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 不受地域、性别、年龄、种族等限制的网络空间, 催生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空间成为年轻人为主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青年人热衷于网络环境传递和交流信息, 其一, 网络是便捷的平台, 其二, 网络可以使他们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制作音频、视频、动画等, 以及相互融合的、极具个性化的信息。语言文字信息是最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追求前卫和时尚的青年人, 期望使用鲜活、具有表现力、机敏的字眼, 来表达朴素的思想。青春话语的特征就是网络语言文字个性化。

“颜值”“达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三个网络用语, 均来自于网络语用人, 都具有青春话语意味, 语言既风趣又鲜活。其信息来源代表语用人的价值取向--努力产生积极语用意义, 能够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评价、定义、强调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中肯性。

当然, 网络语用要遵守社会公德, 低俗污秽的网络用语可能在一定范围内, 在一定时间段流传, 得到个别人的热捧, 但终究是没有立足之地。只要是绝大多数网络语用人恪守道德行为规范, 崇尚文明语用, 抵制不良用语, 网络语用的主流就会是道德规范下的自由创新语用, 青春话语浪潮也会推波逐浪, 波澜壮阔。

五、结语

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不拘传统、别具个性的时代知识青年 (或网民) , 实时创编了大量网络新词、时尚词汇、流行词, 这些词语给网络交流带来了省时、省力的简便, 同时也带来低俗用语等一些问题。发现并认同积极网络语言的语言文字、语用、社会价值并积极推广, 是摈弃网络低俗语言的最好回应。

源于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 语言的稳定性各有不同, 有些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而大多数网络语言只会是昙花一现。这就说明了网络语言最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 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中, 有其时代社会传播性和历史传承性。

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社会文化是软经济。在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 挖掘网络语言社会价值, 增进语言交流, 促进社会进步, 共享时代语言文化, 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我们的社会需要成长和发展, 成长和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理解, 理解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社区, 理解社区中的各种交流、提供的各种服务, 更要理解网络语言的独到创新。

参考文献

[1]郦珲。略论网络语言的价值及发挥[J].语文建设, , (12) :105-106.

[2]孙莉玲。网络语言的发展与社会价值选择的关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 (6) :33-36.

[3]刘宗粤, 何苗。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论网络语言对网民价值观念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12) :125-129.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4) :164.

篇2:社会语言学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球化社会语言学及其核心概念——超多元性、移动性和标准性,并用这些核心概念对语言景观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解释。自上世纪末以来,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发展成社会语言学中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已有基础上,着重考察语言景观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分析维度以及理论构建情况,进一步阐述这一语言学前沿学科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语言标牌

全球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全世界经济、政治、技术、文化整合的综合过程中,语言现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多元。而“全球化社会语言学”正是为了研究这种新现象而出现的新理论。语言景观是指某个特定的国家里语言情况的描述与分析,也可以指某一个更大的地理区域内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情况。

一、语言景观研究的概念

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在这些为公众所共享的空间中,标牌语言所构建的语言景观并不是简单的语言陈列或呈现,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创设机制和思想意识。其实,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研究范围已从公共空间延伸到室内场所及虚拟空间等。

二、语言景观研究的多维视角

语言景观研究可以从很多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从已取得的成果来看,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主题上。(一)多语言的使用。Gorter把语言景观看作是研究多语言使用一种新路径,语言景观研究中最多的成果也出现在这一方面。在多语言使用研究的主要成果中,Ben-Rafael等对以色列的犹太人社区、巴勒斯坦人社区、东耶路撒冷的非以色列——巴勒斯坦人社区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语言景观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族群社区的语言使用具有不同的语言景观模式。(二)语言政策的实施。语言景观实际上就是语言政策实施情况的具体体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政策都会规定在公共空间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地方自治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或者语言法案,以规定公共空间里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

许多从事语言景观研究的学者尝试构建该领域的理论体系,这里着重介绍Scollon&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及Huebner提出的SPEAKING模型。(一)场所符号学理论。Scollon&Scollon采用Kress&vanLeeuwen的视觉符号框架来研究“场所中的话语”,并称之为“地理符号学”,看话语如何在具体场所中表达意义。地理符号学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比较成型的`分析框架之一。不过,他们的研究着重质化分析,对如何量化处理阐述不多。(二)语言景观分析的SPEAKING模型。美国语言人类学家Hymes从人类交际文化学视角出发研究人类言语活动的交际效率,认为言语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用SPEAKING中的八个首字母来表示,从而形成了SPEAKING交际模型。其中S代表背景与场合;P代表参与者;E代表交际的目标及期待的结果;A代表交际中言语行为与事件发生的形式和顺序;K代表交际中的语气、表情、姿态等;I代表交际的传播形式和风格;N代表交际时需遵守的各种社会规则;G代表言语行为或事件的类型。Huebner认为,这种SPEAKING分析模型可以作为语言景观研究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语言景观的语言形式、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创设人的动机、读者的反应等。

四、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论

(一)语料收集方法。语言景观研究最主要的语料收集方法是拍照。研究者只需携带一部数码相机,拍下现实环境中的各类标牌,便基本完成了语料搜集的田野工作。除照片作为数据外,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访谈等来了解景观制作者的动机、读者的态度和感受等。(二)语料处理和分析方法。语料分析可以采用量化或质化的方法。从量化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统计各类标牌的数量及所占比例,以此来看各种语言在公共空间中的呈现情况。语言景观研究也可以采用或结合质化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辨来分析标牌上的语言使用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依靠观察进行判断,不做数量上的统计和评价。

五、结语

全球化带给我们一个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契机,也展示给我们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语言空间。语言景观研究以公共空间中的语言呈现为考察对象,探索标牌上语言形式背后的选择动因、意识形态、身份和权势关系等。在全球化和多语共存的现实语境下,语言景观中可供考察的层面非常多,虽然语言景观研究在方法论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发展前景是非常明朗的。

参考文献:

[1]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214-223.

