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

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

2023-01-07 08:06: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U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

篇1: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

一、单选题

1.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小儿医是:

a 华佗b 巢元方 c 孙思邈

d 钱乙e 扁鹊

2.我国儿科医案记载较早见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元代

d 宋代e 明代

3.相传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是:

a 《小儿药证直诀》 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c 《颅囟经》d 《幼幼新书》

e 《活幼新书》

4.儿科成为独立分科时代是:

a 秦汉时代 b 隋唐时代 c 宋时代

d 金元时代 e 明清时代

5.首先明确惊与痫区别的医家是:

a 万全b 陈飞霞 c 刘昉

d 钱乙e 孙思邈

6.《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

a 刘昉b 钱乙 c 董汲

d 曾世荣 e 万全

7.我国最早的痘疹专书是:

a 《小儿痘疹方论》 b 《博集稀痘方论》

c 《小儿痘疹袖金方论》 d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e 《疹科纂要》

8.宋代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书是:

a 《幼幼新书》 b 《活幼新书》

c 《幼科指南》 d 《小儿病源方论》

e 《幼科发挥》

9.下列哪一部著作是明代医家万全所著:

a 《婴童百问》 b 《保婴撮要》

c 《袖珍小儿方》 d 《幼科发挥》

e 《幼科类粹》

10.下列除_____外均是宋代钱乙创立的学术观点。

a 五脏证治法则 b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c 治疗首重保护胃气d 明确了惊风与痫证的区别

e 把“疳”证列为脾胃病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宋代是中医儿科学成熟时期?

2.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是哪部书?它对儿科学发展有哪些贡献?

答案

1.答:宋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当时政府的医疗机构太医局中专设小儿科为独立分科之一,此时已有儿科专著问世,名医大量涌现,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北宋名医钱乙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其为儿科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北宋董汲著《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第一部痘疹专书,对后世医家在痘疹方面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南宋刘昉编著的《幼幼新书》汇集了宋以前各种有关儿科学术的成就,并附有己见,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书。陈文中是痘疹用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病源方论》等中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提出了有消毒作用的断脐法。这些成就都说明了儿科专业的形成是在宋代。

2.答:《颅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书中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中医儿科学在小儿生理特点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至今仍有实践意义。该书还论述了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的证治。在治疗方面重视小儿用药剂型,内服方药多采用丸、散等,这对后世医家在小儿科用药剂型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以上内容在儿科学的发展方面都做了积极的贡献。

篇2: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秦汉时期即已有医案的记载

│两晋南北朝

│小儿医学有所进展

唐代:政府设太医署,“医博士”教授医学,专设少小科。第

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在此时流传。

两宋年代:中医儿科专业得到巩固与发展,已形成独特的体系。

代表医家: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刘昉、陈文中

│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的学术思想

│对儿科的发展具有一定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儿科飞速发展,此期的重大发明是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代表医家:万全、陈飞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儿科领域出现崭新面貌。

主要医家与专著

中医儿科学在它的悠久发展进程中,名医辈出,群星璀璨。秦越人、淳于意、巢元方、孙思邈、钱仲阳、万密斋、李 、徐春甫、鲁伯嗣、夏禹铸、叶天士、吴鞠通等,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丰富的临证经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中医儿科学发展史上光彩照人,功不可没。

1. 宋·钱乙 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主要成就

2. 南宋·陈文中 首创温补方药治疗小儿痘疹,为痘疹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著《小儿痘科方论》、《小儿病源方论》。

3. 南宋·刘昉与王历、王 等编成《幼幼新书》40卷。该书特点:

①该书是12世纪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书。

②脾胃方面的疾病占全书的1/4,详细记录了婴儿保育法,区别了惊风与痫症的不同。

4. 明·万全 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主要成就

5. 明·张介宾 辑《景岳全书》,其中“小儿则”、“麻疹诠”、“痘疹诠”共6卷,专论儿科。

6. 清·陈飞霞 著《幼幼集成》,全书首创“胎禀”、“护胎”,将指纹的临床意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目前仍为儿科临床医师习用。

中医儿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儿科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中医儿科学继续发展的原因;中医儿科的继续发展,又使这些特色和优势更加充实和丰富。

首先,中医儿科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儿科的基础研究与儿科临证。

第二,中医儿科在保健防病方面的优势是有待应用和发掘的瑰宝。

1. 中医学科学强调儿童保健从受孕怀胎开始,倡导养胎和胎教。

2. 宋·陈自明在《妇人良方大全》中专立“胎教论”一门。除胎儿保健外,在初生保健、乳食保健、起居保健和精神保健上都有独到之处。

第三,中医学宏观辨证论治的优势,亦同样为中医儿科所拥有。

1. 八纲辨证,六淫、疫疠痰食辨证,脏腑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儿科亦习用。

2. 中医儿科除内治法外,外治法包括涂敷、热熨、灌肠、药袋、药浴、雾化吸入、滴药、贴敷、吹药、药膜等。丰富多彩,疗效独到。

3. 其它疗法: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拍打、气功、日光、音乐、心理疗法等的应用,从总体上增强了儿科常见病的防治能力。

