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
“清朗心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 ④一条
【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6.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解析】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⑦被动句。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歌窈窕之章歌曰
B.望美人兮天一方西望夏口
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D.纵一苇之所如如泣如诉
【解析】 B项均为“遥望,眺望”之意,动词。A项歌唱,动词;歌词,名词。C项下面,名词;攻下,动词。D项往,动词;好像,动词。
【答案】 B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⑤舞幽壑之潜蛟
⑥扣舷而歌之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⑤和⑥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⑤和⑥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⑤和⑥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⑤和⑥相同
【解析】 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③为意动用法,④为名词作状语,⑤为使动用法,⑥也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9.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山川相缪 举匏樽以相属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 而未尝往也 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 杯盘狼籍 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 A项中“缪”通“缭”,“属”通“嘱”,“冯”通“凭”;B项只有“属”通“嘱”;C项中“闵”通“悯”;D项无通假字。
【答案】 A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解析】 ①中“乎”相当于“于”;②中“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③中“之”代词;④中“之”助词“的”。
【答案】 D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西望夏口
B.纵一苇之所如 起如厕
C.而卒莫消长 卒起不意
D.举匏樽以相属 两狼之并驱如故,耽耽相向
【解析】 A.阴历每月十五日/远看,C.最终,到底/同“猝”,D.互相/偏指一方。
【答案】 B
1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 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 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 可怜体无比
【解析】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
A.苏子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 浩荡渺远的样子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貌女子白露横江 二十四节气之一
C.盈虚者如彼 缺冯虚御风 空
D.既白 已经洗盏更酌 更换
【解析】 B项中美人指所思慕的人;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
【答案】 B
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
【答案】 C
[知识拓展]
苏轼简介及《前赤壁赋》赏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夭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简注与简介]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千支。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黄冈赤壁,与湖北嘉鱼赤壁同被作为周瑜破80万曹军之壁战场故迹。
属(zhǔ):请,让,说。
桂棹(zhào)、兰桨:船桨之美称。
泝(sù):周溯,逆流而上。
袅袅(niǎo):细长。
嫠(lí)妇:寡妇。
愀(qiǎo)然:不乐。
缪(liáo):连接,环绕。
舳(zhú):船尾;
舻(lú):船头。
酾(shī):斟。
槊(shuò):长矛。
匏(páo)尊:用葫芦制的酒杯。
须臾(yú):片刻。藏(zàng)。
肴(yáo):荤菜。
枕藉:叠枕挤睡。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泣”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白”等,至今常被引用。
[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知识窗-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篇2:《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泉城》课后同步训练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ǎnɡ fú diào tǒnɡ yì mǔ dì duī fànɡ
( ) ( ) ( ) ( )
二、扩词
济( )( ) 汇( )( )
其( )( ) 占(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聚 ( ) 断 ( ) 急 ( )
四、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意思,完成连线,并填空。白浪翻滚的泉水 明珠散落声音宏大的泉水 银花盛开声音低细的泉水 好像 秋雨潇潇晶莹剔透的泉水 虎啸狮吼 作者写泉水是从________和_______的两方面来描写,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
五、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汇 注 冒 喷 吐 涌
1 泉水从地下往上( ),好像一串串珍珠。
2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有五处泉水( ),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
3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 )出来。
4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的从泉底往上( ),如同三堆白雪。
六、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游览了济南的三大名胜后,写下了这篇游记。让我们读读这篇文章,也随着老舍先生去看一看济南的趵突泉吧。
趵突泉的.欣赏
老 舍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泉太好了。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象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作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是我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看完了泉,再往北走,经过一些货摊,便出了北门。
篇3:《观沧海》重点词句及课后训练含答案
【重点字词】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又写作“粲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 以及观察的对 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 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 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 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 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 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 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 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 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 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 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 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 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 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3.C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5.D
篇4:《赤壁赋》同步练习
《赤壁赋》同步练习
1.选出加粗词注音、释义正确的一项。
A.歌窈窕(y2o ti3o)之章
浩浩乎如冯(p0ng通“凭”,乘)
虚御风击空明兮溯(s)逆流而上)流光
B.倚(y!依)歌而和(h8唱和)之
不绝如缕(l[细丝)
C.余音袅袅(y9 y9声音婉转悠长)
苏子愀(qi3o)然
横槊(shu^长矛)赋诗
D.羡(xi4n羡慕)长江之无穷
洗盏更酌(zhu$商量)
泣孤舟之嫠(l0)妇
2.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
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
3.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冯虚御风
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5.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知不可乎骤得
D.郁乎苍苍
6.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举匏樽以相属
D.相与枕藉乎舟中
7.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
A.不知东方之既白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哀吾生之须臾
D.羡长江之无穷
8.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怀
10.选出下列作品中不同类的项()
A.《游褒禅山记》
B.《石钟山记》
C.《念奴娇·赤壁怀古》
D.《赤壁赋》
11.选出下列文句的译文有错的项()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我们任凭那苇叶般的小舟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这优美的月色美景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暗自哭泣。
C.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曹孟德横执着长矛吟诵诗篇,本来是一代杰出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儿呢?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做那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蜉蝣和沧海之中的一颗谷粒。
E.挟飞仙以遨游,抢明月而长终。
译文:带着仙人一起飞升遨游,怀抱着明月与它一起长存于天地间。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①—②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