[2]李怡.语言景观研究法:对广州北京路的历时性调查[J].海外英语,(11):300-301.

[3]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2):38-45.

[4]李丽生.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1-7.

[5]徐永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1):102-110.

篇3:浅析大学生社会网络研究的论文

浅析大学生社会网络研究的论文

现今涉及社会网络领域的调查研究越来越热门,关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研究文章也有很多。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息息相关。可以把大学里的学生看作是一个个的个体,他们在学校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其中有和同班同学的网络,有和同乡的网络,有和老师的网络,有和兴趣协会同学的网络,他们每一个人都陷入一个复杂的巨大网络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已有的网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研究这些网络的组织、构成、运用情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社会网络,使他们在将来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以说大学生社会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网络研究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关于社会结构的观点,是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他的《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网络”这个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是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首次使用了“社会网”概念。巴恩斯首次把“社会网”概念转化为系统的研究。伊丽莎白鲍特的《家庭与社会网络》一书被视为是英国社会网研究的范例。

一直到现在,此书还对社会网络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三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首次创立了社会计量学方法来分析社会关系网络。六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迅速发展时期。自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弱关系”理论后,社会网络分析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到了七十年代,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成为一个全新的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慢慢占据了主流地位。社会学家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他研究的是嵌入在社会中的社会资本。1992年,美国社会学家博特提出了“结构洞”这个理论,他认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占的地位和他在网络中所拥有的权利有一定相关关系。关于社会网络的概念界定,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给社会网络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网络是由个体或者群体因为某种需求而组成的一种特殊的联系,这些关系充当着传递信息、物质交换、思想碰撞、情感慰藉的桥梁纽带。社会学家米切尔认为:“社会网络是由特定的群体或个体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

社会学家韦尔曼认为:社会网络是一种由社会成员紧密联系的关系模式,它侧重于成员内部之间的社会网络结构,是一种由后天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结构观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关系。受西方社会网络学科的传入的影响,我国研究者对社会网络这一概念进行了概念界定,社会网络是指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体系。这里所提到的个体可以是个人、族群也可以是组织。从社会网络研究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所谓大学生社会网络,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主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大学生社会网络是包含于整个社会网络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部分。它不仅有一般社会网络的组织、性质,还有其鲜明特点。社会网络的研究分析方法有整体网络分析法和个人网络分析法两种分析方法,整体网络分析法主要研究一个社会网络中个体关系的整体构架,个人网络分析法关注的重点是个体,以个体的维度来研究社会网络。整体网络分析法研究的重点是整体网络结构,它的分析单位是指群体、组织等,不以个体为其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一个社会网络中个体关系的整体架构和群体中不同个体的网络结构。整体网络分析法延承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社会计量学研究,并且整体网络分析法的研究多集中在群体内社会网络网络研究,代表人物是林顿弗里曼。主要运用社会矩阵及社会图示法来进行研究。自我中心网络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间的网络,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网络的影响下的个体行为。格兰诺维特、怀特和林南等社会学家是自我中心网络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荷兰人类学家范德普尔总结出研究自我中心网络分析的四种方法。它们分别是互动方法、情感方法和角色关系以及社会交换法。

近几年,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与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方面。社会网络是由个体行动者及个体之间的网络关系组成的,个体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会网络能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帮助他们降低信息成本。所以说,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网络有助于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机会。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是影响大学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原因。强关系主要是在情感上给予大学生正面的鼓励和支持,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形成。王飞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规模、结构、强度维度对创业机会识别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王国朕通过研究得出: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利益的获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个体就能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强,个体就能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社会网络关系越强,个体就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支持。以上研究表明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同质性越小,关系强度越强,就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这和我们学习的西方社会网络研究的结论不同,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表明了“弱关系”是获得工作机会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我们主要获得来自“强关系”的.社会支持,因而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密度与强度越高,他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他就越容易找到工作。李美佳通过对大学生社会网络关系构成、密度、规模和异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强关系网络成员的社会支持,其社会网络的同质性较强。陈希贵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及大学生主要社会关系的建立、拓展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由血缘、地缘关系到业缘、契约关系的拓展过程。马梅芳的研究对象是农村贫困女大学生,她通过调查研究了她们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及局限性并在研究中分析了她们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和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的现状。以上提到的研究表明了,在获得工作的过程中,亲缘和血缘的强关系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反之,弱关系在此所起的作用则比较弱。强关系占据着这些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他们的社会网络异质性比较小,同质性比较大,他们的社会网络大多涉及的都是自己的亲密的朋友或同学。国内有关大学生社会网络的调查,除了上文涉及的大学生社会网络与获得工作机会的关系,还包括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研究,比如叶新东的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学习情况相关性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整个班级所有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情况,并对社会网络的构成与学习成绩做了相关性的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学习成绩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徐峰构建了一个大学生络结构分析模型,并结合模型对大学生络的结构特征和网络结构变量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络的结构特点;成云使用社会调查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大学生之间的合作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某些网络中心度指标与大学生学习情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大学生社会网络与促进学习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社会网络的因素来促进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这将是我们未来研究大学生社会网络非常好的领域。大学生社会网络研究领域还包括大学生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的研究,比如郑思明主要研究社会网络与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从网络构成和网络关系类型方面研究青年的社会网络关系;刘博的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与人际关系现状的研究考察了不同网络行为,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关系;马静在人际交往理论下研究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优化,研究得出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网络的认知和适用明显存在不一致,其中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组成结构比较简单,同质性较强,网络紧密度比较高,整体规模比较小等。研究得出了大学生社会网络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之间具有相关性。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社会网络。最后部分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调查。这部分主要包括陈希贵研究的大学生社会网络拓展、李美佳关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构成、维护和拓展研究、吴亮对大学生社会网络的构成及运用状况研究、高文杰对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实证研究、史秋霞关于当代硕士生社会网络的研究、田磊对内蒙古大学生的社会网络以及从中获得的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研究等等。在上文提到的研究分类里,关于大学生社会网络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分类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从研究的主体来看,这些研究中包括许多独特的大学生群体,如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贫困大学生研究、女大学生研究等等独特的群体,其中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比较少,如周婧颖研究的民族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与研究、柳萍研究的甘肃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等。在上文提到的关于大学生社会网络的研究中。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多为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定性研究所占比重比较大,定量研究较少,定量和定性综合运用的实证研究更是为数不多。从社会网络的分析上看,研究多为个人中心网络研究,整体网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所用的理论多是直接从西方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直接使用,虽然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是从西方发源而来的,但是我们不光要借鉴西方的社会网络理论,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发展出适合我国社会网络结构的中国特色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未来大学生社会网络研究发展可以向多方面、多层次、多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独特群体的大学生社会网络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为他们将来更好走向社会做准备。

