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会友》阅读答案
“把灯开亮一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老舍会友》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老舍会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老舍会友》阅读答案
这里所说的下小馆,还是指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概念。那时,下小馆,对老舍来说,起码有两层含义:一是会友,还是那句话,离开朋友,老舍是无法生活的,而下小馆就是会友的好形式。在小饭馆一坐,要几样可口的菜,无拘无束,越谈越热乎。二是品尝风俗,吃点特别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老舍带朋友下小馆,颇有点采风和欣赏艺术的味道。 但是,老舍并不嗜食。在他眼里,最好吃的:早饭豆浆油条;午饭炸酱面;晚饭酱肘子夹烧饼,还有小米粥。他很能将就,只要能按时吃饭就成。 如此看来,下小馆,最多的是为了别人。像巴金、曹禺、臧克家、吴组缃、新凤霞、碧野、萧涤非诸先生,都曾在文章中提到老舍下小馆的事。叶圣陶先生在日记中曾写道:老舍尝谓盛宴共餐,不如小酒店之有情趣共谓数十年之老友得以小叙,弥可珍也。 抗战时期在武汉和重庆的时候,老舍全靠写作谋生,生活相当艰难。即使如此,遇到朋友来访,老舍总会想出一些词来,到小饭馆一叙,诸如: 我找到一个北方小面馆,物美价廉,去尝尝吧。 今天我来付钱,谁叫我多少比你宽裕一点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舍卖掉一身衣服请客的事,也是有的。譬如,老友罗常培先生由昆明来到北碚,老舍便有此举,一时传为佳话。 老舍被朋友请饭,也是常事。1946年2月,老舍到上海。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记载,15天之内,有叶先生本人参加的为老舍、曹禺接风的宴会就有九次之多,出席者还有郑振铎、许广平、夏衍、胡风、吴祖光、赵家璧、叶以群、蓬子等。总之,老舍的人缘极好,出门大家争着约他吃饭,甚至连开车的司机也掏出钱请老舍喝酒。抗战时,在滇缅公路上常有所谓拉黄鱼的,黄鱼即靠给司机一些好处而搭车或私运东西者。老舍吃了司机的`饭,笑着说:这回,司机让黄鱼给吃了! 解放后,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到吃饭的时候,只见一个老伙计提着两个大食盒走进院来。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打开盖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在北京,这叫做盒子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饭后,桌子一撤,余兴开始,老舍打头,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间,仰天高歌,唱的是上党梆子,声音又尖又高,简直不是唱而是喊:清早起来,出得门来,大腿朝后,屁股朝前!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 后来,整风、运动、批判老舍尤其注意不冷淡了那些挨了整的老朋友。他们来到北京,一般都不声张。遇到这种情况,老舍千方百计要把他们找到,郑重其事地邀请一起去吃一顿饭。著名演员石挥,著名作家孟超,他们都在危难中吃过老舍的饭,尝过这情的滋味。 老舍在许多饭馆里留下过他的墨迹,他的关于刀削面、猫耳朵、拨鱼儿的诗曾使它们的经营者晋阳饭庄大受其益,闻诗而来者络绎不绝。最有象征性的题词,大概莫过于北京市中心的一家著名餐厅门口的一对金光闪闪的大字仿膳。四人帮时期,写匾者的名字被挖了去,如今,又在原处补刻了出来,那便是老舍二字。
19.老舍下小馆有什么含义或是目的?(4分)
20.结合文章结构及内容分析老舍被朋友请饭,也是常事句子所起的作用。(4分)
21.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结合全文谈谈文中老舍的形象(性格特点)。(6分)
答案:19.①会友(交际),与朋友谈话叙旧②品尝风俗,吃饭。
20.承接上文,为下文朋友请老舍吃饭做铺垫;突出老舍的为人,衬托老舍的形象。
21.①一日三餐他淠芙就体现老舍的纯朴、志趣②食鸭滑稽表演体现他性格开朗、富有风趣③出门大家争着约他吃饭说明他广结善友(人缘好),社交能力强。
篇2:老舍《邻居们》阅读答案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嫉妒心强而又自作聪明,市侩兼泼妇的形象。
C.“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在因果上不关联,但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人物个性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D.小人物、小事件、小篇幅,合乎老舍短篇小说“集中”“紧凑”的要求,最精巧的是人与事的配合,时合时分地推动着小说的发展。
8.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6分)
9.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小说情节出人意料,结尾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6分)
答
7.A(A项,“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说法错误,从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等,可见,杨先生并不认为明先生混蛋,而是以己度人,认为对方如果受过教育,一定能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也并未觉得优越。)
8.(6分)幼稚,天真。在“葡萄事件”中,杨先生“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的,自然会自动的过来道歉”。懦弱,谨慎。太太受气后,杨先生还决定“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善良,有教养。与明先生家发生“葡萄事件”后,收到寄给明先生的信件,觉得“扣下这封信”“不是好人应做的事”,告诉仆人送到邻家去。用精神胜利安慰自己(精神胜利法)。杨先生把两封信发出去,目的是让杨先生看看读书人“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甚至“满心痛快”地想到“必能感动了明先生”。(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
9.(6分)写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沟通困境。文明沟通,难以解决,“野蛮”的方式,却换来意想不到的太平,收到了讽刺的效果。揭露人性中的弱点。如明先生的狭隘、嫉妒、骄纵,杨先生的忍让、迂腐等,并进行了善意的嘲讽。写出新旧文化、文明之间的冲突。新旧市民之间的摩擦,实质上是民族文化自我反省年代对文化、价值观的反思,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每点2分)
篇3:《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
2、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 舒适和安全 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 丝丝的甜美
篇4:《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此文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8.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
相同点:
不同点:
19.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4分
20.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2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像,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4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
22.请认真阅读第④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2分)
【参考答案】
18、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共2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1分)
19、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舒适和安全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 丝丝的甜美(共4分,每处1分)