篇3:中医儿科:治疗概要复习自测

一、单选题

1. 小儿中药用量,幼儿及幼童应为:

a 成人量的1/6 b 成人量的1/3

c 成人量的1/2 d 成人量的2/3

e 成人量

2.刺四缝疗法,常用于治疗:

a 婴儿泄泻 b 呕吐 c 腹痛

d 疳证 e 积滞

3.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与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常用于治疗:

a 疳证、婴儿泄泻 b 咳嗽、哮喘

c 五迟、五软 d 积滞、厌食

e 遗尿、尿频

二、问答题

1.儿科常用的内治法则有哪些?

2.儿科常用的外治法有哪些?

篇4:中医儿科: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复习自测

一、单选题

1. 周岁小儿的平均体重、身长为:

a 体重9公斤,身长65厘米

b 体重12公斤,身长75厘米

c 体重10公斤,身长75厘米

d 体重12公斤,身长80厘米

e 体重12公斤,身长70厘米

2.小儿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的年龄是:

a 8个月 b 10个月 c 1岁

d 2岁e 2.5岁

3.正常小儿前囟关闭的时间约在:

a 6~8个月 b 8~10个月

c 10~12个月d 12~18个月

e 18~24个月

4.小儿牙齿发育规律,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5~10个月开始出乳牙b 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

c 8岁以后开始换为恒牙d 12岁以后出第二恒磨牙

e 12~15岁长满28颗恒牙

5.下列除_____以外均为小儿动作与语言发育的正常表现?

a 4个月俯卧时开始抬头b 5~6个月“呀呀”发单音

c 6~7个月会独坐、并认生人 d 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

e 1岁能独立、扶之能走

6.小儿时期不同于成人最根本的生理特点是:

a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b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c 纯阳之体 d 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e 稚阴稚阳之体

7.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a 盛阳 b 纯阳无阴

c 阳常有余 d 阴虚阳盛

e 生长发育迅速

8.“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说明小儿为:

a 纯阳之体 b 稚阳之体

c 稚阴之体 d 稚阴稚阳之体

e 盛阳之体

9.小儿五脏六腑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其中尤以哪三脏更为突出?

a 心肺肾 b 肝肺肾

c 心肝肾 d 肺脾肾

e 肝脾肾

篇5: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

摘要:探讨中医儿科临床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

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医学生临床思维、应对患者自信能力增强。

通过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全面培养。

篇6: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

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

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

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

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

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

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

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

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

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临床见习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研究生在通过本科学习期间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这时候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使理论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如何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临床。

通常以儿科常见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问诊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

结合具体患者、具体疾病,就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诊疗计划穿插向学生进行提问并解答。

篇7:中医儿科: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复习自测

一、单选题

1. 古代医家对小儿的易动肝风这一病理特点,概括为:

a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b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c 脾常不足 d 肝常有余

e 以上都不是

2.小儿的病理特点是:

a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b 脾胃薄弱,气血不足;肾气未充,筋骨未坚

c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d 肺常不足,卫外不固;神气怯弱,易发抽搐

e 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3.下列哪两经疾病多见于小儿时期?

a 肺肝 b 肝肾 c 肺脾

d 脾肾 e 肺肾

二、问答题

1.小儿发病容易的病理特点有哪些主要表现?

2.何谓“易虚易实”?举例说明。

答案

1.答:小儿抵抗力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发病。主要表现有:

①小儿脏腑娇嫩,卫外功能未固,外邪易由表入里,侵袭肺系,故小儿易患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

②小儿脾常不足,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较成人为多,一旦饮食失调,或添加辅食不当,即可造成脾胃运化功能紊乱,出现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甚则严重影响小儿发育。

③由于小儿“肝常有余”,感邪之后,从阳化热,由温化火,引动肝风,心火肝风交煽,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

④小儿生长发育,赖以肾阳和肾阴,若先天肾气不足,加上后天脾胃失调,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则可见五迟、五软等先天禀赋不足之病。

2.答: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较差,一旦患病,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迅速转变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错综复杂的证候。如偶患感冒,可瞬即转化为肺炎喘嗽肺气闭塞之实证。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可迅速出现正虚邪陷,心阳不振,虚中有实之象。又如婴幼儿腹泻,常易出现液脱阴伤或阴竭阳脱的危候。