篇4:网络社会研究管理的论文

网络社会研究管理的论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社会、社会结构、虚拟社会

影响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与其说是传播的内容,不如说是传播媒介本身。由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各国学者都在对网络出现以后的社会从各个角度展开研究探讨。

媒介的社会影响研究“网络”与“信息社会”是两个时髦而又神奇的概念。“信息社会”的概念产生在二、三十年以前,而“网络”则是近几年的新概念。网络从本质上来讲只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或平台,网络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把越来越多的媒介联系在一起、整合到一起,整出了一个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60年代末提出。这一概念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发生了几次变化。90年代的“信息社会”则意味着媒介的融合和网络的发展。

关于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传统的传播效果研究理论总有些捉襟见肘。从60年代起,西方传播学家就在探索一条更宏观的综合社会研究的道路。这当中,勒纳等人的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研究,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等值得重视,这些研究又被称为“发展传播学”。这个课题的提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冷战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战后美国推行了“马歇尔计划”即全球发展计划和一系列援外协定。这是一项跨学科、跨国界的研究。丹尼尔·勒纳在其《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1958),施拉姆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书中,他们都提出了基本的理论观点。

这类研究在90年代取得了新的突破进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泰尔。他给网络下的定义是:“网络就是一组相互联结的结点,结点到底是什么,要依赖于具体的网络而言。比如,在全球金融网络中,他们是股票交易所和其附属的`高级服务中心。网络是一个开放结构,能无限扩展,所有的结点,只要他们共享信息就能联系。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高度动态、开放的系统,在不影响其平衡的情况下更易于创新”[i]。卡斯泰尔还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

日本的信息科学研究把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和社会信息科学整合到一起的综合研究,也在国际学术界独树一帜,值得借鉴和学习。

网络的出现使一直玄玄乎乎的信息社会概念好象一下子找到了定位,似乎网络就是信息社会,一时间“网络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虚拟社会”等等等等,众说纷纭,令人眼花缭乱。那么,我们究竟面对的和即将进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下面我们从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等几个视角来审视和思考这一问题。

作为历史发展阶段的信息社会许多社会发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怎样清楚地解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和轨迹,给信息社会描述一个清晰的轮廓。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种观点认为信息社会是继工业化社会以后的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丹尼尔·贝尔是其代表人物,他在70年代发表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提出了“有关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ii]。但是,贝尔显然把握不住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刻程度,无法以准确概念加以概括,所以用“后工业社会”一词来表述。贝尔之后,有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莱昂的《新信息社会论》等很多有关信息社会的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并没有在贝尔的基础上前进多少,并没有解释清楚这种转变的过程和环节,也没有弄清楚推动着社会和经济转变的动力是什么。

日本学者长谷川把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信息化是继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国际化等社会发展过程后的一个新阶段和新课题。见图1的描述。

信息社会的概念与信息化的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信息社会是对社会的静态的描述,而信息化则是对实现信息社会目标的社会动态变化过程的描述。然而,两者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信息社会是信息化的结果,信息化过程总是与一定的信息社会模式联系在一起。“条条道路通罗马”,信息社会可以采取不同的信息化模式来实现。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潮流,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按照不同的道路,或快或慢地,或是较顺利、或是非常艰难地向信息社会这一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信息化模式。

在信息化的研究方面,卡斯泰尔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观点。他认为信息社会的形成是由一种新型的社会技术组织和资本主义重组所决定的,而新技术的运用和它们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又决定了重组过程的特色[iii]。我们通过他的信息化理论得到一个启示,即除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信息化产生直接影响外,由科学技术所带动的社会发展本身也会对信息化的进程也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社会社会结构分析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惯用的方法,一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个社会的结构和特征。信息社会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

信息时代的经济结构将从以工业为中心转向以信息产业为中心。我们可以从三个产业的比例构成中分析出来,也可以从就业情况分析出来。信息化还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主要表现为信息的产业化与产业的信息化。一方面,被称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正在迅速扩张,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新行业正在从无到有地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在不断地被信息化。从而使国民经济中信息生产所占的份额和劳动力比率逐年增加,直到超过农业、工业或服务业的比例。比如,英国、美国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在1970-1990年间制造业迅速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35%下降到23%,26%下降到18%、27%下降到22%,同时农业日趋萎缩甚至消失。

信息化也使社会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这表现为从事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的人员逐渐减少,而从事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人员逐渐增多,因此,人们把信息劳动者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超过半数当作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

信息化这不仅是发达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信息化的过程在很多国家往往表现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发展规划。

2、政治结构

网络时代的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信息的权力化,社会组织结构将进行大调整、大重组。传统的金字塔型、铁板一块和官僚型的组织框架被打破,代之以快速应变、灵活机动的网络化组织机构和形式。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也是新的权力源。信息社会的权力斗争将会围绕着争夺信息源展开,现实政治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流的冲击,并将在国家之间以及社会水平上普遍表现出来。由于不同团体、阶层和个人的条件的不同,掌握信息资源的机会和能力是不同的。正如美国里根政府所明确表白的:“我们知道在现代世界上,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是实行征服的最重要武器之一。”

