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中耳炎
“一站到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医怎么治中耳炎,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医怎么治中耳炎,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医治脱肛的方法
脱肛,是再常见不过的疾病了,虽然短时间之内对人体并没有很大的伤害,但是如果不治疗,是会导致很严重的伤害的,甚至是会引发其他的疾病,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而选择中医治疗脱肛也是非常不错的,那么我们今天就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医治脱肛的方法吧!
用食疗的方法治疗疾病现在已经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了,都是很普遍的。其中通过中医与膳食的结合,能够将治疗与食物联系起来确实是一 个很不错的想法,那么中医食疗治脱肛的方法?
1、鲫鱼黄芪汤:鲫鱼,黄芪,枳壳(炒)。将鲫鱼去鳃、鳞、内脏,先煎黄芪、枳壳,30分钟后下鲫鱼,鱼熟后取汤 饮之,可少加生姜、盐以调味。
2、中医食疗治脱肛的方法,田螺炖猪肉:用田螺肉120克、猪肉120克。将洗干净的田螺肉、猪肉入锅共炖。每日1剂,分4次服食。
3、何首乌煲鸡:何首乌,雌鸡1只(约500克)。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以白纱布两、三层包何首乌末,纳鸡腹内,加清水适量,放入锅内 ,煲至鸡肉离骨,取出首乌末,加盐、油、姜、酒调味,饮汤食鸡肉。一日内分2次服完。
4、中医食疗治脱肛的方法,黄花木耳汤: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木耳25克、白糖5克。将黄花菜、木耳洗净去杂质,加水煮1小时,原汤加白糖调匀服食。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中医治脱肛的方法有哪些的介绍了,相信大家在看过之后,对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用中医治疗脱肛是非常不错了,而且对身体的伤害也是比较小,希望患者朋友们在平时能够注意自己的饮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哦!
篇2:中医治手癣的方法
手癣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我们自身接触了,传染源导致的,一些真菌可能会寄存在我们的光滑皮肤上,会引起潜表性皮肤真菌感染,导致我们自身的皮肤出现溃烂的问题,可以涂抹一些阿昔洛韦,这种药物可以达到非常不错的去除病菌的效果,简述一下中医治手癣的方法吧。
一、药醋疗法:取苦参100克,加入食用白醋适量,浸泡3~5天即成。每日洗浴时,加入苦参醋液30~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或用棉签蘸药液外搽瘙痒处,每日2~3次,连用5~7天。
二、药酊疗法:取夜交藤、鸡血藤、乌梢蛇各20克,加入上等白酒适量,浸泡1周即成。每日洗浴时,加入药液30~50毫升于浴水中洗浴,连用5~7天。
三、药浴疗法:取荆芥、防风、苦参、丝瓜络、蛇床子、当归各3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10~20分钟,每日2~3次,每日1剂,连续5~7天。
四、填脐疗法:取红花、紫草、山栀、大黄各等量,研为细末,加冰片适量,混合均匀,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少许,加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1~2周。
五、足浴疗法:取苦参、癣皮、蛇床子、虫衣、红紫草、防风各10克,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连用5~7天。
六、贴敷疗法:取刺蒺藜、何首乌各等量,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晚洗浴后,取药末适量,加米醋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晚贴敷,次晨取下,连用7~10天。
中医治手癣的方法效果也非常不错,但是中医治疗的进程比较缓慢,需要我们坚持的去进行治疗,同时日常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细菌的滋生蔓延,酮康挫霜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治疗手癣的一种特效药。
篇3:中医治胃痛的方法
中医从过去发展到现在,为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中医治胃痛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吃一些治疗胃痛的中药,当然也可以通过饮食方面进行调养身体,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胃痛的方法是什么呢?有没有方法和途径能解决问题呢?
