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

2022-05-28 03:57: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米m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

篇1: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

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及重点

围产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死亡率高,其最主要死亡原因是缺氧、宫内生长障碍、早产、产伤和感染。增强孕妇营养,孕妇戒烟、酒,治疗心、肾等疾病,可减少宫内生长障碍。避免过度疲劳、高年妊娠、多次人工流产者可以减少早产率。

新生儿保健 应细心照料,精心护理①断脐 ②拭口 ③洗浴 ④保暖

婴幼儿保健 婴幼儿时期发病率及死亡率仍较高,常易发生脾胃疾病及时行疾病。此期小儿应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指导断奶,并合理安排断奶后的饮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问题,加以纠正。

幼童期时期 此期小儿饮食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智力发育极快,应培养小儿独立自主生活能力,讲卫生、讲礼貌、爱集体、爱劳动的道德品质。扩大知识面,促进智力发育。并要加强体格锻炼,利用空气、日光和水,通过体育活动和游戏增强体质。定期进行体格检查,预防各种疾病,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如烫伤、外伤、异物吸入、中毒等。

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1.计划免疫 根据小儿不同年龄,定期进行预防接种,是减少和防止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2.居室 小儿的居室应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冷暖燥湿要适宜。

3.衣着 小儿的衣服以轻软为原则。

4.睡眠 小儿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传染病管理原则及实施办法

对传染病患儿必须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管好传染源,减少交叉感染。要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定期开展传染病的检查及治疗。加强幼托机构传染病管理,严格执行小儿入所体检,并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方式和途径,结合当地流行情况,分别给予处理。

有计划地对小儿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儿童保健组织,进行儿童保健人员培训,指导有关业务,开展儿保卫生宣教,将科学育儿法普及到群众中去。

篇2: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年龄分期

胎 儿 期

从受孕到分娩共40周,称为胎儿期。胎儿完全依赖于母亲而生存,孕母的健康情况和卫生环境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在整个孕期内,尤其在受孕的前3个月,胎儿的各脏腑器官迅速发育分化,并基本形成,此时孕母若因遭受物理、药物、感染、劳累、营养缺乏、心理因素等不良因素,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可以导致流产、死胎、先天畸形。因此要做好胎儿期保健,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饮食营养,劳逸适度,避免外伤及放射线照射,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古代医家很重视胎儿保健,称之为“护胎”、“养胎、”、“胎教”,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止,定为围产期,此期易患硬肿症、败血症或肺炎,死亡率高,故提高接生技术,注意产后保温,及早母乳喂养,加强室内消毒,显得十分重要。

新 生 儿 期

从出生到28天,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脱离了母体,体质十分稚嫩,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对许多疾病的防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减轻等症。亦可因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损伤胎儿,导致产伤、窒息、硬肿、脐风等疾。因此,应特别重视新生儿喂养、保暖、消毒隔离、皮肤保护等,予以细心养护。

婴 儿 期

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为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1周岁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1.5倍,头围、胸围的发育也以婴儿期为最快,头围周岁时已达46cm左右。脏腑功能也在继续发育和完善。保健重点为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增加辅食,预防疳证、佝偻病的发生,同时要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此期小儿脾胃功能薄弱,如喂养不当,容易发生脾胃疾病,如泄泻、食积、呕吐、疳证等。

幼 儿 期

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这一时期小儿体格增长较婴儿期缓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开始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断乳后由于食物品种转换,脾胃功能比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等病证。随着小儿年龄增加,户外活动逐渐增多,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加,故多种小儿时行疾病如痄腮、顿咳、丹痧、水痘等发病明显增高,应做好消毒隔离等预防工作。由于识别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尚差,幼儿期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中毒、烫伤等。

幼 童 期

从3周岁到7周岁为幼童期,也称学龄前期,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并具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这一时期小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要注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由于生长发育仍未完善,与外界环境接触更广,仍很容易罹患各种时行疾病,水肿及风湿热痹也好发于这个年龄,因此要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此期小儿活动范围增大,更须注意防止中毒、触电、跌仆等意外事故发生。

儿 童 期

从7周岁到12周岁为儿童期,因大多为6~7岁入学,故也称学龄期,此时小儿体格发育仍稳步增长,大脑思维、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学校、社会环境,对各种时行疾病的抗病能力加强,疾病的种类及表现基本接近成人,这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要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并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护视力,预防龋齿,保证充分的营养等。

篇3: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小儿麻痹症

【概 述】

1.定义 小儿麻痹症是感受风热暑湿疫毒之邪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初期呈双峰热,肢体疼痛伴咳嗽、咽痛,或伴呕吐、腹泻,后期出现肢体瘫痪、骨骼畸形为特征。