20、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凤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共3分,其中“为了以秋美作铺垫”l分,“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1分,“突出春风的令人不快”1分)
21、答案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共4分,其中符合文意,且抓住春风温柔舒适可人的特点2分,想像合理1分,语言形象1分)
22、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共2分,“痛苦”1分,“无可奈何”1分)
篇5:《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秀美,却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用了大量的文字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曰中的春风。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认真阅读第④段,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2)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暖和。
2.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3.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
4.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
(意对即可)
篇6:《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千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问题设计】
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了 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
3、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
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济南、青岛饿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的语言,在本段划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
5、认真阅读第四段的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的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市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暖。
2、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 舒适和安全 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鸟 丝丝地甜美
3、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4、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地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
篇7: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春风老舍阅读答案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秀美,却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1.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用了大量的文字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曰中的春风。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认真阅读第④段,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2)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暖和。
2.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3.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
4.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
(意对即可)
篇8:老舍《邻居们》阅读答案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
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原文有删改)
篇9:趵突泉老舍阅读答案
趵突泉老舍阅读答案
趵突泉
老舍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
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活,由南向北流着。
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这水就是从趵突泉流出来的。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沿着小溪往南走,就来到趵突泉公园。一个开阔的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清极了,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腾。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池面腾起一片又白又轻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着,会把你引进一种神秘的境界。
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断地冒泡,均匀的小气泡连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飘曳。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曳,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1.根据原文填空。
一( )热气 一( )活水 一( )境界 一( )珍珠
2.按原文填空。
(1)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________,________,由南向北流着。
(2)永远那么________,那么________,好像永远不知________。
(3)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________________,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3.下面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
A.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腾。
B.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
C.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
4.这篇游记的写作顺序是
[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景物顺序
参考答案:
1.片 溪 种 串
2.(1)清浅 鲜活 (2)晶莹 活泼 疲倦 (3)五光十色
3.B
4.B
篇10:四世同堂老舍阅读答案
四世同堂老舍阅读答案
最使瑞宣痛快的是钱老人并没完全失去记忆与思想能力,而变为残废。钱老人的神志逐渐清爽,在他看,便是残暴的日本人没有能力治服一位诗人的证明。他切盼能听到钱先生述说被捕受刑的经过,而详细的记载下来。
可是,钱老人的嘴很严。他是绝对不会把被捕以后的事说给第二个人的。他越清醒,便越小心;每每在他睡醒以后,他要问:“我没说梦话吧?”在清醒的时候,他闭口不谈被捕的事。瑞宣用尽了方法,往外诱老人的话,可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象老鼠被猫儿堵住了的时候那种惧怕的,无可奈何的光。一看到这种神气,瑞宣就十分惭愧。可是,惭愧并没能完全胜过他的好奇。
事情的本身是太奇——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太奇怪了!况且,钱老人为什么这样的不肯说狱中那一段事实呢?