3、文化结构

由于信息环境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文化结构从中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这可以从社会思潮和社会时尚的多样化来分析。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区别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没有停留在产业、劳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内的深化上,而是向教育、福利、娱乐、交往等广泛的精神领域和日常社会生活领域扩展。也就是说,它正向我们的整个生活渗透,我们的生活也被信息化了。

信息时代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待社会生活态度上发生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时代,人们注重效率、追求物质享受,用世俗的、理性的态度来思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在信息社会时代,人们更注重精神、更注重情感、更崇尚冒险。

作为一种新社会现象的虚拟社会网络的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还在影响着社会空间结构的变化,最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大都市的变化。纵横交错的网络使这些城市变为二元化,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社会,信息化城市的崛起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失去了原来的城区概念,突破了原有的物理空间,向郊区拓展,由信息网络构成的流动空间正逐渐取代原有的城市空间。在流动空间中,新的产业和新的服务性经济根据信息部门带来的动力运行,然后通过信息交流系统来重新整合;新的专业管理阶层控制了城市、乡村和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专用空间;生产和消费、劳动和资本、管理和信息之间发生着新的联系,从而创造出新的全球化经济。

虽然未来学研究的观点已经指出,由于卫星和光纤网络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城市的版图在悄悄扩张的同时将逐步走向分散化,但这个变化的实际过程十分复杂,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多,信息技术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因素,我们必须深入地剖析这一变化过程和各种因素,才能理解新的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它的现代含义。

在网络社会的环境中,社会生产关系不再是一种实际存在,资本进入了单纯循环的多维空间,而劳动力由一个集中的实体变为千差万别的个体的存在。这也就是说,资本是在全球化的而劳动力则是个别化的。“从更广阔的历史前景看,网络社会代表了人类经验的巨大变化”。[iv]。那么,如何将原有的城市空间和新的流动空间连接起来呢?这需要在三个层面上把社会发展和空间规划进行同步结合: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

在文化这一层面上,地方城市社会是从领土上加以界定的,应该保护它们的个性,保持它已建立的历史根基,而不管其经济和职能是否存在对信息空间的依赖。同时,城市也必须与其他城市保持充分的交流,克服部落主义的危险。

工业时代的社会机制在信息时代失去其意义和功能。财富、生产及金融的国际化使人们感到不安,他们无法适应公司的网络化和工作的个体化,而且又受到各种挑战。对家长制的挑战及家长制家庭的危机使文化失去了有序性,使个人不再感到安全,人们得不到心灵的慰藉和真实而神圣的东西,从而去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在对城市的虚拟空间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政府仍然担当着重要角色。它只有通过强化自身角色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组织施加影响,从而恢复地方社会在虚拟空间中的意义。

总之,网络等信息科技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些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更多的国家正在向信息社会过渡。这个过渡的过程一般被称之为“信息化”。信息化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结构从工业为中心转向信息产业为中心;政治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向网络型;文化结构从中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其代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信息化:信息化就是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由工业化社会或其他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和信息媒介高度普及的社会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收缩,被信息型、服务型生产方式所代替,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大大突出。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注释:

[i]ManuelCastells,TheRiseoftheNetworkSociety,p469,BasilBlackwellLtd.,.

[ii][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14,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iii]ManuelCastells,theInformationalCity,p7,BasilBlackwellLtd.,1991.

[iv]ManuelCastells,TheRiseoftheNetworkSociety,p478,BasilBlackwellLtd.,1996.

篇5: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述评论文

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述评论文

一、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在使用网络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他们在搜索一些奇闻轶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着语言的新、奇、特,并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正是在这种心理需求的刺激下,网络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愈发具有创造力和时代感。

二、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短语,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BF(boyfriend),WWW(WorldWideWeb),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DIY(doityourself),PK(playerkilling或PenaltyKick),BBS(BulletinBoardSys-tem),VR(Virtual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theway”,“CUL是seeyoulater”等等。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3.英文谐音既利用英语单词的音译来组成新的谐音词。如英特尔(Intel),粉丝(fans),伊妹儿(e-mail),烘焙机(home-page)。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从囧到槑,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以下是一些当今十分流行的.网络字:囧:jiǒng,原意为“光明”,古同“冏”,因为它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所以被人们借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意思。槑:méi,古同“梅”,因为它是两个“呆”字放在一起,所以现在被网民们用来形容某人很傻,很天真。靐:bìng,原意为“雷声”,由于它是有三个“雷”字叠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在网络上被用来指“太雷了”(程度比“雷”更深),被三声雷吓到自然要比一声雷的效果强很多。氼:nì,原意为“沉没,沉溺”,同“溺”,在网上可以被封为“氼”的人都是一些在其他人煽风点火,漫天开骂的时候到处“救火”的和事佬。勥:jiàng,同“犟”,此字因其上“强”下“力”的造型而被广大网游爱好者所喜爱。魔兽玩家将其衍生为“强力”,在游戏中装备好意识好的玩家被称为“强力玩家”或是“强力党”。嘂:jiào,原意为高声大呼,是一种乐器的名字,因为它有四个口,所以在即时聊天工具中它被用来表示因情绪激动而大叫,四张“口”肯定比一张“口”叫得响亮。四、结语对于网络语言中的种种现象,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应该被予以重视和认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网络文字是对传统文字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恶搞,是不能接受和纵容的。其实,任何一种语言形式的兴起都有着它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其实是一种语言变体,它是一种言语现象,它本身是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语言出色地完成了其作为交际工具的任务,而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篇6:农业科技档案服务社会价值研究论文