2.发病情况

①发病季节:多集中于夏秋季。

②发病年龄: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初生儿也可感染,且病死率较高。

③传染途径和流行情况:主要通过飞沫和粪便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有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病因病机】

1.病因

感受风热暑湿疫毒之邪,经口鼻入侵,内伏经脉导致肺热叶焦。

2.病机

①风、湿、热、疫毒时邪由口鼻侵入肺胃二经。

②疫毒之邪居于阳明中道。

③疫毒深入,湿热之邪内伏,流注经络四肢百骸。

④久病脏虚,肝肾亏损,精乏血枯。

总之,感受时行疫毒之邪是致病的重要原因,正气不支是病情不断深入演变的基础。由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受,肺热叶焦,筋脉失养,湿热不除,经络受阻,邪困阳明,肌肉失养,肝肾亏损,筋脉枯萎,致成此症。

【临床表现】

1.潜伏期:3~35天,一般5~14天。

2.前驱期:多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食欲减退、乏力、全身不适和头痛等一般“感冒”症状;或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也可有咽痛、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经数小时~4天后热退,症状消失。疾病终止于此期者称顿挫型。

3.瘫痪前期:经2~6天的静止阶段,体温再次升高,进入瘫痪前期。因此本病常呈现双峰热型。有些病人可无前驱期而直接进入本期。此期病儿尚有全身兴奋状态,面赤、皮肤微红、多汗,可有呕吐和咽痛。常有一过性膀胱麻痹和便秘。全身或四肢肌肉疼痛,感觉过敏,不愿他人抚抱。此期重要的体征是项背强直,弯曲时疼痛。腱反射正常或稍亢进,四肢自动时,出现细微振颤,似为瘫痪先驱征兆。如疾病终止于此,无瘫痪出现,称无瘫痪型。

4.瘫痪期:肌肉瘫痪大都于瘫痪前期的第3~4天开始,偶可早至第1天,或晚至7~11天。瘫痪随发热而加重,大都经过5~10天。轻症只1~2天,重症可持续12~16天。一般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依据主要病变部位,又可分为下列数型:

① 脊髓型 最常见,为脊髓前角细胞受损所致,具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表现为分布不对称、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四肢多见,下肢尤甚。感觉存在。

② 延髓型 (脑干型或球型)病毒侵犯延髓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深浅不匀、节律不齐、和各种异样呼吸,重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缺氧、发绀。侵犯循环中枢时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下降、循环衰竭;侵犯脑神经核后,产生各种相应症状。

③ 脑炎型 偶见,急起高热,嗜睡、昏迷和惊厥,可有痉挛性肢体瘫痪。

④ 混合型 常为脊髓型和延髓型同时存在。

5.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时,瘫痪即停止发展。瘫痪后1~2周,病肌开始逐渐恢复功能,轻症经过1~3月,重症常需6~18个月或更久才能恢复。

6.后遗症期:神经组织损害严重的部位,瘫痪不易恢复,受累肌群萎缩,造成躯肢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脊柱弯曲等,成为后遗症。

7.预后:少数病人可有并发症出现,如心肌损害、肺炎、肺不张、尿潴留等。严重瘫痪长期卧床者易有褥疮、骨质脱钙,甚至肾结石。

篇4: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痄腮

【概 述】

1.定义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

2.发病情况

⑴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春易于流行。

⑵ 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85%发生在小于15岁的儿童。

⑶ 一般预后良好。年长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等症。病情严重者可见昏迷、痉厥变证。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因:风温邪毒,为阳邪,具有传染性。

⑵ 内因:积热蕴结。

2.病机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经口鼻而入,内袭少阳,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而发病。(痄腮病因病理示意图)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4~21日,平均为18日。

2.前驱期 可有发热、乏力、肌肉痠痛、食欲不振、头痛、呕吐、咽痛等症状,以上症状常与腮腺肿痛同时出现,一般持续3~5日。

3.腮肿期 腮腺肿胀常为首发症状,多为双侧性,一般先见于一侧,1~2日后对侧肿胀。肿胀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界不清楚,表面灼热,有弹力感及触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局部疼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此时体温仍高,多为中度发热。

颌下腺及舌下腺也可受累,少数患儿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4.预后 整个病程为6~10日,最长达2周。预后大多良好,偶有重症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者。少数病例可发生一侧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篇5: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水痘

【概述】

1.定义

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皮肤粘膜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又可称为水疱、水花、水疮等。