1、陈皮5克,元胡20克,醋适量,以上前两味用醋炒后研末,每次服用1-2克,每日服3次,适用于胃痛。
2、薤白50-150克,醋50-100克,先将薤白洗净用醋煎煮,不加盐,顿服,也可从小剂量开始,渐渐增加,以痊愈为度。理气宽中,止痢,止痛,适用于胃气痛不可忍。
3、生姜30克,红糖适量,先将生姜洗净,切片,用醋浸泡24小时,每服3克加入红糖,沸水冲泡,加盖浸片刻。代茶频饮,温中,健胃,止呕主治胃脘疼痛,翻胃呕吐,食欲不振。
4、艾叶适量,揉碎,用酒炒热。纱布包裹,敷肚脐,直至痛缓为止(外加暖水袋熨之更炒),用于胃痛偏寒者。
5、仙人掌适量,去刺捣烂,纱布包裹。敷肚脐,胶布固定,适用于热性胃痛。
6、大蒜头1两,连皮烧焦,再加一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空腹食用,一日二次,连用7天可根治。
7、野鸦椿果30g,用水煎服。此方用于气滞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的7个偏方
防治胃疼的方法
1、首先要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及各种刺激性食物,如含酒精及香料的食物。谨防食物中的过酸、过甜、过咸、过苦、过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有吸烟嗜好的病人,应戒烟。
2、饮食定时定量。长期胃痛的病人每日三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要合理。急性胃痛的病人应尽量少食多餐,平时应少食或不食零食,以减轻胃的负担。
3、注意营养平衡,平常的饮食应供给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进局部病变的修复。
4、饮食宜软、温、暖。烹调宜用蒸、煮、熬、烩,不少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不急不躁,使食物在口腔中充分咀嚼,与唾液充分混合后慢慢咽下,这样有利于消化和病后的修复。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肝郁气滞者忌在生气后立即进食。
中医治胃痛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无论你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都应该去正规的药店购买中药,当然还要学会中药的制作方法是什么,这样也更有利于中药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当然自己也能够更好的吸收中药中的营养成分,这样是最佳的方法。
篇4:中医治血尿是怎么回事
临床所见血尿,无不以虚实分类,凡因风邪犯肺、膀胱热结、火毒迫血、心肝火旺均为实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肾亏虚所致尿血乃属虚证;而瘀阻气滞一证,因于堕坠外伤者属实,病久瘀阻为虚实夹杂。
1.风邪犯肺。主证:小便出血始于恶风发热、眼睑浮肿之后,伴咽喉疼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
分析:由于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通调失常,肺为水之上源,风水相搏,故眼睑面部浮肿;风邪袭表,则恶风发热;风邪化热则咽喉疼痛,肺失清肃之令故有咳嗽;热邪下迫灼伤脉络出现尿血。舌苔薄白,脉浮或浮数,是风邪袭表之象。治则:疏风宣肺,清热止血,方药: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加减。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加金银花、净连翘以清热利咽;白茅根、生地黄、小蓟草以清热凉血止血。咳嗽加桑白皮、淡黄芩。若发病于盛夏伏暑,可加益元散,黄连以清暑热。
2.热结膀胱主证:小便带血,血色鲜红,恶寒发热,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少腹作胀,腰部瘦痛,舌红苔黄,脉数。分析:外邪侵袭,邪正相争,故恶寒发热;邪热由表入里,或它脏之热下移膀胱,热邪灼伤血络而发生尿血;湿热下注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热结下焦,迫及膀胱,气机不畅,因而小腹作帐;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府,故出现腰部疫痛。舌红苔黄,脉数均属于邪热内结之征。 治则: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方药:八正散加味。方中扁蓄、瞿麦、通草(代替原方木通)、车前子、滑石,甘草梢能清泄膀胱热结;大黄泄热降火,化瘀止血;生山栀能清热止血,少加灯芯引火从小便而出。内热盛可加知母、黄柏、龙胆草清利下焦之热。尿血量多可加地榆炭、蒲黄、藕节、琥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少腹胀痛加玄胡索、金铃子,小茴香以理气止痛。腰部酸痛可加杜仲、川断补肾健腰。小便频数短少涩痛,可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淡竹叶以清热利尿。若腰腹部剧痛,尿中有砂石排出,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以清利排石。