农业科技档案是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获得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包括电子文件、声像、图案、文字等形式,它既是农业科学技术变革与发展的见证,又是探索农业自然科学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现代农业和科学技术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农业科学档案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保护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产权、提高农业科研工作效率以及为农业科研创新奠定基础。因此,文章针对加强农业科技档案服务社会价值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分析

(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对于保护知识产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既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史料,也是农业科研信息资料、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真实记录。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法律凭证作用,为处理农业科研工作的各种权益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尤其是成果所有权。因此,为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

(二)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科研工作效率具有巨大作用。农业科技研究工作都是以自己或者他人、前人研究工作为基础,并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信息或者经验,验证或者丰富自己的科研课题,即研究人员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会先进行调研,一方面了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查阅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最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内容。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避免科研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重复劳动或者走弯路,有效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农业科技档案是由农业科研人员通过试验获得试验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严谨、全面、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出来的精华,其反映了农业科研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承载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为以后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有效的参考,已经成为农业技术转让、农业专利申请以及科研成果鉴定的主要依据。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为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添动力,为实现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农业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创新化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二、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效率,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领导层、管理层的重视与关心,这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与重要保障。领导层和管理层应该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管理范围,并由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应该创建专门的资料楼或者档案库,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农业科学档案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顺利、高效地展开。

(二)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创建完善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为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创建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要求与范围》、《农科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等。完善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库房管理制度、档案采集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编目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制度、档案借阅制度以及科技人员业绩制度等,以业绩制度为例,定期对科技人员参加的科研课题、科研任务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科研论文与科研成果等进行考核,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这样能够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业科研项目材料的归档率。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自主学习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和先进管理理念,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档案管理,这样既能够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效率,又能够不断地改进和健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和管理方式,管理效率非常低,并且还会出现档案丢失、误差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添加了新的动力。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创建数字化档案数据库,利用光磁介质保存农业科技档案资料,该数据库还提供自动检索、人机交互的功能,便于农业科技人员查阅、检索和下载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显著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效率。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中,还能够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共享,广大农民群众以及科研人员通过网络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档案资料或者信息,尤其是数字化档案数据库还针对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提供了专业的信息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三农”。因此,现代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宣传和教育,强调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所有的管理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发扬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其二,加强培训和再教育,根据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制定多形式、多渠道、科学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制度,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满足形势需求;其三,在选聘人才时,应该选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或者专业学历、热爱农业工作、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效地改变现代农业科技档案人才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其四,创建完善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岗位目标和要求,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这样能够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危机感与紧迫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岗位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档案作为农业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依据,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并创建一支专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队伍,以此不断地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晓阳,史文卫.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J].中国科技博览,,(2):257.

[2]张伟.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J].吉林农业,2011,(9):43.

[3]李坤祥.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好服务“三农”[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2):164-165.

[4]李艳芳,安咏梅.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8):144-146.

[5]王毅,张景娥,张铁桦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5):60-62.

篇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论文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苹果品牌广告语翻译研究论文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出现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翻译的新趋向。莫里斯·贝尔尼埃[2]率先将社会语言学相关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新途径。让·马克·古昂维奇[3]和让·皮特斯[4]深化了翻译研究。本文拟运用语言变异理论研究苹果公司广告语翻译,希望本文所述研究内容能为品牌广告语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研究背景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Leech的'8种变异形式探讨文学文本(如刘卫东[5];龚卫东[6]),对广告语翻译研究较少且文章中所举例证大多相似(如乐美儿[7];陈红美[8])。本文研究价值在于:第一,语料具有时效性,相对新颖,可以进一步验证社会语言学对于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探讨苹果产品广告文本翻译的语体特点,深入分析译文的语言变异对等实现问题,有助于为广告翻译提供更深刻的方法。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一)语体因素

研究发现,词汇多用形容词、口语化词语,简明易懂;语法结构全部使用省略或并列结构;修辞使用排比押韵和双关。译文考虑到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语境分别采用简繁体,但译文仍有语体失切现象,如词汇修辞不符合目的语文化特征,不合常规的贬义褒用大快人心等。

(二)语言变异

1.语法变异

苹果产品广告语多采用省略结构凸显重要信息。如:Huge for developers. Massive for everyone else/开发者的大事,大快所有人心的大好事。此则广告语省略主语谓语,采用相同句式表达产品对于不同人的意义,突出苹果公司对于产品创新的追求。大陆译文摒弃排比结构,采用递进说明。但大快人心贬义褒用,易读性差。标点符号变异指非常规使用,如Introducing the new iPhone. And the new iPhone/全新iPhone现已问世。全新iPhone也已问世。名词词组独立成句意义递进,凸显全新的概念。但译文意义重叠,十分生硬。

2.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会延伸文本意义,扩大想象空间。如Bigger than Bigger/比更大还更大。iPhone 6/ 6Plus相比以往最大不同在于尺寸增大,所以广告语强调大的特征,另外还用双关语义变异,后者bigger侧重大,前者在此基础上突出更深层次特点。译文采用逐字翻译法[9],完全拘泥于原文结构,词不达意。

3.词汇变异

词汇变异主要通过造词和词类转化。原文罕有词汇变异但译文多有,如A Father’s Gift he’ll open every day/父亲节好礼,让他每天越开越开心。open由every day修饰,表达了苹果产品作为礼物会让父亲爱不释手,经常打开。但译文中两个开的词汇意义模糊,虽扩展了原文内涵,但丧失了语言特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苹果公司广告语采用多种形式语言变异,但其译文存在一定的语体失切现象,也未能体现原文所采用的语言变异,语言表达效果由此削弱。翻译时要深入理解语言变异本质。翻译若过于死板,完全拘泥于词汇句式照应,则会导致译文生硬无趣;若一味求新求奇,忽视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会使译文缺乏语言社会基础,最终被语言实践摒弃。

