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
“花和彤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老子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老子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老子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面归之”。”这句话被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最经典论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被认为是最高的统治和领导艺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仅使历代统治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而且还使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盛世。其中“不自见,不自是,不自我,不自矜”的老子“四不”是无为而治思想中的精华,是达到无为而治管理境界必备的领导艺术素养。(更多有关老子的观点,请参见段俊平先生的《老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管理》)
所谓 “不自见,故明”,就是看待与处理事物时,不要仅从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而分析判断其内在的规律,作出决策时应当以局外人的心态出发,不要一味的固执己见,这样才能保持明智的状态,从而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自是,故彰”,就是凡是要多听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不要单纯以自我思维来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要博采众长,不要自以为是,这样才能知晓事物的内在关联,昭彰事物的是与非。 “不自我,故有功”,就是凡是不要因为一时成绩而沾占自喜、自我满足,要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不要自吹自擂、自我炫耀,要内敛、低调,把实现人生终极成功为追求目标。志当存高远,这样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不自矜,故长”,就是凡是即使取得了期望中的成绩,实现了预期目标,也不要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长久保持成绩,最后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更多有关中国传统管理,可以参见段俊平先生《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企业管理》)
老子的“四不”其实集中起来反映了一个道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曲”的哲学理念。无论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我,还是不自矜,都是在讲一个人生“曲而全”的道理。领导者即使达到了很高的管理境界和人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都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要目空一切,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功劳,更不要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做一些违背人性道德与行为标准的事情,
虽然居功至伟、功德显赫,但要委曲求全、谦虚谨慎、小心翼翼,这样才能圆满,才能成功伴随一生。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家在成功后逐渐走向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道路,甚让人惋惜,其原因就是没有遵循老子的“四不”与“曲而全”的思想。成功反而成了失败的催化剂。“四不”与“曲而全”也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精髓。(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参见段俊平先生《易经精神与中国人》)
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让人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老子其实并不反对有所作为,他的无为是鼓励人们努力奋斗达到有为时,而采取无为的心态和委曲求全的哲学理念去处理事情,从而使有为一直延续下去的管理之道。老子主张的是“为而不恃”和“为而不争”的管理艺术。这样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的最高境界;这样的“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功效。所以“无为而治”被看成管理的最高追求。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今天起级跨国公司的高端领导者,无不是无为而治的践行者。
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认为“所谓的无为就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是真为”。所以“无为而治”最重要的是用制度的真为来代替个体的无为,而个体的无为其实是在制度的管理下的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自由运行和自由发挥,而不是主观臆断、随意安排布置员工的工作。世界500强美国的麦格劳希尔集团创始人哈罗德•麦格劳曾经指出“一个领导所真正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持续进步的环境”。其实这是“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另一种表述。
老子的“四不”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治”的前提和实现的必要保障。它告诫领导者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正确处理事物的人生理念和管理思想。道家思想推崇的领导艺术很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就是“四不”的思维方式,另一个就是“曲而全”的领导行为。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老子的“四不”是企业家实现成功人生、王者归来的哲学思想的法宝。
作者:段俊平,爱维龙媒董事长,著名国学专家,新儒学引领者,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联系邮件lv66899@sohu.com。
篇2:上善若水与企业管理之道
早在公元2500多年前,有一次伟大的对话,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可谓至关重要,这次对话有时只不过是被当成一个历史故事被后人所演绎,其实这次对话是中国文化事件中的大事情,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各种行为哲学思维习惯,也影响了中国人崇尚的最高做人准则和理想人格的追求目标,这次对话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家们的意义尤为重要。
