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

2022-11-27 08:54: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气泡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供大家参考。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

篇1: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

原文: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译文

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注释

①思远人:晏几道创调。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选自《小山词》。 ②红叶:枫叶。黄花:菊花。③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④就砚旋研墨:眼泪滴到砚中,就用它来研墨。⑤别来:别后。⑥红笺:女子写情书的信纸,是红色的。

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篇2:《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原文: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译文

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注释

①思远人:晏几道创调。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选自《小山词》。

②红叶:枫叶。黄花:菊花。

③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④就砚旋研墨:眼泪滴到砚中,就用它来研墨。

⑤别来:别后。

⑥红笺:女子写情书的信纸,是红色的。

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篇3: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思远人:晏几道创调。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选自《小山词》。

红叶:枫叶。黄花:菊花。

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就砚旋研墨:眼泪滴到砚中,就用它来研墨。

别来:别后。

红笺:女子写情书的信纸,是红色的。

篇4: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宋朝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看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篇5: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篇6:红叶黄花秋意晚散文

红叶黄花秋意晚散文

不经意间,又已是“红叶黄花秋意晚”!

去年的秋雨好像还滴滴答答,响在昨夜的梦里。一觉醒来,已经斗转星移,又是一个春秋,不觉恍惚。四季轮回得太快,人在时间的河流里,有时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此身何在?

处在四川盆地一隅的小城,四季暧昧,往往是立秋很久了,人们还在穿着夏天的衣服。忽然一两场秋雨过后,才会产生疑问,是不是要冷了,秋天来了吧?可是只要是晴天,太阳一露出脸,厚衣服就穿不住了,暖暖的简直像春天。再加上四季常绿的植物,真不知道是春天还是秋天了!当然,在这个季节,小城出太阳的日子不是很多,天一直是阴阴的。风都是柔柔的,所以吹不开空中的云朵,太阳经常被一层厚厚的云遮住,灿烂的阳光不能普照大地。即使能看到太阳的日子,也被或多或少的云牵绊着,不能朗照。

我有时幻想,拿一把可以扫天的大扫帚,把云朵像雪花一样堆起来,让阳光彻彻底底的照彻每一个角落,把掩埋在时光里发霉的东西都晒得清清爽爽!

自古以来,南方多出细腻温婉之人,即使男子也缺少了一些阳刚之气,被称作“雌化了的男儿”。我认为南方的环境是催生女性化男儿的主要原因,其中天气又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南方的小桥流水)。南方多阴天,多雨天,雨又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如泣如诉的下着,不紧不慢,像天空的诉说,在这种岁月里日销月磨,渐渐地改变了男儿,使他们变得多愁善感、细腻敏感。才会产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伤,才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荡愁思……

生长在华北平原的我,熟悉并热爱北国之秋。记得小时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他在写南北秋天的不同时,用了一堆比较:“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之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对这几组比较,我更能理解的是稀饭和馍馍的关系,当时,每天的餐桌上少不了的是稀饭和馍馍。所以我知道南方秋天的味道应该是淡淡的,不够醇厚。

南北之秋韵味的截然不同,是在迁居南方生活多年后才有体会的。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的苍莽辽阔是只有在北方才能欣赏到的。北国之秋的天空,格外高远,蓝幽幽的苍穹,深邃而宁静,像一面波澜不惊的碧色的大海。偶尔在天边有一、两抹淡淡的闲云,就像画家在广阔的河面上轻描淡写的一叶扁舟,增添了画的和谐和生动。有时高空中会飞过整齐的一字型或人字形的雁阵,加上雁鸣阵阵,整个天空就显得更为高远和宁静。抬头望天的人,这时也会心胸豁然旷达起来。

北方秋天的风也是我最喜爱的。秋高气爽这个词语是为北国之秋准备的`。在北方干爽的气候下,风也是爽爽朗朗地刮着。清清凉凉的秋风在灿烂的阳光下欢快地流淌,路旁的白杨叶子在秋风中高兴地舞蹈,凑出刷拉拉爽利的音符。走在路上的人也不禁要跟着哼唱起来了,风儿鼓动着衣服,让人感觉神清气爽。