篇8: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中医儿科学教学方法探讨论文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有限。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中西医儿科学融会贯通,应用到临床实际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1培养学生对中医儿科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爱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在兴趣爱好这位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热情探索而获得成功。只有在求知欲很强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根据学生这一学习的生理特点,笔者在中医儿科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注意从培养学生对儿科的兴趣着手。因为儿科有一部分病证的内容与内科重复,内科会了,儿科自然没问题,如果在讲授时不能突出儿科特色,学生就会觉得有一种炒旧饭的感觉而索然无味。例如在讲授中医儿科学总论时,很多内容是单纯理论知识,讲起来比较枯燥,所以笔者将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儿科诊法特点等归纳为一些疑难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如:小儿是不是成人的缩影;小儿是不是像麻雀一样虽小五脏俱全;为什么说小儿科为哑科;为什么古人说宁治十男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儿科有哪五难等,由此而激发学生对儿科问题的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用典型和具体事例讲解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四诊特点及难点,使学生加深对儿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如在讲“小儿感冒”这一病种时,明确指出它与成人感冒都是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常见疾病,但小儿感冒有它自己的特点,即高、热、快、杂。也就是说小儿感冒发病率高;以发热为突出症状,且风热证比风寒证多见,纵有寒象也是寒包热居多;患病后变化快,若治疗不及时很快转变为咳嗽或肺炎喘嗽;证情复杂,多夹滞、夹痰、夹惊。这些都是由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等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这样讲述,加深了学生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兴趣。

2注重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儿科学有共同的研究对象、科学属性和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儿童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家长求愈心切。面对这种需求,除传授中医传统知识外,还应输送先进的现代化医学诊疗方法。对于在临床上中医治疗效果比西医治疗效果明显的疾病,可采用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授课方法;对于危急重症及难以接受中药治疗的疾病,授课时采用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授课方法。例如小儿泄泻,中医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伤食泻、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和脾胃阳虚泻,而西医学则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这些都应按照各自的理论体系分别讲述,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清晰地理解和分辨,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来确定治疗方案。如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应采取抗感染和补液疗法及时治疗并改善脱水状况。而对慢性腹泻,属胃肠功能紊乱及饮食所伤等因素引起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别采用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等治则,可收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间的内在联系和互为利用,促进中西医融会贯通。

3联系临床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引进新的知识

教学中联系临床实际可加深感性认识,我们可以把总论部分中小儿体检的方法和内容、如何具体应用四诊及步骤顺序、小儿生理常数的测定、正常值等安排在见习内容中去,这样既可在临床上结合具体患儿讲述,学生自己操作,加深印象,又可节省课堂时间用以讲述其他内容,一举两得,避免空洞乏味的课堂讲述。时行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讲授时,同学总觉得抽象,内容繁杂,不好记忆。在临床教学中笔者结合幻灯片及尽可能安排传染病中出瘆性疾病的`见习,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明确分辨出不同病种,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便于临床施治。

此外,现今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新的动向,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价值的素材,拓宽知识面,充实自己的信息量,这样才能在授课时传授学生新知识,满足学生多方位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经验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今后对中医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同时,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中医儿科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篇9:中医儿科学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

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中医儿科:乳食喂养与预防保健复习自测

一、单选题

1. 母乳喂养,增加辅食和断奶最适宜的时间为:

a 2~3个月加辅食,8~12个月断奶

b 2~3个月加辅食,12~16个月断奶

c 4~5个月加辅食,12~18个月断奶

d 4~5个月加辅食,16~20个月断奶

e 半岁以后加辅食,1岁左右断奶

2.小儿添加菜泥、蛋黄、奶糕、鱼泥、肉末辅食的年龄是:

a 2~3个月 b 4~6个月 c 7~9个月

d 10~12个月 e 以上都不是

3.新生儿时期每日需睡眠时间为:

a 22小时b 20小时c 16~18小时

d 14~16小时 e 12小时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母乳喂养是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2.为什么小儿到一定月龄就要添加辅食?添加辅食的时间、原则和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案:

1.答:乳婴儿以母乳喂养最为理想。《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因为母乳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最适合乳婴儿消化、吸收。且母乳清洁,喂乳简便,温度适宜,不易为邪毒所染,并可增加小儿的抗病能力,所以母乳喂养为婴儿最为理想的喂养方式。

2.答:由于婴儿发育迅速,伴随年龄的增长,以营养物质的需要量随之增长,单靠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往往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及时添加辅食是很重要的。不论何种喂养方式,到2~3个月后即需要增加辅食。其目的除补充营养外,并为小儿逐渐过渡到用其他食物和断奶创造条件。

辅食的添加应循序渐进,原则为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不要突然添加过多,以防止消化功能紊乱。一般来说,增加一次辅食,即可减少一次喂奶。但在婴儿6个月前其主食为乳类,适当增加各种辅食。6个月以后,主食以乳类加糊类,辅食的量和品种也相应增多。

【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相关文章:

1.中医在国外的发展

2.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

3.中医论文

4.中医对联

5.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水痘

6.中医现代化的现状与发展

7.中医治疗关节炎

8.中医执业医师

9.中医怎么治风湿性关节炎

10.中医怎么治宫颈炎

下载word文档
《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