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要吃饭就好好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现状:生产控制自动化的先进性与管理信息化的滞后性并存
经研究表明,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由于电力生产安全性与稳定性的要求,电力企业对生产、调度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应用一向比较重视,而对业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却相对不足。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如下:
1、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电力行业相比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较为领先。目前,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装备水平已大大提高,中小型机、微型计算机装备级别不断更新提高,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数量增加较快。到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
2、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系统应用成熟 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机组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对于电网企业,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质量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系统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我国电厂、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为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原国家电力公司在提出改革传统供电营销管理模式,实施电力营销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改造。各省公司供电局响应这种要求,普遍建立了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地(市)级供电企业基本实现了业务受理的计算机化。此外,响应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立供电营销客户服务系统的要求,各地供电部门积极进行客户服务中心的建设,一批供电客户服务呼叫中心初步建立起来。
4、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推进 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的各级分子公司积极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指标查询系统,开发了计划统计管理、人事劳资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监督管理、电力负荷管理、营销管理、燃料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电网实时信息等应用系统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环境网络化和计算机化。各发电集团公司也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重新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蓝图,借助信息化改造和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各公司在“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方针指导下,建立数字化办公环境、企业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等,为公司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但是,总体来看,管理信息化滞后于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进程。
5、信息化机构建设尚需进一步健全 在我国电力企业中,信息部门曾一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而是将信息部门附属在生技部下,或者作为企业的三产部门,有的作为设在科技部下的一个科室,有的设在总经理工作部门下,还有的仅设一个“信息化专责”人员。这是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特征。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在当前企业信息化发展形势下,这种状况势必不能适应信息化对人才、机构的要求。
6、信息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重点 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电力生产与管理对其依赖性日益增大。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也更加提高,信息安全已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20国家电网公司规范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并从安全政策到安全技术措施等方面实施了电力安全计划的研究和试点。
7、企业管理革新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进程 电力行业长期作为国家垄断行业存在与运营,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企业曾一度在计划性指令下进行生产,以安全生产为中心。 在长期的计划经营模式下形成的电力企业条块分割、信息闭塞、效率低下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电力企业需要启动一轮企业管理革新,从企业战略出发,实行业务调整、流程梳理与优化,引入信息技术的支持。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二、问题:模式与观念是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电力集团、电网公司建立了网络、开发了OA、MIS和其他应用系统,各供电公司建立了和正在建立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发电厂在建立MIS、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但是,审视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我们发现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规划缺失导致信息化缺乏系统性:我国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了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到目前为止,这些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数量众多。由于这些系统都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同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展,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2) 电力行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这就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标准体系的缺乏影响了企业内部、上下级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互。
(3) 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长期的垄断性经营导致了其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重安全生产、轻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信息分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意识深深植入电力企业的领导、职工的观念中。当前,电力行业竞争机制正在逐渐建立,电力企业面对竞争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正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力途径。而信息化建设又依赖于企业管理模式的革新。电力企业管理革新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推进难度较大,包括:思想意识的转变;体制的创新和管理的变革;竞争、服务和成本意识的觉醒等,还有企业的服务、品牌、人力资源等更高层次的文化范畴。 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信息化,只能是原有业务在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而已,不能通过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水平质的提升。
(4) 信息化组织建设滞后不利于信息化的推进:在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都不被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由生产部门承担。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信息化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设置和人才状况已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5) 硬件与软件投入上存在“重硬轻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电力企业认为搞信息化主要就是买机器、建网络。前几年,电力企业虽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但是将资金主要用在了硬件设备的购置上,相应的软件系统的投入却明显不够,认为硬件设施是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软件却是无形的,价值不容易度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硬轻软”情结。这种做法的结果是硬件设施脱离了软件系统,从而硬件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信息化建设没有成效。