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唐滟预关”,诗人历尽政治的险恶,终于由偏远的瞿唐滟预关归来。
B.“满川风雨独凭栏”这句诗于“岳阳楼上对君山”的意思大体是相同的,都是说诗人登上了岳阳楼极目远眺烟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当湖水面”是说倘若能够乘舟前去观看充满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人厌恶世俗的金山、银山,认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旷神怡的青山绿水。
②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现了诗人心中充满生还的喜悦,所以虽然还未到故里,早已喜笑开怀。
B.“缩结湘娥十二鬟”的诗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传说,赋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
C.第一首诗采用了写实的手法,逐层写出了诗人生还之乐;第二首诗充满想象,既是写神奇的传说,又设想自身新临君山的景色。
D.这两首诗都写得明白清浅,通俗易懂。第一首直写行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绪浪漫,欣喜之意流于笔端。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①—②题。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选出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A.“无言”而又“独上”,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月如钩”在此处象征着人事的缺憾,被锁者,也不仅为“清秋”,亦为人也,凄婉哀伤之至。
C.上片所写,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着意抒情,是为下文作铺垫。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将“离愁”喻为“丝楼”,生动地描绘出“愁”的深重、纷繁、无头绪。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令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公元767年,杜甫住在四川夔府的一所草堂中,后把草堂让姓吴的亲戚居住,这是第二次写给吴郎的诗。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时宜。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戎马”是指战乱。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进天阙。
[注] 此词写于靖康耻(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赵佶、钦宗赵恒被俘北去,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刚刚建立之时。陈迁辉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①对这首词的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写作者倚栏远眺,在一片风雨凄迷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铁蹄蹂躏下辗转呼号的惨境,以致于“怒发冲冠”。
B.“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写自己已30多岁,建立的一些功业已化为了尘土,只留下当年披星戴月转战千里的回忆。
C.“驾长车”句写自己要驾着战车向敌军猛攻,要把敌人的要塞贺兰山踏破缺口,践为平地。
D.“壮志”句中的“壮志”与“笑谈”是互文,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金统治者侵扰罪行的切齿痛恨。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音调激越,风格豪迈悲壮,为我们勾出了一位硬骨铮铮、忧国忧民的英雄形象。
B.全词分四层抒发了“壮怀”:回顾往昔战斗岁月,激励自己继续奋斗,国耻未雪,臣恨难灭;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统一江山,朝拜皇帝。
C.上阕结尾“莫等闲”句已成为激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早当奋发有为的千古箴铭;下阕结句把“朝天阙”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流露出的忠君思想则是不足取的。
D.这首词语言朴实粗犷,掷地有声,很好地表达了悲愤激越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D
7.A 8.A 9.D
10.A
11.B、D、E
12.①D②C
13.①C②C
14.①B②C
篇5:赤壁赋同步测试题参考
赤壁赋同步测试题参考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④一条
【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篇6:《后赤壁赋》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án) 蒙茸.(róng) 黄泥之坂.(bǎn) B.冯.(féng)夷 栖鹘.(hú) 戛.
(gā)然长鸣 C.缟.(gǎo)衣 临皋.
(gāo) 羽衣翩跹..(piān xiān) D.揖.(yī)予 惊寤.
(wù) 松江之鲈.(l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
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
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
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
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断.
(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
(凋零,脱落)
D.披.
(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答: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
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25.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篇7: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
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
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
D、稀罕(han) 末梢(xiāo) 昏厥(ju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感叹 xī xū( )
⑵ 连声 nuò nuò( )
⑶ 长途 bá shè( )
⑷ 满纸 yōu( )怨
⑸ 文 zhōu zhōu( )
⑹ fù( )闲在家
3、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 ),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一)语段点将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 。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 。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 。
(二)迁移过关
① 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② 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干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③ 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④ 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闲侃( )________
⑵ 生涩( )________
⑶ 乞讨( )________
⑷ 潸然( )________
⑸ 佝偻( )________
⑹ 憔悴(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错位:________________
⑵ 奢望:________________
⑶ 卑微:________________
⑷ 穷聊: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波浪线的一句“卖韭菜”要如何标上标点符号才能表现出“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请选择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 )
A、“卖……韭……菜──”
B、“卖韭菜!”
C、“卖──韭──菜──”
D、“卖、韭、菜……”
4、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请用原文回答)
答: 。
5、文中第②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第③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理解恰当的一项( )
A、“我”对同学的“哄笑”的强烈不满。
B、“我”没有勇气承认老妇人是自己的母亲。
C、“我”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感到自责和羞愧。
7、“我”沉默、奋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C A、诘—jié B、伎—jì D、梢—shāo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唏嘘
⑵ 诺诺
⑶ 跋涉
⑷ 幽
⑸ 绉绉
⑹ 赋
3、c d e b a
(一)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kǎn 在这里是随意地说话、聊天的意思。
⑵ sè 不流畅。
⑶ qǐ 向人讨。
⑷ shān 形容流泪。
⑸ gōu lóu 脊背向前弯曲。
⑹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这里指前后音高不连续、变调。
⑵ 过高的希望。
⑶ 地位低下,渺小。
⑷ 闲谈。
3、A
4、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5、震惊、难过,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妇女竟是自己的母亲
6、C
7、母爱的激励
篇8:《搭石》课后同步训练试题
《搭石》课后同步训练试题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朗读课文 ,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我能看拼音写词语,还能把字写得很漂亮
sú yǔ kù zi yǒu xù měng zhǎng
shān hóng bào fā qīng bō yàng yàng báo chí píng héng
二、我能为下面的字加偏旁成为另一个字,并组成词语
急──( )( ) 共──( )( )
孟──( )( ) 见──( )( )
生──( )( ) 俞──( )( )
三、我会扩句
1、飞机在飞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泪珠滴在红领巾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行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用加粗词造句
1、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也想写一写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同步课后训练含答案】相关文章:
6.爱莲说同步训练题
8.白鹅同步训练题
10.《穷人》课后训练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