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理学:痛苦的源头
“咕噜噜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佛教心理学:痛苦的源头,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佛教心理学:痛苦的源头,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佛教心理学:痛苦的源头
人生的苦,除了肉身物质层面的苦,更难以忍受的是内心的苦,后者能够百倍的放大,甚至颠倒物质的感受,
造成这种苦的原因是因为人不是直接觉察生理的刺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背景,对纯粹的生理刺激,赋予了认识,形成了自我的感受,进一步,由感受发展为情绪,再用思维方式对情绪进行意识化或者潜意识化。这是个人类用经验解读和应对外界刺激的过程,其速度之快如同电光火石,所以除非经过专门训练,几乎没有人能看清这个转化经过,就不由自主的就发生了情绪反应。
我们看到,在这个刺激——感觉——情绪——思维认知的过程中,真正的痛苦几乎都不是由于外界产生,而是人类赋予意义的产物。比如钱包丢了这样一个初始刺激,对小孩子而言,根本无所谓痛苦;但对负担下个月家庭生计的主妇而言,可能会产生如天塌般的恐惧情绪;要是这主妇由此进一步责怪自己起来:“我是个悲剧性的人,我是个受诅咒的人,我老是害人害己,我是个废物”,这样的自我意识可能会导致她的自杀,
刚才的例子里,我们看到,促使丢钱包人自杀的,几乎很难说是事情本身,而是该人惯性反应或者说性格制造了痛苦。可是人都是这样陷在自己的几十年构建的思维里难以自拔。人要想解脱苦,也并不能指望如来佛保佑我们从此不丢钱包或者发大财,而是学会从自己的性格中走出来,不要只用习惯性的角度看问题。 比如说看到:钱包丢了,也不一定会饿死人,还可以借贷,还可以乞讨,还可以变卖家产等等,天不会真的塌下来; 更不能习惯性的自责——认为丢了钱包就说明自己是个失败者——刘邦被项羽打失败了七十多次,但是只要最后一次赢了,他就彻底赢了。
佛教和现代心理学都已解脱人的痛苦为目标,而且都殊途同归的认为,认识真实——真实的刺激、感受、情绪等,是解除人生痛苦的彻底途径。因为如刚才那个例子所看到,痛苦本身并不实有,而是人的惯性反应所赋予的。如同在梦中遇鬼,不需要真的赶走鬼,只要醒过来,它本身就不存在。
演讲焦虑如何断根呢?
恋爱中,不含敌意的坚决
篇2:佛教与中医心理学
佛教与中医心理学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渐被中国古文明及人文习俗所接收,成为至今仍对中国民众思想、生活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
作 者:邓来送 邓莉 DENG Lai-shun DENG Li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二医院,湖北,黄石市,435000 刊 名:五台山研究 英文刊名:MT WUTAI RESEARCHES 年,卷(期): “”(4) 分类号: 关键词:篇3:烦恼是痛苦的源头作文900字
暑假里,我用了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把作业做完了,本想可以好好玩一顿的,有一天,我刚打开门,准备出去玩的时候,却被妈妈叫回来了,“你没看见外面那么多小白虫吗?”还是别出去了,回来看看书,写写买的试卷,不也挺好的吗?“”哦,知道了。“
没办法,我只好回到家里埋头苦写了。我一会儿写写卷子,一会儿来到窗户旁边,看着那些小朋友。这时候,我心想:如果把卷子写完了,估计还能争取些出去的机会。于是,我又在书海里写呀写呀。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写了四张卷子了,我双手拿着卷子,飞快地跑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你看我已经写了这么多卷子了,可以休息了吧!“”不行!“妈妈严厉的回答道,”再检查检查这里面有没有错题。“这时,大救星——爸爸回来了,我抓住这个机会,不停的埋怨妈妈给我布置的作业太多,爸爸也帮我求情。可妈妈还说让我再写一张卷子。这下,我再也没辙了,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当我写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小朋友也不见了。”唉!“
我烦恼妈妈为什么不理解我,不让我多玩一会儿,我烦恼妈妈为什么给我布置这么多作业,我烦恼……
篇二:每个人都有烦恼,当然我也不例外,就让我给你讲讲我的烦恼。