(6) 企业信息系统孤立存在不能发挥整合效益:电力企业要求生产过程的稳定、可靠、安全,所以厂站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相对企业管理系统更完善,应用效果明显。但是,目前电力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彼此不能有效结合,不能实现管控一体化,数据信息不能集成共享,不利于实现企业的综合管理,
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有冗余和二意性,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D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推进模式,以及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观念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企业商务需从传统商务向电子商务转变:国际电力企业积极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改造电力公司经营和管理上,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电力企业积极开展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材料采购、招标以及电力市场交易等,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与交易成本。中国电力行业由于长期在计划性生产模式下运营,市场化意识淡薄,在利用信息化实现企业商务方面还处于落后阶段,中国电力企业基本尚未建立起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2) 应用广度上需从局部应用向全局应用拓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大多处于以生产信息统计、展现为代表的局部应用,部分建立了ERP系统的企业也仅实现了生产、物资、营销、财务等核心业务模块。国际大型电力企业大多完成了ERP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覆盖了生产、营销、物资等业务和财务、人事等管理活动。相对国外信息化先进企业,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广度上存在差距,需要从单项应用向全面应用拓展。
(3) 应用深度上需从信息统计向决策支持转变: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应用大多处于业务处理层面,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记录、信息统计和报表统计,而对于优化设计、生产组织、协同商务等应用尚未涉及,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方面还未能建立起商业智能分析系统进行信息增值利用,不能为企业综合管理与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需突破现有层次,向综合决策支持转变。
四、趋势:因应改革需求,突显IT价值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信息化观念由重视生产自动化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表现为由“硬”到“软”;
第二,应用模式由管控分离向信息一体化转变,即实现生产实时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
第三,应用架构由分散应用向整合应用转变,即从部门级单项应用到企业级涵盖生产、营销及财务、人事、设备等环节的整体应用;
第四,数据管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形成信息共享、增值的机制;
第五,系统模式由C/S架构向B/S+C/S架构转变,适应企业业务处理和经营运作快捷化、实时化的要求;
第六,实施模式由“用户-供应商”模式向“用户-咨询/监理商-供应商”模式转变,保证企业信息化切实从用户需求出发,控制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风险。
五、行动策略:科学规划,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革新、业务流程优化、系统规划、方案设计、系统选型、实施、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赛迪顾问长期的信息化研究和咨询实践表明: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基础,持续的运维改进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证。 在新的电力行业格局下,对于信息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根据其特定阶段与水平进行科学规划、理性建设。对于信息化程度较低或新组建的电力集团,应在总体规划方面狠下功夫,包括对现有业务流程与管理的诊断分析、对业务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电力企业,应对各信息系统实施整合与集成,并进行科学的运行维护管理、绩效评估、持续改进,保证信息化价值的实现。其中,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架构。该架构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的业务需求出发,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同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以构建,包括应用功能架构、信息资源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化组织架构。赛迪顾问提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从“七大架构”着手:
1、应用功能架构:从业务运作与管理决策的需求出发,分析功能需求,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功能模型。
2、信息资源架构:对企业业务与管理活动涉及的信息进行分析、规划,抽象提炼出信息分类体系,提供使用、共享、集成和管理信息的策略。
3、应用系统架构:基于应用功能架构构建实现信息化功能的应用系统及其相互集成的模型。
4、系统平台架构:即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框架。
5、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规划、选择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网络与设施,保证信息系统高效、稳定、安全运行。
6、信息安全架构:构建从网络设备层、系统层到应用层的系统安全和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
7、信息化组织架构:在企业发展战略和IT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建立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组织体系。
通过信息化架构分析与构建,可以为电力企业构建从网络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系统平台到应用系统、系统功能和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组织体系、运行维护体系等的综合系统体系。
赛迪顾问提供了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企业信息化架构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监理、企业IT治理与IT服务管理、企业专项应用系统咨询等信息化咨询服务。
六、方案评估:传统应用与新兴应用各领风骚
电力企业由于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过程控制要求严格、电力需求的周期性、质量控制的复杂性等运营特性,对信息化解决方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信息化包括从生产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到综合决策信息化的各个层面。电力信息化的巨大市场吸引了众多厂商的极大关注与积极参与,国内外厂商在ERP、MIS、财务管理、OA、信息一体化、EAM等应用方面,纷纷推出了面向电力行业的解决方案。纵观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可以发现:老牌的厂商如南瑞、南自、朗新、许继、四方等,在电力行业具有长期实践经验,拥有适合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小型电力企业的解决方案,服务经验丰富,为电力自动化、电力营销、电力MIS应用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而面对电力信息化一些新兴的应用需求,如应用集成、门户整合、竞争情报管理等,SAP、IBM、赛迪数据等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电力信息安全及视频监控、电力通信网方面,飞天诚信、黄金眼科技、大唐软件等提供了成功解决方案。
七、结论建议:协同管理成就效益,整合应用创造价值
基于上述研究,赛迪顾问认为:优化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应对市场化竞争的基础,整合应用是电力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支持,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架构是电力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强信息化的绩效管理、IT服务管理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障。
目前电力企业在综合管理系统应用方面的滞后状态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竞争力的提高,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加强生产控制自动化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实现信息一体化。电力企业需要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我国电力企业对信息化部门不重视的局面,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围绕面向资源管理和面向项目管理方面,对信息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逐步建立、完善适应电力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管理制度,以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