2.发病情况

⑴ 发病季节: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两季为主。

⑵ 发病年龄:儿童期均可发生,尤以1~6岁多见,6个月以下婴儿很少发病(因为母体抗体在婴儿体内暂时存留)。

⑶ 传染途径和流行情况:主要是接触传染或飞沫传染。传染性很强,接触者约90%发病,故易在学校、幼儿园引起流行。患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感时行邪毒(风热温毒,属阳)。

⑵ 脾胃内蕴水湿。

2.病机

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蕴郁于肺,故见发热,流涕,轻微咳嗽等肺卫症状。病邪深入,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

病机特点:

⑴ 时邪多夹湿浊而犯;

⑵ 由于湿邪粘滞,不可能一透而解,故痘疹分批出现,不是一发而尽;

⑶ 本病邪犯肺脾,一般病邪只涉及卫分,病情轻浅。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8~21天,一般14天左右。

2.前驱期 初起与感冒相似,可见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一般经数小时到一天即可出现皮疹。

3.发疹期 皮疹多在发病后3~6天内分批相继出现,一般2~3批。

皮疹情况:

(1)水痘分布特点

(2)水痘形态

(3)皮疹变化顺序

(4)特殊体征

4.预后 水痘的全病程(从起病→痂盖脱落)约1~3周,一般病情缓和,预后大多良好,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个别患儿可合并肺炎、脑炎。

*注意:

(1)正在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药物治疗的患儿,或患白血病和免疫功能低下儿,若患水痘可致皮疹扩散、泛发和坏死,特别是白血病患者常可致死。

(2)孕妇在妊娠28周前患有水痘,可使胎儿偶患先天性水痘综合征,出现眼部异常,如小眼畸形、白内障、脉络膜视网膜炎,大脑皮层萎缩,肢体发育不良,低出生体重,瘢痕性皮肤病变。

(3)孕母在分娩前5天内患水痘,可从胎盘传给新生儿,使部分新生儿患先天性水痘。若出生4天内发病,一般病情较轻;若生后5~10天发病,则病情较重,病死率高。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⑴ 辨轻重

⑵ 辨皮疹分布

2.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解毒利湿为总原则。因感受阳邪,不宜温燥。

3.分证论治

[风热轻证]

症状:发热轻微或无热,鼻塞流涕,咳嗽,喷嚏。起病后1天左右出疹,疹色红润,疱浆清亮,根盘红晕不明显,点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躯干为多,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大连翘汤加减。

篇6: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常见病症——泄泻

【概 述】

1.定义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临床特点的疾病。

2.发病特点

[发病季节] 夏秋之际为发病高峰。发生于深秋初冬之时的时疫性腹泻称为“秋季腹泻”。

[发病年龄] 2岁以下小儿为高发年龄阶段。

[转归预后] 绝大多数患儿可获痊愈;失治误治,调护失宜可转成变证或发生危象;亦可迁延不愈转化成疳。

【病因病机】

1.病因

⑴ 外感六淫 冬春多为风寒入侵腹部,影响受纳运化,夏秋暑湿入侵,内应脾胃,热在阳明,湿渍大肠,而致协热下利,水泻不止。若热重于湿,可致暴注下迫。

⑵ 内伤乳食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⑶ 脾胃虚弱 是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又是产生危重变证的条件。脾胃虚弱有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脏气本亏;有因后天调护失宜。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会反复发作,甚则脾病及肾迁延不愈致脾肾阳虚。

2.病机

【诊 断】

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因 辨轻重 辨虚实

2.治疗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常用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之法。虚证以扶正为主,常用健脾益气,健脾温肾等法。虚中夹实证宜扶正祛邪,或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变证则大补阴液,回阳救逆,或阴阳双补。

3.分型论治

⑴常证(5型)

[伤食泻]

【症状】 脘腹胀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烂,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不思乳食,嗳气酸馊;夜卧不宁,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治法】 消食化积,升清止泻。

【方药】 保和丸。

[风寒泻]

【症状】 腹痛肠鸣,泻下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或伴鼻流清涕,或恶风寒;舌淡苔白,脉象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温中止泻。

【方药】 藿香正气散。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相关文章:

1.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时行疾病——水痘

2.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3.中医补肾保健的方法

4.中医夏季养生保健常知识

5.小儿中医保健按摩的方法

6.一年级数学辅导知识点

7.中医儿科: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复习自测

8.高一历史辅导知识点分析

9.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瘀血

10.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寄生虫

下载word文档
《中医儿科知识点辅导:预防保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