北国的秋雨也不同于南国之雨。北方的秋雨一般不会像南方一样,连绵的秋雨几天甚至几十天不断,时不时地飘着。北方的秋雨来得更爽快,刚才还是晴天,一阵冷风吹过,便稀里哗啦地下起来,一层雨过,冷风一吹,乌云跑到了天边,太阳又露出了笑脸。北方这种爽利的天气,也养育出了北方人特有的性格,直爽、明朗,不像南方人的婉约。

北方的秋水也让人喜爱。到了秋天,河里、湖里的水流动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开始沉淀一年的泥沙、渣滓,清凉的水慢慢变得清澈、干净,像忙碌了一年的人,开始反思、沉淀,总结自己的得失了。看着这时的秋水,人不由地会产生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是否如这伊人的秋水一样清明。

我更爱的是北方深秋万物谢幕的那种决然。成熟的庄稼都被农人收回了家,所有的植物都落尽了叶子,这时的北方平原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原野。满眼望去是收割后的残败,绿色褪尽后的萧条。养育我们的大地像刚孕育完一次生命的母亲,憔悴无力。她要休息了,要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然后在第二年爆发出又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又一次给我们展示一个从无到有的惊喜。这种惊喜是南方人所体会不到的!

当然,南方之秋也有黄叶纷飞,也有芦花飘飘,也有北方没有的独特味道。但是,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还是在北方才更醇厚,更浓烈……

篇7:蓟北旅思 / 送远人原文及赏析

蓟北旅思 / 送远人原文及赏析

原文

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译文

每天都在遥望故乡,徒然地唱着故乡的《白苎舞歌》。

常常因为聚会送朋友归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

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己知道。

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

注释

蓟:州名,在今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

白苎词:指《白苎舞歌》,它是一首吴声歌曲。

客亭:即离亭,是行者出发、居者送别之所。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籍是南方人,出仕前,曾游历晋、冀、鲁、豫等地,这首五律即作于旅迹蓟北时,友人即将南返,他折柳相送,却激起自己对家乡无尽的思念,遂作此诗,抒发思乡的愁怀。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描绘游子思乡之情,感情脉络细腻真切,委婉动人。首联描绘了一个思乡之人的形象;颔联则由自身的'现实,移情于身外的过去;颈联写思乡孤寂只能向自己内心倾诉;末联则说人多南归,唯自己未归。通篇用词含蓄隽永。

首联以“日日”叠字领起,开篇就使人触摸到诗人急切而又失望、惆怅的感情脉搏,渲染出浓厚的感情气氛:因归思似渴,所以“日日”遥望故乡;久欲归而不能,诗人便唱吴声歌曲,以此聊解归思之渴;歌乡声而不能归,诗人反更增惆怅,故有“空歌”之叹。颔联仍是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诗人因睹别人的离愁别绪,不禁忆起自己离家时亲人依依难舍的情景。此联与首联都写归思但着眼点不同:首联落笔于诗人自身,颔联落笔于身外;首联侧重于现在,颔联侧重于过去。欲归不得的失望,客居异乡的寂寞,世途失意的喟叹,种种感情的重荷,真使诗人无法忍受。“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诗人只能孤寂地向自己倾诉,无限愁怀,只有己晓。

前三联,诗人全用赋笔,铺张叙写,曲尽其妙,但若全篇皆此,则显单调寡味。故诗人在尾联运用“兴”之别一法门,使全诗通体生色,情味隽永。旅居蓟北的游子归乡,都兴奋接受送行者的折柳:送行者善解人意,都折向南生长的柳条相赠。此联意谓南归行人之多,与诗人独不得归形成对照,至此,诗人那寂寞悲愁、失意憔悴的形象如在读者目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篇8:思远人的翻译赏析

思远人的翻译赏析

《思远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前言】

《思远人》为闺中念远之词。上阕写秋晚而引起思念远方行客的离愁。“飞云”、“归鸿”两句云来雁去,不见来信。写企盼之苦。下阕写愁极和泪研墨写信的情形。“泪弹不尽”而滴入研中“旋研墨”,细节生动而新颖。最后三句最是传神之笔。“红笺”“无色”,则此信红格因伤心而黯然失色。象征暗示,将和泪研墨的深情惨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明白如话,似拙实巧。

【注释】

①思远人:晏几道创调。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

②红叶:枫叶。

③旋:便。

④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人。

⑤弹:挥洒。

⑥别来:分别以来。

⑦情:指相思之情。

⑧红笺:红色的供题诗写信之用的精美纸张。

【翻译】

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着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鉴赏】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三、四句指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