基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电力企业信息化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以专业化的规划为指导,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蓝图;
第二,大型电力集团以信息化整合产业链的资源,增强整体价值链的综合竞争优势;
第三,中小型电力企业以信息化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对市场的响应能力和速度;
第四,电力企业应树立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意识,建立相应的体制,保证信息化价值的最大发挥;
第五,以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促进信息化,实现电力企业价值链的协同化运作,以整合化的系统应用为目标,促进信息化的价值实现,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篇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进行铺垫,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利用信息,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2.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企业上网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应用网络进行交易的少
“企业上网年”,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绝大多数企业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停留在媒体的简单扩充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上还非常落后。
4.技术实现上
1)研究较深,实现较浅
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相关技术转换为产品,相关产品转换为产业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科研院所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成效。已经转换的技术,因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或规模较小或相关的政策扶持较少,没有形成整体的规模效果。
2)“信息孤岛”日见突出
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信息孤岛“,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
a、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
b、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
c、大量的垃圾信息;
d、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
“信息孤岛”的问题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一轮投入时,瞻前顾后,难于决断,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相关的技术标注化等相关技术方面。
3)单元技术需进一步深化。
计算机单元技术如CAD、财务等软件能解决企业部分紧急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计算机运用的不断深化,目前的软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老的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瓶颈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的'进一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
4)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企业领导如何更新观念。
5)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同时考虑信息的集成性和开放性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5.资金投入上
1)由硬件为主向软硬兼顾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偏向于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
2)由单元技术的投入向综合性、集成性倾斜
在技术的投入上,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尤其是关于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并且由单纯的战术层的投入向战术层、战略层和决策层均有侧重。
3)企业对信息服务的投入开始有一定的认可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上
> 1)应用效果上是喜忧掺半
由于存在认识水平、重视程度、管理基础、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差别,各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大型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成效存在很大区别,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2)对于示范工程的宣传推广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重大工程实施概况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八五”、“九五”的应用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1.CAD/CAM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建筑规划设计院已基本普及了CAD技术,在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等行业大都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全国已有一万多家单位甩掉了图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MIS应用情况
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3.MRP/MRPⅡ/ERP推广应用情况
我国企业引入MRPⅡ开始于80年代中期,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建立了自已的MRPⅡ系统。近年来,国内一些行业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4.CIMS推广应用情况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CIMS发展计划,有关部门作了大量本地化的工作,CIMS已被列为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的主题之一。1989年开始实施应用示范工程。到今年初,列入CIMS计划的应用示范工程企业已达67家,在系统集成和信息集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预计到20将达到200家左右。除此之外,国内一些企业也在主动引入CIMS,这类企业的数量大约为示范企业的5倍左右。
5.Intranet/Extranet
近几年来,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使企业Intranet和Extranet的建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企业的Intranet/Extranet应用在近两年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对原有信息系统进行基于Internet技术的改造或组织建设自己的Intranet/Extranet,许多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让人欣慰。
6.E-commerce 电子商务
(E-commerce)始于90年代,是指利用电子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目前关于E-commerce场前景的预测每过3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前景光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金融、外贸、民航等系统已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年来各类企业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三、妨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
资金和人才是妨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这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以扶持,以抵消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3:建阳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建阳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根据~建阳市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对地表水、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的`质量状况及多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作 者:吴震球 作者单位:建阳市环境监测站 刊 名:海峡科学 英文刊名:CHANNEL SCIENCE 年,卷(期): “”(6)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质量 现状分析 对策措施篇4:山东矿产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
山东矿产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
山东矿产资源存在一些问题:总量中等但人均占有量低;小型及中小型矿山比例大;矿产开采强度大,新探明矿产地储量小、勘查程度低,绝大多数矿产新增可采储量低于消耗储量;国民经济建设大宗利用的重要矿产供需矛盾突出,煤炭、石油、金矿、铁矿等资源态势都不容乐观,在矿山开采中还存在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及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等.