3.火毒迫血。主证:初起多见恶寒发热,继则高热头痛,骨节酸痛,烦躁口渴喜饮,神疲乏力,尿血,血色鲜红,可伴有衄血、便血,肌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数。分析:风热,或火毒之邪,入侵表卫,故见恶寒发热;邪热由表入里,热势亢盛,热毒熏灼,故见高热,烦躁,头昏头痛,骨节瘦痛;热灼津液,故口渴喜饮;火毒内蕴迫血妄行则见尿血,甚至衄血、便血、肌衄;热邪伤气则神疲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热毒内盛之象。治则: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当我们发生这种疾病的时候,首先要明白它的严重性,如果太过严重的话,一定要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积极的投入到治病当中去,另一方面,还要自己去了解拿一些药有作用,不能完全的依靠医生,因为医生给出的方法都比较笼统,不一定针对每个人都有用,所以说我们在了解自己疾病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治愈自己的疾病。
篇5:中医治老年斑效果好吗
中医在我国可谓是博大精深我,中医本着传统的治疗手法针灸,按摩,理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中医的手法很传统,不需要打针吃药也不需要做手术虽然疗效很慢,可是能够药到病除,现在很多老年人年纪大了以后就出现老年斑,老年斑对一个老人来说是非常困惑的问题,那么中医治疗雀斑的效果好吗?
中医认为,老年斑是由于中老年人气虚血淤,不能上荣营养面部所形成。宜益气养血、活血化淤。
山楂味酸甘,入脾胃经和肝经,其有效成分能扩张血管,清除局部淤滞。蛋清中富含多种氨基酸,有滋润皮肤的作用,有助于消除皮肤色素斑。山楂与蛋清调和后敷面,既可调畅面部气血,又能润肤消斑,故对老年斑有较好疗效。
方法:先用温水洗脸,擦干。将生山楂去核后捣碎,每次取10克,以鸡蛋清调成糊状,薄薄地敷于面部,保留1小时后洗净,每天早晚各敷1次。敷上药糊后,可轻轻按摩面部,以助药力渗透。1个月为1个疗程。
生姜性辛温,用它涂抹老年斑的部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此外,生姜中的姜辣素还有很强的抗衰老功效。
方法是:取新鲜生姜一块,用刀斜向切出断面。用断面在老年斑部位进行擦拭,每天2~3次。擦拭以局部皮肤表面感觉微温为佳,如果在擦拭前将生姜用微波炉加热一分钟,效果更好。除了外用,还可以配合内服生姜水,将生姜泡在红茶或者蜂蜜水中饮用。
特别提醒:注意生姜温度不能太高,防止出现烫伤的情况。特别要注意的是,此法只可用于颜色偏暗的老年斑,即虚证所引起的。如果老年斑颜色偏红,则属于火旺的类型,就不适宜该法。
中医在我国有着很丰富的疗效,用中医来治疗老年斑能够治疗很多疾病,而且还能够增加自己的身体健康,并且配合使用一些常见偏方来进行治疗,既不会伤害到皮肤又可以减少老年斑的发生。
篇6:中耳炎怎么办
一、中耳炎的危害
1、中耳炎一方面很容易拦截了源的传入,造成耳腔内表里内压的不平衡,从而进一步成长鼓膜会穿孔;另外一方面,会导致听骨链的受损,声响缺少有用的传导从而导致耳聋,危害zui大的是炎症会侵入到颅内,毁坏听神经中枢造成听力的彻底损失。
2、胆脂瘤型与骨疡型中耳炎会都有损坏骨质的因素,如果骨壁腐化,传染会直接入侵颅内,致使脑膜外,脑膜,脑实质的传染,部分造成脓肿。而脓肿凡是有大脑颞叶脓肿与小脑脓肿。此范例并发症很是严重,若不实时诊治,会因为脑疝或脓肿进入脑室,造成脑室炎与爆发性满盈性脑膜炎,终极致使患者死亡。
3、一些中耳炎患者偶然会有发烧、食欲消退等满身性中毒反应,这实际上是炎症沁入内耳后激发的迷路炎,如斯长上来会毁伤人体的五脏六腑。
4、当中耳炎产生的炎症进入大脑内,会激发脑膜炎等康健问题,粉碎大脑这个人体“司令部”,那对人体的风险是致命的,像人体瘫痪、彻底失明都有大概。侵入脸部则会造成面瘫,口眼倾斜。
二、中耳炎常见治疗方法
中耳炎就是中耳发炎,是一种常见病。中耳炎常发生于8岁以下儿童,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有发生,它经常是普通感冒或咽喉感染等上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疼痛 并发症。通常中耳炎又分为急性与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如果及时就医的话,可以痊愈并不再复发,但慢性中耳炎确很难治。
1、传统药物治疗法
一般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抗菌、排脓、消肿以达到缩小穿孔的目的,但是很多患者的情况都不一定一样,如果都用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有些患者有化脓的,有穿孔的,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很 难实现穿孔的愈合,并且难以治中耳炎,极易复发。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 ,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