篇8:社会网络演化机制研究的论文

社会网络演化机制研究的论文

随着创业活动的激增,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资源问题最先突显出来。资源是企业最关键的投入要素,而且新创企业更容易面临资源的约束,怎样快速低成本地获取资源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借鉴成功经验可知,利用社会网络来获取企业外部资源是最优选择,社会网络是由一组行动者之间各种持久、稳定的连结所组成的关系网络。企业社会网络随着新创企业的不断成长而动态变化,现有研究主要落脚于社会网络的某种属性,关于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研究比较少,对于社会网络的演化的整体架构也缺乏系统的考虑。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尝试构建一个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整合框架,展现社会网络现有研究的基本现状,并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希望能在相关领域引起学者共鸣。

一、社会网络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不断成熟,企业成长过程中影响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各因素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社会网络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资源、信任、环境和创业过程。

1、资源创业资源分为资产型资源和知识型资源,前者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投入的有形资源;后者是企业对有形资源进行整合和转化而产生的资源。资源基础理论强调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代替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发挥竞争优势的基础。创新网络模式认为,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既来源于对组织内部资源的开发,也来源于对组织外部网络资源的探索。为了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创业者必须在消耗有限的初始资源之前,主动开发并维持能够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网络关系。研究表明创业企业社会网络内个体之间联系越密切,产生的摩擦和合作越多,其网络演化的速度和能力就越强。

2、信任社会网络的演化和发展依赖于网络中信任程度的发展,信任可分为社会关系组成的信任和经济关系组成的信任,前者定义为情感信任;后者,即理性定义为认知信任。创业初期,资源、信息、资金和情感性支持基本来源于创业者原有的社会关系和亲友关系(情感信任),创业者最关注财务资源的获取,对于由血缘和情感搭建起来的网络缺乏组织性管理。这时期的社会网络是基于情感信任存在的、比较松散、资源流向单一的关系网络。为了企业的快速成长,创业者会主动开发和建立获取资源的关系网络,随着互利的交易双方持续交往,网络中的认知信任逐渐偏高,网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网络会得到扩大和完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一些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情感关系(强关系)成员的退出,社会网络中的情感信任程度会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创业者会淘汰一些无法提供资源的网络关系,社会网络在淘汰与发展中得到优化,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动态有序的关系结构网络。

3、环境创业环境对于创业企业的影响一直都是学术研究重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环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结构性作用。就企业之间各种可能的交易和网络行为中可利用的资源而言,创业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企业发现有利的创业机会,随着环境不确定性和丰富性的不断变化,社会网络会呈现出网络收缩、网络动荡、网络强化和网络扩张四种演变模式。技术环境的革新能为新创企业在社会网络中争取有利的发展方位时创造更好的机会。研究表明,民族文化环境同样能够影响创业企业网络能力的发展,即企业开发和维持获取企业所需资源的网络关系的能力。总之,企业迫于环境中的竞争压力,会倾向表现得与众不同,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组织状态,使企业之间的连接关系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在整个网络关系中占据利于自身发展的网络位置。

4、创业过程创业网络和创业过程相辅相成,创业网络的各种特征及变化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绩效结果,创业过程能促进创业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并推动其层级化发展。通过回顾文献可知,随着创业过程的推进,网络中资源交往由简单的点对点逐渐扩展为组织之间多层次的稳定交往,为了满足企业每个阶段的资源需求,与创业过程相对应的网络会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态势。董保宝基于创业过程视角构建的创业网络的演进阶段整合模型中,创业网络会随着企业的开发到成长再到成熟,经历低阶到高阶的演进过程,网络内容、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与网络能力也会随着这个过程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社会网络演化路径研究

创业研究领域中,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试图描绘出社会网络的具体演化轨迹。本文结合文献,借鉴彭华涛学者的观点,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路径归于以下两类。

1、存在终点的演化路径虽然企业生命周期应该划为几个阶段一直没有统一,但是学者分析发现,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成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阶段在实际中最常见且最合适。企业社会网络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发展所需资源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会有所差异,创业企业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诉求―被满足―再诉求―再被满足”的循环过程,从而可以认为社会网络的演化与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张宝建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依据网络租金和结构洞的变化规律可划分为组建、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并且网络的进化过程体现出功能和结构的协同演化。

2、不存在终点的演化路径企业社会网络演化是一个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根据内外部经济市场环境适时调整,使得自身经营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轨迹是一个由不稳定到次混沌、混沌、动态稳定的循环模型。结合静态的网络演化形态和动态的网络演化动因,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过程可分为初始、裂变、集聚和重组四个阶段。

Lechner&Dowling经过研究设计提出新创企业网络演化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转化期,并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关系之间的组合和网络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向前演进。关于企业社会网络演化过程是否有终点,学者们持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演化过程有无终点一方面取决于创业者,当创业者满足于企业现有发展而执意使企业停滞于当前发展状态或者为降低网络关系开发成本而保持现状时,企业社会网络会出现演化暂停点;然而随着创业者和其专长成为过去式被市场淘汰或者创业者领导企业主动跟随市场的变化,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将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取决于创业企业的发展,随着企业进入稳定成长期,内部结构和管理系统趋于完善,企业的网络关系逐渐以商业关系为主,当交易双方中任意一方无法给另一方带来相关利益时,双方之间的连接就会慢慢地弱化直至被一方主动淘汰。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当企业处于衰退期时,一旦再创业发展不及时,企业组织将不复存在,社会网络演化问题便不会再涉及。