作 者:彭方思 PENG Fang-si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国土资源 英文刊名:LAND AND RESOUR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F206 关键词:矿产资源 态势 可持续发展 山东篇5:中学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学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学德育现状分析与对策作者/姜晓敏 翟颖
摘 要:随着我国青少年犯罪比率的不断上升,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对中学德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对策,旨在有效提升我国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格,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关键词:中学德育;中学生;教师;思想政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较为重视学生的通识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多元化的社会要求学校必须转变这一观念,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社会中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一、中学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对中学生德育的重视。当前我国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于中学教育中,过于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问题。还有一些学校中,()德育方式教育单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
2.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脱节。中学德育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生活,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诱惑,但是目前在我国中学德育中,一些学校并没有将德育与生活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德育较大、较空洞,失去了德育的价值。
二、中学德育对策
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当前中学德育现状的.认识,提升学校中学德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中学德育的重视,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注重细致入微,真正将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八荣八耻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提升德育教师的素质。德育教师的个人素质是提升德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个人品德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德育一定要加强对个人素质和行为举止的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带领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
3.构建三结合式的德育体系。德育要注重结合社会、家庭、学校,构建一个三结合式的德育体系。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定期联系,一旦发现学生在学校中有一些不良的情绪或者问题,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
中学学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视,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成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苏旭霞。中学生德育现状研究与教育对策。科技创新导报,(36)。
篇6:计算机系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
计算机系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
在具体分析计算机系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师角色的转化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作 者:郭天印 鲁秋菊 GUO Tian-yin LU Qiu-ju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陕西,汉中,723000 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 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教师队伍 现状 指导思想 思考篇7: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
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乡村经济也飞速发展.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不仅惠及了百万民众,而且还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拉近了城乡距离,因此也带动.了农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机动车数量也随之迅猛增加,农村拖拉机数量也大幅度上升,乡村交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乡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作 者:朱晗 侯丽秀 作者单位:朱晗(肇源县农机安全监理站,黑龙江肇源,166500)侯丽秀(肇源县农机管理总站,黑龙江肇源,166500)
刊 名:农业开发与装备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QUIPMENTS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U4 关键词:篇8:静脉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静脉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
目前,静脉产业已在全世界发展起来,而我国的静脉产业发展迟缓并受诸多因素制约.本文对静脉产业所蕴含的巨大财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剖析了制约静脉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而提出了解决对策.
作 者:耿飞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刊 名:经济前沿 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IN ECONOMICS 年,卷(期): “”(9) 分类号:F4 关键词:静脉产业 垃圾处理 循环型社会篇9:小城镇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分析
小城镇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分析
摘要:小城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文中针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矛盾,分析了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等具体防治对策.作 者:张图 陈春梅 Zhang Tu Chen Chunmei 作者单位:重庆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400020 期 刊:广东化工 Journal:GUANG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7(5) 分类号:X 关键词:小城镇 环境污染 防治对策篇10: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作 者:陈丽 CHEN Li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5) 分类号:B84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篇11:院护理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院护理职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我院是一所具有155年历史的综合性教学医院。现有床位900张,在编护士600名左右。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探索护理管理科学、有效、规范的模式和思路越来越受到护理管理者的重视。管理“以人为本”,首先必须了解管理对象对职业、学历、个人与家庭及卫生系统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知状况,因人施管。为此我们对453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通过分析,寻找对策,科学地指导护理管理实践。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调查对象453人,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0.24±9,大专学历占5%,中专学历占95%,其中主管护师占3%,护师占34%,护士占63%。
1.2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分四个方面,职业、学历、个人家庭,对管理者的要求共20个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
2、结果
调查共发问卷470张。收回453张,问卷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100%。
2.1 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1)
表1 对工作性质认知调查表
结果显示:87%的护士对职业的稳定性予以认可,但有47%的护士曾打算及很想离开护理队伍,说明护士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2.2 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2)
表2 个人奋斗目标调查表
结果显示:在个人奋斗的目标中,提高学历层次的迫切性最高占60%。由此可见,护士队伍中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已成当务之急。
2.3 生活、工作压力的调查(表3)
表 3 压力调查表
结果显示:认为工作有压力最高占70%,护士工作紧张占70%。
2.4 对护理管理者要求的调查(表4)
表4 对护理管理者要求调查表
结果显示:护士心目中的护理管理者安排序为实干型、开拓型、管理型、高学历型。
3. 分析
3.1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兼并、减员增效,使一部分人员下岗待业。相比之下医疗卫生系统相对比较稳定,调查中显示,谋求护士职业主要为求稳定占首位。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护士学历不高,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社会地位不高,重医轻护的现象较为普遍,与相应行业比较付出与收入不足,晋升机会较少,构成护士队伍内部的不稳定性,一旦护士达到一定学历,流失的可能性较高。院
[1] [2] [3] [4]
篇12: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开发利用对策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开发利用对策
西部地区在人口素质、劳动力配置、人力资本的'投资强度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更新传统观念,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加强素质教育,改革科研体制,合理配置劳动力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作 者:徐伟欣 刘昌勇 XU Wei-sin LIU Chang-yong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64 刊 名:陕西经贸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ECONOMICS AND TRADE INSTITUTE 年,卷(期):2001 14(1) 分类号:F240 关键词:人力资源 西部 劳动力【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