慢慢的,他测悟出来:日本人,当放了老人的时候,一定强迫他起下誓,不准把狱中的情形告诉给第二个人。假若这猜得不错,以老人的诚实,必定不肯拿起誓当作白玩。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老人的通达是不亚于他的诚实的,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被迫起下的誓言呢?再一想,瑞宣不由的便想到老人的将来:老人是被日本人打怕了,从此就这么一声不响的活下去呢?还是被打得懂得了什么叫做仇恨,而想报复呢?
对钱太太与钱大少爷的死,老人一来二去的都知道了。在他的梦中,他哭过,哭他的妻和子。醒着的时候,他没有落一个泪。他只咬着那未落净的牙,腮上的陷坑儿往里一嘬一嘬的动。老人很喜欢听战事的消息,瑞宣是当然的报道者。这也使瑞宣很为难。他愿意把刚刚听来的消息,与他自己的意见,说给老人听。可是,只要消息不十分好,老人便不说什么,而又定着眼愣起来。他好象有什么极应保守秘密的大计划,必须越少说话越好。瑞宣很为难,因为他不会撒谎,不会造假消息,而又不愿教老人时时的不高兴。他只能在不完全欺骗中,设法夸大那些好消息,以便使好坏平衡,而减少一些老人的苦痛。
虽然钱诗人有了那么多的改变,并且时时使瑞宣为难,可是瑞宣仍然天天来看他,伺候他,陪着他说话儿。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瑞宣猜不透老先生的心里。老人是完全忘了以前的事呢?还是假装的忘记,以便不露痕迹的去报仇呢?真的,钱先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谜!瑞宣当初之所以敬爱钱先生,就是因为老人的诚实,爽直,坦白,真有些诗人的气味。
金三爷来的次数少一些了。可每逢他来到,钱老人便特别的高兴。这使瑞宣几乎要有点嫉妒了。瑞宣晓得往日金三爷在钱老人的眼中,只是个还不坏的亲友,而不是怎样了不起的人物。
当金三爷也来看病人的时候,瑞宣很注意的听两位老人都说些什么,以便猜出钱老人特别喜欢金三爷的理由。在庆祝保定陷落的第二天,瑞宣在钱家遇到了金三爷。钱诗人带着满身的伤,更容易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他的浑身都酸疼。一见金三爷进来,他便说:“天气要变呀,风多么凉啊!”
“凉吗?我还出汗呢!”金三爷的脑门上挂着不少很大的汗珠。从怀里摸出块象小包袱似的手绢把自己的秃脑袋用力的擦了一番。好大一会儿,他才问亲家:“好点吧?”
钱老人,似乎是故意求怜的,把身子蜷起来。声音也很可怜的,他说:“好了点!今天可又疼得厉害!要变天!”
金三爷捏了捏红鼻头,声如洪钟似的:“也许要变天!一边养,一边也得忍!忍着疼,慢慢的就不疼了!”
瑞宣看出来,钱诗人是崇拜金三爷了。为什么呢?他猜不出。
金三爷走后,钱老人对瑞宣说:“在这年月,有金三爷的身体比有咱们这一肚子书强得太多了!三个读书的也比不上一个能打仗的!”
瑞宣明白了。原来老人羡慕金三爷的身体。为什么?老人要报仇!想到这儿,他不转眼珠的看着钱先生,看了足有两三分钟。是的,他看明白了:老人不但在模样上变了,他的整个的人也都变了。谁能想到不肯损伤一个蚂蚁的诗人,会羡慕起来,甚至是崇拜起来,武力与身体呢?看着老人陷下去的腮,与还有时候带出痴呆的眼神,瑞宣不敢保证老先生能够完全康复,去执行报仇的计划。可是,只要老人有这么个报仇的心思,也就够可敬的了。他觉得老人与中国一样的可敬。一个生活与趣味全都是田园诗样的钱先生现在居然不考虑一切,而只盼身体健壮,好去报仇,他没法不敬重老人的胆气。老人似乎不考虑什么来得及与来不及,而想一下子由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敢流血的战士。难道在国快亡了的时候,有血性的人不都应当如此么?(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5分)
A本文以钱老人“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B“瑞宣”是本文的线索人物,由他一步一步展开故事情节,并在他的“明白”中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C“老人似乎不考虑什么来得及与来不及,而想一下子由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敢流血的战士。”表现了战争使钱老人变得勇敢而又关心国事。
D钱诗人崇拜金三爷,是因为金三爷身体好,当他自己感到天变的凉的时候。金三爷脑门上还能有很大的汗珠。
E“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从整篇小说来看这种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内心深沉的痛苦之情。
2.文中的钱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文中说“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4.小说反复强调钱老人坚持不愿将自己被捕入狱以后的事情告诉别人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说明。(8分)
【答案】
1.CD
2.钱老人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受日本侵略者迫害的柔弱的中国人的代表。钱老人为人诚实、 正直、本分、善良,原本是个“饮酒栽花的隐士”,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老人饱受家破人亡之苦,经 历了惶惑——偷生——觉醒的过程,反映了中国有血性 的知识分子日渐觉醒,并最终走上了抗战道路的心路历程。
3.①瑞宣崇拜钱先生,钱先生是一个值得敬爱的人,他为人诚实、爽直、坦白,真有些诗人的气质。 ②钱先生处境艰难,需要服务。老人的现状,让瑞宣忧虑不安。③瑞宣天天来看他,伺候他,陪着他说话儿,就是期盼钱老人能够从惊慌不安中转变过来,能够变得坚强,钱先生是残暴的日本人无法征服中国人的象征。
4.①制造悬念。钱老人嘴越严,越是不想把被捕的事说给第二个人,人们越想了解,勾起读者的阅读 欲望。②反衬了老人被捕后的惨痛遭遇,是帝国主义的残暴使老人惶恐不安。③为下文钱老人性格的转变作铺垫。他默默地忍受着,在沉默中保全性命,希望养好身子,像金三爷一样健壮,以便复仇。④深化小说的主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篇11:老舍养花阅读答案
养花 1、养花的作者是(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 )字舍予。满族。代表作( )()( )等,曾获得( )称号。 本文通过记述老舍先生在( )中体验到的(),抒发了作者 )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会奋斗的花草。这是因为( 奋斗的花草”是指()这就是作者养花的( )。
3、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4、在文中找出两处“这多么有意思呀!”理解含义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1、请用“ ”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花草遍地,连小猫的活动场所都没有了,可见老舍喜欢花不喜欢猫。你同意吗?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 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 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花草?