三、社会网络演化内容研究

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期望通过利用社会网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将抽象的网络演化过程具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将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分为:外部形态的变动,即网络规模和成员间连接关系的变化;内部通过有效的网络治理机制对网络要素进行相关的调整。董保宝(20xx)则认为创业网络的演进应包括网络交往的内容、网络关系治理和网络交往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这三方面演进的实现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整个企业创业网络的合理演进和完善。结合文献,创业网络发展主要包括网络关系内容、网络治理机制、网络结构和网络能力的共同发展。还有一些学者是通过描述社会网络特征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网络演化的具体内容的,比如朱秀梅(20xx)将创业网络的特征概括为结构特征、社会特征和关系特征。其中,网络结构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直接和间接联系的模式。社会特征主要包括人际、商业和机构网络,而关系特征主要用来衡量企业之间网络关系的质量。吴莹、彭华涛等(20xx)认为企业社会网络随着创业阶段的深入而不断演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网络的关系、结构和规模三个方面。国外学者基于社会网络资本论的视角,对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其认为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是企业在形成和增加社会资本的过程中构建特定结构的网络,并依靠网络的不断复制而实现自身的成长与演进的过程。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随着社会网络演化程度的加深,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扩充,而且网络规模的变化也会导致创业企业内部的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Weisz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的构成从低网络密度向高网络密度演化,比构建初期就起始于高网络密度更有利于新企业的.成长,但是有研究表明当企业发展处于衰退期时,企业社会网络结构会由稠密变得稀疏。学者王建和刘冰(20xx)主要从开放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演化过程,其中网络开放性,是指网络主体之间联系的地域分布特点,网络多样性是指网络关系内各种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差异越大则资源种类越丰富。以上学者从不同方面分析描述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演化内容,所有研究观点综合起来构成了完整而立体的社会网络。

四、整合框架

社会网络中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线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网络将会展现出某种无法预知的新的结构状态,通过这种结构状态的不断更新,企业的创业敏感度和网络内利益关联体之间的凝聚力得到不断提高。当企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创业者最初基于亲情和友情构建的强关系网络会因网络成员的长期承诺和利益需要逐渐变得稳定、透明,早期的个人关系网络逐步被正式且透明的循环交往关系网络取代。综上所述,社会网络演化的最终结果是社会网络以弹性有序的结构代替了稳定固化的结构,以渐变和突变代替了静态不变,从一个均衡演进为另一个更为强健的均衡。社会网络演化研究旨在从动态的视角剖析和描述复杂的社会网络,本文结合四个常见维度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动态演化的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图1中,演化影响因素、演化路径、演化内容和演化结果构成了社会网络演化研究整合框架。社会网络演化影响因素揭示了能够影响社会网络演化的几个主流因素,而且与演化路径和演化内容之间分别存在相关关系。演化路径研究用来揭示社会网络演化轨迹,演化内容与演化路径对社会网络最终的演化结果均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选择正确的演化路径和适时地保留、淘汰有关网络,有利于企业网络演化成最适合发展的均衡状态。本研究选取上述四个维度来分析社会网络演化过程,对该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意义:第一,演化影响因素、演化路径、演化内容和演化结果这四个维度依次展现出社会网络演化过程的来龙去脉,从为何演化、具体什么内容在演化、如何演化到最终演化成什么;第二,将四个不同维度放在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思考,更具整体性,并给后续研究指出了一个可参考的研究方向。

五、现有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国内大多社会网络研究未能将中国国情与西方发展情况完全分开,实际创业中,国外研究理论不一定适合所有本土企业的发展。第二,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在发展较为成熟后才被引入中国,在最初的本土化研究中几乎全部借鉴了国外的理论模型,而且国内越来越多企业效仿西方国家成功企业的发展模式,中西结合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本土化研究遗失。第三,现有网络研究只探讨了创业者对社会网络演化的推进作用,没有考虑创业者会因家庭压力、个人经历、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等原因对社会网络有序地发展产生的阻碍作用。例如,在创业初期,风险规避型配偶可能会阻碍创业者主动拓宽弱网络关系的活动;有研究表明,与失败后再创业相比,因缺乏创业经验的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会更低。后续研究应该综合考虑创业者对社会网络发展的推动和阻碍作用,只有将复杂的实际情形剖析透彻才能更贴近研究本质。第四,学术界对社会网络研究中涉及到的有关概念用词不统一,专业标准不够,使后辈学者在学习参考中容易混淆。比如,董保宝(20xx)在创业网络演进模型的研究中将社会网络等同于创业网络,而在庄晋财、沙开庆等(20xx)关于企业成长嵌入式网络演化的研究中认为创业网络包括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丁高洁(20xx)在探讨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时认为网络规模是指创业者可以支配利用的关系范围,而国外有的学者定义网络规模为主体联系的冗余性程度。学术界标准用语混杂现象正好说明了该领域研究还未完全成熟,具有发展空间,后辈研究者在探讨新研究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术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归纳统一相关学术概念。

篇9:社会网络微博营销研究论文

社会网络微博营销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web2.0技术的繁荣发展,微博迅速崛起。微博营销的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企业纷纷通过微博这一平台进行营销活动。本文简单的对微博营销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了介绍,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三个方面对微博营销的应用进行研究,如中心度分析、小团体分析、小世界效应,并提出相关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微博营销;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法

随着web2.0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微博作为一种通过关注来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的社交平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使用微博的网民占69.4%。微博与其他社交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既可以和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同学进行互动,还可以和自己崇拜的明星、名人等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空间。微博凭借自身用户数量多、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等优势迅猛发展,企业看到了这一平台的营销价值,纷纷开展各种微博营销活动,微博营销应运而生。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专门研究社会网络关系的方法,而微博营销正是基于社会关系而展开的营销方式。因此,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角度来对微博营销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新思路。

一、相关理论综述

1、微博营销的相关概述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社交网络平台,它传播的信息内容有图片、视频、音频、以及文字等,其中文字的字数必须控制在140以内。它具有信息发布便捷、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这样用户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对同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看法,长期以来,会形成一个以兴趣爱好组合在一起的群体,这就为以后微博营销顺利进行打下了群众基础。随着微博的火热,出现了微博营销商业模式。微博营销是指通过微博这一社交网络平台将企业与用户联系起来,企业在该平台上发布一系列营销活动来吸引用户关注,向关注用户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建议反馈给企业,使得企业深度了解用户的需求,来达到其营销的目的。微博营销不仅具有微博便利性、及时性、传播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还具有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企业可找明星代言自己的产品,利用其名人效应,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使营销效果翻倍。