这次伟大的对话就是发生在中国两位最伟大的先哲之间的对话。据史书记载,中国儒教的代表人物孔子与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黄河之滨,今天的河南境内有一次,也是两位圣人平生唯一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可谓是中国古代史上两位伟人所代表的思想的直接碰撞,但是对话的主题却是一件东西,一件我们经常见到的东西,这就是被老子称为“万物之本”的水。
据传当孔子问及老子修身、治家、平天下之道时,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迷惑不解,问老子水有何德可以作为修身、治家、平天下的方法呢?老子看看孔子说:“最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永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是谦虚的美德,江河之所以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就是因为他们愿意处于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的生命之源。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了,可水却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力量能超越于它。水也最不愿意与人争、与世争,总是默默无闻。水也最有包容性,它可接纳一切可接纳之物,但自身却保持洁静,这是多么伟大的德行,有了水的德行,我们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孔子听完后恍然大悟。离开老子后,三天不语,细品其中的道理,终成了一代至圣先师。而倍受后人推崇的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洋洋洒洒五千字都是围绕上善若水及水的德行为中心设题展开记述的,在老子记述的道的哲学中,最接近于道的也是水。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记述的水的上善与谦下的品质,其实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修身的最高哲学准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多少被喻为成功人士的名臣良相其实都是上善若水处世之道的忠实执行者。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也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中心哲学思想。做为中国企业家群体来说,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和处世之道其实是他们必须要遵循的法则,悖离了这个法则,他们就会中途夭折,就会半途而废,甚至于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腿石。(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老子论什么是最好和最差的企业家?》)
我们通过研究中外企业的案例很轻易的会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功的企业家所具有的素质和处世方式都离不开水的七种属性,
水的七种属性总结起来就是水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仁爱性”。水具有川谷之于江河的“包容性”,水具有随机应变的“创新性”,水具有宁静致远,不急功近利的“平常性”,水具有不虚张声势和矫揉造作“率真性”,水具有善利万物而不去争名争利的“淡泊性”,以及水能高能低的谦卑的特性。水的这七种品性对于我们企业家来说,哪一种特性,都是引导企业成功和企业家自身修炼的灵丹妙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利维特在他的畅销书《管理心理学》中把沟通作为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来论述,而沟通的中心思想就是让人们要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他整本书的中心论题也离不开水的七种属性。我们在看一看许多西方的管理名著,在论述管理的哲学思想时,其实都离不开水的这种属性,都离不开老子与孔子的讨论的中心思想表述,“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水是最接近道的自然界有形的东西,如果我们企业家具备了谦虚的美德,拥有了水的“仁爱性”,我们就会成功承担起企业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就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会建立起企业、自然与员工和谐之道。拥有了“包容性”,我们就会海纳百川,接受别人的建议,用真诚的心灵给员工构建一个幸福的管理环境和氛围。拥有了“创造性”,企业就会在变革中使企业更强更大。拥有了“平常心”和“淡泊心”,企业家就会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就会拥有诚信和健康的人生,这样的企业家必定会王者归来、一生平安的。(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内圣外王之道是世界管理学的哲学源头》)
中国企业家在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时,一定不要忘记我们的修身立命之本,在国外众多的学者和企业家在学习中国管理哲学时,我们却盲目崇拜国外的一些管理方法,把他们奉若神明。其实在中国,我们古圣先贤的每一句经典话语就是一个管理哲学理念,治理一个国家远比治理一个企业要难,中国人用我们的管理理念把中国治理了五千年,现在还在延续,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能这样,所以我们只要认真的向我们的古人去讨教学习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在浩瀚的中国哲学中,上善若水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必须遵循的管理之道。
篇3:《周易》中正之道与人生
《周易》中正之道与人生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
《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篇4:试比较《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三位一体在本体论上的异同
试比较《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三位一体在本体论上的异同
<老子>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代表了中西方哲学最显著的成就,也是中西方思维方式最为突出的体现者.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考察<老子>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在思维方式与境界论上的异同,并重点从<老子>“道”的`内涵“道”、“无”、“有”之关联与基督教“上帝”的“圣父”、“圣灵”、“圣子”“三位一体”之关联的层面,探讨两者在价值、本体和终极意义上所存在的联系与区别,以期说明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
作 者:黄承贵 王永义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 FU NEW IDEA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B223.1 B97 关键词:<老子> 的知识脉络' > 基督教 道 上帝 三位一体 本体论【老子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相关文章:
2.老子的故事与传说
7.老子读后感
8.老子名人名言
10.四不伤害保证书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