2、“如此循环”在文中指什么?请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好处是什么?请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文中的“脑力劳动”是指,“体力劳动”是指
3、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忧吗?为什么?
4、文中“ ”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5、通过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喜”与“笑”算养花的乐趣,那么“忧”与“泪”也算是乐趣吗?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养花 1、养花的作者是(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代表作(《四世同堂》)(《骆 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本文通过记述老舍先生在(养花的经历)和(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热爱 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会奋斗的花草。这是因为(珍贵的花不容易养活,看着 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一件难过的事。)“会奋斗的花草”是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的 花草。)这就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3、老舍先生怎样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首先只要开花就高兴。其次不选择奇花异草,不是养花是害花。第三充分体会养花过程的乐趣,长 知识,边写作变养花,夸花、赞花、赠花,与朋友分享,收获乐趣。
4、在文中找出两处“这多么有意思呀!”理解含义 第一处在第三自然段,重点说花草存活、开花有意思;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重点是说养花的过程 有意思。两个“多么有意思”照应了课文第一句话表达的中心: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1、请用“ ”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花草遍地,连小猫的活动场所都没有了,可见老舍喜欢花不喜欢猫。你同意吗? 不同意,众所周知,老舍先生喜欢猫,连猫都没有运动场,侧面反映出老舍非常喜欢花。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 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 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 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1、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花草?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 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所以作者要感谢花草。
2、“如此循环”在文中指什么?请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好处是什么?请在短文中用“ 画出来。文中的“脑力劳动”是指写作,“体力劳动”是指养花。
3、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忧吗?为什么? 他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这样的辛苦劳动中体会到了养花乐趣。
4、文中“ ”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话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这”指的是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句话不仅是养花的真理,也是生 活的真理。不劳动,连养花这么点小事都干不成,何况做其他事情呢?所以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 不劳动就不会有收获。做事情要多付出努力,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才会成功。
5、通过这段描写,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体会到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我感到通过劳动而获得的乐趣往往是最让人欣喜的。
文章由(事)到(理),提示了全文的主旨。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利身体,交朋友,从中领悟人生。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1、“喜”与“笑”算养花的乐趣,那么“忧”与“泪”也算是乐趣吗? 一喜一悲,合起来说明作者对花爱之深,为花喜为花忧。乐趣与爱是分不开的只要爱花、爱养花, 养花的过程中再苦再累也快乐,才能体会养花的乐趣。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排比和对偶。与第一段首尾照应。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这几句话概括了养花的乐趣。 在文中起总结、点明中心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题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六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阅读题及答案 四年级阅读题及答案 目送阅读题答案
【《老舍会友》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9.老舍养花阅读笔记
10.以书会友-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