2、中耳炎中医外治疗法(外敷疗法)
依中医而言,耳部出现疾病常常都是因为病毒细菌入侵而引起的,然后使得我们的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失调,以至于发生病理性的变化,就比如中耳炎,就是肝胆湿热、邪气盛行导致的。当我们的机体正气旺盛的时候,那么邪气就不会轻易的侵犯而发生这种疾病了。
因此, 中耳炎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在耳病中,致病之外邪多见于风、热、湿邪;脏腑功能失调,多为肝、肾、心、脾等。中药中耳炎散就是就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 理论体系下,经二十多种中药炮制而成,早年多采用此方法。
中医治疗中耳炎疾病,寻其病机根源,一方面要补益正气、驱除邪毒,另一方面则需活血行气 、宣通脏腑,调理机体阴阳平衡,彻底解除致病隐患。方中乳香、没药可调气活血,治疗气血凝滞 ,消肿生肌;冰片可透骨通窍、散热止痛;甘草则可益气复脉、调和诸药。这样通过调和气血、入骨通经、清热解毒从而治愈中耳炎。
3、鼓膜切开术
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 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4、鼓室置管术
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 -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篇7:中耳炎如何治疗
急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形成慢性中耳炎。那么,中耳炎如何治疗呢?
药物治疗
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药物治疗虽能暂时缓解病情,终究不是根治的办法。目前市场上没有治疗中耳炎的特效药,一些患者盲目吃药只是治标不治本。
鼓膜修补术
鼓膜修补术是一种适用于骨疡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传统治疗方法,一般是将乳突、鼓窦和鼓室内病变三者与外耳道相通,形成一个覆盖上皮的空腔,以达到清除乳突、鼓窦、鼓室和咽鼓管鼓口病变组织,停止流脓、获得干耳的目的。缺点是虽可治愈部分中耳炎,但无法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有复发可能。
中药散剂治疗——中耳炎最佳治疗方法
优点:可直接作用于病患处,无痛无风险。
功效:消炎除湿,祛除表症,缓解耳鸣、耳痛等症状;清热泻火,内解肝郁热积、肾气虚弱、理气通窍;彻除炎症,恢复听力,防止复发。。
用法:用消毒棉签将耳道洗拭干净;以纸卷成细管或用细塑料管摄入适量药粉,吹入耳道深部。
儿童中耳炎预防方法
中耳炎检查要保持孩子处于空气新鲜的环境里,保持鼻腔通畅,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积极治疗耳鼻喉疾病,擦鼻涕的时候不能用力同时挤压两侧鼻孔,应该单侧擤鼻涕,游泳或洗澡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多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儿童游泳的时候要带耳塞,这样水就进不了耳朵,诱发小儿中耳炎,若孩子耳朵疼痛时,家长可以用一块清洁的毛巾热敷耳部,或用热敷垫,皆可缓解耳朵痛。
1、中耳炎是导致婴幼儿聋哑的一大原因,所以要定期让孩子预防接种,从小注意体格锻炼,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阳光,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他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2、天气寒冷或气候变化剧烈时,要让孩子注意防寒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耳朵内常有脓液流出的孩子,一定要经常将他耳内的脓液清洗干净。具体做法是:将孩子的耳廓向后下方牵拉,同时将耳屏向前推移,使外耳道变直张开,再用消毒棉签轻轻进行清洗。
3、在孩子洗澡、洗头前,要用消毒棉球填塞他的两个耳孔,防止污水进入耳朵。此外,不要让孩子跳水或游泳,防止因鼓膜破裂而导致听力受损。
、孩子的饮食要清淡、容易消化、营养丰富,要让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平时,也可以让孩子多吃一点清火败毒的食物,如金银花露、绿豆汤等。
儿童中耳炎护理方法
1、需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中耳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因此父母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多采用青霉素及青霉素族,切不可盲目乱用抗生素。给药途径多选择静脉点滴,这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病灶,发挥作用。