上周末,我打算和同学骑车去玩,我去征求爸爸的意见,可爸爸不答应,我给爸爸说:”爸爸,我已经答应其他同学了,总不能不守信用吧!“爸爸说:”骑车太危险,出什么事怎么办?“我说:”不会的,我们会注意安全的`。“爸爸说:”总之就是不能去。“我听到这句话很生气,就和爸爸吵了起来。过了一会,奶奶过来劝解,说:”怎么回事?好好地怎么就吵起来了。“我给奶奶介绍了原因,奶奶听完后说:”去就去,骑慢点,路上小心点就行了。“我连忙谢谢奶奶就出门了。我及时地赶到了约定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出发了。在路上车流大,同学在一起骑车,总是你追我赶,不是摔倒就是互相碰在一起,出现了多次险情。
虽然我去和他们玩了,但我心里一点也不高兴,因为出门时我和爸爸发生了冲突。
回家后,我立马去找爸爸,讲了骑车的经过和路上遇到的险情,爸爸说:”我不是不让你出门,因为你们还小,出门安全不能保障,你们不是一直学习安全课程吗?学了知识就要用上,今天就算一次实践。“我向爸爸道了歉,爸爸也原谅了我,并说:”爸爸的用心你长大就懂了。“
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心又烦心的事,但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更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篇4:你的要求和不满才是痛苦的源头
刚结束的情绪管理自疗课里,我让同学们有机会面对自己的压抑和心结,大家才赫然发现,问题的缔结,原来在自己放不下对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不满,把问题转化到爱情、婚姻、人际关系或工作的不满上,
资料
《你的要求和不满才是痛苦的'源头》()。而这不满的核心源头,竟然是自己的霸道和贪念。
最不懂得爱的原来是自己,最自私的人也是自己。一直在要求、埋怨、不满的,也是这个自以为是受害者的自己。
怪家人和恋人没有体谅自己,可自己却从没倒过来感受对方,了解和体恤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怪对方做得不够好,却没有了解对方的能力和限制,是否真有条件做到你的要求,你的要求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能力去评价。
若把这些要求反过来要求你,要你先做到,做好时,你会马上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做不到。
你的要求,你所受的伤害,大部份都是好高骛远,纵容自己,强迫别人和自制受伤的结果,怪不了谁。
篇5:佛教心理学:情绪和烦恼是怎么来的?
朋友让我介绍一下情绪的层次,这个问题起于我在小组会上谈到情绪有原生与次生,而佛教里更是有不同层次,这一下朋友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谈清楚。我这一仔细想想,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当然这是我想得复杂,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再来说就好一些罢,只是问题大大的,和朋友们聊这个问题,倒是把心理学与佛学关于情绪这一块的差别的可研究之处聊出来了。所以有必要整理一下关于情的问题。
情绪心理学这本书里介绍了150多个情绪理论,这太夸张了,也显示了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就算是把情绪分个类或者简约出最基本的情绪,那也几乎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我也不打算搞得太深,直接从唯识学和心理学中的原生与次生情绪来着手谈这个问题。
唯识学来看,一切情来源于我执,这在现代自体心理学上,可比之为自恋。我执别名我见,所以佛教讲有情众生,都是因“我见”而生死轮回的。或者说,之所以称之为有情众生,那就是因为有我执。
在佛教来看,我见是第七识的根本烦恼,俱生烦恼。也就是说,第七识的就是我见之源。七识末那的功能就是把第八识的见分执为我,把相分执为法,所以才有了情。为什么有了“我”就有了情呢?情是什么?在佛学来讲情是惑,是烦恼,是迷。有情则无理,那也就是说,情是对现实的偏见,表现为身心的紧张,或者叫“执着”。这么一来,就大致明白,情就是执,我见即情之根本。有了我执,就有了我痴我爱我慢。我痴是知之源;我爱是情之源,我慢是意志之源。那么在佛家来看,人类的知、情、意根本就是建立在我执基础之上的,必然是带着情感而无法实事求是的。
这四烦恼是俱生的,也就是一起生的。这个问题在《成唯识论》里特地谈到,有人质疑,慢和爱怎么会在一起呢?慢是使心高举,而爱是使心向下的。这里实际上就是对内对外有别的了,我觉得是这样的。慢是对外的,而爱是对内的。痴在这里则是把这些都认为真并给予解释了。这也是人类知识的来源了。
痴是把这些认定并把一切都和这样挂上钩。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些和现代心理学的情绪联系起来呢?例如我们日常说的,喜怒哀乐,这分别是什么情绪呢?例如焦虑、抑郁、恐惧等等这些如何算,划归在哪儿。