下章三句,似秋语出平淡,却深挚动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这两句总括晚秋景物,兴发感秋情怀。“红叶”、“黄花”意象,既是现景描写,又借现景以寓深情;”红叶“自古便是男女传情的信物,让人联想到唐代卢渥与宫女借红叶题诗传情而结连理的故事,而词人在《虞美人》词曾抒发“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的感慨,暗示出词人与行客“曾舒畅红叶传情,惜良缘未结,人已远去今见红叶,能不角动相思季恨?”黄花”,则暗示词人正当黄花节, 即重阳节登高怀念,触发对“行客”的思念。而“黄花”又与宋元以来对处女俗称“黄花女儿”的暗合,也寓有睹划时黄花而思佳人之意。这便“秋意”的真正内涵。“晚”者,兼融别之久与别绪之深。本词抒写闺人伤秋念远之情,用语本色,情感真挚。

篇9:晏几道《思远人》翻译赏析

晏几道《思远人》翻译赏析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出自晏几道《思远人》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注释]

① 思远人:晏几道创调。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

② 红叶:枫叶。

③ 黄花:菊花。

④ 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行人。

⑤ 旋:便。

⑥ 红笺为无色:红笺因沾泪而褪色为无色。

【译文】

枫叶红金菊黄已是秋深,我思念千里以外的远行人。天上的浮云散尽,鸿雁杳无踪影,我到哪里投寄书信?

靠着窗滴泪一串串,正好用它研墨把笔运。渐渐写到离别以来,最伤心之处,泪水把信笺的红色冲了个干净。

【译文二】

木叶红,菊花黄,暮秋寒意深,思念千里远行人。飘飞的浮云已然过尽,南归的大雁杳无音信,哪里才能寄出我的书信? 泪水弹洒不尽,任它临窗滴落,就是砚石研成泪墨。渐渐写到离别凄楚,离别情深处,那红格笺纸竟也黯然失色。

译文三

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

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一首闺中念远之词。上阕写秋晚而引起思念远方行客的离愁,下阕写愁极和泪研墨写信的情形。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全词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自然,不事雕琢却也真切感人。此外,词还有一个特别之处,用泪水将信笺的红色冲掉来写女子的伤心,不仅别出心裁,还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将思念描写得更为形象具体,也更能感动人。

篇10:思远人,思远人王建,思远人的意思,思远人赏析

思远人,思远人王建,思远人的意思,思远人赏析 -诗词大全

思远人

作者:王建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妾思常悬悬,君行复绵绵。征途向何处,碧海与青天。

岁久自有念,谁令长在边。少年若不归,兰室如黄泉。

篇11:思远人晏几道阅读答案及赏析

思远人晏几道阅读答案及赏析

原文: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字词解释:

1.思远人:晏几道创调。词牌名,上下阕,五十一字,仄韵。词中有“千思念行客”句,取其意为调名,选自《小山词》。

2.红叶:枫叶。

3.黄花:菊花。

4.千里念行客: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

5.就砚旋研墨:眼泪滴到砚中,就用它来研墨。

6.别来:别后。

7.红笺:女子写情书的信纸,是红色的。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翻译:

林叶转红,黄菊开遍,又是晚秋时节,我不禁想念起千里之外的游子来了。天边的云彩不断向远处飘去,归来的大雁也没有捎来他的消息,不知道游子的去处,能往何处寄书呢?

我越失望越思念,伤心得临窗挥泪,泪流不止,滴到砚台上,就用它研墨写信吧。点点滴滴,一直写到离别后,情到深处,泪水更是一发不可收,滴到信笺上,竟然把红笺的颜色给染褪了。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阅读答案:

试题:

1.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创作背景:无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赏析: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1.蓟北旅思 / 送远人原文及赏析

2.晚秋意更浓散文

3.思文原文及赏析

4.思齐原文及赏析

5.春思原文翻译赏析

6.秋日晚思,秋日晚思李商隐,秋日晚思的意思,秋日晚思赏析

7.砌台晚思,砌台晚思黄庭坚,砌台晚思的意思,砌台晚思赏析

8.洛桥晚望原文及赏析

9.《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10.晚晴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原文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