2、向耳道内滴药。这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耳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3、家长应掌握给孩子滴药的方法。给孩子滴药的时候,可以让他侧卧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然后进行滴药。
4、如果孩子的耳朵有出脓的现象,应先用3%双氧水清洁他的耳道,然后再滴药。孩子滴药后要侧卧,待药液渗入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5、在给孩子滴药前要注意:药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如果药液过冷的话,应该稍稍加温,以免孩子在药液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6、时刻保持孩子外耳道及耳前皮肤的清洁,如果有脓性分泌物,要及时清理。
7、如经上述治疗后还不见效,那就应及时就医
篇8:怎么治疗中耳炎
治疗中耳炎的方法
鼓膜切开术
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小儿不合作,局麻下无法作鼓膜穿刺时,应作鼓膜切开术。手术可于局麻(小儿须全麻)下进行。用鼓膜切开术。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
鼓膜穿刺抽液
成人用局麻。以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咽鼓管吹张
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尚可经导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泼尼松龙,隔日1次,每次每侧1ml,共3-6次。
鼓室置管术
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发起人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可用1%麻黄碱液或与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交替滴(喷)鼻,每日3-4次。
中耳炎民间偏方
1、将鲜鸡血藤捣烂取汁。先用药棉将耳朵内的脓液擦干,再将药液滴入耳内,每次4~6滴,每天2次。
2、将鸡蛋黄放在锅内慢慢地煎出油,将油取出后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每天3次。
3、取僵蚕、枯矾、冰片各3克,共研细末,吹入耳内。
4、将穿山甲片烧炭存性,加入麝香少许,吹入耳内。
5、取斑鸠粪、夜明砂各等量,共烧存性,研细末,吹入耳内。
6、取五倍子1.5克、冰片1.2克,共研细末,用药棉擦干脓液后将药末吹入耳内,每天3次。
患中耳炎的原因
中耳炎是中耳部位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儿童感冒常会并发中耳炎,是造成儿童听力受损的常见原因。中耳炎可发生在一侧耳朵,亦可同时发生在两侧耳朵。儿童中耳受到感染的原因有可能是:
1、集体生活增加感染机会:在幼儿园里,孩子接触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日常要多提醒孩子自己注意卫生,饭前便后都要洗手。
2、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容易感染细菌:在密闭的火车或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风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让宝宝患上中耳炎。所以,带孩子外出,要尽可能避开人群拥挤的场所。多带孩子到郊外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
3、感冒:小儿的中耳炎与感冒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一般感冒刚开始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差,细菌容易趁虚而入,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中耳炎,常见的细菌是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在耳朵与咽部之间有一条斜行的管道,医学上称咽鼓管,宝宝的咽鼓管与成人是不同的,他具有短、平、宽的特点,并且咽鼓管的方向几乎呈水平位,这样鼻咽部的液状物更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当然感冒后发生的细菌感染也就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中医怎么治中耳炎】相关文章:
1.怎么医治强迫症呢
3.中读后感
4.中总结
5.中 成语
6.中教案
7.反思中
8.中自我鉴定
9.面试中面试技巧
10.成长中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