2、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社会学分析方法,主要是分析社会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社会网络研究中经常用到“社群图”这个概念,社群图主要是由点和线构成的,图中每个节点代表社会个体或者群体成员,每条连线代表个体或群体之间存在的关系,用简单的点和线就可以表示个体或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结构。如图1所示:本文根据微博营销的特征,从中心度分析、小团体分析和小世界效应三方面来分析社会网络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

二、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微博营销中的应用

1、微博用户的网络中心度分析

企业进行微博营销时,可通过中心度的分析找到正确的营销对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营销成本还可以提高营销的效果。在微博中,通过“点度中心度”的分析找到拥有高度数的博主,这种人是博主网络中领导者。这类人在群体中威望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只要找到微博用户网络中的高度数受欢迎的博主,对其进行重点营销,使其成为该企业的代言人或者fans,这样由他发表以及分享和转发的信息会得到大量的微博用户关注,可使营销效果达到最佳。通过“中介中心度”的分析找到拥有高介度中心的博主,该博主充当的是中间人的角色,如果不通过他,与他相连接的两个博主就无法取得联系。因此,企业要进行微博营销,必须处理好与高介度中心的博主的关系,加强该博主的满意度,使得信息传递可以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营销效果。通过“接近中心度”的分析找到接近中心度的博主,接近中心度越高,表明该博主与其他博主的间的联系越紧密。因此,企业进行营销活动时,还应关注高中心度的博主,努力提升该博主的忠诚度,促进信息的广泛传播。

2、微博用户的小团体分析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一般来说小团体是强关系。在微博中,强关系是指博主之间有着直接链接关系。据调查表明,强关系代表信任、合作、稳定,因此,微博博主之间的相互影响很深。同时,强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也很大,它会影响个体的想法,甚至行动。因此,企业进行微博营销时要找到小团体内部的领导者,他们的言论和行为会对其他内部成员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样企业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提升他们的忠诚度,这样就可以使营销目的达到最大效果。小团体内部是由强关系组合起来的,而不同的小团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弱联系。在微博社会网络中,弱关系虽不像强关系那样联系紧密,但是它可以形成一张大的关系网,使得不同小团体之间的信息可以相互传递,不像强关系那样的小团体,信息只能在自身的内部成员间传递,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得出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时,信息比较封闭,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时可促进不同团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3、微博用户网络的小世界效应

微博作为一个网络营销平台,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潜在营销对象,企业通过更新微博的方式来传播信息。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可知微博的传播是符合小世界特性的,其传播模式面对面的。在小世界理论中,微博用户作为一个节点,通过转发、评论、互相关注等方式来获取和传递信息,这种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因此,企业进行微博营销时,其粉丝对微博进行转发、评论,这种重复的次数越多,企业微博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由此获得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微博营销策略

1、通过找到小团体的领军人物提高微博用户对企业品牌的认可

小团体是强关系组合而形成的。小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代表不同的节点,处于被不同的完位置、拥有不同的能力。前文中提到,我们可以通过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找到小团体中的核心人物或者说领导者,这种人往往很有威望。领导者引领人们的思维,尤其在具有相同兴趣的团体当中,他的建议对其他成员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在社会规范下,人们往往会同威望较高的领导者意见一致。因此,企业进行微博营销时,要重点关注这种核心人物,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努力提升他们对该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度,使得企业获取该团体的成员的认可和信任。

2、利用弱关系加强微博用户对企业信息的传播

前文我们提到小团内部成员间是强关系,不同小团体间的联系是弱关系。我们利用强关系来获取认同的同时,还要利用弱关系来为企业进行大量的宣传。由于弱关系不像强关系那样稳固,它可以将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实现不同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因此,在企业的营销活动当中,注重强关系同时,还应重视弱关系的作用,利用微博营销扩大对企业信息的宣传。

篇10: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

【论文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4] Lakoff, Robin To lmach. 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 [J] . Language in Society, 1973(4).

篇11:研究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发展论文

研究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发展论文

微博最先出现于美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网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随着新浪微博的开通,2010年成为国内微博元年,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试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微博。

自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它做出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种侧重于从具体微博的内容上进行分析,另一种侧重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也即微博用户结构上的研究。而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微博即是一种整体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新媒体同时也是自媒体,它从博客中来,同时微博又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首先,微博有140个字符的内容限制,这决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读性强;其次,博客主要以网络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机等移动互联网为媒介,从而微博有它得天独厚的即时性;再次,微博的用户量大面宽,互动频繁,是一种典型的社交网络。

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

关系群体为导向的研究把微博应用看作一个整体,并不细致对微博中的应用加以拆分讨论。平亮和宗利永通过“滚雪球”的.采样方法对粉丝数超过10万的14个名人微博分别进行了点度、中间和接近中心性分析。他们得出了如图3所示的微博名人社会网络关联图并且形成结论:即使同是意见领袖,由于他们的中心性不同,权力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在微博网络上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解立群、颜清华等研究者选取50位粉丝超过10万的微博名人以及50位粉丝数少于10万的普通人作为样本,编号形成二值矩阵。运用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论法这三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分析,提出“围观模型”,同时也说明虽然理论上普通人能和名人直接交流,但现实中无法进入微博名人圈子内部,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

同时,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权垄断,并且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广大草根阶层网民的声音也可以传出并得以放大。

【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白话文运动

2.现代人名用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3.网络环境下社会课教学初探

4.网络语言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论文

5.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英语教学

6.社会小论文

7.思想汇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8.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9.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探析论文

10.社会性别差异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

下载word文档
《社会语言学下的智能时代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