佛家的小随烦恼比较具体的,一共是十种,包括: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x。这里有愤怒了,呵~~
覆是不让人知的心态;恼以忿恨为先,出言不逊了;嫉是常见的情绪,妒忌,不喜他人之荣;悭是我们通常说的吝啬,贪爱财法,不舍;诳就是为了利益而诡诈行事了;谄,我们一般的说拍马屁,呵呵~~~;害就有损人之意了,损人或者恼人都是害,所以骂人也是害,精神激恼他人也是害的,并不仅是打人才是害;x,对自己的各方面优于人之处产生喜悦的一种情绪。小随烦恼都是具体的,我们能将之和生活事件紧密相连的。
中随烦恼是两个:无惭,无愧。这两个是产生一切负性情绪的基础,
管理资料
可以说上面的这些小随烦恼,如果自知的话,都是应该惭愧的。
大随烦恼是类似于心境的,会影响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共有八种,包括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就不是具体的情绪了,倒是和焦虑抑郁这类心境和心理状态有关了。掉举是因忆念和寻思喜乐各事,令心跃动不已。后面这几个都是一样的,都在一个心理状态里,把后面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染上了相应的“颜色”。
除了这些以外,和情绪有关的,还有五遍行里的“受”,受包括五个方面,苦、乐、忧、喜、舍,这是感情的起点了。太虚大师说的:作意为意志之基本,受为感情基本,想为理知基本,思为行为基本。又说:“受为基础感情,爱、憎、怒、哀等则其枝流也。”
在五别境里,还有欲是与情有关的,因为有贪与_,所以就有合和离的两种希望。它是和受相关的,也就是说,受引起了合离二欲。再由欲的满足与挫折而产生了后面的各心所,辗转缠绕。
另有悔(恶作)是与情绪有关的,后悔是因为亦善亦恶,所以是不定心所。
我们现代研究的焦虑,其中所含的心所就太多了,其中最多的还是五受中的“忧”,对未来的忧产生了焦虑。因为佛法不研究色身的相应,所以焦虑这一类的,用忧恼就是了。抑郁呢?也是忧,只是这个忧是对过去的。
刚才看到“愁”在佛教中没有单独成为心所,大毗婆沙论谈到“愁悲苦忧恼”这五个是十二因缘中“老死”之缘。这五个是情绪了,其中苦、忧、恼是心所,而愁悲都不是,愁是“由可爱事无常转变,悲伤心戚;故名为愁。”,而悲则是“恻怆他人之苦而欲救济之之心也”这里用的是慈悲中的悲意。当然我们一般说的悲,也有这个意思的。如果为自己而悲,也是有的,这还需要再讨论的。
这么一来,情绪在佛教里要研究还要花点功夫,我们基本上结合情绪心理学和佛教的心理架构,对情绪的层次有一个大概的说明。情绪的产生从“受”而来,而受是我执,顺我则乐合,逆我则厌离。由受产生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分为身心两方面的。古代中医讲情绪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约为五志:喜、怒、思、悲、恐。这里的悲与佛法的本意不完全合,而恐在佛法心所里似乎没有。虽然佛最初小乘里就时常有可恐可怖可畏之说,但为什么在心所里没有呢?心经里也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太虚大师在《真现实论》里谈到感受(受)时旁注:新奇者惊,喜乐者慰,忧苦者怖。这把恐放在里面了,是次生的,还是由基本感受而来。
情绪心理学的基点是潜意识与意识,适应性与不适应性。而佛教当然是全面来谈的,情绪的起源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这样我们可以说,情绪的发展是有层次的,一开始是感受,由这个感受而产生一系列的心所,辗转缠绵而产生显在的情绪。而生显在的情绪时,就已经是五遍行的后面的“想、思”了,情绪的产生是为了平衡欲望的,只要欲没有退,那么情绪似乎就一直有等流心给维持着,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由受而产生欲,由欲而生根本烦恼。
(文:心圆)
篇6:佛教禅学的精神治疗心理学思想
佛教禅学的精神治疗心理学思想
从精神治疗心理学角度,寻绎佛教禅学的历史与逻辑发展,总结出禅学治疗心理学思想的六个要点:1.信仰的确立;2.感性的体证;3.自我的回归;4.生活中的践行;5.小我的`消解与大我的建构;6.解脱与超越.这构成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精神治疗心理学模型,可简称为“信仰--超越”模型.
作 者:刘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28(1) 分类号:B94 关键词:佛教禅学 精神治疗心理学 ”信仰--超越”模型【佛教心理学:痛苦的源头】相关文章:
1.佛教祝福语
2.佛教祝福
3.金代佛教
4.佛教人生哲理
5.佛教故事
6.佛教问候语
7.佛教短信
8.快乐的源头作文
9.镇海寺佛教简史
10.佛教新婚祝福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