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11-11 12:16:4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anhong20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大家!

《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出新亭 南北朝 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晚出新亭》译文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晚出新亭》注释

离悲:离别的悲愁。

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落。……其少进也,浩浩岂岂(此二字应加三点水旁),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此句言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云昏:指云雾迷漫。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远戍”句:只听见远处戍楼传来的鼓声,而不见戍楼。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

这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江阔云昏所以闻见只有戍鼓、山松而已。

“九十”句:《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为行百里的路途,走了九十里才是一半。此言末路之难。

讵(jù):怎,岂,难道。

《晚出新亭》鉴赏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篇2:《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古诗简介

《晚出新亭》是南朝诗人阴铿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写晚出新亭路上所见景物和离开都城时的离愁与无奈之情。首句写景,次句写情。开首两句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六句具体表现“离悲”。全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翻译/译文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注释

⑴离悲:离别的悲愁。

⑵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落。……其少进也,浩浩岂岂(此二字应加三点水旁),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此句言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⑶云昏:指云雾迷漫。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⑷“远戍”句:只听见远处戍楼传来的鼓声,而不见戍楼。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

⑸这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江阔云昏所以闻见只有戍鼓、山松而已。

⑹“九十”句:《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为行百里的路途,走了九十里才是一半。此言末路之难。

⑺讵(jù):怎,岂,难道。

赏析/鉴赏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景象开阔;离愁几重,语调厚重:如此情景交融,使“离悲”的主题从一开始就得到强烈的感染。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

“潮落”以下四句具体写江行所见所闻。“潮落犹如盖”,描写晚潮。此刻虽已落潮,但水势汹涌,波涛仍然如车盖一般。“云昏不作峰”描写晚云。晚云本当变幻多姿,色彩绚丽,此时却昏淡无光,迷漫一片,不能形成峰峦起伏高低之状。景为情设,情由景生。这两句通过写晚潮的汹涌,写晚云的昏沉,暗示出诗人心潮之不平,心情之沉重。“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通过诗人眺望江岸的见闻,进一步渲染“离悲”的气氛。晚暮中令人心惊的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远眺江岸,只见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他心中的悲苦是可以想见的。

最后两句自然而然地直抒情怀:“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诗人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去程中并不艰难的部分,还只走了一半,最艰难的那一段,更是远在天边;就算走完了,还有归程。这样算来,重归真不知是何日之事。这个结尾有一波三折,余意不尽之妙,又呼应开头二句,表现了浓厚的离情。

此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精炼,清新自然,能以浅淡之语道出深浓之情。诗人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天山孤征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此外,这首诗讲求格律,虽然平仄不尽合律,但与唐人的五律已经相当接近了。

篇3:《晚出新亭》原文及赏析

《晚出新亭》原文及赏析

晚出新亭

朝代:南北朝

作者:阴铿

原文: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译文: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鉴赏: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篇4:晚出新亭-晚出新亭赏析

晚出新亭,是南朝陈时期阴铿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晚出新亭

・   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原文翻译: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篇5:晚出新亭-晚出新亭赏析

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此诗的发端,与谢I《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

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作者简介:

阴铿,南朝梁陈间诗人,字子坚,祖籍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其高祖阴袭于晋末随南朝宋武帝刘裕南迁,定居南平(今湖北荆州),四代后生阴铿。阴铿约在公元540-547年(大同六年至太清元年)期间,为湘东王萧绎法曹行参军。侯景之乱时,他曾被叛军擒获,遇救逃免。陈文帝天嘉时,曾为始兴王陈伯茂中录事参军。侯安都为征北大将军,于宅中招集文士赋诗,阴铿亦为座上客之一。经过徐陵的推荐,陈文帝即日召见,命作《新成安乐宫诗》,颇受赞赏。累迁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后为员外散骑常侍,卒。阴铿工五言诗,长于描写山水,风格清新流丽,与何逊相近;世称“阴何”。有集三卷,今仅存诗30多首

以上这篇晚出新亭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6:《晚出新亭》原文及译文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晚出新亭》赏析: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作者简介:

阴铿(约5-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篇7:晚出新亭

南北朝 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译文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注释

离悲:离别的悲愁。

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落。……其少进也,浩浩岂岂(此二字应加三点水旁),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此句言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云昏:指云雾迷漫。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远戍”句:只听见远处戍楼传来的鼓声,而不见戍楼。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

这两句意思是说:因为江阔云昏所以闻见只有戍鼓、山松而已。

“九十”句:《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为行百里的路途,走了九十里才是一半。此言末路之难。

讵(jù):怎,岂,难道。

鉴赏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篇8:晚出新亭(阴铿)

朝代:南北朝

作者:阴铿

原文: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译文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鉴赏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篇9:横波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翻译:

横波亭凌空飞架在青口小沙河入海处,

整个豪雄气势压过当年陈元龙的百尺楼气魄。

登上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万里风涛的大海相接,

干百年来,豪杰的豪气使山河雄壮。

星空稀疏,月光凄迷,江夜平静,鱼龙潜藏,

老树败叶凋零,白霜寒气凛冽,北雁南飞,哀声阵阵。

登上横波亭,持着长剑,放声高歌,举杯畅饮,

怅然远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那里本是中国的领土。

篇10:横波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内容分析

首联从横波亭的雄峻落笔,描绘亭的高耸特立和非凡气势。 “亭”后接着“突兀”二字,以状其高耸特出,再加“插飞流”,更着重凸现横波亭凌空横出的“横波”雄姿。 “气压元龙百尺楼”是对横波亭豪雄气势的赞赏,进一步衬突了横波亭的高峻。

颌联接写横波亭周围环境之美。前一句从空间的角度着笔,实写横波亭凭高临远,可望见“飞流”奔入海口,与驱挟万里风涛的瀛海相接。后一句从时间的角度着笔,虚写地处古徐州的横波亭周围山丘之壮美。

颈联转写萧瑟秋景。前一句写虚静寂寞之境:夜静江平,鱼龙潜藏,有静中寓动之象。后一句写深秋的清旷之境,它既由鸿雁南来的凄厉哀鸣引发出如今黄河以北大半河山惨遭蹂躏、广大人民水深火热的联想,又以凄清高旷的情境为末联的登高望西北铺开了广阔的视野。

尾联是全诗的主旨。味“倚剑”二字,其主人公当指移刺粘合,地点仍是横波亭。诗人以“浮云西北”比喻半壁河山惨淡无光。诗人想象在这种背景下,移剌粘合及其幕僚们登上横波亭,怅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杯酒慷慨,倚剑长歌。

二、中心

借横波亭来称颂移剌粘合,在热烈的赞誉中寄寓了诗人对他收复故土的热切希冀。

【《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池州翠微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2.池州翠微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3.晚晴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4.八六子·倚危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5.《八六子·倚危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6.春游南亭原文及赏析

7.颍亭留别原文及赏析

8.《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及翻译赏析

9.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原文赏析及翻译

10.苏轼《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晚出新亭》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